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匯總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14:05:27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匯總17篇)
時間:2023-11-07 14:05:27     小編:HT書生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時刻,讓人難以忘懷。在總結時,要抓住最核心的東西,簡潔明了地表達出來。歡迎大家瀏覽下面的總結范文,相信能對你的寫作有所幫助。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一

[]探析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現象,闡釋中西方文化交際差異產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社會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是由于交際者對這些差異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必須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產生的相互作用。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漸深入,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強,跨國界、跨種族、跨文化的經濟與社會交流迅猛發(fā)展,因此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們交流時沖突時有發(fā)生。常表現為:

(一)問候語的差異。

在中國,普通老百姓見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說“你吃了嗎?”“干嗎去?”等來問候對方。對中國人來講,這是普通又隨便的問候話,但西方人聽了迷惑不解,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吃不吃飯、我干嗎去和你有什么關系”。在英語中,通常以時間進行問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簡單地問候對方。

(二)隱私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初次見面常會問詢對方的年齡、職業(yè)、婚姻狀況,甚至收入,在中國,這是人們之間表達關心的常見方式。然而,在西方,人們則認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而西方人則講究個人空間,注重個人隱私,不愿讓別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隱私觀念的差異,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時會發(fā)生沖突。

(三)時間觀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要想拜訪某人,必須提前邀約,需要說明拜訪的時間、地點和目的。但在中國,人們無提前邀約的觀念,隨便串門,擾亂別人的生活秩序的行為較為常見,這說明中國老百姓的時間觀念不夠強,使用時間上具有普遍的隨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較強,人們都對時間做了精心的計劃與安排,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

(四)餐飲習俗的差異。

在西方,若要宴請賓客,主人通常會提前兩周發(fā)出邀請函,客人們會提前三天答復是否邀約,以便宴請的主人準備適量的飯菜。在就餐時,主人不會多說勸酒話,常說“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誠摯邀請完,然后就將注意力轉到談話的主題上。而在中國,由于人們喜歡謙虛禮讓,即使心里已經接受別人的邀請,還是要表示出推辭一番。在中國人宴請賓客,即使主人擺滿一桌美味佳肴,也總習慣講幾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話。就餐方面的差異,是因為在西方人們不喜歡含蓄表達,講求尊重個人權益,注重個人空間。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際實際場景中常見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只有我們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沖突現象的原因紛繁復雜,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必然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異,甚至是沖突,產生這些差異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直覺、整體、圓式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人進行對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思維定式。追根溯源,我們發(fā)現思維定式往往會忽視具體個體事物的差異,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tài)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帶有傾向性的固定看法,會直接造成交際障礙,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二)價值取向不同。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論,人們的行為規(guī)則、思維方式、道德標準、處世哲學等無不受到所在群體價值觀的影響與作用。人們在實際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無意識地習得了自身群體固有的文化的觀念,成為該群體人們的處世哲學、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墒牵恳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判斷標準。以中西方文化為例,在我國文化中,中國人推崇謙虛禮讓,追求隨遇而安、隨波逐流,不喜歡個人出風頭,不愛爭強好勝。而西方文化則推崇個人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和個人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們的頭腦中,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與判斷,喜歡憑借自己的個人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

(三)社會行為規(guī)范與處世哲學不同。

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在交流時,經常會出現用自身所在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處世哲學來判定對方行為的正確與合理,由于雙方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同一社會行為常會產生誤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中國,人們輕拍小孩子的頭部,這一行為表示友好、關愛的意思,但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行為。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恰當的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人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會產生誤解、不快、關系緊張,甚至還會發(fā)生嚴重的經濟后果,這些問題都是源于交際雙方不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建立良好的習俗差異意識,盡量避免交際中產生誤解或沖突。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二

摘要: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企業(yè)的國際化進程,而跨文化談判是我企業(yè)國際化進程中重要商務活動之一。本文通過對比中西文化的某些差異,總結出跨文化談判中迥異的思維和決策方式,從而幫助我外經貿企業(yè)提高談判的有效性。

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加速了國與國之間的往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端。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外經貿企業(yè)在跨國談判中尋求國際合作,部署著全球戰(zhàn)略,但是,中西文化差異引發(fā)的迥異的思維和決策方式卻對談判的有效性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一個合格的談判者,應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把握對手的思維過程,研究對方的決策方式,提高適應性,掌握主動權。這樣,才能在談判中不辱使命,取得收益。

一、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的對立。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tài),我們可以將兩者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缥幕勁杏捎诮⒃谧猿上到y(tǒng)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勢必造成談判雙方思維方式的迥異。

1.和諧型文化思維方式。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側重于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認為“獲罪于天,無可禱也”。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這種和諧觀念,培養(yǎng)了國人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文化品格。在處理人際關系上,中國文化重群體輕個體,強調紀律性和群體觀。因此在談判席上,中國人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絕,而是迂回曲折陳述自己見解,用語禮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誼和長久合作。

2.抗爭型文化思維方式。

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企圖做自然的主人。“和諧來自斗爭”,“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思維模式支配下,一方面,西方人具有直面挑戰(zhàn),追求勝利的精神品質,他們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人更為崇尚個人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生命和尊嚴,所以他們在思維過程中偏向于個人主義。以美國人為例,談判桌上,他們熱情坦誠、滔滔不絕,喜歡用確切明了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向。對于爭辯,他們情有獨鐘,語言更具對抗性,這些都是富于開拓精神、求勝欲望的歐洲移民后代的典型特征。另外,他們的談判小組是一個松散的團體,談判爭執(zhí)時,每個成員可以競相發(fā)言,不像中方談判團那樣由首席代表一人發(fā)言,其他成員全力支持。

二、化解對立推進談判的對策。

如何分配決策權以達到利己的談判的目的是一件難事,決策權分配的差異是跨文化談判產生沖突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都會把民主與集中作一定的結合,但雙方的側重點不同。西方人追求個性獨立,強調個人責任和集體權力,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國人含蓄內斂,強調個人權力和集體責任,集中觀念更加符合國人處事原則。

在涉外談判中,表面看來西方代表團的決策者就是出面談判的一至兩人。實際上,在他們背后有一個完整的決策鏈,既有幕后決策機構,又有信息咨詢團體,還有人數可觀的智囊團,他們共同為決策者提供智力支持,應對談判中的復雜問題,可以說西方人發(fā)揮了個人參與權的極致,把個體的智慧升華為集體的決策。相反,中方談判團慣于眾人談判,“一把手”拍板,談判中往往對不同看法保留意見,把“一把手”決策看成是集體意志的集中,這樣,權威的思想就成了談判的決議。試想,如果拍板的人是外行,其他成員又保留不同意見,那么談判是注定要失敗的。

因此,在涉外談判中避免決策權的過分集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簡言之,就是要統(tǒng)籌兼顧民主與集中,牢牢把握集中的度,提高談判的有效性。

2.細節(jié)與原則。

中西方談判策略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的思維方式決定的。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是線性思維和綜合性思維。西方人傾向于線性思維方式,他們重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分析解剖和個體研究,重具體勝過整體。因此,西方人往往對具體細節(jié)給予極大的關注。他們講究實際,一開始就急于討論具體款項,他們認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應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款。

中國人重視綜合性思維方式。中國人傾向于從總體上觀察事物的特征。雖然中國人也習慣于把事物分成對立的兩個方面,但這兩個對立面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是由于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在談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談原則,后談細節(jié)”,從整體到局部,事實表明先談原則可能會對后面的細節(jié)討論產生制約,入世關鍵一役的中美談判是注重細節(jié)的成功典范。

因此,跨文化談判中要善于把握細節(jié),敏銳洞察對手的需求,力爭從細節(jié)上尋求突破,贏得談判主動。

總之,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國外經貿企業(yè)積極應對跨文化談判中遇到的諸多復雜問題,尋求有效的溝通渠道,發(fā)現導致彼此誤解或對立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們要善于總結優(yōu)勢,積極借鑒對方談判技巧,提高跨文化商務談判的適應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張強:1992,《談判學導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0.

