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通常包括摘要、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等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要求。仔細準備并收集足夠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確保報告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即將展開的報告內容將涵蓋多方面的研究和調查結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一
指導老師:周小青。
研究沙龍村產業(yè)結構變化,為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帶給推薦。
座談訪問。
既然是調查產業(yè)結構,那么我們要先清楚產業(yè)結構到底是什么。
產業(yè)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yè)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yè)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yè)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研究產業(yè)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yè)、輕工業(yè)、重工業(yè)、建筑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yè)部門的內部關系。簡而言之,就是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
而一般影響產業(yè)結構的因素為:
(1)需求結構;
(2)資源供給結構;
(3)科學技術因素;
(4)國際經濟關系對產業(yè)結構的影響。
我們調查的主要是沿溪鎮(zhèn)沙龍村的產業(yè)結構變化。
沙龍村以第一產業(yè)的蔬菜種植為龍頭。而構成如此優(yōu)越的發(fā)展條件在于:
地理環(huán)境:土質肥沃;水質、空氣均到達國家無公害蔬菜種植標準;而沙龍村北鄰瀏東公路,南靠瀏陽河使得交通無比便利;(如圖)。
思想普及:由于建設新農村政策及村委會的宣傳領導,使農民也普遍構成一種概念;
物質條件:因為免收農業(yè)稅政策,機械、肥料有帶給和補貼,所以大大提高農民的生產用心性,帶動發(fā)展。
由于以上如此之多、各個方面的優(yōu)勢條件存在,使得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迅速發(fā)展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模范村。以下是一張沙龍村蔬菜種植面積的發(fā)展條形圖。
備注:含復種面積。
據(jù)了解,20xx年沙龍村成為全國農業(yè)示范村,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無公害蔬菜種植成為沙龍村的經濟發(fā)展的一大特色。20xx年人均收入為2800元,到20xx年人均收入到達7900元,同年,蔬菜總產值到達840萬元,到08年到達1560元,發(fā)展尤為迅猛。
同時我們還從村干部口中得知了沙龍村最新的動態(tài):建立沙龍高科技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在我們的追問之下,了解到關于此模式的一系列資料,其優(yōu)點在于:
1、帶給新的種苗、農藥、肥料。由普通種苗改良為優(yōu)質種苗;由化學農藥升級為更加健康的生物農藥;由無機肥進化為有機肥,這一系列的措施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2、帶給機械。目前沙龍村的勞動力輸出狀況分為3大塊:外出務工,一般為18——40歲;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打工,一般為初高中畢業(yè),具有必須文化基礎;留家種田,大多是40——65歲的勞動力。顯然大齡勞動力并不貼合如此大規(guī)模大做功的農業(yè)活動,而帶給機械有效的解決了這個矛盾,提高單位勞動力生產效率。
3、引進先進技術。如與湖南農大、農科院建立教科實習合作,在冰災后引進恒溫技術。
同時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管理模式,改變了原先散戶型生產模式生產、產品不成規(guī)模、缺乏品牌效應的缺點,集中了勞動力、機械等,解決了勞動力緊缺的問題,規(guī)范了種子、肥料、農藥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價值。努力實現(xiàn)高效、科技、現(xiàn)代農業(yè),開始具有樹立品牌意識。
其次沙龍村在第二產業(yè)方面以花炮、化工(高新技術為其他產業(yè)服務)、食品、塑料、農產品加工為主。第二產業(yè)產值達億,占總產值3/4。平均增長值高于沿溪鎮(zhèn)(36%)。
在走訪了一些工廠之后,我們得到以下數(shù)據(jù)。
百年食品加工廠:
工人數(shù):12人(初始8人)大多為女工純工人(少數(shù)幾天回家務農)。
年產值:07年50萬08年100萬。
人均收入:8000元/人。
瀏陽三星煙花股份有限公司:20——100多人純工人。
年產值:1億左右。
年收入:2萬4左右。
沙龍竹制頂板生產廠:
年產值:06年200萬08年500萬。
人均收入:1萬2。
工人數(shù):06年60人08年180人(半農半工)。
沙龍塑料生產廠:
年產值:06年115萬08年472萬。
人均收入:6000元(計件半農半工)。
通過資料的分析與實踐得出的感受,我們哦們得到如下答案:
1、沙龍村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適宜發(fā)展農業(yè);
2、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無公害蔬菜具有更大的發(fā)展?jié)摿εc可持續(xù)性;
3、農業(yè)往加工儲藏方向發(fā)展,需要工業(yè)的發(fā)展來幫忙實現(xiàn)機械化、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
所以,沙龍村的工業(yè)發(fā)展僅是農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和作用條件,不能代替處于重要位置的農業(yè)。
而沙龍村發(fā)展的第三產業(yè)更是為了農業(yè)發(fā)展帶給條件。
為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村里堅持貫徹建設新農村的20字方針——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禮貌、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具體措施表此刻:建設農民新村,改造了2個小區(qū);實行“三改”(水、廁、渠);建立環(huán)保學校。
這為無公害蔬菜帶給配套設施,宣傳環(huán)保理念與思想,穩(wěn)定農民堅定的發(fā)展這條道路。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二
4.選材關注熱點和社會現(xiàn)實,貼近生活,考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試題開篇第一組選擇題,即以當年熱點事件切入,非選擇題也貼近生活,考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選考題目同樣關注社會現(xiàn)實。
《中國地理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大綱。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11個。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三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也在不斷的發(fā)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棗研究性學習隨之產生。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人與環(huán)境》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活動的第一步即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及其優(yōu)點、特點、開展的過程,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剛剛進入高一,所學知識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選擇學生比較熟悉而又與之息息相關的水作為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題,根據(jù)我國環(huán)境污染的現(xiàn)狀,以及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經過師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課題細化為幾個子課題:一水污染問題;二水的凈化問題;三飲水與健康;四珍惜水資源。班級成員自由組合分別承擔四個子課題。制定子課題的研究方案后,有小組成員查找和收集相關資料,為課題的研究尋求證據(jù)。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同時針對有關問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以求對其地研究更深入。
4.評價審核。
(1)各課題小組匯報研究情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形成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驗。
三.研究內容。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huán)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為,再通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
一、水污染問題。
介紹水污染的涵義、類型,并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xiàn)了馬家溝的污染狀況,并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
二、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介紹水污染和浪費的現(xiàn)象,提出水危機的問題,漫畫設想未來的銀行存入的不是錢而是水,呼吁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強調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三、節(jié)約能源。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現(xiàn)在,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四.創(chuàng)建綠色社區(qū)。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世界性的環(huán)保潮流正朝著社區(qū)層面深入,各個國家紛紛尋求建立社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熬G色社區(qū)”成為一個新的時尚名詞.環(huán)境狀況的嚴峻,呼喚著人們關注環(huán)境,參與環(huán)保。公民參與環(huán)保正成為世界環(huán)保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tài)建設、污染治理構成了完整的環(huán)境保護體系。
三.研究方法。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四
2022年教育教學調查報告(1)。
課題名稱:《班級學生主觀能動性地發(fā)揮與自主管理培養(yǎng)的研究》。
課題主持人:譚勛紅。
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個家庭大力響應黨的少生快富政策的號召,隨之而來的是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他們當中大部分由于受社會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絕大部分孩子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遇事不愿多想多做的壞思想、壞毛病,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情不愿去多想,不愿去多做,很難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實行自我管理。這些孩子走進學校融入集體,他們的諸多毛病都表現(xiàn)出來,尤其是他(她)們的主觀能動性與自主管理能力特別缺乏。因此針對學生的實際,結合本人的教育實際進行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與自主管理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1、讓學生在集體中愿意自我表現(xiàn),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養(yǎng)成積極進取的精神。
2、讓學生個個都參與班級管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一個和諧、文明、團結、進取的集體。
三、課題的界定及理論依據(jù)。
在課題的研究中班級學生是指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高年級以45人左右組成的集體為研究載體;主觀能動性是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主動的參與;自主管理是指以班委會為主體實行學生自我管理的行為。
依據(jù)社會的發(fā)展,為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以及《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的學校對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作為理論依據(jù)。
研究情況。
一、研究內容。
1、研究學生在家庭及班級內的自我表現(xiàn)。
2、研究學生在班集體中的想法。
3、研究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研究如何實行學生的自主管理。
二、研究方法。
1、調查訪談法:深入學生家庭與家長以及部分學生所在的班級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師交談,了解學生在家庭、班級中的表現(xiàn)。
2、問卷法:把要調查的內容設計成問卷形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平時的表現(xiàn)如實選擇相應答案。
3、觀察法:選取相應的目標,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
4、比較法:選取兩個班級,即五(1)班為實驗班,五(2)班為對比班,在實驗班進行該課題相關內容的實驗,在進行對比總結得失。
三、研究的步驟。
1、第一階段(準備):2022年10月15日至10月30日擬定課題實驗方案,撰寫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2、第二階段(研究):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主要內容是開展調查訪問收集相應資料,擬定問卷調查內容,抽樣調查,積累相應資料,上傳研究時段內的經驗、體會、感想方面的文章。
3、第三階段(研究及總結):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主要是繼續(xù)深入開展研究,撰寫研究的經驗文章,做結題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收集和整理各類資料,撰寫研究論文。
四、研究方法與過程。
