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優(yōu)質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17:22:02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優(yōu)質23篇)
時間:2023-11-09 17:22:02     小編:QJ墨客

讀后感是對自己讀書過程中思想的總結,也是對作者意圖的理解和評價。在寫讀后感時,我們應該注意段落結構的合理性和邏輯的連貫性。推薦大家閱讀以下的讀后感范文,或許能給你帶來不同的思考和啟發(fā)。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一

導語: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當?shù)谝淮温牭竭@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xiàn)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xiàn)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y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xiàn)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F(xiàn)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xiàn),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xiàn)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yè)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春節(jié)放假值班,閑下來閱讀了我的生日書,《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學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一部關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學著作。

大多數(shù)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為他們都有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總是不去面對問題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讓自己不去想,營造一個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完美的虛幻空間,這無異于作繭自縛?!拔┯型纯嗖艜斫桃妗?,面對問題我們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而是應該迎難而上,直至將其戰(zhàn)勝為止。

書中第一篇談到了“自律”,人生苦難重重,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唯有自律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案。所謂自律,就是以積極的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現(xiàn)實、保持平衡。對于推遲滿足感,我們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和一時成績的滿足,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工作時要先難后易,徹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長自己的滿足感;而對于承擔責任,我們對待問題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自己的信心;對于尊重事實,2012對于各個行業(yè)都是一個嚴冬,我們要認清這個事實,結合我們自己的特點,找到2012年屬于我們的機會;最后就是保持平衡,一味的自律,就會變成壓抑和束縛,我們要用一種平衡的自律方式去面對問題,張弛有度,建立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

2012作為公司的“變革年”,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2012年的航運市場好比一座獨木橋,我們沒有退路,唯有奮起跨過。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2012要亮出我們的中谷精神。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復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xiàn)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yōu)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xiàn)在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shù)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

人與人之間相處是極易受對方的影響,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你的言談方式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同學、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響。如果你不承認,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

頂頭上司很喜歡說“不不不”,久而久之,辦公室的人在交談時,尤其當他們急于在第一時間否定對方的時候就會說“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結束一次聊天后,我給lynette說她剛才說了“不不不”,她整個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進入警戒狀態(tài),說服自己不要說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論和上司還是和同事說話,那“不不不”三個字依舊張口就來。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說的風生水起。可能我太過敏感,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其他同事似乎還沒有發(fā)現(xiàn)。所以聽其他同事說“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總會會心一笑。

在讀《少有人走的路》的時候,印象最深的五個字是:推遲滿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時間否定他人的人,是為了從否定他人中得到滿足感嗎?如果是這樣,面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不妨慢下來等對方說完,再一針見血并加以縝密的邏輯將對方一槍斃命不是更爽嗎?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遲滿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幾秒。因為“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倍@對于想要急切享受滿足感的人來說先面對聽完對方的錯誤言論實在太過痛苦,不如第一時間享受滿足感來的爽快。畢竟“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和lynette認為對抗說“不不不”這個壞習慣的方式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就算對方說的內容是錯誤的,也要耐心聽完,然后再否定對方。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才是解決這個壞習慣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說“不不不”的次數(shù)在逐漸減少,有時候甚至在說到第二個不字的時候就會自動停下來??纯粗竽芊駨氐赘牡暨@個壞習慣。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薦的,她推薦的次數(shù)多了,我自然想了解為何她不停推薦。這本書是我最近讀書讀的最慢的一次,總會思考一些內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況,強迫自己去分析,有點痛苦,讀到后面,心也亂了。讀書于我而言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這本書讓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問題。計劃再買一本紙質版的書來反復閱讀。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樣,傾情推薦這本——《少有人走的路》給可愛的你們,愿你們面對不斷流逝的歲月、增長的年齡,可以寵辱不驚。

這本書值得分享的摘錄實在是太多了,這里我簡單分享兩句。其他的,你們自己收集吧。

摘錄: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三

第一次知道《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是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位朋在讀,因為朋友對此書贊賞有加,我一直很好奇這倒底是本什么樣的好書呢?恰巧單位開展“品味閱讀.分享經(jīng)典”讀書活動,書目中居然遇到了這本讓我好奇的書,果斷挑中了它,開啟了好奇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來自美國心里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全書主題是探討什么叫做真正的成熟,他指出人生苦難重重,人們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只有直面問題,心智才會成熟,如果選擇逃避問題,心靈便會停滯不前。并道出人一生的成長過程就是心智成熟的過程。而自律、延遲滿足則是成長過程和解決人生問題的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苦難最重要的方法。

何為自律?自律指的是自己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有困難不去解決,等著事情自動解決的呢?比如孩子學習習慣不好,父母不去想辦法去改正,而寄希望于孩子某天會開竅,長大了就懂事了,就自然而然就會了;比如家庭有矛盾,不去想辦法如何去溝通解決,而是“像房間里的大象”明明問題存在卻當看不見,等著問題自己解決;比如單位存在生產經(jīng)營瓶頸,不去想辦法求轉變,而是等待政策,等待上級出招去解決問題!

