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一部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后,對作品內(nèi)容、形式、藝術(shù)性等方面的評論和感悟。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作品中的語句或段落,突出作品的精彩之處。以下是一些精選的讀后感示范,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創(chuàng)作思路。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一
《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 “ 惡 ” 的無可回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zhuǎn)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zhì)的丑陋,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羅生門,一隅殘破的斷壁頹垣,在瓢潑的雨水中,邊嗟嘆人世的紛亂邊試圖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禮的暢快。然而,在這個悖逆的時代,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各種人性的罪惡與墮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長,道德瓦解,價值崩潰,連基本的底線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一、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 荒涼景象中,便有狐貍和強盜來乘機作窩。白晝,這些烏鴉成群地在高高的門樓頂空飛翔啼叫,特別到夕陽通紅時,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這里來了。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著烏鴉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fā)著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xiàn)著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tài)。 老婆子眼睛睜得更大,用眼眶紅爛的肉食鳥一般矍鑠的眼光盯住家將的臉,然后把發(fā)皺的同鼻子擠在一起的嘴,像吃食似的動著,牽動了細脖子的喉尖,從喉頭發(fā)出烏鴉似的嗓音,一邊喘氣,一邊傳到家將的耳朵里。 “拔了這頭發(fā),拔了這頭發(fā),是做假發(fā)的?!?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中,還想到美發(fā), 這就是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二、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
《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fēng)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yōu)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后急轉(zhuǎn)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 《羅生門》是對人性中 “ 惡 ” 的暴露、揶揄和鞭撻。
這也告訴我們,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于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guān)于良知與人性的專注思考。
總之,這是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xiàn)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tài)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二
《羅生門》出自有日本短篇小說“鬼才”的作家芥川龍之介,我也不知道當初抱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買這本書,買回來后就一直壓在箱子底下,不久前才拆開包裝,翻開閱讀。
這是一本集小說與散文的書,當我翻開譯序時,我就知道我不一定能順利讀下去了。因為是外國著作,翻譯出來的文字總帶著一些日式的風(fēng)格,有些更是帶有日本歷史的詞句,讀著的感覺就像小學(xué)認字時,知道每個字的意思,卻不懂成為一句話后,所想要表達出來的意思。
大概能看懂故事的,也就是第一篇與書本同名的小說《羅生門》了。羅生門是位于日本京都中央大道朱雀路南端的一個城門。在這個地方發(fā)生了一個詭譎、揭露人的利己本性的故事。
戰(zhàn)亂時期的一個無名家將(奴仆),在被在主人家驅(qū)逐出來后流落街頭,思考是否要淪為強盜。為躲避寒冷和大雨,家將走進了堆滿尸體的城樓,城樓里,散出昏黃的燭光,壯著膽子繼續(xù)走,他看見一個老嫗正在拔尸體的頭發(fā),正義感使然,他上前揪住老嫗的衣襟質(zhì)問她這是做什么,老嫗講了其中緣由,大意是: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他們生前也是做這些勾當?shù)模瑸榱嘶钕氯?,我想他們會原諒我的。老嫗的一番話,倒讓家將做了一個選擇,說:“那我扒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不這樣,我也得餓死”。于是家將奪走了了老嫗的衣服,一把把老嫗推向死尸堆,就這樣消失在夜色里。
幾頁紙的短篇小說,寫出了故事的鮮血淋漓,讀著這些文字,看著這個故事,會讓人覺得恐怖與毛骨悚然,也是這個故事的成功之處吧。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三
二樓的老婆子是可憐的,本應(yīng)是享老福的年紀,卻躲在死人堆中取火,在死人堆中尋找生存來源。當家丁看到老婆子拔死人頭發(fā)時,他的第一反應(yīng)是“——餓死還是做強盜,恐怕他會毫不含糊地選擇餓死”。這時的家丁初次真正見識到惡的一面時,他從心底里厭惡,難道僅僅是厭惡老婆子嗎?不,他厭惡的同時還產(chǎn)生了有做強盜想法的自己。
當家丁弄明白老婆子所做一切的緣由后,他自己開始被老婆子影響到,利己主義的思想卷土重來,這時,他下定了決心,奪走老婆子的衣服逃走。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寫作風(fēng)格總是獨具一格,慢慢悠悠的環(huán)境中總能突顯人物的心境,敘事手段同樣獨具特色,不禁使人感到一種獨特的魅力。
人人都有利己主義,但同時人人又有選擇的權(quán)力。羅生門的雨不可避免,但希望每一個候雨人都可以等到一片屬于自己的晴天。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四
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由于大雨,一個中國故事。人性就如此他們丑陋的被展現(xiàn)自己出來。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故事的杰作本身來自禪宗是“黃昏,羅門下,家人正在等待過去的雨?!本褪沁@么簡單,并強調(diào)一個事實,即他是高出了讀者的情緒的情況下,冷靜的敘述。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芥川先生的小說里只有中國故事,讀來也是令人產(chǎn)生疑惑。不過,不可進行否認地,每次讀《羅生門》都會覺得有種精神壓抑學(xué)生沉悶感:日落黃昏,陰霾密布,陰雨連綿,斷壁殘垣,烏鴉在頭頂盤旋,腳邊是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一副瘡痍景象,為后繼相關(guān)危險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了一些鋪墊。老婦在女子對于尸體上拔發(fā)被一個從主人家被趕出的仆人撞見,仆人可以了解農(nóng)村老婦用蛇干充當魚干賣錢謀生的故事后我們恍然大悟:兩人作惡撒謊行為都是企業(yè)為了提高生存,自己已經(jīng)成為一種強盜又何嘗不是不可呢?于是他們搶了老婦的衣服逃走了。
