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和表達能力。那么,當我們寫讀后感時,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呢?首先,要對所讀作品進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包括作品的背景、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性格等方面;其次,應該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和感受,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最后,可以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不同人閱讀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讀后感,這正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一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wù)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diào)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
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二
《學而篇》第二章中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為仁之本。自古以來我們都在談孝道,都在倡導,但是當今卻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離了孝的要求,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記得我們在討論這一句話的時候,大家發(fā)言十分踴躍,同學們談到"當父母的要求不是我們想要做的的時候我們還應該遵從嗎?"、"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沒問過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嗎?"、"孝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師最后談的話讓我深有感觸,大致意思如下:我們不應該去問我們?yōu)槭裁匆獙Ω改副M孝,因為這本來就是一種天性,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無論如何我們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東西,孝這種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來離不開父母的懷抱,這難道需要理由嗎?對父母的愛是沒有理由的,這一點可以舉一個愛情的例子,熱戀時期的兩個人恨不得隨時隨地待在一起,無時無刻心都在對方身上,這其實就是一種情感而已,沒有理由的。對父母的愛體現(xiàn)為孝,這是我們?nèi)诵灾凶钫孀罡镜臇|西,所以是"為仁之本".關(guān)于孝悌的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我記得我在上大學之前內(nèi)心從沒有認識到要去愛父母,也很少覺得父母是愛我的`,但是上大學離家后,也許是由于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我開始意識到這種愛,開始由心底而發(fā)去愛他們。老師說得很明白,孝這種東西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個隱藏于我們?nèi)藘?nèi)心的一個本來的東西,就是人作為人本來具有的一種情感。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三
《論語》一書可謂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則”。如果你認為《論語》已經(jīng)過時,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眾人耳熟能詳?shù)?,因為已?jīng)列入了中學語文課本。
《論語通譯》是這么翻譯的,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一書實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們?nèi)松肋h的燈塔??鬃悠淙烁请y得的圣賢,他更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四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xiàn)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qū)W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薄鹊?,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但是在看過三字經(jīng)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jīng)》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jīng)》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了呢?”
從這章里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yǎng),就務(wù)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拔崛杖∥嵘怼保瑫姓f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yǎng)必須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就應盡心經(jīng)力的去幫忙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xù)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五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p>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喝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六
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xiàn)。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qū)ふ业缴钆c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nèi)心并不以為然,認為現(xiàn)在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xiàn)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yǎng)性的標準,是我們應該繼續(xù)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現(xiàn)在更側(cè)重于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yǎng)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應該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圣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七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八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學而篇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褪钦f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墩撜Z》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彼f,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wù),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币簿褪钦f,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jié)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guān)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tài)度,真是得益非淺!