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案例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9 13:42:14
優(yōu)秀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案例20篇)
時間:2023-10-29 13:42:14     小編:紫薇兒

讀后感既是對讀書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的回顧,也是對自己的書寫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鍛煉。寫讀后感時要注意避免主觀臆斷和片面評價,要客觀全面地展示所讀書籍的價值和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這些范文中有的寫了作者的觀點和思考,有的寫了個人的感悟和啟示,有的還結合了自身經歷提出了一些建議。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希望能給大家一些靈感和啟發(fā),讓大家在寫讀后感的時候更得心應手。不同作者的觀點和思考方式會給我們的讀書體驗帶來更多不同的角度,希望大家能夠在他們的經驗和見解中找到共鳴,并把自己獨特的思考寫入到讀后感中。這些范文只是供參考,寫讀后感的時候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來進行寫作,不必完全照搬這些范文的內容。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一

“神經宮能癥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說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么是復雜,什么是簡單么?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吧了。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挫折?!叭松嚯y重重”,派克先生在開篇先點明了這句話,意味深長。作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從業(yè)生涯的心理醫(yī)生,他對人生有著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句話我很贊同。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然而人生苦難重重,會出現很多讓我們痛苦的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又會帶來下一個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痛苦會讓我們痛不欲生,但是就這些問題這些痛苦,它們能幫助我們成長,讓我們心智成熟,并且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近。面對問題最聰明的做法當然是鼓起勇氣不怕艱辛,去解決它并且戰(zhàn)勝它。而大多數人不會選擇這種聰明的做法!因為問題會給我們帶來痛苦,顯而易見人們天生就害怕痛苦,所以當遇到問題他們就會慌不擇路,望風而逃?;蛘卟蝗ダ硭鼈儯葐栴}自行消失。也有的人會干一些別的事,不去想這些問題,一個很極端的做法就是用來麻痹自己或者沉迷于虛幻的世界里,逃避現實所帶來的痛苦。

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分三種:第一種也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沖上去克服困難,只要肯在這個問題上花時間,不畏懼苦難,我相信除非是智障,如果不是就沒有什么問題解決不了的。第二種就是缺乏耐心,想迅速的把問題解決掉,因為花在這個問題上的時間少,這個問題有可能會解決,但是效果不是很好,還有可能沒有解決則越忙越亂。這種解決方法大多數人多會這樣做。而第三種方法或者也不能說是一種方法,只能算是在逃避,出現問題,不去管它總是自己安慰自己,這個問題會自行消失,其實這種人是在自欺欺人,最后不但問題沒有被解決,還會出現比這個問題更可怕的結果。

不去解決問題,它們會一直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但是怎么才能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呢?怎么做才弄鼓起勇氣去面對它呢?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個人覺得想要用自律來約束自己,必須需要從小養(yǎng)成這種習慣!所以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們的父母就要用自律,也就是這四個方面來約束他們自己,從而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這種做法是對的,他們才會很自然的去像父母學習這些,所以一切的原動力那就是——愛!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三

看完斯科特·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觸頗深,如沐春風。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時代的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p>

一些人因為別人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深受傷害。

每屆大學畢業(yè)生選擇考研的動機僅僅是害怕畢業(yè),還是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紀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長,逃避成長后應承擔的責任,逃避現實。詹姆斯·艾倫說:“當你勇敢面對問題的那一刻,問題便瓦解了?!彼?,我們要積極面對成長而不是逃避。

成長是五彩斑斕的,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鮮花,就會有荊棘;有歌頌,就會有嘲諷;有信任,就會有誤解。

我們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歡鮮花,就不能繞開荊棘;享受歌頌,就要忍受嘲諷;獲得信任人,就要承擔誤解。

成長的過程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冰心說:“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币虼?,即便我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要勇敢面對。

《少有人走的路》中還講述了“愛”的力量。派克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p>

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一直無法正常生活,就構成了“依賴性”,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愛不能濫用。有限的愛只能給予少數特定的對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愛和關心,我們也必須有所選擇,確定誰更適合作為愛的對象,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難重重。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四

深入心靈,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也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打開這本書前幾頁看到一些名人名家對此書的評論,整整占據了兩頁半,每個人都用一小段話或者三言兩語道出了自己對此書的看法,因為經歷不同所以視角不一樣,關注點不一樣,感悟也不一樣,但是大家都一致肯定了這本書對自己心靈成長的幫助,讓自己的思維更睿智思想更成熟。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心理醫(yī)生,他在多年對病人的心理治療接觸中,以及自己生活中所得出的一些看法、直覺、感悟。就像他自己說的,讀者之所以會為這本書感動,是因為他說出了別人長期的思考和感受,但缺乏勇氣,不敢說出來的東西,就像是“我們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會被某個陌生人一語道破?!边@是一本心理學范疇的書籍,以我現有的水平看這本書其實是感到了一點困難的,一些專業(yè)的心理學甚至一些物理范疇的名詞,我看不太明白的時候需要去百度一下,這讓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時候,喜歡看故事書,但是經常在書中看到不認識或者不理解的字詞常常會去翻字典,后來這讓我翻字典的速度比別人快很多倍,上小學有一次查字典比賽得了第一。這就是因果關系,有什么因就會結什么果。不管是好事壞事其實追根到底都是有原因的,就像書中所說,來接受治療的一些病人,很多人患上了這樣那樣的心理疾病,但卻不敢誠實面對,當醫(yī)生讓他們說出生病原因時,一些人閃爍其詞或者避重就輕,其實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了,卻被自己說成只有這一點點焦慮而已,因為不敢坦誠自我剖析,追蹤真正的原因,所以常常會耽誤病情而導致長期治療無效,或者病情反反復復,而醫(yī)生有時候需要在病人的潛意識里面去發(fā)現挖掘真正的原因,一個人的潛意識可能是某天說的一句話,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眼神等等,所以心理醫(yī)生就需要仔細觀察聆聽病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從而去發(fā)現病人潛意識中的真實想法。