無論是不積德的老婦人,還是從“正義”變成強盜,都同樣令人悲傷和可憐。 天災(zāi)人禍,生活迫不得已,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人性的構(gòu)成變黑。 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得不到滿足時,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原諒的。” 這種荒謬的言論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但縱觀中國歷史,“不被呻吟所喂養(yǎng)”、“不屈服于大米”和“貧窮是不能移動的”這些說法恰恰證明了世界上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東西——尊嚴。
社會是復(fù)雜的,善與惡都不容易界定。更不用說人類思想的復(fù)雜性,善惡的概念是由人們的社會認知和個人理想目標的深度決定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肯定會認為自己是“好人”。
只有在衣食無憂,風(fēng)氣淳樸的社會中,人們社會才會有尊嚴問題意識,會懲惡揚善。在溫飽都得到了不到可以保證的社會中,罪惡感會被進行消解,善良和正義已經(jīng)成為一個借口。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政府就有一種欺騙固然沒錯,然而中國軟弱從何發(fā)展而來?純?nèi)皇怯炀土塑浫?。因為想保住企業(yè)現(xiàn)在學(xué)生自身的地位而軟弱從而進行欺騙他人。人們生活就是一個因為通過這種的思想而用謊言構(gòu)筑看似光鮮靚麗的海市蜃樓。
微風(fēng)過羅生門吹,作為欲望南京。心羅生門,卻怎么也長將再次清理?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五
羅生門讀后感作者:高一1w《羅生門》是芥川龍之芥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jīng)里面的故事。《羅生門》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說中什么也沒說,他只講了故事,他沒有任何議論和交代,故事甚至講的有些唐突,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xiàn)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著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著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總之是滿目瘡痍。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nóng)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zāi)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么都干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shù)。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面對復(fù)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么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復(fù)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jù)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fēng)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愿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fēng)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shè)和借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quán)力的濫用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jīng)理貪污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jīng)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jīng)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jīng)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集體淪喪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惡。
msn(中國大學(xué)網(wǎng))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六
在看完之后,我們都能夠發(fā)覺,那個年代拍的電影都是一些成本比較少的,也就是說不像此刻投資那么大在一部電影里。在一個網(wǎng)站里看到,《美人計》這一部電影的投資僅僅只是區(qū)區(qū)的200美元。并且能夠相信,《羅生門》投資是更少的。
從這兩部電影里,我們都能夠看到了好一些無聊的鏡頭。例如簡簡單單的走一條路,鏡頭居然就讓我們看他走了一回貓步。并且他走的這段路對劇情的發(fā)展完全是沒有影響的。那條路有多長,觀眾就要看他走多長的路。感覺就是在耗時間,讓電影能夠湊足時間長度。當然,畢竟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電影了,我們對此也無可厚非。
讓我們看完后從心底處覺得久久不能平靜的就是在看完了《羅生門》了。看完這一部電影后,心底里就覺得有很多東西要說來,并且是不說不痛快的那種。這一部電影的主題給人以的提問本身實在是太大了,并且是很狠狠地諷刺到了很多人。這個問題很深刻,很容易就諷刺到了很多人。
故事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性。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殺人命案的故事,三個當事人和一個目擊證人四個人之間各自各對這一個故事的四種不一樣的說法。人人都說了對自我有利的證詞。武士、武士的妻子、強盜和樵夫各自說完了自我的證詞后,我們都一片默然,我們都不由自問,到底誰說了真話呢?然而,導(dǎo)演黑澤明經(jīng)過電影要表達給我們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他是要告訴我們一些關(guān)于人性的本質(zhì)。
只是我們在看的過程中看不到這么多的妙處來??墒窃诮Y(jié)局時,便一切都明白了。結(jié)局實在就是一個畫龍點睛的生花妙筆。雖然電影本身直到曲人散時依然沒有告訴事實的真相。然而真相在電影里,本身就已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導(dǎo)演把事情的真相表達給我們,那么電影就不會有這么大的震撼力了。在結(jié)局處,羅生門中的大漢對樵夫說出的那一句“你把那短刀拿了去哪里?”時,雷聲轟然,蒼天也為人類的自私自利而怒吼。正當我們有處于默然時,電影又經(jīng)過樵夫領(lǐng)養(yǎng)那個嬰兒這一舉動向我們表達出了一個期望。這個期望與其說是導(dǎo)演的期望,不如說是觀眾的期望、人類的期望。
這一幕堪稱蕩氣回腸。這就是大師的高明之處!
