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借助書中的情節(jié)和故事來思考和分析自己的人生和價值觀。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悟,形成獨特的思考角度。這篇讀后感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全面地剖析了作品的內涵和價值,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文學性。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一
云渺渺,水茫茫,這樣的深秋,最是讓人生厭。滿目皆是裹著一身黑的、白的、灰的行色匆匆的行人,就連頭頂上那被鋼筋水泥切割成四方的天空,也一樣灰暗地像籠著一層黑紗。
我不禁心生埋怨,這不是我所聽過的秋天呀,我心中的秋天應該“晴空一鶴排云上”,應該“梧桐更兼細雨”,再不次,也該“寥闊江天萬里霜”,怎么是這般死氣沉沉的景象!
不,我要找回自己的秋天!
我走向田野,卻見滿目蕭涼,遍地殘枝;我尋覓街角,卻見楓葉盡落,枯枝顫抖;我登高遠眺,卻見山陰似墨,了無生氣。我開始懷疑那些美麗的詩句,懷疑這灰暗的世界。
“姐姐,這是菊花!”奶聲奶氣的童音傳來,我轉頭,卻見弟弟蹲于一株盛放的野菊前,毛頭毛腦地好奇地瞧著那株花。我低下頭來,被那奪目的金黃所震懾:深深的枝葉上猶帶著點點水珠,金黃的、纖薄的花瓣密密簇在一起,像驕陽般蓬勃盛開。我暗自懊悔:怎么剛才沒發(fā)現(xiàn)!轉念一想,也許,我從未換個視角。
再回頭,重新觀察這個世界。恰逢夕陽西下。匆匆趕回家的行人的臉上顯現(xiàn)出一絲微笑,頭頂上的天空逐漸開闊。楓葉盡落,燦爛的紅熱烈地燃燒,似是在進行生命終曲的狂舞。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切都好像相同,又好像不同。生活似乎褪去了它灰暗的外衣,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景。
月已升起。墨藍的天空映襯烏青的群山,水墨似地融合。弟弟伸出小手指著月亮:“今天的月亮像被我咬一口的餅干!”說罷,為自己的偉大想象咯咯傻笑。我望著他,又望向月亮,也許,我早已看倦了月亮朔圓望缺的模樣,卻從未用另一種視角聯(lián)系它與我。
夜深了,我的尋秋之行似是無果而終。但我總算找到了秋的美。秋的美,并不在于鮮麗的色彩,不在于勃勃的生氣,而在于那殘損中凋零中蘊藏的物語。換一個視角來看,落紅繽紛是奉獻的美,滿地黃花是孤單的美,天空灰暗是水墨畫般的朦朧美,原來它無論向時一直很美,只是我從未換一種視角欣賞。
想的遠些,其實生活也是如此罷。失敗是一種痛,但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呢?難過是一種消極,但換個視角,它不是能防止我們過于歡樂嗎?其實,世間萬物皆有兩面,只是在于我們的視角如何罷了。
換一種視角吧,也許,會有一個更大的世界會為你盛放。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二
《國家的視角》一書角度新穎,集中闡述了在上層設計和國家控制力思維推動下德、英、蘇、巴西等多個國家簡單而剛性的林業(yè)經濟、城市建設、農業(yè)與農村改革、稅收征管或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失敗案例與種種不良弊端。美國籍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是一位從事政治學和人類學研究近半個世紀的著名學者。他以全球的視野、國家的角度平和地分析社會改革和建設過程中各項工作的負面效應,這是我們平常很容易疏忽的一種思考方式。獨裁主義、極端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象,其實在我們當前的國家建設各個方面都有若有若無的影子存在。因此,《國家的視角》給我的啟示是,開展斯科特式思考對我們溫嶺的現(xiàn)代化中等城市建設來說,顯然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溫嶺人多地少資源缺,區(qū)位優(yōu)勢不足,這樣的城市其實是很脆弱的。改革開放初期,全國上下強調大力發(fā)展地方經濟,業(yè)績考核首論gdp,淡化了環(huán)境保護、淡化了科學建設,結果陸續(xù)出現(xiàn)河道污染、空氣質量變差、違章建筑普遍、流動人口暴增、社會管理滯后等一系列問題。
低檔設備缺省安全保護裝置、全國性流動的農民工搖身一變而成產業(yè)工人后缺乏有效勞動技能培訓和必須安全常識,導致了機械工人頻繁出現(xiàn)斷指傷害。
工廠環(huán)保措施不足,忽視職業(yè)健康預防,導致鞋業(yè)刷膠工人出現(xiàn)膠水慢性中毒等職業(yè)病危害。
工業(yè)性生產出現(xiàn)大量的廢舊物品被拆解或者焚燒,導致土壤污染、空氣污染源源不斷產生。
地方政府把重視稅源征管作為重要短期目標,以獲取更多的地方可支配財政資源。工廠為獲取利益最大化,簡化了所有的設施、設備和人員配置以及教育培訓。薪酬采用計件式工資,導致工人自身忽略了疲勞作業(yè)、環(huán)境改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等需求。
《國家的視角》啟發(fā)我們,推進現(xiàn)代化中等城市建設,圍繞“沿海開發(fā)、城鄉(xiāng)融合、產業(yè)轉型、開放帶動、環(huán)境提升”發(fā)展戰(zhàn)略,必須要進行系統(tǒng)、理性地思考,必須要重視對自然的尊重、對社會秩序的關注、對人性的關懷。必須避免和摒棄掠奪式、過度利益化等短視癥做法。和諧社會建設,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積極思考,尤其是要多一點斯科特式的思考。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三
為什么那些試圖改善人類命運的大型社會工程都失敗了?一些大型工程項目如德國的林業(yè)科學化運動、前蘇聯(lián)的集體農莊、坦桑尼亞的賈烏瑪運動和巴西利亞城市規(guī)劃等等,不僅沒有為人類帶來幸福而是導致大規(guī)模的災難。也許從國家的視角這些項目都是成功的,但從人民的角度來看,這些大型工程造成的災難有的至今還在威脅人類的生活,在《國家的視角》一書中,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用人類學方法對20世紀一些宏大社會工程的最終失敗的命運進行了解答。
?斯科特認為大型社會工程的產生有四個條件:國家的簡單化和清晰化、極端現(xiàn)代主義、獨裁主義國家和軟弱的公民社會。國家簡單化產生的社會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規(guī)模開展社會工程的可行性,極端現(xiàn)代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愿望,獨裁的國家提供了實現(xiàn)愿望的工具,軟弱的公民社會則提供了等級社會作為實現(xiàn)的基礎。
通過對科學林業(yè)、度量制度的統(tǒng)一、土地清冊等事例,斯科特向我們介紹了“簡單化與清晰化”,即通過去掉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其更突出、更易被度量、更易被操控?進而重塑事實的一種方式。而通過“簡單化與清晰化”手段所描繪出的“概括性的”、“標準化的”圖景與真實的圖景相距甚遠。在斯科特眼中,國家了解和控制社會的過程就是簡單化和清晰化的過程。為了使社會更為清晰,國家對社會采取了簡單化的處理方式,這種方式是國家最容易掌握的。社會也不再是自然形成的產物,而是國家作用的結果,與真實的社會有了較大的偏差。
在斯科特看來,極端現(xiàn)代主義是一種極端的自信,相信人類可以任意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但是在極端現(xiàn)代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中,具有這種能力的人絕不是所有人,而只是那些掌握了科學知識的專家和官員,他們不僅主張“人為自然立法”,而且主張通過行動來對自然界或整個社會秩序進行徹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這種雄心背后的,則是對持續(xù)的線性進步、科學技術知識的發(fā)展、生產的擴大、社會秩序的理性設計以及對自然甚至人類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強自信,盡管表面上這些人是相信科學,但實際上他們與科學相去甚遠,他們將科學變成美學、變成宗教。所謂美學,是因為他們所推崇的僅僅是流線型的、巨大的、對稱的、功能分割的,而與此相反的東西都被他們認為是沒有效率、落后和應該擯棄的。過國家自上而下地重新設計,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和清晰,并在對“秩序”、“整潔”、“簡單化”的高度強調中,試圖抹殺一切復雜的、世俗的和充滿人性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此為依據(jù),斯科特開始了對極端現(xiàn)代主義者的“點名”:建筑師柯布西耶、斯大林、巴西總統(tǒng)庫比挈克,以及坦桑尼亞總統(tǒng)尼雷爾。
