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書籍中的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方面的把握和思考。讀后感的寫作不僅要有自己的觀點,還應該有充分的理論支持和感性的表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寫讀后感提供一些啟示和思路。這些范文展示了不同類型作品的讀后感,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紀實等。這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通過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和外延,以獨特的觀點和精彩的表達,給讀者帶來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這些范文中的語言準確、思路清晰、氣氛飽滿,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優(yōu)秀范文,能夠在寫讀后感時有所收獲。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一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fā)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fā)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yè),才被曹操撿了便宜?,F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fā)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于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zhàn)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布曹操威脅論、散布曹兵不可戰(zhàn)勝論,并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p>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二
民間故事作為口頭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獨特的價值,因而受到民眾的重視和喜愛。首先,傳說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反映了民眾對各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
諸葛亮。
舌戰(zhàn)群儒》的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建安20xx年,孫權見曹操的軍隊漸漸向南推進,勢力一天天強盛起來,便很想聯合劉備共同破曹。于是派謀臣魯肅帶上禮品,到江夏去見劉備。
魯肅的來意早已被諸葛孔明猜到,孔明正想與東吳聯合起來對抗曹操,所以接受了魯肅的邀請過江去見孫權。在去江東的船上,魯肅對孔明說:“你見了孫將軍,千萬不可用曹操兵多將廣的話嚇他?!笨酌髯岕斆C放心,他自會應對。這時,孫權已收到曹操約他共伐劉備的書信,正召集文武官員商議。張昭等文官主張投降曹操,眾謀士也都附和他的意見,只是孫權還拿不定主意。
孫權在后堂詢問魯肅的意見,魯肅說:“那些人的意見,都是因為貪生怕死,您可千萬別聽啊!我已約了諸葛亮來此,主公只要問他,便知曹操的虛實了?!?/p>
第二天,魯肅把孔明請到大廳。張昭知道孔明是來說服孫權的,就用話挑逗說:“聽說劉備三次到草廬去拜訪先生,請到先生后說是如同魚兒得了水,可是現在荊州、襄陽卻成了曹操的地盤,不知先生是怎么謀劃的呢?”
孔明心想:這張昭是孫權手下第一謀士,我如果不先把他駁倒,還怎么去說服孫權呢?于是他從容地說道:“依我看,奪取荊州、襄陽易如反掌,只是劉皇叔是個仁義的人,不忍心要劉表的地盤。”
張昭說:“劉備在沒有您的幫助之前,還能東征西討,奪州占縣;而得到您輔佐之后,被曹操稍稍攻擊一下,就望風而逃,失掉了新野、樊城,在當陽縣又被打得妻離子散,最后逃到夏口寄人籬下,弄得連個容身的地方都沒有,這不是不如沒得先生之前了嗎?”
孔明聽了,笑笑說:“展翅飛行萬里的大鵬,一般的鳥兒怎么能知道它的志向呢?劉皇叔汝南。
失敗。
后,投靠劉表,兵不過一千,將也只有關羽、張飛、趙云三人,而且新野是個荒僻小縣,百姓不多,糧食也少,城墻更不堅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火燒夏侯惇、水淹曹仁,嚇得他們心驚膽裂,這不是計謀嗎?況且,寡不敵眾,勝敗是兵家常事。從前漢高祖多次被項羽打敗,而最后垓下一戰(zhàn)取得。
成功。
消滅了項羽這不正是靠韓信的計謀嗎?而韓信在跟隨高祖期間也不是每次都打勝仗的。國家的方針、作戰(zhàn)的部署都有一個總的安排這不是那些靠名望、地位嚇人的人所能了解的。這種人夸夸其談誰也不如他;可是一旦叫他去處理事情的時候就什么本事也沒有了只能招來天下人的恥笑!”
孔明這番話,把張昭說得一句也答不上來。這時,吳國謀士虞翻冷笑著說:“劉備在當陽縣遭到慘敗,現在被困在夏口,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能向人求救。先生還說曹操沒有什么可怕的,這真是說大話騙人了!”孔明說:“劉皇叔只不過幾千人馬,怎么能擋住上百萬殘暴的敵人呢?退守夏口,是在等待良好時機?,F在江東兵精糧足,又有長江天險,可是有些人不怕被恥笑,一心想讓他的主公向曹操屈膝投降,這樣對比起來,劉皇叔倒真是個不怕曹操的英雄呢!”虞翻聽了,紅著臉無言以對。眾謀士也羞愧得低下了頭。
正在這時,東吳大將黃蓋闖進大廳,大聲說:“曹操的大軍已經逼近邊境,大家不想辦法對付敵人,卻只管在這里斗嘴!”又對孔明說:“先生是當世奇才,用不著和這些人辯論了,把您的高見跟我們孫將軍說說吧?!庇谑?,魯肅、黃蓋拉了諸葛亮,一同去見孫權??酌饕妼O權氣概非凡,便知只能用反話激他??酌髡f曹兵有一百五十多萬,大將謀士一兩千人。孫權問孔明該如何行事,孔明說:“請主公考慮自己的力量,能力不及就投降。”孫權問孔明,劉備為什么不投降,孔明說,劉備是皇帝的叔叔,當世英雄,即使時運不濟,也不會投降曹操的。孫權覺得諸葛亮的意思是自己不如劉備,便生氣地走進后堂去了。
魯肅埋怨諸葛亮說:“你太看不起我們的主公了?!敝T葛亮哈哈大笑說:“我沒有想到孫將軍器量這樣小,我自有破曹計策,他不問我,我又何必說呢?”