[2]王洪耘,宋剛,1998,《商務談判》[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

[3]趙偉君:2002,《中西文化沖突與我國跨文化商務談判對策》[j].湘潭:湘潭大學學報.

[4]胡舒立胡殲碧:2002,《龍永圖:談判是這樣完成的》[j]。北京:《科技文萃》.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三

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不同國家的文化呈現出差異性與獨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這些差異將會帶來不可預料的困擾與麻煩。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不可或缺的。在與老外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他們總是喜歡用“:-)”來表示微笑之意,而亞洲人則喜歡用“^_^”。作為東方人的你,是否也覺得“^_^”更能表現你的微笑之意、開心之情呢?本文將從中西方對面部表情著重點的不同著手,研究面部表情的不同與中西文化差異的關系。

一、“眼睛還是嘴”

1、網絡表情符號的不同。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fā)現,在網絡表情符號上,西方人總是偏向于使用“:-)”來表示微笑之意,而亞洲人卻是喜歡用“^_^”。西方人偏愛于用“:-)”這種“倒”著的表情符號,是因為這種“倒”著的符號主要表現的是“嘴巴”的變化。他們可以用半括號、方括號、字母、數字、豎線等等來表現嘴巴的不同形狀,從而表現他們不同的表情:微笑、大笑、吃驚、悲傷等等。而眼睛的變化卻很少,幾乎沒有。而相對西方人來說,亞洲人喜歡用“^_^”這種“正”著的表情符號,則是因為這樣“正”著的表情符號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現眼睛的變化,讓眼睛的表情多姿多彩。比如,可以有大眼、小眼、戴眼鏡、流淚、流汗等等的變化。

這個現象讓我們察覺到,西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注重的是嘴巴,而東方人更注重的是眼睛傳達的信息。

2、演技的著重點不同。

在東方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中,導演通常最看重的是眼神的表演力。每當到人物情感表現的時候,導演通常都會講鏡頭拉近,著重展現演員眼神的變化:一個回眸、一個眼波的流轉、眼角些許的濕潤、一滴欲滴未滴的眼淚,都能將劇中人物最細微的情感淋漓盡致的傳達出來,感染觀眾。所謂的好的演員,都是能很好的把握與控制眼神感情的流露與表達。

而在西方的影視作品中,這樣的眼神戲卻不出眾。他們在表現人物情感的鏡頭上,通常著重表現嘴部的動作,而不是眼睛。比如在《阿甘正傳》中,主人公在家中初次見到他的孩子的時候,鏡頭停留在人物臉上有幾秒鐘,但似乎主要表現的是主人公嘴部的動作,而不是眼睛。

3、分辨表情的準確度不同。

8月13日發(fā)表在細胞出版社的《當代生物學》網站上的一份新的報告表明:來自東亞的人們通常比來自歐洲國家的人們更難分辨表現出恐懼與吃驚、厭惡與憤怒的臉。

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是,東亞的人們總是著重觀察人們的眼睛,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樣平均的掃視整個面部。

格拉斯哥大學的rachaele.jack[1]說,他們的研究證實了東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加注重眼睛而往往忽略掉嘴。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tài)。[2]它是人們表現情感、傳達交流信息的一種重要的非文字表現方法。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貝恩曾經提過:在信息的傳達效果中,文字占7%,音調占38%,而面部表情獨占55%。由此可見面部表情在我們的日常交流中的地位。

國外最早研究面部表情的查爾斯·達爾文曾經說過:“面部與身體的富于表現力的動作,極有助于發(fā)揮語言的力量?!狈▏骷伊_曼·羅蘭也曾說過:“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yǎng)成功的語言,是比嘴里講的更復雜到千百倍的語言?!盵3]這些都說明了面部表情對于我們表達與傳遞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然而我們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于面部表情的依賴程度有多深。

paulekman和wallacefriesen研究了一套稱為fast(面部表情編碼技術)的系統(tǒng),將人的面部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提出了悲傷、生氣、厭惡、懼怕、吃驚和開心六種人類的基本情緒。[4]這一研究展現了人類面部表情的`普遍性。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與背景下,同樣的面部表情會產生不同的含義,表達不同的情感。例如東方人通常都可能會用微笑來表示消極的情緒,而西方人則會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下對于面部表情的著重點也不同。這也就是本文開始提出的問題。

三、面部表情著重點的不同與文化差異的關系。

為什么在面部表情上西方人更注重嘴部而東方人更注重眼睛呢?

東方人故來以含蓄內斂著稱,比較注重內在的表達。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而西方人素來開朗開放外向,他們對于情感的表達很直接,所以總是會通過嘴巴將自己的感情夸張直接的表現出來。對于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在解析表情的時候關注點不同。這也就說明,雖然人類的表情存在普遍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與背景中,這樣具有普遍性的面部表情還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性。

在含蓄內斂的東方文化中,人們通常不會將真實的感情表露在外,而眼睛卻很難控制,因此通過眼睛通常能觀察到一個人的真實情感。而在開放的外國文化中,人們通常都會夸張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直接從面部表情便可知一個人的情感狀態(tài)。而嘴巴作為最靈活最具表現力的一個部位,自然成為西方人的主要關注點。

四、結語。

總之,非文字語言,尤其是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是在眼睛還是嘴巴這樣的小問題上就存在如此的差異。由此可見,了解并熟悉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盡力將不同文化中的表情處理的理論更多的提升到一個更真實的存在描述,在跨文化交際中相當重要,將有助于人們減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因各種差異而引起的誤解,有力地促進各民族團結與世界和諧。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四

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西方學術界,在如何選擇評定標準的問題上,都是以外在的.、預設的西方標準來談中國哲學,這本身既不科學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要界定中國有無哲學,必須尋求一種內在的客觀標準尺度.即從哲學理論內涵和中國自身的文化發(fā)展脈絡及中國學人的終極關懷來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發(fā)展及其特征.正是上述因素決定了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內在差異及中國哲學獨特的魅力.

作者:張旭作者單位:沈陽大學社科部刊名:理論界英文刊名:theorycircle年,卷(期):“”(6)分類號:b1關鍵詞:中國哲學內在標準傳統(tǒng)文化終極關懷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五

摘要: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本文主要討論中西文化在謙虛方面存在的差異。首先闡述了學者們對謙虛的不同理解;之后分析了中西文化在謙虛方面存在差異的表現;最后簡述存在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謙虛;文化差異;禮貌原則。

引言。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條至理名言人盡皆知。在中國,謙虛是個人美德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為人處世,我們希望別人謙虛,自己也盡量做到謙虛。謙虛是我們所遵循的準則。謙虛也是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內容,其具體表現卻有別于中國。

1.學者對謙虛的不同理解。

著名語言學家leech認為,謙虛是適用于世界各文化的禮貌原則。在所有文化中,謙虛都被看作是禮貌的表現。盡管如此,禮貌原則在不同文化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leech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謙虛準則時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他認為東方有些文化社團比西方國家有更重視謙虛準則的傾向;操英語的文化社團(尤其是英國)更重視策略準則和反語準則。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東方人和西方人對謙虛的不同態(tài)度。當人們受到贊揚時,講英語的人一般都說“thankyou”以示接受,他們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積極面子,因而是禮貌的。

顧曰國(1992)把“貶己尊人”概括為中國的禮貌原則之一。何兆熊(1995)認為,把謙虛理解為自我貶低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講漢語的人一般貶低自己,否定贊語的真實性,以示謙虛。不同文化中遵循謙虛的程度是不同的??傊t虛即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差異性。

中華民族自古以謙虛為美德。中國古代有關謙虛的名言很多,如:“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保皾M招損,謙受益?!钡鹊取,F代漢語中也有不少關于謙虛的`成語或詞語,如:“謙虛謹慎”,“謙誠”,“謙恭”等。

2.1在稱呼語方面的差異表現。

謙虛在漢語稱謂語中表現最為突出。在指自己或自己一方時,多用謙辭;在指聽者或涉及聽者的事物時,多用敬辭。常見的謙辭有:家﹑舍﹑小等?!凹摇币话阌糜诜Q呼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齡大的人,如:家父,家母?!吧帷庇糜诜Q呼比自己輩分低或年齡小的人,如:舍弟,舍妹。“小”用于年少位卑的人的自稱或他稱,如:小女,小兒。其他謙稱還有愚兄,卑職,拙作等等。中國古代還有其他幾種表示謙稱的方法,如,以己自謙,以不德自謙,以晚輩自謙。

與謙稱相對,漢語中常用敬辭來稱謂對方,這體現了中國人的謙虛。常用的敬辭有:貴﹑尊﹑令、高等。例如:貴姓,尊容,令愛,高齡。此外,稱呼者還需表明其敬卑和謙驕態(tài)度。其復雜性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光怪陸離,現代中國青年也感到眼花繚亂。下面這則笑話可以說明漢語稱呼語的復雜性。

甲:你家父今年幾歲啦?