1、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課題研究的起始階段,為了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解決學生的問題,我在本校高年級隨機抽去10名學生和五年級(1)班的實驗班全體學生建立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登記表(個人情況、家庭情況、生活習慣、個人興趣、家庭學習、交往、班級表現(xiàn)等)和問卷調查,通過對學生所填寫的個人情況登記表及個人問題調查情況作認真分析,加以整合、提煉,大致了解學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現(xiàn),初步掌握學生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有效掌握第一手材料,為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2、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加強學習。
教書育人的成敗,關鍵在教師。課題研究能否順利地開展,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否符合時代的需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觀念、永葆教育發(fā)展的生機與活力的有效載體,是將先進的教育思想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的必由之路和必經過程。因此在課題研究時段內,一方面學習有關方面的理論知識的書,如《班主任工作之友》、《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等,仔細研讀,認真琢磨,從中吸取相關的理論經驗,逐步更新教育理念;一方面與我校多位班主任教師加強聯(lián)系,經常交流個人在從事班主任工作中的得與失,為自己的研究獲得相關的實踐經驗。
3、抓住時機,面向全體,有機滲透研究的內容。
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地發(fā)揮與自主管理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班隊活動,集體活動,學校勞動中抓住時機,巧妙、恰當?shù)剡\用于之中。
(1)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激發(fā)主觀能動性地發(fā)揮。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當自尊能滿足個人需要時,人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當自尊不能滿足個人需要時,人的自尊就會受到挫折,從而產生各種不利于上進的消極情緒。在我任教的一個班有一個女同學,在集體活動中,他總是不愿意參加,整天沉默不語,原來是由于家庭比較貧困,沒有其他同學穿得好,吃得好,玩得好。我主動找她談話,給她分析原因,要求她努力學習,用自己優(yōu)良的成績贏得同學的贊賞。后來她通過自身努力,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同學們經常找她玩,積極主動參加了一切活動,這一切變化來源于她有了自尊心,樹立了信心,這個力量來源于她主觀能動性地發(fā)揮。
(2)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內在動力。我校每周有一節(jié)班隊課。在開展班隊活動時,抓住這一機會,實行民主選取班干部,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開展班級學生一對一的競爭活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興趣,擬定班級學生百分制管理目標,激發(fā)學生自主管理興趣。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班級形成了一個齊抓共管的局面,個個爭當先進,人人主動參與的良好態(tài)勢。
(3)營造學習氛圍、民主環(huán)境,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問題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而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氛圍,提供一個機會,搭建一個展示平臺,允許學生百家爭鳴,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愿意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積極投身于討論之中,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主觀能動地發(fā)揮。在開展班主任工作時,班主任要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并且關心學生的一切。冰心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作為班主任不能憑感情用事,不能有親疏之分,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讓學生感到人本無貴賤之分,才會信服你親近你。學生在班級中才愿意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愿意融入到這個集體,才愿意實行自主管理。
(4)培養(yǎng)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隊伍,實行學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班干部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同傘柄、支架和布,一個在好的傘柄如果沒有支架的支撐是無論如何也撐不起一片天空的。既然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著如此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yǎng)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隊伍。
一是給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來培養(yǎng)班干部,對他們在工作中的成績及好的做法及時給予表揚,讓學生有一種自豪感,愿意積極主動地去工作,但要注意在時間和場合上把握準確。
二是班干部在開展工作中遇到挫折(如學生無端嘲笑),這時班主任應該鼓勵他們,教給他們一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是信任班干部中的每一員。班干部在開展工作時,班主任不必要事事都去過問,要相信他們有能力管理好班集體。讓班干部有一種成就感,這樣班干部就愿意去工作。
四是要放權,給班干部一定的管理權限,班主任要懂得放權,讓班干部對班級管理和班級中發(fā)生的事情有一定的處理權,這樣便于他們開展工作,但要注意放權的適度,不要給班干部太大的權力,容易助長班干部的威風,引起學生的不滿。
4、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行學生自主管理。
(1)抓住特點,從特點入手。有些教師認為后進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針對這類學生進行了研究。關鍵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做轉化工作。通過研究,我認為一是要追根溯源,對癥下藥,發(fā)現(xiàn)閃光點,激發(fā)主動性。二是要用其所長,掩其所短,創(chuàng)造閃光點的機會,增強自信心,實行自主管理。我教的一個班有一個男同學整天不做作業(yè),經常和同學打架扯皮,同學見他躲著,老師見他訓著,但他特別喜歡體育。在我校舉行秋季體育運動會時,我讓他參加了三個項目的比賽,最終他獲得兩個第一名。就在領獎時全體同學給他熱烈的掌聲。走進教室時,同學們齊聲大喊你真棒。從這以后,他慢慢的變了,帶領同學們參加體育活動,很少和同學打架扯皮了,還為班上做了幾件好事,這一切的變化來源于他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愛,發(fā)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了自我管理。
(2)調動全體同學的激情,實行自主管理。利用班隊課的機會,我讓班上全體學生擬定班級計劃,提出班級管理的建議。大家共同出點子,發(fā)揮集體智慧,形成了一個班級管理制度。這樣的班級管理,既規(guī)范又全面,又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民主參與,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由于班級管理制度是學生共同形成的,因而每個學生都會主動接受,自覺地維護,能夠完成預定目標,達到學生自主管理的目的。
(3)尊重、信任、賞識學生激發(fā)學生內在潛力地發(fā)揮。
首先應尊重學生。愛默生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學生遲到或做了錯事,允許他們有申辯的機會,然后再作判斷,切不可不分青紅皂白地進行訓斥和指責,用自己的真誠尊重學生。
其次要信任學生。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建設,光靠班主任個人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學生的參與。信任學生,讓學生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這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全班同學,要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找到適合發(fā)揮自己才能的位置,班主任只對班級工作進行宏觀調控,其余的工作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這樣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信任,給學生創(chuàng)造鍛煉能力的機會。
最后要賞識學生。后進生無論在哪一方面做得好時,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優(yōu)等生的進步同時也需要鼓勵。因此老師要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對后進生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表揚,對優(yōu)等生的進步要選擇時機給予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在老師心目中有他的位置。一個老師做到尊重、信任、賞識學生,這樣學生就會認為老師像父母一樣,是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人,學生會對你這個老師有良好的印象,很自然學生對你所教的課,對你所提出的管理目標都會產生興趣,很自然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參與到你的教學與管理之中。
研究成果及反思。
一、課題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同學們經過不斷的訓練,學生原有的一些不良行為得到了改正,逐步養(yǎng)成了多種良好的習慣,如增強了集體主義觀念,具有集體榮譽感,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能積極獻策,主動配合,愿意表現(xiàn)自我,展示自己的才華;對于班級中的不良行為,個個敢說、敢管,形成了一個自主管理的氛圍,在家里能做自己的事,能主動做家務活,敢于提問,勇于發(fā)表個人的看法等。
2、實驗班的班級班風,學習成績顯著提高。在學校舉行文明班級的評選活動中,該班級每次都獲得榮譽,學生學習成績大大進步,涌現(xiàn)出許多先進個人,得到了同行和學校的肯定和表揚。
3、個人水平得到提高。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五
潮州市松昌中學地處潮安縣浮洋鎮(zhèn)大吳村,是旅星愛國華僑吳清亮先生于1991年斥巨資捐建的一所公辦農村普通完全中學,屬縣直學校,2022年學校實現(xiàn)高初中分離,成為一所農村普通高級中學。學校校園寬敞,環(huán)境優(yōu)美,布局合理,校舍清新典雅。在這里,八方學子和諧共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得益彰。學校辦學雖只有20多年,但“愛國、勤奮、求實、進取”已成為良好校風。辦學十六年來,學校規(guī)模迅速擴大,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教師隊伍不斷成長,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高,成為一所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情結又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潮安縣乃至潮州市都享有較高聲譽的農村普通高中的窗口學校。
雖然回到母校激動的心情還未平復,我還是沒忘記我來學校的任務。所以,我也花了大量時間來針對本校生物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我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調查法,訪談學校領導和老師,電話與現(xiàn)在松昌中學上學的同學交流和觀察法等。調查后經過總結和思考,我發(fā)現(xiàn)松昌的中學生物教育既有優(yōu)勢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生物教學的優(yōu)勢:。
1.有方便的實踐條件。
2.學生感性知識豐富。
學校位于農村,學校附近有大片農田,學生可以直接參加生產勞動,接觸動植物及大自然的機會多,對農、林、牧、漁業(yè)生產及動植物等基本知識比較熟悉,教學時恰當?shù)乩眠@一優(yōu)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實驗材料和簡易直觀教具容易得到。
現(xiàn)行教材大大增加了演示、分組實驗的數(shù)量,還增設有“看一看”“動動手”“做一做”等內容,這些內容中涉及的實驗材料在農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一些較簡單的動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臨時或永久性的直觀教具,既能節(jié)約經費,又能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的動手能力。
4.因地制宜地開展研究性學習。
學校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環(huán)境污染的實例,能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處。例如松昌中學附近有一條“黑龍江”,教師就可以其為例講解環(huán)境污染的危害與防治等的知識。還有學校附近的農田也是一個很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供學生的學習基地。
5.教學設備較齊全。
松昌中學市華僑斥資捐建,因此在學校硬件和軟件設備上都較好和齊全。生物教學資源也較一般的農村學校要齊全完善,有實驗室,顯微鏡,標本等等。這給學生學習生物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環(huán)境。
二:學校生物教學的劣勢。
1.生物教師資源嚴重缺乏:我個人認為像生物這種學科性又具科學性的學科,一定要專業(yè)對口或有很強的專業(yè)功底的老師來上。由于各學科之間存在差異性,所以大學里學其他學科的人在生物教育上許多方面是無法和專業(yè)的老師相比的。但在農村,大多學校都沒有生物專業(yè)老師或生物專業(yè)老師嚴重不足。就以松昌中學來說,全校只有六七個生物專業(yè)老師,而松昌中學有54個班,所以那些老師不得不一個人擔了很多個班,老師會很累。
2.對相關知識的拓展較少:老師上課的內容基本都是課本及應試內容,對有些較抽象的內容無法形象化,有些問題只是草草帶過,沒有聯(lián)系生活舉例,這樣的教學,乏而無味,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厭倦生物學科。
3.老師上課的方式太陳舊:許多老師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還在一味地追求“知識與能力”而忽視了“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F(xiàn)代的教學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如教學中要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要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而學校生物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固守著傳統(tǒng)的“一張嘴,一根粉筆,一幅圖,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面對教育變革,就不那么容易接受。
