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敦煌博物館心得(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8 05:36:11
精選敦煌博物館心得(通用16篇)
時間:2023-10-28 05:36:11     小編:靈魂曲

懂得總結經驗,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編寫總結時要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使讀者易于理解和吸收。這是一些來自各個領域的優(yōu)秀總結范文,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都有著重要的啟示。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一

敦煌,作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是世界文化遺產,這里保存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的藝術作品。在游覽敦煌的旅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這個古老城市的獨特魅力,并獲益良多。以下是我對敦煌的心得體會。

首先,敦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藝術印象。無論是壁畫、雕塑還是書法,敦煌都有著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敦煌莫高窟中,我第一次見到了如此之多、如此之精美的佛教壁畫。這些壁畫繪制在高大陡峭的石壁上,以鮮明的顏色和細膩的線條展現(xiàn)了佛教故事和歷史場景。我不禁被這些壁畫的藝術魅力所吸引,感受到了古代藝術家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其次,敦煌讓我了解到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敦煌是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在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博物館中,我看到了絲綢之路上的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壁畫中,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外國人物的形象,這表明敦煌曾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轉站。這種文化交流不僅影響了敦煌自身的藝術風格,還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和經濟交流的載體,更是文化理念和藝術形式的傳播媒介。

再次,敦煌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歷史的變遷和興衰。曾經輝煌一時的敦煌,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被遺忘和遺棄。商人們離開了這里,歷史的鐘聲也悄然消失。如今,敦煌雖然已經成為旅游景點,但它所面臨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仍然艱巨??吹皆S多壁畫遭受侵蝕和破壞,我對人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敦煌的興衰教會了我,歷史是不可逆轉的,我們應該盡力珍惜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讓后人也能夠感受到它們的價值和意義。

最后,敦煌給我?guī)砹诵撵`的凈化和寧靜。站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前,我感受到了它們傳遞給我的寧靜和祥和。在這里,我遠離了紛繁的喧囂,與古代藝術家的心靈相遇。我沉浸在壁畫中所呈現(xiàn)的佛教藝術世界中,感受到了內心深處的喜悅和平靜。這種精神愉悅讓我更加堅定了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總的來說,敦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寶貴的體驗。它的古老文化和藝術,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歷史的變遷和興衰,以及心靈的凈化和寧靜,都讓我認識到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和脆弱。敦煌是一個獨特而神奇的地方,它讓我更加熱愛生活,努力保護文化遺產,并追求內心的寧靜和平和。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二

敦煌舞是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一種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我的舞蹈學習中,我曾接觸過敦煌舞,并且在長期的練習中,深深感受到敦煌舞所蘊含的文化和藝術魅力。下面,我將分享我的敦煌舞心得體會。

第一段:舞蹈力量的制約與溶融

在舞蹈的學習中,舞者需要時刻保持自己身體的力量。而在敦煌舞中,力量的表現(xiàn)卻較為柔和和圓潤。在學習敦煌舞時,一定要注意力量的制約和溶融。對于敦煌舞的力量表達,我認為是在保持力量的前提下,做出柔和流暢的舞蹈表現(xiàn)。因此,我在練習中也加強了身體力量的訓練,同時,學習如何掌控自己的力量,在舞蹈中表達出自己的感覺和情感。

第二段:優(yōu)美的曲線與形態(tài)

敦煌舞的舞蹈形態(tài)與曲線是其魅力的一部分。在敦煌舞中,舞者需要通過身體的曲線來表現(xiàn)其柔美和流暢。曲線能夠使舞蹈更加靈動和優(yōu)美。在敦煌舞的學習中,我也注重形態(tài)和曲線的練習。如何保持舞姿的優(yōu)美和流暢,在學習敦煌舞中尤為重要。在舞蹈的表現(xiàn)中,精致細膩之處恰好會增加整個舞蹈的魅力。

第三段:跳躍和轉身的重要性

敦煌舞中的跳躍和轉身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跳躍能夠展示出一個人的自由和激情,轉身則具有較強的轉移空間的表達。熟練掌握跳躍和轉身的技巧,是每位敦煌舞舞者所必須具備的。在跳躍和轉身的練習中,我也感受到了舞蹈的自由與奔放。跳躍和轉身不僅可以展示自己的技藝,更能使整個舞蹈更加精彩、有活力。

第四段:文化內涵的深度呈現(xiàn)

敦煌舞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其美麗的舞姿,更在于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敦煌舞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聚集了絲路文化的精華。從敦煌舞中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內涵的深厚。在學習敦煌舞的過程中,我也深深感悟到了文化內涵的豐富與深度。

第五段:舞蹈之美的探究與傳承

敦煌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是打造舞蹈之美的關鍵。在學習敦煌舞的過程中,我也深感到了舞蹈藝術的魅力。作為舞者,傳承和發(fā)揚好的舞蹈文化是每一位舞者肩負的重任。我會繼續(xù)努力,將敦煌舞的藝術之美傳承下去,用舞蹈的形式傳遞出中華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總之,在學習敦煌舞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舞蹈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魅力。敦煌舞是我不斷追求舞蹈藝術的動力源泉。我將繼續(xù)在敦煌舞的藝術之路上不斷努力,不斷探究,用我的舞蹈之美傳承和發(fā)揚好的舞蹈文化。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三

