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中國文化概況論文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12:27:11
最熱中國文化概況論文范文(23篇)
時間:2023-10-30 12:27:11     小編:筆舞

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是我們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質。怎樣寫一篇有邏輯和說服力的議論文是每個寫作者都需要掌握的技巧,下面我來分享一些寫議論文的方法。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試試以下的閱讀技巧,或許會有幫助。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一

中國的書法藝術與京劇、武術、針灸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四大國粹。在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漢字的書寫逐漸升華為一門藝術,這在世界各種文字的發(fā)展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中國書法藝術與中國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貴和尚中。這種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兼容并包,使社會達到“太和”的理想境界。書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諧,但這種和諧不是簡單的線條均衡分割,而是通過參差錯落、救差補缺、調輕配重、濃淡相間等藝術手段的運用,達到的一種總體平衡,即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通過書法藝術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體現。

儒道互補、剛柔相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又一基本內容。儒家倡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論語》用“任重而道遠”來勉勵“弘毅”的“士”;《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引導士人以清靜無為從喧囂的塵世中得到解脫,成為儒家思想的補充。中國書法藝術對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追求,毫無疑問受儒道兩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響。當然,書法藝術中對陽剛與陰柔的表現,不是二者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備之,有所側重。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由于晉代士人的價值取向,崇尚高邁俊逸的精神風格,灑脫清遠的精神氣度,其書法藝術總體上以陰柔為基調,含蓄蘊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氣,柔中帶剛;反之,清代又由于漢民族在心理上有著抑郁憤懣之情結,特別是金石之學昌盛,使書家從中獲取一種強勁的動力,以釋抑郁之懷。

先秦哲學中,道家的虛無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書法藝術中注重對空白的經營,強調在無墨處施展才華,計白當黑,正是這一觀點的具體體現。在書法藝術中,一紙之上,著墨處為黑,無墨處為白;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有墨處為字,無墨處亦為字;有字處固要,無字處尤要。白為黑之憑,黑為白之藉,黑白之間,相輔相成;虛為實所參,實為虛所映,虛實之際,互為所系。老子的對立統(tǒng)一思想,被書法藝術中計白當黑之實踐體現得淋漓盡致。

書為心畫。就個體而言,書法作品中的筆墨線條,是書者情感的傾訴,心性的抒發(fā),懷抱的展示:《蘭亭序》可見王右軍之飄逸,《祭侄稿》可睹顏魯公之悲憤。就整體而言,自古至今的書法珍品,憑借著千姿百態(tài)的線條構建,共同聚集著對中國文化的陳述,對民族精神的彰顯。

中國書法藝術對中國文化的詮釋深刻而周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博雅而細膩。我們從對中國書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富有生機的精華,更看到了書法藝術中所蘊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選自《中國書法報》,有刪節(jié))

5.下列對于中國書法藝術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書法藝術是文字發(fā)展史上的奇跡,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中國四大國粹之一。

b.中國書法藝術追求總體平衡,反映了中國文化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

c.中國書法藝術不是線條藝術,而是綜合運用位置、色調、黑白等手段的藝術。

d.中國書法藝術周詳地詮釋了中國文化,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6.下列對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的詮釋,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對書法藝術的`鑒賞,我們能夠感受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和“清靜無為”的中國文化思想。

b.書法藝術對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表現,體現了書法藝術或受儒家思想影響,或受道家思想影響。

c.晉人書法藝術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響,總體上以陰柔為基礎,含蓄蘊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氣,柔中帶剛。

d.清代由于漢民族在心理上有著抑郁憤懣之情緒,使得書家從金石之學中獲取一種柔中帶剛的動力,以釋抑郁之懷。

7.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貴和尚中。這種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與中國書法的中和之美構成了一里一表的關系。

b.我們對自古至今留存的書法珍品加以研究,發(fā)現每一幅作品都是憑借它千姿百態(tài)的線條構建聚集著中國文化的陳述。

c.中國書法藝術注重對空白的經營,強調計白當黑,在無墨處施展才華,這正是道家虛無思想對書法藝術影響的體現。

d.《蘭亭序》體現王右軍的飄逸,《祭侄稿》表現顏魯公的悲憤,可見,中國書法藝術借助筆墨線條,傾訴情感,抒發(fā)心性。

參考答案:

5.c(“不是線條藝術”錯誤)

6.a(b原文中是“陽剛與陰柔的表現,不是二者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備之,有所側重”;c“儒家思想”應為道家思想;d“使得”關系不當,“柔中帶剛”與原文“強勁”不符)

7.b(并非每幅作品,而是“就整體而言”)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二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各國正積極利用這一戰(zhàn)略發(fā)展機遇期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世界競爭力。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重大基礎性工程紛紛破土動工,國防武器裝備更新?lián)Q代,軍隊戰(zhàn)斗力水平不斷提升。國家各項“硬實力”發(fā)展水平較新中國成立之初有了質的飛躍。但是我國“軟實力”建設長期以來受重視程度低,相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而言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在西方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奈在他的著作《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中對“軟實力”作出了進一步規(guī)范,他提出“軟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盵zw(]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上海:東方出版社,(2).

[zw)]奈把文化看做是“軟實力”最重要的來源之一,認為文化是一種可以和政治、軍事相提并論的,可以對國家的政策和發(fā)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體現了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的特殊地位。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各領域的多邊合作和磋商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一時間,世界各國掀起了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熱潮,人們正熱切地想通過各種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國。我國文化“軟實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不斷的提升和增強,對我國綜合國力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中國雖然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但其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還尚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因此我國雖是文化大國,但卻不是文化強國。下面筆者將就目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現狀,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發(fā)展進行闡述。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三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期末論文

題目:商鞅對法家思想文化的貢獻和啟示

名: 學

號: 院

部: 專

業(yè):

班 級:

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和啟示論文提綱

正文: 1.商鞅個人簡介與歷史背景造就了商鞅變法

簡述商鞅個人簡介與歷史背景相結合,提出商鞅變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

通過商鞅對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體措施,舉例說明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

3.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對我們的啟示

簡述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和商鞅變法及商鞅個人對我們與我國當今社會法律體制完善的啟示。參考書目 結束語:肯定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表達出法家思想在當今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也有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與發(fā)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現實與實踐意義。

商鞅對法家思想文化的貢獻和啟示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學說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將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貫徹到國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實踐者,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人。

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各國征戰(zhàn)兼并的時代,是一個唯國家實力論的時代,是一個以武力解決爭議的時代。而商鞅能撥開紛繁復雜的干擾,直搗癥結的關鍵,抓住矛盾的根本,足可見商鞅的高明。到秦國后,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終于使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時期強盛的大國。

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墾草令》,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yè)生產、抑制商業(yè)發(fā)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yè)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yè)生產中、實行統(tǒng)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的實施取得了成效,商鞅進行了第一次變法,內容有:

(一)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guī)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yè)為“本業(yè)”,以商業(yè)為“末業(yè)”,并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次變法使秦國迅速壯大起來,緊接著進行了第二次變法: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xiāng)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h下轄若干都、鄉(xiāng)、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tǒng)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guī)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guī)范。

法家學派在政治理論等方面主張變法革新,要求加強君權,提倡以“法治”代替“禮制”,積極發(fā)展封建經濟,鼓勵“耕戰(zhàn)”,而商鞅則將這些思想運用到變法中,頒布《墾草令》,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細化了許多具體法令,涉及行政管理,地稅征收,刑罰制度,運糧制度等。他將法家思想運用實施,一張巨大的網,牢牢地籠罩在秦國之上,深深地滲透在秦國人生活的每一個縫隙。

商鞅強調法治是治國的根本措施,推行連坐制,輕罪重罰,是直接將法家思想的核心實踐在變法中,綱舉則目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代替了周朝所遵循的以“禮” 為制度的生活方式,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首次出現了以強硬手段保證實施的規(guī)則?!胺ㄕ咚詯勖褚玻Y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睂τ诜ㄖ蔚膶嵤眺敝鲝垏栏癜捶ㄞk事,“不以私害法”“善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 “以功授官予爵”“刑無等級”“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

商鞅將“法”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法”不可動搖、不可輕視、不可偏私,只有對“法”能持如此剛毅的態(tài)度,真正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將他制定的耕戰(zhàn)興國為綱,明細法令為目的執(zhí)政方式,堅定的貫徹執(zhí)行下去。為了使“法治”的思想能夠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占統(tǒng)治地位,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商鞅的“壹教”精神和措施,認為必須使國內做到“言談者必軌于法”,意思是說要使每個人的思想和言論都符合法家的精神和遵守國家的法律。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這一思想的,這為后來法家思想的行成與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商鞅也是明確的提出性惡論——法家人性論的基礎,而后世荀子、韓非、李斯等法家人物都是基于性惡論繼續(xù)闡述和發(fā)展法家思想。所以說商鞅是法家思想的實踐者與奠基者。

商鞅不僅運用法家思想改變了秦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格局,使秦國強盛起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社會生活中道德觀的塑造與培養(yǎng)他也將法家的誠信觀融入其中,并做出了立木為信這一經典事例,這正是對法家思想運用最好的體現。

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很大的價值。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這一思想的,這正是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法家思想的發(fā)展,雖然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區(qū)別,但它仍具有啟蒙作用。

相對于現代社會,制訂法律,有法可依是現代社會法制建設的關鍵。沒有社會各方面的法律,法律制度無從談起,法治社會更無法建立。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古代社會它體現的是專制君主的意志,而在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人民當家作主,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而商鞅在法家文化中所指的法律是禮儀制度和宗法等級制度上升為國家意志而形成的,法律的內容是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倫理道德,法律只是輔助道德來治理國家。今天中國的社會不再是為了維護君主的意志,而是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的,而是在消除階級的基礎上建立的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和文明的社會主義社會。為了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促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實現現代化的偉大目標,必須有健全的法制建設。

商鞅重法的法家思想對我們現代依法治國的方略政策是有其重要的現代價值的。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也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古代的法家思想與現代的依法治國都有個最突出的特點,即制訂明確的法律,按照法律來辦事,對犯罪進行懲罰。這就是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對我們最大的啟示。

商鞅對法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有不足,如:極力夸大法律的作用,輕罪重罰等,但就如對待其它的傳統(tǒng)文化一樣,我們必須積極面對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對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影響,我們不能在斬斷傳統(tǒng)的基礎上來建設現代法治,而應當采取自覺、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傳統(tǒng),“正如哥德所言,一種傳統(tǒng)不能由繼承而得它必須被爭取?!敝挥羞@樣,我們才能實現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轉換,確立中國現代法治觀,促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四

這個學期我選修了“中國文化概論”,學到一些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雖然只是皮毛,亦頗有體會。在學習儒家文化的過程中,我以為儒家文化中一些理論對于當今社會仍能有一定意義。特別是它的倫理思想,對于當今正建設的和諧社會,更有指導意義。儒家思想曾是中國社會數千年來一貫的主導思想,自漢以降歷朝歷代都以其為統(tǒng)治思想,它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統(tǒng)治者的治國方略,百姓的生活指導。

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道德準則。而早在兩千年前,孔子便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道德標準,提出了以此“孝悌”為核心的“仁”的思想。這套思想是值得借鑒的。在《論語·學而第一》中有這么一段話:“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說,為人孝悌而喜歡犯上的人,世間是很少見的;而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在擾亂社會的人,那是從來都沒有的;君子應該追求根本,根本建立起來,道義便從中產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經過新文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已被大大削弱,而經濟與文化的不同步發(fā)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道德真空。社會上經??梢月犅勔恍┘彝炔康谋┝Α⑦z棄和虐待事件。這些家庭不和睦的事件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一方面家庭不睦導致了一部分家庭的破裂,使得社會上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在這些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教育總是存在一些缺陷,從而導致這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理上,或者說精神上產生不良的傾向,甚至使一些孩子成為社會上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成為危害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導火索。由此可見,家庭的和睦對于社會和和諧發(fā)展是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產生病變,則作為肌體的社會也不能“健康成長”。故建設起和睦的家庭,才能使社會和諧發(fā)展。儒家的“孝悌”之道,正是解決家庭和睦問題的良藥。

“孝”,指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悌”,指的是弟對兄長的尊重。在儒家的學說中,對人的各種仁愛都是由孝悌這種父子兄弟之愛推衍出來的,即上文中所說的“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唬骸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备辉F饋淼娜藗?,便需要教化。而根據儒家學說,“孝悌”是“仁”的核心。因此,教人以“孝悌”,才能使人們學會“仁”。

如果家庭和睦,父母愛自己的子女,子女們便會報之以愛,都能孝敬父母,聽從父母合理的教誨。從“愛父母”加以引導,可以讓人們將愛擴展到鄰人,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謂“泛愛眾而親仁”是也。

怎樣才能家庭和睦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就是要用“仁愛”的心靈去關懷、愛護自己的家人。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本能升華而來的愛,是天經地義的。而“孝”可以說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引起的女子對父母的愛的回報。如果沒有父母之愛,也就無所謂子女之愛,即無所謂“孝”。同樣,“悌”也是如此。教之以孝悌之道,則父母子女兄弟手兄互敬互愛。而相愛的家庭很少不和睦的。

家庭和睦,則可把這種“仁愛”擴展到鄰人繼而擴展到所有人,使人們推己及人,從而天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這與今天所倡導的“和諧社會”是相似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應當借鑒儒家的“仁愛”倫理,激發(fā)“仁愛”情懷,使“以人為本”成為人們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則,在日常平凡工作中,能夠自發(fā)去尊重、關心他人,使人們守望相助,患難相扶,使“仁愛”成為全社會人們的自覺行動。若能做到如此,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到來,就指日可待了。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五

媒體與設計學院

艾孜買提 5102049017

摘要:“歷史循環(huán)”是一種古老的觀念。中國戰(zhàn)國末期的鄒衍曾提出五德終始說,用當時流行的五行解釋歷史的變遷和王朝的更換。他認為歷史是所謂五德的相繼更替、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后來的一些資產階級學者也宣揚過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社會,歷史的繼續(xù)只能是從這個頂點倒退到原始時代的觀點。歷史循環(huán)論承認歷史按一定秩序變化,但曲解了歷史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并不是簡單的循環(huán),更不是以資本主義為終點的封閉的圓圈,而是基于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tài)不斷發(fā)展和上升的過程。

關鍵詞:中國文化 歷史 進化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無數珍貴的文化財富。眾所周知,文化也是人類進化的產物,而文化本身也是不斷的進化,不斷地積累?;厮輹r間的長流,中國文化發(fā)展過程當中,就有了對于歷史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發(fā)展的思考。從文化的角度審視中國歷史的進化,我們會發(fā)現早期的對歷史的進化思想有著很多值得重新思考的地方。其實說到進化思想,進化的思想并不是在19世紀末才如神兵天降般影響到中國的史學界的。早在千年之前的先秦及兩漢時期,便已出現了樸素的、帶有哲學思辨性的進化思想。

