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一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shù)米鞣鹛栣屽饶材?。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讀:佛說法度眾生,若心起度眾生之心即眾生。悟明法語知佛義,法語明了頓時空。度的`念,眾生的念,都是自我如來一心生。起心動念度眾生,即是法念妄心生,心中若有法我相,即是眾生。佛義是無法無度無人無我也無眾生,不取不舍如心自在,即菩提心。法語比如洗滌劑,清心法語也不容。清心無自我,何處得菩提?真的無有自如我,誰能代我去作佛?覺是真空性,同體于無量空,能覺千般事,能覺萬相容???裝不滿,一物不裝也不松。覺本身無增無減,無有也無空。說不出,聽不懂,只有自覺能做到,佛說自參自悟自覺妙覺圓通,千差萬別都能通。虛空無量,自我覺性天賦本能有無量通。實踐真通,佛在《金剛》已指明。全憑心意覺悟下苦功,別被文字法語誤真功。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二
《金剛經(jīng)》的“初問初答”即宣說“般若道”,“再問再答”宣說“方便道”。本經(jīng)側重廣觀萬,闡揚發(fā)菩提心,以下的譯文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經(jīng)文的思想重心。
金剛經(jīng)譯文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著法衣,捧著食缽,進入舍衛(wèi)國都城化緣。在城內乞食,化緣完后,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完腳,鋪好座墊就開始打坐。
第二品善現(xiàn)啟請分
這時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眾比丘中離座站起來,右肩袒露,右膝著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對佛說:“舉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薩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說怎樣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擾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問得好!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佛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F(xiàn)在你認真聽著,我來告訴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應該像這樣守護心念,像這樣排除邪念干擾?!表毱刑嵴f:“我正在認真聽著,世尊,我很愿意聽您再講下去?!?/p>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佛告訴須菩提:“諸位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排除邪念的干擾。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濕之處腐爛而生的,其他物質幻化而成的,有形的,無形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沒排除雜念的,排除了雜念的,我都使他們滅度而入無余涅槃的境界。雖然我滅度了無量、無數(shù)、無邊的眾生,而實質上眾生沒有被我滅度?!薄斑@是什么緣故呢?”“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長生不老者相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p>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再說,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該是無所執(zhí)著,無所布施。也就是說布施而離開布施相,不要執(zhí)著于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布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要執(zhí)著于表相的布施?!薄斑@是什么緣故?”“如果菩薩不執(zhí)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來嗎?”“不可思量,世尊?!薄绊毱刑?,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虛空廣闊,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思量,世尊?!薄绊毱刑?,菩薩不執(zhí)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這樣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初發(fā)菩提心的菩薩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來修行?!?/p>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憑佛的身相來見如來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來見如來?!薄盀槭裁茨?”“因為佛所說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狈鸶嬖V須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種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p>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眾生聽到佛剛才所講的道理,那他們還能信佛嗎?”佛告訴須菩提說:“不要這樣說。我寂滅后,過五百年將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對我剛才說的道理能理解,他們會認為此理真實可信。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來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從無數(shù)個佛那兒來修行種善根,他們聞說我剛才所講的道理,將在一念之間產(chǎn)生空靈潔凈的信念來。