這種電影,對于生活在這個年代的我們來說,平時都是不那么容易能夠接觸到的。望教師以后能看多一些這樣的電影給我們看。同時,能夠更大的提高我們的電影鑒賞水平。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七
羅生門,本是一座廟。廟是看世間的一只眼,廟破落了,世道就破落了,世道破落了,人心就破落了。破落的羅生門里,佛像和供品被打碎,涂著朱漆、金箔的木頭被人堆在路旁當柴出售,狐貍來棲,盜賊入住,無主尸體也紛紛扔到這里任由鴉群啄食。
陰冷,潮濕,散發(fā)著腐尸味的羅生門,在芥川的筆下變成文字,變成故事,變成一只尖鋒利刃的手術(shù)刀,從皮到肉一點點剖開,直剖至人性深處。
亂世中,最先墮落的,恐怕就是人性。人性是什么?不過是善與惡的相互糾纏和相互較量。世間沒有純粹的善,也沒有純粹的惡,只有純粹的利己主義。尤其在一個地震、火災(zāi)、臺風(fēng)、饑荒災(zāi)連禍接的年代,在一個只要餓倒在路旁,就會像野狗一樣被丟棄的年代,僅生計和吃飽,就能夠收買人性,使它成為惡的傀儡。
惡的誕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畢竟,還有善的反擊和壓制。起初,當走投無路的家丁坐在羅生門坍塌的石階上避雨時,在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妄想中,就是因為不能認同"強盜"而委決不下。尤其是看到小老太殘忍地褻瀆死者時,善本能的驅(qū)動,使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正義感,那一刻,在餓死和強盜之間,他毫不含糊地選擇了餓死。
然而,正義是善變的,因為,走投無路更容易使人的內(nèi)心充滿沮喪和憎恨。生,是世間所有的生物本能的欲望和共同衛(wèi)護的底線,當這條底線被碰觸,一切行為都能夠成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生,雇主解雇了家丁,家丁剝走了小老太的衣服,小老太拔掉了死人的頭發(fā)。人欺人,欺不了活人的,便去褻瀆死人。為了生,一切罪惡都變得理直氣壯。小老太拔去女尸頭發(fā)時,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那個女尸生前曾不斷地賣假魚干去欺騙士兵。家丁剝走小老太的衣服時,也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因為小老太喪盡天良,竟然連死人也不放過。
是心做娑婆,是心是娑婆。
讀《羅生門》就是在讀人性的本來面目??鬃诱f性本善,我贊同。奧古斯丁的原罪說,我也贊同。善與惡本就是一個陰陽共生體,只是善更容易被惡牽引,猶如墻頭草,性隨境轉(zhuǎn)。
"如果你是那個家丁,在羅生門的境遇下,你是選擇餓死還是當強盜?"每讀羅生門,我都會這樣問自己。但我始終沒有勇氣回答。
現(xiàn)世說,"當強盜還能生,不當就得死。"
佛陀說,"現(xiàn)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未來的你,是現(xiàn)在的你所造。"蓮花生大士進一步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xiàn)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為。"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人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沒有那么多。我只想做好那一念的修持,好讓我在羅生門的境遇下,能夠有勇氣選擇餓死。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八
讀此書的時候,不由得贊嘆《羅生門》的表里配《密林中》的里表其中的契合與沿拓,從兩人的相互作用的羅生門,發(fā)展到三為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無窮,陰暗角落至羅生門至大千世界,善惡的轉(zhuǎn)換到惡的無處不在當真是精彩之極!
遠觀芥川龍之介,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這兩篇涵蓋!關(guān)于人生丑惡面以至于產(chǎn)生惡的揭露揶揄!
記得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書中的人物并沒有簡單地被分為“好人”和“壞人”,雖然西蒙和杰克是善與惡的兩個極端的例子??v然拉爾夫彬彬有禮,皮吉通達常情,兩人卻參與謀殺:盡管他們都有自己的準則,然而兩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獵手捕來的肉食。
芥川龍之介說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懷疑自由意志,一半懷疑宿命”?!肮湃藢⑦@種態(tài)度稱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沒有中庸之道,就沒有任何幸?!薄顿宓脑挕贰<此弥杏怪纴碚{(diào)和自由意志與宿命的矛盾,而一輩子也掙扎其間。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除了幼時受中國影響,青年受西方文化影響,他更受處于榮格“集體潛意識”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潛移默化。芥川龍之介的遺書上曾經(jīng)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己對將來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個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說明過了,雖然加諸在我身上的社會性條件-但是封建時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沒寫出來。至于為何故意不寫出來,這是因為到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時代的陰影中,而我再在那舞臺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場人物等社會性條件-大多都已表現(xiàn)在我的作品當中,但是,只因為我自己也活在社會性條件中就認定自己一定了解社會性條件是不行的吧?!笨梢哉f,在他的作品封建時代的影響無不滲析其間!
