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一
眾所周知,《論語譯注》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而論語導讀則是針對你在論語中不明白的,注意說明背景、說明用意,并對原義作適當?shù)陌l(fā)揮和展開,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論語,并學會運用其。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那么在孔子眼里何為君子呢?
論語導讀中有很多話都體現(xiàn)了孔子對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儒家認為家世國的基礎,治國之前必須先齊家,家齊而后國治。為什么呢因為家就是人的調(diào)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調(diào)教好了,86。明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了,到社會上去自然會服從領導,尊君愛上。明白服從與尊敬,也就自然能與社會和諧,恪盡職守。
孝順父母、善事兄長,是一個人應當具備的.道德修養(yǎng)。
所以作為君子首先必須具備的基礎就是“孝順父母、善事兄長”。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p>
這句話說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論語導讀中還有更多的知識等著我們?nèi)W習,《論論語譯注》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課。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二
我讀完《論語譯注》,也算是對《論語譯注》侑了些了解,還侑了些興趣,感孔老夫子既侑學問又侑思想,一部《論語注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圣經(jīng),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于德行優(yōu)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侑、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祂的筆墨不多,但祂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鬃訉Φk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祂生活在現(xiàn)代,應該是一茖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尙外交部長了。據(jù)說祂當年白凈的臉尙長著侑型好看的絡腮胡子,比現(xiàn)在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祂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侑得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么著也算得尙是特別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堃?。曰:‘與之庚?!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p>
從這段故事里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茖大家庭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動要求給祂家那么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祂已經(jīng)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侑幾茖比祂更富的?現(xiàn)在又侑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尙,似乎沒侑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祂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應該與祂的能力與才干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xiāng)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以上就是讀后感欄目為你帶來的《論語譯注讀后感》,希望對你的寫作論語譯注讀后感作文有所啟示,寫出好的作文。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三
還依稀記得,第一次接觸論語是過年的時候媽媽的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那時候太小,不知道是《論語》里的,但是卻馬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媽媽解釋的很簡單就是對遠方朋友的歡迎。自古以來來,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華五千年文化一直是歷史上的一朵奇異之葩,而中華禮儀文化作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而我們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弘揚與傳播發(fā)展自然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與義務。從小到大,從身邊的很多大事小事,生活里的習慣的方方面面上可以看得出來,家長、學校、國家都在這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與灌輸中發(fā)揮著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顆種子質(zhì)量再好還是需要水分和營養(yǎng)才能健康成長的,所以,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著。我們經(jīng)歷了小學,初中,高中,現(xiàn)在正在上大學,可以說直接接學習,間接理解到的論語知識有很多很多的,而《論語譯注》一本就較好的整合了我們以前學過或者沒見過的論語語錄知識。在閱讀過程中有驚喜,有重逢,有懵懂,有領悟,驚喜其中的奧妙,重逢舊時的“故人”,懵懂于其中的古文言,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薄段倪x·辯命論》注引《傅子》也說:“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睆倪@兩段話里,我們得到兩點概念:一是“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二是關于“論語”命名的意義,后來還有些不同的說法,例如劉熙在《釋名·釋典藝》中說:“《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睂τ凇墩撜Z》,我們通過這些了解到它最根本的來源,對我們理解和研究它是很有幫助的。讀了《論語譯注》對其中的孔子的許多言論和主張肯定是有或多或少的感悟的,同時也加深了我們對孔子這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更多的了解。
是對孔子的繼承吧。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于戰(zhàn)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于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币馑际钦f,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我們的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一直以來被許多人傳頌著,孝感動天、、鹿乳奉親、百里負米、蘆衣順母、親嘗湯藥、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哭竹生筍、臥冰求鯉、嘗糞憂心、棄官尋母等?,F(xiàn)在,一系列的新聞報道,關于子女對父母的不贍養(yǎng)越演越烈,這在迫切的要求人們對于孝道的發(fā)揚是不可懈怠的。這兒還有一個小故事,是很久以前在某個雜志上看到的,很具諷刺意味:一對夫妻父母早逝,家中無長,缺憾承膝之歡,妻子便責令丈夫外出尋親。另外一對夫婦,家中有一耄耋老母,口流涎眼生瘡,越看越令人生厭,于是妻子責令丈夫?qū)⒗先怂椭烈巴?,盼其“自然”死亡。從這些故事我們感悟到了什么呢,大家自己可思考。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笆赂改改芙咂淞?;”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睋?jù)說有一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后,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并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試問,烏鴉尚會反哺,那么人呢。
作為每一個莘莘學子,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一顆不恥下問的心,“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在我們的校園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后,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yǎng)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對,這就是曾子殺豬的故事,不只是古時候的故事在教育我們誠信的重要性,現(xiàn)代也是的?!耙恢Z千金四十年,男兒俠義在雙肩。感天動地朱邦月,長駐真情在世間?!?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臨終時,將兩歲的兒子以及懷著5個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給他。朋友懇求的眼神,讓朱邦月做了一個至今未悔的決定:迎娶朋友的遺孀,并將朋友的兩個兒子養(yǎng)大。這樣,朱家4口人,除了朱邦月本身一條腿被截肢,后來妻子和兩個兒子都得了絕癥“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開始加重,吃喝拉撒全靠他照料。為了一個承諾,他付出了一生。
“仁義禮智信”,這些是對《論語》的總體內(nèi)容的總結(jié),不要小看這五個字,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成為當代和未來都有用的人。