中國的史學自古便是極為發(fā)達的,早在上古三代時期,《易傳》就充分肯定了事物變易是具有必然性的,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倍偌覡庿Q的先秦諸子們在闡述各家思想的同時,也不時透露出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其中最為有名的,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屬“亞圣”孟子,以及他提出的“歷史循環(huán)變易階段論”。孟子提出了“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二元循環(huán)的,盛衰之世在循環(huán)之間又以五百年為單位交替向前變易,而且歷史的推動力不是人民,不是生產力,也不是某些偶然事件,而是天降的圣人。

由于孟子在中國思想界的崇高地位,他的歷史循環(huán)變易階段論難以避免的影響到了后世的史家們。即使有史家希冀提出具有進化思想的理論,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循環(huán)的怪圈之中,但是在歷史循環(huán)的每一個階段內,也蘊藏著歷史進化、變易、發(fā)展的趨勢,二者可謂是矛盾的統(tǒng)一。如下是春秋戰(zhàn)國與秦漢時期最突出的幾個史學思想。

首先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為載體的“五德終始說”。此說是一種解釋王朝更替與歷史變易的學說,包括兩個解釋系統(tǒng)。其一是由戰(zhàn)國陰陽家鄒衍創(chuàng)立的按照“土木金火水”相勝之序來解說自黃帝以來的中國歷史,其二是西漢經學家劉歆創(chuàng)立的按照“木火土水金”相生之序來解說自伏羲以來的中國歷史。兩種說法都認為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一個人都有屬相一樣。不同的是,前者認為一德克一德,一個朝代取代另外一個朝代是依靠“逆取”、“革新”,這就叫做“五行相勝”;而后者認為一德生一德,前朝將天授之大位“禪讓”于后朝,五德彼此相生。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種解釋,都是為了統(tǒng)治者服務的,都是為了證明新朝代舊朝乃是承上天之意,是合理合法合乎統(tǒng)緒的。從中我們能看出“五德終始說”的提出者們在創(chuàng)建這一思想時,是帶有一種樸素的進化思想的,前朝氣數、德運已盡,故新朝攜新生或新勝之“德”,已全新進化之姿態(tài)接受天命,登上歷史舞臺。但即使如此,“五德終始說”也還是難以跳出歷史循環(huán)的怪圈,只是從孟子的二元循環(huán)變?yōu)榱宋逶h(huán)。

而漢初的史學、經學家們則將此類帶有神秘主義傾向及天人感應色彩的歷史循環(huán)或進化思想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首當其沖的便是西漢經學大儒董仲舒及其“三統(tǒng)”說。董仲舒的史學思想無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易傳》和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的影響,他提出了“有道伐無道”之說,自夏以來是“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的一個相克相勝過程。但董仲舒的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還是“三統(tǒng)”說?!叭y(tǒng)”說是一種肯定歷史朝代必須按照黑、白、赤三統(tǒng)依次循環(huán)更替的學說,此學說認為凡是異姓王受命而王,都必須改正朔,由于正朔不同,物萌之時的顏色各異,也就有了黑、白、赤三色。三統(tǒng)說從其表述形式而言,無疑是一種歷史循環(huán)論,其最強調的就是一個“復”字,但就其實際內涵而言則是進化的。首先,董仲舒的三統(tǒng)說是一種體現親疏之義的尊崇新王之說,主張新王與上兩代舊王并為一輪之三統(tǒng),新王需存二王之后,且帝王愈遠愈疏、愈近愈親,這種尊新王思想,無疑是一種歷史進化論。再者,與“三統(tǒng)”相對應的是忠、敬、文“三道”,此乃一朝之禮樂制度,三道的循環(huán)是以變革禮樂,對前朝禮樂制度進行損益為主要內容的,當然也是一種進化論。因此董氏的三統(tǒng)說是一種以循環(huán)為表、進化為里的史觀。由于儒家及其發(fā)展形式——經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歷史循環(huán)變易論一直占據著史學界的主流地位。

中國文化中展現出的早期的歷史觀其實就是“歷史循環(huán)”,是一種古老的觀念。中國戰(zhàn)國末期的鄒衍曾提出五德終始說,用當時流行的五行解釋歷史的變遷和王朝的更換。他認為歷史是所謂五德的相繼更替、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18世紀意大利思想家g.b.維科認為歷史的變化經過3個階段: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凡人時代。歷史變化經歷了這個階段以后,就會重新回復到原始時代,如此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后來的一些資產階級學者也宣揚過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社會,歷史的繼續(xù)只能是從這個頂點倒退到原始時代的觀點。歷史循環(huán)論承認歷史按一定秩序變化,但曲解了歷史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并不是簡單的循環(huán),更不是以資本主義為終點的封閉的圓圈,而是基于生產力發(fā)展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tài)不斷發(fā)展和上升的過程。文化的進步推動了歷史觀的進化,直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了近代史,也開始逐步融入世界,以進化論為主導思想的史學觀也深刻改變了中國史學界,當然也帶來了新的文化思潮。為此奔走疾呼得最為賣力的當屬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在著作《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中,便開宗明義的宣稱,“是故凡人類智識所能見之現象,無一不可以進化之大理貫通之??數千年之歷史,進化之歷史,數萬里之世界,進化之世界”。而另一位思想巨匠嚴復則用妙筆生花的譯作將西方進化論介紹至中國,除了最為有名的《天演論》外,嚴復翻譯的另一部西方社會學著作《社會通詮》則明確展示了西方歷史的“圖騰社會—宗法社會—軍國社會”的進化歷史觀。用形象的說法來描述進化歷史觀就是,歷史是一條由野蠻到文明的“直尺”,尺上有諸多“刻度”,代表了歷史進化的各個階段,常見的“刻度”有“石刀期—銅刀期—鐵刀期”、“漁獵—畜牧—耕?!薄ⅰ耙靶U自由時代—貴族帝政時代—君權極盛時代—文明自由時代”。整個歷史進化過程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代代嬗變而來的,正如梁啟超所說的,“此數種時代,無論何國何族,皆循一定之天則而遞進者也?!睔v史進化論思想可謂徹底改造或顛覆了過去中國史學界那種在循環(huán)與進化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史學思想,進化論將過去可能是一個圓圈或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曲線拉直了,直線兩端伸向無窮遠。而持歷史進化論觀點的史學家們的另一個重要理論便是歷史是“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所謂“優(yōu)”與“適”,并非是傳統(tǒng)史家所謂的有道德的,恰恰相反,無道德的,甚至野蠻強勢乃至無恥者才在進化之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只有且必須通過變法圖存才能崛起于世界強國之林,與強者為伍。不然,若只是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弱小悲凄,或者說是“占有道德的制高點”,便只能走向滅亡,而這一思想便為清末的一系列改革變法乃至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論支持。

或許當年達爾文在書桌前為自己的巨作《物種起源》寫下最后一個句號時,萬沒有料到,他的思想早在千年以前,便以一種樸素的形態(tài)影響著萬里之外的一個古老的國度,他更不會想到的是,他的思想還未經過太久,便已在那古老神秘的國度掀起了思想乃至政治的滔天巨浪。我想,歷史的趣味便在于此吧。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身份。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歷史上曾經占據過重要地位,對世界產生過深遠影響。由于受近代戰(zhàn)亂所致,中國文化的自身實力和影響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時期,我們再度揚帆起航,依托先輩們留下的文化寶庫,結合本國的發(fā)展,使文化軟實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成為“新亮點”。

文化產業(yè)是將文化從無形向有形,從意識形態(tài)向經濟形態(tài)的一種轉化。在文化市場不斷繁榮的前提下,文化產業(yè)日益成為重要的新興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不斷追求,國民用于娛樂、休閑等方面的文化消費支出也越來越大,這給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的文化產業(yè)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文化部發(fā)布的最新數據表明,“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事業(yè)費逐年增加,增長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較高水平?!笆晃濉鼻八哪?全國文化事業(yè)費為897.35億元,年均增長21.6%。[zw(]jhcws/cwswhtj/01/.[zw)],中國國內電影票房(不含農村地區(qū))總收入突破了100億元大關,而《唐山大地震》更是創(chuàng)造了6.73億元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的新紀錄。在20中國有47部國產影片銷往61個國家和地區(qū),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達35.17億元人民幣。[zw(]/201101/.[zw)]打破了長久以來國外大片主占中國市場,而中國電影無法走向世界的僵局。同時,一大批極具中國特色的文藝表演不僅在國內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贊譽,同時在國外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聾人舞蹈《千手觀音》、中華武術、雜技藝術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國家為發(fā)展文化事業(yè)也做出了相當的努力,適當寬松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財政上的支持、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等,這些都為文化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當前,文化產業(yè)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對外交流和競爭中的一個有效武器,我們必須利用好、發(fā)揮好,使之成為我國整體綜合實力增長的一個“新亮點”。

第二,文化價值觀逐步得到認同。

文化價值觀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公共價值觀,是國民對國家文化產生的價值認同和心理歸屬,任何國家和國民都不能離開本國的文化價值觀而獨立存在,它是國家凝聚力、吸引力和擴展力的核心。

中國的文化價值觀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仁愛、誠信、善行這些都是其主要內容,并深植于國家文化所外現的各種事物之中。新時期下,我國文化價值觀取得了進一步發(fā)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和為貴”的思想。這個觀念從之前單純的文化含義慢慢地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諧社會”、“和諧家園”成為了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話題。北京奧運會和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行,更是提供了一個讓中國了解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最佳平臺。來自全世界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文化匯同于此,充分融合、協(xié)調。在國際舞臺上,西方世界所倡導的民主、法制價值觀長期處于主導地位,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成為了中國文化價值觀中普世性的最佳體現,它讓人們了解到中國的和諧理念,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強烈的價值認同。

第三,“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深得人心。

國際形象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個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給世人的國際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這與我國文化之精髓“仁義之道”是分不開的。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處理國家之間的問題提供了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中國長期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援助,獲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評;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堅持和平友好的對外政策,更是獲得了全世界國家的贊揚和尊重。這些實實在在的形象工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落后就要挨打”的國際局面,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近幾年,個別西方的媒體針對中國的迅速發(fā)展發(fā)表了一些不實的報道,“中國威脅論”、“妖魔化中國”的聲音甚囂塵上,企圖干擾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正常交往。20和發(fā)生在西藏和新疆的打砸搶燒暴力違法事件,更是給西方一些反華勢力以可乘之機,大力夸大和渲染中國內部矛盾,給世人以誤導,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這是缺乏理論與事實依據的,也是中國人民不能接受的。我們在坦然面對各種聲音的同時,對于一些極端、不真實的應該予以及時的、恰當的回應,減小其產生的負面影響,為國際社會提供一種真實的聲音,傳達一類事實的真相,為中國的國家形象提供支持。

2我國文化“軟實力”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很快。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我國在這一方面起步晚、基礎弱、經驗少,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

第一,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中國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華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結晶,如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書畫的藝術才能,四大發(fā)明更是令世界為之驚嘆。然而,事實的情況卻是:人們漸漸記不起《道德經》,傳統(tǒng)的文化節(jié)日受不到人們的重視。中國雖然擁有這么多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但卻沒有把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強有力的文化競爭力。

首先,人們對文化資源的重視不夠。在國家大力主導經濟發(fā)展的時候,人們對文化發(fā)展的注意力明顯下降,對文化是一種“軟實力”的認識也明顯不足。這就導致大量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被我們主觀所忽略,潛在的文化軟實力沒有被發(fā)掘。其次,一些文化產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質量。許多的文化產品在運行中被大量注入商業(yè)的因素,本身的優(yōu)勢資源流失,結果反而在競爭中處于被動。最后,文化市場運行的不規(guī)范化。如文化產品盜版嚴重、低俗不健康的產品充斥市場等,要規(guī)范好我們的文化市場,才能為文化資源向文化競爭力的轉化提供有利條件。

第二,文化逆差現象嚴重。

文化逆差,是指中國的文化貿易出口少于進口,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存在“赤字”的現象。多年來,中國圖書進出口貿易大約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圖書主要是銷往一些亞洲國家和中國的港、澳、臺地區(qū),面對歐美的逆差則達100?∶?1以上。文藝影視也有類似狀況。據北京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統(tǒng)計,年國內藝術團體的北京演出次數與相比,減少1.56%,但與此相反,外國劇團在北京演出的次數增加36.3%。[zw(]/c6967/.[zw)]中國出口到國外上映的電影可謂鳳毛麟角,而國外利用中國文化元素拍成的電影在中國市場上卻賺到盆滿缽滿,《花木蘭》、《功夫熊貓》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難看出,中國在文化貿易這一塊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這不得不讓我們擔憂。其實,在中國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產品,然而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異性給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和競爭造成了巨大的阻礙,使得我們的文化沒有占據有利的條件,沒有發(fā)揮其所具有的潛能。

第三,文化人才缺失,競爭力不強。

在我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專業(yè)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現在我國文化軟實力還不夠強的一個原因,不是我們缺乏形成軟實力的文化資源,而是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我們不了解海外受眾的需求,不了解國際文化市場的需求,不善于運用國際經驗和慣例來傳播中國文化。我國著名藝術家金曼指出,我們不僅需要一批一流的文化產品,我們還需要一批了解中華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場,善于市場策劃和運作的國際文化經紀人。許多我們認為不錯的文化產品因為缺乏市場化運作,在海外沒有引起反響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經紀人的匱乏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嚴重制約。因此,大力加強對專業(yè)性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是我國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3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對策建議

對于我國文化“軟實力”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并及時改進,勢必會影響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整體發(fā)展,進而影響到整個綜合國力的提升。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的水平勢在必行。

第一,弘揚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內在動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這個大家庭中團結互助、融洽相處,共同孕育了我國獨特的民族精神。黨的十七大會議上,把中華民族精神闡釋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作為具體體現的一種精神。正是依靠這種民族精神,我國今天的文化事業(yè)才會取得好的發(fā)展前景,它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民族精神中不僅包含著進步的、積極的、向上的,又包括有落后的、消極的、退步的。在發(fā)展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和倡導民族精神中優(yōu)秀的、積極向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摒棄那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趣味低級、違反社會發(fā)展和科學規(guī)律的不良成分,這樣,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進程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武器。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廣大博深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然而,隨著各國思想和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交流和競爭,好萊塢電影、韓劇充斥著我們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韓流”成為年輕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對國外文化的強大攻勢,打造屬于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品牌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當大力發(fā)掘我國文化當中的優(yōu)秀因子,利用本國的資源優(yōu)勢,結合自身日益成熟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強勢推出民族品牌,努力減小文化逆差現象,真正實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的轉變。