在別處摘抄了一段有關(guān)日本佛道文化的善惡觀,雖然其中有些極端偏見之語,但也沒有遠離中心。如下:日本佛教的教義對彼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主張彼世沒有天堂與地獄的區(qū)別,在能去彼世這一點上,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干過壞事的人或迷戀現(xiàn)世的人,遲早都能去彼世,只不過做過普事的人可以早點回現(xiàn)世,干過壞事的人要長期留在彼世。日本凈土真宗的開山祖師更是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惡人正機”說,從“無戒”的立場出發(fā),認為人們不應(yīng)該拘泥于佛教廣泛宣傳的勸善懲惡的善惡觀。受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日本人形成了獨特的善惡區(qū)分不明的善惡觀,一種不加區(qū)別、不分善惡、包容一切的平等精神,一直深深扎根于日本人心目中,“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日本人似乎都缺乏這種認識惡的能力,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不愿意抓住這些惡的問題”。事實上,在日本人的實際生活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一種所謂“必要惡”的理論,即善行未必都是需要的,而一些惡舉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當然,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中單純的惡沒有被贊嘆或者是無情的鞭撻,而是被憐憫,憐憫之心充乎表里!他要強調(diào)的更可能是一些變態(tài)的道德觀與人性的相互運動。
戈爾丁曾經(jīng)說過,人的高貴之處就在于敢于正視罪惡,而不是對罪惡熟視無睹。小說傳遞的信息不應(yīng)簡單地歸入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的類目。問題不是人非善必惡,而是人能夠并且必須有自知之明。
大概芥川龍之介自認的使命也在此吧,他想要醫(yī)治對自我本性的驚人無知,讓人正視人自身的殘酷貪婪的可悲事實!
最后以芥川的自述作結(jié)
“我們必須更加珍惜人所特有的感情的全部。自然只是冷冷注視我們的痛苦,我們必須互相憐憫。而歡喜殺戮——絞殺對手甚至比語驚四座還要來得更加容易。”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九
這是暑假在微信讀書上聽的書,本來以為是一篇中長篇小說,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先說一下,我讀書吧,完全是憑眼緣,或者去找別人推薦的看,我不喜歡看勵志書、心里雞湯什么的,不功利地想從中收獲多少東西,可是也不會去看那些沒有一點營養(yǎng)的網(wǎng)文,所以看的就很雜,喜好隨心不隨意哈哈。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作者把人性以及人的那點細心思全都展現(xiàn)了出來。在死亡威脅下,拔死人頭發(fā)、做強盜這些令人不齒的事都做的理直氣壯,女人與情婦一邊商量謀殺親夫一邊卻又互相猜忌對方是否會背叛自我。大家都在為了自我的.利益不擇手段,編制謊言,即使騙不了別人,也要讓自我心安理得。
也許跟芥川龍之介(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有過,所以整篇文章都透露著一種陰暗、絕望。我覺得我們看這書的時候,不用太糾結(jié)于書的那些負面資料,人性本就復(fù)雜,生物本能就是趨利避害,我們只需了解就好,做好自我就好。有句話怎樣說: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十
《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回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zhuǎn)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zhì)的丑陋,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羅生門,一隅殘破的斷壁頹垣,在瓢潑的雨水中,邊嗟嘆人世的紛亂邊試圖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禮的暢快。然而,在這個悖逆的時代,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各種人性的罪惡與墮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長,道德瓦解,價值崩潰,連基本的底線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臎鼍跋笾校阌泻偤蛷姳I來乘機作窩。白晝,這些烏鴉成群地在高高的門樓頂空飛翔啼叫,特別到夕陽通紅時,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這里來了。
《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fēng)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yōu)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后急轉(zhuǎn)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羅生門》是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
