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2016/09/01 09:36:01文/網編3

學分網給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http://mlvmservice.com/)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解

所謂“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說,充斥于近、現代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等書籍,以及大學課堂和相關教科書中。直到今天,這種狀況并未根本改變。只要瀏覽一下包括一流大學在在內的名目繁多的有關“國學”講座所排的課程表,便一目了然。但是,經相關專家考證,查遍迄今所見董仲舒的著作和相關史料、文獻,均沒有所謂“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或記載。這一說法的炮制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他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孔子平議》,提及自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孔子為傀傭,與他同時的“國學大師”梁啟超(1873-1929年)并未使用過這一說法。所謂“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說,正是從易白沙的說法敷衍出來的,并逐漸廣泛流傳開來的。

首先, 獨尊儒術 是改善治民之術的需要。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自秦始皇建立到漢武帝執(zhí)政,經歷了近一百年,封建帝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即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何處置和緩和這一矛盾,是封建統(tǒng)治者選擇和確立統(tǒng)治思想的基本出發(fā)點。對于如何統(tǒng)治人民的問題,漢代統(tǒng)治者認真總結了秦亡的教訓,認為秦統(tǒng)治者在取天下時是成功的,但在守天下、治天下時卻是失敗的,這是由于不懂得 逆取順守 的道理。這一論斷符合歷史實際。

目的:加強思想統(tǒng)一,鞏固中央集權,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通過文化思想上的專制以求達到政治上的專制。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推行的政策。當時他擊敗了竇太后為外戚勢力且南征北戰(zhàn)打退了匈奴等外部勢力的侵略,需要一個能夠安定國家、統(tǒng)一全國的信仰理念,孔孟的儒家思想便成了他的首選。因為強調孝道、忠君等思想,漢武帝認為是非常適合安邦治國的。從此,儒家思想便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主流達2000多年;

在漢朝以前的秦朝,是以堅持法家思想的治國理念。秦始皇羸政更是法家的擁躉,主張嚴刑苛典治世。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評價

積極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上的一件大事。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tǒng)”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圣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并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西漢初期,為了統(tǒng)一封建思想,鞏固封建統(tǒng)治,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策的核心是罷黜諸子百家,只允許通曉儒家學說的人做官,以此來統(tǒng)一思想,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這一政策指導下,漢朝在太學設立五經取士,用儒家經典來教育貴族子弟。選拔官吏,也以儒家學說為標準,從此,儒家思想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統(tǒng)治思想,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思想。

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tǒng)”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從此以后,在學術和仕進上,儒家被定為一尊,統(tǒng)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

獨尊儒術在最初起到了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輿論、穩(wěn)定國家的作用,但后來卻成為封建專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禁錮了中國古代思想的發(fā)展,特別是個性思想。

當時在那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論,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主張自家反對別的家的觀念在封建時期的是引起對立與矛盾根源。對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極為不利!所以當時只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是對國內最有利的唯一做法!

消極評價: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簡單地講,首先,儒學占據正統(tǒng)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學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不得光大,甚而漸漸失傳,大大壓縮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 其次,獨尊儒術,使得中國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將精力投注于弘揚儒學,結果中國文化呈現出精光凝聚的現象,最終,儒學是越來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也越來越多,這種文化因成熟過度而走向了糜爛,走向了極度保守,所以,聞一多先生說:簡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國的盛世時間一長,就要走向腐敗,必得外來文明的沖擊,才能獲得新鮮血液,才能注入興奮劑,重新容光煥發(fā),光彩照人。

明后期的政治黑暗和滿清入關才是導致中華民族文化瀕于滅亡的重要原因!明清皇帝對中國古文化并不是真正透徹的理解。只看懂了表面,卻不解內里!曲解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正意思,最后形成了八股文。漢朝到明清時已經過了千年了,可明清還沿用千年前漢的政治做法,不懂變通,只能失敗!

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tǒng)”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wěn)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于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之惡劣后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推薦閱讀: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焚書坑儒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秦亡漢興的原因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中央集權
2017年高考歷史高頻考點:秦統(tǒng)一天下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類型 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答題步驟
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表 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高中歷史開放性試題類型 高中歷史開放性試題解題方法
高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材料分析題怎么做
清朝滅亡的具體原因 清朝覆滅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