學習《論語》不應局限于何地、何時、何書,對于《論語》的學習應該是一生的,不應該局限于任何地方,在這里我們可以學習歐陽修的“三上”,即“枕上、廁上、馬上”隨地可以學習《論語》、思考《論語》。同時,也不應局限于任何時間,隨時想起,隨時都可以思考《論語》,學習《論語》。一顆顆的`珍珠容易散失,而把它們互相連接相織就可以一直保存了。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四
《論語譯注》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譯注》,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譯注》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譯注》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jié)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p>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币源私逃跻┬腥收玫啦拍芏嘀?,要懂得民心所向。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孔子自己后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
一部《論語譯注》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p>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五
近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對孔子的研究不僅是國內(nèi)文化熱點,而且也成為全球文化熱點之一??鬃幼鳛槭浪枷腴W爍著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體現(xiàn)了人類的共同追求。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各代偉人的思想,而《論語譯注》是一本必讀書,里面記載著孔子對于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下面我就著重說一我讀了這本書后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曾經(jīng)這樣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體會和理解,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但是現(xiàn)在的學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溫故而知新作為一種快樂呢?特別是現(xiàn)在的80、90后的大學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課后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我認為是很難有人才的出現(xiàn)了,也是中國現(xiàn)在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因為中國人傳統(tǒng)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歡熱鬧,喜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說說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歡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慍”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后是希望得到別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⒈嗒q犬羊之亨?!边@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zhì)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jié)、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貢就說,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zhì)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qū)別了。
對于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作為人,本質(zhì)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質(zhì)甚至可以衡量一個人的本性,人的本質(zhì)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本質(zhì)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zhì)是從好的文采和好的禮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的,那么著能夠說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jié)嗎?我認為不,禮節(jié)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jié)可以使人們之間更加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個人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注》之后,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都有好的進步。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六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靈魂,所以當你閱讀的時候,你能夠走進去,你就能與書中的靈魂對話。每一本好書都體現(xiàn)著人性,所以當你從中體會到人的偉大和崇高,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本好書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在這安靜的下午,沉浸在書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這本《論語譯注》的內(nèi)涵。
其中,孔子的言論對我的影響頗大??鬃邮且晃恢R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shù),同學們又稱他為"圣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于幫助并耐心講解。他那么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于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夸他他也從不驕傲?!墩撜Z》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在《論語譯注》中,我對于"仁"的理解尤為印象深刻??鬃拥?仁",其價值內(nèi)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實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自身發(fā)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這本譯注中不僅了解其中含義,更能深入內(nèi)部奧妙,探求人生哲理。我們能夠從《論語譯注》不斷挖掘出價值內(nèi)涵,從而推導出人類和諧發(fā)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依舊具有普遍實用性和永恒價值。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于孔子的孝道觀。作為一個思想家,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礎,人之行莫大于孝,連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質(zhì)更無法說了。"子曰:弟子,入則孝,謹而信,風愛眾,而親仁。"可見孝之重要性,可謂是對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發(fā)展。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七
媽媽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所以,我一直堅持誦讀經(jīng)典。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jīng)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積極回答問題。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注》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可以一邊復習原文,一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獲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于“學習”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學習”,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優(yōu)點的眼睛,經(jīng)常提出孔子的優(yōu)點,并心向孔子學習。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贊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他每天都會反?。骸盀閯e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復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非常好問,遇到什么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所以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shù),同學們又稱他為“圣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于幫助并耐心講解。