敦煌,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瑰寶的集中地,擁有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壁畫和文物。近日,我有幸到敦煌游玩,來到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領略到了千年壁畫的魅力,也對中國古代藝術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在這次旅行中,我收獲了許多,對敦煌的心得體會不斷涌現(xiàn)。

第一段:回望歷史,感嘆千年壁畫的瑰麗和藝術

敦煌壁畫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承載著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的記憶。站在敦煌莫高窟前,壁畫上的歲月留痕帶領我進入了一個充滿神秘與藝術的世界。壁畫縱橫交錯,瑰麗多姿,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示著歷史的變遷和人類的智慧。海底世界、仙女境界、佛教傳世經典,每一幅畫作都令我感嘆不已。敦煌壁畫的瑰麗和藝術給了我深刻的感受,也讓我更加珍惜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

第二段:初探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敦煌古代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也是各個文化交流相融合的地方。這里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僧侶和旅行者,各種文化在這個地方碰撞激蕩,相互交流,才有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歷經千年,敦煌成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見證。在敦煌的一處莫高窟內,我看到了出乎意料的多樣文化元素,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讓人嘆為觀止。這讓我明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能夠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第三段:思索壁畫背后的宗教和信仰

敦煌壁畫不僅代表了藝術瑰寶,更代表了宗教信仰的傳統(tǒng)和深厚。佛教與道教在敦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些信仰在壁畫中得到了積極的詮釋。佛殿、菩薩、金剛、天神等素材的反復出現(xiàn),呈現(xiàn)了敦煌古代人民的信仰和對宗教的虔誠。站在壁畫前,我靜下心來,思索著古代人們對信仰的堅守和追求,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宗教對于人類文明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影響。

第四段:反思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敦煌壁畫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但是,它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自然災害、人為破壞以及時間的侵蝕,都可能會讓敦煌壁畫逐漸消失。站在這些壁畫前,我深感文化遺產的保護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更多關注、更好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只有保護好敦煌這樣的文化遺產,才能讓后代子孫有機會領略到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第五段:旅行的觸發(fā)與人生的啟示

這次敦煌之行給了我許多啟發(fā)和觸動。我開始思考人類文明、藝術美學和信仰,也更加關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同時,在旅途中,我也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友善,這種感受給予我對人性的美好期許。旅行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和啟發(fā),它放大了世界,也提升了個人。敦煌之行成為了我生命中寶貴的一筆財富和人生的備忘,讓我更加堅定地追求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通過這次短暫而精彩的敦煌之行,我對敦煌的心得與體會匯聚成了一種文化思考和人生感悟。敦煌壁畫的藝術、文化遺產的保護、宗教信仰的力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流,都給予了我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動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能夠為保護和傳承中國文化遺產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時也將敦煌之行的心得與體會傳達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領悟到敦煌的魅力與人生的啟示。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四

敦煌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歷史痕跡讓人陶醉其中。我有幸去過敦煌,感受到了這里的獨特魅力,也從中汲取了一些深刻的體驗和感悟。

第一段:對敦煌的第一印象

走進敦煌,首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壯美的莫高窟。在那里,我看到了堆砌著壁畫的洞窟,有些洞窟的顏色已經褪去,但壁畫的線條依然清晰可見,讓我覺得非常震撼。站在壁畫前,我感受到了古人建筑的智慧和藝術的輝煌。

第二段:對敦煌藝術的欣賞和感悟

敦煌壁畫和音樂是中國文化的珍貴遺產,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欣賞敦煌藝術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古代藝術家們的偉大和無私。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半輩子的精力,創(chuàng)造了這些難以言喻的藝術珍品,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文化瑰寶和無盡的思緒。

第三段:對敦煌歷史的感悟

敦煌位于沙漠邊緣,曾是絲路上的重要樞紐,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敦煌古城和莫高窟展現(xiàn)了唐代古城規(guī)劃的完美,道路、橋梁、宮殿、寺廟等建筑都有完整的規(guī)劃和布局。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華,也讓我關注到了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

第四段:對敦煌的學習和思考

來到敦煌,我學習到了很多,不僅僅是道路、建筑和歷史,還包括了人性、愛、寬容、和諧等更為深刻的東西。我發(fā)現(xiàn),敦煌不單單是一個旅游勝地,更是一個文化遺產和教育基地,讓我們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國家的發(fā)展和文化傳承。

第五段:對我個人的反思

這次前往敦煌,讓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機會。我將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努力增長自己的見識和學習能力,將敦煌之旅所得到的思考深深植入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五

第一段:引入敦煌的歷史和背景(200字)