本書開篇說到了自律,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地方法。自律就是推遲滿足感,比如我們知道的棉花糖效應,一群兩三歲的孩子給他們每人一塊棉花糖,然后大人離開前,告訴他們如果堅持三十分鐘不吃的話將會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幾分鐘之后就有的孩子吃了,有幾個孩子也忍不住要吃,但他們有的用唱歌來忍住糖果的誘惑,半小時后大人回來,寥寥無幾的幾個孩子得到了理所當然的獎勵,后來人們還跟蹤發(fā)現這些忍耐力強的孩子,在成年后事業(yè)更成功生活更幸福。而我們現在作為成年人,推遲滿足感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種能力,比如我自己,當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堆積如山,我卻不想去做的時候,總是在想等吃完東西再去弄,等看完電影再去弄,等……反正就是假裝自己還有很多其他很忙的事情,每每要到臨交工作任務的時候不得不去做,而且在做的時候覺得極度痛苦,心情非常不好,這種拖延癥,其實就是不自律的表現,推遲滿足感的原則就是,學會先苦后甜,擁有足夠的自制力,比如把困難的事情做完再去吃東西看電影,這樣做自己喜歡的事,心情會更放松更愉快。

書中提到的恩典,一個人對于恩典意識和接納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仔細回顧自己的生活很多“千鈞一發(fā)”的時刻,帶給人神奇的體驗,記得在單位,有一次我的工作伙伴來接我班的時候,比以往早了一會兒,等我下班離開沒多久,電線突然短路一陣火光亂竄,后來聽說當時情況非?;靵y,而我是個特別膽小的人,當時還在想,幸好當時不是我當班的時間啊,覺得好幸運,其實現在想起來就是恩典的降臨??!再比如網上報道有人因為臨時取消航班而幸免于一次空難,還有比如在天災人禍中幸存的人,書中提到的交通事故中原本可能成為犧牲品的人,竟然從破破爛爛的汽車里爬了出來,而且傷的并不重。生活中我們也見到過有人從高樓墜落下來,卻毫發(fā)無傷的事情,這種近乎奇跡的好運,神奇到我們人類無法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的事情,其實就是一種恩典的存在。但是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常常都有的,因為大部分的人沒有意識到恩典的來臨而拒絕了恩典,不相信奇跡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心智的不夠成熟的人,是不會意識到恩典的來臨。

潛意識也是恩典的一種形式,比如心理醫(yī)生有時要對病人做催眠的治療手段,讓病人在潛意識中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人的夢境其實也是一種潛意識,這點我深有體會,記得讀書時有一次重要的考試,我夢到了自己的分數,也夢到了另一位同學的分數都合格了,還有一位與我關系比較好的同學我卻沒有夢到她得分數,后來那次她考試不合格,而我和那位我夢到的同學的分數居然和夢境中一模一樣,當時在想,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甚至有的時候我第一次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旅游的時候,有些建筑物風景區(qū)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當時我真的覺得是件不可思議,而且很神奇的事情,現在才明白這就是人的潛意識。本書作者描寫第一次去新加坡旅游看到一個建筑,他的妻子問他這是什么地方,他可以馬上說出“新加坡板球俱樂部”,而一說出口自己也被嚇到了,因為他從未來過新加坡,也沒有見到過任何一家板球俱樂部,后來他們朝前走,走到了建筑物的正門看到“新加坡板球俱樂部”。這讓他無比驚奇,“我是如何知道自己本不該知道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思維常常不承認奇跡的存在,但是思維本身就是個奇跡。恩典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確實存在的一種力量。在心理學類的書籍中,字里行間感覺是在宣揚一種東西,但這東西中蘊含的力量又是人們不可抗拒的,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如何把這種力量轉化成讓人幸運的奇跡,這就需要我們意識的覺醒。

書中說,心智成熟之旅艱苦卓絕,無論思考還是行動,你都離不開勇敢、進取和獨立的精神。這幾點都是需要我長期好好學習的品質。做一個自律而勇敢的人,讓心靈的力量不斷匯集,慢慢的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就像有句歌詞“門外驚心動魄,門里我泰然自若”。一個心智成熟的人,無論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冷靜分析,積極思考,妥善處理,這就是一種睿智。

讀完此書,在心靈成長的道路上我感覺自己邁出了一小步,收獲了一點點內心的充實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五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這是關于心理的書籍,值得一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歡迎閱讀!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杰出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

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xù)上榜近20年。

這本書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

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

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

而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

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

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

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

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

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xù)的時間也會更長。

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

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松下來。

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松,當我寫完之后,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

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

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

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

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

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fā)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

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

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

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

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

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

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

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

“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p>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之前一段時間在零零散散的時間中讀完了《少有人走的路》,是同學推薦的書,關于幸福與成長的心理學讀物。

