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規(guī)劃。寫總結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一
一直都知道讀史可修身知史可養(yǎng)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盡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
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范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xiàn)在思想上而且體現(xiàn)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在《傳統(tǒng)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chǎn)物。
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xiàn)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他們丟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shù),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
這些讓在發(fā)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zhàn)結束后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里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至于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xiàn)則取決于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紤]到這些因素我們現(xiàn)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xiàn)在到了對現(xiàn)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
記得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xiàn)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xiàn)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二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F(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xiàn)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jīng)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chǎn)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yōu)勢法則的那種發(fā)展。
2:人類歷史遺產(chǎn)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chǎn),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chǎn)。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shù)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xiàn)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yōu)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shù)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fā)展技術來滋養(yǎng)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三
一直以來就很喜歡讀歷史,感覺可以穿越回那個風云激蕩的年代,與那些歷史中有趣的人們進行交流。陸續(xù)的看了很多與歷史有關的書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連初中、高中上歷史課所學到的歷史,也是明確的劃分出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這次閱讀《全球通史》這本書算是連貫性的對整個人類的歷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歷史事件的關聯(lián)性,看得更加通透。
這本書的時間跨度是從史前史到__世紀,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已于20_年去世,這本書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這本書有意識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內容,而把全人類的文化、社會生活的演進作為史學考察的重點,盡量以更加客觀的角度來描寫歷史,讓讀者真正進入到"整體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個別地區(qū)和個別國家,對現(xiàn)實世界具有啟發(fā)意義的思考,便于讀者理解"民族國家"形式遮蓋下的真實世界。
這本書從人類還是食物的采集者講起,到人類進化為食物的生產(chǎn)者,進而人類發(fā)展出古典文明,歐亞大陸上的中世紀文明,也沒有忘記非洲大陸上的`人類文明演進,以及一些在燦爛文化邊緣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終講到新興西方世界的興起與衰落,宏觀上十分的全面。
這本書的每一個篇章的最后一節(jié)內容都是歷史對今天的啟示,這些啟示帶給我們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們上中學時死記硬背的歷史意義很不一樣,這些啟示與思考并沒有一個很準確的結論,它涉及方方面面,卻帶給人很多思考的空間。比如第一篇講述了人類作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種類很繁多,那時的人類死亡多是因為意外和醫(yī)療條件的落后,如果一個人順利的活著,壽命并不比現(xiàn)在人類壽命短,這與他們豐富而又健康的飲食,以及適量的運動是相關的,現(xiàn)在的營養(yǎng)學家推薦給人們的健康飲食與當時以采集為生的人們所獲得的食物結構是十分相似的,那個時候人們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為主,肉食的攝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時人類的食物種類遠比現(xiàn)在豐富,結構也更加合理,書中引導讀者以此來反思現(xiàn)在生活中人類的飲食結構。諸如此類對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還有很多,這也正是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和意義所在。
講到有關非洲大陸的章節(jié),也在敘述歷史的同時引導人們思索曾經(jīng)有著燦爛文明的非洲,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書中提供了史實和其關聯(lián)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給了讀者。所以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去讀,慢慢去想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給我?guī)聿煌氖斋@,因為今天的我們也在進步,隨著文明的進步我們對歷史的思考也會更有深度、更有廣度。
人類學為人類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鏡子,使他們能夠從中窺見自身無盡的變化。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四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買下這兩本書《全球通史》的上下冊,原由有二,一者想進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當然以全球的角度來出發(fā),這些恩怨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內部矛盾,像鄰里的打雞罵狗。而事實上我們又身在其中,不能從過去跳出來,畢竟那些欺凌實實在在血淋淋地發(fā)生了。那是歷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卻;二者想看看美國歷史學家眼中的全球歷史,它們眼中的中國,國人,畢竟,教課書難免有一面之詞之嫌嗎。
迫不及待的開篇,盡然讓縈繞我腦中多年的異想天開找著一些“理論根據(jù)”,記來博今后一笑。由有學過一些電子、化學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像電流的流動,電子作為實在存在的物質在導體中流動形成電流,但電子的流動并沒有改變導體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銀線連接金線有電流流過,金線并沒有得到銀線的電子而變成銀子,原因是原子核沒有被改變,但并不能否認金接受了銀的某些東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為一個生命單位,每天和外界發(fā)生著各種信息(能量等)的交換,但你并沒有變成我,我也沒有變成你,但相對親近的人在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轉變,這就是為什么有“夫妻相”一說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記憶的最小物質載體呢,它會不會飄蕩起來,形成“魂魄”.而這一記憶的物資載體會不會因為被活的生命體(人)交換而體現(xiàn)原生命的部分特征。這樣說來,魂魄附體就不是一個迷信話題,而是一個科學課題。我們的五千年典籍中,這樣的記載何其多也。書中美國這位老先生講道:“電子、質子和中子相互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互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在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有一類有機聚合體形成了生物?!?/p>
也就是說把人微觀了分,人無非是一堆有機聚合體,或說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只不過是它們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埃”,如此應證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極限,在我看來,宏觀世界外還有宏觀,沒有盡頭,微觀世界內仍可微觀,無窮盡也。也就說,大永遠可以再大,小永遠可以無限的小,沒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絕對,大與小的比較只能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進行。這樣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發(fā)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還有宇宙,總有一個地方也會形成有機聚合體而又生物。微觀世界的人的記憶的載體(一個比中子、質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發(fā)展而被捕獲,一夜之間大學畢業(yè)完全不是夢想。抓一兩個魂魄粒子解密其附著的信息成為可能。物資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總有一種粒子攜帶一種不同層面的特征展現(xiàn),把人看成一粒子時,展現(xiàn)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細胞,然每一細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現(xiàn)在基因技術說明基因是你區(qū)別他人的最小單位,而總有更小的粒子去決定有這樣的基因表現(xiàn)。一直微觀下去,我怕會出現(xiàn)人和石頭或水的組成的最小單元體是相同的結論,我輩還是不做討論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歡,“人類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變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huán)境?!钡桓移埻?。按以上理論,沒有基因的改變,人類應該還時有機聚合體或生物,正是系列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的基因的改變,才會有進化(如果人類進化是真的話),不會有由基因改變而由有機聚合體逐步進化成人時,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變了,因為環(huán)境從沒有停止改變過,而且正是由于人類的破壞,環(huán)境的改變的更加劇烈。這也成為我們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們人類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終極,而應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具體在哪個階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許有一天的研究會發(fā)現(xiàn),人類生命體只是更高生命體的載體也說不定。
歷史學家對文化的論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環(huán)境被稱為文化”。一切由人類而改變體現(xiàn)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圖騰、記錄的文字、載歌載舞無不體現(xiàn)著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學中文化為上層建筑的論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確切。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五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tǒng)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jīng)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jīng)_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shù)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jīng)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和虛假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shù)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xiàn)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xiàn)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度蛲ㄊ贰芬越癫旃?,以古鑒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六