第三,發(fā)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大力發(fā)展基礎教育事業(yè),國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人們開始更多地尋求藝術上的、更深層次的交流,文化藝術教育逐步走進千家萬戶,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目前,我國從初級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開設了文化藝術領域的相關課程,并且還成立了專門的藝術院校培養(yǎng)專業(yè)文藝人才。在民間,人們對文化藝術的喜愛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這些都是我國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榮我國文化事業(yè)的夯實基礎。可見,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為我國文化的長期發(fā)展,提升文化“軟實力”水平提供了后備軍。

第四,開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

中國文化“軟實力”要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文化外交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古至今,中國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經驗十分豐富。古有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鑒真東渡日本,今有“乒乓外交”、中外文化交流年,這些都為傳播我國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擴大了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此外,文化外交為我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交流構建了平臺。近年來,我國與世界各國進行了大量友好的文化交流合作。中國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保持著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與數千個國外和國際的文化組織有著各種形式的聯(lián)系;中國戲劇、民樂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出,受到熱烈追捧;中國的學生到世界各處或者與來自五湖四海的留學生們進行思想文化的交流等,這些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藝術魅力,對于吸收和借鑒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繁榮我國的文化事業(yè),產生了深遠的作用,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增進和鞏固友誼的重要手段。

4結論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起步到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其國際地位及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不斷的提升。但總體來說,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還處于初始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應該牢牢抓住這個難得的發(fā)展機遇期,制訂適合我們國情的發(fā)展計劃,傳承民族精神,打造民族品牌,大力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事業(yè)。同時,積極參與文化對外交流活動,積極施行平等互利、友好的文化外交政策,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實現又快又好發(fā)展。

注釋:/gb/34961/90780/90789/.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七

100多年前,日本人福原有信從中國典籍《易經》“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一語中擇“資生”二字作為其創(chuàng)辦的藥店的名字,從這一源自《易經》的店名出發(fā),福原有信家族打造出世界級的美容化妝品集團——資生堂。

,肯德基、必勝客的母公司百勝餐飲集團推出第一個中式快餐品牌“東方既白”,其名典出蘇軾散文《前赤壁賦》結語:“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眲?chuàng)下“東坡肉”這道名菜的大文豪,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xù)影響中國人的“胃口”。置身“東方既白”店內,一邊進餐一遍還可以欣賞墻上影印版蘇軾手書《前赤壁賦》,不失為賞心樂事。

19世紀誕生的資生堂也罷,4年前面世的東方既白也好,都從紛繁的中國典籍中找到最具張力的元素,做那品牌的磁鐵石。

兩大品牌雖為外邦所創(chuàng),但始創(chuàng)者能如此神妙地利用這些元素,可見其文化鑒賞力與不凡的眼光,對中國典籍的把握確有過人之處。

正是這樣的品牌,讓我等平日里念著全球化這本經的中國人,在日常消費的間隙也能一瞥中國典籍之美。

借中國文化的題材來寫品牌的文章,雖非中國人所為,為憾事,亦為幸事。

如今,高露潔牙膏開始盡情玩起草本概念,寶潔公司的飄柔對于漢方也是信手拈來,《本草綱目》這樣的老古董似乎成了大眾讀本;不僅僅是入鄉(xiāng)隨俗而已,這些“他者”對于中國文化業(yè)當然有一番更新奇的看法。

《左傳》有語“雖楚有材,晉實用之”,說的是楚國人才雖多但都跑到晉國去了,為晉所用。今日中國文化的處境有時也不過大抵如此,我們整天說自家瑰寶多,但實際經營中卻老想著法用些洋文化來鍍金以提升品牌的價值感,殊不知老外天天想著要濡染中國文化的流風遺韻以抬升自己的品位。

當“中國風”越來越烈,文化與品牌相互為用的命題,似乎越來越能觸動我們的思維。

這其中有文化的覺醒,有傳統(tǒng)復興的萌動,更有市場競爭中的戰(zhàn)略考量。

國人曾經不以為然甚至認為與商業(yè)發(fā)展毫不相干的本土文化,正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戰(zhàn)略武器。

撒切爾夫人曾說“中國人不可怕,中國也構不成對世界的威脅,因為中國輸出的是電視機、電冰箱,沒有輸出文化、輸出意識形態(tài)?!?/p>

這就是鐵娘子給予我們的啟示:中國品牌要真正對競爭對手形成戰(zhàn)略威懾效應,也必須能夠輸出文化;因為人家輸出夏奈爾香水、哈雷摩托的時候,同時也在輸出具有母國文化基因的意識。

因此,我們有必要理解品牌存在的另一種價值——無論中西,品牌已經成為文化傳遞最為重要的橋梁,且這種文化橋梁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進將日益凸顯。

這一判斷,基于對另外一種正逐漸弱化的趨勢的認知。

7月,季羨林、任繼愈兩位國寶級的大學問家于同一日相繼駕鶴西去。

兩位文化巨擘作古,傳統(tǒng)知識精英正成為比大熊貓還稀缺的珍惜動物。有人感慨中國已進入大師凋零的時代,開始擔憂中國文化的傳承問題。

此非杞人之憂。過去,文化傳承主要依賴于知識精英,岳麓書院便是典型;“衣缽”一詞,正能反映傳統(tǒng)文化人際傳承的特性。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八

一、封面格式:

2010—2011學年第二學期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期末論文

題目:

名: 學

號: 院

部: 專

業(yè):

年 級:

二、期末論文選題:

1、儒家文化(任選儒家文化的某方面來分析論述)

如:分析孔子“禮”的思想;從 “仁愛”思想來看孔子對人性的關懷;試析孟子的民本思想;試論孟子的理想人格;孟子“性善論”對當代人的啟示;試析孟子的義利及對今人的啟示。

2、道家文化(任選道家文化的某方面來分析論述)

如:分析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莊子名利觀對當代人的啟示;陶淵明田園詩的道家思想底蘊;魏晉玄學對士人心態(tài)的影響。

3、佛教文化

4、法家文化

如:從韓非(商鞅)之死來看法家人物的精神;試述商鞅對法家思想的貢獻;試析管仲在齊桓公霸業(yè)中的作用;法家與“依法治國”的法治觀念的形成;法家與儒家歷史觀之比較。

5、科舉制度

6、姓氏文化

如:姓氏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或影響);姓氏與家族本位觀念的形成

三、寫作要求:

1、任選一題的一個方面來寫,觀點明確,層次清楚,語句通順,格式規(guī)范,字跡清楚;

2、不準抄襲,否則不及格;

3、必須列舉參考書目;

4、要求手寫,正文字數不少于1500字,統(tǒng)一用大學稿紙。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九

當人們從現實生活中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計算機信息網絡對行為方式的影響,朦朧地預感信息化為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時,作為影響我國信息化全局的電子政務工程已經啟動了。其來勢之猛、影響之大、復雜程度之高往往超出了人們的思想準備。在這個時期對電子政務認識的局限性和多樣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將我們的認識統(tǒng)一到相對科學的軌道上來,已成為電子政務戰(zhàn)略規(guī)劃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當人們習慣地將電子政務的建設側重于計算機網絡,用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工程的思維方式來考慮電子政務建設思路時,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電子政務及其戰(zhàn)略規(guī)劃》一書提出了新的視角。這一新著將電子政務看作是以信息化方式推動的政務改革,而改革的實質是中國文化的躍升進程;作者強調通過規(guī)劃方法論的研究來綜合對國情的理解和對發(fā)展模式的探索。這一研究思路對于開闊眼界、應對當前統(tǒng)一認識的需求,以及規(guī)范電子政務規(guī)劃工作無疑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電子政務及其戰(zhàn)略規(guī)劃》一書突出了兩條主線來認識電子政務的建設:其一是從方法論的角度解讀美、英等國電子政務戰(zhàn)略規(guī)劃范例,力求對應這些國家的`主客觀條件提取其戰(zhàn)略要點,并在此基礎上較為詳細地講解了戰(zhàn)略規(guī)劃制定的方法論原則;其二是將電子政務的建設區(qū)別于面對客體工作對象(如鐵路、機場、水庫的建設)的傳統(tǒng)系統(tǒng)工程,強調兩者間的性質差別,認為電子政務的工作對象是處在變革、發(fā)展進程中的政務管理系統(tǒng),它不僅包含作為客體對象的現代計算機網絡,而且包含了體制的選擇、文化傳統(tǒng)特征、人們需求的情意性和滿意性,特別是決策者的偏好及意志品質等諸多的主體內容。認為電子政務的建設是圍繞著政務改革的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環(huán)境中,通過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改造、相互優(yōu)化、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機體的演化進程,而文化動力是影響進程的核心要素。

由于書中涉及的領域廣、復雜程度高,作者期望從多重現象中探尋本質并連接成系統(tǒng)性的思維線索,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書中所摸索的兩條脈絡提出了各自的雛形,在理論上還不夠成熟,還沒有解剖、填補兩條脈絡之間的有機連接關系,這些任務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完成。

電子政務的建設是一個與國情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同步,與中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長期任務。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實質是回答如何通過信息化實現政務體制創(chuàng)新的路徑問題。在這一情勢下這本書所討論的觀測視角和認識方法,無疑對拓寬電子政務的建設思路具有啟發(fā)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

近日,某意大利知名奢侈品牌創(chuàng)始人,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表了對中國筷子、中華文化的不當言論。這一舉動,引起了廣大中國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而我們想告訴他們:中國筷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

該品牌拍攝了,一個華裔女模特用中國筷子吃披薩的視頻。視頻中夾雜著中式發(fā)音,傲慢的語氣,以及各種奇怪的姿勢。這無疑是對中國文化的丑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具有它獨特的魅力!

基于無知而建立起來的偏見是多么的愚蠢。

筷子,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產物??曜樱侵袊毺氐倪M食工具。秦漢時期稱為“箸”與“住”同音,人們怕行船擱淺,變改“箸”為“快兒”,希望船行的快,一帆風順,以圖個吉利。漢代筷子又稱為“挾提”,意為挾住再提起之意,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實用功能。再后來,由于筷子制作的材料多是竹子,因此在“快”字頭上加上“竹”字頭。這就成了今天的“筷”字了。

筷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代表??曜佣嗥叽缌珠L,代表著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因此,吃飯時也時時提醒人們要節(jié)制不當欲望??曜訄A的一頭象征天,方的一頭象征地,表示著“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時,拇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征,這是中國人對世界的關系的樸素理解??曜映呻p出現,與太極陰陽理念相符,代表著萬事萬物都有兩個對立面組成。一雙雙筷子凝結了多少先祖的智慧,也是對后人的教育。是具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筷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映射。在小時候,長輩用筷子喂我們吃飯,那是啟迪;小時候,長輩教我們使用筷子時說“我們是中國人,必須會用筷子”時,那是傳承;在外拼搏回家,一桌家常飯,挾起的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身在異國,每逢節(jié)日對先祖的祭拜,那是對國家,家人的思念;“多個人多雙筷子”。一雙雙筷子挾起的是溫暖人心的人間煙火。是逢年過節(jié),吃團圓飯的中國心。一雙筷子,蘊含了“啟迪、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團結……”。承載的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文華。

一雙筷子承載了多少中華文化。筷子代表的,不僅僅是吃飯的工具。外國人總是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臆想他們認為的事,極其的自傲無知。不妨挾起一雙木筷,從胃開始,讀懂中華!

面對西方,西化、分化的圖謀,我們應該時刻謹記“我們是中國人”,有著“自信力”,而不是“他信力”。應有我們華夏炎黃子孫該有的魄力,時刻懷揣一顆中國心!

一雙筷子,承載著中華千年文明。有滋有味,有中國味。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一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一個承載著無數文明的古國;中國,一個充溢著希望的國度。五千年來,茶葉的清香在空中散發(fā)出的是中國人的情懷,粉墻黛瓦在水鄉(xiāng)中維持著的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毛筆在宣紙上靜靜地轉動書寫的是中國人的歷史。夏日的荷塘月色,冬日的雪映長堤,隨著七弦古琴的樂律,在中國的萬里疆土上,永久地連接著它的過去和未來。

我第一次接觸到國畫是八歲,當初只是學了一些皮毛,但在那短短幾年間,我卻愛上了這些染著悠悠墨香的水墨畫,愛上了筆墨紙硯。而宣紙,它留給我的印象最深,不是多么華美的形象,而是潔如雪,雅若梅,粗看之下,仿佛夾雜著日月的明朗,。它的味道總是微微染上墨香,從不像生硬的濃香。宣紙的氣息,是讓人心安的淡雅之味,也許,這便是中國文化之真諦吧,不張揚,但清麗。像那些用筆尖暈染,勾勒出重重意境的水墨畫一樣,像不染凡塵,輕靈灑的脫仙人一般,在墨香中移步于歷史的長河。

一截飄揚的水袖,一段鏗鏘的樂聲,幾聲充滿綿意的輕柔唱腔,從戲臺上,書本上,甚至電視上,帶給了我無窮無盡的念想。在各類戲劇中,我尤其愛越劇,那臺上女子婉轉的唱腔,時而啼血悲訴,時而略帶豪情,那長長的袖一揚,動作輕緩舒展,唱腔綿長輕盈,濃妝艷抹,金銀掛飾之下是靈動秀氣的心靈。越劇的美,還美在它的語言,如:“牡丹謝,芍藥白,海棠青,楊柳帶愁,桃花含恨”。一字一句無不帶著柔美、委婉之意。漸漸地越劇對我而言,那生動的形象不再在那電視上停留,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暗暗地傳播著中國經典文化的美韻。

光潔的表面,精美的青色花紋,是我對瓷器的印象,然而,這又是多么淺顯的觀察,它上面印的是落霞嗎?要不怎有此番雍容。它上面印的是水流嗎?要不怎有此番似柔似剛的風韻?景德鎮(zhèn)瓷器上,精美的蓮花給出了回答,它穿過歷史的潮流,穿過年代的輪回,突破陳舊的灰土,在溫潤如玉的青瓶上,飛出了鳳凰,綻開了錦花,光潤的瓶身,在歷史的沉淀中,靜靜地記錄著那些金陵臺殿雄偉和霓裳羽衣飛揚的那一瞬間,記錄著屬于中國的古典之美。

柔軟地似水,明艷地似光,綿長光滑的絲綢就像時間似的從我手中流開,針腳熙攘之間,一個個生動又抽象的物體在眼前一閃而過,閃金的線條流暢地在華美的“畫卷”上穿梭,不帶一絲生硬,燈光搖曳之下,在手間拂過的“咝咝”聲浸透著空靈的清音,在空中久久地回響著,穿過了千年的時光,穿過了那遙遠的“絲綢之路”,穿過了那陣陣駝鈴,一直向未來飛去。

