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zhì)唐詩鑒賞課感想(匯總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09:25:16
優(yōu)質(zhì)唐詩鑒賞課感想(匯總14篇)
時間:2023-11-03 09:25:16     小編:碧墨

“個人的充實與全面素質(zhì)的提升”,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biāo)。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學(xué)習(xí)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一

本詩沒有正面去抒發(fā)宮人的痛苦,但無聲的哀怨流露其間。

宮怨是唐詩中屢見的題材。薛逢的這首《宮詞》,從望幸著筆,刻畫了宮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獨特風(fēng)格。

詩的首聯(lián),即點明人物身份和全詩主旨:“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十二樓”、“望仙樓”皆指宮妃的住處?!妒酚洝し舛U書》記,方士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zhí)期”;又,《舊唐書·武宗本紀》記,“會昌五年作望仙樓于神策軍”。詩中用“十二樓”、“望仙樓”代指宮妃的住所,非實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義。這兩句是說,宮妃們在宮樓之上,一大早就著意梳妝打扮,象盼望神仙降臨一樣企首翹望著君王的恩幸。

頷聯(lián)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內(nèi)心的清冷、寂寞:“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边@兩句說,宮門上那獸形門環(huán)被緊緊鎖住,那龍紋漏壺水滴聲聲。上句“冷”字,既寫出銅質(zhì)門環(huán)之冰涼,又顯出深宮緊閉之冷寂,映襯出宮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長”字,通過宮妃對漏壺中沒完沒了的.滴水聲的獨特感受,刻畫出她晝長難耐的孤寂無聊的心境。

頸聯(lián)通過宮妃的著意裝飾打扮,進一步刻畫她百無聊賴的心理?!霸器倭T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是說剛剛梳罷那濃密如云的發(fā)髻,又對著鏡子端詳,惟恐有什么不妥貼之處;想再換一件新艷的羅衣,又給它加熏一些香氣。這一聯(lián)將宮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懷著希望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得十分逼真?!巴钡臅r間越長,越叫人心情難堪,說是沒指望吧,又懷著某種期待;說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實在渺茫。罷梳復(fù)又對鏡,換衣重又添香,不過是心情煩亂無聊和想望之極的寫照。

末聯(lián)寫宮妃“望”極而怨的心情,不過這種怨恨表達得極其曲折隱晦:“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繡袴的宮女。“遙窺”二字,表現(xiàn)了妃子復(fù)雜微妙的心理:我這尊貴的妃子成日價翹首空望,還倒不如那灑掃的宮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將臨幸正殿,不會再來的了。似乎有一種近乎絕望的哀怨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極其細膩、逼真。自首聯(lián)總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聯(lián)即把這種“望”的心情融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畫、對人物動作的狀寫和對人物間的處境的反襯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宮妃們的空虛、寂寞、苦悶、傷怨的精神生活。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二

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xiàn)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fēng)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復(fù)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萌發(fā)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并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三

白居易。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

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fēng)生雨腳齊;水蓼冷花紅簇簇,江籬濕葉碧凄凄。

江畔誰人唱竹枝?

前聲斷咽后聲遲。

怪來調(diào)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竹枝詞》原為巴、渝間民歌,唐詩人顧況、劉禹錫、白居易等均有擬作,以七言絕句的形式,歌詠地方風(fēng)物習(xí)俗及男女戀情。此組詩為白居易元和十四年(819)作于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任上,敘寫聽唱《竹枝》歌及其感受。

第一首寫深夜聽唱《竹枝》。四句之中沒有介紹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還是女,以及他因為什么要唱這樣一種凄涼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說在瞿塘峽口,白帝城頭,月亮西沉?xí)r,煙霧迷漫,一陣陣歌聲遠遠傳來,悲涼凄楚,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唱到聲情凄苦之處,音調(diào)梗塞,致使周圍宿猿棲鳥,齊聲悲啼,更烘托出這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

“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交代地點、時間和周圍的環(huán)境。“水煙低”描寫江面上煙霧迷漫,給人造成一種壓抑之感;“月向西”說明時間之晚。在這煙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顯然是遇到了極其悲傷的事,郁憤不能自己,故發(fā)而為歌,聲調(diào)凄慘。末句“寒猿暗鳥一時啼”以環(huán)境烘托歌聲的悲哀?!端?jīng)注》引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痹厨Q鳥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涼的歌聲牽動了鳥啼猿鳴,而猿鳥鳴啼又成為《竹枝》的.協(xié)奏曲,更加倍襯托出悲歌凄愴的情境氣氛。

