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8 07:48:10
專業(yè)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通用17篇)
時間:2023-10-28 07:48:10     小編:筆塵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一部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后,對作品內(nèi)容、形式、藝術(shù)性等方面的評論和感悟。寫讀后感時可以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感受或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補充和印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一些經(jīng)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對閱讀的熱愛和思考的樂趣。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一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guān)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個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裴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也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guān)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了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yè),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總在尋找些什么??赐炅藭?,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成為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yè)。

龍應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睏畎夙樅螄L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宕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毅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yè)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jīng),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guān)。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yǎng)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勝過千年”是我認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jié)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jié)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二

最近,看了劉震云的新作《一句頂一萬句》。

當然不是官場小說,也不是哪個人說話一言九鼎,一句話頂別人的一萬句話。而是寫普通的民眾,中國千百年普通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人際交往狀態(tài),以“談的來談不來”作為交友、戀愛結(jié)婚的標準,或者,把“找一個說得著”的作為人活著的目標。

我看過劉震云的多部小說,他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特別是對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描寫在目前的中國作家里無人能及(當然是個人看法)?,F(xiàn)在經(jīng)常在某個生活的環(huán)節(jié)上,我依然能體會到《一地雞毛》中主人公的感覺。幸好劉震云的這部小說沒有像《手機》被拍成電影,否則,“一地雞毛”式的生活或許會成為網(wǎng)絡熱詞呢。

新作宣傳的“噱頭”是:中國人的千年孤獨??吹竭@幾個字,心里很不以為然。很多人看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開山和代表作。曾經(jīng)在經(jīng)歷過一段很痛苦的無以言說的經(jīng)歷后,寫下:我也要下得床來,給自己織一匹裹尸布。那個時候應該說我準確的理解了百年孤獨里的烏蘇拉。

想起《讀你》這首歌的歌詞里有“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雖說是愛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孤單寂寞吧!

不知,我認為的然,震云同志認可否?。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三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蹦切┍砻嫔衔f說笑笑,交往甚多,賓客盈門的人其實骨子里最孤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既是感情動物,也是利益的動物。人與人的關(guān)系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利益的關(guān)系。被現(xiàn)實的諸多利益所羈絆著,有些人就逐漸變得不好意思說,不往深處去說,不敢說。因為假如好的時候,你說了心里話,到不好的時候,你的話有可能被歪曲,被利用,成為別人攻擊你的把柄和武器。而往往能傷著你的人,卻正是你身邊的那些“哥們”、“閨蜜”們。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還知道你有多冤!于是人們就只能藏著掖著憋著忍著。久而久之,許多心里的委屈,心里的苦悶,心里的寂寞,心里的壓抑都無處傾訴。又不能像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樣,可以跟上帝去說,跟主去說。所以雖身處熱鬧,心卻孤獨!找個能說話的人容易,但找個能說得上心里話的人確實不容易!話,一旦成為了心與心溝通的最佳方式,尋找和孤獨便會伴隨人的一生。

劉震云老師的《一句頂一萬句》給我的最大心靈震撼是原來人的孤獨竟如此巨大!兩個很熟悉的人,甚至是生活在一起的兩口子,雖近在咫尺,心也可能會隔著千山萬水。也可能無話,也可能說不上話!這不,為了找話,書中的主人公牛愛國一個人翻山越嶺,從河南滑縣到延津,又從延津來到陜西咸陽。最后還是何玉芬戳中了牛愛國的心事。何玉芬說,就算你找到了這些,也解不了你的心煩。的確,牛愛國的心事就是要找回章楚紅說的話,因為章楚紅沒說出的話,和吳摩西(楊百順、楊摩西、羅長禮)臨終前要對巧玲(曹改心、曹青娥)說的話同樣重要??墒钱斉蹏傧肴フ艺鲁t,這個唯一能和他說得上心里話的女人卻去了北京或者不知去向了。其實此時的牛愛國只是想要告訴章楚紅一句新話,那就是他想好了,可以帶她走!

這部小說語句洗練,干凈利落,三言兩語就說清一件事,可謂字字珠璣,句句戳心。故事情節(jié)也很簡單,上篇是寫吳摩西為了尋找丟失的養(yǎng)女巧玲走出延津,下篇是寫牛愛國(巧玲的兒子)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能說的上話”的人走向延津。主人公吳摩西和牛愛國以及由這兩個人牽扯出來的眾多人,都是在“找話”。老汪說,有朋自遠方來,樂個啥?恰恰是圣人傷了心,要是身邊有朋友,知心的話都說完了,遠道來個人,不是添堵嗎?看來找個朋友難,找個能說上體己話的朋友更難。總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人永遠不能被徹底理解,心與心之間可以無限接近,但卻永遠都無法無縫銜接?!坝H密無間”或許只是人類的一個愿望,“肝膽相照”也不過是人類夸下的一個海口。因為還有“同床異夢”“貌合神離”“陰奉陽違”“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等等。

對于“一句頂一萬句”的理解,我認為,有時候關(guān)系再好,一句話,就可能把人得罪了;而一個外人的一句話,也有可能就改變了你的人生方向。關(guān)鍵時候關(guān)鍵人物的關(guān)鍵的話,一句就頂一萬句。比如《水滸傳》里鄆哥給武大和武松說的話,比如《三國演義》里貂蟬對董卓和呂布說的話;比如《紅樓夢》里秦可卿給王熙鳳托夢說的話;比如《西廂記》里小紅娘對崔鶯鶯和張生說的話;再比如書中馮修文和崔立凡對牛愛國說的話。這些話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都影響著或決定著人物的命運。

