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的撰寫要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具體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在撰寫報告之前,我們應該進行詳盡的調研和分析,以確保報告的內(nèi)容豐富和可靠。閱讀他人的報告范文有助于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思路和邏輯思維,從而更好地展開論述。
漢字研究報告篇一
漢字是我們?nèi)粘娼涣鞯奈淖?,有著古老的歷史。尋根漢字,可以讓我們學習文化常識,拓展閱讀,聯(lián)系歷史知識,培養(yǎng)我們的大語文思辨能力。
我們怎么樣研究神奇的漢字呢?
1、上網(wǎng)搜索。
2、查閱書籍。
3、詢問別人。
4、字根拓展。
比如“楚”在古代中寫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義是“荊棘”?!对娊?jīng)黃鳥》中有“交交黃鳥,止于楚。”意思是交交鳴叫的黃雀啊,停在了樹上。
比如古人用一個牛角向內(nèi)彎曲的碩大牛頭表示“牛”字?!疤亍弊种幸灿幸活^牛,這是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出來的“?!?,是給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通過對漢字的.研究,我覺得我們要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激發(fā)中小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讓我們一起來把我們的漢字發(fā)揚光大,提高我們大語文的思辨能力。
漢字研究報告篇二
字。有字如畫,畫如字的美稱,但依然讓很多人懵懂。所以有必要展開調查來研究一下漢字的來龍去脈。
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1.圖書文獻查閱。
2.網(wǎng)絡搜索。
3.咨詢父母。
(1)發(fā)明人倉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負責管理糧食。
(2)發(fā)明漢字的原因:倉頡負責管理糧食,由于華夏民族的強大,牲口糧食的儲藏日漸增多,光憑腦袋已經(jīng)記不住了。最開始倉頡用堆石記事,再結繩記事,又用貝殼。他覺得貝殼挺好用,一連用了好幾年,黃帝看他挺能干,于是將年年祭祀的次數(shù)、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都交給倉頡負責。繩子和貝殼慢慢的也不夠用了,受到三位老人的啟發(fā),倉頡創(chuàng)造了符號文字,又創(chuàng)造了甲骨文。漢字所以誕生了。
甲骨文書寫不方便,又不統(tǒng)一,于是金文代替了甲骨文。后又出現(xiàn)了大篆、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才到此刻的楷書。漢字的數(shù)量并沒有準確數(shù)字,大約將近十萬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僅有幾千字。
據(jù)統(tǒng)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xx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tǒng)計結果相差不大。
漢字在全世界有15億人口使用。其中中國有14億多人使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也有廣泛使用。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影響力日漸升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
4.結論。
漢字由倉頡發(fā)明,由開始的甲骨文到現(xiàn)代的楷書,經(jīng)歷了五個主要發(fā)展階段。漢字總數(shù)有十萬個左右,常用漢字有幾千個。時至今日,全球有15億人在使用漢字,并且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加入到使用漢字的人群里。
漢字研究報告篇三
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接觸到漢字,可是,許多人都會不注意、不在乎漢字的一些運用,導致了寫錯別字的后果。
為了防止?jié)h字被其他的人亂用,使其他人明白寫錯別字的危害,對漢字造成了一些什么樣的不良影響,讓小學生不要在日記本上寫錯別字。
十全十美小組。
去大街小巷各個街口,尋找一些錯別字,在自我的日記本中、寫的文章中找一些容易寫錯的錯字,發(fā)現(xiàn)之后立刻改正。
1、此刻有許多廠家為了賺更多的錢,便亂改成語。如:衣服店廣告:“衣衣不舍”、“衣”見鐘情;摩托車廣告:“騎”樂無窮等。
4、在我們的日記本中也找到了錯字,把“阻”寫成“擔”、“寶”字下頭寫成“王”字底;“太”字寫成“大”或“頭”等。這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都能夠破壞我們的好文章。
經(jīng)過這次調查,我想說:“漢字是自我的祖國創(chuàng)造的,我們應當好好讀寫和記憶,如果我們不注意和認真,等將來會出現(xiàn)許多笑話的。假如我們連字都能寫錯,那我們將來還能干什么呢?”所以,我呼吁大家必須要用好漢字!