魯肅聽了,到后堂去見孫權。孫權對魯肅說:“孔明太小看我了!”魯肅說:“我也這么責備孔明,他反倒笑主公器量小。破曹操的計策,孔明不愿意隨便說,主公是不是親自去問問他?”孫權一聽,馬上消了氣,高興地說:“原來孔明早就有了破曹之計,是故意用話來激我的?!睂O權請諸葛亮到后堂,擺酒款待。眾人繼續(xù)談論??酌鞣治隽瞬苘姷娜觞c以及孫、劉聯合必能破曹的道理。孫權高興極了,立即決定聯合劉備抵抗曹操。
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散文。
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三
《諸葛亮傳》讀后感《諸葛亮傳》主要寫了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平生經歷,以及魏蜀吳三國的爭斗。
在人們的眼中,諸葛亮是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都有對諸葛亮的稱贊。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這幾點:
一、他會用人??催^《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蜀國的'敗落是因為諸葛亮不會用人,但事實證明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比如說得到諸葛亮賞識的姜維,原只是一個小官位,但諸葛亮一眼看出姜維的能力,以至于發(fā)揮了姜維不但驍勇善戰(zhàn)、而且足智多謀的這塊金子。再比如說趙云,諸葛亮同樣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趙云成為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對象。
二、諸葛亮有智慧。在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利用吳國的孫權和大將周瑜、魯肅等人的疏忽,巧占荊州。周瑜和孫權大怒,周瑜又讓孫夫人出嫁,來殺劉備,但諸葛亮派趙云前去,成功避開鋒芒。
三、他戰(zhàn)斗經驗豐富。正是因為諸葛亮擁有豐富的作戰(zhàn)經驗,才抵擋得住司馬懿的團團進攻,好幾次讓司馬懿吃了敗仗。
四、禮賢下士,法道兼濟(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國安邦。吳蜀再次聯合以后,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而這時,諸葛亮減稅增收,減少百姓稅收,打擊貪官,大批生產蜀錦,建設諸葛堰、煮制井鹽。短短數月,這些資源已經為蜀國支起了巨大的護盾。之后,諸葛亮又立“憲法”制定“八務”“七誡”“六恐”“五懼”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別努力,大家就能遵從。
諸葛亮的哲學,人們至今還在研究,我們要向諸葛亮學習,學習他的成功之道。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四
魯肅回報孫權,孫權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帳下,請臥龍先生來,升堂議事。
第二天,魯肅到驛館接孔明同往孫權大帳中。孔明只見張昭、顧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員,峨冠博帶,整衣端坐??酌饕灰灰姸Y,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張昭等人看到諸葛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他一定是來游說的。張昭便率先開口試問孔明道:“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
孔明回答道:“這只不過是亮平生的一個小可之比?!睆堈训溃骸靶陆犝f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荊襄。如今荊襄卻一下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張昭乃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于是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yè),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閑之輩所能理解的。”
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tǒng)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
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只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牟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蔀楹巫詮南壬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調和、形體慢慢養(yǎng)得安穩(wěn)些了,再用肉食補養(yǎng),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于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只關、張、趙云,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借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惇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于劉琮投降曹操,豫州當時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yè);當陽之敗,豫州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余里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zhàn)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么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啊。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夸夸其談、善于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盡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么都不行了?!@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的呀!”孔明一番話,說得張昭沒有一句可以對答。