4.不能很好的利用教學資源,浪費了實驗室與標本等的資源,而學生的知識只停留在書本理論上,不懂實際操作。
5.課堂教學質量不高:老師上課方式老化,不善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校和老師只追求高分率,對部分知識只求速記和熟記,不求甚解,學生無法提起對生物的興趣。
6.家長及社會人群的不重視:不少家長一直抱著偏見,認為生物是偏科,認為學好數(shù)理化就行,因此對學生的生物學習也不關心,導致學生也對生物的學習沒多大的關心,只是應付考試而已。
通過一個星期的調查,我對母校的生物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以前那些司空見慣的事情都有了全新的見解。
我覺得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本就不如城市的先進,所以像生物這種學科就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特有的資源來進行教學,應該都組織教學活動課,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本,到大自然中去學習,開啟他們的想象力。教師應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善用資源,善于利用一切可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對生物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生物學有無興趣直接影響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影響學生的各方面。因而,農村學校的生物教師應在教學中聯(lián)系實際,在適當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搞好生物教學,讓學生自己也參與進教學活動中,不能一味的灌輸,而不管學生是否接受了。學校也應提高生物教師的整體素質,多招一些招聘生物專業(yè)的本、??苾?yōu)秀畢業(yè)生充實農村學校生物教師隊伍。加強師資培訓,鼓勵在職生物教師積極參加繼續(xù)教育。
以上就是我這一個星期在學校的實踐認識。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六
隨著現(xiàn)代都市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污染——光污染,它已成為此刻都市的環(huán)境公害,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而這種光污染是由反光、反熱的建筑材料造成的,如一些大廈的玻璃幕墻。在下午約2~4時折射的太陽光正好對著公路,司機們的視線受到干擾,存在安全隱患。在深圳也存在此種問題,個性是繁華地段的高層反光反熱的玻璃幕墻,因此,本小組在深圳市的蔡屋圍等繁華地段進行調查研究,開展了“光污染”的課題研究。
1、認識和了解光污染的有關知識。
2、調查城市光污染,并提出有關推薦。
3、學會團結合作,學會對知識的探討與研究。
(1)光污染分為人造光與自然光,這些光照對人體有害處。
(2)人對光的色彩有何反應。
(3)光污染對各種人群的危害。
2、實地調查。
(1)對行人、司機的采訪。
(2)采用拍照,進行實情記錄。
3、總結整理。
(1)整理資料,分析資料。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七
指導教師:xx。
課題:北京老城區(qū)文化古跡的保護與開發(fā)。
1.選題意義。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為后人留下了為數(shù)眾多的自然和人文遺產。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城區(qū)的土地資源緊張,人地矛盾突出,而位于北京中心地帶的老城區(qū)成為問題最突出的地區(qū)。一方面,老城區(qū)交通發(fā)達,人口稠密,商業(yè)基礎好,是北京發(fā)展服務業(yè)、商業(yè)區(qū)位條件最為優(yōu)越的地區(qū)?!斑@種需求和房地產商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qū)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開發(fā)和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fā)展中保存歷史更成為矛盾的焦點,這使得保護歷史街區(qū)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城市建設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保ā稘铣鞘袣v史街區(qū)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田蕓)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區(qū)歷史文化古跡眾多,胡同密布,居民眾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跡之中或四周,多以大雜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積小,房屋老舊,居住條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區(qū)居民的搬遷工作成為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并且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普遍重點關注,并且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效應,也不可避免的引發(fā)了一些矛盾糾紛?,F(xiàn)在,隨著北京城區(qū)的地價房價不斷上漲,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區(qū)的發(fā)展問題亟待解決。
歷年來,圍繞北京老城區(qū)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開發(fā)問題,社會反響劇烈,各方面意見針鋒相對,曾經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社會大討論。在北京市發(fā)展的初期,政府和民眾對文物古跡保護意識淡薄,破壞拆除文物古跡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社會影響極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評。此外,在老舊城區(qū)居民的搬遷問題上,有關部門采取的措施也有不當之處。但隨著文物古跡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提升,對于這方面問題的處理逐漸走向成熟,得到了社會的基本認可。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其他城市發(fā)展的模板,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歷史文物古跡數(shù)量很多,保護和開發(fā)價值巨大,北京在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fā)中,應當承當領頭者和領先者。此外,北京作為世界大都會,與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fā)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不夠細致,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經濟發(fā)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設中,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因此,對于北京老城區(qū)歷史文化古跡的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北京人文景觀的保護,有助于北京的科學發(fā)展,有助于北京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于北京經濟發(fā)展,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北京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有助于北京國際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我國文化產業(yè)的提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國外理論研究和立法現(xiàn)狀。
世界上的一些發(fā)達國家對于歷史文化古跡保護問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解決辦法,并且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歐美地區(qū)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關注歷史街區(qū)的保護問題,并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引起了我們國家對歷史街區(qū)保護問題的關注。
國際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一個認識過程,從開始保護建筑藝術珍品,如宮殿、教堂、官邸等發(fā)展到保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歷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以后又從這些單個的文物建筑發(fā)展到保護周圍的歷史環(huán)境,最后發(fā)展到保護歷史街區(qū)乃至整個城市。保護與發(fā)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
至此,國際上對歷史街區(qū)保護理論的研究已具有了相當?shù)囊?guī)模,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guī)范。除了國際組織的這些研究活動之外,世界各國,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國家的歷史街區(qū)保護研究和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并逐步將保護納入了法律范疇。
國外的實踐。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八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f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v^中央^v^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v^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決定》,適應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立足教學實際,借鑒國內外課程改革有益的教學經驗,大力推進地理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以積極穩(wěn)妥開展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實驗,為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奠定基礎。
課題研究的基礎理論是系統(tǒng)理論、傳播理論、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特別重視以下基礎理論的運用:
1、有效教學理論。
2、加涅關于教學設計的“學習條件論”
3、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4、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5、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6、建構主義理論。
7、課程改革有關理論。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九
1、國內外對該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學設計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我國教學改革與研究中不斷拓展。在經歷翻譯、介紹和引進國外教學設計研究成果的階段后,已逐步進入了理論研究和實驗階段。其表現(xiàn)是在教學設計通論研究方面已有較多成果,通過這些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這些成果中滲透著有效教學的理念,在有效教學經歷了追求“教學規(guī)?!奔啊敖虒W模式”為主題的有效教學道路之后,已進入一種以講究“教學設計”的有效教學思路。教學設計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思路:
一是依附于“教育心理學”的思路,這種思路以加涅的教學設計思想為代表。
二是依附于建構主義教育哲學的道路,這種以杜威為代表。
2、開展課題研究的基礎。
一是本課題的研究具有“教、研、訓”一體化的特點,與教師平時的常規(guī)教學工作一致,具有聯(lián)系緊密的特點,因而有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內在動力,研究條件和研究時間均有足夠的保證。
二是本課題得到廈門市教科院領導、專家的重視和支持,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能有效保證課題研究的協(xié)調、實施及資金落實。
三是參與研究的人員有教研員、我區(qū)各完中校的地理教學骨干,其中許多是我區(qū)的各級名師,有的曾在不同層面上主持和參加過國家組、省級課題及市級課題的研究,具有較為豐富的課題研究和管理經驗。主持人鄭明進老師長期致力于中學地理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研究,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說課,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及其各版本教材以及有效性教學理論等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其他課題組成員也在地理教學設計研究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
摘要:名牌提升了自身身份地位,名牌代表流行,名牌產品的質量好,追求名牌對高中學生而言,自有它有意義的一面;但追求名牌也帶來了諸如增加父母經濟壓力、影響正常學習和盲目攀比等弊端。
關鍵詞:名牌高中生追求名牌。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資料搜索。
一、問題的提出。
名牌,已經充斥于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坐在校園里,到處晃動著名牌的標志。耐克、阿迪達斯、kappa、puma、李寧、美特斯邦威……在提倡追求個性的今天,選擇自己喜歡的名牌似乎已經成為了人的“個性”的一個部分。名牌,也已越來越成為時下高中生空閑時間聊天談論的一個話題。
然而我們高中生為什么會去追求名牌?追求名牌有什么意義?追求名牌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這些問題使本研究小組決定對高中學生追求名牌的原因進行探源,并對追求名牌所帶來的利弊進行研究。
二、研究目標。
我們設計了相關問卷,用九大問題對目前高中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高中學生對名牌的不同心態(tài)。問卷的回答者對問題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使我們的調查得以成功。我們發(fā)現(xiàn),高中學生追求名牌其實是社會人群追求名牌的一種反映,但由此帶來的問題卻與社會人群追求名牌有很大不同。(問卷見附表)。
三、本論。