或許正如文章名一樣,真正的幸福是一條追逐不止的艱難之路,只有少數人能夠堅持到最后,獲得人生真正的幸福感悟。

讀完此文,對于成長,對于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或許一時間弄不清楚這感悟到底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今后的路有了別樣的走法。

下面是我的讀后感,對于整篇文章也有較為系統(tǒng)的解讀,近日放于博客,與君共享。

總體上來說,讀完本書,感覺心智初開,受益良多,但具體來說學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難以加以總結,只是碎碎地談一談對各種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作者派克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名詞解釋,什么是愛。

按照平常的理解,愛是人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的最本質特征,因為人類擁有偉大的愛,親情之愛、愛情之愛、友情之愛,愛是我們偉大的情感。

而派克的定義不同于此,從心理學者的角度,他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

這個定義拓展了愛的外延,內涵更豐富,愛是一種積極的意愿,是為了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存在的,這樣的愛無疑是偉大的。

這讓我提醒自己,不要隨便將愛掛在嘴邊,不要輕易地侮辱了這個詞。

當我們再次說愛的時候,首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達到愛的境界吧,沒有的話是沒有資格談愛的。

“心智成熟”是貫穿始末的名詞,派克并沒有做詳細解釋,以我粗淺的理解,大概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意識形態(tài)及它們指導下的行為模式的成熟吧。

派克的全文論述,都是基于實現人類心智成熟這個崇高目標的,心理醫(yī)生治療心理病人的目標就是通過他們的開解和引導,激發(fā)病人的自律行為,從而解救生病的意識,逐步走向心智的成熟。

說到心理醫(yī)生治病,就不得不提到“自律”,派克認為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心理醫(yī)生,假若病人自己不自律,不配合治療過程的話,那他也是醫(yī)治不好病人的。

可見,自律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而愛是自律的原動力。

人類一切的痛苦和災難都來自于不自律,缺乏自律讓我們不敢正視和面對問題,只是一味地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

人要敢于直面殘酷的現實,用勇氣去面對問題,以敢于擔當的姿態(tài)去解決問題,直至戰(zhàn)勝問題,實現心智的成熟。

自律包含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我們常常會有拖延工作的壞習慣,總也改不掉,我們總是避重就輕,把困難留到最后,倘若我們能夠先把最困難、最復雜的工作先做好,把解決簡單問題的心理滿足感推遲到后面,這樣我們就能夠先苦后甜,按時完成工作。

這對我本人來說是很好的啟示,因為我就有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尊重事實和承擔責任,是實現自律的基本前提,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要正視自己,要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買單,否則不可能真正的自律。

同時還要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有舍有得,拿得起放得下,輸得起贏得起。

派克還論述了稱之為“神奇力量”的潛意識,他的解釋我很信服,因為感覺上確實如他所說。

我有時候就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很多時候腦子里冥冥的感覺到那一刻所經歷的這一幕幕存在我的記憶里,就好像這一切我早已經歷過了,小時候常常為此困惑不已,長大之后,就總是認為這是傳說中的輪回,是我上世的記憶沒有完全清除,我又在重演著前世的一切,越想便越覺得這一切有點不可思議。

派克的解釋是這種情況是潛意識在提示我們,潛意識占據了我們思維的95%以上,潛意識一直被壓抑著,但時常與意識發(fā)生沖突,反擊我們的意識。

派克甚至提到了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和個體潛意識構成了我們的潛意識,集體無意識就是人們心中的上帝,上帝通過潛意識作用于意識。

意識的進化就是心智的成熟之路,是自律與熵的博弈,是意識向心中潛意識的親密。

懶惰是我們原罪的本質,是我們的熵,它阻攔我們心智走向成熟,心智走向成熟離不開獨立、勇敢和進取精神,我們要擺脫懶惰,嚴格自律,同時敢于承擔責任,才可能實現勝利。

我們大多數的人為懶惰所累,倒在了心智成熟的路上,沒能實現心靈的成熟。

我們渴望心智成熟的人,必須獨立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抵制懶惰,時刻自律,才有可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好書,不同的時間拾起,我想都會有不同的心靈感悟。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

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

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

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fā)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y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

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

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

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

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yè)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六

今天摘抄和理解關于書中愛之“愛的定義”的讀書筆記。我們?yōu)槭裁丛敢馔ㄟ^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qū)別之一,就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

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愛需要付出努力。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愛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愛是一種意愿。想愛不等于去愛,愛的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愿而產生的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七

少有人走的路是我一直以來想讀的一本書,今年給孩子在卓越網買書的時候,買了這本書。這是一本討論關于人的心智與心靈成長的書,書大約寫作于70年代,他和現在流行的一些勵志類書籍和他一脈相承,想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潛意識的力量等。都和他有相同之處。

這本書主要論點,一是人的心智成熟需要自律,自律的基本方法有四種,處理人生中各種問題的四項基本紀律:延遲享受、承擔責任、直面真實和保持平衡;二是自律背后的基本動力是愛,愛的實質不是單純一種情感,也不是依賴,而是一種促成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和人格不斷成長的意志;三是個人的信仰的力量,(這里作者將世界觀定義為個人的宗教);潛意識的力量,帶來好運,通過承擔責任、誠懇和坦率,使?jié)撘庾R和意識統(tǒng)一起來,你就可以做一切事情。

