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精選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23:56:09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精選17篇)
時間:2023-11-05 23:56:09     小編:MJ筆神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記錄下自己對書中人物、情節(jié)、主題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通過舉例、引用書中的片段或?qū)υ拋碇С肿约旱挠^點和感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讀后感是個人的主觀體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fā)和思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也可以一起分享自己的讀后感,交流心得。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一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jīng)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jīng)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dǎo)致后來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后來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jìn)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面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起住,他們想起了剛認(rèn)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dāng)時認(rèn)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愿面對的心結(jié),只有我們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jié),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二

今年夏天,中國西南地區(qū)下了很多雨。我剛剛在貴州安順結(jié)束了一個涼爽的假期?,F(xiàn)在我正坐火車去河南開封看我的妻子和兒子。

在我和哈羅德一起開始旅程的前幾天,我突然被你抓住了。就像許多讀者感謝你寫他們的故事一樣。哈羅德是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我。同樣受挫于工作、兒子、丈夫和父親的角色。

但最后,我發(fā)現(xiàn)你寫的這本書對我有療愈作用。它的前半部分在讓我發(fā)泄情緒的同時再現(xiàn)了場景。順便說一句,我整理了一下。它的后半部分提醒我盡量溝通和改變現(xiàn)狀,就像我前段時間做的一樣。

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幸福。雖然沒有更多的思考幸福的本質(zhì)是什么。

為了幸福,我們一直在路上。

有時放縱,有時狂野。

有時胃灼熱,有時若有所思。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三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圣》,本書記敘了英國一位普通人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平凡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他以為人生就這么過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1個人,87天,627英里,有關(guān)自我發(fā)現(xiàn)、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弗萊,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之后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兒選擇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日復(fù)一日的過著相同的生活。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向他告別。哈羅德從訝異到選擇無視再到糾結(jié),最終寫了回信。在加油站與一位女性服務(wù)員交談中得知她的阿姨也患了癌癥。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yuǎn)。最后,他決定從自己的住處走到老友的住處。他相信,只要他行走下去,他的老友就會有生活下去的動力。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這本小說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并不注重戲劇張力,故事簡單,人物平凡,打動人心的是字里行間的安靜和細(xì)膩,就像春天的第一場雨,秋天將落未落的葉,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guān)自我發(fā)現(xiàn)、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錯誤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犯的錯。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牽引我內(nèi)心的溫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圣地。

哈羅德的行為后來引起了公眾的關(guān)注,很多人參與了進(jìn)來,卻沒有人知道哈羅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愛情故事,或是奇跡;是善舉,或是勇氣?都只是憑空猜測,哈羅德了然于心的事實和他人自以為了解的情況大相徑庭。在路上哈羅德也遇到了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哈羅德卻沒有給任何一個人解釋,也沒有把這件事當(dāng)成自己炫耀的資本,僅僅是因為自己想要去拯救老友,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擁有一片更美的世界。哈羅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憤恨,事實上因為兒子戴維的死亡,她已經(jīng)恨了哈羅德很多年,而隨著哈羅德的突然離去,莫琳痛苦、迷惘、掙扎,她第一次試著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小說最后一段:“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蹦杖匀徊幻靼坠_德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這有什么要緊呢,這并不妨礙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在最內(nèi)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lǐng)悟到了這種孤獨,我們內(nèi)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薄笆郎嫌卸嗌賯€朝圣者,就會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边@兩句話同樣出自周國平散文。不同國家的作者,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卻不約而同地給讀者傳達(dá)了同樣的理念。這就是文學(xué)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普世價值。我們都是靠自己孤獨的朝圣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tǒng),而我們其實不孤獨。

朝圣究竟是什么?說到朝圣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各地宗教圣地路上一步以后跪下向天朝拜的朝圣者,無盡的路只因為自己心中的信仰,每一步都走的那么堅決、堅定。身體上的創(chuàng)傷根本無法阻止前行的腳步。天下有多少朝圣者就會有多少的朝圣路,一趟旅行中我?guī)е@本書上路了,向著自己夢中的景物前行,以景為圣,一路之行便是朝圣之旅。我也是一名朝圣者,我一個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并不孤獨,因為有這本書陪伴,一場旅行的結(jié)束也讀完了這本書。時常感覺哈羅德就在自己的身邊,因為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前行,一路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朝圣者的路注定不會那么輕易,但每一個朝圣者心中的信念都會幫助克服每一個困難。文章的故事并不復(fù)雜,哈羅德用一場旅行改變了自己生活,也因一場旅行拯救了三個人。人生會有多少的朝圣路?其實都在人們的心中,書中有句話如是說到“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困難?!比松嗪唵蔚氖拢∏∈沁@些小事組成了我們的生活,小事也可以變成大事。

人生可以過得麻木也可以過得有意義,我們見過太多單人環(huán)游世界的故事。之后就成為了英雄,但哈羅德只是為了救自己的老友,因為自己一直行走老友就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念,從此他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顏色。哈羅德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jìn)來。每一步走的都那么困難卻又堅決,腳下起水泡或是抽筋,簡單處理后又會走上路,人生也是一條長路,我們每一個都是朝圣者,什么是我們行走下去的動力?是生活,所以每一個人有了朝圣的方向。

班主任簡評:

胡蕾的這篇讀后感讓我感觸良多。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從生到死,每個人都逃脫不了這個方向和規(guī)律。然而,這段旅程因人而異。有的長如大江之水,有的則短若朝露;有的如夏花之絢爛,有的如秋葉之靜美;有的人死留名,有的則與草木同腐;有的相悅相伴、朝朝暮暮,有的則相思相牽、會少離多;……。有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旅程。不管旅程差別多大,旅程中的人們都是一個朝圣者,都有自己的一個目標(biāo),或大或小,或簡單或復(fù)雜。不過,真真正正完成朝圣,卻不是那么簡單的,要著眼于大方向,也要關(guān)注點滴小事。非常喜歡胡蕾的這句總結(jié)“人生太多簡單的事,但恰恰是這些小事組成了我們的生活,小事也可以變成大事”。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四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了一個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哈羅德,一個65歲的退休老人,一個人,87天,627英里,從英國最西南走到了最東北去探望患癌癥老朋友的故事。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邁開腳步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另一場旅行。

剛開始以為這是一個西藏之行的故事,直到讀完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逃離壓抑,面對自己、剖析自我的旅程,這是一個平凡人無關(guān)宗教、無關(guān)信仰的自我救贖。

