學分網給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黃赤交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http://mlvmservice.com/)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黃赤交角定義
地球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夾角是黃赤交角。黃赤交角存在緩慢的變化,這是由于春分點位置的變化產生的。黃赤交角變化的范圍在22°00′得到24°30′,變化的周期約為4.1×10^4年。上次黃赤交角最小值約距今2.8萬年。近期計算黃赤交角的公式為:
黃赤交角=23°27′8.26″-0.4684″t其中t是1900年起算的儒略年數(shù)。目前黃赤交角正以每世紀約為46.84″的速度減少。2013年1月0日12正時(2013.0)的黃赤交角為23°26′15.3308″。
地球的自轉軸(地軸)與其公轉的軌道面成66°34′的傾斜。地球的自轉同它公轉之間的這種關系,天文學和地理學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26°),即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來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則表現(xiàn)為黃道與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稱為黃赤交角,又稱"黃赤大距"。黃道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叫白羊宮(白羊座)第一點和天秤宮(天秤座)第一點,在北半球分別稱為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二分點。黃道上距天赤道最遠的兩點,叫巨蟹宮(巨蟹座)第一點和摩羯宮(摩羯座)第一點,即北半球的夏至點和冬至點,合稱二至點。二至點距天赤道23.44°,稱黃赤大距,是黃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現(xiàn)。
黃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現(xiàn)為南北天極對于南北黃極的偏離。天軸垂直于赤道面,黃軸垂直于黃道面,既然黃赤交角是23.44°,那么,天極對于黃極的偏離,必然也是23.44°。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黃赤交角的意義
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前已述及,黃赤交角是地軸進動的成因之一;它還是視太陽日長度周年變化的主要原因。黃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qū)分的根本原因。
⒈地球自轉產生的赤道面與地球公轉產生的黃道面之間的夾角為黃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轉時斜著身子,地軸與黃道面的夾角(66°34′)基本不變,地軸的空間指向(指向北極星附近)基本不變,故黃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變。
黃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到達的最北界線是23°26′N,即北回歸線;最南界線到23°26′S,即南回歸線,也就是太陽直射點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動。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fā)生變化。這樣的變化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來表示。假設黃赤交角變大,那么太陽的直射點的位置也會相應變動,直射點會超過現(xiàn)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導致熱帶變大。極線(66°34′)就會擴大,因此地表獲得熱量隨時間和空間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寒帶范圍增大。既然極地范圍的增大,那么極晝的范圍也會相應增大。
⒉在地球上某個特定地點,根據太陽的具體位置所確定的時刻,稱為“地方時”。不同經度的地方時是不一樣的。
而區(qū)時是以每15°經度間隔劃分為一個時區(qū),以每個時區(qū)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為本時區(qū)的區(qū)時,比如北京與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時是不一樣的,北京的時間要比天津的晚。但為了方便兩地都會統(tǒng)一采用東八時區(qū)的區(qū)時即我們所說的北京時間。
⒊地球上每15°經度范圍作為一個時區(qū)(即太陽1個小時內走過的經度)。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qū)。各時區(qū)的“中央經線”規(guī)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范圍內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刻?!皡^(qū)時系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xiàn)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鄰時區(qū)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使不同時區(qū)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為時區(qū)的劃分使每個時區(qū)之間只相差一小時,所以時區(qū)差就等于時差了。
⒋算出中央經線的作用很多,就拿時間來說,算出中央經線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時區(qū)。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1.影響地球運動
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了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范圍,即南北回歸線的緯度,也決定了地球上五帶的范圍。若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和寒帶的范圍變大,溫帶的范圍縮小。
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著各地晝夜長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為例,當黃赤交角變大時,北半球的晝變長夜變短(有極晝現(xiàn)象的地區(qū)除外),也就是晝夜的差距擴大了;當黃赤交角變小時,北半球的晝變短夜變長(有極晝現(xiàn)象的地區(qū)除外),也就是晝夜的差距縮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晝長的年變幅隨黃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由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在一年中作有規(guī)律的變化,產生了四季的更替,并影響著五帶的范圍。
2.自然現(xiàn)象影響
黃赤交角除對地球運動的意義產生影響外,還深刻影響著與其緊密聯(lián)系的其他自然地理現(xiàn)象。如:黃赤交角變化→太陽直射點移動范圍變化→五帶范圍變化和氣壓帶、風帶移動范圍變化→氣候帶分布范圍變化→自然帶分布范圍變化等。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黃赤交角變化的影響
一、太陽直射范圍的變化
黃赤交角的度數(shù)是南北回歸線的度數(shù),南北回歸線間是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范圍。假如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太陽直射的范圍也將擴大或變小。
二、極晝和極夜現(xiàn)象范圍的變化
地球上極圈內有極晝和極夜現(xiàn)象。極圈的度數(shù)是回歸線度數(shù)的余角。因此,黃赤交角擴大,極圈的度數(shù)減小,極圈到極點的范圍擴大,有極夜和極晝現(xiàn)象的范圍也擴大;而如果黃赤交角減小,極圈的度數(shù)增大,極圈到極點的范圍減小,有極夜和極晝現(xiàn)象的范圍也隨之減小。
三、五帶的范圍變化
熱帶是指地球上有太陽直射的地方,寒帶是指地球上有極夜和極晝現(xiàn)象的地方,溫帶是指沒有太陽直射及極夜和極晝現(xiàn)象的地方。即:回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劃分界線。因此黃赤交角擴大,熱帶和寒帶的范圍擴大,溫帶的范圍縮?。稽S赤交角減小,熱帶和寒帶的范圍也將減小,溫帶的范圍擴大。
四、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年變化
由于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大小取決于距直射點的緯度差的大小,即假設為角a。角a越小,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大。由于黃赤交角變大,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幅度變大,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年變化幅度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幅度變小,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年變化幅度減小。
五、晝夜長短的年變化
由于太陽光線與晨昏圈垂直,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越高,晨昏圈與地軸的夾角越大,晝夜長短的差值越大。黃赤交角變大后,冬至和夏至時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變大,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更短、夜更長,晝夜長短的差值也更大。因此,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增大。
反之,黃赤交角變小,冬至和夏至時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變小,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也隨之變小。
六、季節(jié)的變化
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節(jié)變化主要取決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年際變化。黃赤交角變化,引起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年際變化。因此,當黃赤交角變大,地球上各地的季節(jié)變化會更明顯。當黃赤交角變小,其結果與上相反。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地球公轉
2017年高考地理判讀地殼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
2017年高考地理如何判讀鋒面氣旋
2017年高考地理等高線判讀技巧
@xuefen.com.cn 2013-2022 蘇ICP備2022025589號-4-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