在家庭教育中,揍孩子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是不懂得自律和延遲滿足感的父母。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寄希望吼一聲就能起到培養(yǎng)孩子的作用,就能立竿見影見到效果。他們對孩子大吼大叫還因為自身不穩(wěn)定的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憤怒,無奈,內疚,惱火,情緒不穩(wěn)定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現(xiàn),這樣的家長把自己的責任與孩子割裂開來,認為一切都是孩子的錯,是孩子不聽話,才會讓自己發(fā)火。而有耐心的父母自律的父母則能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困難,面對苦難,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何為推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是提醒我們想要改變現(xiàn)狀或達成某個目標,就得下定決心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書中講了一個關于延遲滿足的案例:

一位30歲的來訪者想糾正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咨詢師一直找不出讓這位看起來非常優(yōu)秀的人變得如此糟糕的原因,當咨詢師問來訪者是否喜歡吃蛋糕時,來訪者回答說:“喜歡?!碑斪稍儙熃又鴨枴澳愀矚g吃蛋糕,還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時,她興奮地回答說“當然是奶油啦!”

咨詢師接著又問,“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

來訪者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本瓦@樣,他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fā),找到了她造成現(xiàn)狀的原因。原來這位來訪者在上班的第一個鐘頭,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這相當于蛋糕上最好吃的奶油,而在剩下六個鐘頭里,她就盡量規(guī)避棘手的差事。這像那剩下的不好吃部分。

于事咨詢師建議她,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里,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松。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作者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劃算。

這位來訪者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zhí)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延遲滿足就要學會“忍耐”,但不是指單純地自己學會等待,或一味地壓制我們的欲望,而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和更大幸福感的能力。

反之,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fā)展不足,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zhí),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我們現(xiàn)在的每一次選擇決定著今后過什么樣的生活。而人們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就成就了我們的人生。不管你現(xiàn)在是什么狀態(tài),或是多么地糟糕,以后的人生走向,依然可以自己選擇。因為不論什么時候,那塊生活的蛋糕都在,你永遠可以重新決定,是先吃奶油還是先吃蛋糕。

在人們的心中總是存在著兩股力量,潛伏著兩個完全不同的自己。一個是病態(tài)的,一個是健康的。病態(tài)的自己它總是不想讓我們付出任何辛苦,它在堅守著熟悉的、陳舊的過去,害怕任何改變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任何代價地享受舒適,逃避痛苦。而另一部分神奇的力量則是積極的,喜歡改變和進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領域,正是這股力量在推動著我們的心智成熟。這兩股力量每時每刻都在較量著,都在想控制我們的生活和人生。

雖然心智成熟的道路并不平坦,但當我們通過不斷地學習,突破自我界限,放棄落后、陳舊的自己,把陳腐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就會不斷地增進對世界的新認識。

假如你想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獲得更大的勝算,相信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能夠帶給你一些不一樣的認知,甚至能夠啟發(fā)你的智慧,推進你心智的成熟,并給予你無限的勇氣和信心,助你達到人生的新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四

《少有人走的路》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fā)我們的智慧,激發(fā)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而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是客觀存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練就一個強大的內心是我們唯一可選的路。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xiàn)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fā)現(xiàn)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很大的助力。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guī)避這種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的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tài)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下,要經(jīng)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說,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zhàn),在一位將軍眼里,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zhàn)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zhàn)的工具,他們個個都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么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經(jīng)歷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fā)生在企業(yè)主、醫(y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愿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

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庇掠诔袚熑危矣诿鎸щy,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學會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五

(一)談判的勇氣每年春節(jié)后,都會迎來辭職的高峰。

大多數(shù)人辭職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見的有兩條:

(1)待遇問題;。

(2)發(fā)展空間問題?,F(xiàn)代社會,換個工作,無可厚非。但是,經(jīng)常有人辭職的時候一邊感謝公司的栽培,一邊私下對人說出自己的抱怨:原來是如此,如此!如果是換了我。在我確認離開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頭兒,談一談。一般的人,覺得談待遇很難,其實,如果頭兒有決定的權力,這個反而是最簡單的。直接說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會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來解釋或搪塞的。

發(fā)展空間的問題,略微不同??赡苡羞@么幾種狀況:

(2)公司發(fā)展很好,但現(xiàn)在的定位有問題,希望調整;。

(3)不喜歡公司的人文環(huán)境。無論怎么談,重要的一點是,要確定自己想要什么,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里,然后再做決定。離開有時是一種方法,但或許不是最好的結果和時機。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為了工資上增加幾百塊錢跳槽,放棄了大好的發(fā)展前途,不值得。說實話,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xiàn),實在令人遺憾。