須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見,這些眾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薄盀槭裁茨?”“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他們心中沒有佛法的表相,也沒有非佛法的表相,沒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狀,那就會執(zhí)著于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壽者的相狀;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狀,也就會執(zhí)著于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相狀?!薄斑@又是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沒有佛法的表相,就會執(zhí)著于自我、他人、眾生、壽者。因此,我們既不應該執(zhí)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執(zhí)迷于沒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為這個原因,我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知道我所說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過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記它了。對佛法尚且都該這樣不要執(zhí)著,何況對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我已修得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而成佛了嗎?我說過法嗎?”須菩提說:“如按我對佛所說意思的理解,本來就沒有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沒有給我們講過什么固定的法?!薄盀楹芜@樣說呢?”“您所說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薄盀槭裁磿@樣呢?”“因為所有的圣賢都認為沒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別的法。”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將三個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此人所獲的福德是否很多?”須菩提回答道:“相當多,世尊?!薄霸蚝卧?”“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薄耙虼宋艺f那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非福德性。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說的《金剛經(jīng)》,用心修持,甚至反復念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說法,那么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布施七寶的人?!薄斑@是什么原因呢?”“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jīng)中產(chǎn)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p>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初果須陀洹的圣人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的,世尊?!薄盀槭裁?”“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叫入流,然而卻無所入,他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這是一個須陀洹的名字,而沒有須陀洹的實體?!薄绊毱刑幔阍傧胂?,二果斯陀含可作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嗎?”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薄盀槭裁?”“斯陀含具名為‘一往來’,然而實無往來,因此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薄绊毱刑幔阍傧胂?,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那含的正果而達到無來的境界嗎?”須菩提答道:“不能,世尊。”“為什么?”“阿那含雖然名為不來,說是不需輪回,而實際上佛法無來無不來,因此阿那含只是有個無來的空名?!薄绊毱刑幔以賳柲?,阿羅漢能認為自己已經(jīng)修行到達不再生死輪回這種境界嗎?”須菩提說:“不能這樣認為,世尊。”“為什么呢?”“實際上根本沒有什么法是永恒不變的,因此阿羅漢也只是個名稱。世尊,阿羅漢認為自己已修成了阿羅漢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您曾說我已達到?jīng)]有勝負心、斗爭心的境界,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羅漢。世尊,我倘若有這種心念:“我已修到了無爭的阿羅漢境界?!蹦筒粫f我已是達到一切無爭境界的人了,因為我實際上什么也沒修,只是得了個須菩提,是無爭之人的名義而已?!?/p>
第十品莊嚴凈土分