窗外,雨在不住地下,浸著清涼的水珠從黑青的瓦上滑落,隨之染上了暈黃的白墻,在青石磚上連成一片,匯聚成一條長長的水流。是的,在日月輪轉,花開花落,云卷云舒之間,中華在靜悄悄地雄壯起來,也在靜悄悄地點燃著每個人心中的中國魂!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二

錢穆先生曾專門寫了《理學與藝術》長文,對理學影響藝術(主要論畫)作了深刻的闡述。雖不少精思,啟迪后學,但對書法評價闕如,實在遺憾。今從書法與理學角度析之,以補其缺。

每一個時代的美學思潮都來自哲學思想,而書論必然受到主流思潮的影響。三教合一對中國書法的滲透,奠定了中國書法美學思維的高度。儒家的文質彬彬,里仁之美,至大至剛;道家的大樸不雕,天地大美,玄淡清遠;佛禪之空靈圓融,即心是佛,心法為上等,無疑左右著書法創(chuàng)作。只有到了宋代,文化轉型帶來了巨大的觀念更新,歷史進入到近古時代,書法也出現了變化。在書學思想中,典型的是“理學書論”的出現,影響相當深遠。盡管許多學者深挖中國藝術精神的實質,高言是創(chuàng)變、陽剛等,實際上忽略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特殊性――致中和的書論思想方為主流。徐復觀說中國文化是“心”的文化,應該限定在宋元明清,內傾性奠定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這個時期在書法上,最典型的是“理學書論”的盛行,它是為理學文化之分支。理學文化是理學影響圈與書論所發(fā)生的種種關系的總和。宋代理學的發(fā)展促進了傳統(tǒng)儒學的思辨化,作為宋學核心的.理學家涉足書壇而形成了理學書論,起點甚高。(參考呂總《宋代理學文藝論綱》)

一、理學書論對文藝的影響

自宋以來,融合三教而歸宗儒學的理學,史稱新儒學,有著包容多種學術思想而統(tǒng)一于儒家的氣度,改造了原始儒學的思維結構。儒家為經學之豐流代表,其中以理學影響最大,宋元明清直到現在,雖然內部分化主要為道學、心學之異,也包括蜀學、洛學、閩學、關學、濂學、新學之爭,最后都集中體現在程朱、陸王之論戰(zhàn)中。盡管對“宋學”“漢學”之爭各不相讓,但經學作為主流文化,已經深刻地烙入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中。理學最大的思維特點是“外透天道,內徹心性”,即天人合一。自宋至清,可以說主流書論是理學書論(有專文論述)。理學對待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修身層面上,強調“敬”“反省”“涵養(yǎng)”“持養(yǎng)”的妙用,主張“藝道一體”?!昂B(yǎng)德性”是理學家共同之追求。子思《中庸》已提出“德為圣人”命題。程顥進一步提出:“德性者,言性之可貴,與言性善,其實一也?!睂嶋H就是“性即理”也。程頤則曰:“性稟于天,才稟于氣”。養(yǎng)氣修心如對至尊即對天理。鐘人杰《性理會通》載:“程子曰: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边@可以看出以書體道之典范。

(二)在文道關系上,或主張“文從道中流出”,或言“藝道雙進”,或言“道重藝輕”。理學家認為:“和順積于中,英華發(fā)于外?!闭J為學養(yǎng)的作用明顯。但多數認為“道重器輕”,把文藝都視為“形而下”的東西。程顥認為:“文必貫道”“器必貫道”。

(三)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強調“心性”,力主“性靈”――性情與靈機的結合。強調“內外交相養(yǎng)”,從心性與天道兩方面結合看問題。程子認為:“心通乎道”;朱子的“心統(tǒng)性情”說最為典型。心中未發(fā)則為“性”,無善惡;既發(fā)出來則為“情”,有善惡。最后還得回歸“天”乃為“性靈”。

(四)在審美功用上,倡導“天趣”與“人功”的結合,最終追求“天人合一”。強調“格物致知”“格物窮理”,尤其重視“天成”“天全”“天放”“天德”等內容,所謂“盡性以知天”。

(五)在審美風格上,主張“沉潛敦厚”,“從容中道”,有圣賢氣象為貴。也喜歡平正端莊,反對欹側放蕩。朱熹對蘇東坡、米南宮的責難如“把字寫壞了”,過分批評其夸張姿態(tài),但有時又肯定其“英風逸氣”。

(六)在藝術品格上,強調人品對藝品的作用,“書關德性”,“人品即藝品”。這是理學家追求“孔顏樂處”、仰慕“圣賢氣象”、培養(yǎng)“浩然之氣”的具體表現。而文藝之功用必須體現“圣賢氣象”,體現一種超然、博大、剛正的人格,是宋儒普遍的共識。

理學家的文藝觀有時前后矛盾,這是因為他們自身兼有道學家和文藝家兩重身份的原因。

(七)思維上的“物必有對論”所開創(chuàng)的辯證精神。從《易》開始的“陰陽之道”“相摩相蕩”到邵雍的“一分為二”命題,二程《遺書》的“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體現出宋學的理性精神與辯證法思想。

二、理學書論的巨大影響及特點

自宋而后,尤其是南宋,理學逐級對書法的滲透,日見明顯。元代統(tǒng)治者將朱子著作提升為考試標本,學術與政治結合,其影響至為巨大。明代更官方修著《性理大全》,以程朱之學作為取仕依據,清代統(tǒng)治者也注意理學的治世作用,偏于調和人民與統(tǒng)治者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重視心法。所謂“書為心畫”,既重視古法,更重視心法。元代郝經提出了“書法即心法”的命題。明代相穆《書法雅言》特重“心相”之說。清劉熙載《藝概?書概》提出了“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本于心行”之說。他由此提出“書為心學”之說。都豐富了“書為心畫”之內涵。

(二)重視“靜”“敬”的蒙養(yǎng)工夫,強調“養(yǎng)氣說”。文徵明寫字態(tài)度“非要字好,直此是敬”。董迪《廣川書跋》云:“夫君子養(yǎng)心,必氣和而在,物無累之,則浩浩搏天之外而若無所礙也?!秉S庭堅《跋牛頭心銘》亦云“學必以治心養(yǎng)性為本”,所謂“盡心性之蘊”,自成道種。劉熙載《游藝約言》提出:“不論書畫、文章,須以無欲而靜為主?!?/p>

(三)強調“胸次”,以積學和游覽來開拓心胸,以雅去俗,神明而化之。如董《廣川書跋》所謂“胸中磊落,自成丘壑”。錢穆先生《理學與藝術》認為:“宋代人論畫,重人品心胸,又深涉性理,乃亦知重日常人生之修養(yǎng)。”其實,宋人論書亦然。胸中造化,吐露于筆端。所以張之屏《書法真詮》隊為書法之美在二者:一曰氣象,一曰風采。這都與書家心胸有關。

(四)重視“韻勝”之書。倡導“逸”格,從審美到人生都追求“逸”的態(tài)度。書觀“氣象”。書法涵蘊人之德性。書之韻在不俗,在遠離塵俗。如李祖年《翰墨叢談》所謂:“筆墨之道,以之陶寫性情;著得一點塵俗,便不佳矣?!眲⑽踺d《游藝約言》提出“人尚本色”,指出“勁氣、堅骨、深情、雅韻四者,詩文書畫不可缺一”。(五)強調方法上的“妙悟”,體現為“心通”說。書理與禪理相通,貴在“參詳”“頓悟”。王維云:“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guī)矩?!敝扉L文《續(xù)書斷》所謂:“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強以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黃山谷認為“學書如學禪”,必須參悟。

(六)強調步驟上的“技進于道”?;蜓浴暗肋M乎技”。如蘇東坡評秦少游書“技道雙進”。朱長文《續(xù)書譜》云:“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云乎戰(zhàn)?!蹦纤蝿⒖饲f認為“藝不習則不工”等,都要求“技與道俱”,不可只停留在技法層面。

(七)學書原則上先在“明理”,然后“達意”。有常形有常理,理得而法正,法正則意新。張懷《畫苑補益》曰:“造乎理者,能盡物之妙?!眲⑽踺d《藝概?書概》認為:“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北闶敲鲿砣〗酪?。

(八)書法欣賞在“神會”,不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談》所謂:“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毙蕾p藝術唯求“暢神”而已。張懷《書議》《書斷》等系列書論中所謂“一字見心”,“以風神氣骨為上”,便是的論。

(九)重視學問對于書法的作用。晉人提出了“積學以致遠”。東坡提出“讀書萬卷始通神”。黃山谷詩云:“書是人間真富貴?!卞X穆先牛說:“內基于性,外資于學,務學以開其性;理學家之精修道德,與畫家之沉潛于藝術者,同條共貫,事非有異?!卞X先生應該知道,書家何嘗不是如此。

(十)重視“天趣”,主張“以人復天”,強調“天機自然”。所謂“得自天機,出于靈府”。(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明代屠龍云:“人能以畫寓意,胸中便生景象,閉端妙合天趣。若不以天生活潑為法,徒竊紙上形似,終為俗品。”張之屏《書法真詮》專辟“養(yǎng)氣第十六”,尤其重“養(yǎng)天機之清妙”。他在“標格第十四”中云:“若夫天機高朗,骨格清蒼,足以橫絕古今者,當以王覺斯為第一”。

(十一)人品即書品。強調書法家人格修煉與書品形成的對應關系。如文徵明題畫曰:“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張之屏《書法真詮》“觀人第十五”認為:“書畫一道,肆習者固在天資高,尤賴根器厚?!边@根器即在“人品”“人格”的魅力。

理學書論中的疑古思想、尚理明道、注重學養(yǎng)、融合多教等觀念,確實拓寬了書論的范圍,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我們俯瞰書法,尤其從本體論來觀察書法,獲得更大的精神空間。這也是理學對書法的貢獻。

三、理學書論的負面影響

理學對書法的影響,自然也是雙方面的,有著正、負作用。正面如上,負面影響如下。

(一)過分重視內在修養(yǎng),忽略外在的形式美感。錢穆先生《理學與藝術》最后評價:“清代學者,雖亦高自位置,然既乏于濟,復缺性靈,徒于故紙堆中騁心力,故文學藝術皆見不振。語其優(yōu)者,不過為前代之后勁,無可分庭抗禮者?!?,這更指出了大多數人的學習弊端。姚孟起《字學參》已經注意到“形”的作用:“晉人書,形不貫而氣貫;唐人書,形氣俱貫。”但這樣的論述并不多見。

(二)過分注重人文內涵,簡單地將書品與人品等觀。造成了“自由人格”的失落。如元代郝經《敘書》等文中提出“道不足則技始以書為工”等語,有些忽略技法的傾向。人品與書品未必決然對應,如對趙子昂、蔡京、王鐸、林彪等的書法認同,需要辯證理解。

(三)過分重視“端楷”,對于欹側,放蕩的行草等不能容忍。尤其是對于有創(chuàng)變意向的作品多視為“異端”,明顯的受到朱熹等“淳儒”思想的影響,朱子就專作“端楷論”,有利有弊。陳繹曾《翰林要訣》所謂“筆筆有古意,字字有來歷”,強調功夫精熟,并不注重專精、博覽之后的“蛻化”,即是創(chuàng)新意識。這也是“院體”“臺閣體”“館閣體”等得以生存的原因。

(四)注重“文質相符”,對“寫意精神”重視不夠。連“難得糊涂”的鄭燮也在題畫中說:“‘寫意’二字誤多少事。欺人瞞自己,再不求進,皆坐此病?!彪m然,他提倡“必極工而后能寫意”,但當時所出現的反對“寫意”的情況是一致的。如明代倪后瞻《倪氏雜著筆法》對王鐸的變法大加撻伐,認為王書“魔氣甚大”,對董其昌過分吹捧,令人生厭。項穆《書法雅言》對祝允明草書的非難“晚歸怪俗,競為惡態(tài)”,這有些矯枉過正了。

理學書論是豐富的,也是復雜的,甚至矛盾之處不少,反映出時代變化之豐富多彩。我們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如許多書家在早期與晚期的理論出現矛盾,這恰好說明了時代所壓,有時必須改變觀念的趨勢。研究者也應該知道書論演變的復雜多變,方能不拘泥于一端,如盲人摸象,那就很難管窺全豹了。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三

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急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把它傳承下去。

(二)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tǒng)技藝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手中不斷發(fā)揚壯大,中國人靠中國特色傳統(tǒng)技藝使中國人的生活更加具有美感,使生活充滿意境和樂趣,在傳統(tǒng)男耕女織的時代里,成為了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

(三)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依托

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讓外國人更加向往中國,作為即將走向社會的新一代的大學生,更要承擔起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托,為中國未來的發(fā)展貢獻出自己應有的力量。

二、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積極影響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四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了解中國文化對于我們這些生活在中國的人來說尤為重要。為此,我參加了由學校舉辦的“中國文化概況實訓”。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刻意識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很寶貴的體驗和積累。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開幕式

這次活動的開幕式充滿了儀式感和中國文化的氣息。我們學校的領導為我們做了精彩的開場白,帶領我們向祖國的燦爛文化致敬。聽完開幕式的講話后,我感到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不足,透過這次活動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二段:參觀藝術館

在藝術館的參觀中,我發(fā)現中國藝術傳承了多種多樣的修養(yǎng)精神以及建筑、美術、戲曲等各門領域。我看到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作品,了解到它們的背后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表達出不同的寓意和問題。通過這些文化遺產,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歷史上的中國文化。

第三段:品嘗中華美食

參加這個實訓還有一項非常有趣的部分,就是品嘗中華美食。中國美食品種繁多且風味獨特,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特色。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嘗試了不同的菜品和做法,從南到北,從湖南到江蘇,品嘗了許多值得回味的特色美食。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進一步體驗了中國文化之美。

第四段:文化體驗活動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體驗了書法、剪紙、茶藝等傳統(tǒng)文化藝術。其中,剪紙讓我印象最深刻。那一張張刀剪出來的藝術品讓我領略到了中國民間藝術之美。通過學習這些傳統(tǒng)技藝,我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也進一步感受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

第五段:總結

通過這次實訓,我深刻體驗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更加堅定了我學習中國文化的信念?;仡欉@次活動,讓我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也讓我更加自信地面對世界的未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不斷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能讓我們更好地融入世界的大家庭。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五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是世界人類三大文化中光輝燦爛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在長達2000年中,中國與佛教的有機結合產生了極為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其影響擴大到亞洲其他國家,促進了各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近2000年來,佛教逐漸與中國的本土文化道家和儒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社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今天,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對于如何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與時俱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問題,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具有重大意義。