再來分享書中的兩個小細節(jié):一是吳摩西本來想在火車站殺死出軌的吳香香和老高,但看到他們恩愛著吃白薯,老高能降得住吳香香,他們能說上話。他們騙了吳摩西,但沒有騙他們自己。吳摩西頓悟了,放下了屠刀。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給吳香香和老高打個對號了呢?是該喝彩還是該詛咒?二是章楚紅破釜沉舟,與李昆各奔東西,為什么沒去山西找牛愛國,而是割斷過去,去往他鄉(xiāng)。難道她和牛愛國能說上心里話也是假的?是該可憐還是該可恨?我想還是要回到本書的主題。劉震云老師的《一句頂一萬句》被稱為中國的《百年孤獨》。全書主要就是在講孤獨。在講中國人的“千年孤獨”、心的孤獨,在講孤獨的歷史,孤獨的輪回,孤獨的世代延續(xù)。書中所有的人最終都是孤獨的。孤獨似乎貫穿著他們悲苦的一生,無法抹去。

既知孤獨,便守孤獨。但是“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彼匀诉€是要活在當下?!安粊y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币郧暗亩鞫髟乖苟家磺须S風,遇事想開點,看淡點,看遠點,不要把悲傷和苦難刻意放大化,心也就寬了,氣也就順了。其實人這一輩子,真正屬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心情。有一個棒棒的身子骨,再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想不長壽都難!也就不要再管他孤獨不孤獨了!

當然,您也可以繼續(xù)選擇快樂的孤獨著。也許孤獨并不可怕,也許孤獨本來就是人生的一個常態(tài)吧,既然不能徹底消除孤獨,那么就強大內(nèi)心,去享受孤獨吧,您說呢?!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四

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非常好看,讓人愛不釋卷,欲罷不能,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對話,簡潔先練,又暗含寓意,構(gòu)成言說的藝術(shù)。是一部眾生喧嘩而又懷抱巨大沉默的小說。而劉氏幽默,總讓你會心一笑。

最終用了兩口氣,讀完了《一句頂一萬句》,讀這本書,不是因為它獲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學獎,而是一直就喜歡劉震云的作品。

讀罷,心緒再不能平靜。望著車窗外疾馳而過,薄霧籠罩著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體升騰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這蒼茫大地上的人間百態(tài),蕓蕓眾生,回味著中國人經(jīng)歷著的千年孤獨。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里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兑痪漤斠蝗f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內(nèi)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tài)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nèi)?,一碼一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雇主與員工……既覺得繁復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guān)系,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于性欲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有關(guān)。

書中描寫的雖是一班生活在鄉(xiāng)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無論你生活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guān)于書名,用劉震云自己的話說:“相對于書的內(nèi)容,書的名字應該是一塊冰,掉到水里也就是書的內(nèi)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里還是石頭……”

一句頂一萬句:“那一句”應該是句什么話?就是一句有見識的話,因為“一句有見識的話,頂?shù)纳弦蝗f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一個“走出”,一個“回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難測,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

《一句頂一萬句》,好書啊好書!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五

偶讀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對人性中孤獨的刻畫,讓人震驚,令人深思。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yǎng)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yōu)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都會孤獨地離開。活著,也許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與自己“說的上話”的人,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朋友或者知己,活著本來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獨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開心時有人可以分享,悲傷時有人能夠安慰,那么這份孤獨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話不在多,也許真的可以一句頂一萬句。

人是一個群居動物,有時身處鬧市,仍覺得孤獨,我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外國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傾訴心曲,人神交流;而國人缺少信仰,當需要傾訴的時候,往往不知該向誰傾訴,誰會愿意聽你傾訴,身處人海,茫然四顧,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這種心理需求壓抑得太久,便成了難以排遣的孤獨。孤獨的人希望有人懂,卻不喜歡別人把他看透,往往為了面子或者那點可憐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內(nèi)心的煎熬。

這個知己,無關(guān)貧富,無關(guān)年齡,無關(guān)性別,投緣就好。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尋找那個投緣的、“說得著的”人。大部分人身邊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談論國事、單位的事、他人的事,但談自己的少,敞開心扉的更少。我們?nèi)鄙倌欠N心有靈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達成默契的朋友,當然這個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這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獨就在所難免了。

有時被現(xiàn)實的利益羈絆著,想說卻不敢暢所欲言,怕別人抓住把柄,給自己日后的生活帶來麻煩;有時被傳統(tǒng)的禮儀道德約束著,一些敏感的話題想說卻不好說不便說;有時由于各自的認識水平不同,說了產(chǎn)生不了共鳴,說了也白說,干脆就不想說懶得說。

常說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有了心結(jié),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親的家人,也難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雖不可小視,但內(nèi)因才是關(guān)鍵。自己想通了,陰霾就會消散,孤獨就成為你審時度勢、拷問靈魂的利器,成為你人生之路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孤獨是無人能走進靈魂深處產(chǎn)生共鳴,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是高處不勝寒,是永不服輸,是不向某個人或者某種勢力屈服妥協(xié)。孤獨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諦,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獨的人,得意時一般不忘我,失意時不自賤;孤獨的人,可以獨享心靈的寧靜,體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與淡雅。

偶爾的孤獨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就像經(jīng)常喝茶的人,偶爾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種享受。人們常說,情到深處人孤獨,情深無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說,那種無法排解的孤獨只能獨享,也許這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既想體會又想逃離的事實。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六

最近因為看了朗讀者。喜歡上了一個作家:劉震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他的一本書《一句頂一萬句》。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子得往后過,不會再回到從前了。

是啊?;匚吨@句話,我想起來難忘的2016。在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惡性腫瘤親吻。為了活著,切去了身體的一部分。術(shù)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時候,面對殘缺的身體,我痛哭失聲。我以后的路還應該怎樣走。在親人,醫(yī)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堅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師同學的陪伴下,我的臉上又恢復了童真的笑容。盡管以后還有5年的后續(xù)治療,還要不停的頂起復查,但是,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是的,生活還要往前走。不能因為一點坎坷就選擇投降。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認識了好多病友,她們大多多才多藝,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員阿姨:天倫,有瑜伽教練:愛的世界……她們的生活熱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參加了學校的書法班,又在間斷了一個治療時期后,參加了少年宮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處是歌聲,到處是歡笑。因為我的笑聲,也感染了周圍的人,她們都說,我變了,變得比以前更開朗樂觀了。

知道劉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節(jié)目:朗讀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總會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體的殘疾不可怕,心靈不能殘疾。