獨裁主義國家和軟弱的公民社會為大型社會工程的實施提供了行動能力和基礎。獨裁主義是指一個人集所有權力于一身進行統(tǒng)治的政府形式。統(tǒng)治者要么可能是君主,要么是一個獨裁者。在斯科特看來,獨裁的國家才有可能違反普通人的意愿實施這些大的社會工程。因為獨裁國家具有較強的動員能力,還因為獨裁國家更可以不顧及普通人的反對。19世紀的德國、專制時代的法國、前蘇聯(lián),乃至坦桑尼亞都可以歸入這類國家。從另一方面來考量,這也恰好反應了當時的市民社會的軟弱和順從的狀況。當國家超乎尋常地強大時候,市民社會自然是軟弱的,而且“戰(zhàn)爭、革命和經濟崩潰都會使得公民社會變得更軟弱?!?/p>
斯科特將大型社會工程失敗背后復雜的原因總結為一句話,“我要說這些計劃的始作俑者往往將自己看得遠比實際聰、更深謀遠慮,同時也將他們的對象看得比實際上更愚蠢和低能”。首先大型社會工程項目的出發(fā)點是一個假設的環(huán)境,而國家的簡單化和清晰化導致該環(huán)境對真實世界模擬的信息失真,主要表現(xiàn)在:一、每個項目都會存在規(guī)劃者所不能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二、作為執(zhí)行主體的人并不是只具有標準數(shù)據(jù)的抽象公民;三、簡單化的假設是同一時間只有單一事件在運行,如一個同時種植的、單一樹種的,各種雜物都清除干凈的森林,在現(xiàn)實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強烈的自信使極端現(xiàn)代主義者忽視或無視缺憾,“那些項目背后的預言家和設計者犯了自大的毛病,忘記了自己也是凡人,行動的時候似乎覺得自己是上帝?!?,且由于獨裁主義國家和軟弱的公民社會的存在,即使這些項目存在如此忽視生態(tài)和社會生活的基本事實,甚至當其致命的結果已經顯現(xiàn)出來以后,仍然被不顧一切地繼續(xù)推行,導致最終的失敗。
斯特特對如何避免類似項目的失敗提出相關建議。他認為要在米提斯的概念的基礎上,關注多樣性,重視實踐性和偶然性。首先是任何社會規(guī)劃都采取小步走,前進的步伐緩慢一些,邊走邊看;其次鼓勵可逆性,許多失敗的社會工程都是無法修復的,所以應該在社會規(guī)劃中鼓勵那些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就可以倒退回來的機制;第三是規(guī)劃要有彈性,一旦出現(xiàn)意外的情況可以做出及時的調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規(guī)劃中要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能力留出空間。因為人類的知識有限,所以人們要收起自己的傲慢,這是行動層面上避免失敗的關鍵。
綜上,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類似項目的失敗呢?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關注事物的多樣性,不是去設計所謂完美的規(guī)劃,而是允許項目有更多的彈性,不斷去修改和總結,把項目變成一個不斷嘗試的一個過程。其次,知識來自于實踐,所以應該強調項目的實踐性和偶然性。最后,項目應真正以人為本,只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所謂的項目才算是成功的!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四
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家邁克爾羅斯金的大作《國家的常識》,雖說算是一本通俗讀物,讀起來卻也不是那么順暢,主要是因為涉及的國家較多,而且敘述多有跳躍。遺憾的是本書缺少了美國和中國篇,這也使得本書的分量有所減輕。草草讀過本書,沒能釋解我諸多疑惑,只有一些只言片語的印象。我也在想,中國篇會是什么樣子,這位美國政治家會對中國存在很大的偏見,還是可以公正的看待呢?或許看到了,也無法真正做出準確的判斷吧。
國家是什么呢?當我們說熱愛我們的國家的時候我們到底愛的是什么呢?我們是熱愛這一片土地還是熱愛悠久的歷史?抑或是其他什么。國家首先是有自己的領土,當我們想到國家時首先想到的可能也是他的地理位置的所在。有一種思想認為國家應該意味著民族,以色列,巴基斯坦都是這樣的典型,從一個民族走向國家創(chuàng)立之路。美國是由歐洲移民創(chuàng)立的多民族宗教信仰各異的各色人種組成。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絕大部分民族對國家有高度認同感。普遍認為日本和韓國朝鮮屬于單一民族國家,盡管其國民中也有其他民族人員。
國家是怎么建立的呢?無論是歐洲的城邦,還是亞洲的部落,最初都選擇了在民眾中具有超人智慧和能力的,能夠帶領族眾開疆擴土,為部族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間,能帶領族群抵御外來的侵擾的人作為帝王,族眾生存的區(qū)域因為要守土保疆,就有了用來打仗的軍隊。軍隊需要供養(yǎng)就產生了稅收勞役等制度,這樣就形成了國家。但是,每個國家的走向又各有不同。公元前753年,羅馬城邦因貴族婦女露克萊蒂婭被羅馬王國第七任國王的兒子塔克文強奸,露克萊蒂婭將被強奸的事實告訴了自己的丈夫、父親、哥哥和弟弟,又來到羅馬城邦的廣場向在場的羅馬公民進行了告知,然后自殺身亡。羅馬城邦的民眾感到震驚,民眾感嘆的是一個貴族婦女尚且遭受如此凌辱,對平民更可能甚之。羅馬民眾發(fā)誓打破強權,將獨裁者永遠趕出了羅馬。露克萊蒂婭的丈夫和弟弟被羅馬百人會議推選為羅馬第一任執(zhí)政官。權利的分割、監(jiān)督和制衡初見雛形。
中國的民眾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樣具有超人智慧和能力的,能夠帶領族眾開疆擴土,為部族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間,能帶領族群抵御外來的侵擾的人作了帝王。比如早期的三皇五帝、堯舜禹。而在中國民眾眼里始終有明君昏君的區(qū)分,每個朝代幾乎都經歷了興盛和腐敗衰落的階段,造就一片朕的江山,朕為萬民造福。此后的幾千年里,你方唱罷我登場,改朝換代頻繁,民眾也一直希望我皇英明,期待萬世安康。直至清廷退位,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都未能逃脫這般命運。與羅馬相似,因秦始皇的暴政,民眾揭捍而起,一些人認為皇位應傳給公子扶蘇而對胡亥皇位的合法性表示懷疑,一些人則信奉王侯并非天降,刀劍之下,勝者為王。同樣的際遇,走向竟是如此天壤之別呀!
國家對于普通民眾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是依靠和依仗,是強大的后盾,還是只是一份情懷呢?我始終不能理解那些移民他國甚至加入他國國籍的人士口口聲聲叫得比誰都響的所謂愛國之心。我也不相信那些動輒給他人扣下不愛國的大帽子的挖祖國墻角的貪官污吏們是真的愛國。
一個國家有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有貴族和平民階層之分。雖然有時并不那么涇渭分明,作為一個具體的人有時也無法確認自己的身份,更何況這種身份會因時事變化而變得不同。
公元前278年,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帶著對楚國的無限熱愛與惆悵舍身投入汨羅江中。楚國對于屈原來說,大過了自己的生命。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婉聲聲,在陸游心中,統(tǒng)一的國家原來是在萬事皆空之外的至高存在,難怪他會“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不知1932年,愛因斯坦攜妻帶子離開自己的祖國德國時的心情如何?