以前一直喜歡讀有故事的史書,像《明朝那些事兒》、《大秦帝國》、《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時間第一次讀西方人眼中的歷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書一樣小說化,也不像教科書教條化(一般都是時間、地點、任務、事件)。反而我認為它是一部必讀的經(jīng)典,我總結其3個特點。
1、《全球通史》的作者編寫這部史書的目的是為了給解決當前時代所遇到的問題,是給現(xiàn)代人以啟示。正如作者開頭所說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
2、這本書描述事實較客觀,平心靜氣,娓娓道來,讓讀者通過了解事實,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當代我們遇到的問題。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書籍,例如,《互聯(lián)網(wǎng)之獨孤九劍》,這類書籍一看就是先整個嘩眾取寵的書名,然后以教育人為口吻,將自己觀點強加給讀者的書籍;再挑選幾個的示例證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給人思考的空間。
3、對于國內的讀者,這本書敘述角度、方式很新穎。它敘史的角度不是以一個國家、地區(qū)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歷史。
它敘史的方式不是斷片式的,而是以一個整體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角度敘說,前一個歷史時代是后一個時代原因,后一個時代是前一個的發(fā)展。例如書中西歐3個不同歷史階段章節(jié)關系如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jīng)濟增長、國家建設、海外擴張。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了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fā)揚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xiàn)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沉淀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qū)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后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lián)系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qū)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tǒng)敘述。近代卷主要敘述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工業(yè)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F(xiàn)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后所經(jīng)歷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zhàn)后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為依據(jù),反映戰(zhàn)后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tǒng)一整體的發(fā)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系的狀況與發(fā)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jīng)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睔v史蘊含著經(jīng)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了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zhàn)略思維,培養(yǎng)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復雜現(xiàn)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zhàn)。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為一個現(xiàn)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了解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并從中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認清復雜現(xiàn)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瀏覽了《全球通史》,對里面關于冷戰(zhàn)的部分比較感興趣,也有很多收獲,明白了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當今國際關系的許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讀書感想。
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的解體,冷戰(zhàn)結束,國際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于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我深表遺憾,社會主義受到了嚴重的挫折,共產(chǎn)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倒退了。這個階段最大的變化就是由冷戰(zhàn)時期的兩極格局逐漸轉化為多極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國際力量結構?!耙怀敝傅氖敲绹?,“多強”是不確定的,大概有俄羅斯、西歐、中國、日本等。此外,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開始發(fā)展起來,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強”系列。我認為多極化有利也有弊,但總的來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多極化是一種發(fā)展趨勢,誰也阻止不了,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強大起來,然后在國際上發(fā)揮重大作用。
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穩(wěn)定,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然而這個世界還不是天下太平。冷戰(zhàn)后,一系列的問題出來了,如民族矛盾、領土糾紛、宗教矛盾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嚴重地威脅世界和平,局部的戰(zhàn)爭和糾紛不斷。如海灣戰(zhàn)爭、印巴沖突、波黑戰(zhàn)爭、911事件、巴以沖突、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等。美國想建立一個單極世界,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對手,實現(xiàn)其霸權主義。所以說,實現(xiàn)全世界和平的道路還長遠。我們只能是好好珍惜現(xiàn)在的相對和平,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怎樣才實現(xiàn)全世界和平呢?除非是各國的利益都得到滿足,和平的力量遠遠大于戰(zhàn)爭的力量。我相信會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產(chǎn)主義了,因為共產(chǎn)主義實行按需分配,每個人的利益都會得到滿足,戰(zhàn)爭也就不存在了。當今的國際秩序還是不平等的,特別是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之間的不平等。聯(lián)合國應該起帶頭作用,改革聯(lián)合國的機構和機制,改造國際秩序,使世界朝著和平的方向發(fā)展。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國,世界沖突將會加劇,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歷來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許多國家,特別是印度經(jīng)常造謠“中國威脅論”。中國強大會不會真的會威脅其他國家呢,我相信中國會和平崛起,不會增加戰(zhàn)爭的因素,因為中國人歷來是愛好和平的。
中國強大,只能增強世界的和平力量。在社會主義受到嚴重挫折的當今世界,中國應該首先要壯大自己,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和科技,適度發(fā)展軍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確,中國在逐漸強大起來,但離發(fā)達國家還有很大的距離。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經(jīng)濟和人口大國,中國應該努力發(fā)揮在國際上的作用,參與國際政治,調節(jié)國際關系。
我覺得作為21世紀的新人類,應該多關心一些時事,了解世界形勢,關注國際關系,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一點貢獻,這樣才是一個合格的.世界公民。
最近在讀《全球通史》,還沒讀完,因為這本書很厚,十六開的紙有上千頁吧,我只讀到中世紀。不過也從中發(fā)現(xiàn)了點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講一下我對進化論的觀點。很多質疑進化論的人提出的疑問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猴子沒有進化成人。我的觀點是,其實進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史前是這樣,古代是這樣,現(xiàn)代也是這樣。我們人類在變化著,從身體素質、智力等方面都在變化著。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也在變化著,有的物種要滅絕,有的物種在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之所以用變化這個詞,是因為現(xiàn)在很難說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最終會是發(fā)展還是墮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對物種進化的看法。人類的發(fā)展也適用于這種變化。史前人類其實是有四種人:印歐人、蒙古種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當時他們還都是原始人,過著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稱為食物采集者。但是,他們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樣的,印歐人和蒙古種人的效率更高,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這種差別的結果就是現(xiàn)在世界上存在極少數(shù)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絕大部分人為印歐人和蒙古種人。我們中國人就是蒙古種人的分支。
生產(chǎn)效率導致人類進化這種觀點在我國歷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中更是鮮見。絕多部分史書說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護。這種論調,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回避了發(fā)展經(jīng)濟這個主題。朝代更迭的真實原因是經(jīng)濟,而不是道德。每個朝代建立后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穩(wěn)定,官員數(shù)量會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國家開支會大幅增加,而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這時農民作為主要生產(chǎn)者需要繳納的賦稅也會提高。
這種情況下,農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賣給有錢人,自己只負責耕種,繳納租子。而這種方法也只是暫時緩解了農民的壓力,隨著國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會生產(chǎn)效率并沒有發(fā)生過突增,因此最終轉化到農民身上的壓力并沒有實質減少。于是,我國歷史上反復上演的農民起義就如海浪般一浪高過一浪。
讀《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會看到歐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產(chǎn)成立基金會或者捐給其他基金會,他們關注貧困人口、關注艾滋病以及環(huán)境問題。這種現(xiàn)象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公益的發(fā)展,使很多因歷史原因致富的企業(yè)家關注社會公益。
但是我想說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爭強好勝是他們的本性,這一點比我們東方人要強烈很多。歐洲并不是物產(chǎn)富饒的地方,而且歐洲大陸上的民族并不少。因此,中世紀的時候,我們看到歐洲是一片混亂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維京人、高盧人等等為了爭奪土地混戰(zhàn)不休,這種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歐洲人怎么可能是樂善好施、一副菩薩心腸。