詩歌寫得如此凄婉動人,顯然與當(dāng)時詩人寂寞的心情有關(guān)。

第二首寫靜夜聽唱《竹枝》。前兩句寫哀怨如泣的《竹枝》歌聲時斷時續(xù),打破了夜靜空山的沉寂,而這幽怨惻怛之歌怨的是何人?以問語說,不直接道出,發(fā)人思索,而更覺沉痛可傷。第三句謂這《竹枝》怨歌并非獨唱,而是“蠻兒巴女齊聲唱”。戀兒巴女,當(dāng)時對湖北、四川一帶男女青少年的一種稱謂,因古時稱楚國為荊蠻、四川為巴蜀。這齊聲所唱之怨歌,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聽了,更勾引起自身的愁怨之情,因此末句詩人喟嘆云:可愁煞了江樓上的我這個忠州病使君啊!殺,形容程度很深。使君,古時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此為詩人自指。上首借景寓悲,這里則無窮羈愁盡在“殺”之中,傾懷而訴,不嫌直致。

第三首集中重墨描繪詩人于江樓上所見的“竹枝”歌鄉(xiāng)之雨景。前兩句描繪舟行風(fēng)雨中。巴東、巴西,均為郡名,前者在今四川奉節(jié)一帶,后者在今四川閬中一帶。雨腳,雨絲、雨點。三、四兩句由第二句生出,繪水邊景致。水蓼,蓼科植物,生水邊,夏秋間開白色帶紅五瓣小花。江籬,香草名,亦生于水邊。

“冷花”、“濕葉”,雨氣逼人;“紅簇簇”、“碧凄凄”,描繪歌鄉(xiāng)雨景,鄉(xiāng)土色彩濃郁而體物入微。

第四首寫聽江畔唱《竹枝》。前兩句寫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聲曲斷咽后聲調(diào)遲遲,狀寫《竹枝》歌法,聲口宛然。后兩句寫詩人始悟曲調(diào)凄苦,因所唱多為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詞苦”詩。通州司馬,指白居易好友、詩人元稹(字微之)。元稹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得罪了當(dāng)權(quán)派,被貶江陵士曹參軍,后遷通州司馬,遭遇類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詩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擬《竹枝》抒其“沉愁”(白詩語),通州司馬“詞苦”詩中所含寓的志士們流離遷謫之悲,及響徹《竹枝》組歌中的辛酸心聲,均蘊于苦調(diào)、溢于言表,因而,組詩雖語言通俗流暢,卻并不失于率直,而頗得蘊藉之神。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四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五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4)夜來:夜里。

【白話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fēng),

繽紛的落花鋪滿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fēng)雨聲,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fēng)雨不是疾風(fēng)暴雨,而當(dāng)是輕風(fēng)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xiàn)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fēng)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復(fù)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萌發(fā)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并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六

這首詩前四句先以兩個典故,寫出大自然化育出來的豐富資財,遠不夠“使君”之流貪官的搜刮,以此總括全詩。主題鮮明,用語尖銳,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憤慨之情。這種憤慨之情籠罩著整首詩的畫面;也籠罩后面的敘事和描寫?!霸綃D未織作”二句敘述了時節(jié),用蠶“始蠕蠕”突出了節(jié)令很早很早:小蠶從卵中孵化而出,剛剛開始蠕動。這個敘述極重要,這是構(gòu)成全詩矛盾的一個先決條件,正是在這種節(jié)令上官府就來催收稅賦,更看出官府逼交稅賦的冷酷性。

詩人用“騎馬來”這一行動寫出縣官擺威風(fēng)的情景,然后用“獰色”一句刻畫縣官的肖像,引起讀者的憎惡感。這個縣官騎著高頭大馬,滿臉橫肉,一副猙獰的顏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絡(luò)腮胡子,這就把縣官可怖可憎的嘴臉勾勒出來?!皯阎幸环桨濉眱删涫莿幼髅鑼?,意思是從懷中取出一方催收賦稅的紙板,這一動作描寫也有它深刻的含義:一方面寫出這個縣官氣勢洶洶,借著官府的公文毫不講理地催收;另一方面寫出縣官的催逼不是個人行動,而是官府的規(guī)定,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整個政府機構(gòu)?!安灰颉眱删涫钦Z言描寫。這兩句話雖然簡單,但亦把縣官狐假虎威的行徑和盤托出;另外,用一“怒”字也把未出場的“使君”與縣官同是一丘之貉的本質(zhì)揭示得非常深刻。