從起點至終點,哈羅德一路走來,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和信念,一路上從孤獨變?yōu)椤熬W(wǎng)紅”最終還是孤獨。使哈羅德內(nèi)心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同時激發(fā)他對過去塵封已久的回憶,穿插起自己對母親的不理解、叛逆;與妻子從最初的的美好到現(xiàn)在的隔閡;對兒子的愛不會表達(dá),最終看著兒子溺亡時自己的無助和同事奎妮替他承擔(dān)錯誤而被解雇時自己不敢告別的曾經(jīng)?,F(xiàn)實與過去交錯,信念與內(nèi)疚交融等一系列心理獨白。一路聆聽,一路反省。最終妻子開車與他匯合,在妻子的陪伴下終于釋懷,完成了自我救贖。

退休后的哈羅德遠(yuǎn)離了塵世的功名與繁囂,邊走邊欣賞沿途的風(fēng)景,日落日出、樹木花草、蟲鳴鳥叫,這些自然的事物讓他倍感放松,讓他有了自我思考、剖析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正處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代,沒有哈羅德那么多的閑暇時間,也沒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經(jīng)濟(jì)基礎(chǔ)與豁達(dá)。但也該擠出時間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許是獨處一室的冥想,也許是獨坐公園長凳的發(fā)呆,也許是閉眼聽落葉的安然與恬靜。那一刻沒有時間,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是感受著當(dāng)下。與心靈對話,找準(zhǔn)初心,讓自己從繁忙中疏離出來,最終丟掉那些讓自己負(fù)累的枷鎖,輕裝上陣。

對多數(shù)人而言生活就像哈羅德一樣是平凡的,是日復(fù)一日的重復(fù)。但越是凡人,越要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把那閃閃發(fā)光,生機(jī)勃勃的愛與溫暖找出來。帶著愛與溫暖能量滿滿的向陽而生。因為人生終究不過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增加生命的厚度。(蘇占懷)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五

在決定買下這本書的時候,是書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個人的朝圣,在我看來是一個人對信仰的追求,從而對心靈的蕩滌,主人公可是一位僧侶或是信教徒,感覺好像他們才能更好的詮釋朝圣這個圣潔的詞語,但其實不然。

故事的起點發(fā)生在英國最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而主人公也不是什么僧侶或是信教徒,而是一個普通釀酒廠的退休工人,而所謂的朝圣其實是主人公哈羅德要徒步縱跨整個英格蘭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聽上去有點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卻要為了做一件如此瘋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難道他們之間真的沒有愛了。故事到了這里也就引發(fā)貫穿全文的一個交點,主人公的家庭關(guān)系。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應(yīng)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卻出現(xiàn)了二十年的隔閡。原因起自小說中一個不曾出現(xiàn)的人物,他們的兒子的戴維。

主人公哈羅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后,先是萬分激動,畢竟幾十年未曾見面了,而后又是萬分悲痛,因為奎妮已經(jīng)到了癌癥晚期。而面對好友如此突如齊來的問候,哈羅德有點不知所措。在回信過程中,遇到了全書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這個小女孩的故事給了哈羅德啟發(fā),也是這個小女孩的信仰,讓退休后無所事事的哈羅德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于是哈羅德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畢竟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麻煩,沒有足夠的徒步旅行的裝備,導(dǎo)致了身體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礙。不過一路上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幫助,起初人們也會覺得他的行為很可笑,但是繼續(xù)堅持下去的結(jié)果,卻贏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關(guān)心。哈羅德開始喜歡與陌生人交流,從他們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獨,而是一種欣慰。而此時留在家中的莫林,起初的態(tài)度是相當(dāng)反對,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遠(yuǎn),伴隨著哈羅德旅程的繼續(xù),這種態(tài)度悄然改變著,并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開始互相關(guān)心,但是也一直在擔(dān)心哈羅德對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羅德不斷回憶自己的過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啟發(fā)支持著他前行,后來是對奎妮的美好期盼,還有對家人深深的愛。哈羅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憶,這讓他開始慢慢了解為什么會和莫林發(fā)展成這種境況和兒子戴維的冷漠。哈羅德開始和陌生人交流,漸漸的,哈羅德事跡在新聞和報紙上開始散播,一個民族英雄就要誕生了。人們把他這種行為表述成了對于社會的一種朝圣。慢慢的,開始有人加入了這次旅程,人數(shù)越來越多。才找到感覺的哈羅德,被人群包圍著,步伐卻漸漸慢下來,發(fā)覺這似乎已經(jīng)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猶豫離不離開人群的時候,這些追隨者卻已經(jīng)離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達(dá)了貝里克。在這期間,莫林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來到了哈羅德的身邊,可是沒有說服他回家,也沒有說服自己留下來。但是此時他對哈羅德的感情也經(jīng)回到了從前,只是這幾十年的隔閡還一時沒能消除。還有一個疙瘩沒有在內(nèi)心深處解除。

在離開人群的日子里,哈羅德徹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憊到了極點。他想放棄,想回家,回到莫林身邊,而此時莫林卻支持他繼續(xù)走下去,因為希望就在眼前了。哈羅德掛斷電話后,繼續(xù)行走著。因為先行者的到達(dá),也帶走了所有的關(guān)注,一路上哈羅德開始了真正的孤獨。咬緊牙關(guān)硬撐到了里貝克。而此時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誤導(dǎo)了哈羅德,可是也讓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來這多年的隔閡是因為自己太思念已經(jīng)去世二十年兒子戴維。他把戴維的死怪罪于哈羅德,可是最終才明白怪罪的應(yīng)該是自己。于是他前往里貝克,去看望哈羅德。

此時的哈羅德正在里貝克的療養(yǎng)院里探望著奎妮,奎妮真的堅持下來,等到了哈羅德,可是卻不能在與哈羅德用言語溝通了??莸木硾r觸目驚心,可是哈羅德還是相信他能看見,能聽見,今天他所做的一切??葑叩暮馨察o,像一個孩子一樣。哈羅德和莫林見面了,兩人沒有了以前的隔閡,更像是初見的時候。一場歷時八十七天的旅程,讓兩個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對于這篇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介紹似乎很長了,可是真正讀完后,似乎每一篇的內(nèi)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牽動著你的心。

在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羅德的行為實在讓欽佩,讀著讀著就會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對于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是相當(dāng)困難的,而這份困難卻戰(zhàn)勝不了幾十年那份朋友之間的信任和依托。沒有比這還純真的友情了,沒有比這還偉大的友誼了。而對于哈羅德自身而言,這的確是一種挑戰(zhàn),一種對人生的挑戰(zhàn),是對自己妻子,對自己家庭的挑戰(zhàn),對社會的挑戰(zhàn)。他最終站到了最后,而給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對奎妮的`愿望,還有就是自己的妻子開始的反對和最后的支持。莫林連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羅德能完成這樣一種壯舉,一直相信他會突然某一天因為堅持不下去回來,因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可他還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動了,沒有等到他回來,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沒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么的不堪。即使兩個人沒有什么交集,但是一但分開的時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會迸發(fā)出來,包圍著她,侵吞著她。所以愛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輩子的相守。