另外作者將精神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完全自我的階段,典型是兩三歲之前的小孩,而有些人則終生沒有超出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盲目信仰權威,將世界簡單地劃分為善與惡的階段,典型者如稍為大一些,以父母為最高權威的孩子,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盲目信仰權威的“好”公民,還有對“上帝”堅信不移,對“信仰”從不質疑的虔誠者;第三階段是“科學懷疑主義”階段,這一階段的人不會不加質疑地相信,而只是在被合乎邏輯地說服之時才相信,但是對精神性和超自然性的力量持懷疑態(tài)度;第四階段是開始享受自然與存在的神秘與美的階段。這些人雖然非常理性,卻能夠領略自然與存在中更大的意象,對于善與惡,仁慈與寬恕,熱情和愛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力。他認為第四階段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總體來講,這本書是一本勵志的書,以自己的心理醫(yī)療經驗為基礎解決人生的困擾,分析人心理疾病存在的原因,并給出一定的治療方法,就是自律、愛、尊重你的潛意識。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人生基本處于開放和未完成的階段,致死未休。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八

自律的定義: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逃避責任、得過且過,對需要付出改變的困難假裝視而不見,直到某一天釀成無法承擔的結果,這是人性的傾向。

我也有這方面的傾向。

以為自己的自律性比較強,但是,實際上,是對自己很多缺點視而不見,抱著“僥幸”的心理。

問題一:上班遲到或者早退,或者上班的時候偷溜出去辦自己的事卻不和領導打招呼。

我如果有任務在肩,一般都會很上心,會把任務完成得很好??墒牵傆袝r候是沒有那么多任務的。遇到這種時候,我就很容易犯“上班遲到或者早退,或者上班的時候偷溜出去辦自己的事卻不和領導打招呼”的毛病,表現得非常不遵守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從此刻開始,我要好好改正我這個毛病。

以后做到:

1、上班不遲到、早退,外出要請假;

2、及時提交周報;

3、定期向領導反饋工作進度;

4、在沒有具體的工作任務的情況下,多瀏覽行業(yè)網站,學習行業(yè)知識,而不是總上網!

問題二:早上起床后太拖拉,結果,常常弄得自己遲到、孩子遲到

最近,這個毛病有點改善了。比如,通過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早上的東西,這樣可以使得起床后一切變得有序些。不過,還是速度有些慢,今天早上,收拾自己花了足足40分鐘。以前,包括忙亂地裝那些上班要帶的東西,大概需要40分鐘,現在,不用那么忙亂地準備上班要帶的東西,卻還要40分鐘,看來是手腳速度太慢了。需要提高效率,最好30分鐘內全部解決。

問題三:情感上太依賴別人,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存在。

最近這個毛變也有些改善了。通過晚上有計劃做的幾件事,感覺生活更充實,內心更加穩(wěn)定了。這需要堅持。另外,還要增加一點: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九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初讀無趣卻耐人尋味的書。內容上毫無鋪墊一針見血,語言上簡單明了,但邏輯縝密層層深入,讀起來更像教輔書。

開篇第一句:“人生苦難重重?!边@真是一個我不喜歡的論調,潛意識里我喜歡陽光的、充滿愛的、積極樂觀的語言。隨即作者講:“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愿正視人生的苦難?!鉀Q人生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律?!碧岬阶月杀倪M我腦子里的詞是:苦行僧般的修行。也許正因為這種頻繁的碰撞,讓我饒有興趣地繼續(xù)較真兒。作者講“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p>

這四條的解析是我反復讀每次都會非常受益的部分。1、推遲滿足感,絕不僅僅是先苦后甜式的自我要求,還有如何看待問題,首先問題永遠存在層出不窮,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走向成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既不能幻想問題會很快解決,也不能寄希望于問題自行消失。推遲滿足感就是要像一個真正的勇士一樣敢于面對淋漓的鮮血,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2、承擔責任,任何問題得不到解決都會像山一樣橫亙在那里,阻止心智成熟。唯一的辦法是:承擔!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想躲開這種痛苦。我特別喜歡作者舉的自己加班的例子,沒有所謂的不得不,一切行為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3、忠于事實,“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如果地圖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道理很簡單,問題是我們是不是能持續(xù)到繪制地圖、修正地圖、豐富地圖。尤其是當修訂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恐懼的時候。繪制地圖的關鍵是保持學習和反省。4、保持平衡,這部分是我在感情上最易接受的部分?!澳慵纫獙W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遠,同時又要盡可能的過好當前的生活,讓人生的快樂多于痛苦?!3制胶?,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他的最高原則是放棄,放棄會帶來痛苦,但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痛苦!平衡被我視為生活的最高境界,貌似和“中庸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要我給每個部分加一個微信表情,“自律”應該是[奮斗]第二部分“愛”則是[壞笑]。第二部分用了很多筆墨在說墜入情網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并不是真愛而是一種幻覺,呵呵。我喜歡這論調,像一位智者用最簡潔的話傳遞真相而不管對面那些在荷爾蒙作用下的人怎么想。當然我喜歡這章更重要是因為它為我解惑。人生苦短為什么我不能活的更肆意?更自我?更任性?難道只有有錢才能任性嗎?為什么要自律?作者以一貫的簡潔告訴我:愛是自律的原動力!因為愛自己,所以覺得自己有價值;因為自己有價值,所以珍視自己的一切;因為珍視自己,所以會珍惜時間、會千方百計豐富自己、會想方設法充盈人生。那么,就必須自律,必須有目標、有行動、常反思。愛,不是意愿,是行動。自律當然更不能停留在想象,應該落實到點滴實際。追求人生的多姿多彩當然沒錯,但只有自律才能實現這一愿望。