乙:令尊今年六十有三。雖是妙齡,近來龍體欠安。

甲:哪日一定到寒舍看望。

乙:歡迎。府里賓客至上。

這令人捧腹的笑話問題很多,但并非“妙齡”,“龍體”等詞的誤用另人發(fā)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稱呼”,“敬詞”等方面錯的一塌糊涂。譬如“家父”,“令尊”用顛倒了,謙稱自己居住的“寒舍”與尊稱對方的住宅“府里”來了個張冠李戴。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的價值觀沖擊并取代了傳統(tǒng)的價值觀,一系列中性稱謂詞出現并廣泛使用。相比之下,英語的稱謂系統(tǒng),單就稱謂詞語而言,比漢語簡單的多。受平等價值觀的影響,古英語中的一些尊稱如lord,lady已很少使用。整個禮貌稱謂系統(tǒng)趨向簡明化。如:mr.、mrs.等已成為一般性的稱謂方式。西方稱謂系統(tǒng)中的宗法觀念比較淡漠,民主的成分比較突出。整個禮貌系統(tǒng)強調人與人的平等?!澳恪本褪莥ou,“我”就是i/me,“你的”就是your/yours,“我的”就是my/mine,不論上下尊卑。

2.2在具體言辭中的差異表現。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常常自我否定來示謙虛。當受到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在受到別人恭維時,中國人習慣用一些謙辭來應酬。當有人夸你漂亮時,你多半會說“哪里有你漂亮?!敝惖脑挕.斶@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西方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中西之間跨文化的接觸很可能以失敗而告終。

中國人取得成績受到表彰時,往往要謙虛幾句:“這點兒成績不算什么”或者“我的成功歸功于上級領導的關心”等諸如此類的話。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從不把自己的成績歸功于別人。他們會說“這是我應得的?!彼麄冋J為,貶低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賈玉新(1997)對中西文化中的恭維語反應方略進行了調查。發(fā)現中國人在拒絕和貶低恭維語的語義內容方面遠遠高于美國文化,而在接受和欣賞方面又低于美國文化。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夸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中國,人們很少夸家人而是貶低他們。中國人常常以否定別人贊揚或自貶以示禮貌。

2.3在其他場合下的差異表現。

中國人在請客之前,主人總說:“我也不會做菜,不知和不和您口味?!闭嬲褜ψ约旱馁H損夸大到了極限,以示禮貌。這是因為“自卑而尊人”是漢文化中禮貌的核心。而西方人對此會產生誤解:既然你邀請我到你家吃飯,為什么不做好飯菜?客人會覺得沒面子。在西方,主人會說:“希望您吃好”之類的話,他們從不貶低自己的烹飪技術。

在贈送禮物方面也有差異。在中國,送禮物的人常說:“小意思,不成敬意”,“真拿不出手”。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不好的禮物給別人。在西方,送禮的人一般會說:“希望你能喜歡?!敝惖脑挕?傊袊肆晳T貶低自己所送的禮物,而西方人往往表現出欣賞所送的禮物。

3.存在差異的原因。

謙虛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異。影響中西謙虛差異的根源是什么那?

漢文化謙虛概念的形成與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國的封建制度長達兩千多年,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是中國封建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內容??鬃又鲝堈骸懊徽齽t言不順?!保ā墩撜Z?子路》)“正名”就是要維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馮友蘭,1980)。這種宗法等級制度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正是“禮”的核心內容?!胺蚨Y者,自卑而尊人”式的中國禮貌特征正是儒家思想的產物?!岸Y”的概念延續(xù)至今,“卑”的成分已逐漸消失,但是“自貶”和“自謙”仍然是中國謙虛的主要特征。

在以個人主義為中心,以平行關系為取向西方社會,人們崇尚自由和平等,人際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尊卑。因此,謙虛表現得不十分突出。

4.結論。

中西文化均視謙虛為禮貌,但兩種文化中謙虛的內涵及其在本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相差甚遠。因此,在同西方人交流時,應注意其差異,做到謙虛適度:既彬彬有禮,又不卑不亢。不以本族文化的價值觀去衡量對方的言行舉止,做到相互理解,以利于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注意謙虛在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也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六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七

作為一名學生,我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跨文化學習讓我意識到了思維和行為的不同,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而且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這方面的心得與體會。

一、語言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文化中的價值觀、習慣和歷史。在學習中文和英文的同時,我發(fā)現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在中文中,我們強調尊重長輩,父母、師長、長者們都被稱為“您”,而在英文中則更加注重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西方國家在交流中注重個人表達,而中國則更注重先傾聽別人的觀點。這些語言差異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而我們可以通過語言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

二、社交禮儀。

在社交禮儀方面,中西文化也有許多不同。例如,在西方國家,人們見面時通常會握手,而在中國則更常見于鞠躬或者拱手。此外,西方人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而中國人則更注重在交流中先傾聽別人的觀點。這些差異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導致的,而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適應對方的文化方式,這需要我們大膽嘗試、不斷學習。

三、時間觀念的不同。

中國人在時間觀念上有“守時”的文化習慣,而西方國家則更為注重時間的效率。例如,西方人會在規(guī)定的截止日期前按時完成任務,而中國人會提前完成,以防萬一。在跨文化合作中,時間觀念差異易出現矛盾。我認為合理的時間觀念需要基于便利和效率的原則,所以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不同文化間的時間觀念相互適應。

四、習俗的不同。

從傳統(tǒng)節(jié)日到宗教習俗,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例如,中西方關于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完全不同,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都屬于重要的節(jié)日,但春節(jié)時常會家里團聚吃團年飯,而圣誕節(jié)則重在送禮物交換祝福。這些習俗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要考慮到的地方也很多,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認真學習他方文化,以更加有效地和不同文化交流。

五、教育背景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帶來了教育觀念上的差異。中國的教育體制強調記憶和應試,而西方國家更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重視學習實踐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我認為,在跨文化學習中我們應該放開心態(tài),摒棄固有的觀念,打破思維的壁壘,更能領悟不同文化的價值和優(yōu)點。

總的來說,中西文化差異是我們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學習和體驗不同文化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和思路,將我們自己的文化進行比對和對照,不斷完善自我。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習俗和行為習慣,注重與他方的交流和溝通,為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溝通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八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的特色文化之一,在近現代的發(fā)展當中,茶文化開始隨著茶葉的交流走向了國外,并且得到了國外人們的廣泛認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是由于茶文化的獨特魅力。但是在茶葉的翻譯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阻礙了茶文化的有效傳播,即中西文化差異,直接導致了茶葉翻譯的效率非常低,有待于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