佛對須菩提說:“你想想,我當初在然燈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沒有?”“沒有,您在然燈佛處并未修得什么佛法?!薄绊毱刑幔以賳柲?,菩薩用其功德來莊嚴佛土嗎?”“沒有,世尊?!薄盀槭裁茨?”“說是莊嚴佛土,就是不莊嚴,是叫做莊嚴?!薄耙虼?,須菩提,各位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修得清凈心,不應當固持聲、色、香、味、觸、法而生成心念。應該無所執(zhí)著而生成空靈潔凈的心念。須菩提,比方說有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想想,這身體高大不高大?”須菩提答道:“很大,世尊?!薄盀槭裁催@樣說呢?”“佛說的非身就是法身,沒有邊際,那才是大身?!?/p>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就如恒河中有無數(shù)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條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來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世尊?!薄爸凰愫愫樱星叶嗟脽o法計算,更何況河中的沙粒呢!須菩提,我現(xiàn)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滿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很多,世尊?!狈鸶嬖V須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這部《金剛經(jīng)》里,不要說講全部經(jīng)文,甚至只領受執(zhí)持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解說,這樣所獲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寶來布施所獲福德要多?!?/p>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接著,佛又說:“須菩提,如人們隨時隨地解說這部《金剛經(jīng)》,甚而至于僅只念誦四句偈語等,應當知道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羅,都應當像供養(yǎng)佛塔廟宇一樣供養(yǎng)這個地方。何況有人能誦讀并領受修持這部經(jīng)!須菩提,應當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見的佛法。如果有這部經(jīng)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貴的弟子的地方?!?/p>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三
種類
1.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的。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
2..世間金剛石之類。世間的金剛,雖不易破壞而還是可壞的。
寓意
玄奘派認為:金剛比喻煩惱,像金剛一樣堅固的煩惱,能被般若所斷除,所以譯為“能斷金剛(的)般若”。
羅什派認為:金剛比喻般若,像金剛一樣堅固的般若,能破壞一切虛狂妄執(zhí),而不被妄執(zhí)所壞。
金剛本有兩類: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的金剛寶,雖堅強而還是可壞的世間金剛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煩惱,都可通。
般若
三種般若
實相般若:實相指諸法如實相(大乘層面上的“真相”或“本質”),不可以用有無等來敘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實相是離一切相(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因為凡夫的所知所見是被戲論所亂的虛誑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說,空寂本相和緣起假相,都是如實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亂相和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而歸于“空無所得”。所以所說的實相側重於如實空性。
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佛教認為,世間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帶來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雜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脫,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無我無我所慧能解脫生死,可以稱為般若而并非般若經(jīng)所說的般若。而離此三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決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說的言教的表顯形式。凡能表顯意義,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筆墨所寫,口頭所說,以及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等,都屬于文字。
名字由來
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本來是世間舊有的名詞,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講的是“正覺現(xiàn)證”的“實相”,認為世間“般若”一詞的名義不能恰當定義和概括。但是化導眾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間的文字語言,這需要利用“觀慧”作為方便從而達到“如實證知”的目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還是采用了“般若”一詞。但是佛法不承認“般若”一詞完備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為權宜。針對這點《大智度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p>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觀慧可以作為解脫生死的工具。而“空無我慧”被認為是解脫道的唯一觀慧。
菩薩不共:菩薩不但以空慧得解脫,還以大悲的“無所得慧”為大方便,策導普度眾生的萬行事業(yè),莊嚴無上的佛果。
證真實以脫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導萬行以入智海,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p>
歸屬
菩薩不共:般若只屬于大乘菩薩,是佛為教化菩薩所說。
三乘所共:佛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讓他們旁聽。從實相和觀慧角度上,佛經(jīng)說三乘都應學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為菩薩。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經(jīng)中,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波羅蜜