第三部分《成長與信仰》是很落地的一章,“我們都不是超人,無法超越文化、父母和童年經驗的影響,只能依據狹窄的人生參照系來待人處事。我們必須放棄落后的、陳舊的自己,把陳腐過時的認知踩在腳下,拋棄狹隘的人生觀。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變更符合我們的惰性。我們更容易保持現狀維系舊地圖?!挥袘岩珊吞魬?zhàn)才能使我們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p>

可能因為宗教的原因,第四部分《恩典》并不是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章節(jié)。但其中“熵與原罪”部分卻是我特別喜歡的。作者直言,阻礙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是:懶惰?!爸灰朔卸?,其他阻力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無法克服懶惰,無論其他條件如何完善,我們都無法取得成功?!覀兊娜松坪踔挥幸粋€主題,那就是忙!忙!忙!…但只要用心觀察,你一定可以看到自己懶惰之處。懶惰與你花多少時間工作無關,如何對別人盡職盡責無關,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征是恐懼感。……我們害怕改變,害怕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毕肫鹬罢鹿?jié)里我喜歡的一段話:“我們寧可拒絕改變,也不愿意忍受改變帶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最需要的是勇氣。勇氣,并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來。在某種意義上,心智成熟需要勇氣,也需要冒險?!?/p>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事實上,沒有愛,父母就難以產生傾聽的動力。

首先,你愿意這樣,證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第二,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他們有價值的表達也就越多;

第三,對孩子傾聽越多,就越是能夠意識到:在無數的停頓、重復、結巴,乃至似乎有著某種口音的嘮叨當中,孩子的確說出了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傾聽孩子的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你會意識到,你的孩子極有可能是個獨特而出色的人。意識到孩子的獨特之處,就會更加愿意傾聽他們的說話,對他們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對孩子了解更多,就越是愿意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

第五,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就會覺得,你把他們看成是出色的人。這樣一來,他們就更愿意聽你的話,并給予你同樣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從愛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力量。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愛誕生愛,父母與孩子在愛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雙人芭蕾舞,在舞臺上共同旋轉,而且動作流暢、敏捷。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一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這條路,可以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豐富而又不失快樂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有理解心的人。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么樣才能找掉一個,并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它不僅僅是一本書、一條路、它更是一種發(fā)自于內心的慷慨的行動。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應該是心態(tài)沉穩(wěn)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務實自律的人,知錯而改的人。成熟的人,應該用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條來約束自己,做到靜臥常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心胸坦蕩且以誠待人。

我曾經看過一本意林,名字記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尤深:“我不會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會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會把對手看做是最差的,因為我們都是一起走過來的。”即便是對手,也應該被尊重,對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權利,我們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議論他們,閑談莫論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會越來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二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的作品。派克是美國著名作家、醫(y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他治愈了成千上萬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從業(yè)經驗為基礎寫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在全球暢銷。讀著這部心理學著作,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感覺最深的是我們應該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書中講述了耶穌、孔子;講述了對圣經的認識與了解;講述了愛、心靈的探索,心智成熟的旅程,讀后深受啟發(fā)。

一個人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里健康更為重要。一個人的自然年齡不可逆轉,但心里年齡卻由自己左右。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就會使生活充滿快樂并且與他人分享,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己的心里健康,還要時刻關心家人、朋友、同事的心理健康,以博大的愛幫助他人敞開心扉、消除煩惱、解除憂愁,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他人,正確認識世界。

讀了這部書,我再次體會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靈。常言到:佛在心中、主在心中。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感謝作者,引領著我在自己的心靈中旅游,在愉悅中認識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三

正如書本開篇所言:人生苦海無邊。斯科特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因為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我們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其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心理問題,第一是不愿去面對,其次是不知道它如何解決,那么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在第一步就可以給你非常好的指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自律,自律的四個原則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實踐這個原則,需要勇敢面對,敢于面對自己的痛苦,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千萬別想是因為別人怎么樣所以才導致自己的問題。

在還未讀完時,我就留了些時間讓自己平復心情,接受心靈上的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發(fā)現和治療是需要緩沖的,建議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緊,留給自己緩沖的空間讓自己平復并正視這些心理問題,等完全接受了再往后讀,你會有心靈上巨大的突破與震撼。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時,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雖然逃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幸,是人類的天性。

接下來首先要推遲滿足感,就是通過推遲滿足感培養(yǎng)自己的自制力并養(yǎng)成習慣。其次勇于承擔責任,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應該由我來解決”,不要希望問題自行消失。再者需要實事求是,忠于事實,我們越了解事實越能進行自我反省,迎接挑戰(zhàn),更容易解決心理問題,這樣心理問題就會處理的得心應手。最后,保持平衡,是指需要把自律原則保持平衡,又要富有彈性,該放棄某些東西時及時放棄,保持平衡,不論是情緒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面對恐懼也要充滿勇氣,坦然面對,克服畏縮心理。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我們只有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能讓心智更成熟。

人生一世,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我的時間是我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由我自行負責,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權處理優(yōu)先次序。當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時,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世界不斷變化,冰山來了,冰山繼而消退;文化出現,文化隨即消失;技術有限,技術又似乎無限……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也處于更新和調整中。我們必須學會尊重事實、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這對于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審視自己的問題,尊重事實,不逃避,直面問題所在,積極利用自律的原則進行心理問題的調整,最終讓我們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四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本書。