看一本書,了解一些知識,生出了些許感慨!這本《國家的常識》是一本通俗讀物,并不是嚴肅的政治教材,書里的觀點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無疑會給人以啟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歷史是一面鏡子,了解別的國家的形式也會讓我們眼界變得更寬。國家并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有國才有家的簡單說教,更不是過去的封建王朝之朕的天下。
國家是什么?我們談論愛國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些什么?我們該怎樣去熱愛我們的祖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做起來還真沒有那么容易。不然,就不會有人說愛國從抵制開始了。(程偉)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五
通過閱讀《音樂教學新視角》,使我對新課程背景下音樂教學論的理論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明白了許多,下面談談自己讀后所想到的點滴感悟。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fā)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向導”,參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一、 ?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引導參與。
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與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既能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興趣,也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活動。興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動學生不懈地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激發(fā)興趣的導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戲法、情境法、討論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據(jù)所教的內容做到新穎別致,豐富多彩,運用得好會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興奮狀態(tài),這樣孩子們對音樂課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yǎng)興趣,調動參與
從目前音樂教學現(xiàn)狀看,大多數(shù)老師都已注意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但個別還存在著“滿堂灌”的現(xiàn)象,這樣學生處與機械接受理解的地位,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視唱教學一直是音樂教學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在進行視唱練習時,以往的做法是:教學生認清唱名,視唱前就做一些輔助性的節(jié)奏練習等。如介紹歌譜的旋律特點,該注意的某些音樂符號,歌曲中重難點拎出來做預備視唱練習,反復練習直到“學會”。這樣做的優(yōu)點是學生對于歌譜的認識和音樂理論知識由陌生和困難逐步了解學會,弊端是學生由于預先知道了教學中的重點,課堂氣氛很不活躍,甚至沒有興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及時評價,積極參與音樂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于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于素質較差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如個別五音不全的學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豎笛、敲打擊樂比較好,教師應及時的評價“很不錯,以后還要多練。”激發(fā)了后進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后進生的參與意識。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們在不同的起跑線上自我完善。
總之,《音樂教學新視角》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整理教學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重把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同時也注重將教學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讀了此雜志,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六
讀過伊恩?莫里斯的《戰(zhàn)爭》,再讀詹姆斯?斯科特的《國家的視角》,有種腦力激蕩、思想對沖的感覺。前者為國家張目,后者為游民撐腰。
前者認為,從長時段來看,暴力、征服、國家控制是一劑苦口的良藥,它是所有壞的選項中最不壞的那種,它以短時段內屠戮、奴役和壓迫一小部分人為代價,給長時段里的大多數(shù)人提供了安全、富足和繁榮。這一自人類進入農業(yè)時代以來,以“建設性的戰(zhàn)爭”為手段,在一萬五千年的歷史里不斷整合社會的進程,使得人類從幾百萬繁衍出至今七十億之巨的人口。
后者認為,國家是一種致命的自負,它總是以簡單化、清晰化為目標,試圖對其疆域內所有的人,以橫平豎直的方式進行單一化的管理。能被框進國家行政稅收體系中的即是良民,框不進來的就是刁民。能在國家單一化框架里應用的知識即是有用的知識。其余的地方性知識則是無用的知識,甚至成為知識應用中需要清除的障礙。要命的是,這種自負往往造成文化上的、生態(tài)上的和政治上的災難。兩種看待國家截然相反的視角,固然有其思想的脈絡。
前者像是霍布斯,大講利維坦之前的人類有多混亂,利維坦的降臨帶來了多少福音。后者像是盧梭,對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性充滿了憧憬,而對帶上了社會枷鎖的人性報以悲嘆。
我倒是覺得,這種學術視角上的差異,可能跟學科背景及其連帶而來的個人經歷也有很深的淵源。莫里斯作為考古學家,田野里的常態(tài)是跟死人打交道,刨坑、尋骨、找器物。見過太多已經逝去千年萬年的東西,看到的多是宏觀的歷史演進,不易體會到研究對象的切膚之痛。
斯科特作為人類學家,田野里的常態(tài)是跟活人打交道,聊天、嘮嗑、拉家常。學到太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小事,聽過太多被排斥、被歧視、被驅逐的故事,更易形成對研究對象同情性的理解。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七
至今,我還記得世博口號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即“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意思很淺顯,但蘊味十足,深得民心,為此叫絕。然而,我們看到當下聲勢浩大的城市化進程,越來越高,越來越鮮亮,但伴隨而來的問題也異常醒目,不容回避,。例如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環(huán)境污染、貧富差距等等,充斥著城市的每一根神經,切實做好城市的建設、規(guī)劃和管理,也就成為了這個時代非解不可的命題,也就說,我們的城市在何種視角下真正地能崛起,才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我覺得在理論層面那就離不開一本能給我們解答和啟示的書了――《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
這本書是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和人類學教授詹姆斯的名作,從清晰化和簡單化的國家項目,轉變中的視野,農村定居和生產中的社會工程及失去的環(huán)節(jié)等四部份共十個章節(jié)組成,體量龐大,涉及頗廣,令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本書從國家的視角層面,羅列了很多十九世紀后期的'例子,表明一些國家在特定的時候實行了清晰化和簡單化的項目,其中包括了關于科學林業(yè)的項目,對測量工具、土地制度、城市的規(guī)劃、姓氏的創(chuàng)造、交通的集權和語言統(tǒng)一,作者又對此進行大量的實證分析,得出一個結論:自上而下的國家視角以及極端現(xiàn)代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導致這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失敗的重要原因,同時,也非常典型和具有說服力地指出了參與者視角下的規(guī)劃和互動會真正指導和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成功,從而揭示國家究竟需要如何管理、管理城市,如何讓地方穩(wěn)健發(fā)展、讓人民生活美好起來的原理。對此,我非常贊同。
書中所分析的事例,無論是蘇維埃的農莊集體化,還是極端現(xiàn)代主義的城市規(guī)劃,看了之后都給我留下了一些回味和反思,因為這些事例或多或少就發(fā)生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生活在我們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題,對當下中國的未來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和警示意義。
當下,可以說,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改革發(fā)展的深入和推進,給予地方政府改革的權限逐漸延伸到行政體制、教育體制、醫(yī)療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領域,可以說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的崛起之路。
但是,城市發(fā)展,不僅僅是經濟發(fā)展的產物,而且它還是個地理空間、物質空間和社會心理空間的概念。城市依然存在的擁堵,城中村,蝸居族等等,如此類問題,業(yè)已被稱為“城市病”,正考量著城市的上層建筑管理層面,如同《國家的視角》一書分析的,不同視角指導下的城市規(guī)劃對規(guī)劃者的意義和對居住者的意義不同的。而我們要的是對居住其中的民眾有意義的城市規(guī)劃,是民眾視角下的城市化。如此,城市生活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