所以“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會從他們嘴中說出來,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他們會偷偷修改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歐洲人并不值得信賴,當然還有美國人。所以,我說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談到西方人就講他們有多好,充滿了尊敬。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不過讀的有點囫圇吞棗。因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歷史,到翻完最后一頁我還想再看下一頁。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選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讀《史記》《資治通鑒》沒覺得寫得好的。雖然歷史上對這兩部書,評價是很高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我覺得《史記》、《資治通鑒》就是一本帝王書,都是陰謀、權術、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權術駕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這樣的書不看也罷,也只有在現(xiàn)在的中國和一些落后地區(qū)還有市場。
而《全球通史》描繪的是人類歷史從誕生到現(xiàn)代一系列幾次大的飛躍。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史前社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的現(xiàn)代社會。水渠種田、馴養(yǎng)動物、利用牲畜耕田、鐵的發(fā)明、火藥的發(fā)明、蒸汽機、鐵路。每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對社會才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總是不遺余力的帶我們去通過遠古的歷史、來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社會快速發(fā)展所面臨的新的問題。而他對這些新的問題也總是不下定論,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世界未來是會變得更好,還是毀滅呢?環(huán)境問題、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匱乏、核擴散危機、基因工程、社會不公平和貧富懸殊、青年的反叛,異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和宗教爭端、貿易保護主義、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歷史也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chuàng)造、探索,我們現(xiàn)在的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段歷史,也都要參與到這段歷史當中去。
斯塔夫里阿諾斯說:21世紀不僅面臨著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未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七
如果你正在讀著這篇文章,請試著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業(yè)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話題是否莫過于回憶舊時的快樂時光?事業(yè)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話題是否莫過于回憶以前一同奮斗的歷史?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應該是回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歷史,最后當然就是全人類的歷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這件事。
大師窮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敘事風格為我們編寫了一部“全球史觀”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種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強加給讀者的歷史學作品。這部被人們稱為“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長久的回憶,慢慢道來,沒有絲毫教育人的筆墨,卻隨時將歷史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xiàn)狀聯(lián)系在一起,提醒讀者過去與現(xiàn)今的內在聯(lián)系。由此,對于讀者,閱讀歷史成為了一種樂趣,能夠不斷對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世界不斷進行探尋和解答。例如,《全球通史》對古代安第斯地區(qū)的培高平臺田地種植方法進行了介紹和闡述,這一項最先發(fā)源于安第斯山區(qū),被人們遺忘數(shù)百年的古老技術,近年被科學家發(fā)現(xiàn)和恢復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圍內得到了推廣,這無不提醒著讀者,盡管如今“科技”不斷發(fā)達,我們依然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我們不曾掌握的知識,依然可以從祖先那獲得一些“禮物“……由此,也可以體會到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時代感和現(xiàn)實感。如果歷史學家在編著時只埋頭于“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敘事,而不能站在讀者的角度對讀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標進行充分的關注,那么,毫無疑問這本書的讀者只會是專業(yè)的歷史學者或學生。正如開篇所說,諸如我這類“圈外”的讀者,甚至很難將其完整閱讀下來,更別提能夠有所收獲。當你在閱讀《全球通史》時,你會覺得你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在思考未來,當你對這個世界的來龍去脈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夠對世界未來的走向有一個自己的判定?!度蛲ㄊ贰纷畲蟮某晒?,就是能夠讓我們從世界的過去,看到未來,即它能夠給任何讀者帶來十分強烈的“現(xiàn)實感”!
而直到翻開這本書,你才會發(fā)現(xiàn)它比任何媒體雜志都能“爆料”。
諸如此類不論大小的歷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與老友的談吐之間,平心靜氣的娓娓道來,個中精華,還等你慢慢去體味。
人類文明已經(jīng)步入了21世紀,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談及:“21世紀不僅面臨著巨大的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的潛力。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彼裕还芪磥砣祟惿鐣⑷绾伟l(fā)展,決定這個方向的,將永遠是人類自己。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八
正如美國的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述,中國歷史更替幾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從來沒有過變化。
一開始,新王朝的口號永遠都是均田地,共財富,也確實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給農民,財富重新洗牌,朝廷統(tǒng)一征土地稅人頭稅以充財政開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聰明勤奮,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時間過后,依仗土地帶來的財富,繼續(xù)兼并土地,買通政治,獲得其他產(chǎn)出財富的資源。
這個過程經(jīng)歷幾十幾百年之后,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但這本身并不成為問題,問題在于朝廷的征稅卻因為兼并稅收減少,富者可以通過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稅,原來的100個有產(chǎn)者成為了1個有產(chǎn)者加99個無產(chǎn)者,那剩下的有產(chǎn)者無論如何不會交之前同樣的稅收,而國家官僚體系在沒有約束下,總是以膨脹的姿態(tài)發(fā)展,帝國財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國家對無產(chǎn)者加重稅負,而無產(chǎn)者的財富正在減少。當臨界點到達,農民起義就來了,之后又是這個國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節(jié),一年之內上百次的農民起義,均田地共財富的口號,諸侯鎮(zhèn)壓,游牧民族入侵,20xx年的歷史重寫了無數(shù)遍的情節(jié)。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個——稅收。
世界歷史從農業(yè)時代開始,無論哪個年代,中心都是財富,也就是剩余價值。這也是每一次戰(zhàn)爭和社會變革的中心。中國社會也如此。
所以,中國城管的存在,不是維護市容,而是維護稅收。
這個國家當今的幾乎全部稅收是間接稅收,也就是向企業(yè)征稅,回到消費者頭上。如果允許街頭小販的無限增長,就會嚴重打擊店鋪的經(jīng)濟,而國家問店鋪收取的大量地稅營業(yè)稅等無處收取,這個結果會導致跳過之前的所有過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可是國外是如何解決的。
首先,如果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街頭小販是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就像現(xiàn)在大城市街頭盒飯越來越少,并不是因為城管打擊,而是因為大家覺得不衛(wèi)生,有條件去稍貴點的飯館,而不會去街頭吃便宜不衛(wèi)生的盒飯。而原來賣街頭盒飯的商販也可能因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販賣。
另外,這個也取決于稅收的組成,間接稅、直接稅的比例,這個過于專業(yè),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們國家大多數(shù)是間接稅,這緩和了大家的情緒,覺得自己并沒有繳稅。但影響也是顯然的,所有稅負幾乎都加在了商家頭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鋪上,你不打擊攤販,店鋪就要倒閉,國家就收不到稅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這個國家的結果可想而知。
二、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為何沒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顯然,通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開始渴望了解過去的產(chǎn)物。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編寫了蔚為大觀的史書,但是不可能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實際上,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于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chǎn)生。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后繁榮的時代,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但是仍然不會產(chǎn)生哪怕范圍稍微擴大的史書,最多只有一些游記而已。從現(xiàn)代的角度理解,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根本的,它涉及到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這樣看來,在人類發(fā)展歷史的縱軸上,在某個時間點之前,通史的產(chǎn)生是不具備條件的。它不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導致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那樣自然?;蛘咦髯鞯恼f,影響通史產(chǎn)生的變量更為多樣、復雜。
如此,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chǎn)生也是必然的。個中的原因現(xiàn)在人所共知: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從15、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并領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時至今日仍然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
一點來說,中國的史書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形態(tài)和穩(wěn)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所編寫的史書似乎遠較同時代的中國為少。但是,這對于他們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在他們看來,只要有一部《圣經(jīng)》足矣。在某種程度上,《圣經(jīng)》的出現(xiàn)、傳播是西方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亂的歐洲有了共同的準則(即使后來發(fā)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機會借此學習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較好的統(tǒng)一,民族和國家意識也因圣經(jīng)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來教皇和教會的權力過大導致的災難當然也是它的不幸。雖如此,仍不能掩蓋《圣經(jīng)》對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偉大歷史功績。缺少了系統(tǒng)性史書的歐洲,因“禍”得福,少了成文規(guī)則、繁文縟節(jié)的羈絆,有的只是內心驅動下對社會、自然的改造。