(二)學歷依賴癥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發(fā)展,突然覺得想讀研考博,讀了幾年書出來,不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發(fā)展時機。這樣的機會成本太高。學的多,以后就一定賺錢多,發(fā)展就一定好嗎?錯!當你還沿著傳統(tǒng)的思路一條道走到黑的時候,有你哭的時候!有些人非常擅長考試,以為考試就是今后的一生的保障。書讀的越多,你今后的生活之路就越難開始。盲目地追求高學歷,不過是希望高學歷給自己帶來工作的保障,一種看上去很穩(wěn)定的依賴性!但是,這種感覺,是真實的嗎?鬼才知道!無論你怎么推遲走向社會的那個時刻,那個時刻最終都會到來。該來得都會來得!社會的經(jīng)驗只能在社會中獲得。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準備“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實,要拋棄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誠實和少許的勇氣。如果今天不能面對就業(yè)的事情,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以后一定有更多的麻煩需要面對。

(三)寵物病現(xiàn)在,養(yǎng)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了,先是老人養(yǎng),然后年輕人也養(yǎng)。然后,開始在街上,看見被拋棄的流浪狗。養(yǎng)寵物的目的,是出于排解孤獨,出于愛的渴望,或好玩什么的,但很少是出于愛。人可以安排寵物的生活,訓練寵物,帶他們鍛煉、洗澡和散步。寵物付出的代價是順從。一旦寵物生病無用或咬他們一口,立馬被拋棄。人在寵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對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們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驕傲和激動。人對動物如此,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愛的名義有一次,去兒子的學校聽心理健康的公開課,家長們都去了。有個孩子在日記中寫到:他的父親,因為他考試沒有達到要求,而用皮帶抽他。他一直都記憶猶新。孩子的家長按耐不住,跑上講臺,說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為了他好啊!中國有句古話:黃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我想,我們這一代,我們的孩子這一代,我們的孫子這一代,還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愛的名義進行!孩子就是家長的寵物,家長的面子,或是未來。以未來的名義,以愛的名義,家長們怎么樣的行為都可以得到解釋,可以得到諒解。但是,這時候,愛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愛是一種權力,一種單方面的要求;意味著:愛是強制的,暴虐的,嚴格地近乎苛求,讓人感到?jīng)]有人性!意味著:在壓力下,對權威的盲從。意味著:不關心對方的獨立存在,只關心自己內心的結果。明白了這些,就會理解現(xiàn)在社會中的年輕人,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滿或不幸: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前進,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卻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五)心智成熟的旅程未來生活的所有不幸,都來源于我們糟糕的家庭教育,跟學校收錢多少沒有多大關系,跟高校擴招也沒有多大關系。上學完成的只是知識的學習,而心靈的成長,只在家長的手中。只要我們不關心人的心靈,讀再多的書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長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業(yè)也算小有所成??墒牵诤⒆拥慕逃希男闹呛退闹腔酆孟癫怀杀壤槭裁次覀兊慕逃?,不能有這樣的一些課程,去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觀察和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切,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何勇敢地面對困難和變故,說出不,和老師討論教材的錯誤和立場?如何去傾聽朋友的談話和傾訴,和家長探討和交流?如何沒有限制地想象和賦予自己神圣的使命?回首人生,我們需要一種心靈的力量和支持,我們到底要學習怎么樣的一種本領去面對:恐懼、懶惰、威脅和愛的壓力。在我讀過的心理學書籍中,除了馬斯洛的書外,我覺得《少有人走的路》給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釋和行動的指南。在這本偉大的通俗心理學作品中,處處充滿了溝通和理解的氣息,它跨越了20年的時間限制,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教誨我們成為更加稱職,更有耐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告訴我們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帶領我們去如何面對艱難甚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六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本書。

人的成長是一生的過程,它不是18歲的時候就能完成的“作業(yè)”,而很多人甚至到臨死之前也沒能做到,甚至不曾意識到。對于這個問題,我想我身邊的家人,朋友當中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吧?父母給我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立足社會,并能夠為社會,人類作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而個人的成長是擺在這個首要目標之后的,又自己在“私下”的時間里慢慢去做的事??偠灾司裆系某删秃臀镔|上(被社會承認)的成就相比是不足掛齒的。但是,沒有強大的精神后盾,人生又怎么能走的“順暢”呢?我認為,個人心智的成長是必須的,是比在社會能力上的進步更重要的。社會,不管是否“正?!?,它都可以被稱為“社會”;然而不健康的人生,將導致一個人一生的不幸。

這本書的作者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一個與我們社會中所“習慣”的人生定義所不同的人生。的確,我們的社會太過于依賴“習慣”,依賴“和大多數(shù)保持一致”。因為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樣做好像是“最安全的”,雖然這可能不是“最正確的”。但“安全”可比“正確”重要多了!所以,我們寧可放棄“進步”和“成長”;我們寧可“墨守成規(guī)”,做“習慣的事”,而不冒險改變。在書中,作者提到“人的一生都要冒險”。我覺得如果以作者的人生定義為基準,那么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不冒險改變就無法實現(xiàn)“個人成長”。

必須時常反省自己,調整前行的方向。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不愿意冒險改變自己那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人了。即使,他們的習慣已經(jīng)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他們仍然拒絕改變!這些當中,也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親愛的家人和我的“知己”們。如果我們不努力尋求改變,我們的祈禱和對命運的抱怨都將是徒勞的!