也正如《國家視角》一書指出的自上而下的國家視角,其指導下的社會工程試驗因缺乏與地方的互動,違背地方實際情況,導致試驗往往走向失敗。而從參與者的民眾視角出發(fā),尊重地方性知智慧,注重過程的開放性和不斷修正、檢驗,往往會取得社會工程試驗的成功。中國當下改革發(fā)展的得與失也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未來的發(fā)展強大就更要以此為警示,從大眾參與者視角出發(fā),注重大眾參與城市規(guī)劃、管理、建設等方面的有機、有效地互動,引導大眾生活更加美好,而不至于到了將來,我們還活在過去!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八
最近,一直在讀《音樂教學新視角》,它是由特級教師吳文漪撰寫,由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組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從音樂思維、情感與文化的角度對音樂教學進行了新的闡釋,運用形象思維的理論,在研究音樂特性的基礎上對音樂思維、音樂情感、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文化中的音樂教學”的觀點,主張在文化的大背景中豐富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發(fā)展音樂思維,引導學生深入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更好地發(fā)揮音樂的各種功能和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針對當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和建議。本書不僅有理論上的闡述,還有實踐層面的探索,行文流暢,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可讀性較強,對中小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其中一篇文章中提到得以情感體驗為中心的音樂教學,讓我感觸很深。通過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音樂教學的根本就是要通過多種方法創(chuàng)造這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
是的,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如何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學有所獲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怎樣才能在音樂課上讓學生帶著這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呢?文章中舉了詳細的課例。如:設計出多種趣味導入,有故事導入、表演導入、疑問導入等。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如教唱歌曲《火車開了》,可以把教室創(chuàng)造成一個火車站,學生的座位就是一列客車,教師是列車員,全體學生是乘客。把要學習的知識點設計成車票,回答對了才能檢票上車。在教師和學生一起開火車的活動中,學會了歌曲,并表演“火車開了”的游戲。這種音樂情境既創(chuàng)設了火車的情境,又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對音樂情緒的感受。
文中他還重點闡述了教師的情感是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決定因素。比如說用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尊重學生。教師的權威不是靠所謂的威嚴樹立的,而是靠取得學生的信任建立的。那么作為一個音樂老師,怎樣以教師的情感來激發(fā)學生呢?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首先要對音樂有豐富的情感體驗。
常常會在其他教育文摘中看到這句話:“教師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和鼓舞?!本褪钦f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激勵和鼓舞學生,這樣才能呼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音樂教師應該多親歷音樂實踐,多聽音樂、要從分析音樂結構的狹窄范圍中跳出來,豐富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這樣才能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2.運用語調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語感是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時而激動,時而平緩,時而親切,時而威嚴,抑揚頓挫的語調表現(xiàn)了不同的情感。語調的運用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聽過不少優(yōu)秀老師的課,不管是語文、數(shù)學、還是音樂,都有一個共同點——抑揚頓挫的語調。
3.作為一個音樂老師,教師充滿激情的范唱或范奏也是激發(fā)學生情感體驗的最佳手段之一。這就要求我們音樂教師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一直繼續(xù)學習、深造我們的專業(yè)。
總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還剛走在教育事業(yè)的起跑線上。在課堂上我們要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時刻面帶微笑,以婉轉的聲調感動學生,以優(yōu)美的語言啟迪學生,以高昂的情緒鼓舞學生,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之以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九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相信大家都是知道《共產黨宣言》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本書在中國魯北平原上的傳奇經歷,大革命時期,這本小冊子被一名年輕的女共產黨員帶回山東廣饒劉集村,這本小冊子自此在這片土地上和這里的農民兄弟之間演繹了一段感天動地的革命傳奇,而一本名為《國家記憶》的著作,則記錄了這本小冊在中國的傳奇故事。
原來的我,只是知道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意義,并不了解這個小冊子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經歷些驚天動地,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和人民群眾,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來保護這本小冊里,堅持自己的信仰,讓這本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冊子在中國的大地上得以傳播,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得以被中國人民所熟知,黨組織得以發(fā)展壯大,直至今日發(fā)展成為全世界第一大黨,建立了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我是一名肢體殘疾人,身體的殘疾,讓我的人生之路,充滿了心酸和坎坷,讓我的生活倍加艱辛。以前的我,自卑,封閉,怨天尤人,總是覺得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為不幸的那個人。可是,身邊的'人和各級殘聯(lián)的工作人員,在我求學的過程中不斷的給予幫助和鼓勵,關懷著我,給予我參加全市殘聯(lián)協(xié)理員招考的機會,讓我可以回到家鄉(xiāng),走上殘聯(lián)協(xié)理員的這個工作崗位,接觸到了全鎮(zhèn)的殘疾人群體,來真正的感受殘疾人群體的不幸和無奈,讓我漸漸感覺到自己并不是最為不幸的人,和其他的一些殘疾人相比,我擁有了一份可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工作。通過這份工作,可以幫助那些更為需要幫扶的群體,可以更加有尊嚴,有自信的生活和工作。
這份工作,讓我自強,自信,自立。今天我所擁有的一切,正是由于黨和政府關愛所獲得的,正是由于書中那些革命先賢的舍生取義,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和犧牲,才使我和我一樣的人們,可以更好的有尊嚴的生活,沒有因為身體的原因,而陷入悲慘的境地。和革命先烈們相比,我自慚行愧,沒有任何的理由去抱怨。更加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來感恩社會,感恩生活,并將這種感恩傳遞下去,來帶動我的服務群體乃至身邊更多的健全人,來感恩社會,感恩生活,以飽滿的熱情和信心,努力的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認真工作,努力前行。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那些革命先輩的犧牲,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奉獻于社會。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踏著先輩的足跡,傳承先輩的精神,努力前進,認真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更美好。在當代這個以發(fā)展為主旋律的時代,雖然,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炮火和硝煙已離我們遠去,可是,那些為了新中國和我們今天享受美好生活而獻出生命的先輩,不應淡出我們的記憶,這些經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事跡,應當成為我們這個國家和整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國家的記憶,民族的記憶。正是他們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斗爭,才有了我們美好的今天,我們應該懷念他們,感激他們,更要將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一代代的傳遞下去,讓我們的國家,每個人都常懷感恩之心,努力前行。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
我是一個追求效率的人,也希望很多事情能夠一勞永逸。一直以來,對于管理,我總有一種觀點,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程序或者機構,就可以解答任何的問題。當然,這種設計是基于所謂的復雜的和精確的研究得出。看了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極端的現(xiàn)代主義的觀點。而這種想法付諸于實踐時,通常是失敗的。