比較而言,中國的史書雖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準則,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經(jīng)那樣的普世意義,它的約束力較弱,人們畏懼的還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觸逆龍鱗?!妒ソ?jīng)》則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領主、騎士,下至農夫、佃戶的一致支持,雖然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讓人回味無窮的史書,可以引發(fā)許多思考?!拔宜脊饰以凇?,多讀史,多看報,多思考,乃新聞工作者必須干之。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九
最近幾個月讀書有點兒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書下冊沒有讀完。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而很多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筆帶過,想理解的透徹點兒,需要大量查詢資料,今天暫時就寫一點兒自己感觸比較深的內容吧。
現(xiàn)今歐洲的強大是歷史的必然。
人類的文明起源于兩河流域,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技術已經(jīng)明顯的成熟,在這一時代,人們發(fā)明了帶輪子的車、帆船和犁,發(fā)現(xiàn)了冶金化學工藝,計算出準確的陽歷,學會了怎樣使用畜力和利用風力。而以后的幾千年,只有三大發(fā)明具有重要意義:鐵、字母和鑄幣??杀氖侵挥袘?zhàn)爭,才能將古典文明從其生產(chǎn)技術的昏睡狀態(tài)中喚醒,比如希臘,發(fā)明了精巧的帶有棘輪裝置的石弩,靠滑車驅動的輪式攻城車,以及所謂的“希臘火”(專門百度了一下,希臘火是由石油、硫磺和瀝青混合而成的一種極易燃燒的物質,及時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燒,對于水上攻擊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國之后,東邊的漢王朝和西邊的羅馬帝國可以稱為獨霸天下。這個時候繁榮的帝國對蠻族的吸引力那是相當?shù)拇?,但是由于中國獨有的地理?yōu)勢,加上當時漢武帝對西北游牧民族的打擊,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東邊得不到好處,只有往西邊擴張,他們在中亞打敗當?shù)氐挠文撩褡?,當?shù)氐挠文撩褡逵种缓猛鞒吠?,西歐就變成了眾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羅馬帝國,在技術的嚴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斷入侵下,日漸衰落。
西歐的舊秩序在長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嚴重的破壞,然而,正是這種破壞,成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為在舊文明的廢墟中,能產(chǎn)生一種嶄新的文明,一種更能適應變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歐洲的強大正是因為這些動蕩的歷史吧。
一個封閉的、自大的國家或民族最終一定會被歷史洗牌淘汰,而一個懶散、不求上進的人也一定會被社會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這種忙碌的生活對自己有沒有意義,感覺自己正在陷進一個理所當然的漩渦里去,我曾經(jīng)也是一個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積極起來,生活過于安逸只能讓人變得軟弱,共勉,有點兒跑題......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十
今天,完成了對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閱讀,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軌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
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娜祟愇拿魇菑耐纯嗪筒恍抑袎赫コ鰜淼摹?/p>
歷史是強者的舞臺,從統(tǒng)一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羅馬時代的凱撒、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侖以及現(xiàn)代的戰(zhàn)爭狂人——xx,這些名字連同相應的帝國永遠占據(jù)著歷史的篇章;從地區(qū)或國家來看,世界歷史也是一部強者占主導的歷史,弱者只能處于歷史的邊緣甚或被歷史忘記,人是一種具有無限欲望和帶有侵略性的動物,爭斗和戰(zhàn)爭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須成為”強者“,這絕對是一條定理。
決定人類社會的三大因素:思想、經(jīng)濟和政治;這三者的組合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與優(yōu)越性,毫無疑問,三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jīng)濟直接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或發(fā)展的程度,政治體現(xiàn)著社會正義和人類的自由,而思想則告訴人類中的”強者“該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誰是決定性的因素?我認為是思想,人類要想達到預想中的幸福,思想無疑是無可替代的”導師“,而且,對人類來說,進步不只是意味著生活的富足,同時還意味著精神的豐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則為經(jīng)濟和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于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人類在戰(zhàn)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智慧“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tài)是什么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chǎn)主義這種”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jīng)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欲望的破壞力,戰(zhàn)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欲望可以促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二十一世紀,人類還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guī)范我們的欲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對后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最大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最好由哲學家統(tǒng)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人類——已經(jīng)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地球人“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強者“,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一個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學家。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十一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zhàn)”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zhàn)。”“一戰(zhàn)”結束后,參戰(zhàn)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fā)生大型戰(zhàn)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zhàn)”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xiàn)給外人!
“二戰(zhàn)”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yōu)榛始铱哲姷膭倮麣g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終于,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看,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zhàn)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xiàn)出來。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十二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zhàn)”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zhàn)?!薄耙粦?zhàn)”結束后,參戰(zhàn)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fā)生大型戰(zhàn)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zhàn)”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xiàn)給外人!
“二戰(zhàn)”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_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yōu)榛始铱哲姷膭倮麣g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終于,希_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zhàn)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xiàn)出來。
一直都知道讀史可修身知史可養(yǎng)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盡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
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范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xiàn)在思想上而且體現(xiàn)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在《傳統(tǒng)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chǎn)物。
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xiàn)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麄儊G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shù),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
這些讓在發(fā)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zhàn)結束后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里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至于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xiàn)則取決于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紤]到這些因素我們現(xiàn)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xiàn)在到了對現(xiàn)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
也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
記得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xiàn)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xiàn)在的一切。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更應該了解世界的歷史,特別是在全球化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不從世界歷史中繼承和發(fā)揚全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將無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競爭,無法承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現(xiàn)世界歷史的新型圖書。它在吸收國內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沉淀下來的豐富的圖文資料,按歷史編年的形式進行編排,直觀地介紹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全書用豐富翔實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世界歷史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領域。