敦煌,位于中國甘肅省酒泉市,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自西漢時期以來,這座古城就承載著連接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同時也成為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據點。敦煌以其豐富的壁畫和文化遺產而聞名于世,被譽為東方的藝術瑰寶。最近,我有幸前往敦煌旅游,并深深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底蘊和美麗的藝術創(chuàng)作。

第二段:品味敦煌壁畫的輝煌(300字)

步入敦煌莫高窟,我被壁畫的輝煌所震撼。這些壁畫高大而生動,描繪著佛教故事和宗教哲學上的重要場景。細致入微的線條和色彩使得壁畫栩栩如生,仿佛將觀者帶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壁畫中的佛陀和菩薩形象充滿力量和智慧,給人以安慰和啟示。更值得欣賞的是壁畫的細節(jié),如絲綢的褶皺、器皿的紋理,以及服飾的華麗裝飾,這些都展示了古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和對細節(jié)的敏銳觀察。

第三段:感受敦煌的宗教氛圍(300字)

除了壁畫的美,敦煌還散發(fā)著濃厚的宗教氛圍。游覽時,我看到了許多在經文前默默念誦的信徒,他們虔誠的祈禱和崇拜讓我領悟到佛教的力量和智慧。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敦煌的人們生活得非常簡樸,他們尊重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種宗教氛圍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這個匆忙和現(xiàn)代化的時代里,能夠感受到敦煌這樣的宗教氛圍讓我心靈得到了平靜和安慰。

第四段:追尋歷史的足跡(200字)

除了敦煌莫高窟,敦煌還有許多歷史遺跡值得一探究竟。我游覽了敦煌市內的玉門關和鳴沙山腹地的月牙泉,這些古老的建筑和自然景觀都帶著歷史的足跡。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它見證了中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繁榮。而鳴沙山的月牙泉則讓我感受到了絲綢之路上商路的艱辛和歷史的沉淀。這些歷史遺跡不僅讓我了解了敦煌的過去,更讓我思考了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發(fā)展。

第五段:總結敦煌之行(200字)

敦煌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個古老而神圣的地方,我感受到了文明的輝煌和佛教的智慧。壁畫、宗教氛圍和歷史遺跡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敦煌的美麗和宗教信仰在我心中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歷史的思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古老文明的底蘊和藝術的獨特魅力,這段敦煌之旅將成為我一生中珍貴的回憶。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六

這個暑假,我去了青海、敦煌、西安等地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鳴沙山、月牙泉。

我們乘車從酒店出發(fā),才開了不久,一座又一座大山便映入眼簾。那一座座大山連綿蜿蜒,一眼望不到盡頭,簡直可以和路上開過的祁連山媲美??稍诖笊衬镌趺磿猩剑吭俣ňσ豢?,原來是一座座沙山,司機說,這就是鳴沙山了。

下車后,我們迫不及待地買好門票就進了景區(qū)大門,奔往沙地。沙子軟軟的,好像踩在海綿上,腳一踩下去,就會被旁邊的沙埋掉,正當我們走不動的時候,不遠處傳來了清脆的駝鈴聲。太棒了!可以騎駱駝了。

我挑了一頭雪白的駱駝,迫不及待地騎了上去。騎在駱駝上,我眺望遠方,沙山連綿起伏,每一座沙山都有三個面,每一面都是三角形的,好似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埃及金字塔。抬頭仰望天空碧藍碧藍的天空,好像一塊藍寶石,那樣透明,那么清澈。天空中點綴著朵朵白云,像綿羊在草地上悠閑地吃草,像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像小魚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我騎在駱駝上,欣賞著周圍的美景,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滑沙的地方。我們踩著梯子一步一步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山頂,坐在沙撬上往下望去人們都像螞蟻一樣,在我們的腳下。慢慢下滑,微風輕拂著我的臉,太美妙了。

滑完沙,我們又過了一把車癮——駕駛沙漠車。手握方向盤,我開過了一片片戈壁灘,來到了一處泉眼前。泉眼冒出汩汩水流,流成一個月牙形,泉旁樹木茂盛,亭臺錯落有致,好似古時皇帝的后院。正是夕陽西下,天邊出現(xiàn)了彩霞,霞光射在湖中,折射出七彩光芒,泉水也變得絢麗無比。連綿的沙山,碧藍的天空,飄蕩的白云,再加上七彩的泉水,一匹匹悠閑自在的駱駝……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

在夕陽余輝的沐浴下,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別樣的鳴沙山,月牙泉……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七