在時代的持續(xù)發(fā)展當中,我國的茶葉產業(yè)開始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并且也綻放出不一樣的色彩,越來越多的人們感受到了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品茶的過程中也加強了對茶文化的傳播。但是在茶葉的翻譯策略上,由于中西方存在相當大的差別,直接導致了茶葉的翻譯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僅僅能夠傳播一些淺顯的茶文化內容,而對于一些深層次的茶文化內容無法進行有效的傳播。中西方的文化本身存在巨大的差異,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限制,直接導致我國的茶文化翻譯出現了非常大的困難。對于茶文化而言,它最為精要的內容在于茶文化的內涵,但是并沒有多少人關注茶文化的內涵,在國際交流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真正傳到國外的是一些淺顯的茶文化內容,這些內容并沒有太大的可塑性,并且也沒有得到人們的真實認可。一些時候,由于文化之間的差異過于明顯,還出現了錯誤的翻譯狀況,直接使得一部分茶文化的翻譯超越了當前的概念,展現出不一樣的文化特征。對于這樣的狀況,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加以引導和遏制,避免茶文化走向錯誤的軌道。以下筆者就談談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茶葉翻譯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茶文化的國際交流和傳播。

茶文化本身是一種具備現代化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十分關注茶的主體性,并且在研究茶的過程中延伸出茶境界和茶內涵,而它的真正美感也在于茶境界與內涵上。但是在茶葉走出國門的過程中,一部分淺顯的茶文化也跟著走出了國門,深層次的茶道卻沒有隨之走向世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本質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文化的理解上存在相當大的誤差,不僅不容易直接理解茶文化,反而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知。這些認知的延伸,主要來自于國外對于茶文化的認識。在國外的茶文化當中,對于茶文化的認知集中在它的飲品特征,認為它屬于休閑飲品,在人們放松的時候可以品飲一杯,獲得獨特的感受。而且,國外的品茶有一個大眾化的特征,即所有的人無時無刻都可以進行品茶,沒有特定的環(huán)境和約束。但是國內所倡導的茶文化本身對茶就是一種尊重和認可,品茶的時候需要有十分特殊的環(huán)境,要保持環(huán)境的平靜和自然,要保持心境的自然與和諧,并且在品茶的過程中需要感受茶的美感,體驗出不一樣的人生悟境。國外的茶顯然沒有這么深奧,他們更加注重簡單的品飲茶水,對于茶的認知也是一種大眾化的飲品,受到了人們的喜愛。這說明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語言文化上的差異,限制了茶文化的有效傳播,真正精髓的內容很難傳播到國外。對于這樣的狀況,需要積極采取一些文化引導措施加以調整,使得茶文化能夠重新煥發(fā)出獨特的魅力,并被人們接受和認可。

在西方的茶葉傳播當中,一部分國家對于茶有著較高的認可度,有代表特征的當屬英國。這個國家有一種紳士的文化風格,所有人的生活都在追求紳士般的享受,他們認為茶是一種特殊的飲品,而且它的味道較為獨特,能夠給予人一種獨特的芳香。但是,他們對于茶葉的品飲方式往往會打破一些常規(guī)和約束,如中國人品茶習慣在一些安靜的環(huán)境,并會配置一些整潔的茶具,尤其注重不要打破茶葉的美感,因而不會在茶葉當中添加任何其他的物品。但是英國人品茶喜歡添加一些特殊的物質,他們認為僅憑茶葉是無法達到相應的品飲美感的,還需要增加一些糖、咖啡、牛奶。而在中國人的眼里,在崇敬的茶葉當中增加這樣的一些物質,無疑會直接破壞茶的美感。這樣的茶文化差異直接導致了對茶文化的不同認知,也使得茶葉的美感在西方的傳播變得更加緩慢。同時,由于美國對于茶的認可度并不是十分高,因而想要進行茶文化的傳播非常不容易,僅僅可以將一些茶的歷史以及種植文化傳播給對方,并沒有其他方面的伸展。這樣的狀況,直接加劇了中西方的茶文化發(fā)展差異?,F階段的西方茶文化,依舊處于不斷發(fā)展和不斷延伸的過程中,但是它們的發(fā)展,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延伸,并沒有在意中國茶文化的獨特內涵,而且即使接觸了較多的中國茶文化,也很難找到其中的美感所在,有待于在以后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善。

2.2中西方文化當中對于茶道的不同認知。

雖然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當中的獨特內涵,但是不可否認,西方也有茶道,但是它們的茶道,是一種簡單的精神享受,其中包含了茶的休閑美感,給予了人們獨特的精神享受。這樣的茶道從本質上而言,并不具備太高的現實美感,也容易給予人一種簡單的文化認可。國內對于這樣的茶道宣傳,沒有給予實際的認可,反而認為它們這是對茶文化的一種錯誤傳播。在國內的茶文化當中,茶道屬于一種精髓,無論是品飲的過程中,還是采茶、煮茶的過程,都會涉及到一定的茶道。茶道需要進行精神境界的參悟,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認知。在時代的發(fā)展當中,中國茶文化當中的茶道有了更加獨特的內涵,它需要人們將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放松,跟隨茶水的美感去追溯不一樣的內涵,這樣的精神境界完全沉迷于茶道當中。同時,國內人們的品茶往往是靜然的,他們喜歡閉著眼睛感受茶的獨特美感,也喜歡跟著茶香去探索獨特的精神享受。但是國外則不同,他們在品茶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休閑娛樂的態(tài)度,喜歡一起喝茶,然后一起大聲地討論最近大聲的事物。這時候的茶道成為了淺顯的娛樂認知,對于精神境界的感悟沒有絲毫的實踐效果。

3.1以茶文化為引導注重文化傳播。

在新時期的茶葉翻譯過程中,要想將國內一些優(yōu)秀的茶文化傳播到國外,必然需要從文化這一方向進行積極的引導,并且也需要加強文化的科學宣傳,以便于茶文化彰顯出獨特的內涵所在,能夠被更多的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在具體的茶文化實踐過程中,需要以茶作為基礎的認知,更多地鼓勵人們感受不一樣的茶文化,帶領人們發(fā)現茶文化的獨特內涵,并為接下來的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實踐渠道。文化傳播需要注重對茶文化的本質傳播,不能過多地宣傳一些沒有實質內涵的事物。如果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涌現出來一些文化上的差異,需要優(yōu)先接受對方的文化,并從對方的文化思想上,探索自身文化的表達方式,進而緩解茶文化之間的沖突。在當前時代的發(fā)展當中,茶文化的傳播速度變得非???并且所得出的茶文化認知也在相應地延伸,出現了許多獨特的茶文化內涵。為了進一步提高茶文化的美感,有待于調整基礎的文化傳播方式,更多地通過一些茶文化渲染方式吸引人們加入到茶文化當中,推動茶文化的科學傳播。對于國內茶文化的傳播方向,可以設置在茶道和茶境界上,逐漸引導國外的人們感受茶意境,并產生相應的認知。這樣的過程本身是一個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也可以直接推動茶文化的有效傳播。

3.2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渲染。

在現有的茶文化當中,對于茶道精神的認知度主要集中在茶文化的淺顯內容當中,西方的茶文化更是如此,缺乏一些茶道的精髓所在。對于這一狀況的優(yōu)化,可以選擇一些針對性的文化色彩進行突破,更多地宣傳一些深層次的文化內容。如果所傳播的茶道文化僅僅是較為淺顯的文化內容,茶文化的本質將很難有效的傳播出來。在未來的發(fā)展當中,我國需要加強對茶文化的科學渲染,通過茶道精神的積極塑造,給予國外人們獨特的精神感知。在對茶道文化進行理解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傳播茶道文化的內涵所在,給予茶道文化不一樣的精神感知,以便于國外的人們重新審視茶文化的獨特性。

4結束語。

總體而言,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視角下,國內的茶文化在國際上的交流與傳播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難,尤其是西方茶文化的獨特性,直接給予國內茶文化發(fā)展較大的困難,為了全面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以茶文化為基礎進行多方面的塑造,更多地通過茶文化內涵進行渲染,以便于人們對茶文化形成準確的認知,推動茶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萍.對等理論在戲劇《茶館》茶文化英文翻譯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xx(17):40.

