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和提升人的素質,它對個人和社會有著重要影響。寫總結時,我們要注重語氣的中肯和客觀,避免過分主觀和情緒化的表達。下文是一些通用的總結寫作示例,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一
1、誦讀:正確、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理解作者詩中所描繪的晚春景象,能夠初步感受詩的意境,并體會詩人的惜春之情,進而自己能夠做到珍惜時光。
3、由本詩加以拓展,積累同類題材的古詩,加深對國學的積淀,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古詩中的字詞讀準,理解古文的意思。
體會詩中的意境之美,進而聯(lián)想珍惜到自身的時光。
課前欣賞《春天在哪里》
剛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節(jié)?大家喜歡春天嗎?跟大家一樣,古往今來,很多詩人也喜愛春天,他們用自己的才華把春天寫進了詩里,用優(yōu)美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之前老師布置了讓大家預習,現(xiàn)在就請個同學來讀一讀。
韓愈(768—824),字退之,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他是唐代文學家,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他已經年近半百(此時49歲,終年57歲)。
1、題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時間?春天的最后一段時間
不久歸:不久就要歸去,春天將要過去
百般:各種各樣
斗:爭斗,比賽
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
榆莢:見圖,榆樹上的果實。才思:才華和能力惟解:只知道
詩句里還有不明白的字句嗎?
2、句子解析:花草樹林知道春天不久將要歸去,于是萬紫千紅爭香半艷競相開放。而楊花榆莢沒有這個才華和能力,只知道像飛雪一樣漫天飛舞。
2、你還學過什么關于描寫春天的詩詞?或者其它季節(jié)的古詩?
《春曉》《江南春》
范文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這是一首寫暮春景物的七絕。此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于是各逞姿色,爭芳斗艷,欲將......
古詩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二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這是一首寫暮春景物的七絕。此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于是各逞姿色,爭芳斗艷,欲將春天留住,就連那本來沒有任何姿色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詩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之意。下面是晚春古詩韓愈翻譯,請參考!
《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柳絮
榆莢: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的,莢小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楊花榆莢:楊花就是柳絮,榆莢,榆樹的莢又叫榆錢。
【背景】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譯文】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通常的理解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將會消逝,所以萬紫千紅展盡光彩;柳絮和榆錢缺少才華和遠見,只好隨風飄散。
站在這個角度,花草樹木是頗具靈性慧根的,感悟歲月不饒人,懂得發(fā)奮圖強,一展人生價值?;ú萆星胰绱?,何況人乎?豈能仿效柳絮榆錢,虛度大好年華!
我們是否還可以換一個揶揄嘲諷的角度去思考呢?
【賞析】
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仿佛看到一幅喧鬧繁盛的風景畫,草木原本是沒有知覺的,但是詩人卻賦予它生命,讓它具有智慧,曉得春天即將離去,要及時把握。草木尚能如此,何況是我們呢?如果一再的蹉跎,就只有老大徒傷悲了。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作詩,很能吸引讀者的興趣,再加上用字淺白,更能夠輕易的表達出詩中的原意。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三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理解作者描繪的內容,通過品味語言和展開聯(lián)想進入詩的意境,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陰,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
3、由詩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積累經典古詩名句,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有感情地背誦、積累古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陰,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描寫四季的古詩。
課前欣賞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tài)的,古往今來,無數(shù)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有關春天的古詩。
齊讀課題,從詩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又會提出什么問題?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64頁,老師先來讀一遍,請大家認真聽。下面請大家自己試著把這首詩讀五遍,要求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
出示課件:《晚春》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指名讀詩,注意節(jié)奏。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課件: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河南河陽(今孟縣)人,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時49歲,終年57歲)。
3、借助注釋自學,理解詩意。
還有不理解的詞句嗎?
2、全班交流
a、看到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美麗景色,柳絮紛飛、榆莢飄落的畫面。
c、想到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好,同學們的想象真是合理又豐富,棒極了!下面請大家一起把這首詩大聲讀一遍。
1、同學們讀的真好。古人作詩通常用場“吟唱”的方式表達出來,老師就來唱一唱這首詩。
2、大家想學嗎?下面老師一句一句教給大家,請大家仔細聽,認真唱。(3——5遍)
2、你還能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曉》《春日》《江南春》《游園不值》《村居》
3、誰還能想到描寫其它季節(jié)的'古詩?
夏天:《小池》《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書所見》《題菊花》
冬天:《江雪》《梅花》
繼續(xù)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做一張《春天詩詞薈萃》的手抄報。
晚春
草樹知春 斗芳菲
珍惜時間
楊花榆莢作雪飛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四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fā)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安菽尽北緦贌o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梢酝高^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lián)《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蛑^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五
這首詩描寫的是晚春的景色。各種各樣的花草爭芳斗艷,萬紫千紅,只有樸素的楊花、榆莢與眾不同,只像雪花那樣飄揚飛舞。全詩如下: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詩人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qū)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范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故與其并稱為“韓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
【個人作品】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xiàn)存詩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韓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釋的韓集有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童第德《韓集校銓》等。另外,為韓集作??被蜓a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云、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詩》編其詩十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2首。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fā)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安菽尽北緦贌o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lián)《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钡拇_,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蛑^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理解作者描繪的內容,通過品味語言和展開聯(lián)想進入詩的意境,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陰,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
3、由詩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積累經典古詩名句,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背誦、積累古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陰,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描寫四季的古詩。
教學過程:
課前欣賞歌曲《春天在哪里》
一、談話導入,揭題激趣
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tài)的,古往今來,無數(shù)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有關春天的古詩。
齊讀課題,從詩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又會提出什么問題?