古代卷從古代世界的開端,按縱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依次對各國家或地區(qū)的歷史分章編寫;對公元前4世紀后的諸國按橫的歷史聯(lián)系分章編寫。中世紀卷按地區(qū)和典型專題相結合的系統(tǒng)敘述。近代卷主要敘述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工業(yè)革命、法國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亞工人起義、英國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和第二國際、巴黎公社、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晚期的亞非拉國家等內容?,F(xiàn)代卷主要闡述人類世界進入20世紀后所經(jīng)歷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等內容。當代卷以對戰(zhàn)后世界各種基本矛盾運動的分析為依據(jù),反映戰(zhàn)后世界這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統(tǒng)一整體的發(fā)展過程與特點,反映各類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科學技術、人民運動和對外關系的狀況與發(fā)展趨勢。
正如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一個人如果能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為歷史的經(jīng)驗是最為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睔v史蘊含著經(jīng)驗與真知。學習世界歷史,不僅可以了解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增長知識,還可以提升深遠的戰(zhàn)略思維,培養(yǎng)開闊的世界眼光,從而能認清復雜現(xiàn)狀,抓住要遇,應對挑戰(zhàn)。
世界歷史是人類作為一個現(xiàn)實整體的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世界歷史體系中的一部分。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有了解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風貌,掌握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各階段的重大變遷,并從中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才能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認清復雜現(xiàn)狀,融入時代的潮流。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盡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v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范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xiàn)在思想上而且體現(xiàn)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1)‘在《傳統(tǒng)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chǎn)物。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xiàn)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麄儊G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時說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學。”。回答盡管簡單,但是把一個史家的責任感完整的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二十世紀是一個發(fā)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fā)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fā)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fā)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這些讓在發(fā)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zhàn)結束后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里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至于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xiàn)則取決于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紤]到這些因素,我們現(xiàn)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xiàn)在到了對現(xiàn)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從上面這段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這段話中,我們所能感到的并不是簡單偏見的對一國的情感,而是對人類發(fā)展的深深的憂慮,這也是本書所凸現(xiàn)的”全球史觀“的精髓。
今天,完成了對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閱讀,對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軌跡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
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娜祟愇拿魇菑耐纯嗪筒恍抑袎赫コ鰜淼摹?/p>
歷史是強者的舞臺,從統(tǒng)一兩河流域的薩爾貢、希臘化時代的亞歷山大、羅馬時代的凱撒、中世紀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侖以及現(xiàn)代的戰(zhàn)爭狂人——希_勒,這些名字連同相應的帝國永遠占據(jù)著歷史的篇章;從地區(qū)或國家來看,世界歷史也是一部強者占主導的歷史,弱者只能處于歷史的邊緣甚或被歷史忘記,人是一種具有無限欲望和帶有侵略性的動物,爭斗和戰(zhàn)爭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須成為”強者“,這絕對是一條定理。
決定人類社會的.三大因素:思想、經(jīng)濟和政治;這三者的組合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與優(yōu)越性,毫無疑問,三者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經(jīng)濟直接體現(xiàn)著社會的進步或發(fā)展的程度,政治體現(xiàn)著社會正義和人類的自由,而思想則告訴人類中的”強者“該如何做和做些什么;但誰是決定性的因素?我認為是思想,人類要想達到預想中的幸福,思想無疑是無可替代的”導師“,而且,對人類來說,進步不只是意味著生活的富足,同時還意味著精神的豐富和道德的提升;政治則為經(jīng)濟和思想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應在歷史中得到啟示,用于不斷豐富我們的智慧。人類在戰(zhàn)爭中成長,在痛苦和希望中所積累了寶貴的智慧,這種”智慧“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的是它將使我們不斷的自我完善,指引我們走向幸福,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終極完善狀態(tài)是什么模樣;曾有人描述過共產(chǎn)主義這種”烏托邦“式的完美社會,但這種理想已經(jīng)證明是一種破滅。人是一種復雜的動物,人性中的欲望本身是一種難以調控的東西,它即是一種破壞性的力,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力,五千年的文明史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們即悲觀又樂觀,悲觀是因為欲望的破壞力,戰(zhàn)爭和暴力就是見證,樂觀是欲望可以促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二十一世紀,人類還并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在歷史中積累的智慧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這種智慧至少可以部分地控制和規(guī)范我們的欲望和行動,如此看來,人類的未來肯定比過去會更美好。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劣根性不可能完全地根除,不論是自我保護還是為人類開拓更為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必須還需要強者。對后一種目的而言,我們期望這個強者擁有最大的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主張:國家最好由哲學家統(tǒng)治,在全球時代,地球的主人——人類——已經(jīng)成為一個整體,地球已成為人類共同的家園;在未來,以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多國國家會被一個以”地球人“相稱的大家庭取代,完成這一使命和維持人類幸福的當然只能是一個”強者“,這個強者會是誰,柏拉圖在兩千年前就給出了答案——一個具有完美的”善“的哲學家。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十三
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教授l·s·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是20世紀影響世界的巨著。該書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把歷史上的重大變故于當今世界的現(xiàn)狀聯(lián)系在一起,提醒讀者認清所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于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世界的疑問同時不斷探尋和解答?!度蛲ㄊ贰返牟煌岔懀€在于他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對世界歷史的興趣在西方學術界重新燃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韋爾斯的《世界史綱》、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麥克爾尼的《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的歷史》和《世界歷史》,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
《全球通史》沒有設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評價世界各個地區(qū)的歷史進度,摒棄了傳統(tǒng)的“三分法”,承認里似乎在這個星球上不是按照同一個速度進行的,“三分法”存在著明顯的歐洲中心論的偏見。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分期上一直在做不同的努力,從不同角度探求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時間與空間的契合點,盡管他們的切入點不同,但是他們都把1500年作為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換言之,1500年是世界歷史分期在時間上共同的契合點,足可以證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以1500年為界的基本劃分的合理性和權威性。
“全球史觀”主要以突破西方學術界根深蒂固的“歐洲中心論”的限制為特征,主張歷史研究者“將實現(xiàn)投射到所有的地區(qū)和時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區(qū)的界限,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觀”,“公正地評價各個時代和世界各地區(qū)一切民族的建樹”。
這種歷史觀認為,世界上每個地區(qū)的每個民族和各個文明都處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權利要求對自己進行同等的思考和考察,不允許將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經(jīng)歷制當作邊緣無意義的東西加以排斥。反對西方傳統(tǒng)的世界歷史的闡釋方法“古代——中古——近現(xiàn)代”的“三分法”,將整個人類歷史的嚴謹劃分為兩個極端,即1500年以前諸孤立的地區(qū)和世界以及1500年以后西方興起并占優(yōu)勢的世界。這樣一種劃分有利于消除中國讀者頭腦中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時間位差”,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和認識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理解和認識中去。
《全球通史》的闡釋方法更是讓讀者“思接千里、視通萬里”,它打破地區(qū)和民族的界限,按照歷史運動本身的空間來解釋歷史,真正進入“整體世界史”的思考境界,因而可以從中悟出許多對現(xiàn)實有啟發(fā)意義的思考。
斯塔夫里阿諾斯對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比較,讓讀者對中國歷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認為中國在種族和文化上的統(tǒng)一性是由于中國文明具有獨特的現(xiàn)世主義,任何時候都未產(chǎn)生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因而存在于亞歐大陸上其他文明中的教士與俗人、教會與國家之間的巨大分裂,在中國是不存在的。他還認為在中國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只有三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大革命: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對中國的統(tǒng)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以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全球通史》充滿富有哲理的睿見,讓人常讀常新。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十四
全球通史》雖然是關于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將各國文化習俗進行比較,在談到各國對女性地位的歧視時,他通過舉例來反映當時的女性地位。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球通史》讀書
心得體會
,歡迎大家閱讀。一、中國為什么存在城管這種獨特的生物?
