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需要我們深入思考、進行反思,從而更好地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為將來的發(fā)展積累經(jīng)驗。寫心得體會要注重抓住重點和亮點,突出個人的獨特見解和體驗。以下的心得體會范文經(jīng)過精選和整理,希望對大家在寫作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被贊美最多、被寫作最多的一首詩歌,《登鸛雀樓》早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經(jīng)典。自唐代張建封創(chuàng)作以來,這首詩歌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千年風雨,但千百年來,仍被人們傳誦不衰,其思想內(nèi)涵更是到今天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會分享我的登鸛雀樓心得體會,在闡述它對我的啟發(fā)和影響的同時,也會向讀者們展示這首不朽的詩歌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第一段,仰望山川云海,領悟世態(tài)炎涼。在《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圖景讓人不禁為之興嘆。詩人的仰望之感,正表現(xiàn)出其對大自然的抒情之情。而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真正領悟世態(tài)炎涼,看到自然和人類之間的關系,感受到自然的壯美。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可能被繁雜的事務給淹沒,而不能有時間好好欣賞大自然的風光和感受自然的巨大力量。站在登鸛雀樓上俯瞰群山,看大河東去,心中的苦悶和煩憂瞬間化為塵埃。因為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才能更充分、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義。
第二段,歷史長河中的傳奇人物們。除了自然風光外,《登鸛雀樓》還展示了歷史和傳奇的非凡魅力。那一句“樓船夜雪瓢彌高,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盡情地顯出了那個時代的蒼涼和歷史的沉淀。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shù)英雄和傳奇人物,他們的事跡、成就和紛爭是我們站在今天必須認真面對的現(xiàn)實,我們有責任學習歷史,傳承傳統(tǒng)文化,維護社會發(fā)展和諧有序。登高遠望,總會有不一樣的心靈震撼。
第三段,千古一詩,承載著人類深層的情感?!兜躯X雀樓》不僅僅是一首詩歌,更是一種文化和一種精神,依然被人們借以表達感慨和情懷。當年的張建封,為了尋找自己的激情和志向,去了長安,寫下的這首詩正是他對自然和人的重新認識與理解。而且,這首詩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于唐代,它所涉及的那些哲理、文化精華以及國家意志還在影響著我們今天。因為這首詩中表現(xiàn)出的海闊天空、志在千里、不畏艱難等精神,至今仍能給我們指引方向,使我們能夠更好的對自身人生、事業(yè)有所領悟。
第四段,高端思維,見真知。作為文化經(jīng)典之一,登鸛雀樓深刻表達了中國古人的思維特點和獨特的文化視角。比如詩人通過自然的隱喻,來體現(xiàn)其世間的真相和道理,遠比物力悍強的國家或個人更能領袖群眾。這種思想獨特、視角中肯的精神,正是崇尚高端思維的一個典范。只有從更高的思維層面,我們才能真正有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和機會,并付諸行動。
第五段,人生態(tài)度。每每站在宏偉壯麗的景象之中,我們往往會感到人生的短暫和無常。而《登鸛雀樓》中的“莫笑農(nóng)家腰下瘦”、“更有明月多情好似切”等詩句,正表達出詩人那種博大精深的人生態(tài)度。農(nóng)家雖然窮,但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能帶來不同的美好;而月亮所具有的優(yōu)美情感和千年寂靜,也表現(xiàn)出人生的豐富多彩以及問題和幸福之間的平衡。如此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在這篇文章中給我們留下的最好結論。
綜上所述,《登鸛雀樓》是一首詩,縱享千古,也是一種文化、風格、信仰和精神的體現(xiàn)。無論在何時何地,仿佛這首詩永遠發(fā)光著人類的思想和追求。全球化、數(shù)字化時代下,我們需要的是更開闊、更本質(zhì)的思維方式和真實的體驗。于是,請站在登鸛雀樓上,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中國文化的氣息,領悟人生的真實與堅韌,讓我們獲得更多的人生體驗。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二
留下《登鸛雀樓》詩作墨寶。2009年11月,總理訪問埃及,在傾聽了兩位埃及男青年用中文吟誦《登鸛雀樓》后,溫總理解釋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鼓勵人們要有寬闊的視野、高遠的志向,不斷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標。我們發(fā)展中埃關系,也要站得高,看得遠,不斷加強兩國的戰(zhàn)略合作?!?/p>
2013年6月,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訪華期間,時任國家主席國家主席向樸槿惠贈送了一幅書法作品和一件陶藝作品,其中書法作品的內(nèi)容是唐詩《登鸛雀樓》。青瓦臺方面表示,中方通過《登鸛雀樓》的詩句表現(xiàn)了過去20年韓中關系的發(fā)展仿佛“白日”垂直運行的軌道和橫穿曠野的江河一般,壯觀而充滿活力,今后希望兩國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境將韓中關系推上新的臺階。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鸛雀樓,這座古老的建筑以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壯觀的建筑風格,成為了眾人眼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作為每個中小學生必讀的一篇名篇,《登鸛雀樓》除了將這座古老的建筑描述得如此真實,更傳達了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作為一名三年級的學生,也有幸在小學的課本中讀到了這篇名篇。
第二段——認識鸛雀樓(200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边@首參差如鬼魅的詩句不僅描繪出了山水的奇妙之美,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更傳達了一種深遠的哲理:不畏艱辛,敢于挑戰(zhàn)自我,才能走得更高,觀得更遠。鸛雀樓就像一座高峰,直挺挺地聳立在我的面前,而我則不能停止走上每一層的樓梯,直到我登上了最高層的鸛雀樓,俯瞰著身下的世界,心情也隨之豁然開朗。
第三段——領悟人生哲理(400字)