日子總是要往后過的,是的,只要活著就充滿了希望。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七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個理還沒碼完,有些個人要跳出來蹦跶顯形,有些個事要對照明鑒?!斑@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過的以前?!边@樣想來,還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顯然是要說給自個的。

這里面多出來一個時間模式。

這后面我們分兩條線走,一個是瘸腿,一個人;一個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歡離合。

事兒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兒就是那么個理兒,瘸腿一個人,原本不必理,自認門清,無法無天,自得其樂。瘸子不行,在親情、愛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見自個,又找不到說的上話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終。整個下半部人生就是這樣:事碼不好,話說不上,人找不對,即便陰差陽錯找對了也是失了魂丟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過不好當下。為何?因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個是誰,總是活在別人的認為里,根,弄差了;因為瘸子把現(xiàn)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沒了以后。因為瘸子總是一個事掰扯到另一個事,其實碼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惡魔纏身后的私語,我不殺人,也要放火。如此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環(huán)往復里得了一個可怕的病:在過往的世界里沉淪、尋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繼續(xù)犯錯、丟失,及無從談起的未來。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來,沒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許。雖也下眉嘆息,武斷有余,然知書達理,勇氣可嘉。奈何老劉回回繞繞,濃墨重彩,獨獨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無從談起以后,當真是無一安好,好不孤獨。

家人不能選,我且珍惜。

過往不必選,唯有珍惜。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八

讀劉震云的長篇小說茅獎獲獎作品《一句頂一萬句》,舍不得放,讀來讀去,一直在讀中不停咀嚼著什么,在這其中,生活的滋味乃至活著的滋味,便足足充斥并漫延到整個人生的磁場中了。

全書會讓讀者明顯感到,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從出延津和入延津的過程中,讓讀者的情感陷在一個總是要找人“說說話”的氛圍中,為了找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楊百順總是在不停地奔走,不停地變換著賴以活著的“工作”,在不停地尋找著“能說得上話”的人的過程中,除了人性深處的難以描摹的孤獨盡顯之外,一種不懈地追逐著的堅強,也由一個又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即生動又感人。全書沒有打著官位厚祿的人物,沒有富甲一方的人物,沒有神通廣大的人物,有的皆是彈棉花的,趕大車的,賣豆腐的,蒸饅頭的,打鐵的、剃頭的,殺豬的,喊喪的等等生活勞作在與土地距離最近的中國大地上的、最普通的一群人。

生活的薄紗之下,一些看似表面的現(xiàn)象經(jīng)作者的大筆輕輕勾勒,一些實質(zhì)性的東西便光怪陸離地呈現(xiàn)出來。開篇時,不能自理了的老楊自以為是因為自己對兒子說了實話,才吃上了烙餅,而給兒子送上十分虔誠的“討好”的笑容。而兒子的家里,原本就是打算好了要吃烙餅的,這和說不說實話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和說不說實話到底有沒有關(guān)系呢?當作者給了讀者一個能行走到人心靈深處的密碼時,你還有什么理由不隨著作者的筆墨,一路行走。缺耳垂被說成傳成缺耳朵的秦曼卿,因為恨老楊而多給買家三兩豆腐的楊百業(yè),就在現(xiàn)實的泥漿中,和楊百業(yè)借來的那一身新郎衣服一樣,和成了一個極不合身的婚姻。當改了姓的要入贅的“吳摩西”因為沒了自己的原姓內(nèi)心極為不快,卻因另有人言及或認定他的敢作敢為,有了眾多想不到的“尊貴客人”頻頻登門慶賀的場景,作者將一種“失了自我”和“增了臉面和熱鬧”的映襯和對比,非常巧妙地奉端到了讀者的心靈深處,以供讀得品咂。因為饅頭被搶奪受了氣,吳香香沒一點好氣地罵著丈夫吳摩西,要其去找人家算帳,罵他軟氣,難道只是為了頂住門戶不再受人的氣嗎?一個被妻子逼著拿刀走出門的人,在慶幸所要殺的“仇家”不在家、殺了“仇家”的狗,提了人家的東西,渾身血淋淋一臉英雄氣地穿過街巷,趕到家時,妻子竟高興地喊著他“我的親人”時,令楊百順感到這叫聲里是真的“不親”,一種酸楚與無奈在親與不親之間,令讀者在文章與現(xiàn)實中,愁腸百轉(zhuǎn),思潮起伏。文中的巧玲,親娘不喜不要,卻得后爹吳摩西喜愛,和他最合得來,而吳摩西竟也因和一個親娘不親的孩子能用心地說說話,而覺得日子過得有牽有掛,過得高興。當孩子在被拐走之后,那種尋找孩子時內(nèi)心世界的苦累,更是讓人覺得他在尋找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實在是應該認真找的是一種缺了絕不可以的存在。全書中,不管是楊百順、楊百利為了活著做工,還是為了“噴空”換工作,到牛愛國遇到情感上的是是非非,等等都是作者在有意構(gòu)建一種現(xiàn)實存在孤獨場,構(gòu)建一種不會停止運行的精神場??此乒P調(diào)柔細婉轉(zhuǎn),實則氣勢磅礴地交相呼應了表象與實質(zhì)的區(qū)別,“一句頂一萬句”也在眾溪歸海的寫作手法的烘托下,在情感洪流中的挾持中,實至名歸。