佛教原產生于古印度,于東漢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傳入我國,迄今已經有1935年的歷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約有1800年的歷史。佛教的發(fā)展大致可分三期:前六百年,為部派佛教形成時期;中六百年,為顯教大乘發(fā)展時期;后六百年,為秘密佛教流行時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眾兩部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為十余種部派。其中上座部,分為南、北二傳。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紀中傳人中國漢地,公元七世紀起又自漢地和印度傳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紀起,印度后期逐漸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傳入西藏。印度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國形成漢語系和藏語系兩大系統(tǒng)的佛教。

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時期中,中國傳入了印度佛教三個時期的全部內容,形成了三大語系的佛教。我們從阇那崛多、玄奘和阿底峽的傳記及譯經史實得知,大乘顯密經論的原本中國保藏最多,其中不少重要經論,印度本土反而沒有全部流行,如《華嚴經》、《大集經》、《大智度論》等。

中國佛教的豐富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為典籍的浩瀚,二為宗派的繁多。

在漢語系佛教中,現存譯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譯本還約有四千四百卷,其中聲聞乘三藏約一千四百卷,大乘經論約三千卷,全部約合梵文二百五十萬頌。另有歷代漢文著述一萬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萬頌。全部合計約有一千萬頌。我國正在編輯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共收二萬三千余卷。藏文《甘珠爾》及《丹珠爾》兩部共收譯典五千九百六十二部,約合梵文三百萬頌。藏文著述數量亦極龐大,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編目工作。傣語系佛教除巴利語原典外,還有傣文譯本及大量傣文著述。三個語系的佛教典籍之豐富是極其驚人的。以漢語系為例,漢文化歷史悠久,文獻之多,古代無比。

大乘佛教在印度只分“中觀”與“唯識”二“見”和“波羅密多”與“真言”二“乘”,并未形成學派或宗派。但傳入中國后,在漢地由于長期對教義進行鉆研和辨析,逐漸形成許多宗派。如地論師、攝論師、楞伽師、涅槃師,天臺宗、三論宗、律宗、法相宗、華嚴宗、密宗、凈土宗、禪宗、三階教等,禪宗后來又分七宗。西藏語系佛教也分為寧瑪派、迦當派、迦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希解派、覺宇派、覺曩派、郭札派、夏魯派等。傣族巴利語系佛教也分潤派、擺莊派、多列派、左抵派等。佛教在中國所形成的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是中國佛教內容豐富多彩的具體表現。

中國漢藏兩語系的佛教雖與民族文化緊密結合而發(fā)展,但并未成為民族的宗教,反而廣泛流傳到其他民族和國家。如漢語系佛教即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西藏語系佛教即傳入蒙、滿各族。近代,這兩語系的佛教又傳入歐、美兩洲各國。

內部管理制度建設方面,也吸納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其中包括了儒家以禮樂為主的制度和道家樂于自然的思想,形成了釋道儒融通與共的中國特色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以佛教的叢林制度建設為特征,中國首先在文化機制方面開了“民主自由”的先河,在禪宗的佛教王國里建立起一個學術自由、民主生活的師道尊嚴的模范,它與中國封建君主獨裁體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發(fā)展是多方面的。

1、佛教與中國的思辨哲學相結合,而向學術化發(fā)展,對教義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達到高度的繁榮。

2、佛教與中國的精美工藝相結合而向藝術化發(fā)展,使佛教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寶庫。

3、佛教與中國的人生理想相結合而向社會化發(fā)展,使佛教與中國社會密切聯(lián)系。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薩應以五明為修學的主要內容以來,佛教已由避世潛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學轉而向世間的學術、文藝、理論科學、生產工藝的領域邁進。我們千多年的歷史經驗證明,佛教在中國大地上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yǎng),沿著這一人間佛教的方向發(fā)展,取得極其巨大的成功。我們教祖釋迦牟尼的“成熟有情,莊嚴剎土”的偉大理想已在東方的廣大地區(qū)在一定的程度上化為具體的現實。在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獨具的精深哲學思想,豐富的精神財富,龐大的文獻寶藏,精美的文化遺產而成為東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長期進行“成熟有情,莊嚴剎土”的崇高事業(yè)的同時也使自身成熟起來和嚴凈起來了。

直都需要的。如果缺少了思考,人們便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恐慌。

那么,到底該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了?首先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夢、如幻,如水面的氣泡,轉瞬即逝。我們平時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無相”。這樣,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執(zhí)著。

不執(zhí)著,無念系,就可以達到真正的解脫。雖然在現實生活我們每個人很難做到真正的無欲無求,然而我們可以告誡自己不必太執(zhí)著于俗世的種種“沽名釣譽”,學會有所“放棄”,一切隨心所至就好。因為有這樣一份心境才成就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淡泊;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感受才有了“詩佛”王維心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靜謐。

我們相信,在未來的世代中,佛教必能一如既往,進一步與全人類的先進文化相結合,開出更加絢麗的花朵。我們佛教徒必將以更加精進勇猛的精神,深入學習五明,廣行利他事業(yè),為全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的光輝遠景作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六

所謂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古代設科考試、選才任官的制度。一般認為,科舉制度產生于隋代(公元607年)。這項制度對于封建社會的中國政治、社會、學術、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1864年,在狄更斯主編的英文周刊中刊載了一篇題為《中國的科舉考試》的文章,指出科舉的獨一無二之處在于:“科舉這個教育機器幾乎是從不間斷地實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面而廣泛的影響的制度,當其他帝國統(tǒng)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踐踏為塵土時,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卻是神圣的唯一避難所?!?/p>

科舉制這艘航船,從隋代起錨揚帆,歷經唐代、宋代、元代,進入明清,經過幾百年平穩(wěn)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復雜精細的結構和部件已變得老化失靈。行駛至清末,在強勁的歐美“風雨”和列強堅船利炮的沖擊之下,它已是破敗不堪。1905年9月2日,清廷頒布上諭:“方今時局多艱,儲才為急,朝廷以提倡科學為急務,屢降明諭,飭令各督撫廣設學堂,將俾全國之人咸趨實學……科舉不停,民間相率觀望,推廣學堂必先停科舉……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科舉制度壽終正寢。

對延續(xù)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由于歷史風云的遮蔽,使人們的認識難免有局限。本文仍試圖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從科舉制度本身的利弊出發(fā),理性地考察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一、科舉制度的積極作用

縱觀世界政治的歷史,不僅是在封建社會的中國,甚至在歐美各國,科舉制度都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較為科學地選拔人才,維護政治統(tǒng)治

取士確是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競爭機制,是選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徑,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識分子,尤其是社會中下層人士加入國家政治行列的最優(yōu)制度?!币虼丝婆e制在保證統(tǒng)治者掌握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權的前提下,同時使封建政權取得更多階層的支持,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對流,相對緩和社會階級矛盾,進一步擴大其統(tǒng)治基礎,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隊伍的政治、文化素質,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強化其思想統(tǒng)治、鞏固皇權的有效手段。

(二)影響現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科舉制度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政治錄用的典范,而且對近現代各國政體的人才選拔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深刻的影響。歐美各國在18世紀以前,多實行貴族世襲制、君主恩賜制、政黨分肥制等機制進行文職官員的選用。這些任用辦法不可避免都會因為“人”的關系帶來結構性的腐敗,削弱政府的穩(wěn)定性和行政能力。而我國的科舉制度采取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取,政權盡可能大的向平民開放,倡導公平取士,唯才是舉,正體現了“機會均等”原則。這與資本主義啟蒙時期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當西方了解了我國的這種選官制度后大為贊賞,進而仿效,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之后西方各國紛紛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由于英國當時國力強盛,所實行的文官考試制度又較為系統(tǒng)且卓有成效,因而成為其他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國效法的榜樣。1883年美國也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并于1893年進一步完備。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借鑒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務員制度,才發(fā)現西方文官制度是從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學過去的。科舉制對歐美現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響,堪稱為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三)客觀上推動了教育文化的發(fā)展

展。明清時期,“科舉必由學?!?,各類學校就更加發(fā)達了。明朝南京國子監(jiān)學生多達9000人,是15世紀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最高學府。清代府、州、縣學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府、州、縣學及私塾的學生,大概有上百萬人。用知識作為選拔的核心內容,確立了知識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科舉帶來的直接結果,其種種弊端和惡果自有定論,在此不作論述,但它確立了知識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功不可沒的。強化國學和人文精神的修養(yǎng),推動了文化普及和社會文明:讀書人數的大量增加,科舉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士人的學習積極性,在歷史上,中國教育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選拔“人才”。人們接受國家正規(guī)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自己能被國家權威部門選上并得到社會的認可??瓶嫉膬热葜饕俏幕摒B(yǎng)及對諸子經典的熟悉程度,對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注解和發(fā)展,雖然這樣考未必合適,但無疑對社會重心和人格重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讀書人的國學和人文精神修養(yǎng)得到強化,大批書生從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社會的文明。

二、科舉制度的弊端

科舉制度為歷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種種弊端,以及與社會發(fā)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一)考試內容單一,知識結構僵化

科舉考試規(guī)定必須學習儒學經典,考試內容多是《四書》、《五經》、策論和詩賦之類,讀書人所學內容均以科考為目的??婆e制度發(fā)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題范圍狹窄,士子揣摩試題,讀時文選本,模擬仿作,而束書不觀,不務新知”的現象。儒家歷來重綱常倫理而輕技藝,因此大多數讀書人為了仕途,為了出人頭地,把學習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經典上,對于其他自然學科的知識毫不關心。人們的知識結構逐漸狹窄僵化,思維被禁錮,甚至胸襟狹隘、目光短淺。此時科舉制重倫理輕技藝,重才能輕德行,僅僅作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維護其統(tǒng)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意義。

(二)與時代和社會發(fā)展嚴重脫節(jié)

科舉制作為一項選官制度,決定著政治人物的誕生和發(fā)展,必定與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中國科舉制度的廢除與中國封建社會的滅亡是有著必然關聯(lián)的。隨著歷史的推進,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被動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會面臨著由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變。從經濟上,新興的工業(yè)經濟對科學技術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然而科舉制的考核內容將自然科學完全摒除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之外,在這樣的選拔制度下,無法培養(yǎng)出需要的人才,也無法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從政治上,科舉制度造成官員普遍思想教條僵化、目光短淺的情況,無法應對政治制度的革新與變化,無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陳舊的社會制度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時,必然將被取代。不論是當時的中國封建社會,還是當時的中國科舉制度,都不能幸免。

(三)仍然存在選拔不公

雖然一再強調科舉制度體現了極大的公平和公開,然而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在少數幾類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中,就有女性??婆e制度始終將女性排斥在外,這與時代進步所帶來的“男女平等”觀念是背道而馳的,因此也不為社會發(fā)展所認可。此外,科舉考試的層層選拔不僅需要應試者投入大量的時間,更需要投入相當的財力。很多人因為家境貧寒而沒條件讀書,有的即便自學成才,也沒有足夠的財力承擔其遠赴京城參加考試?!皩W而優(yōu)則仕”這條在當時幾乎是唯一的出人頭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書香世家的子弟鋪就。因此,科舉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三、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

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隋唐以前薦舉做官,隋唐以后,若想做官必須經過科舉的選拔,才能取得接受吏部考試的資格,經吏部考試及格才能授官。所以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圍繞科舉而行。

(一)學校成為科舉的預備機關或附庸,學校培養(yǎng)目標就是準備參加科舉

科舉注重文辭,所以學校也注重文辭,而少實學;科舉注重貼經、墨義,學校也采用這些考試方法,結果學生只重視記誦不求義理。科舉支配下的學校教育培養(yǎng)出的是記誦經典章句、善于文辭而缺乏實學的人才。士子為科舉而學,學校為科舉而教,這就導致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向應試教育發(fā)展的必然。

(二)科舉考試的內容必然成為學校教學內容

如唐代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的教學計劃就是按照科舉“九經取士”的要求而安排的。把經書分為大、中、小三類,規(guī)定通二經的須大小經各一或中經二,通三經的須大、中、小各一,通五經的須大經并通,而《孝經》、《論語》則為共同必修。至于律學、書學、算學的教學科目與科舉考試的科目相同,如注重習字、習時務策,也是適應科舉的要求。又如,進士科注重詩賦,所以從唐朝至清代即使在鄉(xiāng)村學校都普遍做詩,學詩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風氣。

(三)對學習觀和教育觀的形成影響深遠,“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中舉之路,舉步維艱,但縱然是“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句功名誤煞人”。成千上萬的士子終身追求,孜孜不倦,至死不悔,因為這是他們,尤其是平民布衣改變身份和命運的唯一出路。因此,社會上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畸形學習觀和教育觀,從而“官本位”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影響至今。為符合這種社會潮流,學校為科舉而教,教育功能日漸低落。隋唐開始的古代教育走向應試之路,一直沿續(xù)到宋、元、明、清,持續(xù)了1300多年。科舉制不僅影響了隋唐之后的中國古代教育,我們今天的教育模式仍受其影響,“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觀念仍頑固地存在于大多數人的頭腦中,所以當今教育界才有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大學生擇業(yè)觀不正確等問題的出現。

(四)科舉本身就是一種應試教育

科舉考試就像一根靈通的指揮棒,科舉考什么,士人就學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學什么。這種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士人都自動地擠到一條狹窄的成才之路上,科舉考試所限定的科目和內容,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只要你想參加考試就得接受特定考試內容的檢測,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個性的發(fā)展,束縛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科舉不考體能,許多士人“三更燈火五更雞”地苦讀,不重體育鍛煉,身體弱不禁風,許多人考過了秀才,中了舉人,已是疾病纏身,英年早逝,何謂報國衛(wèi)家?科舉重八股制藝楷法試貼,士人便追求八股精通、楷法圓美。至于其他學問,統(tǒng)統(tǒng)棄之不顧。這種知識偏狹、學非所用的弊病越到后來越是暴露無遺,尤其是在列強環(huán)伺,民族危機的情況下,這種科舉教育更是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不得不加以改革,在改革還來不及跟上社會急速變遷之需時,則未能擺脫被廢止的命運。

事實上,真正要評價科舉這么一個復雜精細、影響重大的制度,需有一定的時空距

離。離廢科舉越久遠,人們越冷靜客觀,就看得越清晰全面。對科舉制這么一個選拔了中國從隋唐到明清大部分政治家、文學家和著名學者的制度,對一個與1300年間幾乎所有知識分子、所有地區(qū)和絕大部分書籍都有關的制度,對一個中國發(fā)明的被西方國家所借鑒的制度,在其存在1300年、廢止1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不應僅僅將它作為批判的靶子,而應對它進行全面的清理和研究,把它放入歷史的長河中加以理性的考察,過濾其陳腐僵化的東西,肯定其合理積極的因素,并從中吸取對當今社會有益的智慧。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七