[3]何瓊.《茶經》文化內涵翻譯的“得”與“失”――以francisrosscarpenter英譯本為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62-67.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九

摘要:語言的形成,無不受文化特點的影響,反過來文化特征也左右語言的發(fā)展。一個民族因為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致使形成的語言內涵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并在教學中予以重視。

關鍵詞:文化差異;語言功能;教學效果。

英語是西方文化的集中體現。國情不同導致文化也不同,英語教學的最終結果是英語的運用。語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對文化的傳承也是第一位的。語言運用中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際交往中的社會能力也是一項重要技能。所以能夠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忽略了各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阻力。簡單地說,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交流就是要讓語言的運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說什么話。

在英語學習中,很多時候是有文化差異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并且在實際中大力運用。比如我們國家向別人道歉時的語言表達和英語國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樣的,comrade是我們常用的稱呼,而西方人則稱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差異,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會發(fā)生誤會,影響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語中,教師一詞只作為一種職業(yè),而在我們漢文化中,尊師是傳統(tǒng),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稱謂,是尊稱。這些文化的差異都反映在語言的運用中。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并進行協(xié)調,使學生順利適應這種差異帶來的不便。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文化的差異性,從而使語言學習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宋修臣.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協(xié)調的方法[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09,7(21)。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

摘要: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本文主要討論中西文化在謙虛方面存在的差異。首先闡述了學者們對謙虛的不同理解;之后分析了中西文化在謙虛方面存在差異的表現;最后簡述存在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謙虛;文化差異;禮貌原則。

引言。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條至理名言人盡皆知。在中國,謙虛是個人美德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為人處世,我們希望別人謙虛,自己也盡量做到謙虛。謙虛是我們所遵循的準則。謙虛也是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內容,其具體表現卻有別于中國。

1.學者對謙虛的不同理解。

著名語言學家leech認為,謙虛是適用于世界各文化的禮貌原則。在所有文化中,謙虛都被看作是禮貌的表現。盡管如此,禮貌原則在不同文化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leech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謙虛準則時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他認為東方有些文化社團比西方國家有更重視謙虛準則的傾向;操英語的文化社團(尤其是英國)更重視策略準則和反語準則。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東方人和西方人對謙虛的不同態(tài)度。當人們受到贊揚時,講英語的人一般都說“thankyou”以示接受,他們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積極面子,因而是禮貌的。

顧曰國(1992)把“貶己尊人”概括為中國的禮貌原則之一。何兆熊(1995)認為,把謙虛理解為自我貶低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講漢語的人一般貶低自己,否定贊語的真實性,以示謙虛。不同文化中遵循謙虛的程度是不同的。總之,謙虛即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差異性。

中華民族自古以謙虛為美德。中國古代有關謙虛的名言很多,如:“夫禮者,自卑而尊人?!保皾M招損,謙受益。”等等?,F代漢語中也有不少關于謙虛的`成語或詞語,如:“謙虛謹慎”,“謙誠”,“謙恭”等。

2.1在稱呼語方面的差異表現。

謙虛在漢語稱謂語中表現最為突出。在指自己或自己一方時,多用謙辭;在指聽者或涉及聽者的事物時,多用敬辭。常見的謙辭有:家﹑舍﹑小等。“家”一般用于稱呼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齡大的人,如:家父,家母?!吧帷庇糜诜Q呼比自己輩分低或年齡小的人,如:舍弟,舍妹。“小”用于年少位卑的人的自稱或他稱,如:小女,小兒。其他謙稱還有愚兄,卑職,拙作等等。中國古代還有其他幾種表示謙稱的方法,如,以己自謙,以不德自謙,以晚輩自謙。

與謙稱相對,漢語中常用敬辭來稱謂對方,這體現了中國人的謙虛。常用的敬辭有:貴﹑尊﹑令、高等。例如:貴姓,尊容,令愛,高齡。此外,稱呼者還需表明其敬卑和謙驕態(tài)度。其復雜性不僅使外國人感到光怪陸離,現代中國青年也感到眼花繚亂。下面這則笑話可以說明漢語稱呼語的復雜性。

甲:你家父今年幾歲啦?

乙:令尊今年六十有三。雖是妙齡,近來龍體欠安。

甲:哪日一定到寒舍看望。

乙:歡迎。府里賓客至上。

這令人捧腹的笑話問題很多,但并非“妙齡”,“龍體”等詞的誤用另人發(fā)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稱呼”,“敬詞”等方面錯的一塌糊涂。譬如“家父”,“令尊”用顛倒了,謙稱自己居住的“寒舍”與尊稱對方的住宅“府里”來了個張冠李戴。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的價值觀沖擊并取代了傳統(tǒng)的價值觀,一系列中性稱謂詞出現并廣泛使用。相比之下,英語的稱謂系統(tǒng),單就稱謂詞語而言,比漢語簡單的多。受平等價值觀的影響,古英語中的一些尊稱如lord,lady已很少使用。整個禮貌稱謂系統(tǒng)趨向簡明化。如:mr.、mrs.等已成為一般性的稱謂方式。西方稱謂系統(tǒng)中的宗法觀念比較淡漠,民主的成分比較突出。整個禮貌系統(tǒng)強調人與人的平等?!澳恪本褪莥ou,“我”就是i/me,“你的”就是your/yours,“我的”就是my/mine,不論上下尊卑。

2.2在具體言辭中的差異表現。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常常自我否定來示謙虛。當受到贊揚時,自己卻貶損自己。在受到別人恭維時,中國人習慣用一些謙辭來應酬。當有人夸你漂亮時,你多半會說“哪里有你漂亮。”之類的話。當這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西方人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中西之間跨文化的接觸很可能以失敗而告終。

中國人取得成績受到表彰時,往往要謙虛幾句:“這點兒成績不算什么”或者“我的成功歸功于上級領導的關心”等諸如此類的話。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從不把自己的成績歸功于別人。他們會說“這是我應得的?!彼麄冋J為,貶低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賈玉新對中西文化中的恭維語反應方略進行了調查。發(fā)現中國人在拒絕和貶低恭維語的語義內容方面遠遠高于美國文化,而在接受和欣賞方面又低于美國文化。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夸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中國,人們很少夸家人而是貶低他們。中國人常常以否定別人贊揚或自貶以示禮貌。

2.3在其他場合下的差異表現。

中國人在請客之前,主人總說:“我也不會做菜,不知和不和您口味。”真正把對自己的貶損夸大到了極限,以示禮貌。這是因為“自卑而尊人”是漢文化中禮貌的核心。而西方人對此會產生誤解:既然你邀請我到你家吃飯,為什么不做好飯菜?客人會覺得沒面子。在西方,主人會說:“希望您吃好”之類的話,他們從不貶低自己的烹飪技術。

在贈送禮物方面也有差異。在中國,送禮物的人常說:“小意思,不成敬意”,“真拿不出手”。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不好的禮物給別人。在西方,送禮的人一般會說:“希望你能喜歡?!敝惖脑???傊?,中國人習慣貶低自己所送的禮物,而西方人往往表現出欣賞所送的禮物。

3.存在差異的原因。

謙虛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異。影響中西謙虛差異的根源是什么那?