也許,我們還真的像書中說的不夠“自尊自愛”吧?

在此書的第二和三部分,作者(譯者)的文筆十分犀利!我?guī)缀鯚o法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閱讀。作者在書中多次討論了在童年時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和教育方式對子女未來心理成熟度的影響。并提出“什么是真愛?”這一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以后能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當作自己對孩子最現(xiàn)實,最真誠的期望。然而明確地指出“孩子,我希望你能成長為具有智慧的成熟的人”的家長是比較少見的?!鞍卜€(wěn)”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上一直被認為是“幸?!钡捏w現(xiàn);而尋求子女生活上的“安穩(wěn)”,這真的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愛嗎?這真的完全是對子女未來最無私的考慮嗎?在這一點上,作者提出了反對意見。實際上,本書作者的觀點和孔子的“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的思想比較相似,是對常人的幸福觀念的一種挑戰(zhàn)。

我很想把這本書推薦給現(xiàn)在我生活中的人們,雖然我知道他們就如書中所說的“把自己的心靈藏在厚厚的盔甲下”,而且孔子也說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七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薦給朋友們,給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覺期望改變心理現(xiàn)狀的人。其實這本書很淺顯,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邊的一些小糾結的學術解讀而已,你我都懂。剛開始看我也就睡前隨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書,卻起了期望再認真看一遍的念頭。回頭想想,其實很詫異,原先這本書真有種魔力,讓你不自覺在看的時候跟著內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似乎真有那么點被治療了一番的感覺。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書籍,不如說它是一本能夠引發(fā)你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向導書。

書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論述“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較快的,也是覺得可能多多少少這部分與中國的大多數(shù)人需要思考的成長環(huán)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愛”這一章是值得再認真看的。大多數(shù)人不懂得什么是愛,那里的愛當然不是只男女情長的愛,而是自律的原動力,按作者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幫忙他人進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續(xù)的過程。

同時,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時候父母錯誤的愛或忽視的愛而導致的。家庭環(huán)境的成長對個人的心里影響極大,父母對子女正確的愛是保證其健康心理的關鍵。而父母如何學會愛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總之,推薦給期望成熟、期望進步和提高的童鞋們。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八

21世紀,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日益變快,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心理問題增多??赡苁菍W習壓力,也可能是工作壓力,總之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壓力,有的人內心強大就會自己解決而不至于做出極端的事,有的人并不能,就選擇各種逃避的方式,例如自殺?!渡儆腥俗叩穆贰肥且槐就ㄋ椎男睦韺W著作,作者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這本書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雖然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但是我們的卻是需要這些幫助我們是自己成熟起來。因此接受挑戰(zhàn),才可以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九

像書名一樣,如果是二十歲的我看這本書,大概會摔書,大概也切合這本書的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因為要讀完這本書本身需要一定的自制力和延遲自我滿足的能力。

書中大部分內容描述的是是什么的概念,很少描述為什么或者對其一筆帶過,案例的主要作用是對是什么的解釋,而不是為什么活著怎么樣的解讀。

讀者如果缺乏對進步的強烈愿望,很難從這些抽象的文字中建立堅定的自律和自我約束意志,不具體的比喻又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抽離感。

我經(jīng)常有的一個感覺是,很多道理我們都懂,要做到卻很困難,就像我們總因自己亂發(fā)脾氣責怪自己,卻無法控制自己下一次的歇斯底里。究其原因,我想,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脾氣暴躁的深層原因,只想想辦法把脾氣壓制住,卻往往適得其反,更添痛苦。了解自己的缺陷來自于原生家庭,并對了解某些行為對與錯相對來說是容易的,了解自己性格的形成復雜得多,卻很有必要。只有把問題的癥結打開,才不會一再發(fā)生類似的事件,身心俱疲又對自己一次次失望。

描述應該怎么樣和不應該怎么樣,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更像是說教,讓人很容易產生抗拒感甚至不信任感。具體的行動和事例的支撐對觀念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就像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橋梁,讓人看見可以實現(xiàn)的可能性,才有動力作出改變。

與此同時,作者提出“真正的愛”的概念,當我們擁有真正的愛時,就愿意推遲滿足感,做到自律和自我約束,不任由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愛是心智成熟的前提。

去理解對方,站在他們的立場體會他們的感受,對之表示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理解對方,對患者很重要。這一點,和現(xiàn)代心理學的觀念也是十分一致。

因為某些原因,我一直在和自己作斗爭,但是越是斗爭,越恐懼,越想逃避,結果越陷越深。一邊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來,早日“做個正常人”,一邊又不停受挫,對現(xiàn)實越來越失望。直到這幾年,接觸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才慢慢對自己有了了解,也慢慢放松了心態(tài),接受自己的缺陷,不再和自己作對,對外界的看法也更寬容。

書籍真是個好東西,人與人的理解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從書籍里,我找到了多年不曾體驗過的被理解和鼓勵,也找到了面對人生的勇氣。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書的陪伴,我現(xiàn)在會過得怎么樣。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從書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素質班的要求下,我翻開了一本以前從未聽說的一本書?!渡儆腥俗叩穆贰闹浅墒斓穆贸獭肥敲绹艹鲂睦磲t(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此刻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xù)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共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承載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時間不一樣而已。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問題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視問題開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難的旅程。