在鸛雀樓的高處,我看到了自己內(nèi)心深藏已久的想法:唯有勇敢地接受挑戰(zhàn)并且不斷克服自我的心態(tài),才可能朝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這哲理不僅是對我登鸛雀樓的體會,也是我人生的啟示。在未來的學習生涯和生活中,我將牢記這一點,不畏困難,敢于探索,不斷挑戰(zhàn)自我,拓展自己的視野,追尋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四段——感受歷史文化遺產(chǎn)(200字)
鸛雀樓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要好好珍惜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走進鸛雀樓,看著樓梯上灰白的石階、石墻上的青苔,被時間的沉淀所包圍,我深深感受到了這座古建筑的歷史厚重感。站在鸛雀樓的頂層,感受風吹過的只有這拼音縮寫的消毒液藥水波動,我仿佛可以回到幾百年前,穿越時空,向那段歷史致敬。
第五段——總結(200字)
“登高必自卑,俯視必自得。”在我的心中,這句話已經(jīng)深深烙印下來。每當我登上高山、爬上樓梯,都會不經(jīng)意地想起它,提醒自己要對周圍的世界虛心謙卑,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鸛雀樓,這座古老的建筑,不僅讓我領悟到人生哲理,也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文化底蘊。希望它能一直屹立在我們的身邊,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崇敬它,感悟它的美麗和深意。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四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是什么?對于一些喜歡文學藝術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是他們一直想要探究的。登鸛雀樓是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名詩,被稱為愛國主義的代表之一,也被推崇為我國古典詩歌的經(jīng)典之作,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采訪幾位登鸛雀樓的游客他們的意見和看法,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內(nèi)涵,同時也更好地領略文化之美、情感之美。
第一段:介紹登鸛雀樓的背景及游客的第一印象
登鸛雀樓是一座歷史名樓,位于江蘇揚州市市區(qū)北部廣陵區(qū)臨江路。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現(xiàn)存樓閣建筑是清代重建的。登鸛雀樓是被吳文化當作文化標志之一。所以可以吸引了許多游客。采訪幾位游客時,他們紛紛表示,首先進入登鸛雀樓,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精神和美的震撼。
第二段:篩選游客提到的名句,談談他們對名句的理解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些登鸛雀樓的游客表示這句詩意味著山高水長,落日余暉,非常壯麗,突顯了中華大地的壯麗氣勢。而另一些游客認為,這句詩表達了絕頂青山與黃河大川,對于愛國情感有了更深的感悟。
第三段:從游客感受到的情感,談談登鸛雀樓所體現(xiàn)的文化之美
登鸛雀樓可以說是一座博物館式的文化古跡,它所體現(xiàn)的是揚州地方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登鶴望天,鶴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也是一種精神寄托。登鸛雀樓,寓意是“ 興旺、安定、繁盛”,這是對建筑哲學的深刻思考??梢哉f,登鸛雀樓所展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美、之文化。
第四段:談談登鸛雀樓對于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性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護住、整修、開發(fā)和傳承登鸛雀樓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登鸛雀樓的保護與利用,不僅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同時也是我們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一環(huán)。同時這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也推動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第五段:總結
登鸛雀樓具有典型的中國古典文化特色,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促進人們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每一個登鸛雀樓的游客,在欣賞這座中國文化古跡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也能夠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這是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五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并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tài)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能聯(lián)系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
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采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
1、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
2、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制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
環(huán)節(jié)設計:
一、導入:
1、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過好多古詩,上學以后我們也學了很多古詩,古詩已經(jīng)是我們的好朋友了。那你們能說說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點嗎?(學生回答,師板書: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字數(shù)相同。)
2、師:現(xiàn)在我出幾個題目考考你們,看誰能背出這些古詩?