雖說人是理性的,可以對外界是事物施加控制,但是,這種控制是基于人類本身的思維,而人類的思維是局限的,無法預料到這個世上或者遙遠未來的一切事物。這世上和未來有無窮的不確定性,而人類卻往往為了追求一種穩(wěn)定感和安全感,甚至是為了滿足自身所謂的、無知的控制欲,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所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對此,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曾經很悲觀,我對我的人生很悲觀,因為人生充滿著無窮的不確定性;同時我對這個世界很悲觀,因為不知道下一刻不出現(xiàn)什么事情。所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這樣,人類的一切發(fā)展都是在追求著一種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所以人類嘗試尋找其中的所謂的規(guī)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人類很大程度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可能有些人有重大發(fā)現(xiàn),而有那么一部分人卻在毫無成就中默默地淹沒在歷史,沒有留下一點的痕跡。無論是何種情況,追求著這種穩(wěn)定性和確定性,讓人類不會走向自我滅亡和自我墮落,這當中不乏樂觀主義者,使得這個世界充滿著快樂的歡笑。既然是如此,我們?yōu)楹尾荒芟驑酚^主義者學習呢?一輩子在郁郁不安地度過,還是在真正的歡聲笑語中度過?百年后,我們總會失去在這人間的一切。
回到這個讀后感的話題,人類是可愛的,無論是從國家的視角還是從地方草根的視角,他們渴望幸福。所以,為了更方便地管理地區(qū),以免他們危機國家的穩(wěn)定和繁榮,很多例子表明一些國家在特定的時候實行了清晰化和簡單化的項目。其中包括了關于科學林業(yè)的項目,對測量工具、土地制度、城市的規(guī)劃、姓氏的創(chuàng)造、交通的集權和語言統(tǒng)一。這讓我想起了我們遙遠的古代,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頒布的一系列的關于貨幣、語言、文字、鎮(zhèn)區(qū)的劃分的規(guī)定和政策。清晰有助于管理,而復雜有助于自治。但是,這種清晰化和簡單化的項目,是基于設計者們對科學的盲目依賴和信心,同時又不對地方知識、實踐和生態(tài)進行有效的研究和考察之后,這種項目很有可能是極端的現(xiàn)代主義。這也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獨裁主義,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至于如何去管理國家和設計政策呢?我表示很無知,所以也認為書中后面提到的四種有建設性的觀點有點靠譜,在我尋找到其他合適的想法之前,這幾點幾乎可以代表的做法:1)小步走;2)鼓勵可逆性;3)為意外情況做計劃;4)為人類創(chuàng)造力作計劃。
對于地方層面,或者說是未來的層面,我贊同書中的觀點,“這地方的實踐和未來的事情,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同時我也添加了一句,“這世界的實踐和事物,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很不幸,我好像陷入了所謂的不可知論,我已經是休姆的忠實粉絲了嗎?我表示很無奈,這個世界也讓我很無奈。
關于本書的總框架,我也用極端現(xiàn)代主義的觀點來歸納吧,因為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使用的時間不算多,算是我粗讀的一本書,這也源于我對這書中許多的內容比如農業(yè)、蘇聯(lián)的那段歷史和一些建筑上的東西不甚了解,導致我看的過程中比較吃力,也覺得索然無味。首先需要提到的是,這些項目大部分出現(xiàn)的時間,都在十九世紀后期以后,這非常重要,畢竟從那之后,人類,特別是國家或者大型組織對于科學的向往前所未有,泰羅的科學主義也在其中發(fā)揮重大的作用,所以出現(xiàn)了許多從上而下的工程和項目。所以,在本書中,關鍵的是“上”和“下”的沖突。這也是國家和地區(qū)的沖突;從農業(yè)角度來講是單一種植和多元種植的沖突等等。由于由于國家掌控著權力,對地方進行所謂的科學的規(guī)劃,要求地方按部就班對項目進行執(zhí)行。而往往由于地方的實際知識、時間、天氣、土壤、風土人情等地方特色,也同時由于許多的時間、空間和實踐的突發(fā)性和不確定性,讓美好的國家規(guī)劃毀于一旦。當然無可厚非的事,國家在很大的程度也是基于對地方和老百姓的考慮,比如國家希望運用科學的規(guī)劃,來要求有些頑固的、無知的和懶惰的百姓們去執(zhí)行,這是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我們可知道這當中,國家也是無奈的。但是,本書列舉的例子也非常典型和實際,的確國家在這些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上失敗了,來給了老百姓災難和不幸。究竟需要如何管理國家呢?如何讓地方穩(wěn)健發(fā)展起來呢?這讓我想到以往背政治題的一些觀點,統(tǒng)籌兼顧、地方特色等等。按照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過這有點空泛,不太靠譜。所以我感到很無知。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一
梁文道的書名《常識》,這是來自美國立國時期的托馬斯?佩恩(thomaspaine)的同名書,這位給自己取名“痛苦”美國之父,難以社會對個人的不公,英國對美洲的欺凌,寫出了這本不到50頁的小冊子《常識》,卻賣出了50萬冊(當時北美不過200萬),它喚起了北美民眾獨立的信念。在今天這本小冊子依然被列為“改變美國的20本書”中第一本。梁文道說過:“常識”是我很關心的一個概念。所謂“常識”,就是一個國家、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是大家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東西。他又說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
通讀全文,不可否認,梁文道有很高文學素養(yǎng)以及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認識,措詞用得好,講得也很客觀,在文章中,他并沒有回避時下熱點的問題,文章中他冷靜而富有理性的觀點,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劑清熱解毒的涼茶。
在民間:政府的好幫手主題下,梁文道列舉了在面對天災時,日本政府遲鈍的官僚系統(tǒng)與高質的公民,民間組織的捐獻活動進行強烈的對比。同時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級大雪災中,政府的缺陷與民間社會的的缺席。作者認為在天災面前,不應該只讓有關部門去壟斷救助,應該充分發(fā)揮民間組織的強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構條條塊塊間的不協(xié),、機制的缺陷,、危機管理的不足與基礎建設的脆弱的缺點,這是很多作者都無法做到的。
可以說梁文道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是個斯文不失風趣的讀書人,他講的事情其實并高深,只是常識,至少是現(xiàn)代文明的常識。常識的作用在于解惑。不過,也并非大家經常談論的東西就可以稱為常識。比如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津津樂道的明星的八卦,緋聞。與“常識”相對立的,應該就是“潛規(guī)則”。曾經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鐘南山院士又在兩會上放炮,抨擊“領導不在講真話,領導一來頌功德”的會議作風,贏得熱烈掌聲。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潛規(guī)則,人人都知道是病態(tài)的,但人人都要按著這個規(guī)則來進行,否則就只有離開這個圈子,而現(xiàn)實又常常逼著許多人不能不參與這個潛規(guī)則,這就是“反常識”。缺乏“常識”的我們,就生活在這樣野蠻而荒謬的“反常識”中,當然文學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談:在國恥:向“百年國恥”說再見這個主題下,梁文道舉了魯迅筆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確實存在國民的劣根性,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些中國人把某些國家的旅游景點特意以中文書寫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單純地解讀為歧視中國人,梁文道認為以這是一種稍經刺激就立刻動怒的敏感反應,認為這是一種自我貶損的沖動。對于這一點,我非常不贊同。在外國旅游景點中,它赫然用中文寫著“禁止吐痰”這四個字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的警告牌還好,但它獨獨用中文寫,這是代表什么,這種場景屢見不鮮,如在外國的廁所中,獨獨用中文寫著“請沖水”,這明顯是對中國人的素質看不過去,用中文寫著告示,誠然寫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種提示作用,但在背后,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這種行為的不屑和鄙視,但只是用中文寫著,這意義不明而喻。這顯然是對中國人赤裸裸的挑釁。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都能意識到。但是梁文道卻認為這不過是一種自我貶損的沖動,那么當他看到這些字牌,他又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笑置之?梁文道在文中提過,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實際上他并不是以我們大陸的角度去寫,他更多的還是從一個港臺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陸。他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大陸人看起來是常識的東西,對于在他們另外一種生長環(huán)境里成長里來的人卻很難懂??赡芤灿新詭Х粗S的意味吧。
常識是梁文道在大陸出的第一本書,除了真話,還是真話。不過畢竟一本書寫的只是作者的觀點,沒有人能保證作者自己的觀點絕對正確,但是總體來說,有這樣的書很好,希望將來有更多這樣的書籍,讓現(xiàn)代思想的活水來澆灌荒蕪的馬勒戈壁。
《國家的視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二
農民考慮的遠比我們細化很多,他們也是在算計如何節(jié)約生活成本,而且還能維持甚至提升目前的生活水平。他們擔心的不只是收成的好壞,還有種植的某些植物部分是否可以給豬吃,而減少買飼料的錢。在采訪中有位農民就是這么考慮的。植物不僅僅是谷粒,只要任何一個地方有利用的價值,不種它的損失就不能計算成單一谷粒的價值。
除了收獲的問題,耕種者還會考慮其他特征:質地,味道,可儲藏性,美感,顏色等,他們并沒有在一個物種選擇一種作物,而是選擇了許多不同的種類。而最大的選擇壓力還是來自于耕作者最主要的擔憂:他們不想挨餓。提高作物的單一性是為了市場利益的最大化和商業(yè)競爭。失去部分土地的農民只有極少部分選擇了養(yǎng)殖副業(yè)的方式,更多的是眼看利益損失而無所作為。