活著的薄紗之下,即便是最卑微的人群,也要有說得上話的人,坐在一起說說話才是一天,才能驅(qū)趕生活中的孤獨和勞累。吳香香跟銀匠鋪的老高跑了,本來一個和自己沒了感情的人的跑,在改名叫做吳摩西的楊百順看來,并不是迫切地要尋的。到后來尋吳香香,也不是他的本意,是因有人說,只有砸了老高的銀匠鋪,要找回吳香香,才能解口氣,才能讓人覺得自己不是個窩囊廢。仿佛世上的事情本該就是這樣的,有來就有回,是不知什么時候劃好的軌道嗎?找吳香香的過程中,丟了相依為命的巧玲。等找到了吳香香,看到她正和老高高興地共享一食物時,他打消了念頭,根本就沒有露面。牛愛國、龐麗娜的愛情糾葛會讓讀者在生活中找到一大把的生活原型,而牛愛國做為男人內(nèi)心世界里對變了心的妻子的心理的細致描寫,在這本書中讀到了,感受到了。遇了生活中的難題,牛愛國走幾百里甚至于上千里地,只是為找人討教一個問題,尋回一個主意,而這主意又是那么不確定地好或是不好,與現(xiàn)實符或是不符,僅是因為曾經(jīng)的信任,因了靈魂深處那份久久得來的平靜與踏實,一切的一切的出現(xiàn),就不在乎跋山涉水了。牛愛國和章楚紅,一對因為孤獨相到過過一段偷偷摸摸日子的人,在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在章楚紅憤憤不平的叫罵聲里,將現(xiàn)實重新進行了勾勒,進行了直白的還原。曹青娥一度翻山越嶺,也只為了看看曾經(jīng)相戀卻不值得愛的人,現(xiàn)在在做什么?心里還有她嗎?更是讓世界原還了本來面目,這種尋找,與人和人之間的實際距離無關(guān),與物質(zhì)欲求無關(guān),與時間無關(guān),遠遠地看,是一種源于人類自身、類似于先天的存在。

讀到心里了,想得多了。曹青娥(被丟掉的巧玲)臨死時說不出話時,還用力敲床,為是竟是讓孩子們看看那封信,那封提起他的養(yǎng)父吳摩西的后人的信,那封提到她的信。這對曾經(jīng)的并無血緣關(guān)系的父女,雖說失散多年,卻無一刻不在思念對方,一定是在思念苦難的日子里,曾經(jīng)對孤獨的補充和對孤獨獨特的詮釋。一個是五歲被母親扔給后爹的小女孩兒,一個是被妻子拋棄邊并要妻子的孩子也要養(yǎng)的吳摩西,從針及眼,絲絲絡絡,雖說書后半部分沒有多用筆墨提到巧玲和吳摩西,但在命運坎坷的曹青娥臨死時那一刻,不但全書串成了一部由孤獨構(gòu)成的整體,而且將人類執(zhí)著的生命中的孤獨,展示在了人性的高處。

讀完,似看到:無垠的蒼穹下,如流的人群不停行走,永不歇步。無論苦難還是歡笑,無論現(xiàn)實還是希望,交織繪就的是一幅無比宏大有力的精神畫面,一半是為了活著,要活著。一伴是為了生活,要“有話說”的生活。一如在編者薦言中的讀到的那句: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很像祖輩彎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組成的蒼穹。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九

都說這本書像是中國的百年孤獨,讀完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

書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雖然多是普通的中國底層老百姓,但卻幾乎又都有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標。書里將這些目標大多寄于“找個能聊的人”,以小見大,自然而樸素。

小說中描繪的生活百態(tài),雖然算不上多彩,卻也足夠豐富,讓人透過文字仿佛看見自己正身處其中,為自己的一個小目標而活著。

楊百順走出延津,因為故鄉(xiāng)已無可流戀之處與可流戀之人。他唯一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巧玲也被人拐賣,便更無回鄉(xiāng)的意愿。

巧玲想走回延津,因為對命運和生活種種疑惑。但是現(xiàn)實的各種羈絆又讓她邁不出去那一步,只能在內(nèi)心走回那個自己命運的起點。

牛愛國當真回了延津,但是回延津并非他最初的目標,對于延津也并沒有像母親那樣的情感。所以即使回了,也無法找到自己追尋的東西。于是斷然離開,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百年孤獨中的那個小鎮(zhèn)馬貢多,經(jīng)歷平靜、熱鬧、繁榮、衰落,在對生活進行了完善演繹之后,最終隨著命運的風暴,徹底消失于世間,仿佛從未存在過。小鎮(zhèn)的假興真衰實際只是人心孤獨的匯聚。

延津,更像多年以來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人們樂此不疲地忙忙碌碌,看似在平凡中演繹了偉大,卻終究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想法早已無處傾訴,只得隨著洪流,一路跌跌撞撞。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

有幾句話,沒有說清楚。吳摩西要跟后輩說的那句,章楚紅要跟牛愛國說的那句。我大膽猜測,都是這句“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币驗橐痪漤斠蝗f句。

作者很貼心??偘堰^去翻來覆去的回憶。而上下兩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故而,未來牛愛國怎么了,我不知道,牛愛國的過去追溯到楊百順身上,我倒是門兒清。過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彎彎繞繞了,根本就說不清。

好吧簡單說,就是祖孫三代人,未了一個“說得著”的人,從延津走出去又走回來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蕩氣回腸。同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命運的無奈和在世為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來是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的兒子,最開始喜歡喊喪的羅長禮。七十年過去,他在咸陽死去,死時他的子孫輩都姓羅,因為他說他叫羅長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還叫過楊摩西,吳摩西,他跟過老曾學殺豬,跟過老詹信天主,他有過一個說的著的繼女叫巧玲,后來巧玲丟了,巧玲也就是該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回到了鹽津。沒看過書的,必是聽不懂這一層層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孤獨,牛愛國也孤獨,他們的孤獨有不一樣有一樣。跟能說得著話的人談對象當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須知人總會變,就像主人公頻繁的改名換姓,過去說的著,現(xiàn)在說不著了,過去要好,現(xiàn)在也淡了,或許這就是人生。過日子不能總想著過去也是這個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來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個說的著的人,才能過好一輩子。

讓我們致敬偉大的孤獨。致敬義無反顧向前走的時間。致敬這機緣巧合彎彎繞繞的奇妙人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一

有話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看之前了解過本書的大輪轂,被譽為“中國式孤獨的百科全書”;

書里把人與人間的關(guān)系,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簡單的分類法,卻非常有效。無論家人,朋友還是夫妻,一旦說上話了,人就親了。反過來,一旦說不上,就沒有親味兒了。