《鹿柴》空曠的山林,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說話聲,讓我們體會到靜中有動的山林景色。
《早發(fā)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聲不斷的兩岸青山,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望廬山瀑布》一道白練飛流直下,讓我們懷疑是九天銀河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p>
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文,讓我們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詩不但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課里面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景色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fā)現(xiàn)并理解它們。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地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二、檢查預習,呈現(xiàn)目標。
1、出示整首詩文。
些方面的內(nèi)容呢?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并板書在旁邊:了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默寫。
3、提出合作時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fā)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nèi)容記錄下來,并選出一名中心發(fā)言人。最后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獲。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合作交流前面總結的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并適時指導。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請一組派代表介紹作者情況。大致了解一下內(nèi)容即可: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人。唐朝著名詩人。但作品在《全唐詩》中只流傳六首。擅長描寫邊塞風光。如《涼州詞》。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常有鸛雀棲息,因此得名。
2、請一組派代表談談對詩意的理解。只要求整體感知詩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詩的深刻內(nèi)涵及意境。
3、指導誦讀。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人邊聽邊想象畫面。讀完后請學生自由談想象的畫面及感受。
(2)師:誰能帶著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再指名讀前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宏大氣勢。借助課件里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體會前兩句所描繪的畫面的雄偉和壯麗。再請學生配樂朗誦。
師: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著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著腳下波濤洶涌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詩人看著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后兩句。
(3)師:現(xiàn)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
這里我請幾名學生展示配樂朗誦,根據(jù)每人朗讀時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最后齊讀一遍全詩。
4、指導背誦。
請兩名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古詩。
說一說怎樣可以很快的背下來?向學生滲透:理解記憶的方法和熟讀成誦的道理。
學生自由背誦。
在班內(nèi)展示背誦。
五、課外拓展練習。
1、默寫《登鸛雀樓》。
2、搜集王之渙的《涼州詞》,試著背下來。
《登鸛雀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六
一、導入新課。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zhì)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qū)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七
教學內(nèi)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范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伙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游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yǎng)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八
唐詩篇名。五絕。王之渙作。見《全唐詩》卷二五三?!叭浮币蛔鳌谤o”。詩題又作《鸛鵲樓》。唐芮挺章編《國秀集》作朱斌詩。鸛雀樓,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贝嗽娂礊椤疤迫肆粼姟敝凶顬槟捴巳丝诘囊皇祝骸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鼻皟删鋵懙桥R所見,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可謂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在前寫景的基礎上,說明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警策精妙,豪健有力。全詩情、景、理三者兼勝,對仗工整,氣盛骨高。清沈德潛評曰:“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唐詩別裁》卷一九)詩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兩句,寓深刻的哲理于鮮明的形象之中,為千古傳誦之名句。