正如美國的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述,中國歷史更替幾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從來沒有過變化。
一開始,新王朝的
口號
永遠都是均田地,共財富,也確實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給農民,財富重新洗牌,朝廷統(tǒng)一征土地稅人頭稅以充財政開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聰明勤奮,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時間過后,依仗土地帶來的財富,繼續(xù)兼并土地,買通政治,獲得其他產(chǎn)出財富的資源。這個過程經(jīng)歷幾十幾百年之后,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但這本身并不成為問題,問題在于朝廷的征稅卻因為兼并稅收減少,富者可以通過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稅,原來的100個有產(chǎn)者成為了1個有產(chǎn)者加99個無產(chǎn)者,那剩下的有產(chǎn)者無論如何不會交之前同樣的稅收,而國家官僚體系在沒有約束下,總是以膨脹的姿態(tài)發(fā)展,帝國財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國家對無產(chǎn)者加重稅負,而無產(chǎn)者的財富正在減少。當臨界點到達,農民起義就來了,之后又是這個國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節(jié),一年之內上百次的農民起義,均田地共財富的口號,諸侯鎮(zhèn)壓,游牧民族入侵,20xx年的歷史重寫了無數(shù)遍的情節(jié)。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個——稅收。
世界歷史從農業(yè)時代開始,無論哪個年代,中心都是財富,也就是剩余價值。這也是每一次戰(zhàn)爭和社會變革的中心。中國社會也如此。
所以,中國城管的存在,不是維護市容,而是維護稅收。
這個國家當今的幾乎全部稅收是間接稅收,也就是向企業(yè)征稅,回到消費者頭上。如果允許街頭小販的無限增長,就會嚴重打擊店鋪的經(jīng)濟,而國家問店鋪收取的大量地稅營業(yè)稅等無處收取,這個結果會導致跳過之前的所有過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可是國外是如何解決的。
首先,如果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街頭小販是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就像現(xiàn)在大城市街頭盒飯越來越少,并不是因為城管打擊,而是因為大家覺得不衛(wèi)生,有條件去稍貴點的飯館,而不會去街頭吃便宜不衛(wèi)生的盒飯。而原來賣街頭盒飯的商販也可能因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販賣。
另外,這個也取決于稅收的組成,間接稅、直接稅的比例,這個過于專業(yè),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們國家大多數(shù)是間接稅,這緩和了大家的情緒,覺得自己并沒有繳稅。但影響也是顯然的,所有稅負幾乎都加在了商家頭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鋪上,你不打擊攤販,店鋪就要倒閉,國家就收不到稅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這個國家的結果可想而知。
二、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為何沒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顯然,通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開始渴望了解過去的產(chǎn)物。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編寫了蔚為大觀的史書,但是不可能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實際上,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于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chǎn)生。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后繁榮的時代,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但是仍然不會產(chǎn)生哪怕范圍稍微擴大的史書,最多只有一些游記而已。從現(xiàn)代的角度理解,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根本的,它涉及到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這樣看來,在人類發(fā)展歷史的縱軸上,在某個時間點之前,通史的產(chǎn)生是不具備條件的。它不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導致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那樣自然。或者作作的說,影響通史產(chǎn)生的變量更為多樣、復雜。
如此,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chǎn)生也是必然的。個中的原因現(xiàn)在人所共知: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從15、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并領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時至今日仍然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
一點來說,中國的史書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形態(tài)和穩(wěn)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所編寫的史書似乎遠較同時代的中國為少。但是,這對于他們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在他們看來,只要有一部《圣經(jīng)》足矣。在某種程度上,《圣經(jīng)》的出現(xiàn)、傳播是西方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亂的歐洲有了共同的準則(即使后來發(fā)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機會借此學習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較好的統(tǒng)一,民族和國家意識也因圣經(jīng)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來教皇和教會的權力過大導致的災難當然也是它的不幸。雖如此,仍不能掩蓋《圣經(jīng)》對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偉大歷史功績。缺少了系統(tǒng)性史書的歐洲,因“禍”得福,少了成文規(guī)則、繁文縟節(jié)的羈絆,有的只是內心驅動下對社會、自然的改造。
比較而言,中國的史書雖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準則,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經(jīng)那樣的普世意義,它的約束力較弱,人們畏懼的還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觸逆龍鱗?!妒ソ?jīng)》則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領主、騎士,下至農夫、佃戶的一致支持,雖然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讓人回味無窮的史書,可以引發(fā)許多思考?!拔宜脊饰以凇保嘧x史,多看報,多思考,乃新聞工作者必須干之。
一.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于 20xx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內容概要
第一編主要講述史前人類,從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種族的出現(xiàn)以及農業(yè)的出現(xiàn)都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向讀者大致勾畫了史前人類的生活面貌,指出了當今種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評價了農業(yè)出現(xiàn)對人類的影響: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chǎn)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1](p23)由于史前離當今時間相去甚遠,眾多問題皆無定論,作者對眾多問題并未妄下結論,而是盡量顧及多種觀點,讓讀者自己裁決。
隨著農業(yè)的產(chǎn)生,文明也隨之而生。在第二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湯因比)以文明為單位研究世界歷史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首先對歐亞大陸作了總述。接著分別對各個文明(包括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國文明)進行說明,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論述得相對詳細,而對印度、中國文明的很多問題則未作說明。例如,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說明,分期也相對明確,而對印度和中國文明的形成幾未提及,分期也甚為模糊。這大概與作者的知識構成有關吧。令筆者困惑的是,作者對兩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僅是簡要帶過,而不曾給予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初文明足夠重視,這一困惑時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影響的日本同樣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此外,作者還分析了在19世紀面對西方的入侵時,日本之所以能夠做出比中國積極、有創(chuàng)造性地反應,是因為日本沒有形成像中國那樣強大的帝國結構。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沒有就此問題進行個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對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鮮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在本書第四編中專門給讀者展示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的歷史。斯氏認為一部世界通史應該包括全人類的歷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僅如此,作者還高度評價了非洲人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和美洲人為全人類培養(yǎng)的大量農作物。
有給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讀完他的書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稱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筆者實不知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上述問題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第二個問題倒是回答得簡單明了:中東和中國的高度發(fā)達和富足使得他們自鳴得意、自我滿足,以至沒有適應變化的世界;而與此同時西歐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有著本質差別的一種新的充滿活力、擴張性的文明——現(xiàn)代文明,從而開始了所謂現(xiàn)代化的進程,并決定了當代世界的發(fā)展。這一編是本書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現(xiàn)代文明的出現(xiàn),預示著西方崛起時代的到來。 西方的崛起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勢必伴隨擴張而來。在第六編中,作者論述了西方崛起時的擴張,分為伊比利亞階段,荷、法、英階段以及俄國在亞洲的擴張。斯氏認為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根源是傳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線就成了擴張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則是他們在經(jīng)濟上對西北歐的長期依賴。這也就導致了荷蘭、法國、英國后來居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則在大陸上進行橫貫亞歐大陸擴張,并最終造就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這些擴張,使全球統(tǒng)一性開始了。
第七編作者論述是西方具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洲的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論述了各革命的原因、歷程,而且對其意義和影響作了詳細地分析。以工業(yè)革命為例,作者不僅考慮到工業(yè)革命對歐洲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包括人口的增長,城市化,財富的增長,新的消費觀念和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等),也認識到對歐洲世界的深遠影響,促進了美洲、澳洲的歐化。作者的視角并沒有僅僅局限于西方,斯氏對這一時期的非西方社會(包括俄國、中東、印度、中國和日本、非洲等)也給予了足夠關注。本編最后,作者通過對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這一時期歐洲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諸方面的優(yōu)勢。隨著歐洲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擴張、滲透和傳播,全球統(tǒng)一性進一步得到鞏固。
在最后一編中,作者討論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來龍去脈、西方諸帝國的終結以及冷戰(zhàn)及其后果。斯氏在寫這本書時力圖跳出“西方中心論”的束縛,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僅對歐非戰(zhàn)場和太平洋戰(zhàn)場作了描述,而對有重大意義的中國戰(zhàn)場只字不提,只在談論二戰(zhàn)的影響時輕描一句:中國傷亡1500萬人。這恐怕使中國讀者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也與他試圖跳出“西方中心論”這一框架相矛盾。不過作者認為在冷戰(zhàn)問題上美國應負主要責任,杜魯門是冷戰(zhàn)的始作俑者。另外一點讓筆者感到新鮮的是,作者將二戰(zhàn)后的科技革命視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與我們將這一革命視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傳統(tǒng)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種考慮。在筆者看來,以電力廣泛的應用為標志的科技革命的影響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影響也不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們。最后,作者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表現(xiàn)出擔憂。
三.