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九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nèi)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diào)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xiàn)。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叭省笔侨寮覍W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zhì)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鬃拥娜寮宜枷胫匾暼说膶嶋H行動,尤其強調(diào)人應該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情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xiàn)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實、質(zhì)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于論語,可能最現(xiàn)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qū)W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薄鹊?,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
但是在看過三字經(jīng)之后覺得,不管是《三字經(jīng)》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jīng)》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
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了呢?”
從這章里面我明白,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yǎng),就務(wù)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拔崛杖∥嵘怼?,書中說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一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yǎng)必須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就應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么人都就應盡心經(jīng)力的去幫忙她?!芭c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必須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就應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有沒有經(jīng)常復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必須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后天條件更加完美。
繼續(xù)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必須受益匪淺,必須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一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wù)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diào)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
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仁”,如果說“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那么“仁”就是對待他人的最高標準。
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仁,就看他如何處理與別人的關(guān)系。
透過所愛的人可以愛全世界,一個人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他就會愛老師愛同學愛鄰居,從而擴展到愛全世界。
修心養(yǎng)性,要從對親人的態(tài)度開始。很多時候我們對陌生人客氣禮貌周全,對自己的親人卻粗魯無禮忽視。在孔子看來,這是不仁的。當我們和善的對待親人,久而久之,就養(yǎng)了一個好性情,與他人相處時,就會和睦。社會關(guān)系處理得好,日子就會順暢。
反觀身邊大部分朋友的煩惱,都是人際關(guān)系不如意所致。如果有意識地學習孔子“仁”的思想,并堅持不懈地實踐,很多的煩惱可以避免。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三
暑假期間我認真閱讀了當代著名教育家蔡林森的《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蔡林森編寫的《教學革命》這本書,包括他的成長經(jīng)歷和五個篇章,向讀者詳細地闡述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改革的成功之處,以及它的推廣應用。他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概括為三句話:1、學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師教出來的,是他自己學出來的。2、教師進課堂的任務(wù)不是去講,而是組織學生學。3、什么叫完成教學任務(wù)?學生學會了才叫完成教學任務(wù)??v觀其成功歷程,某些因素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開篇,作者介紹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其中的關(guān)鍵詞便是“吃苦”。他認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學會學習,吃苦才能當好教師,吃苦才能終身幸福?!币粋€人要想有作為,就必須具備能吃苦的精神。孟子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备郀柣嚯y的童年為人熟知。安徒生總結(jié)自己一生的經(jīng)驗時也說:“一個人必須經(jīng)過一番刻苦奮斗的生活才會有成就。”
作者進行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其基本理念是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跋葘W”,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自學指定內(nèi)容,完成檢測性練習?!昂蠼獭保膊皇墙處熉o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爱斕糜柧殹?,則是在先學、后教之后,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數(shù)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課堂所學重難點的理解。
作為教師,我們知道教學的主戰(zhàn)場是課堂。學生的在校時間80%在課堂里,學生在課堂里的生活是學生在學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學校課堂生活的質(zhì)量關(guān)系著學生生活的質(zhì)量和學校教育成效。如何在35分鐘內(nèi)實現(xiàn)有效的、高效的課堂,這是我們每個老師每天都在研究的課題。
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經(jīng)常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但學生雖有自主、合作學習,但有搞形式,走過場之嫌,沒有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觀之,在我們的腦海里應來一場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的革命,徹底的、真正的轉(zhuǎn)變教學觀念,真正的樹立起新的教學觀:即樹立以生為本,真正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實現(xiàn)自己潛能的主人的教學觀;真正的樹立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學習觀。在教學中,新課標要求,課堂應是師生互動的課堂,課堂的主體應是學生,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且真正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服務(wù)。