【全詩】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九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范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伙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游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十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diào)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diào)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后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jù)母語的習得規(guī)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nèi)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diào)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yǎng)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jīng)”,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diào)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fā)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發(fā)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擴大發(fā)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diào)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diào)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diào)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的經(jīng)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jié)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nèi)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diào)查。通過調(diào)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后,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復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明晰出現(xiàn),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后,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jié)課除了具有上述優(yōu)點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shù)脑u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后,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鉆研,不斷地改進,把發(fā)現(xiàn)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于平淡之中見奇?zhèn)ァH妰H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于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后引發(fā)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突破教學難點。
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參與獲取知識過程與途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從而使他們深深地愛上古詩。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并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說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里,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的景色,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寫下了“登鸛雀樓”這首詩。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3.學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及閱讀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朗讀古詩。
4指名吟誦,相機讓學生介紹剛才自己學習的方法。
5.齊讀全詩。
三、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詩意
1.小朋友讀得真好,那詩人登上鸛雀樓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請大家再一次進入“朗讀”里讀讀詩,看看圖,試著自己說說,不懂的就去請教“小青蛙博士”,如果還有不懂的就舉手問老師。
2.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環(huán)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究問題。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為學生提供了古詩中難詞的意思,二向學生展現(xiàn)了前兩行詩句所描繪的生動畫面。)
3.小朋友,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什么了嗎?先別急著告訴我,讓我們一起進入“小小畫室”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用畫面展示出來,待會兒還要請你來介紹介紹呢!
4.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環(huán)境拼圖,師巡視。
5.展示一位學生的拼圖,師生共同評議,理解詩意,體驗詩情。
8.學生交流。