一個沒有出現(xiàn)的人物,卻貫穿著整個小說。不可不謂作者的心思細(xì)膩,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工事物的鑒賞,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憶。主人公兒子已經(jīng)去世的事實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才撥開云霧,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筆者的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險及心理的崩潰,也有溫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買下的小禮物,和妻子的通話,還有那初衷的激動和結(jié)尾的平靜,相得益彰,怎么能不吸引讀者的興趣。

很有沒有這種平靜的感覺,感覺自己正在注視著哈羅德的整個旅程。在遇到麻煩時,自己也會跟著緊張,遇到開心的事,自己也會跟著開心。朝圣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見了主人公那種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貴,也看到了親情的偉大,蕩滌一個人的心靈。朝圣是一個人的一種向往,更是一種期盼。不是說走在路上的才是朝圣,一只腳總是會邁在另一腳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才是真正的旅程。沒有向往,沒有期盼的道路上,我們重復(fù)的只是動作,而到達(dá)的目的地可能還是在原地。真正的朝圣應(yīng)該是放任自己的心靈,找到真正的棲息后,才開始的所作為,才開始的心智的成熟。

一個人怎么樣去朝圣,隨心走在路上,向往和期盼就給我們指明方向。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六

“我們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這句話出自周國平散文,奇妙的是,它和英國小說《一個人的朝圣》的主題非常吻合。

《一個人的朝圣》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處女作,獲得20xx年度英國最佳新人小說獎。主人公哈羅德·弗萊,在釀酒廠工作40年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他和妻子住在鄉(xiāng)間,夫妻疏離,日子就像一潭死水。許多年來,哈羅德一直麻木地生活著。在他幼年時離家出走的母親,花天酒地放蕩不羈的父親,曾經(jīng)很愛他而如今對他滿懷憤恨的妻子,對生活失望抑郁自殺的兒子,還有一個在20年前真摯待他而被他的懦弱辜負(fù)的朋友……所有的這些,哈羅德以為自己早就遺忘。直到那個早晨,那封信,來自20年素未謀面的老友奎妮。她已經(jīng)癌癥晚期,寫信告別。哈羅德的回信客套而空泛,在寄信的路上,哈羅德卻心潮起伏難以平靜——那些人,那些往事。一封信太不夠了,一定還要再做些什么。哈羅德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yuǎn)。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1個人,87天,627英里——哈羅德穿越時光隧道的朝圣之路。

這本小說出自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并不注重戲劇張力,故事簡單人物平凡,打動人心的是字里行間的安靜和細(xì)膩,就像春天的第一場雨,秋天將落未落的葉,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guān)自我發(fā)現(xiàn)、愛的回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錯誤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犯的錯。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牽引我內(nèi)心的溫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圣地。

哈羅德的行為后來引起了公眾的關(guān)注,很多人參與了進(jìn)來,然而沒有人知道哈羅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愛情故事,或是奇跡,是善舉,甚至是勇氣?都只是憑空猜測,哈羅德了然于心的事實和他人自以為了解的情況大相徑庭。哈羅德的妻子羅琳,她起初很憤恨,事實上因為兒子戴維的死亡,她已經(jīng)恨了哈羅德很多年,而現(xiàn)在隨著哈羅德的突然離去,羅琳痛苦、迷惘、掙扎,她第一次試著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小說最后一段:“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绷_琳仍然不明白哈羅德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這有什么要緊呢,這并不妨礙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在最內(nèi)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lǐng)悟到了這種孤獨,我們內(nèi)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世上有多少個朝圣者,就會有多少條朝圣路。每一條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實并不孤獨。”這兩句話同樣出自周國平散文。不同國家的作者,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卻不約而同地給讀者傳達(dá)了同樣的理念。這就是文學(xué)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普世價值。我們都是靠自己孤獨的朝圣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tǒng),而我們其實不孤獨。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七

我一向只喜歡讀那些經(jīng)過時間沉淀下來的書籍,對暢銷書較少關(guān)注?,F(xiàn)在偶爾也看一眼暢銷書,社會日新月異,再不“隨波逐流”點,就顯得落伍了。所以,為了湊單,我的購物車?yán)锞屠M(jìn)了《一個人的朝圣》(姊妹篇)兩本書。這就是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不像其他書,蠢蠢欲動很久,覬覦很久,直到合適的價格后才果斷買進(jìn)。

這是關(guān)于平凡人的故事。《一個人的朝圣i》是從男主角弗萊的角度敘述的。弗萊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一生坦蕩無垠,沒有潮起潮落過,在釀酒廠默默無聞地干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然后悄無聲息地退休,連個歡送會都沒有。大多數(shù)人在黃昏已近的時候,離開歷史舞臺都是有點落寞的,更何況他的舞臺從來沒有喧囂過。夫妻關(guān)系貌合神離,隔閡就像跨不過去的溝壑,日復(fù)一日,橫亙在兩人中間。男主人公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退休、疏離的夫妻關(guān)系、無親戚友人的來訪,生活平靜得猶如一潭死水,連個漣漪都沒有。

一枚小石子激起圈圈漣漪。一天,弗萊收到曾經(jīng)在釀酒廠共過事的奎妮的一張明信片??莞嬖V弗萊她得了癌癥,時日不多,寫信告別。悲痛的弗萊,反反復(fù)復(fù),終于回了信,希望奎妮能夠康復(fù)。然后打算去郵筒投遞,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無意識地向前走。直到遇到了加油站的小姑娘,聊起了她患癌癥的阿姨。小姑娘說:“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他想到了信仰。在電話確認(rèn)奎妮還活著后,他決定去看奎妮,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他從英國西南部南德文郡的金斯布里奇,到東北部蘇格蘭的貝里克郡圣伯納丁療養(yǎng)院,627里,87天,步行。這個徒步的過程,與其說是給奎妮希望的過程,不如說是他重覓幸福的過程。

路上,他克服了身體上的傷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一路走,一路回憶?;貞浰推拮幽盏耐?,回憶兒子戴維,回憶父親和他身邊頻繁出現(xiàn)的女人,回憶在他十三歲時就杳無音訊的母親,回憶和奎妮一起共事的時光,從回憶中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一個人的朝圣,不經(jīng)意間被新聞媒體捕捉到了,然而喧囂過后,弗萊清晰地意識到,獨自一人的時光,更能明確此行的目的。

開始徒步之前,他和妻子莫琳的關(guān)系,就像結(jié)過冰的湖面一樣,不曾有化解的傾向,亦沒有一線生機(jī)。對于妻子,他是婚姻的守望者。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明信片或者打電話報平安。這種生命中有彼此的習(xí)慣,是多么值得稱羨,不僅包括年輕時的激情四射,也包括絢爛過后的平平淡淡、無色無味。