人人都有溝通的欲望,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說話,是沒有遇到能說著話的人。正如序言所說“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孤獨不是只有圣賢才有的體會,而是人人都有,書中老楊是所有的老楊,老胡也是所有的老胡,殺豬的當官的唱戲的賣包子的,都在尋找的路上。

就算我們沒有共同的生活觀,但我們有相同的偏見與愛好也可以成為朋友,但這種關(guān)系就因為沒有說得來而容易產(chǎn)生誤會,不理解,關(guān)系就會破裂。

這本書書中送給我們的一個金句,“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或許這可以緩解我們幾千年來的孤獨、尋覓與痛苦。

第一次看劉震云先生的書,在此之前對他0認知,一本書看下來,頓覺有趣,讀完了也理解了前文中提到介紹是明清時期野稗式小說,絮絮叨叨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不是人覺得煩悶,詞藻不及其他作家那樣華麗但字里行間蹦出來的金句使人產(chǎn)生共鳴,唏噓不已。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二

古人講開卷有益,讀書的習慣丟掉好久,近來重拾,也能在一周之內(nèi)的工作之余讀完一本書。就把這當做一個開端吧。

我是一個嘴笨的人,從小到大沒有和人吵過架,倒也不是不想吵,一是沖突不多,二是嘴笨。我們那管嘴笨叫不會講話,不是不會說,而是說不出有用的話,不會說漂亮話,不會說講到人家心里的話,所以從小我就明白,講話真是一件難事。

可是在《一句頂一萬句》里,我才發(fā)現(xiàn),講話何止是一件難事,簡直是這輩子最難的事。啥叫一句頂一萬句,你說了一萬句好話拉近兩個人的距離,可就因那么一句話離了心。你不知道哪個不相干的人說了一句話,就莫名其妙決定了自己的命運??此苹恼Q,生活的理就都在這里。

“人的一輩子,都是在找一個能說的上話的人?!边@是通篇的主題,序言說“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chǎn)生了。”

上篇的吳摩西,下篇的牛愛國,以及這兩個人物牽扯出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在說,做人難,說話難,有個能聽懂自己話的人難。總之人生是孤獨的,人生來就有表達的欲望,而人注定不被他人徹底理解。也許是因為在農(nóng)村長大,所以對通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一本書固然是可以長久的歷經(jīng)時間的考驗,可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很重要,離故事背景太遠,不免會產(chǎn)生“怎么有這種人呢”的疏離之感。因為我們注定只能接觸一小部分人,感受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

一件事牽扯著另外一件事,話講著講著就從一件事到了另外一件事,何止一筆糊涂賬,話說到底也講不清楚。男女吵架就是一個例子,吵著吵著就不是一件事的事了?!巴瑯右患拢瑢ψ约河欣麤]利他不管,看到對別人有利,他就覺得吃了虧?!薄芭c人共事,還愛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覺得吃虧?!边@種人現(xiàn)在也不乏少見,但咱不能把它說成民族性上面,這么說和書中各種人物從一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沒有什么區(qū)別。

“世上的事,原來件件藏著委屈?!闭媸切乃岬囊痪湓挕H诵母舳瞧み@話沒錯,可是這肚皮帶來的隔閡真讓人無能為力?!叭讼嗷ヒ挥懈糸u,對方便無做的對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來是為對方考慮,對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卑倏谀q也是這個理。真的到了說了也白說的地步,人家壓根聽不進去,才會覺得這話說得是那么無力。而往往一個人覺得真?zhèn)诵?,任說啥都沒有用,這就叫百口莫辯。一件事連著另外一件事,一句話引著一個想法,人判斷一件事時又是一個想法連著另一個想法,彎彎繞繞,話難就難在這里。

書的最后部分有兩句話,算是在一大堆難處里的兩句勸慰話。“啥事看近點兒,事情倒能想開;看得長,心就寬不了了?!薄叭兆邮沁^以后,不是過從前。我要是想不清楚著一點,也活不到今天?!辈皇堑眠^且過,而是活在當下。說話難,往往就是話里有話、客套話、真話、假話、大話、胡話。說話難,人生更難,但是知道了這個難處,能稍加體諒別人,也算是盡綿薄之力了。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三

這本書最初讀時就有一種濃濃的苦澀味道。語言很樸實簡單,就像鄰居的大爺和你閑扯,叨叨幾句家長里短,講講村里其他人的.事情似的,格局也不大,三言兩語盡是“口頭話”??梢豁擁摲氯?,故事又不簡單,劉震云說到的這些人:賣豆腐的、販驢的、殺豬的、剃頭的……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人的命運,卻莫名其妙地交織在一起。無論是幾十年前的爺爺輩兒,還是80年代的新中國,人們的生活變了,可人的內(nèi)心卻沒有變。有的僅是為了維護那一份能“說得上話”的友誼,與一個在背后語人是非的人交心,乃至受傷。寫到最后,這些人之間的關(guān)系,無非是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書里的每一個人,都為了和別人“說不上話”苦了一輩子。試想,當年老時身邊無一人可述說心事,那該是多么可嘆可憐呀,不是指單純的跟人講話交流,而是講得上話,說得出心事!

作者啰啰嗦嗦反反復復絮絮叨叨,是很詳盡的敘述。如果不是這樣,真記不住理不清如此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的。有幾處讓我印象很深。最開始的一句話,“不拿你當朋友的人,你趕著巴結(jié)了一輩子,拿你當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誒,交心會傷心吶!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你屁顛顛去巴結(jié),結(jié)果人家根本不把你當回事。外界的紛繞太多,誘惑、陷阱、虛榮、攀比、虛情假意、逢場作戲會迷了本該清澈的雙眼,麻木、冷漠、提防不應過多占據(jù)淳樸善良的心。你不得不去想每一句背后的意思,你不得不想每個人的動機,你不得不學會保護自己。