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教學手段,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教學方法,講究教學藝術(shù),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優(yōu)化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點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些重要的知識點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有明確的知識追求目標,而不能讓學生自學了半天,還不知道應該學什么?學到了什么?喪失了學習信心。洋思中學在規(guī)定中明確要求,每周初,備課組組長帶領(lǐng)同年級中執(zhí)教相同科目的教師集體備課。此時,教師們考慮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課時的教學方案時,主要確定學生的自學范圍、自學內(nèi)容、自學方式、自學時間以及自學要求等。此外,學生自學時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設(shè)計怎樣的當堂檢測題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暴露自學后可能存在的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等等??梢哉f,教師備課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圍繞學生的“學”來組織進行的。
(二)、要保證學生在課堂里有充足的時間“學”和“練”。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從“不會”到“學會”最后達到“會學”。學生要具備“會學”的能力,不通過多練,是難以形成的。因此,要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練的過程,讓學生“當堂訓練”、“練在課堂”。洋思中學在改革的初期規(guī)定:“每堂課教師講授的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學生練習的時間不低于20分鐘”。其目的不是機械的遵循這個時間規(guī)定,而在于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模式的意義,在于能根據(jù)“學情”活用、變通、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和“練”,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促進了學生的整體提高,這樣學生就會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帶勁,就會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中不拘泥于每節(jié)課35分鐘教師的“教”只能在多少時間以內(nèi)。而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靈活把握時間,該長則長,當短則短,抓住教學中的閃光,靈活組織課堂,不斷啟迪學生思維,不斷激發(fā)課堂高潮。這樣的課堂,更有利于促進學習者智能的發(fā)展。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看似簡單的8個字,實際上蘊含的理念是——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這對教師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讓我們把目光從自身移向?qū)W生,同時,學生是一個個獨立、個性化的個體,如何能在課堂內(nèi)讓每一個孩子能充分投入學習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四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資料,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
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diào)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xiàn)。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
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貌,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zhì)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留意,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鬃拥娜寮宜枷胫匾暼说膶嶋H行動,尤其強調(diào)人就應言行一致。
但是,當今社會,狀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xiàn)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實、質(zhì)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
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這天讀《論語》就就應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一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們看似每一天在為理想奮斗,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
我們是不是就應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內(nèi)心的?這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就應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diào)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就應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
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就應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xiàn)。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qū)ふ业缴钆c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nèi)心并不以為然,認為此刻還這樣是會吃虧的。
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xiàn)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yǎng)性的標準,是我們就應繼續(xù)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此刻更側(cè)重于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yǎng)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
我們就應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圣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五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同樣,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誠信的論述??鬃诱f,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就好像這個車子有了橫木也是虛架上的,沒有關(guān)鍵的木銷,不就無法行走了嗎?對一個人來說,信譽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礎(chǔ)的那個保障。
也就是說,只有靠信譽,才能把人生這輛車驅(qū)動起來。只有信譽,才能夠讓你不管穿越什么樣的風險,坎坷,都顛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時候,也能夠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譽,才讓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能夠立的起來。要是沒有信譽,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條件。