莫琳,家庭婦女,把中年失子之痛歸根于丈夫的不作為,始終無法原諒丈夫;在丈夫遠(yuǎn)行時,又擔(dān)心害怕,開始失眠。接到丈夫報平安的電話,收到丈夫從不同地方寄來的明信片,看到電視上的報道,她慢慢從回憶中汲取了力量,從開始的不理解到最終的釋懷。這一切也是莫琳在弗萊離開后,重新對生命和生活的審視。

弗萊和莫琳都在路上,在改善夫妻關(guān)系、重新通往幸福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回憶,一路釋然,一路向著幸福出發(fā)。

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我們,也會遇到這種堅冰期,與愛人,與親人,與友人,與子女,與同事,只要不漠視不絕望,給自己一個重新來過的機(jī)會,去為破冰做些彌補,沒有感動不了的銅墻鐵壁,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算契合吧。讓自己冷靜,理清頭緒去做認(rèn)為值得的有意義的事情,在努力中找到自己,找到愛,找到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八

哈羅德上路了。

從他收到來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決定出發(fā),一個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將死的老友,這兩者之間——不到四個小時。

庸庸碌碌,平凡安靜孤獨又莫名的執(zhí)拗,哈羅德如此這般地過了大半輩子。他明白家里擺設(shè)的每一個小細(xì)節(jié),卻不明白活著的好處如何;他明白街頭拐彎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順序,卻不明白自己的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鄰居每日的作息時間,但是卻不了解妻子心中喪子的悲痛和冷漠。

當(dāng)生活平鋪在他面前但是是一張一眼望盡的白紙時,哈羅德打算給它上點色彩。

于是,一個看似借口的理由,一個傳說中真正“說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開。

在他打電話給奎妮說,要她等著,他要過去救她的時候,或許他心里根本還沒有做好要獨自一個人上路的準(zhǔn)備吧?是這樣的吧,難得生活中會有這樣一個機(jī)會,慫恿著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顧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著他的帆布鞋,帶著一點零錢和一份堅定的信念,甚至都沒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線規(guī)劃。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就這樣自然而然隨心地前進(jìn)?!昂唵蔚剑皇前岩恢荒_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p>

鞋子破了就補,腳受傷了就休息,飄過每一站購買的小禮物,遇見的人,受到的幫忙,得到的無視和質(zhì)疑,突然成名之后的無奈……所有這些伴隨著哈羅德一同上路。他的堅韌能夠說,簡單得近乎執(zhí)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明白前路漫漫也不聽他人的好生相勸,帶著那只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顧低頭——“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p>

在看到哈羅德抵住內(nèi)心掙扎懷疑苦悶脆弱失望之后,歷經(jīng)長路漫漫翻越千山萬水,跨越627公里,徒步行走87天,最后,最后,最后見到了他電話那頭,以前對其承諾過的奎妮。然而,他見到的是——“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樣任她(注:護(hù)士)擺布,這就是哈羅德記憶中她最后的樣貌——一再忍受著,當(dāng)別人將她提起來放在枕頭上,開著他十分反感的玩笑?!?/p>

看到那里,故事將近結(jié)尾,我積蓄已久的情緒最后爆發(fā),兩行淚水忍不住下落。我一路看著哈羅德前進(jìn),和他一齊期盼盼望,想象著他能夠趕在奎妮失去意識之前、在她死去之前到達(dá),和這位改變了他一生,影響了他一生的朋友好好做最后的告別,好好傾訴一番。然而,當(dāng)他到達(dá)的時候,才明白,許久之前因為手術(shù),奎妮的舌頭被摘除了。

好吧好吧,是不是現(xiàn)實都要這樣打擊人?哈羅德或許跟我想的是一樣的。他做在河邊的長椅上,一動不動。他似乎不想記起這一路以來自己的種種期望,他期望見到奎妮的笑顏聽到她的聲音和歡笑聲。但他似乎忘記了,這一路的救贖,不僅僅僅是為了奎妮,更是為了他自己!許久的思索之后,他最后寫出一封信,給那位當(dāng)初無意間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里最黑暗,最深處的那個秘密一紙告知。啊,他最后愿意應(yīng)對那段關(guān)于兒子的悲傷過往,他也最后明白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牽起手擁抱并親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樂起來了。

重要的是,哈羅德最后明白,他需要珍惜的是什么了。

去年。當(dāng)朋友給我介紹一本“適合你這種喜歡一個人去旅行的人看的”書時,我剛從云南四川兜一圈回來。

一個人去旅行,搭順風(fēng)車坐火車,遇搭訕遇騙人遇好人,遇地震遇坍塌遇大雪,五味雜陳,能夠說什么都體驗過了。去年那時,那是一段人生的迷惘期,剛大學(xué)畢業(yè),在陌生的城市上班倍受打擊,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明白未來究竟在哪里。說這話矯情了,可當(dāng)時確實是這樣想的。那時心里有一個聲音說,“不如出去走走吧?!?/p>

其實我不明白自己到底能去多久,能去哪里。但是,重要的是,我出發(fā)了,并且一路向前。

我從廣州出發(fā),我來到形色匆匆黝黑面容各帶笑顏的昆明,我感受過大理和雙廊的恬靜舒適,我看過香格里拉的藏族情懷,我在納帕海草原上起舞,我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亞丁,我走過慢節(jié)奏的成都,我飄過火車城市株洲,我回到自己的廣州。22天一路前行,我甚至忘記了,當(dāng)初決定出發(fā)的時候,是為了找到所謂的“真我”。那些散落在旅途中點滴的記憶,那些和陌生驢友的談笑風(fēng)生,那些我納入眼里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美景,或許都已然成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于是我最后明白,在我“尋找真我”的路途上,我又在“創(chuàng)造真我”,這個雞和雞蛋的輪回,讓我豁然開朗。

原先我不是沒有真我,只是,完整的我,還在路上,等著我去尋找。

真實地應(yīng)對自己,理解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個日子里努力著,整裝待發(fā),隨時遇見一個路口,隨時轉(zhuǎn)彎,只為了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湊完整的自己。

小說里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有許多人每一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這看似再簡單但是的事情,然而卻有那么多人困頓自己的世界,無法真正邁開腳步。旅途,不僅僅僅是真正地邁開腳步前進(jìn),還有,真正往自己內(nèi)心深處前進(jìn),更加看清自己。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九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書評:

這本書是在蘇州誠品書店所購,書的腰封極盡贊譽之詞,封面圖片清新淡雅、悠遠(yuǎn)深長,當(dāng)即收入囊中。

故事并不復(fù)雜,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和感情冷淡接近破裂的妻子平靜地生活英國的鄉(xiāng)村,因為接到多年前同事的來信,他在悲痛震驚的情緒下回了信,然而在回信的路途中,他作出了從英格蘭最南部徒步穿越英格蘭、到蘇格蘭西部去看望和鼓勵同事的決定,并立即付之行動。整本書細(xì)膩地描繪了他的徒步經(jīng)歷和他的心路旅程。

“朝圣”,百度百科里這么說:“是一項具有重大的道德或靈性意義的旅程或探尋。”用這個詞語來代指哈羅德·弗萊的旅程真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

哈羅德·弗萊的旅程,最初的困難只是:從未經(jīng)歷過的野外自然環(huán)境、糟糕的身體狀況、難以承受的經(jīng)濟(jì)條件,伴隨而來是不斷涌入腦海的悲慘回憶。他的親人、家庭給他一生帶來的痛苦創(chuàng)傷:離家出走的母親、不聞不問的父親、聰明但抑郁自殺的兒子、關(guān)系破裂的妻子,身體在行走中,他的思緒卻在翻騰。他在回憶、在反省、在自責(zé)、在漸悟,然后思想在改變,生活最終也將改變。

他在行走中,完成了逃離、迷茫、思索、探尋、醒悟這樣一個心靈朝圣的過程。

看完書,掩卷長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在平淡中經(jīng)歷不平凡,原來平凡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也可以完成不平凡的歷程。正如文中所說,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我們會經(jīng)歷一些痛苦的事件,當(dāng)它來臨時,我們會難以置信,會不斷掙扎,然后會被現(xiàn)實打倒,直到終于接受事實。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可以去相信、去接受一些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的一些事情。

我感動于哈羅德·弗萊的勇氣,撕開那些塵封多年的往事,就好象揭開已經(jīng)結(jié)疤但底下仍發(fā)炎化膿的傷口,鮮血淋淋,痛苦萬分。然而唯有這樣才能改變,鳳凰浴火,涅槃而生。這正是給我的最大啟示和思考,生命無常,人生苦短,每個人的人生、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困難在我們沒有防備時撞擊而來,我們甚至?xí)凰矒舻耐纯嗨さ梗墒俏覀兘K將要學(xué)會爬起來。

掩卷之余,我陷入沉思,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家人得到什么,我曾經(jīng)做錯什么,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怎么做。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

在看這本書之前,看過《追風(fēng)箏的人》、《擺渡人》、《偷影子的人》,很奇怪,這幾本書的書名中都有“人”這個字,其中《擺渡人》感覺與這本《一個人的朝圣》有些類似,都是在路上。一個是尸體在路上,一個是靈魂在路上。一個在路上尋找自己的過去,一個在路上尋找現(xiàn)有的意義。兩本書的主人公最終都找回了自己。

《一個人的朝圣》講的是男主人公哈羅德退休之后,家庭已名存實亡,唯一的兒子自盡離世,和妻子相看兩厭,無話可說。假如他沒有收到舊友的來信,他應(yīng)該會在余生繼續(xù)與妻子終日無言相坐,最后留有一堆遺憾離開人間。

轉(zhuǎn)折來自于那封信,從表面看是他想去拯救奎妮,但是其實是這封信拯救了他。這封信將他從一個不善與人交往的銷售員(話說,銷售員不是應(yīng)該都是能說會道的嗎?),變成了一個可以在路途中認(rèn)真傾聽陌生人故事的人;將他從一個不敢面對自己兒子死亡的人,變成了一個敢于直面自己一無是處的親子關(guān)系的人;將他從一個退休后無所適從,無法與妻子相處的人,變成一個在旅途中回憶與妻子相識、共處的美好時光,從而將思念表達(dá)出來的人;這封信也將他從童年的陰影中帶出來了;同樣也使他敢于正視他當(dāng)時犯下的錯誤,卻害得奎妮被辭職。

他原本是身體不能承受這樣的旅程,精神上也從未跨越自己所劃定的圈子。但是當(dāng)他給療養(yǎng)院打了電話,跨出了旅程的第一步之后,他已經(jīng)走出去了,哪怕他無力支撐,摔倒在地;哪怕中途他幾次想退回或換一種交通方式。更多的時候,他的個人旅途是一種自我救贖。同時,他的這種救贖在陌生人的故事中被得到強化,也感染了一些需要救贖的陌生人。新聞式的喧鬧不太適合這種救贖,所以那樣的鬧劇只有一次,而且無法善始善終。

書中有一段是他遇到了許多的人,聽了他們的話之后,他想到的:“有時他們需要付出簡直不為人道的努力來扮演‘正?!?,每天都要裝,還要裝得稀松平常。那種不為人道的孤獨感?!边@句話仿佛在說我們每個人。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我們唯恐被當(dāng)成異類,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只敢說那個環(huán)境中的話。我們需要準(zhǔn)備許多的面具,不然感覺就沒法過下去了。哈羅德遇到許多這樣的人,他們在一個完全陌生的人面前才敢說出自己的內(nèi)心,仿佛就是把心事交付一個樹洞。

我們面對自己的親人何時才能無話不談,敞開心扉?有人說,找一個會聊天的人做伴侶是一件好事,當(dāng)兩人都老了,孩子也單獨生活,離開自己的身邊了,兩位老人可以在陽光下聊聊天,哪怕是下雨天一起聽聽雨,都不會覺得無聊,而且想想還挺溫馨的。

書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沒有愛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如此而言,真正的交流應(yīng)該是建立在愛的基礎(chǔ)之上,有了愛,才會有要傾訴和傾聽的欲望。

哈羅德其實不僅拯救了他自己,也拯救了他的妻子莫琳。這種拯救從莫琳搬到他們的主臥之后就能看出來,書中的描寫非常生動:“然后她將每件自己的衣服都和哈羅德的衣服配對掛起來。她把自己襯衫的袖子塞進(jìn)他藍(lán)色套裝的口袋,裙子的褶邊在男裝褲腿繞一圈,另一條裙子塞到他藍(lán)色羊毛衫的懷里。仿佛有許多隱形的莫琳和哈羅德在她的衣柜里閑逛,只等著踏出來的機(jī)會?!???吹竭@里心中有一種悲傷,夫妻之間的肢體接觸沒有了,只能用衣服的接觸來體會。但看到這里卻也心生希望,因為這意味著莫琳對他們夫妻的相處之道有了想要改變的念頭。這種希望甚至于超過了最后兩人的放聲大笑。