人的成長是一生的過程,它不是18歲的時候就能完成的“作業(yè)”,而很多人甚至到臨死之前也沒能做到,甚至不曾意識到。對于這個問題,我想我身邊的家人,朋友當中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吧?父母給我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立足社會,并能夠為社會,人類作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而個人的成長是擺在這個首要目標之后的,又自己在“私下”的時間里慢慢去做的事。總而言之,人精神上的成就和物質上(被社會承認)的成就相比是不足掛齒的。但是,沒有強大的精神后盾,人生又怎么能走的“順暢”呢?我認為,個人心智的成長是必須的,是比在社會能力上的進步更重要的。社會,不管是否“正?!?,它都可以被稱為“社會”;然而不健康的人生,將導致一個人一生的不幸。

這本書的作者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一個與我們社會中所“習慣”的人生定義所不同的人生。的確,我們的社會太過于依賴“習慣”,依賴“和大多數保持一致”。因為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好像是“最安全的”,雖然這可能不是“最正確的”。但“安全”可比“正確”重要多了!所以,我們寧可放棄“進步”和“成長”;我們寧可“墨守成規(guī)”,做 “習慣的事”,而不冒險改變。在書中,作者提到“人的一生都要冒險”。我覺得如果以作者的人生定義為基準,那么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不冒險改變就無法實現“個人成長”。

必須時常反省自己,調整前行的方向。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不愿意冒險改變自己那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人了。即使,他們的習慣已經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他們仍然拒絕改變!這些當中,也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親愛的家人和我的“知己”們。如果我們不努力尋求改變,我們的祈禱和對命運的抱怨都將是徒勞的!

也許,我們還真的像書中說的不夠“自尊自愛”吧?

在此書的第二和三部分,作者(譯者)的文筆十分犀利!我?guī)缀鯚o法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閱讀。作者在書中多次討論了在童年時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和教育方式對子女未來心理成熟度的影響。并提出“什么是真愛?”這一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以后能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當作自己對孩子最現實,最真誠的期望。然而明確地指出“孩子,我希望你能成長為具有智慧的成熟的人”的家長是比較少見的?!鞍卜€(wěn)”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上一直被認為是“幸?!钡捏w現;而尋求子女生活上的“安穩(wěn)”,這真的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愛嗎?這真的完全是對子女未來最無私的考慮嗎?在這一點上,作者提出了反對意見。實際上,本書作者的觀點和孔子的“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的思想比較相似,是對常人的幸福觀念的一種挑戰(zhàn)。

我很想把這本書推薦給現在我生活中的人們,雖然我知道他們就如書中所說的“把自己的心靈藏在厚厚的盔甲下”,而且孔子也說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五

第一次知道《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是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位朋在讀,因為朋友對此書贊賞有加,我一直很好奇這倒底是本什么樣的好書呢?恰巧單位開展“品味閱讀.分享經典”讀書活動,書目中居然遇到了這本讓我好奇的書,果斷挑中了它,開啟了好奇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來自美國心里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全書主題是探討什么叫做真正的成熟,他指出人生苦難重重,人們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只有直面問題,心智才會成熟,如果選擇逃避問題,心靈便會停滯不前。并道出人一生的成長過程就是心智成熟的過程。而自律、延遲滿足則是成長過程和解決人生問題的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苦難最重要的方法。

何為自律?自律指的是自己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有困難不去解決,等著事情自動解決的呢?比如孩子學習習慣不好,父母不去想辦法去改正,而寄希望于孩子某天會開竅,長大了就懂事了,就自然而然就會了;比如家庭有矛盾,不去想辦法如何去溝通解決,而是“像房間里的大象”明明問題存在卻當看不見,等著問題自己解決;比如單位存在生產經營瓶頸,不去想辦法求轉變,而是等待政策,等待上級出招去解決問題!

在家庭教育中,揍孩子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是不懂得自律和延遲滿足感的父母。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一起面對困難,寄希望吼一聲就能起到培養(yǎng)孩子的作用,就能立竿見影見到效果。他們對孩子大吼大叫還因為自身不穩(wěn)定的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憤怒,無奈,內疚,惱火,情緒不穩(wěn)定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現,這樣的家長把自己的責任與孩子割裂開來,認為一切都是孩子的錯,是孩子不聽話,才會讓自己發(fā)火。而有耐心的父母自律的父母則能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困難,面對苦難,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何為推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是提醒我們想要改變現狀或達成某個目標,就得下定決心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書中講了一個關于延遲滿足的案例:

一位30歲的來訪者想糾正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咨詢師一直找不出讓這位看起來非常優(yōu)秀的人變得如此糟糕的原因,當咨詢師問來訪者是否喜歡吃蛋糕時,來訪者回答說:“喜歡?!碑斪稍儙熃又鴨枴澳愀矚g吃蛋糕,還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時,她興奮地回答說“當然是奶油啦!”