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進取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時間這些原則,關鍵在于你的態(tài)度,你要勇敢應對痛苦而非逃避。

很幸運有機會了解這本書,否則將會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個遺憾。我會慢慢學會自律,學會愛,學會獨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進取平和的心態(tài)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

人與人之間相處是極易受對方的影響,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你的言談方式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同學、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響。如果你不承認,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

頂頭上司很喜歡說“不不不”,久而久之,辦公室的人在交談時,尤其當他們急于在第一時間否定對方的時候就會說“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結束一次聊天后,我給lynette說她剛才說了“不不不”,她整個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進入警戒狀態(tài),說服自己不要說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論和上司還是和同事說話,那“不不不”三個字依舊張口就來。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說的風生水起??赡芪姨^敏感,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其他同事似乎還沒有發(fā)現(xiàn)。所以聽其他同事說“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總會會心一笑。

在讀《少有人走的路》的時候,印象最深的五個字是:推遲滿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時間否定他人的人,是為了從否定他人中得到滿足感嗎?如果是這樣,面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不妨慢下來等對方說完,再一針見血并加以縝密的邏輯將對方一槍斃命不是更爽嗎?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遲滿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幾秒。

因為“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倍@對于想要急切享受滿足感的人來說先面對聽完對方的錯誤言論實在太過痛苦,不如第一時間享受滿足感來的爽快。畢竟“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p>

我和lynette認為對抗說“不不不”這個壞習慣的方式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就算對方說的內容是錯誤的,也要耐心聽完,然后再否定對方。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才是解決這個壞習慣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說“不不不”的次數(shù)在逐漸減少,有時候甚至在說到第二個不字的時候就會自動停下來??纯粗竽芊駨氐赘牡暨@個壞習慣。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薦的,她推薦的次數(shù)多了,我自然想了解為何她不停推薦。這本書是我最近讀書讀的最慢的一次,總會思考一些內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況,強迫自己去分析,有點痛苦,讀到后面,心也亂了。讀書于我而言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這本書讓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問題。計劃再買一本紙質版的書來反復閱讀。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樣,傾情推薦這本――《少有人走的路》給可愛的你們,愿你們面對不斷流逝的歲月、增長的年齡,可以寵辱不驚。

這本書值得分享的摘錄實在是太多了,這里我簡單分享兩句。其他的,你們自己收集吧。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一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出自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一位杰出的心理醫(yī)生,他的杰出不僅在其智慧,更在于它的真誠和勇氣。

兒童時,他就以"童言無忌“遠近聞名;少年時,他又勇敢的放棄了父母為他安排的輝煌前程,毅然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當上了一名心理醫(yī)生,為美軍軍官做心理醫(yī)生。在近二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萬的病人,他以從業(yè)經(jīng)驗為基礎寫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創(chuàng)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這本書是我近來最想要安利的書籍,斯科特對心理的了解遠遠不止身邊的病人,正如他說的,其實我們大家心理或多或少都不是真正的成熟,而真正心智成熟的人才能坦然與這個世界相處,與親人和愛人相處。

與我而言,觸動最大的是他對自律的解讀,現(xiàn)在社會充滿著浮躁和虛偽,而當代人多喜歡逃避問題,依賴短暫的安全感。極少數(shù)人還在擁有并且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其實夢想這個詞,對于現(xiàn)在的境況并不一定是個褒義詞,它身上貼著不務實,白日夢,陳詞濫調等許多消極的標簽。因為人人都有惰性,前往夢想的道路那么遠,還荊棘遍地,許多人便覺得算了吧,還是呆在我的象牙塔比較舒適,這是符合人性的正常流程,但是卻有人始終在不斷對抗著惰性,忍受著孤獨和痛苦,走出了舒適圈,走在了煎熬的改變之路,無論成功與否,這個人一定比我們走的遠,比我們更成熟。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蹦軌蜃龅阶月烧娴氖呛芰瞬黄鸬娜?,事實也證明了如此。成功的人多是自律和勇敢的,你想要賺很多錢的就要不斷學習研究,不怕吃苦與失敗,你想要完美的身材,就要克服美食的誘惑,忍受運動過程的痛苦與單調,你想要優(yōu)秀的成績,就要接納考試的壓力與學習的寂寞,推遲滿足感,便能得到你想要的成就感。時間很公平,不偏不倚,你用在哪里,就會在哪里開花結果。

“假使人生的目標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過且過.不必尋找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意識的進步。因為不經(jīng)痛苦和折磨.就無法實現(xiàn)靈魂的超越?!背扇司驮撚谐墒斓男闹?,去靈動我們的靈魂,追求更寬廣的視野與更美好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二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持續(xù)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xù)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jīng)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xiàn)實,放下搞笑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單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單,當我寫完之后,感到情緒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用心的態(tài)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用心應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fā)現(xiàn)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一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潛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僅是付出,不僅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潛力的退化?!案冻稣鎼鄣娜?,就應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xù)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p>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一習一,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p>