這時座中一人忽然高聲問道:“如今曹公屯兵百萬,列將千名,
舌戰(zhàn)群儒虎視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認為該怎么辦呢?”孔明望去,乃是虞翻。孔明道:“曹操收并了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然百萬之軍,也沒什么可怕?!?/p>
虞翻一聽冷笑道:“你們軍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區(qū)區(qū)求救于人,還說‘不怕’,這可真是大言不慚啊!”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五
教學目標
一、學習論辯過程中,針對對方的觀點,抓住要害,靈活運用多種論辯方法有理有據地進行辯駁。
二、了解諸葛亮淵博的學識、超群的見解、必勝的信念、雄辯的才能。體會言辭的巨大作用。
課文分析
一、結構與內容
這篇課文記載的是諸葛亮為勸說孫權聯合劉備抗曹而與江東主和派進行的一次論辯。雙方爭論的中心問題是拒曹還是降曹。江東諸儒為了阻止諸葛亮勸說孫權,群起而攻之,試圖在諸葛亮見到孫權之前先用車輪戰(zhàn)術將其挑下馬來。面對群儒的輪番進攻,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見機而變,運用多種證明或反駁的技法,于嬉笑怒罵中將對方逐一駁倒,令群儒“盡皆失色”,被傳為千古佳話。
全文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東吳內部的情況。為了抗御曹軍,保全東吳,魯肅向孫權提出聯劉抗曹的主張。孫權遂派他去劉備那里探聽情況。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勢,建議劉備“外結好孫權”的諸葛亮夙有聯孫抗曹之意,所以,與魯肅不謀而合。在得到劉備的同意之后,便與魯肅結伴到柴桑來勸說孫權。東吳內部主戰(zhàn)主降兩派意見不一,以張昭為首的眾多謀士極力主張投降,而孫權面對這種情形也無可奈何,顯得猶豫不決,這就給諸葛亮的勸說設置了障礙,也給讀者制造了懸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結尾)寫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在這次論辯中,諸葛亮先后與東吳的七位儒士文臣進行了舌戰(zhàn)。據此,這次論辯可以分為七個小場次。
第一場是諸葛亮與張昭的論辯。論辯的焦點是諸葛亮自比管樂是否“言行相違”。
這場論辯是由張昭挑起的。張昭等人認為孫、劉是無法抵抗曹操的,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東吳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諸葛亮勸說孫權,辦法之一就是找出諸葛亮的破綻,抓住他的把柄,殺去他的銳氣。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樂毅的問題。管仲是春秋時齊恒公的大臣;曾輔佐桓公為一代霸主,是歷史上杰出的文臣;樂毅是春秋時燕昭王的武將,曾統(tǒng)帥大軍克齊70余城,是歷史上著名的武將。自比管仲、樂毅,也就是說自己文同管仲,武比樂毅,是文武雙全的杰出人才。張昭認為這是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問,為下面的攻擊張本。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僅承認了這一說法,而且還說這只是“小可之比”,口氣頗為倨傲,似乎對張昭發(fā)問的目的毫不經意。對此,張昭沒有去糾纏,而是把握住論辯的方向,緊接著提出了第二個問題:諸葛亮未能輔佐劉備取得荊襄“是何主見”?這一問看似尋常,實際上卻很尖銳,它與第一問緊密相連,運用誘問法使諸葛亮的言論和行為之間出現了悖謬,完成了攻擊的準備。諸葛亮早已看破張昭的意圖。所以,他先正面解釋不取荊襄是劉備不想取、不忍取――襄陽一帶,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荊州之地則是劉備“躬行仁義”不忍取――從而表明這與他諸葛亮沒有干系,至于為曹操所占,那更與他諸葛亮無關,全是因為劉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談法輕輕撇開了對方“是何主見”的問題。然而,張昭并未因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圖而作罷,而是按他的既定戰(zhàn)術,徑直指出諸葛亮“言行相違”,正面展開了進攻。他先用欲抑先揚法蓄勢,爾后用揭悖反駁法通過指出諸葛亮“自比管樂”的言論和他的行動――“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荊州為操所占):“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之間的悖謬之處進行了駁斥。
聽了張昭的駁斥,諸葛亮“啞然而笑”,進行了反駁。他先用反問直詰法予以回擊,以大鵬自比,而把對方比作群鳥,從氣勢上鎮(zhèn)住對方。接著以人患了重病應該如何調理治療為喻,論證劉備不能與曹操硬拼的道理,隱笑張昭是庸臣誤國,猶庸醫(yī)殺人。然后用事例論證法針對張昭援為論據的荊州為操所占:“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指出“棄新野,走樊城”有著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荊州為操所占,“敗當陽,奔夏口”是因為劉備“大仁大義”而非軍事上無能。這就揭示了對方的這三個論據證明不了其論點,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來粉碎了對方的進攻。,爾后,又援引韓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的史實證明“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名將用兵也不是百戰(zhàn)百勝的道理,以韓信自比,從另一個角度為自己開脫辯護。最后,話鋒一轉,指出韓信雖然不是每戰(zhàn)必勝,但在“國家大計,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見的。“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將矛頭直刺張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對方無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場論辯的勝利。