9.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10.學到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2.一首詩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師生吟唱)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悅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著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5.課后請每個小朋友也寫一幅漂亮的書法作品,在班里舉行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好嗎?
【多媒體的介入,將繁瑣枯燥的寫字教學變得簡單生動,學生易于接受?!?/p>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jù)《清一統(tǒng)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蓖踔疁o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后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慢慢沉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流經(jīng)樓前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融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jīng)寫盡了眼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顯得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shù)脑娨彩且皇孜褰^,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痹娋骋埠軌验?,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十四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鑒賞
這首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保际翘摂?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彼哉f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談王之渙
兩唐書無王之渙傳,《新唐書·藝文志》中無其詩集記錄,唐宋文獻材料中鮮有記載,甚至連包羅萬象的宋代公私書目中也未見其詩集記錄。在作品幾乎不傳世的情況下,詩人之英名竟也一路飄蕩下來。到了清代,曹寅主編的《全唐詩》中收錄他的作品六首。此六首作品夯實了王之渙的文學史地位。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原籍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后遷居絳郡(今山西省新絳縣)。其父王顯,擔任過唐朝的鴻臚主簿、雍州司士等職。王之渙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jīng)典之奧。
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韻調(diào)優(yōu)美。留下來的詩非常少,《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王之渙身后有墓志銘:“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品現(xiàn)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
然而,《登鸛鵲樓》作者的署名卻一直有爭議?,F(xiàn)存的古籍中,此詩首次見于中唐時期芮挺章編輯的《國秀集》。據(jù)考證,《國秀集》是芮挺章應秘書監(jiān)陳希烈、國子司業(yè)蘇源明的建議而編。蘇源明盛名于唐代,杜甫與蘇源明相交三十余年,杜甫的《八哀詩》之一即為其所作。韓愈評價為“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國秀集》開編約在天寶十二載,芮挺章大約花了七到十年廣泛搜集各家名詩,“探書禹穴,求珠赤水”,網(wǎng)羅官員、平民、隱士之作品,精選220首所成。其中收錄了王之渙署名的《涼州詞二首》(另一首是“單于北望拂云堆”)和《宴詞》(長堤春水綠悠悠),而將“白日依山盡”這首詩以《登樓》之名歸于布衣朱斌名下。以地位論,王之渙是官員,朱斌是平民;以詩名論,朱斌籍籍無名,不能與王之渙同日而語;且成書離王之渙去世不遠,王之渙家人健在,高適、王昌齡等健在,蘇源明、杜甫、為詩集作序的樓穎也在世,很難想象他們能允許芮挺章將此佳作張冠李戴。正因歷來有署名爭議,《全唐詩》收錄此詩時兼顧兩位作者,在卷203收入朱斌《登樓》,注明“一作王之渙詩”,在卷253王之渙名下收入《登鸛鵲樓》,注明“一作朱斌詩”。施蟄存亦指出這首詩是登近海的樓臺,不適于鸛雀樓。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十五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的譯文評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譯事難,譯詩更難。因為詩是文學最優(yōu)美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具備一般的文學體裁特征,還兼?zhèn)渖耥嵑鸵饩车忍攸c。除了語言的轉換外,譯詩更重要的是傳遞原作的神韻與意境。中國傳統(tǒng)詩歌歷來講求格律,重押韻,講平仄,求對仗,用典故,字里行間以含蓄為美,以意境為上,忌直白。雖然傳統(tǒng)英語詩歌也講究格律,押韻,節(jié)奏,用典等,但終因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得漢語格律詩英譯尤為困難。一部分翻譯家嘗試著用散文詩譯中國傳統(tǒng)詩歌,但在傳達原詩神韻與意境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少了詩味。因此許多翻譯家主張“以詩譯詩,尤其要以格律詩譯格律詩”。在這些知難而進的中國翻譯家中,有一位就是有“書銷中外五十本,詩譯英法惟一人”之說的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翻譯理論家、實踐家許淵沖先生。他的“詩體譯詩”被著名學者錢鐘書稱為“戴著音韻和節(jié)奏的鐐銬跳舞,跳得靈活自如,令人驚奇”。許淵沖教授在《毛主席詩詞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體譯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詩詞翻譯的“三美”論:“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北疚膶⑦\用“三美”理論來評析許淵沖先生所譯的《登鸛雀樓》一詩。