總之,這是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xiàn)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tài)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
罪惡感的消解,是社會的悲哀。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十一
以前沒有看過黑澤明大師所拍的電影,盡管他名氣很大,來是因為這是部黑白片,年代久遠,不想看,二是經(jīng)??葱┥虡I(yè)大片,習(xí)慣于看寫視覺效果、特技,看了之后就忘掉。
近來,經(jīng)朋友推薦,還是看了《羅生門》這部影片,這部挖掘人性丑惡的巔峰之作,剛開始看感覺不到有什么異樣的地方,反倒感覺很平庸,但到后來,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好象自己也有,就跟看過小說阿q正傳樣,它挖掘了人性中些固有的東西。
影片的故事由三人在羅生門邊躲雨而展開。此三人是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巢袢俗匝宰哉Z:真是看不懂、看不懂。在乞丐再三追問下,砍柴人講了如下件事:
三天前砍柴人進山去砍柴,在山里看到在把女人用的木梳傍有具武士尸體。砍柴人趕緊到衙門去報官。差役抓住了殺死武士的強盜。在公堂上強盜承認見武士妻子美貌,強暴了她。由于武士妻子堅決要他倆決斗,在決斗了23回后,他殺死了武士。強盜想以此夸耀自己的武藝高強。武士妻子卻說,她受強盜侮辱撲到武士身上哭訴,昏了過去,手中短刀誤殺了丈夫。這時公堂上讓女巫把武士的靈魂招來審問,武士說,他妻子唆使強盜殺他,他十分羞恥,拿起短刀自殺的??巢袢诉€說,其實他看到強盜與武士兩人的決斗,開始由于沒有講,是怕受到牽連(因為他自己拿了那把短刀),其實兩人的武藝很平常不像強盜所吹噓的那樣,是強盜砍死了武士。
正在三人談至尾聲時忽然聽到嬰兒哭聲,乞丐找到了被遺棄的嬰兒,想剝那棄嬰的'衣服,被阻止后,砍柴人說,我已有六個孩子,不在乎養(yǎng)第七個孩子,讓我領(lǐng)養(yǎng)吧,和尚把孩子給了砍柴人。雨過天晴,夕陽照著砍柴人離去的背影。
簡單的故事,簡單的人物,簡單的場景,卻在大師的手中變成部扣人心弦的不朽之作。它揭示出人生的真相,象鋒利的刀刃劃過皮膚樣,既痛且快。真相是,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事實,沒有真實。敘述者越多,我們離真實越遠。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都遵從經(jīng)濟學(xué)中的理性人假設(sh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武士、強盜、妻子、農(nóng)夫莫不如是。所以說,真理是丑的,真實是不重要的。其實每個人在描述件事情的時候或多或少地帶些修飾,為了沖淡或掩蓋那些自己不愿展示的面。那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很多時候你自己都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再回頭想想,強盜、夫婦、樵夫等人編造的故事也并沒有那么惡意,至少只利己沒有想著去損人。
人性的話題實在沉重,我認為從來就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只有制度的好壞之別,在個好的制度下,壞人也能變?yōu)楹萌?,而在個差的制度下,好人也變?yōu)榱藟娜?。只有我們的制度健全和完善了,才能達到人性本善的那種境界。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十二
羅生門讀后感,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羅生門讀后感,歡迎閱讀!
短篇小說《羅生門》是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龍之介大學(xué)時代的作品,自此,芥川正式步入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途。
芥川生于1892年,卒于1927年,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多愁善感,創(chuàng)作時討厭平庸,討厭直露浮泛,討厭隔靴搔癢式的含蓄和自然主義的寫實。
行文精雕細琢,立意獨辟蹊徑,構(gòu)思縝密嚴整,然文風(fēng)冷峻,用詞樸素壓抑,擅長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時常流露出厭世主義傾向所導(dǎo)致的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與癡迷。
羅生門是坐落于京都的一座破廟,故事年代,京都連年遭災(zāi):地震、龍卷風(fēng)、大火、饑荒等不一而足。
整個京城尚且衰敗不堪,何況小小的羅生門,于是,樂得狐貍來棲,盜賊入住,羅生門里的佛像和祭祀用具俱已損毀,涂著朱漆或飾有金箔的木料被人推在路旁當柴出售。
社會經(jīng)濟低迷,人們普遍生活窘迫,在生存壓力下,道德和良知失去約束,人性的“惡”漸露猙獰。
由此犯下羅生門下的五宗罪。
第一宗罪。
由于京都城的衰敗不堪,仆人被多年的雇主解雇,以致仆人走投無路,迫得在破廟棲身。
經(jīng)濟壓力下,雇主的冷漠與仆人的弱勢形成強烈對比。
仆人對雇主不能說無怨無恨,卻也是無可奈何。
仆人的當務(wù)之急是設(shè)法籌措明日的生計,但在經(jīng)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即使想方設(shè)法也是無法可想。
為生計所迫,是仆人蛻變?yōu)楸I賊的原動力。
第二宗罪。
在蕭條的大背景下,廟宇因無人修繕而衰敗不堪倒也罷了。
但無主尸體被遺棄于羅生門樓上且日久成俗,任由食尸鳥啄食,以致日暮時分羅生門的上空昏鴉蔽日。