第二場是諸葛亮和虞翻的論辯。爭論的焦點是:說劉備方面不懼曹軍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問諸葛亮對曹軍浩大聲勢的看法。諸葛亮表示曹軍乃“蟻聚之兵”,“烏合之眾”,“不足懼也”。虞翻聽了冷笑著用揭悖法點出了諸葛亮言論和行為相悖謬,指斥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諸葛亮進行了回擊。他先用反問直詰法抵住了對方的話鋒(這個反問實際上是以“寡不敵眾”的公理作論據證明劉備兵敗當陽不足為奇,更與“懼”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時機,而不是所謂“計窮”(即退守夏口與“懼”無關),這就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了對方,說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論證法,以對方的行為作反襯,證明劉備“真不懼曹”,從而進一步證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場論辯的勝利。
第三場是諸葛亮與步騭的論辯。步騭首先問難。他是想用張儀、蘇秦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游說東吳就像只會夸夸其談的蘇秦、張儀一樣。諸葛亮妙在避開自己不談,而采用間接回答的方法,以敵制敵,抓住步騭對張儀、蘇秦的評價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論證法證明“蘇秦、張儀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騭等人聽到曹操的威脅恫嚇就準備投降的事實來與張儀、蘇秦對比,指出步騭根本沒有嘲笑蘇秦、張儀的資格。因為步騭是通過貶低蘇秦、張儀來貶低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為蘇秦、張儀正名,實際上也就為自己正了名,說步騭沒資格笑蘇張,就正是說步騭沒資格笑他諸葛亮。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第四場是諸葛亮與薛綜的論辯。薛綜先問諸葛亮對曹操的看法。諸葛亮直截了當地指出,曹操乃漢賊。薛綜立刻反駁說,漢朝“天數將終”,曹操將取得天下是“天數”使然,劉備與之爭斗乃是“不識天時”。對此,諸葛亮抓住對方立論不符合封建道統(tǒng)觀念的要害,給予迎頭痛擊。他先厲聲棒喝,呵斥對方“無父無君”,亮出自己的觀點,繼而進行論證。用公理論證法證明對方理應誅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論證法證明“曹操乃漢賊”(即曹操是不臣之人),這就得出了一個暗含的'結論:對方理應誅戮曹操,可是現實卻是對方“以天數歸之”。這樣,對方的立論與封建道統(tǒng)觀念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證明對方真的是“無父無君”,使之狼狽不堪。
第五場是諸葛亮與陸績的論辯。陸績的觀點是劉備無法與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門,是“相國曹參之后”;劉備出身低微,“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諸葛亮對此分三步進行了駁斥。第一步用反問句點出陸績幼年時“座間懷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陸績對劉備早年“織席販屨”的譏諷。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過否定對方的論據來反駁對方的觀點。先用事例論證法證明曹操名為“曹相國之后”,實為“曹氏之賊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查考”的說法與“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的事實相悖謬,駁斥了劉備出身低微的說法。這樣,構成對方論據的兩個要件就被否定了,對方的論點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漢高祖與劉備類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劉備織席販屨也就不見得無法與曹操抗衡,通過反駁對方的論證而完全駁倒了對方。
第六場是諸葛亮和嚴峻的論辯。嚴峻問諸葛亮“治何經典”,意思是要興邦立事就要治經典,諸葛亮不治經典就沒有資格在此談論抗曹、降曹的軍國大事。諸葛亮聽出這層意思,運用揭悖法,通過指出嚴峻的言論與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卻未曾治何經典的客觀實際之間存有的悖謬進行了駁斥。
第七場是諸葛亮和程德樞的論辯。程德樞以“儒”自居,指責諸葛亮“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程德樞指責諸葛亮“未必真有實學”,也就是說他這樣的“儒”是有“實學”的。于是,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辦法將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別闡釋,著重譏刺“小人之儒”的所謂“實學”不過是“雕蟲”、“翰墨”之技,又舉出楊雄的例子予以證明。因為程德樞是以“儒”自居來嘲諷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說的是“小人之儒”,譏刺的就正是程德樞。一頓痛斥,說得程德樞張口結舌。
二、論辯特點
(一)充滿自信,以勢奪人,從心理上壓倒對方。
舌戰(zhàn)亦是心戰(zhàn),在這場論辯中,諸葛亮面對的是眾多的東吳儒士,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之中,諸葛亮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抱有必勝的信念,在言語上表現出藐視一切對手的氣概。就客觀形勢而論,劉備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與孫權聯合的,他的力量也確實無法與曹操抗衡,這就給張昭等人的發(fā)難提供了依據,但諸葛亮并未因此而喪失信心,亂了方寸,而是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勢,對東吳諸儒表現出不屑一顧,不屑與語的輕蔑,“啞然而笑”對張昭,“厲聲”喝問對薛綜,調侃揶揄對陸績。同時有理有據地給予痛擊。此外,諸葛亮言辭犀利,常常結合反問、排比等手法形成無法抗拒的氣勢,來削弱對方的攻勢,增強自己的反擊力量,在這場論辯中,他運用反問達十次之多,次次都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用排比、對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弁之輩”等等也都氣勢浩蕩,奪人耳目。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現,都能在心理上給對方造成壓力。
(二)靈活運用多種論辯方法。