其次是小說里面反復提到的“和誰說的上話”的問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交朋友的標尺,作者的標尺應該是“說的上話”,很低的要求。這么低的要求放在現(xiàn)實中仿佛高不可攀的峭壁,有多少是能說的上話的,懂你的朋友呢。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年的小伙伴各自成家,上班養(yǎng)娃,還不忘自我投資,自己轉(zhuǎn)得跟陀螺一樣,哪有那么多心思去關(guān)心別人,有,可是很少。許久不聯(lián)系的朋友,可能不聯(lián)系就是一輩子,是啊,朋友總是一波來一波去,不是不想聯(lián)系,是怕聯(lián)系后只有“最近好嗎,忙不忙?”回答“還行”或“挺好”,隨后就是尷尬的“呵呵”,便無話可說。人是會孤單,與此書為友,他能和你說得上話。

《一句頂一萬句》的源頭,是劉震云故鄉(xiāng)的一個故事:祖母有一個叔叔,一輩子單身,未娶親,無朋友,獨來獨往,只與一頭老牛,成了至交。有一天,這頭牛死了。叔叔三天沒有說話。第四天凌晨,他離家出走了。后來,四鄉(xiāng)八鎮(zhèn)都找了,所有的井也打撈了,河沿也瞧了,仍不見叔叔的身影。他就這樣消失。從熟悉的故土離開。從能掌控、能安心、能溫暖身心的民間煙火中離開。他要去找一句話,一句能和他“說得著”的話。這句話在哪兒,他不知道,但是,他得去。人生就是百年孤獨。越是辛苦謀生,越接近孤獨的實質(zhì)。放牛的、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販驢的、喊喪的、染布的……其生活的深處,都是真實的、不摻水的孤獨。對于他們而言,這是與生俱來的負重,是踽踽前行的長嘆息,淚滿襟,是油鹽醬醋的底味——除了孤,還有苦,世間諸事,件件藏著心酸。

讀這本書之前,本來以為這種苦只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才有。在家里做著各自的事情,一晚上可以互相之間一句話不說,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曾經(jīng)一起吃飯聊天吹牛逼的高中同學,進了大學就沒怎么再說過話;也同樣因為說不上話,身邊的一對對分分合合……看了小說才知道,原來從兩千年前中國人就都因為這個原因心里苦著。這種苦不是別的,就是孤獨。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沒有辦法拯救的,無法改變的人生常態(tài)。喧囂熱鬧背后本質(zhì)全是孤獨。中國人喜歡熱鬧,是因為一大幫人鬧哄哄的時候可以暫時忘了孤獨,當曲終人散不得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又要覺得孤獨了。書里面牛愛國陷入困境的時候曾經(jīng)琢磨過:這世上的人有千千萬,可能去投奔的卻只有兩三個。平日里和老婆說不上話,已經(jīng)覺得孤獨了,遇到走投無路的情況,就更加覺得孤苦無依,只好去千里之外找曾經(jīng)“說的上話”的戰(zhàn)友??捎械臅r候,離家已經(jīng)千里之外,卻還是“心里亂”,只好走得更遠??鬃觾汕昵熬驮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都以為是老朋友從大老遠的地方趕來,心里很開心??蓵锢贤粽f得好:你們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從遠方來的這個人,是不是朋友還兩說著呢,反倒是因為和自己沒什么關(guān)系,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話說給他聽。心里話說了,就舒坦了。

“世上的事情都經(jīng)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書中反映的說話情況是某種程度上的中國現(xiàn)實,大家噼里啪啦說很多話,總想講明白理清楚,結(jié)果越來越亂越來越亂。這世上的許多事,等到理清,就不可能明白了。曾經(jīng)很羨慕那種一兩句話輕描淡寫卻互相講到心坎上的狀態(tài),想在生活中找,卻很難找到。為了多點了解或者僅僅是消除誤解,總免不了嘰里呱啦說一大堆話,最后越說誤解越多了解越少。但又能怎樣呢,話總不說實在憋得難受,說了又只會越說越孤單,一輩子也說不出個朋友,這就是全部的現(xiàn)實了。

劉震云先生用很樸實的大白話講出了許多一針見血戳人心眼的道理。

“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挨打不算受欺負,被人蒙了,就算受欺負了?!?/p>

“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里就有些別扭;但一個人自己別扭,也比再讓別人別扭自己強?!?/p>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p>

“順著你說的人,心里就是憋著壞?!?/p>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p>

“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p>

“他在世界上主要急兩件事。一是人說話不算話;二是遇事認死理兒,一件事,理兒事先在那里擺著,人變了,理兒變了?!?/p>

其實大道理講再多都沒用,自己心里都很清楚,只有當自己真正經(jīng)歷了事,才能深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能說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何必說一萬句呢,能講一句就能點明的肯定要比講一萬句都扯不清楚來的好啊。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四

這是一本沒有結(jié)局的書,他講的是人生,是人。關(guān)于人和人生的,往往沒有終結(jié),所以這樣的結(jié)尾帶來的閱讀效果是深刻的。牛愛國在離開家之后輾轉(zhuǎn)奔波,終于知道自己需要找什么了,故事結(jié)尾的那通電話最后是他一句:“不,得找?!?/p>

找什么?找到他真正在乎的,找到他內(nèi)心里真正想要的,找到真真切切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美好的。而此時,這些于他而言,就是章楚紅,那個可以和他說得上話,可以讓他大大方方放開做自己的別人家的女人。世事多么奇妙,這個別人就是他自己的朋友,在他有難時慷慨給予幫助的好人。一邊是尋到知己的歡愉,一邊是背叛好友的罪惡,但是推開牛愛國逃離的既不是罪惡,也不是歡愉,而是對好友李昆的畏懼,他害怕被報復,這種畏懼讓他放棄了這個女人,逃回了家鄉(xiāng)。

牛愛國終于決心去找章楚紅,是經(jīng)歷了許多個圈的,他得感謝他的母親曹青娥,他母親的養(yǎng)父羅長禮,羅長禮的孫子羅安江,還有許多別的他需要感謝的人。這些人比他繞的圈更多,但最終沒能在人世間活得明白,卻讓后來人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少走了許多彎路,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人生的道理。這個道理在行文里是個中心——找一個說的著的人,過一個像樣的人生。