敦煌是我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也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最近我有幸前往敦煌旅游,親身體驗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在這次旅行中,我不僅領略了敦煌的壯麗風光,還感受到了敦煌獨特的文化魅力。通過參觀莫高窟、游覽敦煌綠洲等景點,我深深體會到了敦煌的千年歷史以及人文精神的獨特魅力。以下是我對敦煌之行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首先,在參觀莫高窟的過程中,我被那些壁畫的藝術之美深深吸引。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的一部分,它共有735個洞窟,保存著豐富多樣的壁畫和佛像。在這些洞窟里,無論是壁畫的構圖、色彩的搭配,還是繪畫的技法,都令人嘆為觀止。我有幸進入了一些精美的洞窟,近距離欣賞了那些千年古壁上的藝術杰作。壁畫中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態(tài)自然,給人一種親切感。色彩的運用非常鮮明,給人以視覺沖擊力。而壁畫中的故事情節(jié)也富有深意,讓人產生了很多共鳴。莫高窟的壁畫藝術無疑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次,游覽敦煌綠洲的過程中,我對這個古老城市的人文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敦煌綠洲是一個座落在戈壁灘上的寶庫,被稱為“戈壁甘泉”。我沿著綠洲的小道漫步,感受到了難得的寧靜與安寧。綠洲上的古建筑保留了很多歷史痕跡,給人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而那些古老的村落、農田和果樹,更是讓我感受到了敦煌作為一個古老農耕文明的底蘊。在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人們對土地的珍視和感恩之情,這種傳統(tǒng)的農耕文化令人敬佩。敦煌的人文魅力不僅體現(xiàn)在建筑和環(huán)境上,還體現(xiàn)在人們的風土人情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中。

第三,敦煌給我留下的也是對歷史的敬仰與追思。敦煌以其悠久的歷史而聞名,這座城市承載著千年的文明。在游覽敦煌時,我看到了當年古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看到了那些千年古壁上的文字和圖畫,仿佛時光倒流。這讓我對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敬意。敦煌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它是文化遺產的寶庫。站在敦煌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歷史的沉淀和傳承,也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會。

第四,敦煌之行對我個人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敦煌是一個獨特的地方,它有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氣質和文化。在這里,我感受到了一種寧靜與純粹,仿佛與塵世隔絕。這種感覺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也激發(fā)了我對美的追求。敦煌的壯麗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氛圍,讓我意識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也讓我對環(huán)境保護有了更深的認識。敦煌之行不僅讓我享受了自然的美景,也讓我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激勵和啟示。

總之,敦煌之行是一次難忘的旅程。通過參觀莫高窟、游覽敦煌綠洲等景點,我深深體會到了敦煌的千年歷史和文化魅力。莫高窟的壁畫藝術讓我對中國古代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綠洲上的古建筑和人文景觀讓我感受到了敦煌的人文魅力,而敦煌的歷史和文化也使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興趣。敦煌之行對我個人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與追求。我相信,敦煌將會繼續(xù)吸引著更多的人來欣賞它的壯麗風光和獨特文化,也將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八

敦煌是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藝術寶庫之一。幾千年的歲月與歷史文化的沉淀,鑄就了敦煌獨特的文化地位。這次敦煌之行,不僅僅是一次旅游,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和思想的啟迪。敦煌之行,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精髓,也讓我受益匪淺。

第二段:文化的內涵

敦煌文化之所以能為后人所稱道,是因為它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無論是敦煌莫高窟中那些色彩斑斕的壁畫,還是敦煌文獻中那些文學、哲學方面的精華,都是千年文化底蘊的證明。我們通過一幅幅壁畫、一篇篇文學作品,深入地感受到了敦煌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同時也為我們開啟了新的認知世界。

第三段:文化的傳承

敦煌文化傳承有序、豐富多彩,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傳承的典范之一。在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敦煌文化一直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代相傳,衍化成新的文藝形態(tài)。敦煌莫高窟也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重要代表之一。在這里,我們看到繪畫藝術的精髓和文化的傳承,也體會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第四段:文化的影響

敦煌文化對于世界文化不僅僅是個人的修養(yǎng)、文化的內涵,更是對于世界文化貢獻了獨特的一份力量。敦煌文化在唐朝是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諸國深厚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中的獨特產物,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璀璨之光,也影響著世界文化的向前發(fā)展。此外,敦煌文化也成為了新時代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窗口,傳承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之路,使得世界文化得以多元、包容、互鑒。

第五段:結語

敦煌之行,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在敦煌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這些遺產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窗戶,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今天的我們,需要把握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認識文化的進程與變遷,把敦煌文化的精神內核帶進現(xiàn)代,讓我們的文化更加光彩照人。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九

敦煌網是一個以敦煌文化為主題的網絡平臺,它匯集了豐富的敦煌文化資源,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敦煌、學習敦煌的交流平臺。在我使用敦煌網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收獲了寶貴的學習心得與體會。

首先,敦煌網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敦煌的窗戶。敦煌,這座千年古城,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有機會親自到敦煌一游。通過敦煌網,我能夠了解到敦煌莫高窟中那些精美絕倫的壁畫,深入了解到著名的敦煌研究成果和學者的研究,還有敦煌古樂的韻律與藝術,感受到敦煌文化的魅力和深遠影響。敦煌網打開了一個了解敦煌的大門,讓我在不離開家門的情況下也能體味到敦煌的歷史和文化,這讓我由衷地感到興奮。