咨詢師接著又問,“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

來訪者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本瓦@樣,他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fā),找到了她造成現狀的原因。原來這位來訪者在上班的第一個鐘頭,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這相當于蛋糕上最好吃的奶油,而在剩下六個鐘頭里,她就盡量規(guī)避棘手的差事。這像那剩下的不好吃部分。

于事咨詢師建議她,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里,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松??紤]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作者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劃算。

這位來訪者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zhí)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延遲滿足就要學會“忍耐”,但不是指單純地自己學會等待,或一味地壓制我們的欲望,而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和更大幸福感的能力。

反之,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fā)展不足,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zhí),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我們現在的每一次選擇決定著今后過什么樣的生活。而人們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就成就了我們的人生。不管你現在是什么狀態(tài),或是多么地糟糕,以后的人生走向,依然可以自己選擇。因為不論什么時候,那塊生活的蛋糕都在,你永遠可以重新決定,是先吃奶油還是先吃蛋糕。

在人們的心中總是存在著兩股力量,潛伏著兩個完全不同的自己。一個是病態(tài)的,一個是健康的。病態(tài)的自己它總是不想讓我們付出任何辛苦,它在堅守著熟悉的、陳舊的過去,害怕任何改變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任何代價地享受舒適,逃避痛苦。而另一部分神奇的力量則是積極的,喜歡改變和進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領域,正是這股力量在推動著我們的心智成熟。這兩股力量每時每刻都在較量著,都在想控制我們的生活和人生。

雖然心智成熟的道路并不平坦,但當我們通過不斷地學習,突破自我界限,放棄落后、陳舊的自己,把陳腐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就會不斷地增進對世界的新認識。

假如你想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獲得更大的勝算,相信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能夠帶給你一些不一樣的認知,甚至能夠啟發(fā)你的智慧,推進你心智的成熟,并給予你無限的勇氣和信心,助你達到人生的新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六

在給父母講座時,我會放一張圖片:夫妻兩個在吵架,孩子在旁邊無助彷徨的坐著。

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們希望孩子回憶父母的畫面是親密的、恩愛的?還是冷漠的、對立的?”

所有家長都回答是前者,但實際上卻表現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權威,因為所有孩子都是愛父母的,因為這種愛而無條件的相信父母。

我們經常會見到孩子為人處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這是因為孩子愛父母而潛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響,吸收了他們?yōu)槿颂幨碌男袨楹陀^念。

但卻有一種現象,孩子和父母的行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經常打罵愛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卻出奇的脾氣好,對誰都好,甚至好到讓人受不了。

閱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我明白了,這種好只是一種畸形的好。因為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給到他們正向的榜樣,他們只是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別人的需求,把自己認為的愛當成是正確的愛。所以,他們會用自認為的愛去對待別人,其實這是一種自私的愛,這種愛的動機實際是“恨”。

作者把這種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說,他們既是虐待別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結婚之后跟她相處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給我的感覺是又可恨又可憐。

她就有很強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擺設不舒服了,她立刻就會召喚我公公來搬動這些東西,公公動作慢些她就會開罵;我們剛結婚的時候,她把油鹽醬醋都是鎖起來的,如果做飯的時候缺了什么,我必須得張嘴跟她要,類似的讓人感覺有些變態(tài)的做法還有很多。

而她同時又經受著“被虐待”的經歷。比如,她會說很難聽的話刺激她的兒女,或者在兒女跟前互相拆臺,所以兒女們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個比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兒、外甥,都比較喜歡跟我聊天兒,導致出現一種現象:他們回來以后,不進婆婆的家門,反而先去了我那個家。這讓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經無數次的抱怨過孩子們對她不親。

婆婆16歲就嫁給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們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經常吵架。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沒有得到優(yōu)質的愛,自然就不知道怎樣愛別人?,F在我就能明白,其實在她的內心深處有著她沒有得到想要的愛的仇恨,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種仇恨成為了她的潛意識,所以她就會虐待最親的人同時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愛人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他們的婚姻都不幸福。他們也都不會經營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們也各自在為父母的不會愛而買單。

實際上,我走出來學習,就是因為處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無望的地步。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走出來,我的家現在一定已經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但是,錯誤的愛帶給孩子是終身的傷害,甚至這種傷害會一代一代的延續(xù)下去。

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生活了將近20年,活生生的缺愛導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經是這種畸形的愛的受害者。所以自從從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個強烈的使命:

讓來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學會愛,學會真正的愛。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父母怎樣“愛”,孩子也會傳承他們的“愛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愛呢?

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

此刻,這本書讀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為什么把書名定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條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條尋求真愛的路。

就像作者說的,愛是無法定義的。所以,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讓我們一起在尋求真愛的路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七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內心感覺彷徨無助的時候看的,我想這本書,它給予我最多的是勇氣,它告訴我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復雜,人生悲喜參半,它告訴我應以勇氣,以責任感,直面屬于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變得越來越成熟。

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里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笔撬麄児婕疾蝗缛耍€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接受挑戰(zhàn),才可以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里疾病的根源?!?/p>

幾乎人人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然而讓人覺得釋懷的是,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

然而想要成長為一個心靈健全的人,就絕對不可以去選擇逃避,但是懶惰,抱怨,借口,卻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我們時不時的還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以我們總是在和我們的弱點抗爭,并且時有輸贏。

人生的問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它,如果能以堅毅果敢的勇氣面對它,百折不撓的精神去解決它,那么問題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說將不在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筆非常難得的精神財富。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教給你的。你的問題只有你自己能解決,除了你自己誰也幫不了你。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fā)我們的智慧,激發(fā)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zhàn)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天都規(guī)劃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學的東西,要完成的進度都記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計劃來進行學習,生活,工作,運動。我想這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培養(yǎng)出自我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在面對麻煩時,能夠以堅毅果敢的態(tài)度去選擇,去面對。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說的愛,并不是過去自己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愛。自己越是愛自己,便越是愛他人。