1、名牌的定義。
名牌在詞典中被解釋為“出名(貨物)的牌子”。在實際生活中,名牌已經從一種品牌引申為出名的貨物。但是到底何為出名,卻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
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設立這樣四個選項,用來對名牌進行詮釋:a、時髦b、質量好c、好看d、大公司出品。結果有的人選擇了“好看”,而有的人都選擇了“大公司出品”。
在社會上,被人津津樂道的耐克、阿迪達斯、kappa、puma、李寧、艾格、美特斯邦威……這些響當當?shù)拿埔捕际谴蠊井a品。這就證明了,將名牌定義為大公司出品的貨物較有道理,也更為社會一般消費者認同。
2、高中生追求名牌的原因。
(1)名牌象征身份并提升個人地位。
這是我們調查問卷中的第四題:“一年中你大約會用多少錢去添置名牌產品”選擇答案為“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500元;2500元以上”。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四個答案的被選率居然各占了25%!這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家庭收入不同,導致個人對名牌產品投入不同,我們的調查結果則充分反映出這一事實。這也同時說明了名牌產品能反映出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的收入情況。在上文中提到的名牌占生活用品的比例是四分之一,這樣我們就可以作出這樣一個推測:如果所有的名牌都屬于某一群人,那這一群人占整個人群的四分之一,也就是那四分之一的收入較高人群。所以說名牌象征家庭收入高。在我們這個身份與收入成正比并有明顯拜金主義傾向的社會中,家庭收入高也就象征著家庭成員的身份地位高。所以名牌也就象征著個人和家庭的身份地位。高中生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員,自然也會有這種意識,借名牌來顯示家庭地位,又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身份。
(2)名牌代表流行。
在調查問卷中顯示,有的人選擇名牌的原因是因為流行。
從那的人認為流行而購買,可以看出名牌是流行的,吸引人的,并且一定是引領時尚的。而我們給名牌定義為大公司的產品,也就是說大公司的產品往往是引領時尚潮流的。高中生是剛剛從青少年轉向青年的特殊人群,對于周圍的一切都還保留著好奇,也沒有什么需要特別勞神費神的事,因而特別會關注那些好玩奇特或時髦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流行時尚,自然會對時尚流行的名牌特別注意。
(3)名牌的質量好。
在調查問卷中,的人認為名牌產品的質量好,這是所有比例中所占百分比最高的,這表明高中生對于質量是十分看重的,對于名牌的理解是理性的,并沒有盲目地跟著流行走。
當然,大公司產品的質量是十分出色的。就如世界上的所有運動員,不管是任何項目,比賽激烈與否,基本上都是使用大公司的體育運動產品:世界杯的參賽球隊的參賽用品都是由耐克、阿迪達斯、puma提供的;nba的各支參賽隊的贊助商也不外乎耐克、阿迪達斯、puma這些名牌公司;f1大獎賽中puma是所有賽車手的賽車鞋提供商……其實,并不是運動隊不想使用價格或許低廉的小品牌,只是小品牌的產品質量無法滿足那些運動隊的需要。大公司的產品之所以優(yōu)秀,很大原因是大公司有悠久的歷史,有著深厚的底蘊,所以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因而大公司的產品也象征著經典。實踐告訴我們,越是經典的,就越是經得起考驗的,也就是質量越好的。
作為高中學生,自然是懂得以上這個基本道理的,所以高中學生選擇名牌的最大原因是名牌產品質量好。
從以上三點可以得知:高中學生選擇名牌產品的原因是名牌代表著質量、時尚,也象征著身份地位。
3、高中生認為追求名牌是利是弊。
(1)對我們高中生有利。
其一,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可知高中學生看見別人穿戴或使用名牌時,心中會有欣賞想法的人占25%,有嫉妒想法的人占25%,剩下的50%選擇無所謂。這組數(shù)據(jù)說明我們高中學生中那四分之一的收入較高家庭的人有那種英雄惜英雄之感,對于與自己相同的人都是十分欣賞的。這就會使他們珍惜現(xiàn)在好環(huán)境,不去揮霍浪費自己家庭的財產。有嫉妒想法的那25%的人,則可能會向那些有好的家庭收入的人看齊,努力學習,爭取進步,以讓自己在將來也有可觀的收入。追求名牌能使很多人有前進的動力。
其二,在調查問卷中,有的人選擇在穿戴或是使用名牌時有舒服的感覺,25%的人選擇感覺自信,的人選擇感覺有面子,還有的人選擇無所謂。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感覺舒服自信時,他的辦事效率就會達到最佳狀態(tài)。感覺有面子的人的辦事效率同樣也會提高。這就是名牌的第二個有利之處。
其三,名牌的款式多樣,突顯個性,在如今我們這個提倡個性的時代,追求名牌是最好的彰顯個性的方法之一。因為彰顯個性不但能使我們每個人都發(fā)揮出最大的能量,而且能使我們這個社會充滿色彩,還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絢爛多彩。
(2)對我們高中生有弊。
首先,我們高中生沒有經濟來源,買價格昂貴的名牌產品全靠父母家長,這樣會對我們的家長帶來經濟壓力,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為這些消費水平操心。如果父母不同意的話,兒女就會因為這和父母之間發(fā)生隔閡。更有甚者也許還會去偷去搶去犯法,原因卻只是為了追求名牌。這些于人于己都是弊。
同時,高中學生要面對高考,學習是我們高中學生目前最重要的任務,而我們高中學生同時又是最容易被影響被分心的,我們很可能也很容易為了追求名牌而影響學業(yè),倘真這樣,可就是得不償失了。這是第二弊。
另外,追求名牌會形成攀比之風,講排場,比闊氣,盲目地揮霍錢財,浪費資源。這是第三弊。
從哲學角度說,凡事都有雙面性,我們要運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對高中學生追求名牌產品這一事也不例外。追求名牌產品的有利面是會產生前進的動力,增加辦事效率,突顯個性。而有弊面則是它有增加家長負擔,與父母產生隔閡,無法專心學習,形成攀比之風。因此高中學生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千萬不能被名牌牽著鼻子走,那樣不但提升不了自己,卻成了時尚的奴隸。
四、結論。
綜上所述,由知名大公司生產的、有良好質量保證的產品才是名牌產品,名牌在高中學生中的擁有比例不很平均一致。但是名牌產品引領著我們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影響我們的審美和交友,并往往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學習和那至關重要的高考。
五、建議。
鑒于以上現(xiàn)狀和分析,我們認為,應該對高中學生進行時尚審美教育和價值取向教育。追求時尚固然說明我們的社會生活已經有了時尚流行的審美,但是如何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來引領、來教育培養(yǎng)和樹立健康的審美觀,是當前中學教育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教育高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要樹立以勞動為光榮,以節(jié)約為光榮的價值觀,盲目追求、無聊比拼,只能滋長好逸惡勞的惡習和不勞而獲的朽氣。這與和諧社會的宗旨是南轅北轍的。
六、學習心得。
鐘亦峰:
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東西,如調查或研究一件事,我們該如何安排順序,分配工作。
在研究中我懂得了為何青年人們會如此的追求名牌。如:他們向往名牌是攀比的心里嗎?是否認為追求名牌對生活有影響;追求名牌是不是奢侈的表現(xiàn)!名牌在他們心中是否占了大的比例呢?追求名牌時是否考慮家庭的收入情況呢?名牌商品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認識哪些名牌呢?一個月花在名牌物品上的錢是多少呢?如果有天身邊沒了名牌物品,對自己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呢?等等。
最后得出了對我們中小學生還是以學習為主,物質生活等長大了,工作了在享受也還來得急,那時用自己經過努力后得到的金錢買東西會超過用父母給的金錢買來的更具有自豪感。今后我會更加努力學習,讓將來生活在自己的夢想里。
林幸:
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我從中學習到了許多技巧,也認識了許多的事物。這次研究性學習,我是負責提問文契與制作問卷的,為了制作一份良好的問卷調查,我們就先通過各種渠道先來認識高中生為什么會對名牌如此的瘋狂。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一
“生活作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1、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21世紀是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尤其是中國加入了wto 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開放力度的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積極開展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為主的實踐研究,旨在培養(yǎng)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的具有現(xiàn)代素質的實用人才,這對中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與世界交流和合作至關重要。
2、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趨勢。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強調面向全體,注重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而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課堂教學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形式,積極開展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為主的實踐研究,將為中學各科素質教育找到一個著力點和突破口,使學生學會學習,有效地減輕學生負擔,從而為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平臺。
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把生活與作文聯(lián)系起來,讓生活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符合課標要求,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時代精神。
4、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即語文教育。這既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方法?!吧钭魑摹毖芯烤褪窃谶@一背景下提出的課題,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借鑒、實踐和探索。
5、我校師資力量相對雄厚,對作文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早,成果頗豐,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學校雖地處山區(qū)小城鎮(zhèn),但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文積淀豐厚,校園文化有一定的建樹。因此,無論是生活內容的豐富多彩,還是山川人文的絢爛多姿,還是語文自身的發(fā)展,“生活作文”的研究都具有可行性,前瞻性,適用性。
二、課題的界定。
我們對初中生生活作文教學研究作如下的界定:所謂生活作文就是引導學生投入生活、熱愛生活、欣賞生活、創(chuàng)造性地生活,緊密生活與作文的聯(lián)系,探索優(yōu)化作文教學的策略,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作文,提高學生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學習作文中豐富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研究內容、目的及理論依據(jù)。
(一)研究內容。
1、回歸生活是作文發(fā)展的必由之路:(1)什么是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是對偽作文、假八股的一種反動,但又有別于所謂的“原生態(tài)作文”、“綠色作文”。它應該具有自己的特點。(2)生活作文為什么是作文回歸的一種必然。(3)生活作文是作文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是語文人文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2、作文與生活:生活滋養(yǎng)作文。是生活沃土上長出的苗,是這苗上開出的花,是這花結出的果。(1)材料(素材)與生活;(2)立意與生活;(3)情感與生活;(4)表達與生活;(5)語言與生活。
3、生活與體驗:(1)怎樣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生活作文觀;(2)學生的生活(類型、范圍、特點);(3)怎樣引導學生真正投入生活:對待生活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激發(fā)投入生活的興趣、投入生活有效的方式、怎樣從生活中獲得體驗。
式、技巧。
5、加工生活:(1)作文為什么要摒棄原生態(tài)對生活進行再提煉、加工;(2)提煉生活的原則、方法、技巧;(3)作文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6、作文美化生活:(1)寫作對生活的反作用;(2)作文美化生活;(3)作文促進人的健康發(fā)展。
7、讀書與作文:讀書、看電視、遨游網絡是精神生活的一種,是個體的必須的間接生活。(1)讀書、看電視、上網是對生活一種有益的補充、拓展;(2)讀書、看電視、上網對生活作文的意義;(3)生活作文的與時俱進。
8、生活作文的批改與評價:(1)批改的方法;(2)評價的體系、標準。
9、生活作文的愿景:防止庸俗化。
10、資料收集整理,整合各項研究成果,建構初中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模式。
11、撰寫結題報告,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廣轉化工作。
(二)研究目的。
1、通過研究和實踐,高效達到中學生作文訓練要求,提高表達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給作文以生活的靈性,使學生的作文能力適應生活的發(fā)展,促進人的發(fā)展。
2、通過研究和實踐,總結出生活作文的基本途徑,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的設計,得出生活作文的操作性結論,尋找生活作文目標大面積高質量達到的有效途徑。
3、通過生活作文的寫作,引導學生過有意義的生活、過有趣的生活、樂觀地對待生活。從而提高精神生活質量。
(三)理論依據(jù)。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強調“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髓。這啟示我們,作文教學同樣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站在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要的“現(xiàn)代人”這個高度,來審視構建培養(yǎng)目標,開展作文的教育教學。