其次,敦煌網為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在敦煌網上,我可以通過學習敦煌學者的專業(yè)知識和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學術水平。敦煌網的論壇功能還為我提供了一個交流討論的空間,我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與其他對敦煌文化感興趣的人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我不僅能夠開拓自己的眼界,還能夠解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

再次,敦煌網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敦煌,這座沙漠中的綠洲,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而其中最為獨特的莫過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了。這些壁畫以其豐富多樣的主題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學者。通過敦煌網,我得以欣賞到這些壁畫的高清圖片以及詳細的解說,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藝術魅力和宗教意蘊。同時,敦煌網還展示了敦煌古樂的韻律和藝術,讓我沉浸于古老的音樂中,感受到另一種藝術的魅力。這些獨特的魅力讓我更加熱愛敦煌文化,也更加希望有機會親自去敦煌一睹其真容。

最后,敦煌網不僅讓我了解敦煌文化,還讓我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和傳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敦煌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和傳承。敦煌網通過展示敦煌文化遺產的珍貴性,讓我更加明白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激發(fā)起我為傳統(tǒng)文化保護盡一份力量的決心。同時,敦煌網還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我深信,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將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敦煌文化的盛世之美。

總之,敦煌網是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平臺,它打開了我了解敦煌文化的窗戶,為我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讓我深刻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并激發(fā)了我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熱愛和決心。我相信,在敦煌網的幫助下,我將在敦煌文化的殿堂中不斷學習、成長,并為保護和傳承敦煌文化盡一份力量。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十

在中國河西走廊甘肅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置身其中,就像走進了巨大的燦爛的藝術殿堂,它就是敦煌莫高窟。

在公元366年,中國北方正處于五胡十六國的戰(zhàn)亂之中。這時,佛教開始發(fā)展壯大。一位叫樂尊的出家人向西行,忽然看見千佛現(xiàn)出真容,他便在崖壁上開鑿洞窟——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莫高窟從公元366年開始建造直到元朝才建造完成。

莫高窟有735個窟,壁畫萬平方米,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圣地。

莫高窟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就屬第96窟了。96窟又叫九層樓,里面有一座高355米的彌勒佛像,有十層樓那么高!大佛坐在石椅上,雙手搭在膝蓋上,緊閉雙眼,嘴角上揚笑而不露,好像對信徒們的跪拜很滿意。這么大的佛,古代藝術家卻把它得慈眉善目、栩栩如生、氣勢宏偉,讓現(xiàn)代藝術家都驚嘆不已。

莫高窟壁畫富麗多彩,講述了各種各樣的佛教。當我走進窟中,那神態(tài)安詳、含笑自若的菩薩;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凌空翱翔、姿態(tài)嫵媚的飛天;那五顏六色、富麗華貴的服飾;那眾佛參拜、壯觀雄偉的儀式......讓我贊嘆不已,仿佛我也進入了神仙天國,菩薩正在朝我微笑,仙女也在為我舞蹈呢!

在清朝,一個叫王圓箓的道士偶然發(fā)現(xiàn)莫高窟,一批又一批外國探險家接踵而至,想方設法從王道士手中騙走寶物??蓯旱耐醯朗烤尤挥脦装賰摄y子就把這些價值不菲,文化價值極高的寶物賣了出去?,F(xiàn)在想起,心中真是一陣嘆息與憤怒。

莫高窟是我們的祖先用雙手鑄造的偉大世界文化遺產,讓我們一起保護它!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十一

——《題記》

敦煌對我們而言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中西文化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我們知道它就在那里,承載著千年的文明,但是走到那里卻需要莫大的勇氣,而樊錦詩不僅做到了,還把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用她的一生,奉獻著她的一切。

樊錦詩出生于北京,成長在上海,因自小對歷史感興趣,便報考了北大考古系。畢業(yè)前,她和幾位同學被派去敦煌實習,那是她第一次親眼瞧見莫高窟的壁畫和佛像。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一眼萬年。讓她陶醉其中,流連忘返??上б驗樗敛环?,樊錦詩實習沒結束就離開了。然而,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畢業(yè)后,因敦煌研究院缺乏考古人才,北大又安排樊錦詩去莫高窟工作。心中的`不舍,離別的傷感,前途的迷茫,她還是坦然接受國家的安排,踏上前往敦煌的道路。

大多數人幻想中的敦煌大漠茫茫,西風瑟瑟,駝鈴悠悠,羌笛蕭蕭,別有一番西域風味。古人亦云:“白雁西風紫塞,皂雕落日黃沙?!笨缮蟼€世紀六七十年代,莫高窟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食物短缺、飲水困難、風沙漫天、交通落后,留在那里生活是一種嚴酷的考驗。樊錦詩卻樂在其中,潛心研究。