讀后感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tǒng)的全球史觀出發(f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v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xiàn)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lián)系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tài)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tǒng)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0xx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于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边@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后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tǒng)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tǒng)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fā)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基督教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筑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guī)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0xx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fā)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拔乃噺团d”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于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史學發(fā)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xiàn)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fā)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chǎn)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chǎn)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圣經(jīng)》基礎上構建的.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chuàng)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tǒng)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jīng)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jīng)_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shù)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jīng)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和虛假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shù)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xiàn)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xiàn)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度蛲ㄊ贰芬越癫旃牛怨盆b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xiàn)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jīng)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chǎn)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yōu)勢法則的那種發(fā)展。
2:人類歷史遺產(chǎn)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chǎn),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chǎn)。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shù)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xiàn)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yōu)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shù)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fā)展技術來滋養(yǎng)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在我們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農村的孩子數(shù)理化方面的成績要優(yōu)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認為農村的孩子不善于學習文科課程,更善于學習理科課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大部分農村來的孩子都選擇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們村與我同一年考上重點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個,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理科。事實上,我們高一的時候文科課程的成績也確實一般,根本沒有辦法與城里的學生競爭,選擇理科也應該是非常明智的決定。直到前一段時間我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識地認為我不是學文史哲的料。尤其是歷史,在此之前我始終覺得這個東西非常枯燥無味。
然而,《全球通史》卻完全改變了我這種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認為農村的孩子文科成績不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中學教育不重視文史教育,這是一種誤導;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傳統(tǒng)的歷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邏輯闡釋。農村的孩子從小接受“重理輕文”的思想,習慣于邏輯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邏輯的教材時,不免產(chǎn)生厭煩失掉本應有的興趣。然而真正的歷史遠非如此,例如為什么中國會出現(xiàn)唐宋元明清這些王朝的興替,并不是下一個王朝擁有比上一個王朝更先進的制度,而是因為舊有的王朝經(jīng)濟的繁榮往往伴隨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長即意味著人均資源會不斷的下降,由于缺乏技術進步,人們的收入也會不斷減少,人口的增加最終會迫使人們的生活維持在生存水平狀態(tài)。此時如果再有貪污腐敗亂臣賊子,再加上天災人禍外邦入侵,內憂外患之下邦國必然分崩離析。當然,多數(shù)情況下歷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釋,歷史更不是要告訴你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釋為什么會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為什么鴉片戰(zhàn)爭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中發(fā)生,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個世紀。為什么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甚至遭到各國的唾棄。然而自漢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睞,并逐漸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將其稱之為“儒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等并列,為影響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為什么會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為什么發(fā)生在西北歐,為什么沒有在更早的一個世紀發(fā)生,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沒有在希臘、印度、中國這些文明古國發(fā)生?這才是歷史!
歷史事實是歷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塊內容,其背后的邏輯則更加重要。有人從經(jīng)濟的角度來解釋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沒有發(fā)生在文明古國希臘、印度和中國,從文化、種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誠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些因素卻無法解釋工業(yè)革命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或更晚的一個世紀發(fā)生。也有人從經(jīng)濟的角度來解釋非洲為什么落后,利用兩百多年前的奴隸貿易與非洲現(xiàn)在的人均收入做回歸分析,遺憾的是這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工業(yè)革命促使宗主國向殖民地不斷的掠奪資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業(yè)發(fā)展,而影響最深的往往都是這些主要的奴隸輸出國,因為這些國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對較高、且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國家,他們的資源和地理條件都相對較好,進而成為歐洲國家掠奪的對象。盡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變量,但這種變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這些解釋中,經(jīng)濟似乎只能扮演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具有連續(xù)文化的國家,我們的科舉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們的社會生活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紀以后才開始逐漸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發(fā)展我們整整領先了近兩千年。盡管我們現(xiàn)在處于落后地位,但中華民族仍然是一個非常值得驕傲的民族。我們近代發(fā)展落后是因為我們的國家與世隔絕,缺乏交流競爭。但是我們現(xiàn)在改革開放了,與世界各國都在從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學習西方的。中華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自我,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異才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中國堅持走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這不是喊口號向國家獻媚阿諛奉承之類的觀點,而是從世界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的。當年,毛主席正是因為沒有對蘇聯(lián)模式照搬照抄,沒有完全采取共產(chǎn)國際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是一位杰出的共產(chǎn)黨領袖,他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絕了只能依靠城市無產(chǎn)階級進行革命的這一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原則。他根據(jù)對農村的直接考察斷定,占人口70%的貧農是“革命的先鋒”,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這對莫斯科來說純屬異端邪說,但毛自行其是,將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獨立的軍隊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雖然是關于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將各國文化習俗進行比較,在談到各國對女性地位的歧視時,他通過舉例來反映當時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國,基督教新教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路德認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應該在外從事生產(chǎn)活動,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應該待在家里,生兒育女。在中國,人們要求女人裹腳是為了防止她們出遠門;在印度,丈夫過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靈前自焚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譽等等??傊喔敿毟实膬热?,請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發(fā)掘。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十五
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上У氖?,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于 20xx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內容概要
第一編主要講述史前人類,從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種族的出現(xiàn)以及農業(yè)的出現(xiàn)都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向讀者大致勾畫了史前人類的生活面貌,指出了當今種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評價了農業(yè)出現(xiàn)對人類的影響: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chǎn)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1](p23)由于史前離當今時間相去甚遠,眾多問題皆無定論,作者對眾多問題并未妄下結論,而是盡量顧及多種觀點,讓讀者自己裁決。
隨著農業(yè)的產(chǎn)生,文明也隨之而生。在第二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湯因比)以文明為單位研究世界歷史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首先對歐亞大陸作了總述。接著分別對各個文明(包括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國文明)進行說明,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論述得相對詳細,而對印度、中國文明的很多問題則未作說明。例如,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說明,分期也相對明確,而對印度和中國文明的形成幾未提及,分期也甚為模糊。這大概與作者的知識構成有關吧。令筆者困惑的是,作者對兩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僅是簡要帶過,而不曾給予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初文明足夠重視,這一困惑時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影響的日本同樣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此外,作者還分析了在19世紀面對西方的入侵時,日本之所以能夠做出比中國積極、有創(chuàng)造性地反應,是因為日本沒有形成像中國那樣強大的帝國結構。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沒有就此問題進行個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對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鮮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在本書第四編中專門給讀者展示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的歷史。斯氏認為一部世界通史應該包括全人類的歷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僅如此,作者還高度評價了非洲人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和美洲人為全人類培養(yǎng)的大量農作物。
有給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讀完他的書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稱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筆者實不知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上述問題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第二個問題倒是回答得簡單明了:中東和中國的高度發(fā)達和富足使得他們自鳴得意、自我滿足,以至沒有適應變化的世界;而與此同時西歐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有著本質差別的一種新的充滿活力、擴張性的文明現(xiàn)代文明,從而開始了所謂現(xiàn)代化的進程,并決定了當代世界的發(fā)展。這一編是本書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現(xiàn)代文明的出現(xiàn),預示著西方崛起時代的到來。 西方的崛起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勢必伴隨擴張而來。在第六編中,作者論述了西方崛起時的擴張,分為伊比利亞階段,荷、法、英階段以及俄國在亞洲的擴張。斯氏認為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根源是傳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線就成了擴張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則是他們在經(jīng)濟上對西北歐的長期依賴。這也就導致了荷蘭、法國、英國后來居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則在大陸上進行橫貫亞歐大陸擴張,并最終造就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這些擴張,使全球統(tǒng)一性開始了。
第七編作者論述是西方具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洲的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論述了各革命的原因、歷程,而且對其意義和影響作了詳細地分析。以工業(yè)革命為例,作者不僅考慮到工業(yè)革命對歐洲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包括人口的增長,城市化,財富的增長,新的消費觀念和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等),也認識到對歐洲世界的深遠影響,促進了美洲、澳洲的歐化。作者的視角并沒有僅僅局限于西方,斯氏對這一時期的非西方社會(包括俄國、中東、印度、中國和日本、非洲等)也給予了足夠關注。本編最后,作者通過對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這一時期歐洲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諸方面的優(yōu)勢。隨著歐洲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擴張、滲透和傳播,全球統(tǒng)一性進一步得到鞏固。