人世間重生輕死本是常情,然而對死者的遺棄卻超出了“輕死”的度,一個對死者失去尊重的社會必然見利忘義,死者的無助折射出整個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助。
第三宗罪。
為生計所迫,老太婆竟然去撥死人的頭發(fā)做假發(fā)。
對死者的褻瀆,必然導(dǎo)致生者的同類相殘。
無論這個得瘟疫死去的女人生前有多么的十惡不赦,死亡等于清算,應(yīng)該能洗去其一生的罪孽。
然而,老太婆連死人也不肯放過,求生的本能淹沒了道德的界限,良知輕易地滑向罪惡,其行為之惡劣可與當年午子胥掘墓鞭尸相提并論。
第四宗罪。
仆人三下兩下扯掉老太婆的衣衫,一腳把抱住自己腿不放的老太婆踹倒在死尸上,然后把剝下的絲柏樹皮色衣服夾在腋下,轉(zhuǎn)眼跑下陡梯,消失在夜色深處。
仆人阻止老太婆對死人的褻瀆,是出于善的本能,然而當他去剝?nèi)ダ咸乓路r,卻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弱者無力抗爭強者,就將矛頭指向更弱者。
第五宗罪。
被拔頭發(fā)的死去的女人,生前曾把蛇一段段切成四寸長曬干,說是魚干拿到禁軍營地去賣。
禁軍們都夸她賣的魚干味道鮮美,竟頓頓買來做菜。
東京都當年的食品安全問題與當前的中國何其相似。
一個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的社會里。
貧窮是人性滑向“惡”的首要推手。
正如梁曉聲所言:“與富足相比,貧窮更容易使人性情惡劣,更容易使人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黑暗,而且充滿沮喪和憎恨?!绷_生門里一共出現(xiàn)四個人物,包括雇主、仆人、老太婆、死去的女人。
為了生存,雇主解雇仆人、仆人欺侮老太婆、老太婆褻瀆死去的女人,而死去的女人生前又去欺騙士兵。
他們嚴格遵循叢林法則,剝?nèi)厍榈牡赖峦庖?,把人性的“惡”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正義缺失是人性滑向“惡”的另一推手。
人在盛世,道德是束縛“惡”的軟力量,社會越和諧,道德的約束力越強大;刑律是束縛“惡”的硬力量,如果為惡觸及底線,必然受到懲罰。
然而當亂世來臨,為“惡”得不到道德的譴責(zé),得不到正義的懲處,社會整體道德淪喪,底線無人看守,為惡者獲利豐厚,為善者舉步唯艱。
而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本能的驅(qū)使下,叫人如何不去善從惡,歷來改朝換代時期的盜賊蜂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善”與“惡”就象寶劍的雙鋒,當為善超出“適度”的圍疇,會滑入“惡”的行列,善與惡之間只是一步之遙。
這與當前的計劃生育政策何其相似,超生的人須支付一筆的社會扶養(yǎng)費,政府收費具有懲罰性質(zhì),其本意是通過經(jīng)濟手段抑制超生者的生育沖動,達到少生優(yōu)生的目的。
然而,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卻悄然變味,部分基層政府通過老百姓交錢就給生育指標的方式,動員富人超生,從而達到創(chuàng)收的目的。
類似的現(xiàn)象何其多,我們僅以交通罰款為例。
交通違章處罰本是規(guī)范交通秩序的手段,卻越來越象一個個不懷好意的玩笑。
君不見,當有車群體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城市的停車場卻越來越稀少;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交通攝像頭,規(guī)范交通秩序用得著這么多價值不菲的攝像頭嗎?攝像頭橫桿上的雷達感應(yīng)系統(tǒng),利用超聲波原理感知移動目標,相當于全天候免費為過往的行人車輛打b超,是為了老百姓健康著想嗎?與攝像頭配套的大功率燈泡,刺眼的強光直射汽車前擋,行車者途經(jīng)交通攝像頭時,經(jīng)常眼前一片空白,埋下巨大交通隱患;交通警察終日忙于違章停車罰款,卻對交通要道的擁堵怠于疏導(dǎo)。
交警系統(tǒng)本是社會交通秩序的忠實守護者,是道路正義的伸張者,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當今,卻逐漸演變?yōu)橛M織,打著維護交通秩序的旗號全力創(chuàng)收。
與交警罰款類似的,還有工商罰款、環(huán)保罰款、衛(wèi)生罰款、公安罰款、城管罰款等等不一而足,以罰代管現(xiàn)象遍地都是。
猶如《羅生門》的仆人,本該守著“善”的職能,卻不知不覺步入“惡”途。
這是誰的失職,誰該為他們的趨惡性埋單。
經(jīng)濟社會中,人既有善的本能,也有惡的沖動,大多數(shù)人在道德的倡導(dǎo)和法律的震懾下,不敢為惡而轉(zhuǎn)而行善。
同樣,公權(quán)力也有善惡兩面性,對于它的去惡揚善,該由誰來倡導(dǎo)誰來約束呢?對于行政權(quán)力濫用,社會道德是不能起倡導(dǎo)作用的。
那么法律呢,法律本該可以約束公權(quán)力的越界使用,但大多數(shù)法律法規(guī)就是政府部門參與制定的,法律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本是上下級關(guān)系,是利益共同體。
出臺一部法律無非是為執(zhí)法者的為所欲為披上合法的外衣。
所幸的是,中央政府已經(jīng)意識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
這些年來,一次次的政府機構(gòu)改革、一批批的取消行政審批項目、一部部法律的重新修訂、一年年的倡導(dǎo)服務(wù)型政府。
我們看到中央政府正在逐步把公權(quán)力關(guān)進籠子,正在努力打造有限政府。
很多課外書都值得我們?nèi)タ?,一些國外的小說也值得我們?nèi)ラ喿x,這個暑假,我讀了很多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羅生門》這本書。