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能夠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里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于丹認為,仁愛首先是一種人格情懷,它就應表現(xiàn)為一種高風亮節(jié),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我們那里說的仁愛,不是婦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shù)倪h大情懷。
曾子以前說: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作為知識分子,他不能夠不剛強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職責太重大了,道路太遠了。
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點點滴滴的行為,它不僅僅讓別人受益,它也會讓自己有收獲。仁愛是一種不斷積累,他需要我們自身的時時呵護。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時時呵護仁愛,會決定我們跟世界之間建立什么樣的關(guān)聯(lián)。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jié)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明白?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樣捍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正因他們敢于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明白,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明白,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明白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明白別人,并換取別人的明白嗎,不是這樣的。
明白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明白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之中,優(yōu)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發(fā)奮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發(fā)奮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chǎn)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明白你的吧??鬃雍茉缇瓦@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明白而活!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六
論語,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是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現(xiàn)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白釉唬翰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lián)系心靈的橋梁。
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
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是你苦惱,我也苦惱。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七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jīng)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現(xiàn)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蒙蔽我們內(nèi)心的塵埃雜質(zhì),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jīng)典,潔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凈。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八
瞭望,是站在高處遠望。瞭望者不僅需要動力,還需要具有一種自覺的批判意識。如果覺得一切都好,那么會使我們喪失瞭望的愿望。賁友林老師的可貴之處就在于,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工作環(huán)境,在村小、在縣城還是在省城,他對自己的數(shù)學教學始終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始終不滿意,一直不滿足。這種自覺的批判意識,成為他瞭望彼岸追求理想的動力源泉。即使在全國賽課獲得一等獎之后,他仍然清醒與冷靜:“全國一等獎,猶如泰山日出,那只是給我曾經(jīng)上過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套上美麗的光環(huán)。今后,我還得在課堂中繼續(xù)下真工夫、硬工夫?!?/p>
站在高處,視野才足夠開闊。怎樣不斷地給自己搭建平臺,讓自己的視野開闊起來?賁老師的回答是讀書。他說:“當我對一些問題窘迫之際,我會鉆進書堆。”實際上,他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尋求問題的答案。讀書,也是他和作者對話的過程,咀嚼和吸納他人思想的過程。讀書和教學實踐是相呼應的,讀書能夠很好地打開自己的思路,激活自己的思考,增長自己的智慧。賁老師尋找到讀書這一重要的“腳手架”,教學和研究才有步步登高。賁老師不停地讀書,我不知道他用多少時間坐在枯燈下靜靜閱讀,但從他發(fā)表的大量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在廣泛閱讀后的豐富收獲和深刻思想。
瞭望的人,會看到彼岸動人的風景。然而,跋涉過程的艱苦可想而知。跋涉者需要有專一的目標,一心朝向彼岸跨越而心無旁騖。賁老師說:“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教師,我和所有人一樣,愛翩翩聯(lián)想,愛自由的生活,崇尚時尚與潮流,但我更有自己不懈的追求。我追求有創(chuàng)意的成功的課堂教學,追求有個性的深刻的教育思考?!闭驗閷?shù)學課堂教學的孜孜追求,賁老師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成為“此岸”駛往“彼岸”的舞臺,由稚嫩逐漸走向成熟,由成熟慢慢形成自己樸實明快而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
其二,如何構(gòu)建學為中心數(shù)學課堂。
正如賁老師所說:“我們不能僅看孩子跑得快不快,更需要關(guān)注孩子跑得歡不歡……”洞察賁老師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主人的學場。賁老師教課,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wù),而是為了師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體驗,力求創(chuàng)新是他的不變的追求。他構(gòu)建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課堂讓我們感悟到了課堂上的“另一種可能”.我們不缺認識,缺的是把認識變?yōu)樾袆樱晃覀儾蝗崩砟?,缺的是把理念變?yōu)閷嵺`。
首先,賁老師對“學為中心”做出了界定。賁友林的界定是:“‘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指教師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觀念作為教學的起點,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和建構(gòu)的機會,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過程設(shè)計相應地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這一界定比較嚴謹,具有一定的學理性:一是出發(fā)點,二是起點,三是機會,四是活動。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而不是從教師的教出發(fā);起點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而不是在教師預設(shè)的知識目標;有機會,才有可能,給機會,便是維護學生的權(quán)利,用美國教學論專家達克沃思的話來說,有機會才會誕生精彩的觀念;活動是學生基本的學習形式和發(fā)展的載體。顧明遠先生說,學生發(fā)展在活動中,而活動設(shè)計的依據(jù)是促進學生的學習。