這也是對生活的真正救贖。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一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那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哈羅德給奎尼寫了回信,但這信是哈羅德自己送去的,經(jīng)過與一個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羅德突然想走著去貝里克,因為哈羅德相信只要他走著,奎尼就會活著。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哈羅德從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貝里克,歷時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覺這不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哈羅德此時已經(jīng)年邁,在途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他回憶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時就離家出走的母親,酗酒的父親,十六歲時父親丟給他一個大衣讓他離開家,與兒子戴維深深的隔閡和戴維的離世,與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閡,導(dǎo)致之后的分居。

這些回憶都深深的折磨著哈羅德,但在途行的路上這些回憶卻常常出此刻他的腦海,在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這樣的地步,莫琳將戴維的離世怪罪到哈羅德頭上,說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從來沒有給過戴維關(guān)愛,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冊,看到哈羅德和戴維的合影。

感覺到他們父子以前是嘗試過好好溝通的,莫琳也進(jìn)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羅德行走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直面了這二十年來都不愿應(yīng)對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發(fā)現(xiàn)都深愛著對方,最終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羅德一齊住,他們想起了剛認(rèn)識時的場景,都想起當(dāng)時認(rèn)識時的玩笑,他們都笑了。

一個人的朝圣,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應(yīng)對一些我們不敢應(yīng)對或不愿應(yīng)對的心結(jié),只有我們勇敢應(yīng)對才能打開心結(jié),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二

信念是一個很強大的支撐,有了信念并且堅定信念,事情會出乎意料的朝著心之所想去發(fā)展。

哈羅德剛開始上路的信念就是不能停止,他要從英國南部一路走向北到貝克里見以為得了癌癥即將死去的故人。他怕他一停止就堅持不下去了。這一路上他腦海里涌現(xiàn)出很多已經(jīng)忘記的回憶,有不幸福的童年,有甜蜜的愛情,有試探的父子情,他一邊行走,一邊思考。就算腿腳不靈、就算疼痛難忍、就算鞋子破了,衣服濕了,都不能阻止他前進(jìn)的腳步,他似乎有點不計后果,這并不算是積極的狀態(tài)。

后來他遇到一個做著一份清潔工工作的女醫(yī)生,她清洗他的腳,包扎他腳上的膿包。這是哈羅德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至少他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健康,關(guān)注自己的腿腳。他繼續(xù)上路,一路上用聽別人的故事,并且告訴別人自己的故事來換取食物和幫助,這一路他走的很舒坦。直到遇到一個記者,他的朝圣轉(zhuǎn)折了,開始出現(xiàn)一些“朝圣者”跟著他,這擾亂了他的思路,但一群人的追捧又讓他變得自信偉岸起來。當(dāng)這群人背叛他時,他沒有難過;他送走了唯一真心支持他的人凱特,他有些許失落但繼續(xù)行走;可當(dāng)跟隨他好幾天的小狗離他而去選擇跟隨一個少女時,所有消極的情緒撲面而來,他所有的支撐都坍塌了,他突然就想退縮了,他打電話給莫琳,告訴他想放棄想回家。莫琳花了半個小時時間找到他的位置給他訂了酒店,讓他可以舒服的住一晚,鼓勵他安慰他。

其實這期間,莫琳也在改變,她和鄰居雷克斯成為了好朋友,在哈羅德行走的期間互相扶持,她也在默默地追趕哈羅德的腳步,她在反思自己。自從戴維死后,她和哈羅德之間變得陌生起來。這20年她一直活在埋怨和孤獨中,如果她懂得哈羅德想成為一個好父親而做的努力,如果她多關(guān)懷哈羅德,如果她經(jīng)常和哈羅德溝通談心,兩個人的處境就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哈羅德是個可憐的人,有著可憐的童年,原生家庭給他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他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父親,他不知道怎么表達(dá)對兒子的愛,他不知道怎么處理人際關(guān)系。所以在戴維的成長之路中,這個家庭慢慢的變得不堪起來。莫琳回憶起當(dāng)初和哈羅德的戀愛時光是那么甜蜜,她信任他,她愛他,她相信他會給她帶來幸福的生活??勺约菏窃趺磳λ哪??她開始反思自己,開始從哈羅德的角度考慮問題。她越發(fā)想念他的丈夫,當(dāng)丈夫打電話告訴她想放棄時,她沒有嘲笑他,沒有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她反而讓哈羅德給她半小時時間,哈羅德不知道這半小時的莫琳有多么的慌張難過,他不知道莫琳此刻有多疼愛憐惜他。因為兩個人已經(jīng)習(xí)慣了不說那些走心的關(guān)切的話。

在酒店的床上也沒能讓哈羅德有一個好的睡眠,第二天一早就離開了。從此,哈羅德變了,變得深沉,行走的路上,不斷有思緒涌出來,有一天他甚至忘了自己兒子的名字,他像一只被擊敗的獅子。貝克里是他的目標(biāo),可是到了貝克里之后呢?繼續(xù)回到之前的生活嗎?可這讓他有點接受不了。終于,他到了貝克里,站在養(yǎng)老院門前,他始終沒有辦法按下門鈴,他選擇離開接下來的路要為自己走,把貝克里當(dāng)做最終目標(biāo),為自己而走。他去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就給莫琳寄明信片。一個人行走是感悟的過程。時而積極,時而消極;時而昂首闊步,時而頹靡不振;時而心曠神怡,時而走火入魔。哈羅德把每個階段都體會了一遍。最終他還是走向貝克里見到了奎妮。

后來他回到家,坐在海邊,莫琳上前陪伴,兩人像是剛剛認(rèn)識,莫琳很溫暖,兩人慢慢拉開話題,互相吐露這87天的生活。似乎回到剛談戀愛的樣子,這20年所有的隔閡都消失了。莫琳早已搬回主臥,把自己的衣物和哈羅德的放在一起。哈羅德想起兩個人第一次見面的過程,前幾天莫琳告訴他第一次見面時,哈羅德穿過眾人大膽的走向莫琳,哈羅德還覺得莫琳肯定記錯了,自己沒有那種勇氣。直到現(xiàn)在他記起來,他告訴莫琳那晚莫琳說的第一句話,兩人捧腹大笑。

這是一段行走的故事,這是一段回憶人生的故事。本來想寫一下從中學(xué)到的東西,卻把故事描述了一遍。這樣也好,本來就是寫給以后看的,省得以后忘記這個故事。

這本書關(guān)于愛情,友情,親情。哈羅德不斷行走,不斷突破自己,改變自己。莫琳也不斷回憶過去反思自己,去嘗試新的事物,改變自己。如果在戴維死后的20年里,兩個人能夠敞開心扉互相傾訴,如果在戴維出生之后,兩個人能夠告訴對方自己的一切想法和所做的事情。那就不會白白浪費20年,朝夕相處的20年里,兩人就像陌生人一樣,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對方。如果你有了另一半可不要學(xué)他們兩個這樣,如果你覺得人生失去了意義,不妨也遠(yuǎn)走一段路程。在路上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就像哈羅德那樣,不止在行走,還在行走的過程中找到了意義。