漢字研究報告篇四
字。有字如畫,畫如字的美稱,但依然讓很多人懵懂。所以有必要展開調查來研究一下漢字的來龍去脈。
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1.漢字的由來。
2.漢字的發(fā)展。
3.漢字的使用。
二、研究方式
1.圖書文獻查閱。
2.網(wǎng)絡搜索。
3.咨詢父母。
三、研究結果
1.漢字的由來
(1)發(fā)明人倉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負責管理糧食。
(2)發(fā)明漢字的原因:倉頡負責管理糧食,由于華夏民族的強大,牲口糧食的儲藏日漸增多,光憑腦袋已經(jīng)記不住了。最開始倉頡用堆石記事,再結繩記事,又用貝殼。他覺得貝殼挺好用,一連用了好幾年,黃帝看他挺能干,于是將年年祭祀的次數(shù)、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都交給倉頡負責。繩子和貝殼慢慢的也不夠用了,受到三位老人的啟發(fā),倉頡創(chuàng)造了符號文字,又創(chuàng)造了甲骨文。漢字所以誕生了。
2.漢字的發(fā)展
甲骨文書寫不方便,又不統(tǒng)一,于是金文代替了甲骨文。后又出現(xiàn)了大篆、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才到此刻的楷書。漢字的數(shù)量并沒有準確數(shù)字,大約將近十萬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僅有幾千字。
據(jù)統(tǒng)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xx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tǒng)計結果相差不大。
3.漢字的使用
漢字在全世界有15億人口使用。其中中國有14億多人使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也有廣泛使用。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影響力日漸升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
4.結論
漢字由倉頡發(fā)明,由開始的甲骨文到現(xiàn)代的楷書,經(jīng)歷了五個主要發(fā)展階段。漢字總數(shù)有十萬個左右,常用漢字有幾千個。時至今日,全球有15億人在使用漢字,并且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加入到使用漢字的人群里。
漢字研究報告篇五
漢字多種多樣,能夠組成各種趣味的東西,我最近在網(wǎng)上明白了一種詩,叫藏字詩,可藏字詩是什么呢?有哪些類型的藏字詩?藏字詩有什么用?帶著這些問題我對藏字詩進行了一次調查。
網(wǎng)絡查找。
1.什么是藏字詩:藏字詩屬于“異體詩”之一種。將組成所要表達的某種意愿的一個詞語或某個字,藏在句子必須的位置,并按某種題材,以詩的格式表達出來,即謂之藏字詩。
2.藏字位置的分類:
(1)藏頭類;
(2)藏尾類;
(3)藏中類;
(4)混合類如藏頭藏尾類等。
3.藏字詩舉例:
(1)蘆花叢中一扁舟,俊杰俄從此地游。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難逃可無憂。
(2)笑看坎坷風雨年,口出話語注重輕,常翻萬卷自信永,開心十分把愛駐。
(3)眾人皆醒我獨醉,心有靈犀最珍貴,邂逅真情愛不悔,今生只為你相隨。
(4)后生可畏牛仔人,知易行難為散民,后漲先伏優(yōu)質股,覺悟股道做股神。
4.藏字詩的用處:
(1)表白;
(2)祝賀;
(3)傳遞秘密信息;
(4)作為文字游戲。
藏字詩是一種十分趣味的、暗含其它意義的詩歌,它體現(xiàn)了中國漢字的趣味性、靈活性和含蓄性,能夠鍛煉人的思維本事,我們應當繼續(xù)傳承創(chuàng)新這一類詩歌,能夠讓小朋友學習創(chuàng)作。
漢字研究報告篇六
我們?nèi)A夏兒女都自稱是龍的傳人。作為龍的傳人,關于“龍”這個字,我的心中充滿了疑問和好奇。“中國人為什么喜歡自稱龍的傳人?“龍”這個字是怎樣演變而來的?“龍”這個字的背后有什么歷史文化淵源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對“龍”這個字的演變歷史做了研究。
1.文獻分析法。
2.訪談法。
1、起源。
“龍”字在古代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形主要來自于一種神異動物,《說文解字》說龍是鱗蟲之長,它和“麟、鳳、龜”并稱為禮記四靈之一。能大能小,會飛會游泳,能吞云吐霧“雛形期,也稱夔龍期。主要是夏、商、周時期,距今已由5000多年的歷史。它的特點是:抽象、神秘,但也具有現(xiàn)代龍的雛形,其用途主要是,作為青銅器上的裝飾花紋。
2、演變。
商朝時期龍形構成期,也稱飛龍期。主要是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距今4000多年左右。它的特點是:粗狂、雄健,其用途是用于貴族墓葬品和其他工藝品的裝飾圖案。
隋唐的龍,豐滿雄健、氣勢逼人,其用途是除青銅器以外,還有建筑物和工藝品的裝飾圖案。隋唐時期是“龍”構成期。
甲骨文、金文、篆體、繁體龍字雖多有異形體,但演化卻有一條明顯的規(guī)律,主體是龍的頭部,為巨口有牙,頭上方有“辛”字頭,右旁是彎曲之身。
1、“龍”字在古代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形主要來自于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
2、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已經(jīng)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中國人都自稱是龍的傳人。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
3、龍字的演變過程:
4.此刻很多“書法大師”喜歡寫這個龍字,寫起來龍飛鳳舞,很有表現(xiàn)力。對“龍”字雖經(jīng)多種藝術性處理,但主體形態(tài)沒有實質性變化,傳承脈絡清晰。
漢字研究報告篇七
一、提出問題:
(1)漢字的字體經(jīng)過了怎樣的演變?