每一個村莊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生態(tài)、耕作方式、親屬聯(lián)盟以及經濟活動。村莊有其自己的習慣,不可能有法律來反映復雜的財產關系和土地制度。習慣最好作為活生生的、協(xié)商的實踐組成部分來理解。他們不斷適應新的生態(tài)和社會環(huán)境,和權力關系,他稍微的調整會帶來實踐的改變。地方的土地制度對于每天居住在這里的人是非常熟悉的,可能不太滿意,可能頗有微詞,當?shù)鼐用駷樽约旱哪康目衫闷溆袕椥缘乃麠l款。
每個家庭都在主要的生長季節(jié)對一些農田有收益權。收益權在土地轉讓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種權益,是在獲得固定補償外的一種不固定數(shù)額的補償,也就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一種分紅。
在這本書中還獲得了很多有趣的知識,比如芝加哥的街道和巴黎的改造等。每一個名字和這個名字的背景都傳達了重要的社會知識。建立固定的,繼承父姓的取名方式運動是國家努力為其財政制度建立更強大和有利基礎的背景下發(fā)生的。建立固定的姓氏是官方的清晰化項目。財產所有權、繼承權、收稅、選舉權、兵役制的自由猶太人解放,是由于姓氏采用。這種.種國家治理的方式,包括統(tǒng)一的度量衡,土地制度等,都在秦始皇的大帝國被運用得淋漓盡致。
國家簡單化可以被認為進行中的“清晰化項目”的一部分,這一簡單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數(shù)據(jù)不準確,缺失和各種各樣的錯誤、偽造、疏忽、有意的歪曲。簡單化是意在操縱社會國家機器的內在需求,但是國家機器內在的糾紛、技術障礙、更重要的是國民反抗都在削弱中。
國家簡單化有五個特征,國家簡單化只觀察社會生活中官員感興趣的部分(實用主義的內容);他們都是成文的(文字或數(shù)據(jù));他們都是靜態(tài)事實;被格式化的國家事實都是集合信息;官員將國民分成不同的類別,從而對之進行集體評估。
簡單化有兩層含義:官員需要的知識一定能使他(她)對整體進行概括的觀察,一定在許多情況下被重復使用。這樣的事實一定是去他的獨特性,作為一類事實的成員,以示意和簡化的形式再現(xiàn);概括的分類必然會失去或忽略那些可能相關的特征。
其實全書都在討論簡單化的得失,也就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對一個集合的描述不可能事無巨細,一個集合不代表著統(tǒng)一和千篇一律,只是實物的集合。
地方層面上隨意公共聯(lián)系的總合大多是隨意的,與雜事聯(lián)系在一起,所有的都是由當事人來衡量,而不是由他人強加的—是人們相互認同的感覺,是相互支持和信任的網絡,是能及時滿足私人和鄰里需求的資源。對于城市街道來說,缺失這種信任是一種災害,他的培養(yǎng)不能制度化。最重要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個人義務。在我看來,這種關系對農村同樣適用。它可以是財富,也可能是災害。首先對他的感觀主要是自我意識,而且是相互的。其中可能存在著感觀的不確定性和紐帶一頭的突然缺失,再而,沒有制度的保障以及對自我約束的高要求,再加上能滿足各自需求的前提,只要其中的一個因素不滿足,就會讓這種關系的不安全性提高。在今天的城市,尤其是住在公寓的人們(當然這不是街道),可能很少在讓他人保管自家的鑰匙;但在小的步行街,仍有幫隔壁人家看店鋪的傳統(tǒng),這是因為監(jiān)督的群體變得廣大。更為麻煩的是,公共聯(lián)系的不是雙方,而是千頭萬緒,在矛盾產生的時候很有可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農戶的門前門后就可以當作是農村街道。在土地流轉的調查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農戶之間的轉包就是依靠這種關系。
其實書中很多講的都是生活中的現(xiàn)象,讀了他的解釋真的讓人耳目一新。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三
應變性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價值取向,因為無論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還是思維的差異,獨特的體驗,都是激發(fā)學生個性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價值觀念的良好契機,應變得好能凸現(xiàn)教師的創(chuàng)意和教學的亮點,拓展課程資源的空間。
教學設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預先規(guī)劃和構想。教學設計的視角指向取決于教學理念。以傳授知識為本位的課堂教學設計,視角指向多重在講授的邏輯性、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其過程與程式是可以依據(jù)教材預設;而以人的發(fā)展需求為本位的課堂教學設計,尤其是小學語文,比其他學科具有更加顯著的多元解讀特征,其過程與程式是難以依靠教師的意向進行固定和預設的。那么,它的視角如何指向才能適應這種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理念的要求?教學過程與程式的非預定性確實為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增加了難度。諸如小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學習等,都無法預計且顯現(xiàn)出即時性和多樣性,伴隨著一個“變”字,這就是教學設計的`難點所在。因此,應變性就成了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視角的必然指向。
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突出應變性呢?
一、在總體規(guī)劃和構想中滲透應變策略
就一堂課而言,這種宏觀應變構想主要包含如下方面:一是依據(jù)教材實際,研究學生思辨生奇的基礎和資源條件,如他們對教材內容最感興趣的是什么,他們會依據(jù)哪些信息資源進行探索等,以便做好各種應變的準備。二是依據(jù)學生的經驗和學力,推測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以及由此產生的問題和疑義等,以便確立應對方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性思維習慣;三是在多維教學目標建構過程中,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知識和技能目標失衡時,教學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予以恰當應變與調控,實現(xiàn)多維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從多元解讀課文內容著眼擬設應變“預案”
[1][2]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四
開學來,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深有感觸。書中精選了數(shù)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fā)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讀后讓我深有感觸。今天,我想說說我對教育理念篇的一些感受:
翻開教育理念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行大字: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F(xiàn)在,我將從這四方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讀過顧老先生的文章后,我深深地進行了自我反思:在我所從事的這份事業(yè)中,我究竟投入了多少真愛?我是真的愛學生嗎?我所做的教學活動是否真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了呢?沉思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在很多行為都違背了我的初衷。在教育教學中,只有真正愛學生才會站在他們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
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yè)情感,是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
顧老先生說“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的確,有了興趣,才能談如何學習,才能尋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笨梢娕d趣對教學的成功起著定向作用。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最強的動力。
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就能激發(fā)他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激勵為主,促進學生學習的成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用到玻璃杯,華老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大量的實驗用玻璃杯,面對過大的玻璃杯,華老師把它否定了,因為孩子手很小,拿著這樣一個杯子,根本無法做好實驗,一不注意,杯子也許會從手中脫出,容易發(fā)生危險。經過幾番選擇后,終于選擇確定了一個既適合實驗用又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玻璃瓶。
就是這一小小的細節(jié),讓我感受到了震撼。
認真的對待每一節(jié)課,哪怕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瓶子,而這樣的認真和謹慎,這樣的細致和精心,也正是成為一個合格教師的先決條件。
顧老先生最后還說到學生成長在活動中,記得周恩來曾說過:“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生活就是一本書。生活中,有益的活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讓他們熱愛校園生活,煥發(fā)青春的活力,熱愛生命,熱愛自然。
去年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遠足活動,師生共同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空氣,欣賞綠色,那是多么愜意!遠足那天,我們來到了郊外,大家唱啊,跳啊,說啊,笑啊,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讓我看到了孩子的童真,感受到了童趣。那天我也被他們的情緒感染了,與他們一起做游戲,似乎自己也年輕了許多?;貋砗螅瑢W生又結合遠足的活動,以《我的綠色之旅》為主題,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了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這次郊游的難忘。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五