在這場論辯中,論辯的雙方都不是等閑之輩,各種論辯方法運用嫻熟。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引言論證、對比論證、歸謬反駁、反辱相譏、揭悖反駁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談,不再贅述)而諸葛亮更以他淵博的知識、超群的見解、雄辯的才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取得了這場論辯的勝利,從而為劉備與東吳的聯合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六
不能根據一時的成敗來推斷一個人能力的大小,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如果我們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人和事,就難免會做出類似于刻舟求劍的蠢事。
諸葛亮的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fā)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七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fā)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打敗曹軍。后隨劉備奪得漢中并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諸葛亮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為忠武侯。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八
寒假里,我重讀了《三國演義》我對“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印象深刻。
周瑜和諸葛亮約定,要是周瑜奪南郡失敗,諸葛亮才可以去攻打南郡。周瑜在第一次戰(zhàn)爭中受傷,曹軍被擊退。諸葛亮趁機奪取南郡。這樣一來,諸葛亮既沒有失約,又搶到了地盤。周瑜被氣得摔下馬來。第二次,周瑜本來設計,假裝將自己的夫人許配給劉備,不料中了諸葛亮的計,竟“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氣得金瘡迸裂,倒在船上。第三次,周瑜被諸葛亮打敗,而劉備、諸葛亮等人卻在山上飲酒取樂。周瑜心中郁悶,舊疾復發(fā),活活氣死,發(fā)出千古名言:“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為什么會被諸葛氣死?因為周瑜心胸狹窄,肚量小。
我們生活中也會碰到很多小茅盾,是像周瑜那樣生悶氣呢,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是我想到的問題。
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翻了同學的鉛筆盒,他看見了,大怒,那是他最喜歡的鉛筆盒呀!他發(fā)誓再也不和我玩兒了!我也怒氣沖沖,我明明已經道過歉了,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打翻一個鉛筆盒,撿起來不就得了,至于發(fā)這么大的火嗎?兩個小雞肚腸的人,友誼就此破裂了。
這樣的小事,我和姐姐之間就更多了!我們倆常常因為爭東西而弄得“你死我活”。有一次,我倆因為最后一塊蛋糕而“大開殺戒”。最后蛋糕被糟蹋了,我和姐姐“兩敗俱傷”。我不禁嘆道:“既生姐,何生妹!”
當我讀了“三氣周瑜”的故事后,我打算改變我自己。這一次,姐姐跑過來,故意氣我:“呦!小鈺,你怎么又變丑了!真是一點都不像我呢!”她眨巴眨巴眼睛:“你難道是基因突變了嗎?”我不理她,我可不要做周瑜那樣心胸狹窄的人!姐姐見我不反駁,就無趣地走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焙芏鄷r候,生活就是這樣。你擁有多大的度量,你的世界就有多寬廣。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九
“亂石穿空,驚濤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三國演義》中,再現了無數英雄在戰(zhàn)場上臨危不懼,通往直前的形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論諸葛亮,必先提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劉備們一行聽說有個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請諸葛亮出山幫他統(tǒng)天下。劉備兩次請諸葛亮都未請到,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時,終于如愿以償。自從諸葛亮加入了劉備集團,劉備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諸葛亮的計謀屢屢成功,成為劉備手下一股強大的力量。
有的人拿諸葛亮當神仙,這是個大錯。世上沒有神仙,諸葛亮也是人。他為什么能在戰(zhàn)役中屢屢獲勝?這靠的是學問。當然,諸葛亮用的最多是心理學。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識周瑜的詭計,什么?嫉妒。他知道如果不答應,周瑜會另想出計謀陷害他。他也了解曹操深信多疑,所以在大霧天行船靠近曹軍水寨,結果曹操損失了十多支箭,讓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識人心的準確,他的計謀鄧得了成功,既然周瑜心服口服,又為劉孫聯軍增加了十萬多支箭,真是兩全其美!
“空城計”這個策略家喻戶曉,諸葛亮因城中空虛,司馬懿大軍趁機來攻打西城,諸葛亮急中生智,讓剩余官兵先躲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自己則坐在城樓上,一邊彈琴一邊悠閑自在,城樓下自有二三十名百姓低頭掃地。司馬懿大軍來時,看此情景,司馬懿覺得不對勁,趕緊收兵回去,就這樣,他不花一兵一卒就保住了西城。其中,諸葛亮這次計謀像一次生死賭博,他在彈琴時也害怕和緊張,但都忍住了。這種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不畏犧牲的謀士,才能稱得上是“忠”。司馬懿再能斗,也敵不過諸葛亮的計謀,若不是諸葛亮去世,三周必定歸蜀了。
諸葛亮最終死于五丈原,他舊病復發(fā),吐血不止。他說:“如果七日之內主燈不滅,我壽可增加十二年,如燈滅,我必死矣?!笨傻搅肆梗灰娢貉臃A告,并把主燈滅了,諸葛亮無奈,把自編的著書與一些計謀給了他最信任的人。傳授之后,于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后人評價他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死的可悲啊!苦不是他早先去世,三國就歸蜀了!