詩的這一層,通過肖像、行動、語言,從表及里地塑造了縣官這一人物形象,藝術(shù)性與思想性結(jié)合得很好。

“越婦拜縣官”六句,寫蠶婦的哀告以及被迫招待縣官酒飯的情景。這里用一個“拜”字,突出蠶婦說話時哀告的神情;再從蠶婦哀告的語言來寫出蠶婦的困境?!吧Q俊鄙行?,蠶剛剛開始蠕動,哪有能力交賦稅;哀告中只能苦苦懇求縣官延期。這幾句話生動地把蠶婦的形象刻畫了出來?!靶」镁唿S粱”一句是對蠶婦形象的補充,這一描寫,把蠶婦可憐的處境表現(xiàn)得更值得同情了。賦稅無力交付,為了求情還得招待縣官一餐飯食。這幾句在貌似客觀的敘述之下,隱含著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兩句,把描寫往更深一層開拓,詩歌戛然而止,是不止之止,韻味悠長,耐人尋味??h官大吃大嚼一頓,剛剛離開,而管理稅收的小吏又闖了進來。

這首敘事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將客觀敘述與主觀情感的抒發(fā)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將議論與敘事相互穿插,相互深化,收到了精警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其次,詩人攝取了表現(xiàn)力很豐富的細節(jié),使形象鮮明。如“獰色虬紫須”這一肖象描寫,“踏飧”這一細節(jié)描寫,把縣官的形象簡潔地勾畫出來。第三,對話也很有性格,縣官的話耍弄權(quán)術(shù),蠶婦的話苦哀求情,都極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七

(其一)。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

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shù)行書。

“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芽今尚小,

會待春日晏,絲東方擲掉?!?/p>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

縣官踏飧去,簿吏復(fù)登堂。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八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二句是說:春天夜短,睡著后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兩句詩抓住春晨到處鳥鳴雀躁的音響特征,渲染出一種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機。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二句,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fēng)雨聲聲,于是想見風(fēng)雨過去必有很多落花,這里的聽覺形象風(fēng)雨聲決不是令人感傷的斷腸聲,而是包蘊豐富的更新曲。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fù)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fēng)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fēng)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fā)展的最富于生發(fā)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九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是一首情詩。在詩人的想象中,神仙也是渴望愛情的。

我們在李商隱的〈嫦娥〉詩中,提到后羿到昆侖山向西王母乞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故事。西王母的神話,常被中國的詩人引用,更有趣的是有關(guān)西王母的容貌、性別,歷代的記載不同。雖然詩人所描述的西王母都是豐姿曼妙的女子,但事實上西王母的形貌,在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記載中,他只是一只人狀、豹尾、虎齒而善嘯的怪物罷了。我們就透過李商隱的另一首〈瑤池〉詩來探討這則神話故事。

這首詩首句的「瑤池阿母」,指的就是王母。〈黃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詩,八駿是穆王所騎的'八匹駿馬,牠們的名字是:絕地、翻羽、奔宵、起影、踰輝、超光、騰霧、挾翼。詩中的穆王是指周昭王的兒子滿,在位五十五年。

這則記載對西王母所住洞穴周圍的環(huán)境,又詳細描述?!渡胶=?jīng)》書中,有關(guān)西王母的神話,其記載大致如此。

其后《淮南子》〈覽冥訓(xùn)〉有:「羿請不死之藥于王母,姮娥(嫦娥)竊以奔月?!沟恼f法,也就是我們上篇所講的,這里對西王母的形貌沒有說明。

但到了《穆天子傳》中,對西王母的記載便有了很大的改變,《穆天子傳》說:「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页?,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惶熳哟鹬唬骸河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還)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再回到這里)』」。

這里的西王母已經(jīng)由怪物變成一位會唱歌,會款待君王的主人了。而且還與穆天子相約來日再見。

這里的西王母是西方的王母,有玉女幫她駕車,有青鳥當(dāng)她的從者。

西王母的神話,流傳到漢朝,便成為一位雍容華貴,風(fēng)姿綽約的美麗仙女,與最初虎齒豹尾的怪物相差十萬八千里。

李商隱詩中的西王母,等待穆天子再來瑤池,除了前所舉《穆天子傳》中記載外,《列子》周穆王中也曾記載說:「穆天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游………遂賓于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王和之,其辭哀焉?!苟呖梢曰ハ啾容^。