中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人類文明史中是一個極為獨特的現象,原本它就只是對文字的書寫和信息的傳達,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文明中的書寫是沒有差異的。但是,以書寫工具而言,中國的毛筆是一種神奇的書寫工具,它的形狀是錐形,它的尖、齊、圓的特性決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的鵝管筆,由于毛筆的這個圓錐的形狀,使得運筆在不同的方向出峰,而表現出粗細不同的輕重變化。而那種鵝管筆就不能像毛筆一樣表現出如此多變的變化。書寫者在蘸墨的同時已經將宣紙規(guī)劃,于是方塊字就在紙間馳騁,而書寫者的意志也在書寫的過程中得到了宣泄。這整個的書寫過程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表現了出來,法官前總統(tǒng)曾經這樣評價中國書法:“在中國,書法乃藝中之藝,祖祖輩輩它一直是一個民族的記憶,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們畫與書極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鮮為人知,它既使人驚詫,也使人著迷”。寫漢字的方式之所以被推崇為“藝中之藝”在于漢字具有獨特性,一個單字就是一個符號,全世界的文字也就只有漢字能達到這樣的一種藝術的層次,雖然世界其他的文字同樣可以書寫的很漂亮,但是由于它們都是一個一個字母組合起來的關系,所以它們看起來就沒有方方正正的漢字看起來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漢字雖然偏旁可以寫在上下左右各個地方,但是每一個寫成的字都有很強的藝術感,所以對于書寫者來說寫字本身就是一種接受藝術的教養(yǎng)。雖然世界上有很多書寫優(yōu)美的人,但是這和中國書法是不能媲美的,因為書法是對人的性格的陶冶。書寫的優(yōu)美和流利是每個文字都追求的,中國書法區(qū)別于其他文字的書寫在于意境的。營造。每個面對中國書法作品的人即使對書法作品一無所知也會被它的外形和結構所吸引,會把它想像成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畫,這是由漢字的表意特征決定的。正是漢字的這種表意特征,書寫者在完善書寫技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因為有意境美的存在所以中國書法在創(chuàng)造初始就在實用之外同時走上了藝術美的方向,成為了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國書法通過毛筆的運用更好地表現出了上下、有無、虛實、陰陽。在落筆的剎那一個生動的世界便躍然紙上,雖然只有兩種色彩但是時間與空間在這一瞬間成為永恒。

一、書法的文化內涵

這樣對于書寫者來說,書寫本身就是對自身的一種藝術熏陶。不同時代的生活習俗、社會文化的信息、科技發(fā)展水平,都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書寫產生著影響,塑造著文化的品格。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學術思想、宗教信仰、規(guī)章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都和毛筆書寫的書法藝術密切相關,可以說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全面的映射。在中國文化的漫長歷史中,毛筆書寫滿足了在當時的年代里書寫文化、記錄語言和歷史的實際需要,為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精神、藝術的價值取向來看,毛筆書寫漢字的書法藝術具有超越實用書寫的價值內涵,成為民族獨特的審美藝術,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窗口。

二、書法中的人格精神

病榻上的唐太宗要求兒子給自己尋找《蘭亭集序》,他曾經形容王羲之的作品是“盡善盡美”可見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唐代具有較為完整的書法教育體系?!缎绿茣酚涊d書法考試的要求是:“凡書學,先口試,通。乃墨試《說文》、《字林》二十條,通十八為第?!辈粌H書法學生必修書法,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也要“日紙一幅”。除了考試選拔學生進入書學學習,還為貴族子弟提供到弘文館接受書法教育的機會。唐代科舉制度興起,書法的優(yōu)劣就成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唐代的科舉制把培養(yǎng)人才和選拔人才合二為一,“楷法遒美”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開啟了楷書書寫興盛的時代。當時考生眾多,吏部不能一一考察看考生的為人和言行,于是就出現了僅憑書、判的現象。書、判其實是選人判案的兩個方面,書寫水平就是看他們的書寫是否端正,筆記是否優(yōu)美,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判案的質量,因此書法又是試判的關鍵。唐朝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法的時代”,以書法為依托將知識分子的思想凝聚在“中和之道”上。同時,書法也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人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不強的精神,在筆墨書寫中可以得到極大的熏陶,顏真卿捍衛(wèi)了唐王朝的尊嚴,他的書法是唐代的典范,他的人格是中國人的楷模,反面人物的書法作品單純從書寫美的角度來說是很好,但是和人品結合起來的話,人們是不會接受他們的藝術作品的,因為他們的為人和做事方法與態(tài)度不被世人接受,所以他們的書法作品同樣被人們拒絕在了書法藝術殿堂之外。

三、書法在清代的發(fā)展

到了清代,書法的主流是取法碑版,科舉制倡導“館閣體”,“館閣體”成為入仕的基礎,“黑、大、圓、光”是館閣體的特點。當館閣體發(fā)展到極致的時候物極必反自然會出現一種新的書法藝術形式—碑學中興,尊崇北魏的碑帖。書法的審美取向也得到了普遍的改觀。

中國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部分,中國書法既具有精神文化性質,又具有物質文化性質;既具有心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的性質,又具有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的性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毛筆的豐富內容和深厚蘊涵,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創(chuàng)造的結晶。雖然毛筆的時代已經逐漸離我們遠去,但曾經作為中國人不可離開的書寫用具,至今仍有著活的生命。在毛筆文化中所蘊涵的審美形態(tài)、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書法作為一種文化》劉守安《新華文摘》第19期。

2、《中國書法文化精神》工岳川新星出版社版。

3、《漢字與書法文化》姚淦銘廣西教育出版社7月版。

4、《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版。

5、《漢字何以成為藝術》聶振斌中國書法,4月版。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八

摘要:大學軟實力是大學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軟實力建設是提升大學整體實力的重要途徑。哈佛大學軟實力建設的經驗昭示:我國大學提高自身軟實力要弘揚大學精神、注重制度建設、打造大學品牌、發(fā)揮教育家校長作用。

關鍵詞:哈佛大學;軟實力;啟示

“先有哈佛,后有美國”,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又最久負盛名的大學之一,370多年來,它在學術領域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成就輝煌,為美國和世界培養(yǎng)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7位美國總統(tǒng)、40位諾貝爾獎得主、30多名普利策獎獲得者以及眾多的各行各業(yè)領袖,其影響力早已超越美國國界,對世界其他國家也產生深遠影響。目前,我國大學正在著力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大學,積極探索“內涵式發(fā)展”的良性發(fā)展模式,形成了以提升大學軟實力來提升大學整體實力的新思路。哈佛大學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楷模,不僅擁有一流的師資、生源、圖書館等硬實力,還具有無形且強大的軟實力,“誠如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所說:‘真正的哈佛乃是一個無形的、內在的、精神的哈佛’。”因而,解析哈佛大學軟實力,對我國大學如何提升自身軟實力,實現跨越式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一、哈佛大學軟實力構成因素

“軟實力”概念是由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是指某個國家依靠文化和理念的因素來獲得影響力的能力。大學軟實力是從國家軟實力演化而來,是大學價值理念、內在品質和整體精神風貌的反映。李培根、王恭南認為,“大學軟實力是能表現出學校能量,但無明確指標和數據的所有因素的集合,其構成因素有:內在精神、內部管理、外部(軟)資源、領導素養(yǎng)。”下文即從以上四個維度探析哈佛大學的軟實力。

1、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

崇真求是、追求卓越是哈佛大學的精神追求,也是哈佛大學能夠生存、競爭、開拓進取并持續(xù)輝煌的力量源泉。哈佛大學在其3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三易校名、歷經28任校長,經歷著美國歷史進程的風云變幻卻始終堅守著建校初期的辦學宗旨和精神追求。寫著“真理”的?;蘸汀耙园乩瓐D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的校訓在哈佛大學沿用至今。同樣始于1650年的哈佛學院特許狀也在哈佛大學校長手中傳承,“促進所有有益的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fā)展,借助所有有益的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fā)展教育年輕人,并為教育本國的青年人提供所有其他必須的東西?!弊非笳胬砭统闪藲v任哈佛校長最執(zhí)著的追求,如在1933~1953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科南特指出:“如果我們試圖用一句話來概括高等教育的目標,那就是追求真理?!惫鸫髮W追求真理的同時也注重追求卓越。突出表現在招生和聘請師資方面:一是哈佛大學推行精英教育,招生標準極其嚴格,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不僅注重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注重綜合素質,尤其是學術潛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二是“哈佛大學數百年的輝煌,不僅是因為生源的優(yōu)秀,還在于它有著一支其他任何大學都無法匹敵的教師隊伍,即被人們稱譽的龐大的‘明星教授群’”。哈佛大學秉承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在擇師和育人上堅持高標準、高質量,才使得它成為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的世界一流大學。

2、健全、高效的內部管理制度

內部管理體現著大學的軟實力,健全、高效的內部管理制度是大學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哈佛大學的.校長遴選制度、“雙院制”與委托—代理制度、師資管理制度都別具特色。

(1)哈佛大學校長遴選制度。哈佛大學校長的遴選是依據哈佛大學1650年制定、后在1780年經馬薩諸塞州憲確定的《哈佛校章》進行的。“以第27任校長遴選的程序為例:學校首先成立新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共9人,包括哈佛大學校長和理事會、監(jiān)委會委員。然后向在校生、畢業(yè)生以及社會各界名人發(fā)出30萬封信函,請他們推薦新校長人選。期間遴選委員會共召開了12次哈佛本科生、各類學科研究生代表參加的討論會,主持了4次不同學院和學科教職工參加的意見收集會,會晤了200多名哈佛教職工和高級管理人員,聽取他們的意見。歷時一年后,在1月3日哈佛理事會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投票推薦薩默斯為哈佛大學第27任校長。”

(2)“雙院制”與委托—代理制度。哈佛大學實行“雙院制”的管理模式,哈佛大學在建校之初并沒有因襲英國的管理模式,而是設立由校內人士組成的董事會和校外人士組成的校監(jiān)委員會共同管理學校。在“雙院制”的基礎上,“哈佛大學隸屬成員的聘任實行的是委托-代理制度,在董事會與校長的關系上,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是董事會下的首席執(zhí)行官,負責學校的教學、科研、人事、學生等各項事務,向董事會負責。校長下屬成員主要由校長考察提名,院系級管理者與校長是委托—代理關系,實施任命制度或者部分選舉制度,院長要首先對校長負責,教授的選聘是業(yè)務委托—代理關系,教師要對院系和校長負責?!?/p>

(3)哈佛大學師資管理制度。大學的發(fā)展必須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勞威爾校長認為“大學是大師云集之地,如果這所大學的終身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么這所大學必定是最優(yōu)秀的大學”。但是教師創(chuàng)造知識的潛力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需要一定的激勵與約束制度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哈佛大學實行以下四種制度:一是社會契約式的聘任制度,也稱終身教職制。對校內教師實行“非升即走”的制度,即已聘教師在8年內沒有晉升,必須離開。對校外名師、知名學者的聘任,采用“明星制”。二是評估式的評估制度。由學生和評估委員會共同對教師進行評估,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網上查閱到評估結果。三是采用社會實踐制度。教師必須將科研和教學相結合,深入了解社會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四是優(yōu)質的服務和薪金。哈佛大學教師實行“秘書制”,由秘書負責打字、復印等事務性工作,教師專心教學和科研。哈佛大學還為教師提供健全的社會保障,如醫(yī)療、福利,給教師高額的薪金,平均每位教授約15萬美元。

3、外部(軟)資源

哈佛大學校長的遴選程序非常嚴格,對校長自身素質也有明確要求:既是學術領域的杰出人才,又要具有優(yōu)秀的管理才能?!肮鹱畲蟮呢敻辉谟谒晒Φ奶暨x了歷屆的校長,在它歷史上重要的時刻,哈佛總能設法挑選到一位義無反顧地帶領哈佛繼續(xù)創(chuàng)新,走向輝煌的領袖?!彼麄兠鞔_的辦學理念和堅定不移的改革精神,使哈佛大學一步步走向輝煌。18,蒂克納參照德國大學模式,對哈佛大學進行改革:倡導選修制,打破傳統(tǒng)的“固定課程”模式,以系為單位重組學院,倡導研討式的教學方法,實行住校研究生計劃。蒂克納的改革,使哈佛大學邁出了從傳統(tǒng)學院向現代大學的第一步??死恕た藸栐凇洞髮W的功用》中給予了蒂克納以高度的評價:“現代美國大學發(fā)展的實際界限起始于1825年哈佛大學的喬治·蒂克納教授?!卑蕴卦趽涡iL期間,改革教學方法,嚴格評價制度;確立大學的科研職能;重視本科生教育,建立選修制度,改革課程體系;創(chuàng)辦研究生院,大力發(fā)展研究生教育。艾略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使哈佛大學從區(qū)域性大學逐漸發(fā)展為全國性研究型大學,為哈佛大學日后迅速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歷任哈佛大學校長雖然任期不一,但他們始終堅持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緊密把握時代的脈搏,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正是這些校長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和改革精神推動了哈佛大學的持續(xù)繁榮與發(fā)展。

二、對我國大學提升軟實力的啟示

1、弘揚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反映其成員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作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的核心文化,是一所大學整體風貌的內在表現,具有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精神的大學才能成為學人的精神家園,成為造福國家人民的基地和引導社會精神文明的燈塔?!弊蚤_始,我國開啟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招生規(guī)模迅速擴張,高校人數也急劇膨脹,但是我國大學長期形成的重硬件、擴規(guī)模、謀升格,輕文化建設、內涵發(fā)展的格局并未根除,致使我國大學競爭力不足。哈佛大學的發(fā)展歷程昭示:一流的大學就要堅持崇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不為局部的、眼前的物質利益而忽略大學精神。這值得我國大學學習與借鑒,破除規(guī)模擴張的老思路,走內涵式發(fā)展之路,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弘揚大學精神。

2、重視大學制度建設

“新制度經濟學理論認為,制度是獨立的生產要素,是一種稀缺資源,它是決定或影響組織效率與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制度也是大學組織生存、競爭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沒有有效的制度供給就勢必遏制大學的發(fā)展,無論是國外大學競爭力的提升,還是我國大學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都足以證明制度的價值?!惫鸫髮W內部機構良好的運行,依靠的是科學高效的制度保障,如嚴格的校長遴選制度、院校管理的委托—代理制度、師資管理制度等。制度是一種隱性的軟資源,但能與大學內部顯性的硬資源產生互動,共同發(fā)揮作用。因而我國大學在現階段要建立和完善大學制度,為我國大學的發(fā)展提供制度保障。