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識人心,知天文,曉地理,他的智慧一直知古流傳!我雖比不上他的智慧,但敬仰他諸葛孔明!在學習中也要像他那樣,遇到困難時,冷靜思考,多讀多分析,這樣一定能解開困難!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
大家都知道周瑜有多么記恨諸葛亮!整本書全部圍繞著周瑜嫉妒諸葛亮來寫。
比如:諸葛亮造出了飛雞,周瑜就要爭著造飛鴨;周瑜發(fā)明了換血法,就要給諸葛亮換笨血;周瑜每天想象著諸葛亮的無數種死法,來維持生命……但諸葛亮是很聰明的,他的神機妙算躲過了周瑜的各種圈套。而這本書刻畫了智慧、料事如神、神機妙算、膽大心細的諸葛亮,善良能干、尊重人才的劉備,小肚雞腸、馬虎的周瑜,勇敢的張飛,誠實的魯肅,厲害的魔法師于吉,會寫詩的曹操,身體健壯的典韋,幽默的蔣干和神醫(yī)華佗等這些經典的主人公。語言也特別幽默,深受大眾喜愛。
我記得我在看《三國演義》時最佩服的就是諸葛亮!和諸葛亮有關的我記的特別清楚,包括周瑜和諸葛亮做對。周瑜死前那聲:“既生瑜,何生亮!”不僅透露了周瑜對諸葛亮的嫉妒,也表出了諸葛亮的智慧是無人能比的。
我經常像張飛一樣:馬馬虎虎。上低年級時,我厭煩透了作業(yè)!回到家連書包都不想碰,我就草草地應付了作業(yè),根本沒想后果。然而后果就是:作業(yè)撕了,重寫!從那以后,我可再也不敢應付作業(yè)了。
這本書根據《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來“再次改編”讓我重新認識了三國!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一
話說曹操收服北方諸侯之后,勢力漸強。興重兵討伐劉備,劉備只得棄樊城,走襄陽,轉江陵,一路大敗。眼看就要被曹軍消滅之際,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張飛勇猛的表現讓劉備順利逃到江夏。而就在此時,曹操寫信給孫權,脅迫孫權共討劉備,否則就發(fā)兵江東,圍剿孫權。沒想到曹操的這一舉動,卻給孫劉兩家的結盟提供了大好契機。一切已經在朝著諸葛亮早已設計好的三分天下的目標發(fā)展。那么,為什么諸葛亮還在隆中時就能預見到日后的勢力格局,這里面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利益關系和客觀規(guī)律呢?下面是由本站小編整理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口才精髓,希望大家喜歡!
劉備來到江夏,投靠劉琦。而就在劉備到來不久,江東孫權下的謀士魯肅,卻突然以吊喪為名,也來到江夏。其實,曹操覺得劉備詭計多端,很多舉動都料想不到,于是想聯合孫權一起來攻打劉備。他威脅孫權,說如果不跟他聯合起來,那他打完劉備就要來攻打東吳,搞得東吳上下都很緊張,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后魯肅說不如自己去江夏試探一下曹軍的軍情,看看狀況再說。
孔明一聽魯肅要過江來吊喪,馬上就問劉琦,以前孫策死的時候是否曾派人過去吊喪,如果有,魯肅此來純屬禮尚往來;如果沒有,那一定是另有用意。劉琦說以前兩家根本就是仇人,怎么會派人去吊喪呢?孔明何等聰明,馬上就知道魯肅此番前來吊喪的用意。
孔明料定孫權有聯合之意,所以決定隨魯肅前往江東說服孫權共抗曹操。聯吳抗曹是劉備與孔明隆中對時的既定策略,當時孔明對劉備講,要打曹操是一定打不過的,也不能去打孫權,因為滅了孫權后更無法與曹操抗衡,所以唯一的選擇就是聯吳抗曹。
如果孔明之前直接去求孫權,效果未必會好。現在時機來了,東吳派了魯肅過來,這就有了很好的橋梁。只要搭此橋梁,就能順理成章地見到孫權。因此孔明建議劉備讓自己跟魯肅去東吳,憑借自己的口才,必能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劉備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機會,于是同意了孔明的建議。
一個人必須先有意愿和計劃,而后才能隨時抓住良機??酌骶褪侨绱?,否則就算來十個魯肅也沒用。
途中,魯肅講明了自己的顧慮。勸孔明見孫權時,不要說出真正的軍情。在大家的印象中,魯肅是個典型的老實人,但老實人怎么會這樣勸孔明呢?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魯肅的老實并非一般人所認為的老實——不耍詐、不陰險。該隱瞞的就隱瞞,才是真正的老實。
魯肅之所以擔心孔明跟孫權講出實情,是因為孫權本來就害怕曹操,要是得知曹操有百萬大軍,說不定會干脆投降,何況張昭等人都已經表明投降的態(tài)度。因此,魯肅為了促成兩邊的聯合,事先就交代孔明切不可對孫權說曹操兵多將廣。這還用得著魯肅教嗎?孔明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說自有對答之策。雙方都是好意,并非是要騙孫權。
曹操此前寫信給孫權,脅迫孫權與其共戰(zhàn)劉備。曹操的威脅在孫權集團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魯肅與武將們主戰(zhàn),張昭等文官主降。魯肅將諸葛亮安排在館驛后,來見孫權,正趕上張昭等人勸孫權投降。張昭是江東的元老級大臣,再加上孫策的臨終囑咐,孫權不得不對他客氣三分。但張昭始終不求上進,已經相當老朽了。當他得知曹操要來攻東吳,居然勸孫權投降,因為明擺著打不過曹操,現在投降還可以保住老百姓,否則曹操一旦打過來,死傷一定會很慘重。