小說《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故事梗概是:大災(zāi)后,一名被主人辭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羅生門下避雨。
走投無路的他,起了“除了當盜賊,別無他法”的念頭。
他爬上羅生門的門樓準備暫過一夜,卻發(fā)現(xiàn)一個老嫗正在薅死者的頭發(fā)。
他心中猛然升騰起正義感,質(zhì)問老嫗。
老嫗回答說用死者頭發(fā)做假發(fā)賣錢來維持生存,而且,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
仆役對老嫗的憎恨之心慢慢減弱,最后竟剝下老嫗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許賣了去換頓飯吃吧。
小說中的奴仆為生存所迫,一開始就有了當盜賊的念頭。
但是當看到老嫗薅死者頭發(fā)時,他心中的善良和正義感還是本能地表現(xiàn)出來。
他聽了老嫗的解釋,那種當盜賊的念頭又重新升上心頭,罪惡感慢慢消解了——這是個復(fù)雜的社會,許多人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惡之途。
或許,社會本身就存在邪惡,對邪惡的邪惡,也算不上缺德。
甚至,他在剝老嫗的衣服時,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這么做,就得餓死嘛?!?/p>
面對復(fù)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么容易定義的。
更何況,人心之復(fù)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jù)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fēng)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愿望和對罪惡的憎恨。
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fēng)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shè)和借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quán)力的濫用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jīng)理貪`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jīng)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jīng)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jīng)無話可說。
《羅生門》可以算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
作為一篇短篇小說,它并不像我所熟悉的歐亨利等的短篇小說那樣,通常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
羅生門樓里發(fā)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片段,沒有過多的雕琢痕跡,卻依舊讓人回味無窮。
我認為日本作家多是比較喜歡而且善于描寫人的內(nèi)心的細微變化的,這在《羅生門》中也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
作為主人公的家將,本是被老主人辭退出來的。
他本身是一個善良而普通的人物,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邪惡”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這個念頭催他出門,來到這羅生門之下。
此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他其實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產(chǎn)生了懷疑。
而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發(fā)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發(fā)已經(jīng)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于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
老太婆害怕,她要給自己開脫,于是她告訴了家將關(guān)于她拔頭發(fā)是為了做假發(fā),及被她拔頭發(fā)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干過壞事的。
而她不知道,她的自我開脫,也給了正在躊躇的家將一個當強盜的正當理由。
作者最終以家將搶去了老太婆的衣服結(jié)尾,在這個羅生門里的一進一出,就像經(jīng)歷了一次社會的洗n。
家將、老太婆、死去女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由讓人想到魯迅先生常說的“吃人”的現(xiàn)象。
誰在吃人?誰在吃誰?有很多人試圖從理論中歸納出個一二三,我卻覺得比起那些文學(xué)評論,小說通過作者平日的觀察提煉,寫出的雖然是“故事”,卻更能揭露吃人的本質(zhì)。
死去的女人生前是“吃”官兵,老太婆“吃”女人,家將“吃”老太婆,每個人都在“吃人”,每個人又都在“被吃”。
因為那些僅剩的良知,也被饑餓折磨地昏頭了,而社會又給與每個人看似合理的“吃人”的理由。
人們吸吮著別人的鮮血又毫不知曉,任憑說他們愚昧也罷落后也罷,真正處于那個社會之中,也只能像被打了麻藥一般,無法振作精神,看清它了。