(2)漢字的字義也經(jīng)過了怎樣的演變?
(3)漢字發(fā)展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
(4)漢字的優(yōu)點和缺點。
二、研究和調查的渠道:
我利用書籍、報刊、網(wǎng)絡、電視上的專家點評節(jié)目等渠道研究漢字的發(fā)展以及演變。
三、具體的研究報告:
漢字從商朝開始發(fā)展,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到我們此刻使用的簡體,一共經(jīng)過了3000多年的演變。
最早的漢字就是象形字,然后就到了指事、會意、假借、轉注還有形聲,每一個造字法的意義都十分不一樣。
漢字的特點
1.漢字跟音節(jié)、語素是相對應的。2.漢語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經(jīng)過詞序和虛詞表示。3.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4.漢字還有較強的超時空性。
漢字的'優(yōu)缺點
漢字跟漢語相通,但由于漢語無法將同音字區(qū)分開,所以漢字的記錄就能夠做到這一點。不一樣的地區(qū)方言無法相互溝通,漢字還能夠給人們相互溝通的機會。但漢字數(shù)量太多,沒有統(tǒng)一的表音,難免會給人們帶來一些不便。
四、研究結論
1.漢字字體的演變不僅僅體現(xiàn)出漢字的悠遠歷史,還令世人發(fā)現(xiàn)各個朝代的變遷和鼎盛。例如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一種通用字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國出現(xiàn)了文字異體的局面。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便他的統(tǒng)治,下令丞相李斯把不一樣的文字整理統(tǒng)一為小篆。
3.如今的漢字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此刻還有很多異體字出此刻大街上,可是字典又沒有明確地標注這屬不屬于漢字。可是中國此刻的提高越來越快,我相信在將來的一天,漢字的不足之處都會被修訂好!
漢字研究報告篇八
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由最開始形象復雜的甲骨文到今日簡潔易懂的楷書,共經(jīng)過五個主要階段。由簡單的一到一百七十二劃的字。有字如畫,畫如字的美稱,但依然讓很多人懵懂。所以有必要展開調查來研究一下漢字的來龍去脈。
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1.圖書文獻查閱。
2.網(wǎng)絡搜索。
3.咨詢父母。
(1)發(fā)明人倉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負責管理糧食。
(2)發(fā)明漢字的原因:倉頡負責管理糧食,由于華夏民族的強大,牲口糧食的儲藏日漸增多,光憑腦袋已經(jīng)記不住了。最開始倉頡用堆石記事,再結繩記事,又用貝殼。他覺得貝殼挺好用,一連用了好幾年,黃帝看他挺能干,于是將年年祭祀的次數(shù)、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都交給倉頡負責。繩子和貝殼慢慢的也不夠用了,受到三位老人的啟發(fā),倉頡創(chuàng)造了符號文字,又創(chuàng)造了甲骨文。漢字所以誕生了。
甲骨文書寫不方便,又不統(tǒng)一,于是金文代替了甲骨文。后又出現(xiàn)了大篆、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才到此刻的楷書。漢字的數(shù)量并沒有準確數(shù)字,大約將近十萬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僅有幾千字。
據(jù)統(tǒng)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xx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tǒng)計結果相差不大。
漢字在全世界有15億人口使用。其中中國有14億多人使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也有廣泛使用。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影響力日漸升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
4.結論。
漢字由倉頡發(fā)明,由開始的甲骨文到現(xiàn)代的楷書,經(jīng)歷了五個主要發(fā)展階段。漢字總數(shù)有十萬個左右,常用漢字有幾千個。時至今日,全球有15億人在使用漢字,并且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加入到使用漢字的人群里。
漢字研究報告篇九
木子李、弓長張、文刀劉、三橫王……天南地北共一堂。有首歌謠這樣說道:“張王李趙遍地劉,世世代代傳不休?!贝丝蹋珖鴦⑿杖丝诖蠹s7000萬,是中國的第四大姓,古往今來,劉姓人才輩出,燦若繁星。雖說我姓劉,但對劉姓的認識并不是很深,借此機會尋根問祖,做一番調查研究。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起源及演變相關資料。
2.搜集與劉姓人物相關的資料,篩選、確定有代表性的劉姓人物。