“你只能自行選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三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的作品。派克是美國著名作家、醫(y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他治愈了成千上萬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從業(yè)經(jīng)驗為基礎寫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在全球暢銷。讀著這部心理學著作,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感覺最深的是我們應該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書中講述了耶穌、孔子;講述了對圣經(jīng)的認識與了解;講述了愛、心靈的探索,心智成熟的旅程,讀后深受啟發(fā)。

一個人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里健康更為重要。一個人的自然年齡不可逆轉,但心里年齡卻由自己左右。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就會使生活充滿快樂并且與他人分享,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己的心里健康,還要時刻關心家人、朋友、同事的心理健康,以博大的愛幫助他人敞開心扉、消除煩惱、解除憂愁,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他人,正確認識世界。

讀了這部書,我再次體會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靈。常言到:佛在心中、主在心中。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感謝作者,引領著我在自己的心靈中旅游,在愉悅中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四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xiàn)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xiàn)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y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xiàn)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F(xiàn)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xiàn),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xiàn)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yè)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五

在給父母講座時,我會放一張圖片:夫妻兩個在吵架,孩子在旁邊無助彷徨的坐著。

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們希望孩子回憶父母的畫面是親密的、恩愛的?還是冷漠的、對立的?”

所有家長都回答是前者,但實際上卻表現(xiàn)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權威,因為所有孩子都是愛父母的,因為這種愛而無條件的相信父母。

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孩子為人處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這是因為孩子愛父母而潛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響,吸收了他們?yōu)槿颂幨碌男袨楹陀^念。

但卻有一種現(xiàn)象,孩子和父母的行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經(jīng)常打罵愛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卻出奇的脾氣好,對誰都好,甚至好到讓人受不了。

閱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我明白了,這種好只是一種畸形的好。因為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給到他們正向的榜樣,他們只是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別人的需求,把自己認為的愛當成是正確的愛。所以,他們會用自認為的愛去對待別人,其實這是一種自私的愛,這種愛的動機實際是“恨”。

作者把這種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說,他們既是虐待別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結婚之后跟她相處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給我的感覺是又可恨又可憐。

她就有很強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擺設不舒服了,她立刻就會召喚我公公來搬動這些東西,公公動作慢些她就會開罵;我們剛結婚的時候,她把油鹽醬醋都是鎖起來的,如果做飯的時候缺了什么,我必須得張嘴跟她要,類似的讓人感覺有些變態(tài)的做法還有很多。

而她同時又經(jīng)受著“被虐待”的經(jīng)歷。比如,她會說很難聽的話刺激她的兒女,或者在兒女跟前互相拆臺,所以兒女們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個比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兒、外甥,都比較喜歡跟我聊天兒,導致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他們回來以后,不進婆婆的家門,反而先去了我那個家。這讓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經(jīng)無數(shù)次的抱怨過孩子們對她不親。

婆婆16歲就嫁給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們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沒有得到優(yōu)質的愛,自然就不知道怎樣愛別人?,F(xiàn)在我就能明白,其實在她的內心深處有著她沒有得到想要的愛的仇恨,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種仇恨成為了她的潛意識,所以她就會虐待最親的人同時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愛人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他們的婚姻都不幸福。他們也都不會經(jīng)營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們也各自在為父母的不會愛而買單。

實際上,我走出來學習,就是因為處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無望的地步。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走出來,我的家現(xiàn)在一定已經(jīng)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但是,錯誤的愛帶給孩子是終身的傷害,甚至這種傷害會一代一代的延續(xù)下去。

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生活了將近20年,活生生的缺愛導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經(jīng)是這種畸形的愛的受害者。所以自從從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個強烈的使命:

讓來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學會愛,學會真正的愛。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父母怎樣“愛”,孩子也會傳承他們的“愛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愛呢?

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

此刻,這本書讀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為什么把書名定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條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條尋求真愛的路。

就像作者說的,愛是無法定義的。所以,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讓我們一起在尋求真愛的路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六

讓人覺得“孤寂”的書名,是當初吸引我去翻閱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據(jù)說曾被翻譯成二十三種以上的語言,還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簡介,發(fā)現(xiàn)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難道這是一本心理學書嗎?隨手翻閱一下,卻發(fā)現(xiàn)語言很平實,還有一些真實的事例,于是,我開始了此次閱讀之旅。

一向以來,作為特教教師的我,當被其他人問起職業(yè)時,他們都會追問兩句:是小學還是中學教師???是教什么的?當了解真相后,大都會“夸”上一句:很有愛心的工作??!“愛”這個字眼似乎總會在我耳邊響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來,做教師的都要有一顆愛心,而做特教教師的,這顆“愛心”的分量應當還要重!所以,我也曾單純地認為,只要抱著對學生的愛,就能勝任這份工作了。但當我讀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愛”時,頓時啞然失笑,我對于“愛”的理解看來是有失偏頗的。