其次,真正關(guān)注和研究學生真正的學習。學生在課堂里,一定是在學習嗎?學生在做作業(yè),一定是在學習嗎?什么是學習?什么是真正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究竟是怎么發(fā)生的?對這些問題,我們不一定很清楚,學生不在學習,虛假學習,“疑似學習”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皩W為中心”,連學習的狀況都沒把握好,怎能叫“學為中心”呢?怎能實現(xiàn)“學為中心”呢?賁友林把關(guān)注。研究的觸角伸向?qū)W生的學習過程。他說:“以學為中心,即在教學中不僅關(guān)注學生學了什么,更要關(guān)注學生是怎么學習的,還要關(guān)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tài)度如何,從而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的、生動的、積極的、和諧的發(fā)展?!痹趯W習,真學習,真正學習,真正發(fā)展,成了賁友林攻克的難點。這樣的研究才是真實的,也是真正的。為此,賁友林又把學習的目標定位在“著力讓每位學生在學習中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挖局學生最大潛力”上。
再次,在教學的結(jié)構(gòu)和進程上取得了突破,基本上構(gòu)建了“學為中心”的數(shù)學課堂的模式。賁友林總結(jié)了以下一些教學策略,變革了教學結(jié)構(gòu),推動了學生學習的進程。一是讓學生更有準備地學,二是讓學生在深層互動中學,三是讓學生在研究性練習中學,四是教師之教服務(wù)于學生的學。四大策略帶來了教學結(jié)構(gòu)和過程的優(yōu)化,支撐了“學為中心”數(shù)學課堂的實現(xiàn)??少F之處也在于形成了自己富有新意的見解。
“學為中心”的數(shù)學課堂,又告訴我們,教學結(jié)構(gòu)要改變,結(jié)構(gòu)改變了,教學過程才會改變,教學過程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才會改變。而這一切,都需要整體設(shè)計,要有智慧的教學策略,以策略來推動“學為中心”數(shù)學課堂的真正實現(xiàn)。
論語學而篇讀后感篇十九
讀了這本《向世界最好的醫(yī)院學管理》,我初步了解到梅奧診所成立于1888年,是一位名叫威廉?w?梅奧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羅切斯特開辦的一家美國私人診所,這是一家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醫(yī)院,而現(xiàn)在的梅奧診所憑借其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和卓越的品牌經(jīng)營,是全世界醫(yī)療領(lǐng)域中是當之無愧的王者和圣地。
毫無疑問,梅奧診所的傳奇令人拍案叫絕,它所帶給我們的啟發(fā)不僅是精湛的仁心醫(yī)術(shù),而且更有卓越的管理之道。這也正是《向世界最好的醫(yī)院學管理》一書要揭示的主題。正如有評論指出的那樣,該書重新講述了梅奧醫(yī)院“患者至上”的理念,包括它的組織體系、醫(yī)院文化、管理手段、營銷策略、人事制度等。這本書試圖通過對梅奧診所的個案分析,歸納和整理出其之所以能鑄就頂級品牌的原理、方法,為其他醫(yī)療組織和企業(yè)機構(gòu)樹立賴以學習的榜樣。
把顧客擺在第一位,這常是醫(yī)院乃至服務(wù)行業(yè)的口頭禪,但是這句話卻在梅奧診所得到真正的貫徹。她作為世界最大的私人醫(yī)療機構(gòu),她的顧客上至總統(tǒng)王室,下至貧民百姓。在這里都得到了及時、準確、快速的醫(yī)治,享受到同樣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梅奧能作到這一點需要全院所有職工的配合,她的核心價值觀是通過建立一套合適的制度,包括薪酬體系、工作制度、升遷制度、招聘制度等,來滿足梅奧成員們的需求,并將組織成員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患者至上”的工作中。
從這本書當中,我們不僅再一次領(lǐng)略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也認識到社會制度以及國情的差異。雖然,梅奧的模式是很難在中國照搬并復制的,但是,其先進的管理手段特別是集體價值觀確實值得每一位醫(yī)務(wù)人員深入思考并值得借鑒。
首先,在各個層面上都應具有顯著卓越的學術(shù)性和專業(yè)性。
其次,在護理關(guān)愛每一位患者時,應表現(xiàn)出的杰出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每一名醫(yī)生、護士及其他支持人員都會全心全意為每一名患者的診斷、治療及康復盡心盡力,服務(wù)周到。
最后一點也是尤其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態(tài)度還是行動,“患者第一”(核心價值現(xiàn))總是重中之重,人人都引以為規(guī)范標準。
梅奧診所的薪酬制度,保證醫(yī)生的薪資水平高于市場同等條件下其他醫(yī)院醫(yī)生的薪資水平,醫(yī)生無論聲望如何,所診治的患者無論數(shù)量多少,都與收入無關(guān)。這樣可以保證醫(yī)生在面對更大利益誘惑時,不會損害患者利益,使他們能夠?qū)⑷康木杏诨颊呱砩稀_@樣患者就能夠真正從醫(yī)院受益,同時也滿足了醫(yī)生的生活需求。
梅奧有很嚴格的工作制度,例如著裝,梅奧的醫(yī)生工作時身著商務(wù)正裝或者手術(shù)服,這種獨一無二的著裝規(guī)定能展現(xiàn)出一種專業(yè)氣質(zhì)和對患者的尊重,體現(xiàn)出梅奧熱情友善的態(tài)度,這種基本的線索管理得到患者的認同。梅奧的護士被要求穿著全白的制服,這也是梅奧文化的一部分,是管理層經(jīng)過調(diào)查做出的決定,因為這種傳統(tǒng)的制服使得護士更容易辨認,而在無衣著規(guī)定的機構(gòu)中患者并不清楚進到屋里來的某個人是清潔工、護士還是醫(yī)生。并且很難從胸卡上讀到名字或者認不出那個做自我介紹的人。對服裝的嚴格要求體現(xiàn)了梅奧對患者的尊重,這種友善和熱情以及人性關(guān)懷確實很貼心。
梅奧診所的雇傭制度營造出一種安全的內(nèi)部環(huán)境。所有的梅奧員工,都有機會得到晉升,參與行政管理。輪轉(zhuǎn)的領(lǐng)導制度,使員工時時刻刻都面對新的挑戰(zhàn),同時又通過這樣的挑戰(zhàn)來實現(xiàn)自我,贏得周圍人的尊重。診所也不會隨意解雇任何一名員工,即使是裁員,梅奧也會為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因此這些員工就獲得更大的安全感,并且始終感覺他們是診所的一分子,不會被拋棄。
團隊合作是梅奧診所的核心戰(zhàn)略和重要制度。從每個工作日的清晨開始,多達13500名患者在梅奧診所接受醫(yī)療服務(wù),每天進行多達300例的外科手術(shù),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shù)字,而梅奧能做到讓所有的患者得到及時的醫(yī)療幫助,并讓患者得到滿意的答復,這是一個多讓人震驚的事情。醫(yī)生們通過團隊合作,來解決棘手的醫(yī)療問題,尋求和建立溫馨和諧人際關(guān)系的機會。這也是全院職工團結(jié)一心的結(jié)果。如果沒有相關(guān)職能部門的全力配合,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脫節(jié),這項服務(wù)就不會如此完美,無可挑剔。這不僅突出體現(xiàn)了患者至上的價值觀,也在組織內(nèi)形成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切磋,進而相互提高的機制。
梅奧還訂立了員工需求層次制度,員工在這套制度下,貫徹組織核心價值觀,將最好的服務(wù)奉獻給患者,患者接受了良好的服務(wù),更加著重和信賴梅奧診所。如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梅奧診所因其相傳的醫(yī)道和管理精髓成為患者“最后能求助的法庭——醫(yī)學診斷的最高法院?!?/p>
在這部書中,除了反復提到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以外,重視發(fā)揮團隊作用,不斷改進服務(wù)流程,堅持以高標準要求個人和專業(yè)行為、品牌的創(chuàng)立拓展和維護等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從享譽盛名的梅奧診所得到醫(yī)療護理組織的管理啟示,耳目一新,深受啟發(fā),希望今后在我們護理的病人也能感受到治病過程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劫難”,讓我們真正做到“患者至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39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