人生是需要追求幸福的。但是幸福不是湊合,書中的很多人都在湊合人生。楊百順的爹老楊,一輩子認定趕大車的老馬是自己的朋友,任何掏心窩的話都說給老馬,有什么事拿不定主意也找老馬??墒抢像R呢,卻從不認為老楊是他的朋友,他甚至覺得老楊是個累贅,每次和老楊的對話,皆是打馬虎眼,老楊卻當了真。因為這些個被當了真的亂主意,倒也成全了些本不可能成全你事,比如楊百利去了“延津新學”,楊百業(yè)陰差陽錯娶到了富貴人家的女兒秦曼卿。

又比如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他也在混亂地追逐幸福的過程中,湊合起了日子。先是在“延津新學”的學堂里和牛國興學會了“噴空”,兩人十分能說得來,后來學堂關(guān)了,兩人為了還能在一起,都到了牛國興爸開的鐵治廠,結(jié)果兩人最后話沒說好鬧掰了,楊百利跟著機務段老萬到了新鄉(xiāng)當司爐。楊百利追隨的是一個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卻從未想過自己該如何與人說話,該如何讓與他說得上話的人仍愿與他說話,他也不明白真正的說得上話是什么意思。因此他是不幸福的?;蛟S他表面上可以找到說話的人,到真正理解她,與他心意相投的人卻是沒有。

主人公楊百順一生都在追逐,他追逐的是內(nèi)心的踏實,那是他的幸福。他為了不賣豆腐,先是去殺豬,再是去染坊挑水,去竹業(yè)社破竹子,在縣政府種地,入贅給吳香香。在這漫長的'周折中,楊百順也曾有過可以說的著的人,但只是在當時,換個時間、地點、場景,又一切都變了。入贅吳香香本是圖個靠山,他與家里斷了關(guān)系,什么也沒有。吳香香一開起來與他說得著,后來說不著,楊百順干脆事事隨著她做主,倒是和吳香香的女兒巧玲說得上話。然而世上的事,多是出乎意料,巧玲被楊百順一時疏忽,讓人拐跑了。楊百順從此沒了心中唯一的寄托,便離開了家鄉(xiāng),踏上了追尋讓自己心安之境的路途。

這本書看得我很糾結(jié),不是糾結(jié)自己,而是糾結(jié)書中的人。在我看來,明明可以這樣過日子,他們偏要那樣過日子,本來是像春天發(fā)芽冒綠的小植物一樣生命力鮮活的人生,到了他們身上卻成了窩在陰晦角落自怨自艾的苔蘚般陰暗的人生。這大概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特征。不同于今日的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的同時也在追求精神世界。這也是時代的限制。上個世紀甚至這個世紀初或者現(xiàn)在仍有許多許多人因為各種原音,不能追求精神,更糟的是,有的人,甚至沒有精神世界這一意識。這是極其可悲的現(xiàn)實。這種狀況使得許多人的一生都難得幸福。

這使我想到我身邊的許多人,許多事。其中有一個人活生生被精神的虛空壓垮的人。雖是這個時代的人,但他是生和長在貧困農(nóng)村的,是真實生長在書中描寫的那種大環(huán)境下的。和楊百順一樣,他和自己的父母說不上話,當然沒有到和楊百順一樣和家里斷絕關(guān)系的程度。二十多歲他在家里的社會的壓力下娶了一個大家都認為會過日子的女人,而這個人他從認識到結(jié)婚并未花多長時間相互了解,婚后幾年這個女人為他生了兩個兒子,他成了鄉(xiāng)下所有人都羨慕的有房子有兒子的人。然而幾年之后,年輕時活潑健康的一個人像中了魔咒一樣沉溺上了賭博,身體也患上了許多病癥。家里的親友都對他惡語相對,讓他改回來。沒有人問他,你發(fā)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是不是有什么包袱。當我得知這些事時,我的第一想法是除非他招到一個解開他內(nèi)心的人,他這一生可能改不回來了。然而這樣的人,他是找不到了。他的父母五六十歲了,身邊的親友大部分都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大環(huán)境對他的心理提示都是“你不行了,你這樣是對不起人”。在這樣的聲音里活著的人,都難以向陽光生長。待我有一次接觸了他的妻子,我更加理解了為何他會變得那樣頹廢。那是我在一個鄉(xiāng)下的客廳里,只見一個打扮十分土氣的女人帶著一個男孩走了進來,一進來她便用充滿怨氣的語調(diào)埋怨那個男孩,嘟囔著不想要這個孩子。短暫的接觸讓我覺得見到了電影里上個世紀的老派中年婦女,心態(tài)陰暗,思想落后,不懂人情。那時我開始深深同情那個孩子,從小就要在陰暗的氛圍里度過,那時我也理解他為何自甘墮落,我想這個女人大概也是以對男孩一樣的語氣對他說“真不想和你一起”。

幸福啊是個多么珍貴的東西,你需要在茫茫人海,渺渺時空中認真尋找,是湊合不得的。幸福也不是別人眼中的,是自己感受的。追逐幸福是需要勇氣打破成規(guī)的,規(guī)矩里的幸福不一定是你的。牛愛國最終放下一切去尋找章楚紅,那便是看透了這層理,他要去說他想對章楚紅說的話,他要去聽章楚紅要對他說的話,即使時間過了境況變了,話也許會變味,然而那是他的心告訴他的,得去找她。去找她是他的幸福,那便是美的。

人生需要追逐幸福。楊百順去了,牛愛國去了,結(jié)局是什么誰知道呢,但相比湊合人生的結(jié)局,追逐幸福的結(jié)局是沒有失敗的。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五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講原則,即使你愛你老婆,寵著她,這也很正常。