一個人的時候真的可以思考很多東西,但是只要身邊有人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好好的進(jìn)入屬于自己的深層次思考中,哪怕是兩個特別親密的人,志不同道不合反而累贅。但是如果兩個人很有默契,那就可以結(jié)伴同行,哪怕路上一句話不說,你思考你的,我想我的,我們互不打擾。想一起探討的時候,剛好身邊有一個陪伴的人,挺好。這才是兩個人之間最好的狀態(tài)。延伸到生活中也一樣,你可以玩你的游戲我可以看我的書,互不打擾又互相陪伴。我發(fā)現(xiàn)這樣也挺好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小讀后感,希望日后翻看能夠有新的發(fā)現(xiàn)。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三

哈羅德,一個退休的老人,他以為自己的人生就這么過去了——直到那封信的到來,那封改變了哈羅德一生的信。

一個人,六十多歲,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他僅靠著一雙帆船鞋,和一個必勝的信念,走路橫跨整個英格蘭——去救一個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患癌女人。

在這八十七天里,這六百二十七英里的路上,他堅守過,迷茫過,快樂過,絕望過,質(zhì)疑過,相信過。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風(fēng)風(fēng)雨雨就在這一路上全部呈現(xiàn);人性的善良與堅持,也在這一路上絢爛綻放。

兒子的自殺讓他痛不欲生,妻子的冷漠又讓他無力面對生活。與生活的關(guān)系開始逐日下降,他開始不信任生活,直到收到一封信,他工作時的女同事奎妮·軒尼斯的信,他才開始對生活有了充足的信心。

哈羅德,一個男人,六十多歲。他安靜,卻不沉默;他寡言,卻不怯懦;想過放棄,卻并不放棄。這一年,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界里,我們需要信念,也更需要他安靜而勇敢的陪伴。

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坎坷,或挫折,都要像哈羅德一樣,有一個信念,以它為目標(biāo),去前進(jìn),去進(jìn)步,就算沒有完成,它也會帶給我們許多心靈上的收獲。

就像哈羅德一樣。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四

20xx年5月,特別感謝劉老師的推薦,讓我遇見了英國作家蕾秋.喬瑞斯的《一個人的朝圣》。懷著對四月的愧疚之情,我決定早早地讀完五月的書,于是在月初早早地買來了這本書,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讀完,在剩下的20多天里我還忘不掉這本書對我的震撼。讀著哈羅德就像讀著我們自己,那些彷徨后的咬牙堅持,失落時的自我否定,無助時的痛苦掙扎,人群中的孤獨,喧囂中的渴望寧靜,骨子里的不甘平庸……這所有的場景中的哈羅德多像是浸在生活中每個普通人。讀到哈羅德在回憶和妻子和孩子關(guān)系時的無助時,我多想擁抱一下這個孤獨的老人,就像想擁抱自己一樣。

這是一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的故事,由一封好友的來信引發(fā)哈羅德決定徒步去看望好友奎妮,在哈羅德的整個行程中,遇見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人生百態(tài),回憶痛苦掙扎在親密關(guān)系中的自己,整個前半生的痛苦無助在路上得到釋放,哈羅德與妻子多年來疏離的關(guān)系也在行程中得到緩和修復(fù),最后哈羅德到達(dá)貝里克,看到了好友被病痛折磨的變形的臉,那一刻無論哈羅德還是讀者都會頓悟到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我一直期待有一個神奇美好的結(jié)局,但是在內(nèi)心我知道信念只是讓我們覺得生活有意義,而不能改變一些現(xiàn)實,但是即使改變不了,仍然要堅信,因為在生命的末期能有人堅定地想挽留你,生命就有了意義,有愛的人間才是溫暖的。

這本書里來來往往穿梭著很多人物,就像我們每天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時開頭美好,結(jié)局令人失望,這個時代充滿快餐式的友誼,快餐式的朋友,但是只有真正的精神契合,靈魂才能相依。其中印象深刻的是陪伴他很久的一只小狗,有這個小家伙的路上,哈羅德不再孤單,但是這只小狗也在后邊被別的人吸引走了。生命有許多不確定和意想不到,雖然痛苦,不舍、依戀但是我們只能學(xué)著接受,這是對自己和身邊一切事物的慈悲、成全。在這一本書里,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哈羅德、莫林、雷克斯、戴維、奎妮還有路上的行人,只是孤獨的形式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仿佛每個人身上都住著一個自己。也許這就所謂的共鳴吧。

這本書里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們更容易接納、寬恕別人,但是有時候卻不能放過自己和親密關(guān)系里的人。如哈羅德對待那個著名的演員、那個銀發(fā)的紳士,聽到他們不為人知的甚至是不堪的經(jīng)歷時,哈羅德是理解的,不排斥的,可是面對自己在與孩子的關(guān)系中的無助時,哈羅德整個一生都在自責(zé),自我否定。

陌生人給的安全感。隱私可以對陌生人說,卻不能對熟悉的人說。當(dāng)你身處痛苦時,人們往往喜歡傾訴,希望得到救贖,但是最終往往會發(fā)現(xiàn)痛苦只在被別人消費。這就是人們都渴望被理解卻怕被看透。

讀完這本書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結(jié)局,但在時間、理性的沉淀里我知道這就是最好的結(jié)局,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要面對生命的終結(jié)。所以好好對待生命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人,真誠歡迎他們的到來,坦然地接受他們的離去,不強求,不后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五

這是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從他腳步邁開的那一刻起,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的另一場內(nèi)心之旅。

他最終卻實現(xiàn)了自我救贖,激發(fā)了對自我價值的再肯定、對成長缺陷的新認(rèn)知及對現(xiàn)實命運的接受和理解。

同時,其妻子在等待及關(guān)注哈羅德的過程中,對痛苦的過往逐一進(jìn)行審視,觸發(fā)了對愛的全新領(lǐng)悟和對自我的重新認(rèn)識。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在這場旅途中,我們會了解自我、走過現(xiàn)代社會百態(tài)、也會跨越時間和地理風(fēng)景,當(dāng)我們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時,會有溫暖,會有感動,讓世界之光走進(jìn)來,讓生命重新發(fā)光。

《一個人的朝圣》作者:蕾秋·喬伊斯(rachel joyce),1962年出生于倫敦。英國暢銷書作家、bbc資深劇作家。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六

我在一個個人情緒比較低迷的春日早晨,打開這本書,期待在全新的文字和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fā),讓自己心靈得到一些安慰及安寧。

故事從一個平凡的早晨展開,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掀動主人公哈羅德沉悶無聊的生活。來信人是二十年沒聯(lián)系的,如今罹患癌癥,去日無多的舊日好友。簡短回信,準(zhǔn)備到街尾把信投出,哈羅德從掛衣鉤上取下防水外套出門的時候,恐怕自己也沒想到會由此而開啟一段改變他人生的旅程。

到街尾的郵箱時,他沒有做出那個簡單的動作,改變了主意,想多走一段路,把信投入下一個郵箱。后來,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箱,他都沒有投信。卻有一個想法,逐漸在心里清晰起來,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不停地行走,目的`地是好友所在的,距離他五百多英里之外的療養(yǎng)院,他要步行去探望,希望她活下去,等待他的到來。

沒想到的是在故事的后期,從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信中得知的,他兒子戴維早在二十年前就因抑郁癥自縊身亡。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無法自拔,相愛的妻子自此與他漸生隔閡,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一對悲傷的,責(zé)難了自己整整二十年的可憐人!