張昭站在自己的立場,很容易講這種話。但孫權聽后就不高興了,他心想:如果我們換一下位置,你還會這樣講嗎?可是孫權又不方便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因為他一個人決心抗曹成不了什么氣候,必須眾人眾志成城地支持他,他的決定才能起作用。
我們常常覺得孫權權力很大,整個江東都得聽他的,但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處境也很為難。天底下所有的領導,必須取得干部的全力支持,說的話才能起到作用。
魯肅說大家都能降,只有孫權不能降,魯肅的這句話不單單是打動了孫權,而且還說出了孫權的內心話。對孫權而言,有些話是沒法說出來的。這種“你們都能投降,只有我不能投降”的話一說出去,就會拉開自己與干部的距離,將來還怎么去領導他們呢?所以就算孫權一百個不贊同投降,他也不敢直接說出來?,F在魯肅把孫權的心里話說出來了,孫權當然很高興,然后就問魯肅有什么好的應對之策。魯肅說只要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就不用投降了??梢婔斆C是很聰明的,絕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老實迂腐、腦筋不太靈光的人。他修養(yǎng)很好,能夠見機行事,而且處理事情面面俱到,比周瑜要成熟得多。只是周瑜跟孫權的關系比較密切,許多事還輪不到魯肅來處理,但一旦他有這樣的機會,總能將事情處理得讓人刮目相看。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了解他的種種處境與身份,才能夠全面了解。
既然孫權不想投降,為什么又猶豫不定?曹操的勢力日漸強大,收拾完袁術,又打敗了袁紹,現在又快把劉備逼上絕路了,孫權能不怕嗎?可是怕歸怕,他能投降嗎?用魯肅的話說,誰都可以投降,就是他孫權不能投降,因為別人投降還能繼續(xù)當官,他投降了就再也沒有稱帝的機會了。所以孫權感到左右為難,投降非他所愿,打又沒有把握,他身陷在這兩難之中,很希望聽聽大家的意見。這種做法并不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很難下定決心,換成是我們,同樣也會跟他一樣左右為難。
孫權從魯肅那里得知諸葛亮已到江東后,決定先讓他會見江東群臣,然后再共商大事,這是孫權很高明的地方。如果他一聽說孔明來了,二話不說地先請過來見面,就會造成很大的后遺癥。因為這件事不是孫權跟孔明就可以決定的,否則他們兩個人談妥就好了,還管東吳的大臣干什么呢?只是那樣的話,就無法出現孫權所希望的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局面了。所以孫權決定先讓孔明去碰碰釘子,看看他是否能說服張昭等人。如果說服了,孫權借力使力就解決了很大的難題。如果孔明連這些人都說服不了,孫權就要重新考慮是否應該跟劉備聯合起來抗曹了。于是孫權跟魯肅講,先讓孔明好好休息一下,明天讓他會見東吳大臣,然后再一起議事。
但孔明怎么會休息呢?他內心萬分焦急,劉備那邊危險重重,孫權這邊早一天下定決心聯合抗曹,劉備那邊就早一天得到保障。但他也不能強行去見孫權,否則只會適得其反,于是只好既來之則安之,以待孫權。這也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急事要緩辦。急事急辦,只會制造更多的問題;急事緩辦,先讓大家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然后再好好想想接下來該怎么走,才會一步一步走得很穩(wěn)當。
魯肅安排孔明跟江東謀臣見面,孔明在隆中的時候,整天把這些人當做個案研究,因此對他們的情況一清二楚。但孔明并沒有顯露出來,而是見誰都說久聞大名、久仰久仰??酌鲝膩聿惠p易把自己的真相透露出來,這是非常高明的。
落座后,孔明知道,自己再怎么跟他們講都沒有用,倒不如先聽聽他們怎么說。所以他并不先開口,而是從容不迫地拂拭著扇子,看哪一方會先沉不住氣。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想達到孔明的那種境地,需要后天的不斷修養(yǎng)。
在雙方都不開口的情況下,張昭率先發(fā)難。說他自比管仲、樂毅,但劉備未得他時還能割據城池,有了他后卻反不如當初,難道管、樂就是這樣的嗎?孔明面對東吳群儒,不但不謙虛,反而夸口自大,說新野兵馬不到一千,卻以火燒水淹抵擋了夏侯惇和曹仁的數萬兵馬,就是管仲、樂毅也未必能如此。孔明一個人要面對那么多人,而且所有人都對他不懷好意,如果他再謙虛,豈不要被眾人壓死?如果他一來就請各位多多指教,說自己那邊處境危險,請東吳相助一把,那大家就會一起把他哄出去——原來你是想求助我們東吳,借助我們的力量去抵擋曹操!哪有這么便宜的事!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孔明不能用常態(tài)來表現。所以他出其不意,用毫不謙虛的口吻,張口就讓大家奇怪他怎么會這樣說話,這就叫做出奇兵。只有這樣,群儒才會把孔明當對手,孔明的實力才能表現出來。一個人,只有人家把你當對手,你才會產生抵抗的力量,否則如果所有人都不把你當對手,你就無從顯示力道了。因此,我們平常一定要謙虛客氣,但在特殊情況下,就得當仁不讓。
諸葛亮有備而來,對東吳所有人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我們已經講過,孔明未出山之前,就研究過各個諸侯及其手下人物的性格及經歷。像東吳這些文臣,每一個人他都有一套資料,包括這個人是怎么來東吳的、后來表現如何、在孫權心目中有何分量、會講什么話,孔明事先都有很仔細的研究,因此現在才會胸有成竹,相信憑自己一張嘴,就能讓那群文臣啞口無言。