用了兩三星期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家教專家劉維雋的教育手記《站在孩子的高度》。閱讀要上升為思考的高度,寫讀后感是很好的方法。也許閱讀的連貫性不夠,記憶也顯得支離破碎,也沒什么好的思路。重新翻看目錄,全書分六章展開,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寫出了作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觸。
父母是孩子命運的工程師、教出好孩子并不難、優(yōu)秀個性是幸福的保證、尊重孩子是教子之本、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給孩子高質量的愛這六個篇章用通俗易懂、平和真摯不說教的語調將家庭教育的細節(jié)娓娓道來。
書中有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的最高精神需要是自尊心得到滋養(yǎng)。很多時候,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引申到學校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多地習慣于對孩子說,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怎么怎么做。老師可能會說就是按照這個思路解題,你那個不對,應該怎么怎么樣。我們把孩子當孩子,覺得孩子某些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引導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場,在他們兒童的世界,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正確。陶行知先生也曾有過這樣一句話,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是啊,自尊心是人的本性,孩子生來就有自尊意識??尚『⒁驗樾?,當他受委屈挨打罵時,除了用哭和搗蛋沒有別的能力來反抗。很多時候,他服從于父母的安排,也只是他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而暫時妥協(xié)。所以,請蹲下去,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樣的高度,用商量的語氣和他對話,耐心傾聽他的想法。這種以尊重為前提的教育,效果遠勝于說教教育,乖孩子教育、聽話教育。
可孩子確實存在一些不合適的負面行為,比如撒謊、偷吃等等行為。怎么面對孩子的這些壞習慣呢?打?罵?這些顯然不是好辦法。孩子天生需要獲得認同和關注,有時他們就是用消極的頑劣的辦法引起家長的重視,如大哭不止、倒地撒潑來表達父母不給他吃糖果的不滿。家長就此妥協(xié),遞上糖果孩子破涕為笑,這樣只會讓孩子明白哭鬧是一種可以滿足自我要求的利器,而屢試不爽,最終教出了一個跋扈的孩子。家長大為不滿,在孩子用哭鬧這一方式后,直接給小孩潑頭蓋臉一頓打,孩子會明白以暴制暴是很好的方法,可能會培養(yǎng)出一個暴躁蠻橫的孩子。書中作者推薦了撤離法和冷落法。撤銷關注,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靜下來,再采取相應行動。要用十足的耐心和孩子耗下去,不聽任其發(fā)展。待孩子冷靜下來后,對其進行陽光批評。陽光批評就是在糾正孩子錯誤的同時,告訴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你怎么可以躺在地上打滾,還大聲哭泣討要糖果啊。你把衣服都弄臟了。這樣的批評并沒有給孩子指出正確的方法,也并不含有建設性的正確指導,孩子依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如果家長說,為什么不給你吃糖啊,因為糖吃多了對牙齒不好,然后趁機給他講一下蛀牙的危害。而你大聲哭鬧周圍的鄰居會被吵到,這樣多不好。鄰居們會覺得你是一個吵鬧的不為別人著想的小孩,可你一直很乖啊,表現(xiàn)也不錯,為什么要給別人留下這樣的誤解呢?別人一定會奇怪這么有涵養(yǎng)的孩子怎么也會做出這么丟臉的事情啊。趁機帶高帽進行表揚,孩子對表揚毫無抵制力。
也因為孩子的羞愧心而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待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你再聽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為什么堅持要吃糖果。糖果可以吃,但必須要少吃,而且吃完一定要漱口。通過一次次這樣的“親子較量”,孩子會逐漸成為你為他塑造的優(yōu)秀榜樣。
書中涵蓋的育兒智慧不是我通過看這本書能夠消化和吸收的,只能說多少得到點啟發(fā)。嘗試著在本書的啟發(fā)指導下,在日常與孩子的點滴相處中,逐漸掌握育兒的智慧。多少會有收獲吧。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想法。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六
本章深入討論了現(xiàn)有的語言學理論和語言學習理論,一些學習理論與其對應的語言學理論矛盾,一些學習理論缺少具體的教學法,只有概念整合理論很好的解釋了學得的知識與習得的知識如何相互聯(lián)系產生了相應的語言水平。本章提出了一個整合過程驅動語言學習的模型———blend-structuremodeloflanguagelearning,整合發(fā)生在目標語的輸出和母語的圖示之間,中介語的部分圖示化和母語之間,中介語的部分圖示化和目標語的輸出之間;盡管這個模型還在建議階段,作者從七個方面展示這一模型如何能夠解釋語言學習過程的核心特點?;谶@個語言學習的整合結構模型,作者還通過實例探討了學生發(fā)生錯誤的過程,重點關注了學生內化目標語概念基礎的程度及其在他們母語中的反映。第八章是全書的總結,隱喻是人類思維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對隱喻的理解應該改變我們感知教學法的方式。在考慮教學方法時,認知要先于社會因素;概念隱喻表明了一種文化構造一種語言的機制,語言學習是文化參與而不是文化歸順,因此文化移情也是要考慮的。情感因素益于語言學習,隱喻本身就是語言的情感掛鉤(affectivehooks):學習者可以通過隱喻操縱語言來表達自己感受到的經驗,隱喻打破了范疇的界限,通過關聯(lián)的網絡尋找到了連貫且契合的表達,隱喻還賦予詞匯情感意義,這樣詞匯被記住和使用的機會就增加了。理解意義的物質基礎、探索意義的空間構建都是教學法需要考慮的因素,注重參與的教學風格更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這是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但卻不容易實現(xiàn)。通讀全書,holme的形象躍然紙上,他既是一位通曉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理論的學者,又是一位腳踏實地、擅長教學的行家。本書的理論論述都與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或教學實例相結合。即便第三章在批判的論述其他流派隱喻理論時,holme也不忘發(fā)現(xiàn)這些理論在語言教學中的可用之處,給出了多個具體的教學實例,還鼓勵教師不要受到理論流派的限制,充分發(fā)掘各種理論的實用性。
2內容豐富,角度眾多
國內多數(shù)的隱喻研究以研究語言現(xiàn)象為主,探討隱喻與教學的研究一些為宏觀論述,如王寅、李弘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隱喻能力“三合一”教學觀,一些為實證研究如姜孟()關于學生隱喻能力的實證研究,趙桂英()等關于概念隱喻標記性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實證研究;只有少數(shù)涉及到了具體的課堂教學,如劉艷等(2011)討論了概念隱喻在介詞教學中的應用。holme此書從多個角度展示了隱喻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包括詞匯與習語教學、閱讀教學、語法教學、寫作指導等等,內容非常豐富。書中一些隱喻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非常巧妙,如定冠詞用法教學與原型衍生出的圖示相結合等,這種結合會給讀者帶來了新的靈感,啟發(fā)很大。
3實用性強,易于操作
本書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示的holme本人的教學實例,真實詳細的記錄了課堂設計、師生互動、教學過程等。雖然holme強調本書注重的是宏觀的教學法,并非為了突出具體的教學技巧,但書中出現(xiàn)的大量的課堂活動的確具有實用性。這些教學實例一方面幫助讀者理解理論論述。另一方面對于教師讀者來說極具啟發(fā),操作性強。書中提及的一些課堂活動,如通過+eventislocation+隱喻進行的不定式學習、通過小品詞圖示“upisdynamic”進行短語動詞(phrasalverb)的教學等,稍作調整就可以用于我們的英語課堂。
4重點突出,方便教師閱讀
本書每章的小結都專門為語言教師提供總結和建議,不僅針對性強,也方便了教師查閱相關結論。不僅如此,文中經常用“teachersshould...”等類似的言語對教師進行重點提示。本書既可以作為語言學理論學習的讀物,也可作為英語教師的教學參考。本書也有值得商榷之處,個別章的小節(jié)標題安排不夠清晰,給讀者帶來些不便。另外,如果書后能夠附上書中課堂實例的目錄,就會更加方便讀者查閱和使用。簡言之,本書是一門難得的將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源于課堂教學又具理論指導意義的好書。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七
翻開這本書,才有一種后悔,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失去教育他最好的年齡階段,這本書講了是關于七歲以前的孩子教育,今年我又撿起再讀,因為我即將要面對一大群七歲的孩子,我想不能再錯過。
劉維雋老師的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書,讓我懂得了教育孩子,除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外還有新的家教方法。讓我從中的到了新的育兒經驗,同時也增長新的知識。劉維雋老師這本書,是在自己小外孫女小荷,結合西方的教育方式為題材。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融入生活從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利用陪在孩子身邊玩耍。讓孩子通過玩耍來不斷地探索、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事和物。從中提高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來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從事情的各個方面來增長自己的閱歷和判斷能力等。
本書三個觀點值得好好研究:能否做到:站在孩子的高度、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的關鍵所在。我摘錄幾個經典語錄:
讓孩子心情寧靜——在孩子面前說話一定要柔聲細語,將音量降低到剛能聽清楚為準,給孩子盡力建造一個寧靜的環(huán)境,不使孩子煩躁。
管住自己的嘴,多閱讀,不嘮叨,多樹正向樣板,少去干涉孩子,多“降低身份”跟孩子平思、平蹲、平視、平坐,堅決杜絕貌似威嚴,頤指氣使的態(tài)度和做法。
用威逼利誘不是好辦法,威逼使孩子失去自信;利誘也不好,使孩子重器物輕精神價值,會讓孩子變得不高尚。讓孩子情緒高漲的辦法是媽媽要歡笑、幽默、有創(chuàng)意、與孩子一起游戲。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覺到“聽話”教育和“乖孩子”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失去了自我,扭曲了心態(tài),丟失了獨創(chuàng)力,凡事都跟在別人后面學,舉國千人一面,萬人一腔,隨大流,跟人走,鮮有獨立思考者和創(chuàng)新開拓人。表揚能激勵孩子的自信力,有指導性的表揚不但不會寵壞孩子,反而能有效促使他們堅持用努力來提高自己。大人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只需如下幾條:歡快有趣充滿童心,不吝表揚隨時贊賞,絕不批評只作指導。如果能夠始終堅持這三條,您的孩子一定是樂觀自信優(yōu)秀的。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八
在20xx年,作為明遠實驗學校聯(lián)盟成員校之一,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年級組的安排下,我們拜讀了顧先生的數(shù)部著作,例如《雜草集》、《野花集》、《綠葉集》、《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其中,在閱讀《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感觸頗深,書中集合了數(shù)篇顧明遠老師關于教育的點滴思考,內容涵蓋了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fā)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這些文章也從各個方面展示了顧老先生對于當下教育的觀點和態(tài)度,語言平實,易于理解,讓身在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我深受啟發(fā),受益頗多。
作為一名在不斷汲取營養(yǎng)成長的教師,在顧老的“教師成長”部分,有很多內容都我?guī)砗芏嘈碌乃伎肌@?,“書齋里不會產生教育家”,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家庭、學校、社會、學生四個方面綜合互動而成的結果,熟讀再多的理論,無法應用到具體的案例中,無法和教育“合伙人”形成有效的交流和溝通,都影響整個的教育過程的順利進行。就行顧老所說:“教育家只能從教育實踐中產生出來,教育家還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背酥猓櫪线€提出:“教育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苯Y合我自己的經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將教育貫穿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當中來,“為學”和“做人”都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目標。所謂大處著眼,大概就是從養(yǎng)育“完整的人”的角度出發(fā),教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是技能、態(tài)度和情感價值觀。
“書育人”的部分,顧老也有很多觀點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教育的含義?!皭凼墙逃脑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闭珙櫪舷壬f,沒有用愛滋潤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也很難真正傳遞給學生和家長,而用愛去為學生創(chuàng)造成長的環(huán)境,哪怕是路上有磕碰,也能獲得家長的支持和學生的認可。作為一名年輕的老師,我既沒有豐富的授課經驗,也沒有養(yǎng)育孩子的經驗,但也是秉承著一顆“為學生眾生發(fā)展奠基”的簡單心思,也收獲了許多“教育合伙人”的認同和支持。
曾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讓我們在顧老的思想引領下,用愛去教育學生,用興趣創(chuàng)造學習的發(fā)生,關注細微之處的教育機會,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活動去創(chuàng)造成長的機會。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十九
假期里,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感觸頗深。書中精選了數(shù)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fā)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赐曛?,令人深思,給人啟迪。
蹲下來傾聽孩子們的聲音,他們的要求并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許就是不寫那種枯燥反復的作業(yè)而已。我們?yōu)楹⒆觽儼才藕玫牡缆罚彩遣皇撬麄兿胱叩?,太過一帆風順的人生就會失去生命中本該有的五彩斑斕。有些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會真正成長起來,而我們的家長、老師就是起到引領的作用,而不是進行大包大攬。不管我們作為家長,還是老師,在我們以后的教育中,我們要學會多傾聽、少說教、善引領,這樣才能知道孩子們真正的心聲,才會引導他們往更好的方向去發(fā)展。
總之,讀了顧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讓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我了解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哪些偏差,并及時作出調整。我會把從顧先生那里學到的教育理論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二十
《站在孩子的高度》的作者劉維雋,是一位精通中西(新西蘭)教育的家教專家之教育手記--精心養(yǎng)育外孫女小荷。能否站在孩子的高度、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你家教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每篇文章后面還有一篇問答錄,供父母參考。作者于52歲高齡考入奧克蘭理工大學早期教育專業(yè),并在16/36的嚴苛考核通過率下,順利畢業(yè),掌握了許多育兒智慧和技術。
劉姥姥的這本書以她可愛的小外孫女小荷的教育案例為線索,將姥姥自已對早教的理解與實踐融入在里面,她一點不苛求小荷學習文化知識,相反她一個勁鼓勵小荷玩,她陪著一起玩,姥姥認為孩子在小時候吸收性最強,就要給孩子們最高效的學習方式,玩則是最好的方式,寶寶們通過玩,通過對外界環(huán)境的不斷探索,來發(fā)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來感知這個未知的美好世界。讀了姥姥的這本書后,我們就能得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保護人性,是育人,愛因斯坦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劉姥姥劉維雋不僅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曾做過中學、大學英語老師),在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中,她從來沒有放棄過思考,且能夠把教育的命題置于廣闊的社會大背景下,放眼世界、著眼未來,開始學習兒童早期教育,并施教于健康快樂的孫女小荷。用劉姥姥自己的話說:上大學的目的只有一個,未來做位好姥姥。
如果說《序言》的大量篇幅都是客套話,那么關于劉姥姥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介紹,則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和睦幸福的家庭是育兒的最好課堂。往往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都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往往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孩子,他的背后或多或少跟家庭有關。家庭美滿幸福,父母彼此恩愛,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才能快樂成長。真正愛學習、愛生活的孩子一定是快樂長大的孩子。
國家的視角讀后感篇二十一
在最后一段時間的工作中學校領導的為我們每個教師推薦了一本教育書籍。當我看到書的名字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就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帶著熱情我開始了對于這本書籍的閱讀之旅,一開始我從前面開始閱讀,感覺文字很枯燥,但是我的學習熱情很高,所以堅持讀了幾十頁,始終是因為枯燥而沒有堅持下來。
后來李老師跟我要書,想想沒有讀完,挺可惜的,于是我決定先看看后面的教書育人的篇目。這個章節(jié)的內容讓我有種清新的感覺,也對于之前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一種沖擊。突然發(fā)覺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的教育視角是那么的狹隘,總是把目光盯在學生的成績上面,盯在學生的一些小小的細枝末節(jié)錯誤上面。其實我們應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關注孩子本身,關注孩子自身的提升,關注孩子的自身世界,平等尊重的對待每個孩子,從孩子自身的需要出發(f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最為老師應該揚長避短,讓每個孩子的優(yōu)點都能夠得到發(fā)揮。
教育與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同時也是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大事。就像這本書中談到對于教育的重視一樣。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神圣的使命。我們要做的就是加強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不斷地學習,更新教育理念,這樣自己才不會落伍,才會有長流水。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28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