就像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能夠清醒地看清這個社會弊病的人有幾個?最可怕的是很多的人自以為看清了,還對這個社會妄自下了如何如何的定義,又全然不知自己的愚蠢的,那與當年被迫搶劫的家將也沒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了吧。
偉人之偉大,不僅因為他們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俯視這個社會,評判這個社會,也因為在俯視過這個社會后,他們?nèi)阅軌蚵湎聛碓u判自己。
所以優(yōu)秀的小說大多不是以“萬能的主”的角度來進行描述。
這篇《羅生門》,就像是行走于社會中,遇到了羅生門前的這位家將,便尾隨著他,看完了他生活中的一個故事后又離開,繼續(xù)別的行走。
作者看似超脫了社會,卻其實在這社會之中。
作者為《羅生門》賦予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時代,并將被人們一代代誦讀。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十三
黑澤明的《羅生門》,人性中赤裸裸的軟弱和謊言。已經(jīng)是第三次看。依然震撼,毫無厭倦。同時,看到更多的一些東西。
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人性就如此丑陋地被呈現(xiàn)出來。
黑澤明的手法獨特有力。借著樵夫的口,這個發(fā)現(xiàn)命案現(xiàn)場的第一人,在破舊的羅生門下躲避一場大雨的時間里,對一個路人敘述了整個事件。同時,殿里還有一個與案件當事人有過一面之緣的行僧。
是一齊殺人案。武士牽著坐在白立刻的妻子行走山間,與行僧擦肩而過。之后正躺在樹下的強盜在微風(fēng)吹起立刻女人面紗的時候被她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他騙綁了武士,強暴了女子。而走過的樵夫發(fā)現(xiàn)武士的尸體后慌忙報官。
殺死武士的是強盜,這一點已經(jīng)確認。而矛盾集中在殺人的動機和兇器——究竟是長劍還是短刀上。每個人的說詞都完美無缺。甚至是已經(jīng)死去的武士,借著托靈的巫婆之口敘說的口供都似無破綻。
強盜并未否認自我殺死了武士。然而他口中的武士與自我用長劍激戰(zhàn)二十多回合不幸落敗也算是好漢一個,而自我則是一個英勇善戰(zhàn),光明正大的男子漢。將一個手握短刀的烈性女子降服,讓她順從地滿足了自我的欲念,是一件讓自我無比得意和自豪的事情。
女人承認了自我被強暴的屈辱,并宣稱在此之后自我的丈夫,也就是武士對其冷冷的漠視令自我痛苦萬分。于是她拔出短刀讓武士殺了自我。但自我因悲傷過度昏厥了過去,等到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短刀叉在武士的胸口。自我想要尋死卻沒有膽量。此時的強盜早已不知去向。
武士托巫女的口述說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強盜在自我面前強暴了自我的妻子。隨即卻見妻子轉(zhuǎn)而隨強盜左右,并要求強盜殺了自我。他遂感憤怒萬分。此時強盜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齒,并問武士如何處置她。武士心下原諒了強盜,卻無法容忍妻子的惡毒。帶著對她的詛咒和怨恨,武士悲憤地拔出短刀自我剖腹而死。而女人和強盜,包括那柄短刀都已不見。
羅生門殿外的雨依然滂沱。樵夫、行僧和路人依然在檐下等待雨停。風(fēng)雨交加如同樵夫內(nèi)心思潮的激烈碰撞。他最終開口,訴說出他親眼所見的事實的真相。
強盜在強暴了女人以后百般撫慰只要她愿意跟他走。她無法決定,想要自我的丈夫和強盜以武力決戰(zhàn),而自我會跟隨勝出的一方走。然而武士是懦弱的,他表示不愿意為她冒生命的危險,并且責(zé)問自我的妻子:“在兩個男人面前出丑,你為何不自殺?!”此刻強盜說了一句話:“不要這樣對待她,她們不是男人,她們無法克制的哭,是因為她們是弱者?!倍琐畷r明白過來,自我的丈夫是多么無恥而懦弱的男人。她質(zhì)問他身為武士卻為何沒有本事保護自我的妻子,并且對強盜亦百般嘲諷。在她的挑唆下,兩個男人最終彼此拔出了長劍開始決戰(zhàn)。然而,兩人的姿勢和劍法是多么的雜亂而無章,毫無氣概可言。武士的死也僅僅是無意間的事情。等強盜回過頭來,女人已經(jīng)不見。
事情就是如此。然而為何樵夫不愿意說出真相呢?他說自我不愿意卷入案件。而事實上,只是因為他一時的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價值不菲的短刀而已。他意圖隱瞞的這這件事情被聽他口述的那個路人所揭穿。
“人只是以為自我誠實?!薄坝熊浫醯牡胤骄陀兄e言?!甭啡苏f的話句句在理,一邊的行僧嘆:“連人都不能相信,還能相信什么?”于是路人說其實本來就是如此。這羅生門附近的鬼魂都覺得人太可怕,所以都不來。
羅生門的讀后感篇十四
“羅生門”是從日語交流來的詞語,這詞有“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含義。陷入羅生門中的人表現(xiàn)出自私性,并且逐漸演化成外人看來真相難辨,同時又都難以拿出有力的證據(jù)揭穿謊言,所以在“真相”與“假象”之間徘徊。
《羅生門》的故事發(fā)生在個看見橫尸都不會驚慌的荒涼時代。故事在我看來就是個講述人性本惡的故事,每個人心里都有惡的種子,這種惡念在面對生存抉擇時會劇烈膨脹,直至占據(jù)個人的心靈。家將從開始時對惡念的猶豫,到遇見老嫗作惡時的義憤,再到最后自己成為強盜。我認為老嫗給了家將個變壞的理由,也可以說是個借口,同時也是老嫗為自己的惡行所做出的辯解“我已經(jīng)走投無路”“我施惡的.人也并不是什么好人”,家將用別人的話為自己的惡念找到了出口,他甚至變得比老嫗更加殘忍,老嫗奪取的對象是無知無覺的尸體,而家將卻把惡作于活生生的老嫗。每天都面對著死亡,也許下個死的就會是自己,如果說作惡是更容易活下去的方式,那么每個人就會直面自己內(nèi)心最深處的惡意。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50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