3.了解劉姓人口數(shù)量以及在我國的分布情景。
(一)起源及演變。
1.最早的一支來源于祁姓,帝堯之后,封于劉國(今河北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
2.出自姬姓,周王室其中一支封于劉邑(今河南偃師),其后裔以邑為姓。
3.外族的改姓,如: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
(二)歷史上的劉姓名人。
“大風起兮云飛揚”,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yè)的漢高祖劉邦;“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三國時期,叱咤風云的劉備劉玄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豪”劉禹錫風骨傲然;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人才輩出,如恒河沙數(shù),數(shù)不勝數(shù)。
(三)劉姓人口數(shù)量以及在我國的分布情景。
劉姓人口眾多,在我國超過7000萬,大約占漢族人口5.4%,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劉姓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西北、華南地區(qū);另外,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有分布,世界上,劉姓人口多達9000萬,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姓氏。
1.劉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眾多,最早的一支構成于夏朝。
2.劉姓人才輩出,劉邦、劉徹、劉備、劉禹錫、劉伯溫……,燦若繁星,光耀中華。
3.劉姓人口眾多,是中國第四大姓,世界劉姓人口超過9000萬。
4.劉姓人口分布很廣,但不均衡。
5.一部分劉姓是少數(shù)民族后裔。劉邦和親,一些匈奴貴族從母姓劉;北魏孝文帝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劉姓海納百川,蓬勃向前。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中國的漢字是十分有趣的,漢字不僅是我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工具,還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化,但我們也對漢字有很多的問題,如:漢字是怎么變化而成的呢?是誰發(fā)明的漢字?為此我做出了一些調查。
我通過調查研究,知道了漢字的由來。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那時都是象形文字,后來隨著朝代的變更,漢字也在發(fā)生不斷地改變,歷經(jīng)多個朝代,漢字不斷地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漢字。
具體地說,漢字是以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演變而成的,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shù)、理。
古人之所以發(fā)明漢字,是因為人們需要更好地溝通和交流。簡單的結繩記事,繪畫記事,已經(jīng)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因為人們覺得太麻煩了,所以古人們就發(fā)明了文字,后來漢字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進化和演變,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漢字。
我覺得中國先民實在是太聰明了,漢字值得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驕傲。通過不斷地演變,現(xiàn)在的漢字十分簡單,美觀,不愧是國家的寶藏。
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陽光下,擁有現(xiàn)在這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為國添彩,讓中國的漢字發(fā)揚光大。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一
隨著社會進步發(fā)展,社會中越來越多人使用漢字,但有很多人經(jīng)常會寫錯別字,所以,為了別人正確使用漢字,所以我進行了一次調查。
我用了街頭探訪、詢問別人和上網(wǎng)查找資料等方法。
(1)寫錯別字:
(2)寫繁體字:
在很多櫥柜,有些商家就會寫很多顧客看不懂的字。比如把“針”寫成“針”,把“電冰箱”寫成“電冰箱”……因為商家會認為這樣子很有文化,可以更好的銷售商品。
(3)寫同音字:
在我們的學生默寫以及考試中也會不小心寫出一些錯別字。比如:把“孟郊”寫成“夢郊”把“話梅”寫成“畫眉”。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結晶,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寫出錯別字的機率減少為0。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二