漢文化謙虛概念的形成與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國的封建制度長達兩千多年,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是中國封建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內容。孔子主張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保ā墩撜Z?子路》)“正名”就是要維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馮友蘭,1980)。這種宗法等級制度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正是“禮”的核心內容?!胺蚨Y者,自卑而尊人”式的中國禮貌特征正是儒家思想的產物。“禮”的概念延續(xù)至今,“卑”的成分已逐漸消失,但是“自貶”和“自謙”仍然是中國謙虛的主要特征。

在以個人主義為中心,以平行關系為取向西方社會,人們崇尚自由和平等,人際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尊卑。因此,謙虛表現得不十分突出。

4.結論。

中西文化均視謙虛為禮貌,但兩種文化中謙虛的內涵及其在本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相差甚遠。因此,在同西方人交流時,應注意其差異,做到謙虛適度:既彬彬有禮,又不卑不亢。不以本族文化的價值觀去衡量對方的言行舉止,做到相互理解,以利于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注意謙虛在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跨文化交際也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一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越來越頻繁。我是一名學習中西方文化的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融合帶來的新啟示。在此,我愿意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中西文化的對比。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家,而西方的文化則是以希臘羅馬文化為基礎,演化為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因此,在文化起源、傳統(tǒng)價值觀、社交禮儀等方面,中西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交范疇,人們注重親情和社會關系;而在西方社會中,個人主義是一種普遍現象,人們注重個人權利和自由。

第二段:中西文化的融合。

由于全球化的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比如,在現代藝術領域,中西方藝術家經??缥幕献?,創(chuàng)造出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新藝術作品。此外,在商業(yè)和科技領域,中西方企業(yè)和研究機構也展開了多種方式的合作,推動了世界文化和技術的交流。

中西文化合作的優(yōu)勢在于,兩種文化互相學習和借鑒,共同進步。例如,在歷史研究領域,中國和西方學者對于不同文化中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會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解釋角度。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得到更完整、更多元的歷史知識。

通過讀中西方文化的書籍和觀看相關影視作品,我深刻地認識到各種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和豐富性。在此過程中,我發(fā)現一個共同點:人們都追求幸福、真理和美好。這也是文化交流中最為重要的價值觀。通過文化吸收和借鑒,我們可以將不同的價值觀和成果結合起來,為人類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第五段:結論。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將為文化多元化帶來新的共鳴和認識。通過實現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挖掘并豐富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并為人類社會的和諧進步做出貢獻。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會變得越來越深入,更加廣泛的傳播和借鑒將為文化和社會的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二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guī)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fā)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fā),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guī)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yǎng)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chuàng)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yè),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qū)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tǒng)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wěn),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yè)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yè)經濟時代,“工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wěn)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發(fā)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tǒng)。同時,海洋環(huán)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西方人:

1、普遍性格獨立、外向、強悍、富于進取性。

2、文化就崇尚個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無論親疏)都作為個人面對的、需要征服的對象。他們希望得到別人發(fā)自內心的尊敬和喜歡,認為那是一種“征服”。

3、突出個人、不那么重視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權威等等表現,都是這種民族性造成的。

東方人:

1、性格依群、內向、溫和、趨向平穩(wěn)安定,

2、文化就崇尚整體穩(wěn)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組成的群體)都作為個人應該融入的對象,所謂“天人合一”。相對于讓他人尊敬或喜歡,他們更關注是否被接受(包括表面的不管真心與否的“尊敬”),那是“融入”的體現。對權威“表示”尊敬,重視互相幫助的友誼(只在抒情時頌揚“君子之交淡如水”),易于服從集體或代表集體的集權等等,其深層的原因是都民族性。

四、結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實現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三

奢侈品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中西方的人們對同一語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樣,深為某一群體喜愛和欣賞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體會青睞。因此,好的譯者在奢侈品商標翻譯過程中必須將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奢侈品商標翻譯的影響考慮在內。

1.1、思維方式差異的影響。

羅素曾說過若把中國文明和歐洲文明進行比較后不難看出,中國文化的大部分內容在希臘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類文明中的另外兩個元素:猶太教和科學,在中國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實上,中國是一個缺乏宗教的國家,不僅上層社會中沒有宗教,對于全體人民而言,也同樣沒有。羅素的話不無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說,古代中國人沒有宗教,也沒有科學,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是陰陽意象思維,只關心現象世界是具體“怎么樣”,關心事物的功用,是經驗感性的思維,造成了中國無宗教,無科學的文化性格。這種思維方式是經驗總結式的思維方式,停留在現象表面的思維方式,即意象的思維方式。西方是因果邏輯思維,更關心現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關心事物的抽象本質,是超驗理性的思維,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學的文化性格。這種思維方式是注重因果邏輯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進行奢侈品品牌翻譯時就要考慮這一差異。比如,法國的服裝品牌chanel有著眾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點,一個是以其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個是以其產品的高質量和獨特性而聞名的。這反映了西方人的邏輯分析思維方式,也就是他們在創(chuàng)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時,更多的是考慮產品本身的質量和特點。而中國人的直覺感性思維方式導致中國人在接受和認可品牌時,不僅考慮產品本身的質量和特點,同時也會考慮品牌名稱給人帶來的感覺。chanel品牌的常見中文翻譯有兩種:“夏奈爾”和“香奈兒”。筆者認為后者更受中國消費者的歡迎,因為“香奈兒”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時又給人以遐想的空間。

1.2、審美意趣差異的影響。

美,其實是人的一種心理感覺。美感是審美主體在對審美客體的觀察中,通過以直覺為起點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綜合性心理活動,而產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悅?!懊馈笔菍挛锏摹罢妗?、“善”和諧統(tǒng)一所產生的情感理想狀態(tài),這對于中西方民族來說是統(tǒng)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結構是不同的,中國人更多表現為美善統(tǒng)一,西方人更多表現出美真統(tǒng)一。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審美在情,美善統(tǒng)一,心物和諧;西方人的審美在形,美真統(tǒng)一,形式和諧。中國人都喜歡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圖個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進中國人的生活圈子,對商標的翻譯就一定要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盡量使用具有美好內涵而又高雅別致的詞匯。比如,法國化妝品牌lancome的中文譯名為“蘭寇”就順應了中國消費者的`審美情趣。lancome這一名稱來自于法國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這座城堡周圍種植了很多玫瑰,充滿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蘭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譯名“蘭寇”二字均是對植物的命名“,蘭”可以給人蘭草一般高貴的芳香感,香氣清幽而淡雅,讓人情不自禁地迷戀和沉醉在其香氣里?!翱堋眲t讓人聯(lián)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繼而聯(lián)想到體態(tài)優(yōu)美、嫵媚多姿的少女,會讓中國消費者產生絕美的聯(lián)想。這么高端又上檔次的譯名,怎會不讓廣大女性消費者心動呢?不難看出,在中國,譯者在對奢侈品牌進行翻譯時,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內涵又符合中國消費者群體審美心理的譯名才能使這些商品備受青睞。只有當譯名點成功地燃了消費者內心對美的追求欲望,并與消費者的審美意趣近乎一致時,才能徹底激起他們內心的購買欲,并將欲望付諸為行動去購買,從而為從事奢侈品經營的商家們帶來一筆筆豐厚的利潤,同時為企業(yè)塑造品牌形象。

1.3、價值觀念差異的影響。

價值觀念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事物的判斷標準和價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們價值觀念上的不同。比如,歐美國家更重視個人主義。而由于儒家思想長期對中國的影響,在中國,中庸之道、謙虛、不重競爭和團結等則更受重視。并且,中國人很重視“面子”?!懊孀印蔽幕侵袊说膫鹘y(tǒng)價值觀念之一。事實上,面子文化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消費行為有著極深的影響。很多中國消費者把奢侈品當作他們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產生購買行為。因此,譯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譯成中文時,要盡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積極語義的詞語。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著“精湛技術,時尚創(chuàng)作”的品牌風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將精湛的工藝與無限的創(chuàng)意融入其中,將腕表與珠寶的精湛工藝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譯名為“伯爵”(歐洲國家對貴族的稱乎),這既突出了該品牌高端的技術和時尚的創(chuàng)意,又會讓消費者感覺到其濃濃的貴族韻味。這一譯名牢牢地抓住了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品時的心理,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心,也將“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中國人的“面子”市場,成為一張象征身份的“黃金名片”。

