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生物中選擇題的解題技巧

2015/12/28 11:17:59文/網編3

學分網給2016年參加高考的考生整理了高考生物中選擇題的解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資訊,小編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大家,請大家持續(xù)關注學分網(http://mlvmservice.com/)。

高考生物單選題解題技巧1:搭橋法

有的試題,在題干中涉及不同章節(jié)的知識,構成思維上的鴻溝。需根據生物學搭起思維上的橋梁。

例9:水稻的一個細胞在有絲分裂后期有48條染色體,在一般情況下,水稻的珠被細胞、胚細胞和胚乳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分別是( )。

A.24、24、24 B.12、12、12

C.12、24、36 D.24、24、36

解析:此題涉及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植物的個體發(fā)育,思維跨度較大。根據已知條件有絲分裂后期有48條染色體,尋找思維的橋梁,即體細胞為24條染色體.那么經過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卵細胞和極核均為12條染色體。珠被細胞屬于體細胞,染色體為24條;胚細胞是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經有絲分裂而來,其染色體為24;胚乳細胞是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形成的受精極核發(fā)育而采,其染色體為36。答案:D

高考生物單選題解題技巧2:分析推理法

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運用生物學相關的原理和規(guī)律,分析出與答案相關的若干要素,再利用這些要素推導出答案。

例8:如果用15N、32P、35S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細茵,在產生的子代噬茵體的組成結構成分中,能夠找到的放射性元素為( )。

A.可在外殼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DNA中找到15N、32P

C.可在外殼中找到15N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解析:噬菌體由DNA和蛋白質兩種成分組成,DNA含有磷酸基和含氮堿基,能夠標記上15N和35S,而蛋白質含有氨基(一NH2)和甲硫氨基(-SH),能夠標記15N和35S。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中,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沒有進入噬菌體,只有DNA進入噬菌體,并利用細菌的原料(氨基酸和核苷酸)來合成自身的蛋白質外殼和子代DNA,因這些原料沒有放射性元素標記,所以在子代中,只有在某2個噬菌體中可以找到含15N和32P的DNA單鏈。答案:B

高考生物單選題解題技巧3:直選法

這是解答選擇題最基本的方法,其程序是依據題目銜給條件,借助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直接得出結論。

例1:為研究果實貯藏效率與氧氣濃度的關系,將質量相同的蘋果果肉放在氧氣濃同的密容器中,一小時后測定氧氣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釋放量。結果如下表:

氧氣相對值0 1% 2% 3% 5% 7% 10% 15% 20% 25%

O2吸收量(mol)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CO2釋放量(mol)1.0 0.8 0.6 0.5 0.4 0.5 0.6 0.7 0.8 1.0

根據以上結果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A.氧濃度為3%時,每小時葡萄糖有氧分解量為0.05mol

B.氧濃度為5%時,每小時葡萄糖無氧分解量為0mol

C.倉庫中貯藏蘋果時氧氣相對濃度為5%時最好

D.貯藏蘋果時還可以采取低溫、干燥等措施

解折:本題因為D選項與題干由所說內容無關,可直接連出D項。A、B選項需根據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兩個反應式進行定量計算可算出。答案:D

高考生物單選題解題技巧4:聯想法

有些試題的答案,直接根據已知條件很難找到,在解答這類試題時,應先采用不同的聯想方式,找到與已知條件相關聯的已掌握的知識,再根據這些知識得出答案。

例4:首先在一堆垃圾的有機物中檢測到放射性,隨后又在附近的植物中檢測到放射性.接著又在其周圍生活的動物體內也檢測到放射射性。如果放射性只是來自某一種元素.你認為最可能是什么元素( )。

A.O B.C C.N D.H

解析:本題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附近”、“周圍”。該放射性元素由垃圾堆→植物→動物;聯想到植物吸收的是礦質元素,所以該元素最可能是礦質元素。答案:C

高考生物單選題解題技巧5:圖示法

圖示法能形象、直觀地展示思維過程,簡便、快捷。

倒6:氧氣分子由肺泡擴散進入紅細胞內并與血紅蛋白結合的過程,至少需穿過幾層磷脂分子( )

A.3 B.4 C.5 D.10

解析:由題意氧氣分子穿過肺泡壁經過了兩層生物膜,穿過毛細血管壁經過了兩層生物膜,穿過紅細胞經過了一層生物膜,至少需穿過5層生物膜,而每層生物膜是由兩層磷脂分子構成。答案:D

高考生物單選題解題技巧6、信息轉化法

對某些選擇題,由于情境比較陌生,或內容比較繁瑣,可通過思維轉換,將題示信息轉化為比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從而化陌生為熟悉,化難為易,迅速求解。

例3:以蟲治蟲是生態(tài)農業(yè)的重要內容,下圖表示某一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假設這四種生物只構成一條食物鏈。請問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的種群數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種群數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種群教量都減少

C.乙和丙的種群數量都減少

D.乙和丙的種群數量都增加

解析:本題考查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流動的特點,但以圓形面積圖的形式出現,增犬了試題難度。

解題時首先可以根據圈中四種生物所含有機物的總量,將它們的關系轉化為熟悉的食物鏈形式。從圖中不難看出,四種生物所含有期物的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根據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逐級遞減的特點,寫出四種生物構成的食物鏈:丙→丁→甲→乙。然后根據食物鏈中各生物之間的關系推理其數量變動情況。當甲的數量增加時,丁因大量被甲捕食,數量將會減少,丙因丁的減少而數量將增加,乙因甲增加,食物來源充足而數量增加。答案:D


推薦閱讀:

2016年高考生物復習的注意事項
2016年高考生物復習的最佳記憶法
2016年高考生物專題總結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怎么學才能提高 高三生物不好怎么提高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
生物中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qū)別 有機物和無機物怎么區(qū)分
什么叫行為特征 行為特征包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