自從上個學期我們學了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后,我的心就在不停地提問:漢字是怎么演變的?有什么演變的?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漢字?帶著這些問題,我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對漢字進行一次大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等相關書籍,了解漢字起源,漢字趨勢。
2.上網(wǎng)搜集漢字數(shù)量演變過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二零零一年九月,新華社公布了最新的統(tǒng)計信息:目前漢字的總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八萬字。
2.漢字的趨勢可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
3.倉頡根據(jù)鳥、獸蟲的腳印所改編,發(fā)明了漢字。
4.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殷商)、金文(周)、小篆、大篆(秦)、隸書(漢)以及楷草行書(魏晉)。
四、結論。
自從倉頡造字后,漢字開始演變:從殷商時期甲骨文到現(xiàn)代楷草行書,歷時六千年,變化趨勢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迄今為止,漢字已有近九萬字了,漢字真是我們?nèi)祟愔腔鄣慕Y晶??!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三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一大部分同學說話時嘴巴里時不時冒出一個臟字,所以使班里的同學班風一點也不好。為什么會有同學說粗話?他們又為什么說臟話?我做了一個有關小學生粗口現(xiàn)象的調查報告。
二、調查方法:
1、詢問同學,了解他們?yōu)槭裁磿f臟話。
2、詢問家長,了解家長有沒有在生活中說臟話。
3、在班級微信中發(fā)表問答試卷,了解情況。
三、調查結果:
四、結論:
1、有的同學一開始不說臟話,聽到有些同學說就學,最后就行成習慣。
2、同學在網(wǎng)上觀看視頻,聽到他們說,也形成了習慣。
五、建議:
1、聽到時要及時阻止。
2、想說臟話時要忍住不說,盡快改掉壞毛病。
3、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堅持做文明小學生。
嘴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器官,說了臟話,對自己他人沒有一點好處,希望同學們不說臟話,爭做文明學生!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四
漢字有五千年的歷史,被世人稱作活化石。因為每一個字的讀音不同,結構不同,意義不同,所以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獨特的魅力。不僅如此,漢字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呢!
首先要說的是字謎。字謎是一種漢字游戲,我們可以通過一句話來猜出其所對應的字。如:十個哥哥力量大,一切困難都不怕!謎底是“克”,這個字上面一個“十”,下面一個“兄”,“兄”也是哥哥,正好是十個哥哥,“克”字能代表克服困難,也能對應“一切困難都不怕”,也再一次強調出了謎底正是“克”。猜字謎的方法也有很多,有組合法,拆分法等。
漢字的有趣可不僅僅在于猜字謎呀!還有歇后語這一大將。歇后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一般將一句話分為兩個部分來表達含義,前一部分是某一種現(xiàn)象,后一部分是解釋。有些利用諧音的歇后語,借助同音字或音近字,產(chǎn)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就比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本來應是一青二白,這里利用“清”和“青”的讀音相同,用非常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喻十分清白,亦比喻十分清楚。這樣能更加形象生動地表達,使人加深理解和記憶。這些歇后語幫助我對漢字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中國的.漢字蘊含著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故事,每一筆,每一畫都是古人們的智慧結晶,能夠學習和使用這有趣的漢字,我無比自豪。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五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已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從古到今,漢字經(jīng)過了許多次的演變和發(fā)展,針對這個話題,我開展了一次研究:
(1)漢字的字體經(jīng)過了怎樣的演變?
(2)漢字的字義也經(jīng)過了怎樣的演變?