語言既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和文化載體。因此,有些詞語在中西方文化中蘊藏著迥異的文化內涵,能讓人們聯(lián)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對狗情有獨鐘,他們不但將狗視為寵物,還認為狗是人的忠實朋友,對狗倍加愛護。從英語的下列詞匯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個幸運的人),“l(fā)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們都含有褒義。而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人們對狗是貶多褒少。在漢語詞匯中也多含貶義,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多表示“齷齪”、“厭惡”、“鄙視”等含義。在西方文化中有愛狗的傳統(tǒng),而中華民族則崇敬龍。比如,在中國就有“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這樣的詞匯,其中“龍”的含義都是褒義的?!褒垺痹谖覈鴼v史上還曾被作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龍”的含義恰恰相反,根據《圣經》里面的描述“,龍”是惡魔,是象征邪惡和恐怖的動物。法國的珠寶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譯名寶詩龍就很好的詮釋了其品牌風格“古典優(yōu)雅、精細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龍”這一漢語詞匯的文化內涵的一個典范,從而使中國消費者對該品牌一見鐘情。德國汽車品牌bmw的中文譯名“寶馬”同樣利用了詞語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文化中,寶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著該品牌車經久耐用。中國消費者很容易將汽車性能與寶馬的特性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愛上該品牌。再有,汽車品牌“hummer”(“悍馬”)也將中華文化的特點考慮在其品牌漢譯中。“hummer”的英語意思是“蜂鳥”。在西方文化中,蜂鳥的翅膀被視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動才能飛行的物體,一旦停止煽動就會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們視為一種永不停歇、頑強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蜂鳥卻沒有西方的那種文化蘊含,自古以來就賦予“千里馬”一種吃苦耐勞的高貴品格。根據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譯者并沒有把“hummer”譯為“蜂鳥”,而是巧妙地將其譯成為“悍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點,而“馬”字又會讓中國消費者聯(lián)想到馳騁千里的駿馬。這樣的譯名既體現了該品牌濃厚的中國文化信息,也讓其備受消費者的青睞。

二、奢侈品商標翻譯原則。

根據“功能對等”原則,為了消除文化差異從而準確地再現源語文化,譯者在進行奢侈品商標翻譯時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努力創(chuàng)造出既能體現原文語義又展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由于不同的語言象征著不同的文化特點,譯者要最大限度地將源語文化進行還原。第二,當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時,譯者應優(yōu)先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方法對原文的語意和原文化特色的還原。第三,當形式的改變還是無法還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質時,可以采用“重創(chuàng)”(實際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匯來闡述和說明的一種翻譯方法)的方式來解決文化上的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層面上對等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奢侈品商標的翻譯中,中西方由于思維方式、審美意趣、價值觀念和詞語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差異是在所難免的,因此,譯者想要跨越文化差異,使中國消費者接受并喜愛商標的譯名,就必須依據文化差異進行適度的、靈活的調整來解決。根據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譯者應力圖實現最自然和貼切的文化信息對等,充分把握原語和目的語文化內涵。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從而了解文化上存在的差異并在翻譯時進行調整,最終在目的語中找到對等的語言表達方式。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四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而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jié)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綜上,中西禮儀千萬種,以下是我對餐桌禮儀的一些淺析方法。

一、出席時間的差異。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西方人是單一時間觀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說來,時間多樣化模式的中國人更傾向于遲到半小時之后到達,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準備,通常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安排些其他節(jié)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讓一些先到的客人們消磨時間。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很不禮貌的,正式的'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十分鐘后不到者,將會被視為不合禮儀,是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異。

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tǒng)觀念,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至高無尚德象征,代表了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見到一些食客在宴會上推推讓讓,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謙讓座位次序的緣故,在中國的大多數宴會上,為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這是因為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在中國,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則將女士優(yōu)先,尊重婦女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作為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把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據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詳細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參加宴會,則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須將男女賓客分兩個名單,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與女主人正對面,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接著按順時針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異。

兩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選擇也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國由于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由于團結與和氣;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則給人一種殺氣沖沖的野蠻之感。

不過,隨著中西經濟交往的發(fā)展,餐具的使用已沒有明顯的分別,很多西方人學著使用筷子喜歡吃中餐,而中國人也常入西餐廳和使用刀叉了。

四、進餐禮儀的差異。

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表示宴會開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傳統(tǒng)美。而在西方的餐桌上,還有那么一些細節(jié)是中餐桌上無法得到體會的。

1、使用刀叉進餐時,應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將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時,刀叉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形,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叉朝向自身,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拿在手里而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勢時應該把刀叉都放下,千萬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揮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紙,也不可一手拿紙巾一手取菜,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內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fā)出聲音。若湯過熱,可先等稍涼再喝,千萬別吹湯。喝湯時,用湯勺將湯從外向內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肴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余少量食物時,不要用叉子插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塊再放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面包去咬,抹黃油或果醬時也要先將面包分成小塊再抹。

5、歐美人多以雞胸脯為貴。吃雞腿時應先將骨頭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后要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再吃下層魚肉。要切一塊吃一塊,切不能切得過大或將肉都切成片。

6、中國餐桌上動,西方餐桌上靜。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勢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中西方的餐桌飲食文化差異。

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會更多,越名貴,越奇特的菜會越顯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卻往往要說今天沒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類的話。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分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未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宴席,主人會已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的話。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議論令人作嘔之事,會千方百計采用含蓄文雅的詞來代替代。

循序漸進,兩種文化也將不斷融合,貫通。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餐桌禮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反映,而生活習慣的形成又不是短時間內可得到了。它其實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所以,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也是中西傳統(tǒng)文化差異的一個部分。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五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領風騷。傳統(tǒng)國學文化深受儒家影響,中國的教育也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素質,注重基礎教育和因材施教。雖說應試教育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我國的教育方式??荚囀菍W生在某個階段學習效果的檢驗。應試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思考和獨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養(yǎng)一個人的動手和實踐能力。曾經有一個二年級的中國孩子,隨父母去美國讀小學,它的教師告訴他父母說:“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們的數學不用學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人們性格修養(yǎng)不同。中國人熱情好客,關心和詢問別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是一種有禮貌,有修養(yǎng)的表現。人們一般見面都喜歡相互寒暄:“你吃飯了嗎?”“最近過得怎么樣?”而西方人喜歡尊重他人隱私,所以才以談論天氣,生活來避免尷尬。中國人提倡默默無聞和無私奉獻精神,以集體利益為重,個人利益為輕,崇尚助人為樂和不求回報。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識很強,他們個人榮譽感極強,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個人奮斗,強調多勞多得。

傳統(tǒng)國學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漫步在歷史的長廊中,我們可以細細品味抒寫美的愛情,反映現實生活的《詩經》。穿越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我們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如同滿天繁星般璀璨,是每個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傳統(tǒng)國學文化是華夏子女的歷史財富,是我國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學會珍惜。

面對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當外來文化“入侵”時,我們應當取之精華,采取謙虛,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則需要總結提煉其精華,推崇提倡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才能培養(yǎng)更高素質的人才。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六

現代舞是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種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舞蹈派別。不同地區(qū)的現代舞有不同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于現代舞中西文化的差異,歡迎參考閱讀,希望你喜歡!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xù)關注我們應屆畢業(yè)生培訓網!