他那么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于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夸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币馑际钦f“如果三個人走在一起,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以他的短處為自己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fā),讓我懂得了: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以后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學習;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yōu)秀的人。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八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jié)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p>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币源私逃跻┬腥收?,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讀后感《論語譯注》讀后感800字》。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孔子自己后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痹诮裉爝@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p>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九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jié)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币源私逃跻┬腥收玫啦拍芏嘀?,要懂得民心所向。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鬃幼约汉髞硪矊嵺`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痹诮裉爝@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p>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十
孔子曾告誡子夏:“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意思是:你要去做個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孔子的這句話說明他認為儒者內(nèi)部,也同時存在君子和小人,儒者并不都是君子。這個觀點很值得注意,因為我們常常會把一類人都認為是好人,另一類人都是壞人。如:老子英雄兒好漢、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等等。但社會現(xiàn)實讓我們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
所以,我們不能以出身、階層、圈子等,先入為主的認為某個人是什么樣的。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十一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yè)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jié)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shù)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p>
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yè),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教師的愛與眾不同,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xiàn),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jié)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愿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起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將一只只凝聚著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jīng)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么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
這份安于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于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態(tài)。
孔子并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fā)財,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強求:“如果發(fā)不了財,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并非唯一途徑,關鍵在于內(nèi)心的快樂。
他贊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鳖伝厥钦嬲芽鬃拥娜松^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zhì)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wěn)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nèi)心的安詳與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贊許的點頭。
可見孔子在內(nèi)心并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jié)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于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
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nèi)ビ眯母形颉?/p>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十二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shù)淖藨B(tài)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鬃诱f:“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边@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里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zhì)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笔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shù)學;還有的人對數(shù)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yōu)點都值得我們?nèi)W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并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更是引領我么向上的階梯。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十三
子路問怎樣服侍人君??鬃拥?“不要[陽奉陰違地]欺騙他,卻可以[當面]觸犯他?!?/p>
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已讀大半,從初期的艱澀到現(xiàn)在,似乎讀的越來越順當了。讀的順了,想法也就多了起來,有時也能靜下來思考一些事情(當然也有一些胡思亂想)。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讀到現(xiàn)階段也才算是有了些懵懵懂懂的理解。即使不治天下,只是用于工作、家庭、交友等也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但是,這些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得學與思結(jié)合,還要實事求是的學、細致入微的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傊?,讀懂已屬不易,若是讀通那就更要下一番苦功了。
事君與我來談過于遙遠,不過對于一名普通職員,它還是同樣適用的。在工作中,面對上級、領導,我們是選擇“勿欺也,而犯之”,還是“勿欺也,勿犯之”;是“欺也,犯之”,還是“勿犯之,而欺也”呢?恐怕每種都會有人選擇,而且每個人針對不同的事還會選擇多種。但我覺得選擇最多的應該是“勿欺也,勿犯之”。作為下屬,我們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聽從領導的安排,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很容易做到“勿欺也,可是我們真的會在有爭議時,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去觸犯領導嗎?我覺得大多數(shù)人不會。
像魏征那樣敢于直諫的人有多少,而像宋仁宗那樣唾沫星子飛到臉上也不惱的領導又有多少??鬃拥倪@種事君之道,如果考慮環(huán)境、性格、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后,不免有些理想主義,不易踐行。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不易,方顯出孔子的智慧,他很多言語的前提是自己的治國之道,如果一位領導,能夠按照他的理論去做,那么他的下屬也就不存在這樣那樣的顧慮了。但是,誰又會完完全全的只信服一個人的言論呢,那么,孔子想要的世界也很難實現(xiàn)了。
論語譯注讀后感篇十四
1.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去學習它、實踐它,捍衛(wèi)它。在深入研究和對比之前,不要別人說哪個好,就信哪個,要自己去選擇和驗證。
2.居住在太平之地??梢苑叛廴?,不必拘泥于一個地方。
3.在清明之國,不努力以致貧賤,是個人的恥辱;在黑暗之國,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也是恥辱。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82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