內心沒有愛的人,心靈里是一定沒有能量的。

派克醫(yī)生給愛下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能幫助自己更加成熟。

愛是什么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fā)人生理想,甘愿面對困難承擔責任。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因為心里有愛,《老人與?!分械睦先耍淮斡忠淮蔚暮王忯~展開殊死的搏斗。

因為心里有愛,《黑客帝國》中的尼奧,明知有死無生,面對著強大無法戰(zhàn)勝的史密斯,說出那句“mychoice”。

因為心里有愛,《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能夠忍受長達兩年被“姐妹幫”毆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嚴,歷經將近20年,在長度約有3個足球場那么長的臭氣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為心里有愛,紅軍長征二萬五,等等,這樣子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這條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艱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們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上也說了,沒有任何一位先哲會拉著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許只能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經歷的人生歷程,都有自己應該面對的人生選擇。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會來走!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八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杰出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xù)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xù)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松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松,當我寫完之后,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fā)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案冻稣鎼鄣娜?,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p>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p>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p>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九

“我們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將會被某個陌生人一語道破”。在讀《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不知道“勇氣”為何物,也許它就是與生俱來的無知無畏吧!心智成熟的旅程是非常漫長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甚至還會讓你們覺得有一點點不舒服,但請你們不要回避。

“是則是初心,只恐難留駐”。這本書在大體上可以分三個方向:自律,愛以及成長。在我人生的路上,這本書給了我莫名的參考指標,想要成為優(yōu)秀的自己,便需要不斷進步,不斷吸取教訓,保持初心,以最大的努力,最真誠的熱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zhàn)。

“危堂榜新顏,要以名自律”。書中寫道: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就自我而言,因做不到自律自覺而浪費掉大把大把的美好時光。就簡單說一下每天早晨的起床吧,每天早晨鬧鐘一響,首先關掉它,然后再睡幾分鐘,才會磨磨蹭蹭的起床。雖然是小事,但很認真的說,我沒有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陽,在我慵懶的背后,是無盡的推遲滿足感。它給了我短暫的快樂。在未讀這本書之前,我竟一直覺得這每天的慵懶都很快樂,慢慢便也成為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今當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我便決定要學會自律,學會掌控自己的時間。我想自律不僅僅是自己負責,更是對人生的負責。書里面也把自律細分為四個部分: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自律而來的自由才最自在。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承擔著很多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要做一個責任擔當的人。尊重一切具有真理的事實,保持平衡,我想是保證自身與社會的平衡,與愛的平衡,所以書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愛。愛是原動力。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心中有愛,行為習慣便也會是一個充滿溫暖的人。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給的愛也有極大的關系。溺愛不利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我特別感謝父母,感謝那些嘔心瀝血的老師,感謝那些對我有過幫助的陌生人,感謝一切愛的源泉,愛的灌溉,愛的成長。

我們要成長。成長也意味著成熟,不再是一個童言無忌的孩童。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夢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況且,一種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離不開成熟。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應對苦,應對餓,應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于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睉獙@么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盼成長就要應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應對,然后去慢慢成長。

請你們也翻開這本書吧,打開這本書,也就意味著走進自己的心里。勇敢面對現實,面對自己,你什么時候軟弱,什么時候就剛強了。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意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

“為逃避解決問題而忽視問題的存在,并指望問題自行消失的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碑斂吹綍羞@句話的時候感觸非常深,感覺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是每個人受其影響度不同。

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會講一個事情是很少人會去做的,但看完之后明白并非是這條路走的人少,而是這條路每個人都會經歷,但真能走好這條路的人并不多。

書中通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分析,闡述了如何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長大成熟了,但心智缺還未成熟,說話做事都會給人感覺很幼稚,這類人只要有過接觸大家都會不難發(fā)現。另外還有類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現的很成熟,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或裝作視而不見,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習慣推卸責任或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tài),這些其實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發(fā)生問題是很正常不過的一件事,關鍵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如何正確的對待和認識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盡全力去解決問題?!坝^察”和“認知”這兩個詞幾乎貫穿于這本書的始終,如果一個人以邪惡為目標,總是會拒絕觀察事實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卻能深刻的意識到懶惰的存在。

因為解決問題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會選擇逃避或不作為,大家都會習慣處理輕松、容易處理的問題。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識的進化或者說是意識的成長,只有當你有了擔當的意識、會自律,這樣才會讓自己不斷的進化。

惰性很多時候是自己潛意識里的一種表現,每個人都會覺得享受在前,所以才會當遇到困難或問題是就會產生惰性。書中介紹“推遲滿足感”就能解決惰性、拖延癥的問題。比如大家是東西總是愛比喜愛吃的先吃了,不愛吃的不是丟了就是拖到最后隨便應付了事;讀后感·做事總是習慣把簡單的事先處理了,難的事情放在最后處理或者索性就不處理等別人來解決或到最后不了了之,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然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需要我們去認知問題的根源,推遲滿足感就是要讓自己先解決難解決的問題,不能貪圖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這樣自然就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會覺得你靠譜。

讓心智成熟的這條路,并不是很少人關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當你真的能走通這條道,肯定會讓自己有很大的改變。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問題都會有局限性,所以處理起問題也不順,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而且在問題的爭論中總是按著自己額思路去辯解,忽略了其他客觀的因素或者不承認客觀條件的存在。

現在基本已經慢慢的做了改變,因為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能觀察和認知問題的根源,繼續(xù)在學習如何走好這條少人有走的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81083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