2、葉圣陶先生認為:“寫作是什么呢?要寫出自己的經驗。經驗又必須深刻、必須正確,這要從整個生活里下工夫?!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文集》第3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劉國正先生說:“語言天然是和生活聯(lián)系的,它產生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它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反映人們在生活中獲得的知識、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語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它們水乳交融,難解難分?!保ā秳募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4、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人的知識思維活動的動態(tài)建構過程,是人們通過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交互活動的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所以,學生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識的建構者。教師應盡量滿足學生不同的要求,以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康發(fā)展與積極學習的發(fā)生?!保悥|編《開發(fā)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寫作理論。無數(shù)成功的寫作實踐,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美是生活”(馬雅可夫斯基)這一論斷的真知灼見。學生作文雖不能等同作家創(chuàng)作,但就其寫作過程而言,有著驚人的一致。因此,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頭之水。
6、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是一個潛在的天地,都有他自己所傾向的學習類型、工作方式和氣質性格,都有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因而,呼喚構成一個開放、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方式。生活作文,亦是如此。
7、現(xiàn)代教育思想與新課標理念。現(xiàn)代教育思想與《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倡導的理念精髓是關注人的發(fā)展。倡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意學科體系、社會需求與學生發(fā)展的互動性。
四、課題的實施。
一)搜集資料,組建隊伍,建立課題研究網絡,選取實驗對象和選用研究方法。1、2012年5月至12月,課題申報,前期準備,確定課題領導小組成員,積極籌措科研經費,確定子課題負責人。
2、實驗對象:2013年1月至5月,隨機抽取非畢業(yè)班級三個班為實驗班級,進行調查研究。抽到的班級為當時的七(3)班、七(3)班、八(1)班、八(6)班。
3、課題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分析數(shù)據(jù),尋找突破口,擬定對策。2)行動研究法:確定行動目的,通過調查、采訪、閱讀活動、寫作實踐等行動方式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實驗對比法:確定實驗班和對照班,通過控制變量進行實驗驗證,探索中學各科教學中讀寫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途徑和方法。
4)經驗篩選法:結合子課題研究,總結經驗,撰寫文章,定期召開研討會。
5)資料積累法:積累相關資料作為研究的參與資料和研究成果。二)開展“學情”調查,加強課題研究的針對性。調查的對象是全校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合計268人。調查的內容是中學生寫作的態(tài)度、能力、習慣、存在問題等方面。調查的方式是問卷式匿名調查。調查后寫有調查報告。
三)開展多種研究活動,探索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新模式。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課題通過舉辦課題講座、開設研究課、示范課、課題研討會等形式,努力探索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模式。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講座式。利用講座形式,比較系統(tǒng)地講授寫作方法。
2、演繹式。教師先講授有關寫作方法,并結合教學具體內容,指導學生仿寫。
3、診治式。教師向學生提供診治的文章,讓學生自主批閱,改錯別字、病句,找美詞、美句,寫評語等。
4、交流式。讓學生互相交流寫作心得,通過生生互動,提高寫作能力。
5、滲透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增強學生的寫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6、活動式。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讓學生查資料,參觀考察,做實驗,掌握寫作素材,增強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四)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進行課題研究成果的推廣、輻射。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本課題組將研究成果推廣到非實驗班,在師生中獲得了一致好評。多次向全縣乃恩施州開設研究課,現(xiàn)縣內其他兄弟學校均表示要借鑒本課題研究成果。
五、課題研究成果。
1、通過課題研究,廣大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教學觀念進一步轉變,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意識和能力有所加強,這種影響并已輻射到其他教師身上。過去我校教師只重視學生書本知識理論的積累,不大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過去教師把寫作僅局限于文學作品,忽略了作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F(xiàn)在,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都能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寫作的素材,發(fā)散了學生寫作的思維。
2、涌現(xiàn)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各個子課題的負責人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對教育科研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由原來的不自覺或半自覺狀態(tài),轉化到能自覺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帶動了其他教師的科研,有力地推進了師資隊伍建設。
3、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有所增強。由于本課題立足于指導學生寫生活作文,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有了新的改變。原來大部分學生一直以為寫作是語文學科的事,現(xiàn)在明白了寫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門功課都需要寫作,因而增強了寫作的興趣,加強了寫作訓練,提高了寫作能力。
4、寫作指導研究取得了明顯成果。
1)通過實踐研究,本課題組探索總結出了一個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基本模式,即:積累——感悟——練評——反思。積累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要學生積累生活材料,二是要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三是要學生積累寫作經驗。感悟,即讓學生對自然、生活、實驗等現(xiàn)象進行探究,領悟其中的奧秘。練評即一方面讓學生去練筆,一方面教師要及時批改、及時評講。反思,有教師方面對寫作指導的反思,也有學生對自己寫作各方面的反思。
2)、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大膽實驗,撰寫了100多篇經驗總結和論文,分別獲得了縣、市、省級論文評比獎,并有相當數(shù)量的文章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fā)表。還有不少課題組成員上了校、縣、市級觀摩、示范課。
5、教師和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大面積提高。近三年來,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和學生寫作能力普遍提高,在省、州、縣舉行的教師論文和中學生作文競賽活動中,在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中,在其他諸如實驗器材征文、環(huán)保征文、書信大賽、建始縣首屆網絡作文大賽、“我與建始公安”征文等活動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實驗班的語文大考成績也高出非實驗班3至5分。
1)教師方面
摸索出了如何在中學各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方法和經驗;如何發(fā)揮文學社團的模范帶頭作用,促進中學生讀寫能力提高的一些較具體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作法:強化自身活動,找準“輻射”載體,使社團的“影響”作用,能有效的施展。具體說,就是要搞好文學社團自身的活動,努力做出點成績,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在班級里組建起“興趣小組”,作為施展“輻射”作用的載體,建立起一條“影響”的渠道,有效地發(fā)揮文學社團的帶頭作用與促進作用。其次,通過實驗教學自身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或以理論或以實踐的形式體現(xiàn)了實驗中的所得。本階段的實驗中,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寫出了論文和總結120余篇。課題組擬將教師優(yōu)秀論文結集為《生活作文課題研究論文集》,因經費不足而未果。
2)學生方面
實驗初與實驗中期,我們分別對實驗班、對照班進行了讀寫能力的考查,并對讀寫興趣等相關情況進行了問卷。相關數(shù)據(jù)如下:第一次考查,實驗班均分為:閱讀均分38.4,寫作均分為46.5,閱讀、寫作總分均分為84.9,而對照班合計均分為81.3。實驗中期測試成績,實驗班為85.1,而對照班是82.3。很顯然,實驗班的讀寫能力,較之對照班有明顯的提高。而在問卷中的有關數(shù)據(jù)則顯示:實驗班的學生,在文學社成員的帶動之下,相當一部分學生克服了以往對讀寫對文學的畏懼心理,在100份問卷中顯示,有48%的同學對讀寫產生了濃厚興趣,表示愿意加入文學計團;而對照班則只有21%的同學有這愿望。其次,在文學社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文學社成員的讀寫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參加作文競賽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有多人在省州級刊物上發(fā)表過文章,累計100多篇。課題組將學生在各級刊物發(fā)表的文章和部分優(yōu)秀習作編輯出版了《最美的聲音》在全縣范圍內交流。
六、課題研究體會及心得。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價值和創(chuàng)新之處
在課題研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證。由于長期以來我們的各科教學偏重于知識點的教學,導致了多數(shù)教師的課堂缺少了人文性和趣味性,變得面目可憎;再加上進入初中以后,學生的數(shù)理化作業(yè)訓練等搶占了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導致學生花在閱讀和寫作上的時間大為減少。而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強,這一點在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比照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通過課題研究,我們對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讀寫能力充滿了信心。
二)課題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實驗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研究,強調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多色彩的。要寫好生活作文,學生必須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有較自由的時間和較廣闊的空間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討。
2、在現(xiàn)行的中考制度下,如何激發(fā)學生增強各科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如科技小論文等)的寫作興趣和能力,尚需進一步研究。
3、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尚待進一步研究。
4、由于科研經費不足,導致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展現(xiàn)的簡化,有損于研究的實效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二
課題編號。
2xx―01702。
導師:
成員:
組長:
班級: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梢?,“衣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xiàn)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們將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著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著打扮展現(xiàn)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三
慶陽小米栽培歷史悠久,在周祖農耕暨醫(yī)祖歧伯文化發(fā)源地,考古工作者近年發(fā)現(xiàn),寧縣坳劉、新堡兩村有窖藏5000至6000年前已炭化的禾谷,從而證明這里在新石器時代就有谷子種植。夏商時期,慶陽屬禹貢雍州之域,周先祖率人來到這里,“教民稼穡”,“樹藝百谷”,開創(chuàng)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周人以稷為始祖,以稷為谷神,表明周民族與稷這種農作物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对娊洝び娘L·七月》中就有“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秦漢時代,谷子在隴東黃土高原農作物中居首位,成為人們的重要食物之一。此后,又被選作宮廷貢品,深受眾多皇親國戚的'喜愛,慶陽小米因此而名揚域內。 革命戰(zhàn)爭年代,慶陽人民曾將生產的小米支援前線,使人民子弟兵以“小米加步槍”,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解放后,-、耿飆、張才千、王震、馬文瑞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慶陽視察時,在品嘗了慶陽小米后均大為贊賞。 慶陽小米甲天下,是甘肅省隴東著名特產,省志、地方志都有記載,久負盛名,從明朝嘉慶年間一直是宮廷貢品。被皇親國戚喜食而樂道,使慶陽小米海內聞名。以金珠般的黃亮澤,圓潤飽滿、大小均勻一致的的顆粒給人以美的視覺。更主要的是營養(yǎng)價值高于其它小米。 在慶陽小米中,尤其以西峰區(qū)的什社小米品質優(yōu)良,什社的毛谷子是當?shù)貤l件下多年形成的優(yōu)良地方品種,是當?shù)鬲毺氐膬?yōu)良品系,其米粒晶瑩光亮,色澤金黃,品味上乘,營養(yǎng)豐富,被視為米之珍品。 慶陽小米熬成的稀飯色澤黃亮,雪花般綻開的米粒懸浮均勻而粘稠,明亮的米脂油漂浮于上,聞一下香氣沁人心脾,喝一口香甜無比。如果下些紅小豆,燜成小米稀飯,再放著些農家腌制的咸韭菜吃,口感更佳,余味無窮,極易消化,老少皆宜,且具藥膳效能。