果然,只要誰頂撞孔明,想給他難堪,孔明就馬上指出那個人的丟人之事。一個人的底細要是被別人摸清楚了,就會變得很沒有底氣,再加上句句擊中要害,氣勢自然會降下來。之前那些東吳文臣氣焰很足,想在氣勢上壓倒孔明,沒想到被孔明這么一還擊,立馬就無言以對了。
孔明在辯論中說自己不治經典,這是什么道理?中國人說沒錢就是很有錢,說有錢反而往往都是裝的。一個很有錢的人不會在乎騎一個破腳踏車,但要叫一個沒多少錢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小資去騎破腳踏車,打死他都不會騎,借也要借一部車子來開。這就是內外虛實的呈現,里面一實一虛,外面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同樣,一個沒讀什么書的人最怕人家說他不讀書,因此一定要裝得很有學問的樣子;而一個學問很充實的人,別人怎么笑他,他都根本不在乎??酌鲗⒔浀溲芯康靡磺宥?,因此才敢說自己從來不治經典。那些文臣一天到晚讀死書、治經典,只會背一些古人的詞句,卻根本做不到活學活用。而孔明卻能活用各路經典,這是他贏過東吳文臣的地方。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二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fā)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
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fā)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
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yè),才被曹操撿了便宜?,F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
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fā)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讀后感篇十三
《弟子規(guī)》有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是也。
諸葛亮輔佐劉禪時期,南王孟獲起兵十萬造反,諸葛亮親自率兵前去征討。軍隊前進時,馬謖來慰勞軍隊,對諸葛亮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但愿丞相這次南征真正的戰(zhàn)略目標,在于使他們內心歸順?!?/p>
諸葛亮派魏延、趙子龍,第一次生擒孟獲。諸葛亮設宴款待他,接著審問孟獲:“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狹窄,一舉把我擒獲,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決雌雄!”孟獲斬釘截鐵、理直氣壯地回答。于是諸葛亮放孟獲于山中。
第二、三次,諸葛亮生擒孟獲,孟獲皆不服。
第四次,諸葛亮當作大發(fā)雷霆的樣子,命手下人道:“給我拖出去斬了!”
孟獲臉上毫無懼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報四縱之雪恨也!”諸葛亮見他還是不服,又放了孟獲。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楊鋒擒獲,但他依舊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頭:“這是被自家洞主擒獲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諸葛亮在盤蛇谷內用大火燒死了兀突骨與三萬藤甲軍,孟獲以為諸葛亮必死無疑。道盤蛇谷,火光四起,臭氣熏天,方知中計,被諸葛亮滿門擒獲。諸葛亮派使臣于孟獲帳中:“我們丞相還想放你回去,特派我來告知你?!?/p>
孟獲滾下熱淚:“七擒七縱,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獲和一家老小匍匐于諸葛亮腳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諸葛亮問:“你真的服了嗎?”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泵汐@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于是,諸葛亮封孟獲永為南人洞主,直到諸葛亮道滬水時孟獲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武力壓服別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誠意打動別人,讓別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舉。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22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