李商隱用西王母的神話寫這首詩,是帶有諷刺意義的,詩中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來」,是以西王母唱歌邀請穆天子----「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問穆天子如果沒死,能不能再來瑤池作客?穆天子回答她,回去把萬民安頓好,三年后會再來。然而西王母朝思暮盼,穆王沒有再到瑤池,詩人故意用「何事不重來」的問句,便是諷刺人那有不死的,想求仙以求長生,畢竟只是妄想,用這種藉神話傳說諷刺時事的寫法,是希望對漢朝君臣迷信長生不死之術(shù)提出一些警示。

《瑤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蜿蜒的山路延伸到白云盡處,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遠流長。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閑靜的荊門面對蜿蜒的山路,讀書堂掩藏在茂密的柳樹林中。

每當(dāng)陽光穿過柳蔭的幽境,清幽的光輝便灑滿我的衣裳。

闕題:即缺題?!瓣I”通“缺”。因此詩原題在流傳過程中遺失,后人在編詩時以“闕題”為名。

道由白云盡:指山路在白云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

道:道路。

由:因為。

春:春意,即詩中所說的花柳。

閑門:指門前清凈,環(huán)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門。

深柳:即茂密的柳樹。

幽映:指“深柳”在陽光映照下的濃蔭。

每:每當(dāng)。

闕題即缺題。殷璠《河岳英靈集》輯錄此詩時便沒有題目,后人因以“闕題”名之。此詩描繪的是通向一座深山別墅沿途的幽美環(huán)境,它不是寫詩人自己山居的`閑適,而是寫友人山中隱居的幽趣。全詩清新自然,婉轉(zhuǎn)流暢,按空間順序?qū)憗?,由遠及近,從外向里而行,余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shù)魅力。

此詩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盡”,是說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云盡處開始的,可見這里地勢相當(dāng)高峻。這樣開頭,便已藏過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同時,它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并不太遠了。

“春與青溪長”,伴隨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時正當(dāng)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其悠長。為什么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著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

三、四兩句緊接上文,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詩人自己的喜悅之情。“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二句,要特別注意“隨”字。它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靜靜綻放的景象。此時,水面上漂浮著花瓣,流水也散發(fā)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著流水遠遠而來,又隨著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diào)。他沿著青溪遠遠地走了一段路,還是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覺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總括上面四句:開頭是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仿佛是把鏡頭里的景物從遠處拉到眼前,讓讀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抬頭一看,“閑門向山路”。這里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閑門”。主人分明愛好觀山,所以門又向山路而設(shè)。進門一看,院子里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xué)問的。

寫到這里,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jīng)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并沒有敘述經(jīng)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著的形象。

結(jié)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坝挠趁堪兹?,清輝照衣裳。”這里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huán)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詩到這里,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

本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這首詩原來應(yīng)是有個題目的,后來不知怎樣失落了。盛唐人殷璠《河岳英靈集》在輯錄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題目,后人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作為詩名。

劉昚虛(約714年—約767年),亦作慎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盛唐著名詩人。約生于開元二年(約714年),約卒于大歷二年(約767年)。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jīng)局校書郎,為皇太子??苯?jīng)史;旋轉(zhuǎn)崇文館校書郎,為皇親國戚的子侄們??钡浼鶠閺木牌返男±?。殷璠《河岳英靈集》錄其詩十一首。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一

此詩前四句回應(yīng)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弊詮纳洗斡斡[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zhuǎn)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痹诟艛⒘私交楹?,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fā)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cè)面說明了景色之美?!皾欁謴谋∽挚闯觯炎謴倪t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fù)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jié)??戳巳绱嗣篮玫木吧?,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fēng)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tài)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chuàng)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二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總未成年,還很稚氣。她也許心想嘗湯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嘗之。姑嫂之間,嫂是尊長。對夫婿要低聲問,對小姑則可“遣”矣。情事各別,均應(yīng)服從于規(guī)定情景。這兩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寫得細膩傳神。

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余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zhuǎn)化為表達的優(yōu)長。由于詩人善于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三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譯文翻譯。

金粟軸的古箏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注釋解釋。

聽箏:彈奏箏曲。

金粟:古也稱桂為金粟,這里當(dāng)是指弦軸之細而精美。

柱:定弦調(diào)音的短軸。

素手:指彈箏女子纖細潔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箏枕。房,箏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大將,時人稱其為“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錯曲時,即使喝得半醉,也會轉(zhuǎn)過頭看一下奏者。當(dāng)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p>