二、《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不朽之作。該詩為五言絕句,雄奇豪邁、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和贊美;后兩句抒情,情中見理,表現(xiàn)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以及無限進取與探索精神。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以下是《登鸛雀樓》原詩及許淵沖先生譯文。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原詩之義象美。義象美是指“詩歌字詞句或整首詩的意蘊、義理作用于大腦而產(chǎn)生的美感?!?辜正坤)原詩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慢慢消失在視野的盡頭。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在遠處轉向,流歸大海。這兩句詩把上下、遠近、東西景物全都容進詩筆之下,畫面寬廣,意境深遠,組成了一幅宏偉壯麗的圖畫,創(chuàng)造了一種意境之美。后兩句寓情于景,揭示出“觀景,需登高才能望遠;而人生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看得全”的哲理。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
譯詩之意美。意美是譯出“原詩的意境和詩味之美?!?郭著章)許淵沖先生的譯詩完美再現(xiàn)了原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美。用“thesun,themountain,theriverandthesea”勾勒了一幅美麗畫卷,而“beyond”和“seawards”這兩個詞則直接點明了詩中幾個意象的空間位置關系,把“幾個畫面并置而產(chǎn)生相互對立但又相互補充的張力審美效果。”(辜正坤)這樣,便在審美主體的腦中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譯詩后兩句以“agrandersight”譯“千里目”,“byclimbingtoagreaterheight”譯“更上一層樓”準確傳達出了原詩的哲理。“千里目”和“一層樓”實為寫虛,是在頭兩句實景的基礎上作者盡想象之能事,表現(xiàn)出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許淵沖先生在深刻理解了原詩意義的基礎上采用了模糊翻譯法,這種翻譯卻更準確的傳達了原詩的意境與韻味。
原詩之音象美。音象美是指詩歌的聽覺形象,詩歌的音樂性,包括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式。漢語一個字一個音節(jié),元音音節(jié)出現(xiàn)在輔音之后,再加上漢字的四個音調(diào),便可奏出變化跳躍的音樂。由于漢字單音節(jié)的特點,詩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詩歌的節(jié)奏。例如,一首五言詩即五個音節(jié),兩字為一頓,一行為三頓,結合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的巧妙運用,會給整首詩帶來一種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兜躯X雀樓》為五言絕句,每行五個音節(jié),可劃分為三頓,即:白日-依山-盡0-/黃河-入海-流0-/欲窮-千里-目0-/更上-一層-樓0-/而該詩的格律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者結合,構成了原詩的節(jié)奏美,使原詩讀起來鏗鏘有力。漢詩的押韻能增添音樂感,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漢詩可押頭韻或尾韻。《登鸛雀樓》押尾韻,韻式為xaxa押/ou/韻和/iu/韻。該韻為陽性音,讀音嘹亮、渾厚,雙唇發(fā)音時開口度比較大,使人感到一種強有力的聲音在耳畔回蕩,能營造出一種宏偉壯觀的景象。
譯詩之音美。音美是指“譯文可以借助譯語詩人喜見樂用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的韻腳,還可以借助雙聲、疊韻、重復等方法來表達原文的音美”。(郭著章)英語詩以多音節(jié)為其音美的基礎。多音節(jié)詞有輕重音節(jié)之分,因此英語詩歌往往具有抑揚頓挫、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感。英詩講究音步,兩個音節(jié)的輕重音節(jié)為抑揚格,重輕音節(jié)為揚抑格,運用恰當能產(chǎn)生如行云流水般的節(jié)奏感。在押韻方面,英詩也可押頭韻或尾韻。許淵沖先生認為,“在詩歌翻譯中,詩歌所裝載的信息總量是由語義和文體組成,而語義不過是低層次的信息,而文體(形式)比如音韻、節(jié)奏等才是高層次的信息,如果僅僅再現(xiàn)低層次的信息-語義,產(chǎn)生的譯文就不再是詩,而變成散文了。”譯詩為抑揚格四音步,韻式為aabb,一二句“glows”與“flows”元音相押,三四句“sight”與“height”元音與結尾輔音相押,讀起來嘹亮悅耳,瑯瑯上口。另外,第三行與第四行還運用了頭韻。頭韻是利用詞語音韻的修辭格。它是英語古體詩韻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所產(chǎn)生的音韻效果可“增添文字的音樂感,便于朗讀、記憶。有時它還有強化語勢或使語句聽起來詼諧、俏皮等作用”。(盧炳群)第三行中的“grander”與第四行中的'“greater”構成了頭韻,有效地增添了全詩的音樂感。
原詩之視象美。視象可分為內(nèi)視象與外視象。內(nèi)視象是“詩歌的具體內(nèi)容借助審美主體的呈象能力而顯示為主體想象世界中看得見的具體物象”;外視象是“詩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詩行排列、特殊的字、詞書寫形式等物象”。(辜正坤)為了實現(xiàn)詩歌的語意視象美即內(nèi)視象美,原詩采用了以下幾種修辭手法:首先是對比手法。對比,是指“通過并立含義相反或不同的字、詞、短語甚至句子來比較、展示事物間的差異?!?盧炳群)因此,對比的主要特點是明快、強烈。原詩的對比有以下幾個方面:a.色彩對比:白日、青山、黃河,五光十色,絢爛繽紛,給人營造了一種強烈的色彩視覺之美。b.動靜緩急對比:白日慢慢移動,一個“依”字,體現(xiàn)出其勢之緩;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一個“入”字,將其奔瀉千里之勢托出。景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身臨其境,心情激蕩。c、虛實對比:在一二句寫實景的基礎上,又充分發(fā)揮想象,借景抒情,揭示人生真理?!鞍兹铡薄案呱健薄包S河”描寫的是實景,“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縱橫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其所望之高,所想之遠,虛實結合,寓意早已躍然紙上。其次是襯托手法:從形象上看,太陽之高,山之高,黃河之長,相互映襯;而前兩句所描寫白日、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黃河,營造了一種高遠開闊的境界,為下文說理作了鋪墊,使作者自然而然就道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富有哲理的詩句。通過對比和襯托手法,讀者極易展開想象,腦海中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具體而清晰的壯麗畫面。從詩歌的語形視象美即外視象美來看,原詩為五言絕句,對仗工整。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壯觀雄偉,“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一聯(lián)用的是流水對,“欲窮”與“更上”相對,“千里”與“一層”兩個數(shù)詞相對,“目”與“樓”兩個名詞相對。這就構成了原詩形式上的完美。