3、打造大學品牌,吸引外部(軟)資源

大學品牌是大學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綜合體現,是大學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文化積淀和辦學實踐所積累的榮譽,是社會公眾對大學的整體性評價。大學品牌影響著社會公眾對大學的看法,影響著大學在招生、就業(yè)和院校競爭中的地位。哈佛大學的管理者深悟其中之道,他們通過媒介宣傳哈佛的辦學理念、建立同政府及企業(yè)良性的互動關系、加強和校友的聯(lián)系,為哈佛大學吸引優(yōu)秀師資和生源、獲取政府和校友的捐助提供了潛在的動力。目前,大學實行品牌戰(zhàn)略和品牌經營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的共識,高等教育國際化為世界各國公民提供了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機會,同時也加劇了世界各國高校間的競爭,我國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注重大學自身的品牌建設勢在必行。

4、發(fā)揮教育家校長的引領作用

大學校長是大學獨立發(fā)展的“舵手”,杰出校長往往成為大學發(fā)展史上的豐碑。作為大學首腦的校長,肩負著大學組織與改革的重任,他們的辦學理念、領導組織能力往往對大學的發(fā)展起到引領、掌控作用,如蔡元培之與北京大學、朱九思之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樣哈佛大學的發(fā)展史也是哈佛大學校長的改革創(chuàng)新史,如艾略特推行“選修課程”改革、勞威爾實行“集中與分配制度”改革、科南特倡導的“通識教育”、博克實施的”核心課程”改革。正是這些校長站在戰(zhàn)略的高度審視大學并準確定位,又立足現實穩(wěn)步改革,才造就了哈佛大學的持續(xù)輝煌。目前,我國正處于教育改革的時代浪潮,大學的發(fā)展同樣需要教育家校長來引領。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十九

【論文摘要】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有利契機,可以擴大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世博科技,和推動群眾文化發(fā)展。因此,把握世博契機,弘揚民族文化,積極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和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成為眼下迫切任務。

一、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契機

(一)“世博效應”與民族文化的發(fā)展。

中華民族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系統(tǒng)主要輻射源之一,具有獨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但民族文化具有積極性和負面性的“二重性”,2010年上海世博會通過構建全球文化交流的平臺,一方面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強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帶來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優(yōu)質文化,“每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夠在同域外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充實和發(fā)展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博會將民族文化致力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觀照,以平等的態(tài)度和全球的眼光對西方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加以吸收,彰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開放性思路,消解在過去單一封閉環(huán)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負面性因素,突破民族文化保守主義和狹隘主義的藩籬,在堅持民族性和發(fā)展時代性的雙向互動中,創(chuàng)生中華民族文化的新活力、新品格、新狀態(tài).

(二)“世博科技”與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

世博會“博”的就是科學技術文明,而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明力量決定了世界的主流文化,它對文化產業(yè)促進作用也必將是全方位、多領域和深層次的。首先,“世博科技”作用于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生產領域,為文化產業(yè)注入新的發(fā)展動力,不僅能有效提高我國文化資源的利用率,推動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的變革,促進高端文化產品的發(fā)展,提升文化生產的信息化、集約化、現代化程度。其次,“世博科技”有利于構筑文化產業(yè)新的流通方式,創(chuàng)生新的流通符號,擴展新的流通空間,促進我國文化產品的全球流通和世界認同。最后,“世博科技”有利于催生更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驅動新一輪的文化消費動力。通過世博會對普通群眾的展示,實現高端文化產品和廣大消費者的有效對接,引發(fā)新的市場需求,刺激文化產品的再生產,實現我國文化產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

(三)“世博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發(fā)展。

從自然辯證法來看,一個系統(tǒng)要在某一環(huán)境中良好地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是開放的系統(tǒng),遠離平衡的系統(tǒng),并不斷同其他系統(tǒng)進行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2010年上海世博是提升我國群眾文化主體實力的難得機遇,不同的異域文化激蕩和沖擊著文化主體原本保守而封閉的精神氣質,文化的廣泛交流和碰撞激發(fā)了文化主體的參與欲望,提升了文化主體的鑒賞水平。其次,以最新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世博科技”帶來了全球文化和精神價值的多元景觀,許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文化形式、新穎的文化產品、參與型的文化活動被我國人民廣泛接受,有效豐富群眾文化的建設資源.再次,世博會獨有的開放視野,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現代科技傳播方式,推動群眾文化從單一的物理空間向全新的虛擬世界轉變,變革固有的文化傳播模式,拓寬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空間,從而使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涌現出新領域、新路徑、新層次。

二、發(fā)揮2010上海世博會效應,推動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新發(fā)展

(一)發(fā)揮世博效應,積極發(fā)展民族文化。

1、強基固本,自強不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一是整合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國內資源。在世博效應的推動下,通過文化資源整合實現文化資源綜合開發(fā),優(yōu)化配置自然、人文特色資源,使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其次要堅持開發(fā)和保護相協(xié)調的原則,尊重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保護中開發(fā),獲得更多形式的文化產品吸引更多層次的文化消費者,從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保護文化資源的社會氛圍.最后要加大對文化資源的反哺,創(chuàng)設特色文化基地,加強對獨特的、珍貴的、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資源的扶持力度。

二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體系中的核心和靈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支撐和動力,因此,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首先,通過多樣化途徑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升中華民族精神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認識,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通過民族精神實踐活動,培育新的更具時代性的民族精神。

2、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培育中華民族先進文化。

一是注重輸出,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傳播形式。決定文化力量不僅包括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在于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文化的力量只有在傳播中才能實現.首先,通過與科技元素整合,創(chuàng)生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展現中華民族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時代魅力.其次,通過建立中華民族文化的立體傳播體系,綜合運用媒體的力量,提高文化產品的時效性,提高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完善文化傳播的反饋系統(tǒng),增強文化交流的互動性,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二是注重輸入,推動中西文化的雙向互動交流。傳統(tǒng)文化只有通過與當代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才能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加強文化外交,以開放的姿態(tài)應對文化的全球化,提倡各民族之間平等的對話,一方面積極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非凡和生氣,另一方面,避免走狹隘民族主義的保守道路,注重吸納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總之,中西文化的雙向互動既要保持一定張力以求發(fā)展,又要警惕過分的沖突導致民族文化的萎縮。

(二)抓世博契機,努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

1、搶占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高端,提高中國文化產業(yè)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實施高端文化產業(yè)人才工程。要充分發(fā)揮我國人口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整合現有的文化產業(yè)人才資源,加大對相關研究人員的扶持力度,健全開放靈活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著力對文化產業(yè)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構建一套人才培養(yǎng)的長期有效模式和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意人才的資格認證機制,放大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整體效應,實現“創(chuàng)意核的層層擴散”。

二是啟動高端文化產業(yè)集群戰(zhàn)略。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集群優(yōu)勢”,2010上海世博會集中展示了人類最新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文化創(chuàng)意,因此,要充分利用世博會對我國高端文化產業(yè)集群形成和發(fā)展的催化作用,推動高端文化產業(yè)的集聚,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和文化產業(yè)的聯(lián)動,形成新興科技高端文化產業(yè)園區(qū),實現我國高端文化產業(yè)的集群式發(fā)展。

2、打造文化產業(yè)知名品牌,提升中國文化產業(yè)的國際地位。

一是整合文化資源,優(yōu)化文化產業(yè)資源配置。要以中華文化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為依托,打造具有區(qū)域特色、鮮明時代特征和東方風格氣派的文化標志和形象;重點整合民俗特色、戲劇表演、文化旅游和武術文化等有比較優(yōu)勢領域的資源,推動優(yōu)勢產業(yè)的優(yōu)化升級,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二是制定文化產業(yè)品牌發(fā)展短期目標和長期規(guī)劃?!坝?、新加坡、澳大利亞、臺灣等相繼頒布了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確立了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guī)劃,積極推動了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高本國或本地區(qū)在知識創(chuàng)新時代的國際競爭力?!被谖覈幕a業(yè)起步晚、發(fā)展快的特點,要合理布局文化產業(yè),分析制約文化品牌的因素,加強對特色文化產業(yè)的扶持和引導,重點發(fā)展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文化產業(yè),提高文化產業(yè)內部的關聯(lián)度,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優(yōu)化的品牌體系.

(三)乘世博東風,提升群眾文化水平。

1、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

一是大力發(fā)展經濟,這是提升群眾文化消費水平的基礎。生產決定消費,群眾文化消費水平的高低受制于經濟發(fā)展水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從而帶動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益,實現群眾文化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機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文化需要。

二是加強對群眾的文化熏陶,這是提升群眾文化水平的根本出路。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群眾文化的發(fā)展起到基礎性的制約作用,因此,著力營造良好的社會學習氛圍,以高尚文化引領群眾文化的旨趣,提升培育群眾主體的文化欣賞能力。其次,著力營造積極的文化參與氛圍,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鼓勵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在實踐中實現自我素質的提升和完善.最后要著力營造良好的文化創(chuàng)新氛圍,實現群眾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完善群眾文化公共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穩(wěn)定的、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支持體系.政府部門要健全扶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和法規(guī):相關群眾文化事業(yè)管理單位要積極加強文化資金的管理和核算,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各類文化團體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群眾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協(xié)會力量、企業(yè)力量是對群眾文化基層建設的有益補充。

二是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轉換政府角色,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統(tǒng)籌規(guī)劃公共服務機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設群眾文化服務場所,其次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水平,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滿足群眾的多層次需要,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二十

各位團友,歡迎大家來到東莞旅游。到我們東莞來第一件需要注意的就是我們這個市名的發(fā)音,好多以前來的朋友都給念成“東碗”,只因為有個成語叫莞爾一笑。您倒是笑得開心了,咱東莞人民可不答應了,怎么變成一只碗了?東莞這里只因為盛產一種水草叫莞草,它的發(fā)音是“管”,這里又在廣州的東邊,所以慢慢的就有了東莞這個名字。

有人可能要問了,莞草有什么用處?這莞草在過去用處可大啦,廣東天氣熱,過去的老廣東人一年四季床上都輔著席子,席子是什么編成的?就是這莞草了!而且當時還大宗地出口到香港和東南亞,因為那里的天氣也都很熱嘛!過去廣東的學生到北京讀書,人人都不帶褥子而是帶條席子去,大冬天床板上只輔著一條席,校領導檢查學生宿舍時一看就差點落淚,趕緊叫學生處補助他一床褥子,結果過幾天去一看,褥子是輔上了,但上面還輔著一條席子,真是拿他們沒辦法,這就是我們莞草席的巨大吸引啦!不過現在的莞草業(yè)慘啦,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家裝上了空調,結果害得這個行業(yè)就此壽終正寢,如今在東莞要看莞草席要到博物館里去看啦!

更可惜的是,不知為什么,過去在歷史上但凡這里出點什么事都不用東莞這個大名,老用下面鎮(zhèn)區(qū)的小名,比如說“虎門銷煙”,這人人都知道吧,可虎門只是咱們東莞的一個鎮(zhèn)??!讀過歷史書的人個個都知道虎門,可沒人知道東莞,要是當年給定名為東莞銷煙,那咱東莞可就早出大名啦!

這個城樓叫迎恩樓,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日本海盜常來這里搶掠,當時的東莞四周無遮無擋,于是東莞有一個叫常戇的將領就帶領軍民在東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墻和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整個城墻連起來有1299丈,把整個東莞城都包圍了起來,到時把城門一關,小日本海盜就在城外跳腳吧!任它是忍者還是神龜都沒能進得來。

好,我們的車繼續(xù)帶大家在市內瀏覽,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東莞的街上有許多威風凜凜的摩托騎警?這是我們東莞的110治安警察,他們的動作非常迅速,哪里報了案他們保證在5分鐘之內趕到現場。不過就有一條,他們不是穿白色的警察制服,而是穿花的迷彩服,所以搞得有些游客說怎么東莞好象軍事化管理似的,大家不要誤會啊,我們東莞可不是軍事化管理,只不過警察是武警,所以穿這種綠色調服裝,也許是因為大家都喜歡綠色吧,你們沒看我們東莞的街區(qū)綠化搞得可有多好,簡直馬路都跟花園似的。

不過過去東莞可沒這么漂亮,現在這么靚主要是給深圳逼的,因為我們東莞和深圳都是一條107國道穿起來,從前人家從深圳一過,哇,那綠化,簡直象把苗莆搬到了大街上,再一到東莞,哇,這灰頭土臉的,到處都在搞建房,整個一個大工地,街上全是運泥的車,撒得水泥路都變了黃泥路,路邊偶爾有點小樹,葉子上也輔了一層灰粉,所以那時候東莞的環(huán)境名聲可差啦?,F在您再看,路邊都是幾重的綠化帶,有深綠的樹、淺綠的草、火紅的花、金黃的瓣,要多靚有多靚,我們現在都以能生活在這里為榮??!

好,現在大家往車窗前看,看到遠處那個前面是中式飛檐翹角琉璃瓦頂,后面是西式廠房的奇怪建筑了嗎?那就是著名的瑞士雀巢咖啡公司在東莞設的分廠,他們可能是為了表達對中國文化的尊重,所以把廠的大門和圍墻都設計成琉璃瓦頂的,但廠房卻保持了他們西方的建筑特色,而這正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東莞工業(yè)的特點,就是中外合資。

東莞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xiāng),主要是香港同胞。香港有一句話“每10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是東莞籍的”。東莞也有一句話“每一個東莞家庭,都有至少一位親戚在香港”??赡苡腥诉€沒有明白這和東莞工業(yè)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當時香港接了許多國外的玩具、電子等加工定單,在香港生產人工太貴,于是他們在政策有利之后,都紛紛將廠搬到大陸來。搬到大陸哪里最好呢?當然是搬到比較靠近、又有熟人的地方啦。所以東莞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而現在已不再只是小型的香港私人企業(yè)在東莞設廠了,許多國際知名大公司也選擇了東莞,比如著名的諾基亞公司,還有剛才看到的雀巢咖啡公司,還有生產金霸王電池的公司等,還有好多臺灣大廠,都是在臺灣的上市公司,在這里設的廠有些大型到一個廠就有幾萬人!象最大的裕元鞋廠,是生產nike、阿迪達斯、菲納等名牌運動鞋,一個廠就差不多10萬人?。∮忻襟w報道全球的運動鞋中十雙有一雙是東莞產,全球百分之八十的鼠標產于東莞,這個成績也是靠大量的外來工人和技術人員努力的結果,所以東莞本地居民是150萬,外地的是300萬呢。

現在東莞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這里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從當地的許多地名大家就可以知道,比如說什么篁村、樟村、鴨叫尾、牛屎塘等等。不過現在那些地方可找不到一點村子的樣子啦,全都是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的市區(qū)了,所以象牛屎塘現在也改了名,叫鰲峙塘了,因為它的發(fā)音和廣東音“牛屎塘”一樣,但寫出來就不同了,這樣高高地掛個大路牌就不那么難看了。

本站【】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二十一

對中醫(yī)學基礎教學初探【1】

中醫(yī)學基礎課程闡述了中醫(yī)臟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機、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

由于中醫(y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較高,這讓基礎較差的中等衛(wèi)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較大困難。