誠如書的作者說道:“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我,也是愛他人”??磥?,愛不僅僅是為了促進他人心智成熟,還是為了促進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像這樣,對于“愛”的一系列的闡述,頓時讓我覺得心域寬闊了許多。這又讓我突然記起導師在我們新教師帶教會上提及的“愛”的意義:“用愛打開心靈”!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讓自我的心靈更充實豐腴,就必須要懷有“愛”意。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七

看完斯科特·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觸頗深,如沐春風。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時代的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p>

一些人因為別人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深受傷害。

每屆大學畢業(yè)生選擇考研的動機僅僅是害怕畢業(yè),還是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紀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長,逃避成長后應承擔的責任,逃避現(xiàn)實。詹姆斯·艾倫說:“當你勇敢面對問題的那一刻,問題便瓦解了?!彼?,我們要積極面對成長而不是逃避。

成長是五彩斑斕的,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鮮花,就會有荊棘;有歌頌,就會有嘲諷;有信任,就會有誤解。

我們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歡鮮花,就不能繞開荊棘;享受歌頌,就要忍受嘲諷;獲得信任人,就要承擔誤解。

成長的過程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冰心說:“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經(jīng)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jīng)過常變的四時。”因此,即便我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要勇敢面對。

《少有人走的路》中還講述了“愛”的力量。派克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

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一直無法正常生活,就構成了“依賴性”,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愛不能濫用。有限的愛只能給予少數(shù)特定的對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愛和關心,我們也必須有所選擇,確定誰更適合作為愛的對象,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難重重。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jīng)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八

“為逃避解決問題而忽視問題的存在,并指望問題自行消失的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當看到書中這句話的時候感觸非常深,感覺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是每個人受其影響度不同。

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會講一個事情是很少人會去做的,但看完之后明白并非是這條路走的人少,而是這條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但真能走好這條路的人并不多。

書中通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分析,闡述了如何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長大成熟了,但心智缺還未成熟,說話做事都會給人感覺很幼稚,這類人只要有過接觸大家都會不難發(fā)現(xiàn)。另外還有類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現(xiàn)的很成熟,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或裝作視而不見,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習慣推卸責任或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tài),這些其實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種表現(xiàn)。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發(fā)生問題是很正常不過的一件事,關鍵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如何正確的對待和認識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盡全力去解決問題?!坝^察”和“認知”這兩個詞幾乎貫穿于這本書的始終,如果一個人以邪惡為目標,總是會拒絕觀察事實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卻能深刻的意識到懶惰的存在。

因為解決問題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會選擇逃避或不作為,大家都會習慣處理輕松、容易處理的問題。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識的進化或者說是意識的成長,只有當你有了擔當?shù)囊庾R、會自律,這樣才會讓自己不斷的進化。

惰性很多時候是自己潛意識里的一種表現(xiàn),每個人都會覺得享受在前,所以才會當遇到困難或問題是就會產生惰性。書中介紹“推遲滿足感”就能解決惰性、拖延癥的問題。比如大家是東西總是愛比喜愛吃的先吃了,不愛吃的不是丟了就是拖到最后隨便應付了事;讀后感·做事總是習慣把簡單的事先處理了,難的事情放在最后處理或者索性就不處理等別人來解決或到最后不了了之,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然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需要我們去認知問題的根源,推遲滿足感就是要讓自己先解決難解決的問題,不能貪圖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這樣自然就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會覺得你靠譜。

讓心智成熟的這條路,并不是很少人關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當你真的能走通這條道,肯定會讓自己有很大的改變。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問題都會有局限性,所以處理起問題也不順,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而且在問題的爭論中總是按著自己額思路去辯解,忽略了其他客觀的因素或者不承認客觀條件的存在。

現(xiàn)在基本已經(jīng)慢慢的做了改變,因為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能觀察和認知問題的根源,繼續(xù)在學習如何走好這條少人有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九

讀完此書后,我并不試圖轉述此書的資料,只是提議每個人都去認認真真讀它一遍,相信你必須會有所收獲。

人生苦難重重。

在必須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xiàn)問題,我們就要去勇敢的應對和解決,而不能逃避,因為越逃避,隨著時間的積累,問題就會越大。

心理疾病實際上比身體的疾患更嚴重,它不但影響自我的生活質量,還嚴重的侵擾自我周圍世界,讓自我的親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我的命運,但每個人都要有改變自我命運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實現(xiàn)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愛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是獲得自身解放和成長的方法論。愛則讓我重新認識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動力。

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平衡的過程,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尋找認識真我的可能,我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發(fā)展自我。不要輕易地向命運妥協(xié),應當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去尋求心靈的解放。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給出愛一個與眾不一樣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愛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這讓愛不再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讓愛不再以占有為目的,這讓愛能夠全然的去理解。

愛不是縱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約束和糾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經(jīng)過改變自我去改善別人,是渴望滋潤對方的心靈,讓對方獲得成長、因自我而逐漸完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

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說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么是復雜,什么是簡單么?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吧了。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挫折?!叭松嚯y重重”,派克先生在開篇先點明了這句話,意味深長。作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從業(yè)生涯的心理醫(yī)生,他對人生有著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句話我很贊同。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一