所在地域: 甘肅
申請人: 慶陽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慶陽小米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介于東經106°48′至108°9′與北緯35°25′至36°57′之間。分為南部和北部兩個主產區(qū)。南部產區(qū)包括:西峰區(qū)的董志鎮(zhèn)、后官寨鄉(xiāng)、彭原鄉(xiāng)、溫泉鄉(xiāng)、什社鄉(xiāng)、肖金鎮(zhèn)和顯勝7個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原縣的太平、臨涇、屯字、上肖4個鄉(xiāng)鎮(zhèn);寧縣的瓦斜鄉(xiāng)和南義鄉(xiāng)2個鄉(xiāng)鎮(zhèn);合水縣吉峴、段家集、肖咀3個鄉(xiāng)鎮(zhèn)。北部產區(qū)包括鎮(zhèn)原縣的三岔鎮(zhèn)、殷家城、方山3個鄉(xiāng)鎮(zhèn);環(huán)縣的演武、合道、天池、曲子、木缽、八珠、樊家川、環(huán)城、洪德、虎洞、車道11個鄉(xiāng)鎮(zhèn),慶城縣的馬嶺、蔡口集、翟家河、土橋4個鄉(xiāng)鎮(zhèn);華池縣的喬川、白馬2個鄉(xiāng)鎮(zhèn)。共計7縣區(qū)36個鄉(xiāng)鎮(zhèn)。種植面積1.0萬公頃,年產量1500萬公斤。
(1)外在感官特征:慶陽小米,外形圓形或卵圓形,圓潤飽滿。米粒特小,大小均勻一致,直徑約為1~1.2mm。色澤因品種而異,多為淡黃色、白色,還有淡綠色和灰褐色。熬成稀飯后,雪花般綻開的米粒懸浮均勻而粘稠,明亮的米脂油漂浮于上,聞一下香氣沁人心脾,喝一口香甜無比。 (2)慶陽小米的各項營養(yǎng)指標為:粗脂肪大于30g/kg,粗蛋白120—125g/kg,粗淀粉790—792g/kg,賴氨酸大于2.6g/kg,維生素b1大于4.6mg/kg,維生素b2大于0.5mg/kg,類胡蘿卜素大于135mg/kg,并且具有生津止渴、降低血壓、抗衰老、美容駐顏、延年益壽的功效。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四
作為一個甘肅地理學習者,我在學習這門學科的過程中,收獲了許多體會。這些體會包括了對甘肅地理的深入了解以及對自然生態(tài)、多樣文化的獨特認知。在學習這門學科中,我不僅學到了更多的知識,也懂得了如何去認識、去愛護自己的家園。
在學習甘肅地理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深入了解這個地方的地理信息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通過地圖、圖表等方式更好地學習甘肅地理方面的知識,深入了解這個地方自然地貌特點以及文化底蘊。此外,對于旅游愛好者來說,更深入的了解甘肅地理信息也可以選擇更好的旅游路線,旅游更好的玩心情體驗。
第三段:對甘肅多樣文化的認知。
在學習甘肅地理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這個地方的多樣文化。甘肅地理地處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民族構成比較復雜的省份,其中藏族、回族、東鄉(xiāng)族、漢族、撒拉族等少數(shù)民族在該區(qū)域內并存。通過學習了解甘肅地理,我了解到了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民俗風情等方面的特點,對多樣文化的認知充分發(fā)揚人類對多樣性的品味。
第四段:對甘肅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理解。
在學習甘肅地理的過程中,我對甘肅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知越來越深入。甘肅地理地處我國西北內陸,這個地方山勢高峻、河流湍急,年平均氣溫冰島,是我國典型的寒溫帶半干旱氣候區(qū)域。因此,在這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景,如黃河壺口、毛峰山草原等。通過對甘肅地理的學習,我認識到人類和自然共處,保護好自然環(huán)境,才能讓人類和自然生態(tài)逐漸和諧。
第五段:結合實踐,愛護甘肅這塊家園。
通過學習甘肅地理,我們不僅可以從理論層面深入了解甘肅的文化和自然環(huán)境,還可以通過實踐去感受和落實所學的知識。具體來說,我們可以積極參與甘肅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旅游、文化交流以及共建和諧社會等行動。我們還可以通過科學的環(huán)保行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等手段,把這方土地變得更美好,共同深耕愛護甘肅這塊家園。
總之,學習甘肅地理讓我深化了對這個家鄉(xiāng)的認知和理解,也讓我懂得了如何去認識、去愛護自己的家園。我希望,今后能繼續(xù)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為甘肅的未來走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五
甘肅地處中國西北,是一個具有豐富自然景觀和獨特人文歷史的地方。我有幸學習甘肅地理知識,并深入了解了這片神奇的土地。在這過程中,我不僅增加了對甘肅地理的認識,還體會到了甘肅地區(qū)的獨特魅力。以下是我對學習甘肅地理的心得體會。
首先,學習甘肅地理讓我對甘肅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甘肅境內山川變幻,自然景觀多樣。我了解到甘肅有五大自然地貌類型,包括高山、高原、塔河沼澤草原、丘陵和沙漠。甘肅的地勢起伏,有著大片廣袤的高原和山地,尤其是位于絲綢之路上的祁連山、秦嶺和黃土高原等,使得甘肅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地理景觀。
其次,學習甘肅地理讓我深入認識了甘肅的人文地理特征。甘肅不僅有著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甘肅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我了解到甘肅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如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等。這些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遺跡,不僅反映了甘肅古代文明的輝煌,也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學習甘肅地理讓我了解到甘肅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狀況。甘肅是中國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在學習中,我了解到甘肅的水資源主要來自于內河和高山冰川融水,同時也了解到甘肅地區(qū)的水資源緊張情況。此外,甘肅還是中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基地和能源樞紐,擁有豐富的銅、金、煤炭等礦產資源。學習甘肅地理,讓我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重要性,以維持甘肅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四,學習甘肅地理增加了我對甘肅旅游的向往。甘肅地理景觀獨特,擁有許多著名的旅游景點。我深入了解了甘肅境內的著名旅游景點如敦煌、張掖、嘉峪關等,以及青海湖和祁連山等。這些景點以其壯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歷史吸引了眾多游客。我對這些景點充滿了向往之情,希望有一天能夠親自游覽這片美麗的土地,領略甘肅的魅力。
最后,學習甘肅地理讓我明白了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幫助我們了解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征,提供了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通過學習甘肅地理,我對地球的運行規(guī)律、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我的綜合素質。我相信,隨著不斷學習地理知識,我將能更好地研究、了解和保護我們的地球。
總之,學習甘肅地理是一次豐富而有意義的經歷。通過學習,我對甘肅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狀況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這不僅增加了我的地理知識,也讓我對甘肅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向往,并意識到了地理知識的重要性。我希望未來能有機會深入了解更多地方的地理,拓寬自己的眼界,讓自己更好地了解和關愛我們的地球。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六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西交匯地帶,甘肅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歷代人民歷經滄桑,耕耘出了豐碩的文化成果和自然資源,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和特色魅力。在這里,我將分享我在甘肅地理上的一些體驗和感悟。
首先,甘肅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省份。作為中國西北的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甘肅具有各種自然資源,包括豐富的礦產資源、生態(tài)資源和旅游資源等等。我曾經旅行至甘南地區(qū),在那個高海拔的地方令我印象深刻。那里天空湛藍,山峰起伏,空氣清新,水質清澈,還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適合生態(tài)旅游。同時,甘肅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九寨溝、敦煌、麥積山、嘉峪關等景點都是可歌可泣、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
第二,甘肅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地區(qū)。甘肅歷史文化悠久,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地域,使甘肅成為了珍藏中東文明與古老中國文明精髓的地區(qū)之一。比如說,敦煌莫高窟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和傳承,是用中國古代藝術融合了外來文化的代表之一。甘肅的民間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優(yōu)美的歌舞、美食、工藝和傳說等等。這些文化資源無疑為甘肅帶來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也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磁。
第三,甘肅是一個擁有活力的發(fā)展地區(qū)。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西部大開發(fā)的力度,甘肅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各種基礎設施得到了大力建設,經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這里,我曾經看到了許多新的建筑、高速公路、橋梁等等,這些建設翻新了甘肅的面貌,為甘肅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此外,甘肅的精準扶貧也是非常出色,通過對留守兒童和貧困戶的幫助,甘肅人民感受到了更多的溫暖和關愛,甘肅的減貧工作和發(fā)展成績也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第四,甘肅是一個熱情好客的地方。在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甘肅人民熱情好客的品質。每當我到甘肅旅行時,都能夠感受到當?shù)厝说臒崆?,從他們的笑容,他們的問候,和他們?yōu)槲姨峁┑闹艿疥P懷。甘肅人民為了維護當?shù)氐男蜗蠖冻龅呐颓趭^,讓人非常感動。從甘肅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也能夠看到他們的熱情和好客。甘肅人有多種節(jié)日和禮儀,例如“三月三”、“黃油節(jié)”、“新娘初次落戶禮”。這些節(jié)日和禮儀都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熱情的民族精神,凸顯了這個地區(qū)的風情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最后,甘肅是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我愛上了甘肅,愛上了它的風景、文化、人情和發(fā)展。這里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和經歷,這里的心知肚明的風情和絕對的靜謐,讓我不斷地留戀和回味。我相信我不會忘記,在那里的每一刻所走過的道路,在那里拍攝的每一張照片。甘肅給了我很多,它給了我啟迪和鼓勵,讓我學會更好的珍惜生活,愛惜和維護自然。我希望未來還能夠來到甘肅,繼續(xù)體驗那里的歷史文化,自然風景,人民情懷和生活方式。
總而言之,甘肅擁有如此眾多的自然和人文美景,對于我來說是無窮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ArigatouGozaimasu,謝謝你)”這個古老的文化和生態(tài)的家園,也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成為我生活的永久財富。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七
甘肅是我國西北地區(qū)一個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麗的省份。我有幸在學校進行了一次關于甘肅地理的研究,通過這次研究,我對甘肅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將從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人文景觀、面臨的問題以及改善的建議五個方面來總結我對甘肅地理的心得體會。
首先,甘肅的地理環(huán)境多樣且獨特。甘肅地處于青藏高原、西北河谷和黃土高原交匯的位置,形成了多樣的地理景觀。從高原到山區(qū),從河谷到沙漠,甘肅的地理環(huán)境豐富多樣,令人嘆為觀止。我還了解到甘肅地區(qū)主要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干旱半干旱氣候,氣候干燥,雨量不足,夏季高溫,冬季嚴寒,這對當?shù)氐霓r業(yè)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其次,甘肅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山脈和河流是甘肅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山脈覆蓋了甘肅大部分的土地,而河流則滋潤了這片土地。甘肅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銀、銅、鋅、金等金屬礦藏,這為當?shù)氐慕洕l(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甘肅還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風能資源,這為清潔能源的開發(f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再次,甘肅的人文景觀令人嘆為觀止。甘肅是中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莫高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展現(xiàn)了甘肅古代文化的輝煌。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佛像是中國藝術的瑰寶,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前來觀賞。甘肅還保留了許多古代長城和宮殿遺址,如嘉峪關和蘭州的軍事要塞。這些人文景觀不僅展示了甘肅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也成為當?shù)芈糜螛I(yè)的重要推動力。