二、合作交流,推詞敲句,讀懂大意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64頁,老師先來讀一遍,請大家認真聽。下面請大家自己試著把這首詩讀五遍,要求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
出示課件:《晚春》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指名讀詩,注意節(jié)奏。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課件: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河南河陽(今孟縣)人,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時49歲,終年57歲)。
3、借助注釋自學,理解詩意。
還有不理解的.詞句嗎?
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2、全班交流
a、看到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美麗景色,柳絮紛飛、榆莢飄落的畫面。
c、想到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好,同學們的想象真是合理又豐富,棒極了!下面請大家一起把這首詩大聲讀一遍。
四、吟唱詩文,入情入境
1、同學們讀的真好。古人作詩通常用場“吟唱”的方式表達出來,老師就來唱一唱這首詩。
2、大家想學嗎?下面老師一句一句教給大家,請大家仔細聽,認真唱。(3——5遍)
五、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2、你還能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曉》《春日》《江南春》《游園不值》《村居》
3、誰還能想到描寫其它季節(jié)的古詩?
夏天:《小池》《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書所見》《題菊花》
冬天:《江雪》《梅花》
六、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做一張《春天詩詞薈萃》的手抄報。
七、板書設計
晚春
草樹知春斗芳菲
珍惜時間
楊花榆莢作雪飛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七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fā)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擴展:練習與答案】
(1)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3分)
答: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jié)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擬人1分,寫出效果2分。)
(2)請發(fā)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揚花”“漫天作雪飛”的情景。(3分)
答: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樣,又輕又白,漫天飛舞,隨風飄蕩。(寫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語言生動流暢得1分。)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八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榜R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yè)。
2.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23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鳴之不能通其意埋沒人才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希望:重用人才。
教學后記: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九
韓愈的詩作晚春,表達對春天的贊美,同時也反映了內心最真實的情感,下面是韓愈晚春原文及賞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fā)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安輼洹北緦贌o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lián)《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蛑^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十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這篇雜文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祇辱一作:只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詩人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后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個人作品。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xiàn)存詩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門人李漢曾編其遺文為《韓愈集》四十卷,今有《韓昌黎集》傳世。
《韓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釋的韓集有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童第德《韓集校銓》等。另外,為韓集作??被蜓a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云、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詩》編其詩十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2首。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十一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榜R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yè)。
2.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23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鳴之不能通其意埋沒人才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希望:重用人才。
教學后記: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十二
(板書課題)提到馬,大家都知道它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動物,值到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仍有許多與馬有關的成語、俗語。比如說這個人整日忙碌,我們可以說他(馬不停蹄),我們祝愿別人的時候常說(馬到成功),一個人老人仍為事業(yè)奮斗,我們可以稱贊他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學可能認為這里沒有馬,就用驥引出千里馬這個話題。
師生解釋“說”,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現(xiàn)代雜文大體相近。
簡介作者。交待寫作背景。
1、初讀課文。注意讀出停頓,節(jié)奏,感情。
學生讀完后,可進行適當?shù)脑u價。再讀,如不行,范讀。
2、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朗讀,每人讀一段,然后互相交流。
交流的內容:
1、找出難懂的詞、句。
2、疏通文意(讓學生做好勾畫)教師從旁點撥。
3、交流。
同學之間,針對難懂的詞、句,互相交流。不會的,老師啟發(fā),引導,解決。
最后找同學疏通文意。
1、用文中的話講一講,千里馬有怎樣的不幸遭遇?
明確: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這道題設計目的是看看學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內容了,并且再次幫助學生記憶重點詞語,引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導大家在讀的時候,要讀出同情、嘲諷。
2、食馬者要對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還有人要對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嗎?
明確:伯樂。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課文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表明作者的觀點認為伯樂是最重要的,就是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
這句話充分強調了作者對伯樂作用的肯定。引導學生辯論。世上先有伯樂再有千里馬,還是先有千里馬再有伯樂。在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最后認識到“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里可作拓展部分)。
最后讀課文結束。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十三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客觀正確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觀念。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如:“然后有千里馬”“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一課時。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3.齊讀第一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3.齊讀第二自然段。
1.請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3.齊讀第三自然段。
1.讀了本文請你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著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么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么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jié)課交流。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項作業(yè)。
2.背誦課文。
23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鳴之不能通其意埋沒人才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希望:重用人才。
通過學習,學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闡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對“懷才不遇”的觀念贊同度過高,此點須加強引導。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十四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shù),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fā)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安菽尽北緦贌o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梢酝高^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lián)《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钡拇_,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蛑^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盁o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晚春韓愈教學設計篇十五
馬說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祇辱一作:只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飼養(yǎng)馬的人)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
作品評價。
《馬說》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fā)泄。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付正義:《馬說》的結構十分精巧。從正面提出問題。筆鋒一轉,從反面展開議論。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憤怒的斥責,其中有諷刺,有反問,有慨嘆,抑揚反復。
韓愈把人才喻為“千里馬”,把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喻為伯樂,這種人才觀念,在中國具有代表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93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