舞蹈是一種世界的文化藝術,各國的藝術家們都在為本土的舞蹈藝術發(fā)展而不斷的努力、創(chuàng)新。但是一個國家的本土文化是有限的,而世界卻是廣闊的。所以從上個世紀開始,諸多偉大的藝術家,就把世界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而這種結合的過程中,他們并沒有去在意文化的差異。例如: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先鋒派舞蹈家默斯·坎寧漢得到一本英國版的中國《易經》如獲至寶他從這本古老的哲學著作,關于世界萬事萬物不斷變化的辯證思想中,獲得了藝術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啟示。同時他把易理爻卦算命的原理用于他的舞蹈創(chuàng)作,形成“機遇編舞法”,坎寧漢先生似乎從未感覺到過東方文化對他的震蕩問題,并且,從本土到世界沒有人對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的“美國化”問題提出任何質疑。顯然,文化的差異好像一副“剃頭挑子”只存在于東方舞蹈家感覺中的“一頭熱”。追究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莫過于現代東西文化發(fā)展強弱不均,帶來東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流中,心態(tài)失衡,或者西方現代舞蹈文化以勢如破竹風靡世界之勢所懾,以教條主義的學習態(tài)度而喪失本土的立場,或者苦于自身文化的贏弱,尚無擁有足夠的文化積累以超越他文化的影響。然而,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正視,差異確實存在并且我們自身的現代舞蹈文化亦正是在解決這種差異中不斷建立。為此,我們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要清醒的意識到差異是怎樣發(fā)生的。靜心梳理東方現代舞蹈的發(fā)展,全面地受到西方舞蹈文化的影響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影響首先不在于西方舞蹈文化的強大,而在于東方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需要。正如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所說“一種真正重大深刻的外來影響被一個民族接受,必然因為前者與后者的某種內在要求相吻合”。因此,我們的關注點就應該主要不在于前者的影響,而在于后者的接受。

由于歷史的原因,東方文化的近現代發(fā)展中處于相對滯緩狀態(tài)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一種新的時代、新的生活、新的經驗需要新的藝術語言極其方式表達傳遞。而文化發(fā)展的羸弱與積累匱乏時,東方現代舞者在西風東進中借力而行便成為必然——借外來文化沖擊本土文化的封閉狀態(tài),用外來的身體語言符號表達和揭示自我新的感覺經驗。那么,成在于此,敗亦于此。在人類學家的研究成果里,語言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命感覺和經驗的傳達方式,語言符號賦予我們周圍世界的經驗以及形式及其色彩。因此說話的語言不同導致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同樣具有語言共同特性的身體語言——舞蹈語言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以特定的民族的思維方式,表現著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狀態(tài)。因此,東方舞蹈家借鑒他文化、他民族的生命經驗來表現本文化、本民族的生命經驗之時,兩種文化、兩種環(huán)境、兩種思維方式、兩種經驗之間的距離必然十分鮮明地凸顯出來。如果我們對于這種距離和差異缺少足夠的認識,在文化借鑒中對語言系統(tǒng)不進行應有的和必要的轉化,由于兩者間的不兼容性帶來的文化差異和沖突不可避免。

民族性與國際性,是當下現代舞蹈家掛在嘴邊上的兩個口號。就其總體意義而言,前者是尋求外來文化“民族化”的一種努力,后者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一種追求。毫無疑問兩種方法的正確性都是無可厚非。前者希望得到國人的認同,后者希望得到世界的認同。但是世界的認同似乎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因此與國際接軌成為東方的現代舞者更心儀的目標,然而這卻恰恰容易使我們背離現代藝術創(chuàng)造的初衷。因為目前是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價值尺度標準,東方舞蹈家常處于被選擇地位,尤其為了迎合他文化的東方藝術,很難說有多少東方民族文化獨立的品格。

其實身體的語言作為人類最早的語言形態(tài),是對生命進行詩意的表達。舞蹈作為藝術形態(tài)的本質在于對生命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因此,一些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誕生于藝術家不失時機地關注和及時提供了如何解決民族的生命問題思考之中。當代東西方現代舞蹈家的重大成就亦產生于此。

70年代德國現代舞蹈家皮娜·鮑什一躍成為世界現代舞蹈劇場的先鋒與核心人物,她那破碎、壓抑并充滿暴力的舞蹈劇場,或使觀眾一頭霧水、或使觀眾趨之若鷺,但他們受到人們仰視的決不是表面的破碎、壓抑和暴力的形式,而是在這之后所呈現的戰(zhàn)后德國人精神的狀態(tài)和兩性之間,或人與人之間互動關系的本質,以及建立在對德國現代文化的深刻反思。皮娜·鮑什藝術的價值在于它負荷了整個戰(zhàn)后德國人精神的破碎和沉重。

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說,藝術的國際定位都不僅僅在于藝術家可以追求的形式,而在于這種形式之中的生命與情感的內涵,尤其是對本民族生存狀態(tài)的反映和對其顯存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屬于世界的往往是民族最好的。這一觀點價值不在于它對民族文化本身的強調,而在于它指出民族文化中,那些解決特定民族生存問題的成功經驗具有人性的普遍意義。

由此在東西文化交流中,我們應該關注東方的接受而非西方的影響,當我們將藝術的觸角切入民族最敏感的神經,我們的藝術才會具有沖擊力和震撼力,我們只有背靠著民族文化的哲學和美學的基石,我們的現代藝術無論批判還是建構,才會有文化的廣度,美學的高度以及哲學的深度,我們的藝術本土定位才能成為現實。而當我們成功地解決本民族生命生存中的藝術方式,對他民族提供了經驗之時,東方民族藝術的國際定位亦成為不爭的事實。

中西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七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概念非常廣泛,它可以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的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內涵的差異及其成因對于學習語言有著重要意義。

1、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的差異性,導致中西文化的差異。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wěn)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發(fā)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tǒng)。同時,海洋環(huán)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6、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非語言交際指語言、文字以外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語、體語、面部表情、空間利用、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他裝飾等。據實驗結果估計,交際中非語言信息約占65%,而且當兩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人們往往更傾向于相信非語言傳遞的信息。比如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中國人豎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壞”;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壞”。中國人喜歡輕拍小孩子的頭部以示喜愛,而西方婦女卻對這種撫愛毫不領情,認為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在英語國家,盯著對方看或看得過久都是不合適的。許多來華的外國人對此流露過不滿情緒。因為有的中國人見到外國人感到好奇新鮮,老盯著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尷尬。還有這樣一則笑話:有一對不會漢語的瑞士夫婦在香港一家中餐館用餐,點了菜以后,對服務員比劃讓他給他們的小狗也弄點吃的,服務員自以為明白了比劃的意思,把小狗帶至廚房,過了一會兒端出來的是一盤紅燒全狗肉。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非語言交際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二、中西文化融合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和培養(yǎng)方法。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人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在對目的語所處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的狀態(tài)下,是很難掌握好一門外語的。有的學習者認為只要學習好詞匯、語法、語音、語調就是英語學習的全部內容。長期以來,無論是傳統(tǒng)語言學、結構語言學,?還是轉換生成語言學,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只是語言本身,因此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便陷入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純語言能力的誤區(qū),englishlearners盡管會造出一些合乎語法規(guī)則、意義正確的句子,而且具備一定閱讀理解能力,但無法進行有效的交際。這些原因導致了大多數englishlearners的語用能力明顯低于語言能力。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跨文化交際,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應抱著這個目的去進行英語學習。鑒于語言與文化有著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關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假如我們沒有對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語文化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習俗觀和世界觀去和外國人交往,必然會形成不同文化觀念在某個話題或論點方面的沖突和不快。記得看過一部電影,片名叫《刮痧》,是講由于中國兩千年、中醫(yī)傳統(tǒng)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對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文化差異是比較大的,培養(yǎng)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重要性就突顯了出來:

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有助于提高英語交際能力。談到中西文化差異,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邀請別人參加宴會或某種活動,時間由邀請方確定,被邀請者視受到邀請為一種榮幸,一般都會按時赴約。而在美國,邀請別人參加宴會或某些活動被視為占用別人的時間,需要雙方協(xié)商有關的時間。因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風俗傳統(tǒng)。在美國收到別人的禮物應當面打開表示對別人的禮貌、尊重,而在中國當面打開禮物是不禮貌的行為。

2.理解英語文化背景有助于閱讀。

英語的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要讀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外,還要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文化背景知識。實踐表明,在語言難度小時,閱讀英語作品有困難主要是因為文化意識的缺乏。這一點許多英語學習者深有體會。因為英語作品的對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較熟悉,材料中詞語的運用以及文章意義的表達都自然得體,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但是讀者不一定了解這些文化背景,這就輕易出現讀者熟悉每一個單詞,卻不能理解文章意義的情況。

3.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可以了解西方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感受異國風情。

三、結語。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85655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