(3)漢字發(fā)展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
(4)漢字的優(yōu)點和缺點。
我利用書籍、報刊、網(wǎng)絡、電視上的專家點評節(jié)目等渠道研究漢字的發(fā)展以及演變。
研究問題。
具體內(nèi)容。
搜集渠道。
漢字從商朝開始發(fā)展,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到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簡體,一共經(jīng)過了3000多年的演變。
網(wǎng)絡及書籍。
最早的漢字就是象形字,然后就到了指事、會意、假借、轉注還有形聲,每一個造字法的意義都十分不一樣。
書籍。
1.漢字跟音節(jié)、語素是相對應的。
2.漢語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
3.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
網(wǎng)絡及電視節(jié)目。
漢字跟漢語相通,但由于漢語無法將同音字區(qū)分開,所以漢字的記錄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不同的地區(qū)方言無法相互溝通,漢字還可以給人們相互溝通的機會。但漢字數(shù)量太多,沒有統(tǒng)一的表音,難免會給人們帶來一些不便。
網(wǎng)絡及書籍。
1.漢字字體的演變不僅體現(xiàn)出漢字的悠遠歷史,還令世人發(fā)現(xiàn)各個朝代的變遷和鼎盛。例如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一種通用字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國出現(xiàn)了“文字異體”的局面。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便他的統(tǒng)治,下令丞相李斯把不同的文字整理統(tǒng)一為小篆。
3.如今的漢字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現(xiàn)在還有很多異體字出現(xiàn)在大街上,但是字典又沒有明確地標注這屬不屬于漢字。不過中國現(xiàn)在的進步越來越快,我相信在將來的一天,漢字的不足之處都會被修訂好!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六
1、上網(wǎng)查詢。
2、詢問家長。
1、書法的字體有哪幾種?
如果按傳統(tǒng)分類,能夠分為五個大類: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五種。在每個大內(nèi)中有細分若干個小類,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楷書分為魏碑和唐楷,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
2、初學者最好先學哪一種字體?
初學者最好先學楷書和隸書這種比較規(guī)矩的字體??瑫凶钸m合初學者的是歐體和顏體,隸書能夠先學張遷碑。因為楷書和隸書的字體工整,相對于草書、篆書和行書來說簡單一些,先易后難,要先掌握最基礎的字體,再學個難一些的。
3、各類字體都有什么特點?
(1)篆體特點。
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畫圓勻秀美。大篆: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2)隸書特點。
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輕重頓挫富有變化。
(3)楷書特點。
楷書筆畫方正、橫平豎直、規(guī)矩整齊,很適合初學者練習。
(4)行書特點。
行書不及楷書工整,也沒有草書草案,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字體。
(5)草書特點。
按必須規(guī)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章草:簡易快寫,字字獨立不連寫。今草:是楷書的快寫法,點化飛動,上下之間筆畫痕跡往往牽連。
隸書和楷書較為工整,初學者能夠先學這兩種字體。而草書、行書和篆書,就比較復雜,最好先打好基礎再學。
漢字研究報告篇十七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已有45以上的歷史。從古到今,漢字經(jīng)過了許多次的演變和發(fā)展,針對這個話題,我開展了一次研究:
一、提出問題:
(1)漢字的字體經(jīng)過了怎樣的演變?
(2)漢字的字義也經(jīng)過了怎樣的演變?
(3)漢字發(fā)展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
(4)漢字的優(yōu)點和缺點。
二、研究和調查的渠道:
我利用書籍、報刊、網(wǎng)絡、電視上的專家點評節(jié)目等渠道研究漢字的發(fā)展以及演變。
三、具體的.研究報告:
研究問題
具體內(nèi)容
搜集渠道
漢字字體的演變
漢字從商朝開始發(fā)展,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到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簡體,一共經(jīng)過了3000多年的演變。
網(wǎng)絡及書籍
漢字字義的演變
最早的漢字就是象形字,然后就到了指事、會意、假借、轉注還有形聲,每一個造字法的意義都十分不一樣。
書籍
漢字的特點
1.漢字跟音節(jié)、語素是相對應的。2.漢語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3.漢字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4.漢字還有較強的超時空性。
網(wǎng)絡及電視節(jié)目
漢字的優(yōu)缺點
漢字跟漢語相通,但由于漢語無法將同音字區(qū)分開,所以漢字的記錄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不同的地區(qū)方言無法相互溝通,漢字還可以給人們相互溝通的機會。但漢字數(shù)量太多,沒有統(tǒng)一的表音,難免會給人們帶來一些不便。
網(wǎng)絡及書籍
四、研究結論
1.漢字字體的演變不僅體現(xiàn)出漢字的悠遠歷史,還令世人發(fā)現(xiàn)各個朝代的變遷和鼎盛。例如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一種通用字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國出現(xiàn)了文字異體的局面。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便他的統(tǒng)治,下令丞相李斯把不同的文字整理統(tǒng)一為小篆。
3.如今的漢字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現(xiàn)在還有很多異體字出現(xiàn)在大街上,但是字典又沒有明確地標注這屬不屬于漢字。不過中國現(xiàn)在的進步越來越快,我相信在將來的一天,漢字的不足之處都會被修訂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10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