時光匆匆,在與莫高窟相伴的歲月里,樊錦詩已經放不下它了。畢業(yè)后,樊錦詩的愛人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漢工作,此后二十三年,兩人分居千里。最后,彭金章放棄了自己在武漢的事業(yè),一個年近半百的人,重頭開始,要做出怎樣的犧牲?!跋嘧R于未名湖,相愛于珞珈山,相守于莫高窟”,這是彭金章與樊錦詩的生命歷程。她無愧于敦煌,卻有愧于家庭?!耙嘤嘈闹蛸?,雖九死其尤未悔”,她對敦煌的一片丹心,永志不改。

樊錦詩在敦煌的幾十載春秋,一直潛心研究我們石窟考古等方面的工作,完成了對于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分期斷代。她一直致力于帶領自己的團隊為世界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以及修復。她甚至是全國第一個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guī)以及保護規(guī)劃建設,并且形成了一套系列的全面的保護理論的科學方法的人,為世界文化遺產莫敦煌莫高窟以及其他的遺址保護傳承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譽為是“敦煌的女兒”。

在漫長的歲月里,在貧瘠的大沙漠,樊錦詩有過動搖,有過猶豫,有過徘徊,但是,最后她還是選擇了堅守,用一輩子的時光堅守在莫高窟,守望著敦煌。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不斷傳遞下去。一腔愛,一份情,一片丹心,從青絲到白發(fā)。無怨無悔,至死不渝。心歸處,是敦煌。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十二

“北出長城古塞邊,荒松落日少人煙。”一首描寫邊塞的古詩,讓我們走進了大漠與戈壁。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座令全世界為之著迷的古城,那些你曾經熟悉的詩篇都在書寫著他的故事,他有著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敦煌。

敦煌古稱沙洲是絲綢之路上的節(jié)點城市,他今天之所以名揚天下,蜚聲中外,卻是因為一座石窟——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因位于沙漠高處而得名,它與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它是世界上連續(xù)開鑿時間最長現(xiàn)存洞穴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東西方學者一致認為,他是歐亞大陸最偉大的藝術寶庫。是一座刻在墻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個洞窟,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共有492個,共有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如果把敦煌壁畫連成一米高的畫廊,可以延綿50公里,所以莫高窟被人們稱作:世界上最長的畫廊。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個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tài)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壁畫上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挽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從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敦煌的歷史殿堂。

莫高窟是人類文明的精粹,是人類靈魂凝結出來的永恒力量。

莫高窟的顏色是渾厚的,因為他積淀了一千多年的風沙,朝代的興衰歲月的輪回,生命的存亡。莫高窟中有辛酸,有甜美有苦澀有憤恨,這些味道,這些感情交織著筑成了莫高窟。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歷史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十三

最近河南衛(wèi)視蘊含著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的晚會節(jié)目令人眼界大開,水下洛神舞者衣袂翩躚,美出天際,深得翩若驚鴻、宛若游龍之妙。仿佛重現(xiàn)了鮮艷的敦煌色彩,讓我們見識了驚艷的敦煌飛天文化,也激起了我對中國的石窟藝術的興趣。在選擇必讀書目時,我一眼相中了樊錦詩先生的《我心歸處是敦煌》,跟著這位敦煌的女兒領略她與敦煌密不可分的一生。

樊錦詩,她是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風華正茂的清華才女,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天之驕女是如何與敦煌結緣,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掙扎中,最終選擇扎根這片荒漠。正是由于她的堅持,她才能在那片荒蕪的大漠一待就是大半輩子,才能日復一日地忍受著寂寥與孤獨,才能把常人所不看好的考古工作做到極致。

樊奶奶說:簡單相信,傻傻堅持,我敬佩她的智慧、勇氣,毅力和堅持,她有著一顆奉獻小我的工匠之心,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之處。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缺改變自己的決心,但唯獨缺了那一份簡單執(zhí)著、幾十年如一日的的堅持和毅力。假期開始前,我就意識到了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之前的我每每信心滿滿地為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和作息表,決定在假期大干一番,但往往敗于一早的呼呼大睡。

正如樊奶奶書中所述:莫高窟是一種考驗,只有那些最終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修得正果。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一個莫高窟,有著許多令人放棄的誘惑,也有著不少崎嶇坎坷的艱險,但更有著實現(xiàn)自我的敦煌。相信只要我們和樊奶奶一樣簡單相信,傻傻堅持,抵住誘惑,越過艱險,不斷堅守,一定能實現(xiàn)屬于自己的成就,做最好的自己!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十四

“沒有荒涼的沙漠,只有荒涼的人生”。有幸目睹過茫茫戈壁的我,在讀到這句話時,眼前便浮現(xiàn)出了大西北的壯闊與蒼茫,莫高窟前有一名女子日夜守望。她,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守護敦煌50余載,她就是樊錦詩。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樊錦詩的前半生無疑是完美的。她有著令人羨慕的家庭背景,值得欽佩的求學生涯,以及感人肺腑的感情經歷。樊錦詩出生于江南的書香門第,父親是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工程師,她本人則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而她與她的丈夫彭金章更是有一段“相識于未名湖,相愛于珞珈山,相守于莫高窟”的佳話。