在最后一編中,作者討論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來龍去脈、西方諸帝國的終結以及冷戰(zhàn)及其后果。斯氏在寫這本書時力圖跳出西方中心論的束縛,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僅對歐非戰(zhàn)場和太平洋戰(zhàn)場作了描述,而對有重大意義的中國戰(zhàn)場只字不提,只在談論二戰(zhàn)的影響時輕描一句:中國傷亡1500萬人。這恐怕使中國讀者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也與他試圖跳出西方中心論這一框架相矛盾。不過作者認為在冷戰(zhàn)問題上美國應負主要責任,杜魯門是冷戰(zhàn)的始作俑者。另外一點讓筆者感到新鮮的是,作者將二戰(zhàn)后的科技革命視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與我們將這一革命視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傳統(tǒng)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種考慮。在筆者看來,以電力廣泛的應用為標志的科技革命的影響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影響也不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們。最后,作者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表現(xiàn)出擔憂。
三.讀后感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tǒng)的全球史觀出發(f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v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xiàn)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lián)系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tài)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tǒng)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0xx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于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后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tǒng)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tǒng)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fā)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基督教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筑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guī)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0xx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fā)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于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史學發(fā)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xiàn)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fā)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chǎn)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chǎn)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圣經(jīng)》基礎上構建的.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chuàng)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tǒng)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jīng)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jīng)_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shù)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jīng)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和虛假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shù)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xiàn)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xiàn)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度蛲ㄊ贰芬越癫旃牛怨盆b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xiàn)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jīng)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chǎn)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yōu)勢法則的那種發(fā)展。
2:人類歷史遺產(chǎn)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chǎn),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chǎn)。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shù)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xiàn)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yōu)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shù)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fā)展技術來滋養(yǎng)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十六
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于 20xx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內容概要
第一編主要講述史前人類,從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種族的出現(xiàn)以及農業(yè)的出現(xiàn)都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向讀者大致勾畫了史前人類的生活面貌,指出了當今種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評價了農業(yè)出現(xiàn)對人類的影響: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chǎn)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1](p23)由于史前離當今時間相去甚遠,眾多問題皆無定論,作者對眾多問題并未妄下結論,而是盡量顧及多種觀點,讓讀者自己裁決。
隨著農業(yè)的產(chǎn)生,文明也隨之而生。在第二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湯因比)以文明為單位研究世界歷史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首先對歐亞大陸作了總述。接著分別對各個文明(包括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國文明)進行說明,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論述得相對詳細,而對印度、中國文明的很多問題則未作說明。例如,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說明,分期也相對明確,而對印度和中國文明的形成幾未提及,分期也甚為模糊。這大概與作者的知識構成有關吧。令筆者困惑的是,作者對兩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僅是簡要帶過,而不曾給予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初文明足夠重視,這一困惑時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影響的日本同樣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此外,作者還分析了在19世紀面對西方的入侵時,日本之所以能夠做出比中國積極、有創(chuàng)造性地反應,是因為日本沒有形成像中國那樣強大的帝國結構。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沒有就此問題進行個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對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鮮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在本書第四編中專門給讀者展示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的歷史。斯氏認為一部世界通史應該包括全人類的歷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僅如此,作者還高度評價了非洲人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和美洲人為全人類培養(yǎng)的大量農作物。
有給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讀完他的書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稱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筆者實不知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上述問題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第二個問題倒是回答得簡單明了:中東和中國的高度發(fā)達和富足使得他們自鳴得意、自我滿足,以至沒有適應變化的世界;而與此同時西歐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有著本質差別的一種新的充滿活力、擴張性的文明——現(xiàn)代文明,從而開始了所謂現(xiàn)代化的進程,并決定了當代世界的發(fā)展。這一編是本書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現(xiàn)代文明的出現(xiàn),預示著西方崛起時代的到來。 西方的崛起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勢必伴隨擴張而來。在第六編中,作者論述了西方崛起時的擴張,分為伊比利亞階段,荷、法、英階段以及俄國在亞洲的擴張。斯氏認為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根源是傳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線就成了擴張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則是他們在經(jīng)濟上對西北歐的長期依賴。這也就導致了荷蘭、法國、英國后來居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則在大陸上進行橫貫亞歐大陸擴張,并最終造就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這些擴張,使全球統(tǒng)一性開始了。
第七編作者論述是西方具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洲的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論述了各革命的原因、歷程,而且對其意義和影響作了詳細地分析。以工業(yè)革命為例,作者不僅考慮到工業(yè)革命對歐洲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包括人口的增長,城市化,財富的增長,新的消費觀念和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等),也認識到對歐洲世界的深遠影響,促進了美洲、澳洲的歐化。作者的視角并沒有僅僅局限于西方,斯氏對這一時期的非西方社會(包括俄國、中東、印度、中國和日本、非洲等)也給予了足夠關注。本編最后,作者通過對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這一時期歐洲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諸方面的優(yōu)勢。隨著歐洲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擴張、滲透和傳播,全球統(tǒng)一性進一步得到鞏固。
在最后一編中,作者討論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來龍去脈、西方諸帝國的終結以及冷戰(zhàn)及其后果。斯氏在寫這本書時力圖跳出“西方中心論”的束縛,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僅對歐非戰(zhàn)場和太平洋戰(zhàn)場作了描述,而對有重大意義的中國戰(zhàn)場只字不提,只在談論二戰(zhàn)的影響時輕描一句:中國傷亡1500萬人。這恐怕使中國讀者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也與他試圖跳出“西方中心論”這一框架相矛盾。不過作者認為在冷戰(zhàn)問題上美國應負主要責任,杜魯門是冷戰(zhàn)的始作俑者。另外一點讓筆者感到新鮮的是,作者將二戰(zhàn)后的科技革命視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與我們將這一革命視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傳統(tǒng)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種考慮。在筆者看來,以電力廣泛的應用為標志的科技革命的影響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影響也不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們。最后,作者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表現(xiàn)出擔憂。
三.讀后感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tǒng)的全球史觀出發(f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v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xiàn)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lián)系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tài)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tǒng)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0xx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于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边@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后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tǒng)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tǒng)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fā)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基督教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筑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guī)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0xx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fā)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于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史學發(fā)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xiàn)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fā)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chǎn)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chǎn)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圣經(jīng)》基礎上構建的.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chuàng)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tǒng)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jīng)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jīng)_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shù)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jīng)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和虛假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shù)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xiàn)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xiàn)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度蛲ㄊ贰芬越癫旃?,以古鑒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xiàn)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jīng)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chǎn)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yōu)勢法則的那種發(fā)展。
2:人類歷史遺產(chǎn)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chǎn),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chǎn)。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shù)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xiàn)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yōu)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shù)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fā)展技術來滋養(yǎng)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410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