拂弦:撥動琴弦。

詩文賞析。

這首小詩輕捷灑脫,寥寥數(shù)語,就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線條流暢,動態(tài)鮮明的舞臺人物速寫圖。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痹姷囊欢鋵憦椆~的女子纖手撥箏,正處于彈奏狀態(tài)。箏是一種弦樂器。從唐詩中所描寫的箏來看,箏是十三根弦,如:“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按笈尭叽话俪?,清聲促柱十三弦”(劉禹錫《夜聞商人船中箏》)。此詩是速寫,當(dāng)然必須抓住最能突出主題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彈箏者手中正在撥弄的樂器,特別是那絢麗華美,閃爍著點點金色光斑的弦柱。接著,詩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雙正在琴弦上跳動的潔白如玉的纖手上,以及彈奏的環(huán)境。精潔雅致的琴房,自然別有一番情味。從畫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對比,色彩明麗而華貴,雖然是速寫,卻又施重彩,給人以極為強烈的印象。繪畫畢竟是視覺的藝術(shù),而鳴箏所成的樂曲則是作用于聽覺的藝術(shù)。一、二兩句詩所繪出的畫面是絕妙的,讀者從中瞥見了閃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卻沒有聽到琴聲。也許是精湛的工藝、綽約的風(fēng)姿、高潔的環(huán)境使詩人過于全神貫注了。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痹娙私K于注意到彈奏出的樂曲本身。詩的前兩句寫女子正在彈箏,按此寫法,接下去似乎應(yīng)該描寫女了的彈奏技藝,或者表現(xiàn)秦箏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襲通常的寫法,而是描寫女子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錯撥箏弦。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別人奏曲有誤,他就回頭一看,此詩顯然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啟發(fā)?!皶r時”說明這并非偶爾失手,也并非技藝低下,因為這失誤明顯地屬于有意為之。有人將她的有意錯彈理解為“婦人賣弄身份,巧于撩撥”(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似乎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僅僅是一種邀寵之情;其實這種故意的失誤是出于尋覓知音的苦心。她大約也是淪落風(fēng)塵之人,對一般浪蕩子弟,她的故意錯彈飽含著對這班人的嘲弄和蔑視,但總會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會聽出那曲中的深意,從而向她投去會心的一“顧”的。此處的`“周郎”喻指聽者,“欲得”就意味著當(dāng)時坐在一旁的“周郎”沒有看她。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聽者已經(jīng)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箏聲中了。本來這應(yīng)該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時刻,然而,這情景卻不是這位女子此時最渴望的效果,因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聽者賞音,而在于一“顧”,怎么辦呢?她靈機一動,故意不時地錯撥一兩個音,于是充滿戲劇性的場景出現(xiàn)了:那不諧和的旋律,突然驚動了沉醉在音樂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識地眉頭一皺,朝她一看,只見她非但沒有絲毫“誤拂”的遺憾和歉意,兩眼反而閃爍出得意的眼神——原來是誤非真誤。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這兩句正面寫出了彈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聽者以假當(dāng)真,而這種巧與拙、假與真,又在那無言的一顧之中獲得了奇妙的統(tǒng)一。它不僅說明彈者是高手,聽者是知音,而且傳神地表現(xiàn)出兩者的心理神態(tài),其意趣韻味無窮。

唐詩鑒賞課感想篇十四

原文: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譯文及注釋。

作者:魯龍。

譯文。

出嫁三天都要下廚,洗手去做羹湯。

沒有問婆婆喜歡吃什么,做完了先讓小姑嘗。

注釋。

入廚下:下廚做飯。

羹湯:稀飯。

鑒賞。

作者:佚名。

中唐人以白描敘日常生活,往往曲盡人情。朱慶余《閨意上張水部》寫洞房花燭夜后的新嫁娘,令人過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詞》內(nèi)容如朱詩之續(xù),藝術(shù)上亦不相讓。

古時常言新媳婦難當(dāng),在于夫婿之上還有公婆。夫婿稱心還不行,還得婆婆順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過門第三天(俗稱“過三朝”),照例要下廚做菜,這習(xí)俗到清代還保持著,《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風(fēng)俗,但凡新媳婦進門,三天就要到廚下去收拾一樣菜,發(fā)個利市”。畫眉入時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則更為緊要。所以新媳婦總會有幾分忐忑不安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715074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