但是,當大學畢業(yè)時她的人生面臨著極大的轉變。最初分配到敦煌時,按照樊錦詩的話來說,說:“我當時并不想去敦煌”。甚至到后來的不惑之年,她其實一直都想過要離開。因為大漠的荒蕪,使她無法再肩負生命中的其他角色。她無法在父母跟前盡孝,因教育資源過于匱乏,兩個孩子自小便沒在她身邊,與丈夫更是異地數年。每當可以離開的機會擺在眼前,樊錦詩都會不舍和掙扎,但是每次,她又會選擇留下,而這一留,就是一生。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的自述,440頁的篇幅,她自傳的內容不過二分之一,剩下的二分之一,便是與她一生密不可分的敦煌。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天之驕女是如何與敦煌結緣,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掙扎中,最終選擇扎根這片荒漠。整本書處處都透露著樊錦詩對于敦煌的那份難舍之情,對于她來說,敦煌已經不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地理位置,考古也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保護和研究敦煌文化,已經是她可以為之奉獻一生的崇高事業(yè)。而支持著樊錦詩跨過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經受住一場又一場的誘惑的正是她那近乎于執(zhí)念的堅持。正是由于她的堅持,她才能在那片荒蕪的大漠一待就是大半輩子,才能日復一日的忍受著寂寥與孤獨,才能把常人所不看好的考古工作做到極致。

在我們身邊,甚至就在我所在的紅角洲水廠里,與樊錦詩一樣的人也有很多,或許他們從事的工作沒有守護敦煌那樣偉大,做出的成績也沒法讓國家授予勛章,但是他們和樊錦詩一樣都有著一顆奉獻小我的“工匠之心”,例如勇于擔當,哪里有隱患哪里就有他們身影的維修股的班員們;全年無休,與家人們聚少離多的司泵員們;潛心把關,常年與檢測儀器為伴為優(yōu)質供保駕護航的化驗股的化驗員們。也正是因為在我們身邊有著這么多的“樊錦詩”們,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們才能安享每一天。

正如書中所述,莫高窟是一種考驗,只有那些最終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修得正果。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對一個“莫高窟”,里面既有著誘人墮落的魔鬼,也有著阻人前進的崎嶇,更有著實現(xiàn)自我的“敦煌”,只有抵住誘惑,越過艱險,不斷堅守,才能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就。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十五

關于敦煌,我最初的印象是從電視和書本中了解到的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畫,靈動多彩,引人入勝。真正近接觸敦煌是在我大三那一年,當時去敦煌,不僅僅為了游玩,更重要的是我當時對敦煌壁畫中人物的服飾特別感興趣,想要一探究竟。9月份,天氣微涼,我們一行6個人,開始了為期1周的敦煌莫高窟之旅,期間我們把敦煌所有相關文化都仔細考察了一遍,一路感受頗多。在這趟敦煌之行中,印象最深的還是莫高窟的洞窟管理、研究、高科技及國際交流,這些是很多博物館至今都沒有達到的一個高度,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遺憾的是大三的敦煌之旅,我只是知道樊錦詩先生是敦煌研究院院長,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卻從未見過先生本人,也未能仔細了解先生。

近幾年,在對文物與考古專業(yè)了解與實踐的過程中,我進一步認識了敦煌莫高窟與樊錦詩先生。今年,我有幸看到這本《我心歸處是敦煌》,初讀便熱淚盈眶,文章樸實無華的文字,將先生的真切人生娓娓道來,仿佛看一部紀錄片,包裹著時代的滄桑巨變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有著直擊心靈的莊重感及美感。其實,這本書能夠問世實屬不易,正如樊錦詩先生所說,“不少人提出要為我寫傳記。我都一一婉拒,我覺得自己沒什么可寫的。后來,我的一些同行、同事、朋友也希望我寫一部回憶錄,出版社和媒體的朋友也都主動約我寫口述歷史。于是我不得不認真考慮他們的建議?!?/p>

在《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中,樊錦詩親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從出生一直到現(xiàn)在,并與各個時間段的大歷史相結合。其中包括在北京大學考古系師從宿白、蘇秉琦等考古學家的青春求學往事,與終身相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chuàng)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五十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美的動人故事等。該書收錄了一批從未公開過的資料,展現(xiàn)這位傳奇女性的志業(yè)與愛情、困境與堅守,解讀敦煌藝術崇高之美,歷數百年敦煌學研究的篳路藍縷,披露莫高窟“申遺”及“數字敦煌”背后的故事。該書不僅體現(xiàn)了大半個世紀國家政治、經濟變遷的時代背景,展現(xiàn)了以敦煌莫高窟為主的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史,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對于莫高窟的執(zhí)著與奉獻。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頗深,尤其是先生在求學過程中不斷與疾病作斗爭、選擇為莫高窟奉獻一生及與彭金章先生的樸素愛情故事都深深地打動了我。先生的求學經歷受其父親的支持和影響較深,父親樊際麟,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師,大學畢業(yè)后在北平工部局工作,后轉而經商,外語極好,熱愛古典藝術和文化。受父親影響先生從小喜歡聽評彈、看戲、昆曲等,同時從小也被灌輸了愛國、精忠報國的思想,這些對先生之后能扎根敦煌50余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先生求學期間,身體較同齡人弱,尤其是在小學三四年級時脖子里長了腫塊,后被中醫(yī)治好,之后患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被神經科著名大夫栗中華治好,中學時又因低血糖常常昏倒。即使這樣,先生依舊堅持完成學業(yè),這在當時女性不必讀太多書,懂得相夫教子即可的時代顯得難能可貴。