然而,甘肅也面臨著一些問題。由于氣候的干燥和土壤的貧瘠,甘肅的農業(yè)生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農民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耕種,收成往往不穩(wěn)定,生活水平較低。此外,甘肅的工業(yè)發(fā)展相對滯后,缺乏技術和資金的支持,導致了經濟的不發(fā)達。同時,甘肅的旅游業(yè)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交通不便和設施不完善等,限制了其發(fā)展?jié)摿Φ陌l(fā)揮。
為改善甘肅的發(fā)展狀況,我認為應該采取以下幾點措施。首先,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推動節(jié)約用水和水資源的合理調配。其次,加大對農業(yè)的投入和支持,提供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yè)生產的穩(wěn)定性和效益。同時,加大對當?shù)毓I(yè)的扶持力度,引進技術和資金,促進工業(yè)發(fā)展。最后,加強對旅游業(yè)的規(guī)劃和管理,完善交通設施和服務設施,提升旅游業(yè)的質量和效益。
通過這次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甘肅地理的獨特之處和發(fā)展的困境。希望未來能看到甘肅在保護環(huán)境、發(fā)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同時,我也意識到,對地理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了解一個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更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和環(huán)境做貢獻,為我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添磚加瓦。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八
大荔縣荔東小學課題組撰稿人黨秀麗。
行政主持人:曾風俠學術主持人:黨秀麗。
課題組成員:麻曉敏吳丹王英楊曉慶劉柯欣。
一、課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一)課題的背景。
小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小學生識字量中日常生活的可用字詞不足,以及學生對生活中、讀物中碰到的字詞有著濃厚的興趣,又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及時的解決。識字,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又是個既重要又艱巨的任務。說它重要,是因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識字這把鑰匙,就無法打開科學文化知識寶庫的大門。說它艱巨,是因為中國漢字的數(shù)量太多,而且字形復雜,難記難寫;字音字義又變化多端,實在是難掌握。因此,識字是小學生的一個難關。但又是每個學生必須闖過、闖好的難關。引導學生自己學、高興學、發(fā)現(xiàn)學。在學生掌握很多漢字后能夠自己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新字,在生活中運用、鞏固。新課程突出的一點就是: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讓學生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二)課題的研究意義識字能力的養(yǎng)成對于小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其一,開放識字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多地從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這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去設計學生識字的形式,開展生活化識字活動,使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地識字,在識字中更好地生活。其二,從根本上改變小學語文識字效率低下和識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新課程推出的一個極其重要因素也緣于此。其三,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完善學生學習的個性心理,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學習習慣。有鑒于此,本課題想著重通過“優(yōu)化識字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研究,探討一些小學生識字的行為及其策略,以便學生逐漸積累、體驗,形成一定的識字能力和符合小學生識字的規(guī)律。
二、問題的提出及基本內容。
漢字是以圖像為基本形態(tài)實現(xiàn)字形字義相統(tǒng)一的,和實現(xiàn)表達情意之功能的已經抽象化的、物化的、相對穩(wěn)定的記錄漢語言的符號系統(tǒng)。漢字識字、寫字教學是小學階段一切知識學習額基礎,也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更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根據(jù)我們的經驗和教訓,如果識字教學發(fā)生滯后,將會嚴重影響今后的語文教學乃至其他學科的教學。如何發(fā)揮漢字的育人功能,利用信息技術讓兒童識寫字超越傳統(tǒng)的學校課堂和課本的框框,更好地開發(fā)兒童大腦的潛能,是一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但是,目前小學識字教學存在一些注意的問題。
1、弱化漢語拼音教學,弱化筆畫筆順教學的傾向目前識字教學的流行做法是:識寫分流,加大識字量,提前讀寫。這種做法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但在執(zhí)行中有弱化漢語拼音教學,弱化筆畫筆順教學的現(xiàn)象。
2、不符合兒童識字規(guī)律,違背漢字規(guī)范的信息技術運用傾向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以網絡為特征的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走進了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國內已有許多學者運用信息技術研究兒童識字教學,并研發(fā)出許多學習軟件和識字方法,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還存在一些問題。
(1)有將漢字形態(tài)和教學信息符號化、英文字母與漢語拼音字母混淆的問題。
(2)漢字規(guī)范缺失。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忽視漢字的規(guī)范問題。
(3)絕大多數(shù)沒有使用真正的中文鍵盤。(4)有的做法不符合兒童識字規(guī)律。
(5)有的軟件對硬件要求較高,不宜普及推廣。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在“九五”和“十五規(guī)劃”期間,我們荔東小學進行了一系列“信息技術和識字寫字教學的整合研究”的調查、實驗與對照,使我們感覺到有必要從理論高度來梳理小學低年級拼音教學與英語教學的關系、兒童識字心理規(guī)律,從實踐的角度設計出真實高效、符合漢字規(guī)范、符合兒童學習心理的切實可行、易于推廣的兒童識字教學軟件,同時我們也有信心和可能在理論上對信息技術和識字寫字教學相融合問題上進行深入研究。本課題的提出,正直人類處于世紀交替之際,信息技術深入社會,給每一個領域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開發(fā)人的潛能,發(fā)展人的創(chuàng)造性九成為教育的一個最主要的任務。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把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教學理念,結合小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開發(fā)新的符合漢字規(guī)范的識字教學軟件,發(fā)揮好軟件的實效,做到兩者的真正整合。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對國內外漢字計算機識字寫字軟件的調查,對小學識字教學和兒童識字寫字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和制約因素的分析,力圖運用信息技術,腦科學、生命科學理論,在漢字發(fā)音、字形規(guī)范的空間里,通過實證研究,探索出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的理論新思路,開發(fā)研制出一系列有利于學生能牢固掌握漢語拼音規(guī)則、漢字筆畫筆順規(guī)范,符合兒童識字心理規(guī)律、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輔助教學軟件,解決小學漢字識字寫字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本課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相結合,測試一年級新生的識字量,統(tǒng)計小學當前4門主要學科(語文、數(shù)學、科學、思品)1——6年級課本中的詞語量以及頻度,調查、分析兒童漢字識寫教學的現(xiàn)狀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漢字識字寫字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實驗法:以課題組目前的教研組為核心,驗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兒童識字寫字的軟件與理論;個案分析法;軟件開發(fā);行動研究法:在研究過程,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不斷修正方案。對照開題報告的研究任務,課題組在認識和實踐兩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成果。
經過課題組成員一年來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識字情境,學生的識字興趣得到了充分激發(fā)。
識字認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將來閱讀、寫作的重要基石。低年級學生對生動、形象、色彩鮮艷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因此,網絡環(huán)境下,通過圖、文、音、像信息,更為形象、具體地表現(xiàn)識字內容,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
通過多媒體課件軟件的欣賞、練習、游戲等方法,使學生在興趣最高的情境中識字,提高了識字效率。
信息技術在操作中也可成為能反復練習的老師。我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低年級識字效率時,充分運用并發(fā)揮多媒體這一優(yōu)勢,烘托場面,使我班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選擇有效的多媒體方法,如直觀演示法、游戲法等。實踐證明這些方法簡單直觀,能使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掌握生字特別牢固,教學效果較好。
(2)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演示漢字,突破了教學中識字教學重難點。
1、通過使用動畫演示,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區(qū)分形近字難的現(xiàn)狀。漢字中有很多形近字,或區(qū)別于偏旁,或區(qū)別僅在于點橫長短之間,采用多媒體對形近字歸類的方法讓學生區(qū)分識字。
2、通過使用動畫演示,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區(qū)分形聲字難的現(xiàn)狀。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樹立學生學好漢字的信心。多媒體圖文并茂,利用一串同類的形聲字,引出相應的加深對形聲字的學習,也初步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多媒體展示兒歌和情境圖供學生閱讀、觀察。
(3)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豐富了識字資源,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探究精神。
在課題實踐研究中,我力求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通過組織、引導、幫助,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中自主地識字,創(chuàng)造性地識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yǎng)識字能力。
合作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一方面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語言環(huán)境。這樣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發(fā)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關注不同學生的情感變化。因此,運用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來構建知識,使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合作化教學得以真正實現(xiàn),是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整合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多次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如師生編兒歌、猜字謎等游戲互動環(huán)節(jié),做到生生之間的合作,師生之間的合作。讓學生人人都享有說話的機會,人人都愿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其作用在教學中表現(xiàn)在:一是突破了字形的難點,二是鞏固了字形和字音,積累了字詞。
(4)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信息反饋和知識鞏固,使識字教學變得活靈活現(xiàn)。
1、理解字義詞義,提高識字效率。
語文教學中還有很多字詞的理解,借助多媒體展示這些賞心悅目的美,有助于達到理解詞語的目的,使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和具體的事物結合起來,達到揭示字詞意思的目的。
2、理解字形、字的規(guī)范筆順,解決了一些易錯字的問題。我們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上的有動態(tài)演示、有配音的生字來幫助學生識字,先讓學生觀看動態(tài)演示,再讓學生根據(jù)演示自己抒空,然后按順序把字在田字格里寫出來,把讀音播放出來后,再給字加上拼音帽子,孩子們一下就把字的音和形記住了。這樣識字每個字都像有生命的活體會動、會出聲、還會自己帶帽,他們覺得太神奇了,因此學生的興致都很高,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5)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課題組語文老師每人形成專題論文兩篇,對這一課題的延伸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jù)!