旅行的意義之一,應(yīng)該就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靜下心來,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吧。畢竟,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迷失太容易了。

在哈羅德行走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想,他會在什么樣的情景下見到老友。尤其是他的朝圣之旅被記者報道,之后陸續(xù)有一大堆追隨者之后。鎂光燈,鮮花,惹人淚水的擁抱,鼓舞人心的演講。千萬不要是這樣。

還好,最終繁華虛無散去。連那只半路執(zhí)意跟隨陪伴的小狗也找到新主人,主動離開。老友帶著笑容離世,哈羅德和妻子莫琳放下沉重往事,敞開在旅途中逐漸打開的心門,接納自己,接納對方。

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篇十七

我從來不知道該用什么去丈量距離,是時間還是長度,是納米還是光年。直到讀完《一個人的朝圣》我才明白,丈量距離最好的單位是生命。

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歷經(jīng)87天627英里,重拾遺失了二十年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哈德羅的退休老人,某天意外地接到好久沒聯(lián)系的好友奎妮的一封信,信里說奎妮得了癌癥,哈德羅想到以前和奎妮一起在工廠做工的日子,他懷著沉重的心情給奎妮寫了一封回信并親自去投寄,但是一路上他都在找下一個郵筒。晚上他在加油站碰到了一個女孩,他把這件悲痛的事告訴了加油站女孩,女孩也和他講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的事,也正是這件事讓哈德羅決定徒步去奎妮的城市看望奎妮。一路上,哈德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自大的遠(yuǎn)足男、熱心的臨時醫(yī)生瑪?shù)倌纫约昂髞碛龅降木S爾夫……這一路除了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與妻子相識相戀的美好過程、與兒子的幸福時光以及與奎妮一起相處的日子,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激動不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一路走來,哈德羅這幾十年的生活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都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guān)于徒步悲傷、回憶傷心的故事。

一封普通的信、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一份單純的信念,都讓這個故事在平凡中透露出點點感動?!白咦咦摺边@是哈德羅在路上唯一的語言,他堅信,只要自己走過去老友就會康復(fù)起來。就是這簡單的語言支撐著哈德羅,也是這簡單的語言沒有讓哈德羅在喧囂嘈雜的媒體前迷失自己,這大概就是信念的力量吧。

這一段路的距離,哈德羅用生命去丈量,同時去感悟自己與妻子與兒子的關(guān)系。慶幸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明白了他與妻子的愛情并沒有像他以為的那樣結(jié)束,他們之間還是有綿延而細(xì)膩的愛,即使他們分居了二十年。而他對兒子的感情也并不是妻子想象中那樣冷淡,雖然兒子現(xiàn)在離開了他們,但是那份愛依舊在。所有被疏遠(yuǎn)的距離都是不能夠被丈量的,但是可以被彌補回來。

后來,哈德羅順利看到了奎妮,那個曾經(jīng)可愛可敬的女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病痛折磨的沒有了樣子,在哈德羅看望過奎妮之后她也安然地離開了世界。也許正是知道哈德羅會來看她,奎妮才撐了這么久。兩封簡單的信、一份小小的信念,卻讓兩個人都堅持了這么久。

故事的結(jié)尾是哈德羅與妻子莫琳牽著手慢慢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伴著淺淺的笑聲越走越遠(yuǎn)……重拾愛情、親情與友情的哈德羅在這一刻是極幸福的。

生命并不害怕距離,甚至距離是體現(xiàn)生命本質(zhì)的一個重要部分。那些被疏遠(yuǎn)的感情,被撕扯的回憶都是裝點生命的一部分,它們從來不會丟失,如果你找不到它們了,跨過那一段被現(xiàn)實迷霧籠罩的距離,你會清晰地看到它們,而這一段距離,需要你用生命去丈量。

我相信,有距離的生命會更美,當(dāng)有一天我們老了,站在歲月的盡頭回望,你會覺著用雙腳、用心、用信念走過的距離和生命熠熠生輝。

讀完這本書,我想起三個詞:信念、改變、堅持!

信念是探尋人生真諦、發(fā)現(xiàn)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

哈羅德在接到老友的信之前的生活可以說是孤獨的,甚至是痛苦的,童年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酗酒頹廢最后把他趕出家門。好不容易長大,找到穩(wěn)定工作、找到愛情、成家和當(dāng)上父親,由于生活中的種種錯誤導(dǎo)致兒子自殺,最終導(dǎo)致妻子對他的怨恨和疏離。在這種生活境況下,哈羅德都是低調(diào)生活,一輩子干一份工作,沒升職,基本沒有朋友,退休連歡送會都沒有。退休后,更是日復(fù)一日的生活,生活沒有一點改變。

盡管如此,但是哈羅德心底那種信念沒有丟失,而且很強烈!他借著老友得癌癥及聽到加油站女孩的故事,觸發(fā)了他心底的信念,決定開始行動,在行走中回憶思考人生的種種,終于發(fā)現(xiàn)世間的美好,找回心底的溫暖。

在行走中,哈羅德積極面對自己性格缺陷,逐漸開放自己,與別人分享想法,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從中尋找人生真諦,努力改變自己,終于在短短八十幾天內(nèi)完成蛻變!

87天627英里對于一個沒有任何準(zhǔn)備的六十多歲的老人是難以想象的,而哈羅德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堅持下來了。途中,他有太多理由和機(jī)會退卻,如果他一退卻,可能就又會回到之前生活狀態(tài)中,前功盡棄。最終,他堅持下來了,找到了對妻子的愛,也找回了妻子對他的愛。愛才是我們心底最溫暖的地方!

此時我剛剛讀完《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憂傷,雷秋?喬伊斯到底在訴說什么?主人公哈羅德于一個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軒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癥,在貝里克的一個療養(yǎng)院內(nèi),這里屬于英國北部蘇格蘭的地方,而哈羅德此時住在英國南部英格蘭的金斯布里奇。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08471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