如何改變中職衛(wèi)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升中醫(y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是擺在中醫(yī)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下面筆者介紹自己在中醫(yī)學基礎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中醫(yī)學習現狀

近幾年,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學生,其特點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態(tài)度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

中醫(yī)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基礎,而這正是這部分學生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再加之筆者學校中醫(yī)學基礎教學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沒有任何有關醫(yī)學的知識,這就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中醫(yī)學基礎的學習更加困難。

比如在講五臟的生理聯(lián)屬時,就要講到大量的臨床實例,學生聽起來就感覺非常吃力。

二、明確中醫(yī)學基礎的教學特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中醫(yī)學基礎是非常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內容抽象、復雜,難以掌握。

如對陰陽、五行、氣、精、經絡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中醫(yī)基礎理論,學生難以理解,但這些理論卻貫穿于所有的中醫(yī)課程中。

二是思維差異。

中醫(yī)的思維方式與西醫(yī)截然不同,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的學生要同時接受兩種醫(yī)學模式,這對于基礎較差的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且學生從小接受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西醫(yī),對中醫(yī)容易有排斥心理。

三是內容容易混淆。

中醫(yī)學習和西醫(yī)學習同時進行,學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

比如肝的生理功能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這和西醫(yī)的解釋有很大差別,學生很容易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另一種觀點。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要求學生用中醫(y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yī)的觀點。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

1.提問式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需要,在課程結束前對下節(jié)課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

如在學習“氣”時,筆者提出問題:“武打電影中常常出現元氣大傷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氣?元氣又是什么?氣分為幾類?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了初步認識。

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提出問題,筆者對問題加以解釋,最后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找出理解錯誤的原因。

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程內容,而且能通過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臟腑學說與西醫(yī)參比教學法

教師在中醫(yī)學基礎藏象教學中,講授生理功能時,與西醫(yī)的觀點對照講授。

如心的生理功能為心主血脈和心藏神。

在講述心主血脈時與解剖學聯(lián)系,可用血液循環(huán)途徑及心臟的腔室結構來理解心主血脈;講授心藏神時用日常與心相關的成語來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來說明心與神志有關。

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觸類旁通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yī)學的特點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人與自然界是統(tǒng)一體。

自然環(huán)境與人的健康密不可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周圍環(huán)境入手,觸類旁通地理解深奧的中醫(yī)理論。

比如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作為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感知,講解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區(qū)分自然現象與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教學法

中醫(yī)知識抽象難懂,教師講授時可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醫(yī)學抽象、復雜的內容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如講望、聞、問、切時,多媒體所展現的大量圖片、聲音、查體手法,會使學習變得輕松、容易,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中醫(yī)學基礎教學的目的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中醫(yī)專業(yè)課打基礎,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觀點和特點。

教師只有不斷在教學中進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流派間中醫(yī)調經及用藥區(qū)別【2】

在中醫(yī)數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精彩紛呈、百花齊放的學術流派,這些流派在堅持中醫(yī)基本理論基礎上和而不同,其相互借鑒、相互爭鳴的發(fā)展過程亦推動了中醫(yī)學的的發(fā)展。

婦科流派在當代已逐漸成近10支特色不同的派系,在融入中醫(yī)各家流派學術特色同時,更具有婦科學特有的特點。

筆者現以調經為例,選取影響較大的派別從調經思想及用藥特色兩方面進行淺析。

1海派

海派婦科形成于近代上海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鮮明的“海派文化”特色和上海地域特征。

該流派融匯各派之所長,貫通中西,包容并蓄,充分體現“有容乃大”、“和而不同”與“止于至善”等特征。

創(chuàng)新性及開放性是其最大特點。

其醫(yī)家薈萃,名醫(yī)輩出,自清末明初到建國以來,上海城區(qū)中較有名望的婦科流派10余個分支派別。

各派大多以家系傳承為主,用藥特色不盡相同。

其中位于江灣的蔡氏婦科傳承7代,經歷200余年,以其用藥簡練精當,藥效迅速而聞名;位于南通的朱氏婦科亦傳承4代,因其注重對臟氣及沖任的調節(jié),用藥靈活多變,療效確切而名揚。

由于兩家均屬傳承鏈較長,影響力較大的分支,故以之為例介紹海派婦科特點。

1.1調經思想

1.1.1江灣蔡氏

蔡氏婦科在治療上強調養(yǎng)血為先、理血為要,主張“婦人血宜多而氣宜少”,“血易耗而氣宜結”,治療月經疾病主張“氣以通為順,血以調為補”的“通調”觀,認為各種月經病均應以調攝為主,順氣宜宣達,行血宜和化,滋血需通調,益氣當柔潤。

故治療閉經不尚攻伐,崩漏不專止?jié)?用藥多以理氣養(yǎng)血之品為要,而香附更為常用之藥。

早年蔡氏婦科先輩就主張衷中參西,第7代傳人蔡小蓀教授博采眾長,貫通中西,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中醫(yī)周期調治法(調周法),為當代中醫(yī)調周思想奠定了基礎。

調周法的具體思路為:調經應順應月經周期。

月經期以養(yǎng)血活血為主,予四物湯加減,凡經期與經量、色、質、味異常者均可在此期調治;經后期是調經、種子的基礎階段,宜育腎通絡;經間期腎氣充盛,是陰陽轉化、陰極生陽的種子時期,治療以促使陰陽轉化為宗旨;經前期腎氣實而均衡,氣血充盛,以“育腎培元法”,治療以維持腎氣均衡為原則[1]。

1.1.2南通朱氏

朱氏現已傳承4代,各代在繼承的基礎上均對朱氏婦科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

第1代朱南山先生認為婦科論治應注重調節(jié)各臟之氣機,可歸納為調氣血、疏肝氣、健脾氣、補腎氣四大法則,其治療婦科病均以恢復臟腑功能氣機為目的,晚年制定了“婦科十問歌”,奠定了朱氏婦科基礎[2]。

第2代朱小南治療婦科病注重從奇經八脈入手,認為婦科病證雖以沖任督帶病變較多,但奇經八脈為一整體,病初則為局部經脈受累,日久則八脈俱病。

故提倡欲提高婦科證治療療效,必加強對奇經八脈的論治,并與臟腑氣血的論治有機結合起來[3]。

第3代傳人朱南孫在前輩基礎上,根據多年婦科臨床經驗,認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原則是調節(jié)動靜平衡,將法則概括為“從、合、守、變”四大要旨,意為反治法、兼治法、恒法,靈活變通。

即動之疾制之以靜藥、靜之疾通之以動藥、動靜不均者,通澀并用,更有動靜之疾復用動藥,靜之疾再用靜藥以療之者[4]。

三代傳人根據婦科疾病特點,無論在治法還是用藥上,均對治療婦科疾病進行了高度歸納,推動了中醫(yī)婦科學的發(fā)展。

1.2用藥特色

海派用藥簡練、輕靈,處方用藥一般10~12味,皆常用之品。

蔡小蓀在秉承家傳用藥簡潔特色基礎上,融入晚清孟河流派“醇正和緩”的思想,劑量靈活多變,少則10g,多則60g,以病情輕重緩急為據,為蔡氏婦科用藥特色賦予新的內涵。

而朱小南總結出調理沖脈常用藥物,以之調經引經[3]。

另外在劑型上,海派善用滋膏調治各種婦科慢性、虛性及疑難病癥,收到較好的療效。

2新安醫(yī)學

新安醫(yī)學以歷史悠久、醫(yī)家眾多、醫(yī)著宏富著稱于世。

如著名的四大溫病學家葉天士及其著作《臨證指南醫(yī)案》、《溫熱論》就是新安醫(yī)學優(yōu)秀代表。

而婦科是新安醫(yī)學中見于文獻記載最早的學科之一,也是新安醫(yī)學中起源最早、名醫(yī)最多、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

2.1調經特色

該派治療婦科病充分體現顧護婦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生理特點。

治療屬血熱實證的月經病鮮用苦寒瀉火之法,而以“盛其水平其火”之法,認為血熱護陰,水盛則火平;認為月經過少、閉經等病是因陰血不足為其本,虛中夾滯為其標,只有三陰脈盈,其氣自充,虛滯自除,經血自暢,故以增液行舟為法,富其源流,充其血脈,再行理血調經,臨證常以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為主,再辨證加減[5]。

新安醫(yī)家常以四物湯為婦科常用基本方劑,確定了四物湯為調經養(yǎng)血之主方的地位,并創(chuàng)制了桃紅四物湯。

方中以四物湯中地、芍滋陰補血而富其水源,歸、芍補肝行陽而疏其水流,充分體現了新安婦科中處處顧護陰血、養(yǎng)血和血的特色;加桃仁、紅花增強活血行滯之力。

2.2用藥特色

常以四物湯作為基本方劑,并隨癥加減;劑型善用散劑,對痛經、急癥、瘀滯證更善用之。

3孟河醫(yī)學

孟河醫(yī)派婦科學文獻很少,鮮見專門從事婦科的醫(yī)生,但該派醫(yī)家醫(yī)著的傳世均含有婦科學的內容,代表如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

其中,丁甘仁為當代孟河醫(yī)學婦科領域較有影響力者,其《丁甘仁醫(yī)案》記載調經、崩漏、帶下、產后等諸多婦科病種。

該學派治療婦科病重視肝脾,有別于傳統(tǒng)觀念“經水出諸腎”、“腎水少則月經少”支持下的補腎調經法。

其治療經、帶、胎、產諸癥皆不離肝脾,實則泄、郁則疏、亢則柔、虛則養(yǎng)。

其立法和緩醇正,辨證細膩準確,尤其重視舌診和脈診[6]。

孟河醫(yī)派遣方用藥以輕靈見長,尤善運用“輕可去實”之法,達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4嶺南醫(yī)學

嶺南地處熱帶和亞特帶,天氣炎熱,日照充足,常年受暖濕氣流影響,天氣潮濕多雨,四季劃分不明顯。

其獨特的氣候地理特點造成了其疾病特點、居民體質均有別于我國其他地區(qū),如外邪入侵人體常夾濕邪,居民多陰虛、氣虛及痰濕體質等;另外,嶺南植物生長茂盛,藥材種類繁多,盛產南藥。

上述諸多因素造就了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嶺南醫(yī)學。

嶺南婦科醫(yī)家流派主要有:粵東蔡氏婦科,其傳承13代,代表為蔡仰高、蔡純臣、蔡妙珊等;南海羅氏婦科,其傳承3代,代表羅元愷、羅頌平等。

現以南海羅氏為主介紹嶺南婦科調經及用藥特色。

4.1崇尚景岳,調經首重陰陽

羅元愷推崇張景岳的陰陽學說并深入研究其所著《婦人規(guī)》,注重命門水火,善于平衡腎中陰陽;組方重視陰陽相配,以達到陰陽相長、精氣互生的境界。

根據陰陽相配原則,創(chuàng)制了滋腎育胎丸、促排卵湯、助孕3號方等一系列方藥。

羅氏認為經脈不調多在腎經,主張采用或兼用調補腎陰腎陽之法來治療。

4.2脾腎為本,氣血為用

羅氏認為,婦科病首重調經,經調而后子嗣。

月經病雖在血分,但氣血來源于臟腑,日久必累及脾腎,或脾腎累及月經諸疾,認為“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滋血之源,養(yǎng)腎氣以安血之室”,調經之法重在調理腎、肝、脾和經、氣、血,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腎-天癸-沖任-子宮軸”的概念[7]。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二十二

物質和人事的變遷往往出人意料,它不似花開花落、潮涌潮退那般循環(huán)往復。它往往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不為人知的。當杜甫和辛棄疾的頭像被人惡意涂鴉。當他們嚴肅深思的表情被曲解甚至被隨意涂改不被重視時,我們不禁要深思導致了這種結果的原因。

曾經被人口口相傳的《靜夜思》被如今的學生改得面目全非。他們無非理解“舉頭望明月”的凄涼愁思,理不能體會“低頭思故鄉(xiāng)”時的撕心裂肺。高速的工業(yè)發(fā)展、時代的演變甚至讓這些孩子們看不到城市的月亮,不能讓這些孩子明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中飽含的痛苦和無奈。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使得溝通有更多的渠道,故鄉(xiāng)的概念甚至在年輕的一代中失去了其原有的含義。試想,在這樣一個“在家靠網行千里”的年代,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怎能被人理解?由是,孩子不能理解“他鄉(xiāng)非故國”的凄惶,不能明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痛苦失落,他們看不懂杜甫眼中的憂傷,看不懂辛棄疾亡國的深切痛苦。

許許多多的人看不到這滑稽表面背后反射出的現代人內心的巨大空虛和文明的缺失。正因為如此,他們不能理解甚至輕視中國古代的文明,或許這種差距來自于歷史演變中的代溝,但我們仍亟須改變現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下五千年,華夏兒女應該變這深邃、綿長的過去感到驕傲,而并非一再沉湎于物質富足內心空虛的巨大人生缺口。我們應當擺正立場,這種隨意可笑甚至滑稽的涂鴉不是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恰恰相反這正是一個民族病入肌理的巨大反映!我們應當積極地直面問題,尋求問題根源。

可以想見,如果問題不被解決,文明的流失繼續(xù)加劇,那么終將有一天,人們不再記得杜甫憂慮天下的目光;人們不再記得辛棄疾舍身為國的赤膽忠心,甚至在孩子心里就會形成惡搞插圖的認知。這將會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

回首一顧,仿佛可以看見千年前的金戈鐵馬,馬里河山,不要讓這畫面成為歷史中的一粒塵埃,仍需我們的努力!

中國文化概況論文篇二十三

作為一名學習中文專業(yè)的學生,我一直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和敬意。在今年的實訓課程中,我有幸通過各種活動和任務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以下是我對這次實訓的心得體驗,以五段式的方式進行闡述。

第一段,介紹實訓的目的及任務,以及我的期待。在今年的實訓中,我所在小組的任務是探索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一系列的實地考察和研究。我很期待通過這個項目更準確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特色。

第二段,著重談論實訓中的活動和任務。在實訓中,我們參觀了許多有代表性的地方,如故宮博物院、長城等。我們也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方面,包括文字、音樂、戲劇和文學等。

第三段,闡述我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通過實訓的各種活動和任務,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其中最讓我震撼的是中國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深厚內涵,成熟穩(wěn)重,令人嘆為觀止。

第四段,談論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感悟。我深深地認同中國文化的價值和精髓,感到中國文化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和特色。此次實訓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也讓我更珍視和熱愛中國文化。

第五段,總結并展望未來。通過這次實訓,我不僅學到了許多關于中國文化的知識,也更加肯定了自己學習中文和了解中國文化的決心。我相信,未來我會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帶著這些寶貴的經歷和體驗,繼續(xù)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527130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