(6)基于以上四方面的研究成效。
自本課題研究實施以來,其結果是學生對識字充滿了興趣,識字量大大增加,2015年7月,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識字量的檢測,優(yōu)秀的學生識字量已達到2600多個。
(7)形成《教學案例反思集》。
開展課題以來,課題組成員的教學模式不但環(huán)節(jié)齊全,而且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理念,目標明確,立意新穎,構思巧妙,教法靈活。板書設計也多有精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注重了具有形象性勻稱的結構美和和諧的色彩美。特別是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目標的落實尤為關注。每一次上課后,都要寫一篇課后反思,主要圍繞住目標的達成來寫。
(8)《信息技術與識字整合課題研究論文集》。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整合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課題,所關注的是如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課題研究以“整合”為研究中心,以語文課程標準為基點,以課程改革為焦點;從理論上尋找突破口,以軟件開發(fā)和運用為切入點;不斷地把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實踐的成熟經驗擴展到日常教學中,變成“日常化”的教學行為,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師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借多媒體激學習之趣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形、色不但能給學生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fā)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枯燥無味的識記變?yōu)樾蜗蟮淖R記,讓學生記得快,記得牢。
其中,課題組成員黨秀麗老師在大荔縣“從試題導向談教學理念轉變”論壇中榮獲二等獎,黨秀麗老師的作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點滴探索》參與了全省第十二次優(yōu)秀教科研論文與成果交流評選活動。吳丹老師制作的課件《小胖胖》獲縣級二等獎,王英老師在小學教師課堂大比武中被評為教學能手,楊曉慶老師在大荔縣“從試題導向談教學理念轉變”論壇中榮獲一等獎。
(9)弘揚傳統(tǒng)文化,國學培養(yǎng)愛國情感,并擴大識字量。課題組成員深入研究了課程標準,編寫了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國學經典》校本教材。每周專門開辟一節(jié)國學課,每天課間、課前誦讀國學經典,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滲透了情感教育,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識字量。
(二)、研究的成效。
在此項課題研究中,我們既取得了一些物化的成果:編印了《教案反思集》、《論文匯編》、《研究報告》、《國學經典》校本課程、《獲獎成果匯編》等。同時,又取得了以下顯著效果。
一、課題的實驗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逐步實現(xiàn)了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fā)展,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能主動參與學習,樂于與人合作、交流,敢于討論,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學會反思,學會自我調控。學生學習興趣濃了、學習信心足了、學習角度寬了、學習的空間廣了、學習方式活了、課堂的信息量大了。讓學生們找回了真正學習的感覺。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成績顯著提高、綜合能力明顯增強,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預習及自主性學習習慣逐漸養(yǎng)成,學習成績穩(wěn)中有升。2.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大的改變。
實驗前,學生的學習依賴于教師的講解,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自主學習的激情,經過實驗教師的引導,激勵,為學生提供自主交流、同桌互動交流、全班交流的平臺,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大的改變。課堂中敢于質疑,參與討論,初步學會自學,自我評價,相互評價。
4.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馬思彤、王羽童、成宇航、王東興同學被評為2014“最美青少年”榮譽稱號;王羽童同學在《我健康、我成長、我快樂》征文活動中榮獲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征文三等獎;王羽童同學在渭南市“奮發(fā)向上、崇德向善”愛國主義講故事競賽中榮獲二等獎;魏珺洋同學在《夢之艱、夢之藍》征文活動中榮獲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征文三等獎;黨魏睿婷同學榮獲大荔縣“感知文明、感受變化”征文活動三等獎;黨魏睿婷同學在“我的避險故事”陜西省小學生作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在“愛的行動”為主題的第十屆全國少年兒童書信文化活動大荔賽區(qū)中,馬思遠同學的作品榮獲一等獎、張筱穎同學、朱婷婷同學、雷茹玉同學榮獲三等獎、李澤輝同學榮獲優(yōu)秀獎。
二、教師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1.調動起教師學習新課標和理論的熱情。
課題組主要成員為我校部分語文教師,實驗教師積極學習理論,舉行新課標的講座。曾鳳俠同志被授予渭南市“優(yōu)秀校長”榮譽稱號,2013年授予“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黨秀麗老師多次擔任現(xiàn)代技術應用技能大賽評委,并多次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吳丹、王英兩位老師在縣局組織的課堂大比武中榮獲“教學能手”稱號,吳丹老師制作的課件《小胖胖》獲得二等獎;楊曉慶、王英老師被評為“優(yōu)秀輔導員”。
2.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
教學中力求做到體現(xiàn)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逐漸形成。各學科的教學都能按照新課程理念確定的三維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在現(xiàn)有教材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教材中內隱的人文因素,以實現(xiàn)科學性與思想性的和諧同一。校本研究資源逐漸形成。
圍繞課題研究,課題組做了許多實實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發(fā)展自我、收獲喜悅。一年多來,課題組成員在教師基本功和各類教學業(yè)務競賽中獲大豐收。課題組成員以及參與教師先后有曾鳳俠獲市級“優(yōu)秀校長”榮譽稱號,王英獲縣級“教學能手”稱號、“優(yōu)秀輔導教師”,吳丹被評為渭南市“優(yōu)秀少隊輔導員”,楊曉慶獲得市級“優(yōu)秀輔導教師”。3.提升了教師教研水平。
教育科研能力顯著提高教師在各類講課比賽、教學競賽、論文評比中獲得了諸多獎勵。在此項課題研究中,教師親身經歷了教育科研的過程,了解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工作方法,在科研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教育科研能力顯著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逐漸提高,許多青年教師逐漸成熟起來。
四、課題研究中的思考。
1、低年級的主要任務是識字,不能為了識字而識字,一定要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為學生的識字教學活動為出發(fā)點,一切為了學生,也是一切為了學的活動。識字最終是為讀寫服務的,所以在識字時,要注重識字與運用密切結合,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個個孤零零的漢字,而是把字放到詞語中,最終要放到文章中去閱讀,注重漢字的運用,讓孩子們在具體情境中識字,以逐步實現(xiàn)識字的自動化。如何讓學生在信息化的環(huán)境中,能夠在識字中提升閱讀能力,是一個延伸領域。
2、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課件,真正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有用的信息化環(huán)境,還需要我們去不斷充實自我,不斷完善自己的教研能力,使這一實踐活動堅持下去。
五、本課題的收獲。
(一)本課題構建了耗時少、收效高的識字教學模式構建了耗時少、增加識字量應以不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為前提。為此,我們進行了三項改革:
1.集中識字教學模式低年級的集中識字課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我們嘗試了集中識字教學模式感知——理解——反饋三步教學法。
2.分散識字教學的模式我們堅持以讀為主:(1)預習讀。首先讓學生看拼音讀課文,要求不分散識字教學的模式分散識字教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一字字讀正確,一詞詞讀清楚。(2)檢查讀。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針對問題進行指導。(3)示范讀。示范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4)自由讀。(5)感情讀。(6)背誦片斷。
3.識字活動課的模式第一步自主識字,感受樂趣。第二步是合作識字,豐富體驗,合作識識字活動課的模式。第二步是合作識字,豐富體驗,字第三步是探究識字,培養(yǎng)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培字第三步是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識字效率,增強了學生的自信。4.寫字教學的模式通過觀察比較——指導范寫——練習反饋——評點提高四步教學法來提寫字教學的模式高學生的寫字水平。低年級以硬筆書法為主,開展?jié)h字書寫訓練課程。中高年級開展軟筆書課程訓練,提高學生寫字興趣,發(fā)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經過一年多來的研究,以及圍繞課題研究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我們沿著“整體、科學、現(xiàn)代、主體、優(yōu)化、深層、實效”的目標,推進學科之間的整合,借助多媒體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擴大識字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課題實驗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研究的深度還不夠廣,研究的面還不夠寬等;還有一些問題有待思考,如教書與育人的問題、整合與側重的問題。全校教師將繼續(xù)加強學習,提高水平,深入開展課內外教育教學研究,充分挖掘各學科的教育因素,使我校的教學水平及學生學業(yè)成績再上新臺階。
甘肅地理研究報告篇十九
甘肅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省份,位于中國大陸的西北部。甘肅的地理環(huán)境多山多河流,是中國西北地區(qū)的重要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在我所做的甘肅省地理考察中,我有了以下的幾方面的體會和感受。
第一段:甘肅的地理位置和地勢特點。
甘肅省地處中國大陸西北部,面積約45.7萬平方千米。它西鄰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陜西省,南抵四川省和甘肅省的川甘界沿岸地區(qū)。甘肅在地勢上以高山、高原和沙漠為主,地形地貌多樣,擁有差別很大的地理環(huán)境。在其中,黃土高原、青藏高原、陰山山脈、絲綢之路和祁連山脈等地形地質環(huán)境較為典型,也是我對甘肅地理位置及地勢特點的初步了解。
第二段:甘肅獨特的自然風光。
甘肅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其自然風光也是其旅游業(yè)的重要特征。甘肅的大部分地區(qū)被山脈高原所覆蓋,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構成了甘肅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甘肅嘉峪關地處漠河之濱,沙漠與“塞外之城”沖剝著??釤岬纳衬c雄偉的長城交相輝映,構成了與眾不同的風光。在敦煌絲綢之路的一側,有著疊翠翠山,背靠祁連山脈,毫無脾氣的敦煌風光;而在天水地區(qū),卻是絕妙的自然風光,“雕象神犀”之名甚響,被譽為地球上最細膩、最華麗、最奇妙的石灰溶洞。這些自然景觀以其原始、獨特、充滿魅力和神秘色彩的特點,深深地吸引了眾多的旅游者。
第三段:甘肅豐富的人文歷史。
甘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省份,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甘肅地區(qū)早在15萬年前,人類便已在此繁衍生息。由于甘肅是絲綢之路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她的歷史和文化忠實地反映著統(tǒng)治階級以及整個東亞的政治和文明進程。甘肅境內有部分祖先有西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盤古氏和中原的黃帝氏競爭,創(chuàng)立了大雪山的都江峪文化。而在戰(zhàn)國時期,甘肅在秦、漢、唐諸朝的控制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迅速發(fā)展。這種歷史遺產在甘肅留下了許多文物、建筑、民俗和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中國的重要文化遺產,吸引著廣大歷史文化愛好者。
第四段:甘肅土地生態(tài)環(huán)境。
甘肅是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面積很大的省份之一,擁有豐富的歐亞大陸生物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甘肅境內有多種動植物,如馬鹿、藏鳥、騰格里沙漠狼、野牦牛等,這些獨特的動植物種群帶有濃郁的西部草原風情。甘肅的灌木草原和高寒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也相當豐富,并且在這里,還保存有完整的羊皮卷和甘肅敦煌壁畫等文化與歷史遺產。
第五段:甘肅區(qū)域發(fā)展。
甘肅是我國的一個大型農業(yè)區(qū),是糧食、油料和資源生產的重要區(qū)域。農業(yè)上,甘肅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莜麥、油菜、馬鈴薯等作物為主,也以養(yǎng)殖牛羊、奶酪、葡萄和杏等為主。除此之外,甘肅還是我國能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的生產基地,擁有非常充足的自然資源。同時,物流、金融、旅游和光電、電子、信息等各個領域的發(fā)展也是甘肅在經濟上與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方向。
以上是我在甘肅省的地理考察和游覽中所獲得的關于甘肅地理的一些感受和體會。這次考察,確實為我打開了認識甘肅、了解中華民族與地球文明遺產、自然環(huán)境和區(qū)域發(fā)展等方面的新視野,值得進一步探究。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59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