如果觸及你的底線就要毫不留情地反擊,讓她明白。“是不是對老婆好了老婆就會欺負你”這句話往往會是在相處一段時間之后出現(xiàn)的問題。女人本來性情如貓,心思細膩,依賴性比較強,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很正常,但不是她“欺負”你的表現(xiàn)。我認為不是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而是社會給予女性的這種角色以及其社會地位所產(chǎn)生的效果。女人一般都比較依賴能力比較強的,能給予她們安全感的男人,希望得到寵溺,其實有時候她們也是在試探你的底線,害怕因為自己的這種行為讓你產(chǎn)生反感,認為是單純的“作”。

如果男人把這種女人依賴感當成“欺負”自己的表現(xiàn),那么女人就會認為男人對自己冷淡了,不愛自己了。有句話是這樣的,“談戀愛時,男人越來越冷淡,女人越來越投入”。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為女人更感性,一旦情感真正投入,便難以自拔。而且女人風流韻事太多,其價值會不斷貶低。但男人不一樣,如果其有能力,依然會贏得不少女人的芳心。這一切都要建議在兩個人三觀相差不大的基礎之上。

劉震云回答: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孔子說的。我心想孔子會用這句白話文飄揚誰呢?劉震云接著說,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我知道,是講我孔老二要是早晨解開一道幾何難題,晚上死掉也不白瞎了。當然,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規(guī)律,并非真的一道幾何題??伞暗馈笔菬o窮盡的,孔子做為圣人及教育家,應該有多聞道并多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社會責任,

只聞了一個“道”,還有很多“道”聞所未聞,就想到了死,未免太性急了吧。

接下來我認真地把這兩句話往一起想。但總覺得還有不搭界的地方,只好把它們糅合到一塊兒,就變成了這樣的言辭:“早晨聽了一句話,闡明了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這句話能頂一萬句話,那么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句話可以不聽了,即使晚上死了也沒有遺憾了”。

忽然想起上小學時唱的一首歌:“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一個要復禮,一個要復辟,我們紅小兵,和他斗到底?!碑斈辍芭峙住边\動的發(fā)起者,把林彪孔丘揪到一塊兒批判,本來是滑稽可笑的,但沖這爺孫倆說的這兩句不著四六的話,把他們捆一起再抽一頓鞭子也未嘗不可。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六

最近非常辛苦地讀完了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讀完之后心情五味雜陳,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難過,覺得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窩囊啊,距離自己一直理解的現(xiàn)實生活好遙遠。

無論是楊百順還是牛愛國,他們都是孤獨的,窩囊的,沒有復雜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隨波逐流地被命運無情和被動地安排,隨遇而安,太沒有生活的樂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我忽然覺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運的,我和老公說得著,有的話可說,這應該就已經(jīng)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兒子關(guān)系不錯,沒有太多矛盾和糾結(jié),陪著孩子一點點的成長,多幸福。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勵志小說看多了,不適應這種沒有生活朝氣的命運,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積極的小說對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勵,所以,一句頂一萬句,帶給我的負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別像他們那樣憋屈啊。

小說要表達的可能更多地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說得上話,非常重要,我覺得這有點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許只想突出一點來說透吧。

看完了小說,為轉(zhuǎn)換心情,我上網(wǎng)挑了個喜劇愛情電影《一夜驚喜》來沖洗我心中的堵,讓我快速回到快樂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大學生篇十七

初讀此書,本以為啰里啰嗦要挺久才能看完,結(jié)果一旦掉進故事里便欲罷不能,三兩天倒也看完了。

盤根錯節(jié)的人物關(guān)系像極了我們所處環(huán)境:我認識你,你認識他,他認識她,而我又認識她。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萬事只是個繞。原來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上部“出延津記”講述了楊百順(吳摩西)在經(jīng)歷了賣豆腐、殺豬、染布、賣饅頭等營生之后出走延津假裝尋找私奔的妻子,卻因中途丟了養(yǎng)女而不再回頭,其中描繪的社會生活頗有民國之風;下部“回延津記”講述了牛愛國回到故鄉(xiāng)尋親的故事,讀來有現(xiàn)代文學的寫實之風。一出一進,綿延三代,跌宕百年。這些小人物平凡,孤獨,在忙碌的生活中掙扎、吶喊。

高級知識分子總是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舒展情緒,與千千萬萬的欣賞者獲得精神的共鳴。而占據(jù)大多數(shù)人口的普通勞動人民更多的則是通過“說話”來消解心中所想。既然是“說話”,最好的就是能找著那個傾聽你“說話”的人,于是便有了楊百順只和巧玲說得著;吳香香和老高說得著,甚至不惜背負罵名私奔;牛愛國和章楚紅說得著;小蔣和龐麗娜說得著.....他們不惜翻山越嶺百里尋找故人傾訴,只為將心中的事情碼放整齊。

執(zhí)著而又堅強的中國人總是會為生命刻上“尋找”的烙印,我們相信命中注定,相信生命唯一,即使耗上整個青春甚至是一生也要找到那個對的人。這種情感或許自古有之,只是在今天這個愈加強調(diào)個性化的時代顯得更加棱角分明。既然如此,就要更加坦然接受這孤單、漫長、荒涼的一生:這是生命的底色啊,改不了的。“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意大利的老詹在傳教時總是問三句話:“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起武林外傳里呂秀才問姬無命的那一幕,姬無命思考良久最后吐血而亡。這么深刻的哲學問題在當時的楊百順看來太簡單了:我不過是從楊家莊而來,想要隨著師傅混口飯吃。

老詹期待的當然不是這個答案,但這就是中西方人的思維差距。如果我是老詹,聽到這樣的回答,再想想自己所處的光景,肯定也吐血而亡:對牛彈琴,孺子不可教。楊百順是賣豆腐的楊百順,是假裝信教的楊摩西,是嫁給了吳香香的吳摩西,是出走延津背井離鄉(xiāng)只想著可以喊喪的羅長禮:他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心中一直期待的那個人。然而這些都不是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誰。不過是隨著茍且的生活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生存下去。這種自我認知的迷失也是孤獨的重要來源。

在每一個漫漫長夜繼續(xù)整頓心情,第二天再度出發(fā)?是生存的慣性,是精神世界的安寧,是內(nèi)心堅定的信仰。

變的是人性,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才是永恒的燈塔。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20360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