在擇一事以終老這件事上,先生做到了完美,從大學實習去敦煌,到畢業(yè)分配到敦煌,堅持堅守了一輩子。在敦煌,為了梳洗方便,剪了極短的運動員頭,從此,幾十年沒再留過長發(fā)。在敦煌文物保護研究工作中,先生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工作,先后出版了《敦煌石窟》等10多部石窟考古專著,發(fā)表了《玄奘譯經和敦煌壁畫》等20多篇石窟考古與藝術的論文,并主持完成了30多項文物保護研究課題,同時還參與了多部和敦煌石窟藝術相關的.大型參考叢書的主編工作。除了基礎的研究工作外,先生還推動和促成了《敦煌莫高窟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公布實施。為了更好地保護莫高窟,先生倡導推動了“數字敦煌”工程,利用科技手段建成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使游客可以近距離認識莫高窟。總的來說,先生不僅對敦煌石窟的研究頗有建樹,而且對國內外的石窟研究保護產生了重要影響。

擇一人白首,在先生身上也得到了體現(xiàn),樊錦詩先生與彭金章先生在北大相識,于武漢大學宿舍辦了簡單的婚禮,之后便開始了19年異地生活,期間每隔一兩年才有20天左右的探親假,但他們的感情自始至終未變。之后彭金章先生更是放棄了武漢大學的舒適生活,來到敦煌,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石窟考古研究。他們的愛情不同于我以前所看的文學著作或小說,沒有任何驚世駭俗或者轟轟烈烈,但也就是這份簡單質樸,讓人印象深刻。先生對這份感情的總結也是樸素而浪漫,并用一生印證了他們的誓言: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在這本樊錦詩先生的自述中,我感悟頗多,第一點:不忘初心,堅守使命。樊先生對于敦煌事業(yè)的堅守,對于家人和生活的熱愛,以及隨著時代而變化的人生,本就是對不忘初心、堅守使命最好的詮釋,值得我們學習。同時,向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致敬,希望莫高精神代代相傳,以張大千、常書鴻、段文杰、史葦湘等先生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篳路藍縷,開創(chuàng)基業(yè),將敦煌文化發(fā)揚光大,走向中國,享譽世界。第二點:人生中最單純、寶貴的事情可能就是擇一事終老,擇一人白首,當今社會更是需要這種純粹。這些都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榜樣,不畏困難,堅守崗位,保持初心,認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認真對待每一份感情。

敦煌博物館心得篇十六

在我們人類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歷史創(chuàng)造中有四種文化范圍最廣、自成體系、光芒四射,他們是希臘文化、xxx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而這四種文化在一個地方迷人地交匯過,并被最燦爛的表現(xiàn)出來,這個地方就是中國的文化圣地——敦煌。今天,我們一起來到敦煌莫高窟,親自體驗了莫高窟的無限神奇魅力。

我們來到了第96窟,導游說這座大佛高米呢!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它有十幾層樓那么高,站在他腳下,仰望大佛,感覺我們就像一只只渺小的螞蟻。這么高大的佛像,古代的藝術家卻把它雕塑的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接下來,我們來到第130窟,這座佛高約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窟。古代匠師將佛像頭部塑的較大,高達7米,超過人體的正常比例。匠師巧妙地利用來自洞窟前明窗的光線在這些面上投下的陰影,使得我們抬頭仰視的人覺得佛像五官輪廓分明,高大雄偉、莊嚴神圣。由于長期被流沙掩埋,受潮氣侵蝕,此畫已受到嚴重損壞。

隨后,我們又來到第148窟,這是釋迦摩尼的涅盤塑像。佛身長米。由于涅盤像采用橫臥姿勢,俗稱為“臥佛”或者“睡佛”。塑像雖然經過后代重修,但佛像仍然線條流暢。因為孔子有72個弟子,所以臥佛身邊也有72個弟子,它們形態(tài)各異都站在臥佛后面。因為這座佛像已經涅盤,所以這個洞窟形狀像棺材,洞窟壁上和頂上全部畫滿了姿態(tài)萬千、栩栩如生的佛像。

我們又參觀了第17窟、103窟、112窟……其中有些洞窟的佛像都被卑鄙的盜賊給盜走了,有的被賣到國外展出。我國珍貴的文物流失了,多么可惜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15982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