譯詩之形美。形美是“在詩句長短方面和對仗工整方面,盡量做到形似?!?郭著章)許淵沖先生認為,“譯詩除了傳達原詩內(nèi)容之外,還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因此,其譯作形式工整,韻律自然,很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形美。原詩為絕句,共四行;譯詩在建行上與原詩相同,也為四行。原詩為五言三頓,譯詩的詩行長度與原詩相仿,為8個音節(jié),抑揚格四音步。原詩采用對仗形式,偶句押韻,行文工整流暢,譯文則采用對偶形式,兩兩相對,韻式為aabb。譯文以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方位詞對方位詞(sun-yellowriver,glows-flows,beyond-seawards,grander-greater,sight-height),及其工整協(xié)調(diào)。另外,譯詩中的sun(red)-mountain(green),river(yellow)-sea(blue)也從視角上構成了色彩對比之美;而moutain-river一靜一動,形成了強烈的動靜緩急對比之美;grandersight-greaterheight形成頭韻,加上押相同的尾韻,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譯詩的形式之美和音韻之美,具有說服、激勵、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的作用。
三、詩歌,作為文學最高表現(xiàn)形式,是一門藝術,一種美;詩歌翻譯,是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和美的再現(xiàn)過程;而詩歌賞析,是審美主體根據(jù)某種審美鑒賞標準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許淵沖先生針對詩歌翻譯所提出的“三美”原則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譯詩優(yōu)劣的鑒賞標準。理想的譯詩,“第一,應當自己也是詩;第二,應傳原詩的情緒;第三,應傳原詩的內(nèi)容;第四,應取原詩的形式?!?成仿吾)許淵沖先生堅持以詩譯詩,按照“意美”、“音美”、“形美”標準英譯中國傳統(tǒng)詩歌,其所譯《登鸛雀樓》一詩不僅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準確地再現(xiàn)了原詩,而且生動地傳達了原詩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和詩韻,讓讀者切身地感受到詩歌的獨特魅力與美。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一說,作者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屬河北)縣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但是,根據(jù)王之渙及其夫人的墓志銘,則王之渙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門子調(diào)補冀州衡水主薄”,在開元十年(722)與夫人李氏成婚時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職時間一直持續(xù)到開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罷官悠游,而此時王之渙已經(jīng)年近四十,經(jīng)過十五年的悠游后約在天寶元年(742)復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學者李希泌推測,鸛雀樓在平陽府蒲州(今山西蒲縣),與王之渙的老家絳州,同屬晉南,故這首詩可能是王之渙在棄官回鄉(xiāng)時所作,創(chuàng)作年代約在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宋代李頎《古今詩話》:河中府鸛雀樓,唐人留詩者極多,唯王之渙、李益、暢當詩最佳。
明代胡應麟《詩藪》:對結者須意盡,如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高達夫“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
明代李攀龍《唐詩選》:玉遮曰:不明說“高”字,已自極高。
明代袁宏道《唐詩訓解》:結語天成,非可意撰。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日沒河流之景,未足稱奇,窮目之觀,更在高處。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空闊中無所不有,故雄渾而不疏寂。
明末清初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說唐詩》:作詩最要眼界開闊。鸛雀樓,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已極壯觀。而之渙此作,亦遂寫煞。
清代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上二句橫說樓所見之大,下二句豎說樓所臨之高。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四語皆對,讀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通直寫其地勢之高,分作兩層,虛實互見。沈存中曰:“鸛雀樓前瞻中條山,下瞰大河?!鄙鲜执缶辰缫驯M,下十字以虛筆托之。
清代李锳《詩法易簡錄》:先寫登樓,再寫形勝、便嫌平衍,雖有名句,總是卑格。此詩首二句先切定鸛雀樓境界,后二句再寫登樓,格力便高。后二句不言樓之如何高,而樓之高已極盡形容,且于寫景之外,更有未寫之景在。此種格力,尤臻絕頂。
清代張錫麟《唐詩近體》:王堯沖曰:首二句已盡目力所窮矣,下作轉語,言若欲窮目力之勝,庶此樓上再上得一層更好。此詩人題外深一層作此虛想也。
清末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前一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馀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
王之渙像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登鸛雀樓的心得體會篇十六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就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就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就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就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603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