“我們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將會被某個陌生人一語道破”。在讀《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不知道“勇氣”為何物,也許它就是與生俱來的無知無畏吧!心智成熟的旅程是非常漫長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甚至還會讓你們覺得有一點點不舒服,但請你們不要回避。

“是則是初心,只恐難留駐”。這本書在大體上可以分三個方向:自律,愛以及成長。在我人生的路上,這本書給了我莫名的參考指標,想要成為優(yōu)秀的自己,便需要不斷進步,不斷吸取教訓,保持初心,以最大的努力,最真誠的熱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zhàn)。

“危堂榜新顏,要以名自律”。書中寫道: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就自我而言,因做不到自律自覺而浪費掉大把大把的美好時光。就簡單說一下每天早晨的起床吧,每天早晨鬧鐘一響,首先關掉它,然后再睡幾分鐘,才會磨磨蹭蹭的起床。雖然是小事,但很認真的說,我沒有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陽,在我慵懶的背后,是無盡的推遲滿足感。它給了我短暫的快樂。在未讀這本書之前,我竟一直覺得這每天的慵懶都很快樂,慢慢便也成為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今當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我便決定要學會自律,學會掌控自己的時間。我想自律不僅僅是自己負責,更是對人生的負責。書里面也把自律細分為四個部分: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自律而來的自由才最自在。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承擔著很多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要做一個責任擔當?shù)娜?。尊重一切具有真理的事實,保持平衡,我想是保證自身與社會的平衡,與愛的平衡,所以書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愛。愛是原動力。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心中有愛,行為習慣便也會是一個充滿溫暖的人。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給的愛也有極大的關系。溺愛不利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我特別感謝父母,感謝那些嘔心瀝血的老師,感謝那些對我有過幫助的陌生人,感謝一切愛的源泉,愛的灌溉,愛的成長。

我們要成長。成長也意味著成熟,不再是一個童言無忌的孩童。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夢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況且,一種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離不開成熟。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應對苦,應對餓,應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于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睉獙@么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盼成長就要應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應對,然后去慢慢成長。

請你們也翻開這本書吧,打開這本書,也就意味著走進自己的心里。勇敢面對現(xiàn)實,面對自己,你什么時候軟弱,什么時候就剛強了。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意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二

正如書本開篇所言:人生苦海無邊。斯科特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jīng)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因為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我們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其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心理問題,第一是不愿去面對,其次是不知道它如何解決,那么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在第一步就可以給你非常好的指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自律,自律的四個原則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實踐這個原則,需要勇敢面對,敢于面對自己的痛苦,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千萬別想是因為別人怎么樣所以才導致自己的問題。

在還未讀完時,我就留了些時間讓自己平復心情,接受心靈上的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發(fā)現(xiàn)和治療是需要緩沖的,建議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緊,留給自己緩沖的空間讓自己平復并正視這些心理問題,等完全接受了再往后讀,你會有心靈上巨大的突破與震撼。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時,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雖然逃避現(xiàn)實的痛苦和不幸,是人類的天性。

接下來首先要推遲滿足感,就是通過推遲滿足感培養(yǎng)自己的自制力并養(yǎng)成習慣。其次勇于承擔責任,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應該由我來解決”,不要希望問題自行消失。再者需要實事求是,忠于事實,我們越了解事實越能進行自我反省,迎接挑戰(zhàn),更容易解決心理問題,這樣心理問題就會處理的得心應手。最后,保持平衡,是指需要把自律原則保持平衡,又要富有彈性,該放棄某些東西時及時放棄,保持平衡,不論是情緒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面對恐懼也要充滿勇氣,坦然面對,克服畏縮心理。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我們只有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能讓心智更成熟。

人生一世,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我的時間是我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由我自行負責,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權處理優(yōu)先次序。當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時,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shù)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世界不斷變化,冰山來了,冰山繼而消退;文化出現(xiàn),文化隨即消失;技術有限,技術又似乎無限……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也處于更新和調整中。我們必須學會尊重事實、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這對于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審視自己的問題,尊重事實,不逃避,直面問題所在,積極利用自律的原則進行心理問題的調整,最終讓我們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三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沒有愛,父母就難以產生傾聽的動力。

首先,你愿意這樣,證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第二,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他們有價值的表達也就越多;。

第三,對孩子傾聽越多,就越是能夠意識到:在無數(shù)的停頓、重復、結巴,乃至似乎有著某種口音的嘮叨當中,孩子的確說出了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傾聽孩子的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你會意識到,你的孩子極有可能是個獨特而出色的人。意識到孩子的獨特之處,就會更加愿意傾聽他們的說話,對他們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對孩子了解更多,就越是愿意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

第五,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就會覺得,你把他們看成是出色的人。這樣一來,他們就更愿意聽你的話,并給予你同樣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從愛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力量。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愛誕生愛,父母與孩子在愛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雙人芭蕾舞,在舞臺上共同旋轉,而且動作流暢、敏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8335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