義解
梵語波羅蜜,譯為到彼岸,簡譯為度。佛法以河流兩岸為喻,一邊是痛苦輪回的“此岸”,另一邊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幫助眾生由“此岸”到達“彼岸”,是為度眾生。波羅蜜(度)指的`是從此到彼的修學過程,不是已經(jīng)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為波羅蜜。
種類
”佛法中談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關於改造錯誤欲見的方法,六波羅蜜為主要。六波羅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五種波羅蜜,對於苦痛根源的愛見,是不能徹底解決的。般若譯為智慧,智慧對于錯誤的見解可得到糾正,五種波羅蜜也可以得到正當?shù)闹笇?。?jīng)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并以種種功德稱揚贊嘆。
經(jīng)
義解
梵語修多羅,譯為經(jīng)。本義是線,線有貫穿和攝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來隨機說法,后來由結集者編集起來,佛法才能流傳到至今。就像線一樣貫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羅。中文的“經(jīng)”字,本來也是線,如織布有經(jīng)線緯線。後人以古代有價值的典籍為經(jīng),漸漸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貴意思,所以佛典也譯之為經(jīng)。
拓展閱讀:金剛經(jīng)持驗紀序
佛說般若經(jīng)六百卷。金剛則其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也。中峰云。六百卷廣說般若。專為小乘人。融通陶汰。欲其凈治心器。然后以上乘圓頓甘露之味貯之。故此經(jīng)大旨。以無相無住無為為宗。重疊翻覆。隨立隨掃。極是談空。究竟不是談空。所謂如來是真實語者。不誑語者。故又云。信心清凈。即生實相。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此語最堪破俗。只看中間無實無虛四字。世尊已自道破全經(jīng)注腳矣。實處都虛。虛處都實。不生不滅。滅滅生生。塵勞法相。一刀齊斷。勇猛撇脫。直尋本來。是之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之謂金剛般若波羅蜜。然經(jīng)中一邊說應住降伏。即一邊說信心凈信。一邊說經(jīng)義。即一邊說果報。一片婆心。千般苦舌。其欲度善男子女人。急于護念。囑付諸菩薩。其欲度一切眾生。更急于度善男子女人。故凡所言諸法相。如潭中云影。雪上爪痕。空靈脫化。說無可說。獨至來世有人。于此經(jīng)受持演說。乃至四句偈等。輒盛推荷擔。贊嘆希有。極口許以無量無邊福德。此語前后凡十數(shù)見。無非鼓舞五百歲以后人。一下破除諸相。親證般若故。此經(jīng)者世尊誨人不倦之書也。以眾生度眾生。以非眾生度眾生。實則眾生各各自度。我非度眾生。眾生亦不見為我度眾生。故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無分相。亦無合相?;蛑^果報之說。專為第三等人說法。似于六祖諸師。高占地步。將作是紀者。不應以第一第二等人待來世耶。古云滿街是圣。即可云滿塵界是佛。既云是佛。何分三等。為此說者。所稱凡夫之以我為見。猶之四相未空者耳。佛曾說應以某身得度者。即現(xiàn)某身而為說法。我今亦不論第一第二第三等人。只是有三千大千世界千萬億受持此經(jīng)者。即不難現(xiàn)三千大千世界千萬億佛身而為說法。但令得聞是說。歡喜奉行。是諸佛慧命不斷。自然虛空落地。鐵樹夜花。任搜羅增續(xù)。繁辭累冊。如假柯古以來諸人。不過以佛語證明佛語。非另添一般說法也。佛又云。我若具說。人或狂亂。狐疑不信。今日倘有凈信無疑之人。佛將以所欲具說。歡喜向其人傾倒吐之。佛固是真實語者。不誑語者。況此編紀事。征信古今。又何狂亂狐疑之有。雖然。菩薩于法。應無所住。寧福德相可如是住乎。知無相無我。即知福德不應貪著。佛非但為諸菩薩言也。請為受持者轉一語曰。佛說果報即非果報。是名果報。佛說不受福德。即非不受福德。是名不受福德。
勸流通金剛經(jīng)引
金剛經(jīng)為最上乘法。五祖于般若六百卷中。獨推此經(jīng)。為見性成佛要門。普勸僧俗受持。自秦魏諸法師翻譯后。帝王宰官以迄士庶。無不奉行轉誦。其持驗靈應。代著明征。唐有假太常鳩異。宋太宗有太平廣記。近代則唐宜之巾馭乘。王載生新異錄。冒宗起受持果報諸編。莫不竭力宣揚圣鐸。廣度迷津。弘法施而續(xù)慧命。厥功誠不朽哉。集中所載。因果縷縷。火可使返。水可使出。疾可使蘇。厄可使脫。算可使綿。名可使成。嗣可使續(xù)。??墒辜?。枷杻可使自開。刀鋸可使自落。上可超拔先亡。下可消釋宿冤。陰吏鬼使不敢近。太山神君不敢錄。諸天設寶蓋浮圖覆貯之。閻羅具金榻銀床供奉之。更能解脫塵勞。往生凈土。冥府稱之。曰續(xù)命經(jīng)。功德經(jīng)。其為幽明尊禮。至極可知。即書寫誦讀功德。已不可思議如是。而況能發(fā)明心地。精進受持者哉。所謂護法諸神。既護法寶。自護闡法。載寶之人。斷斷如矣。(克復)甫發(fā)心纂次記事。適遇同志善友。共發(fā)菩提。捐費助刊。匯古今。參聞見。頗竭心目之力。未能僭謂大成。較昔庶云善本。念從來諸刻多在吳中。他省尚希刊布。并生莊嚴佛土之中。未睹法事流通之勝。豈非天壤間一缺陷事。謹告同志善信。獲見是紀。不吝廣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編。其見聞所及。有關持驗者。尤冀續(xù)輯。俾足鼓勵將來。歸依不朽。昔賢有為劈窠圖者。勸人念佛。卒以他人念佛。往往得生凈土。乃歸功施圖之人。亦生凈上。又善過格云。能以最上乘法授人。使之因言省悟。傳一人者當十善。十人當百善。傳大貴人。大力量。大豪杰者。當千善。搜采繕梓。印卷施人者。當萬善。今此般若要典。無上密諦。誠能羽翼傳播。自覺覺他。將見慧光不斷。善果同圓。八部天龍。共擁瑯函之軸。六塵火宅。齊開曇缽之花。謹疏短引。用勸同人。
凡例八則
經(jīng)文流傳久遠。前后凡六譯。字句不無稍殊。茲一遵姚秦三藏法師原譯。則諸疑可決矣。
本經(jīng)三十二分。相傳分自昭明太子。南唐保大五年。壽春所刻。遵原藏本。不標分數(shù)。實稱融貫。近多因之。但標分世傳已久。中峰略義。亦仍彼分。便誦持也。經(jīng)中字音。梵與華異。一字有讀作數(shù)音。本字另讀別音者。及間有難字。俱明注以便初學。紀事首敘歷朝。始自后魏。迄昭代。古今并列。方信從有據(jù)。但唐及明事頗詳。而宋元遂爾寥寥。以時無假太常唐別駕諸賢故也。善事湮沒。令名不彰。后起纂述之功。其可少乎。紀事先善男子。善女人。次比丘比丘尼。往刻多廣列緇屬??臻T弟子。崇信佛典。分固應爾。唯俗家學道。真如青蓮。出污泥而不染。尤嘆希有。故集中編次為詳。稗官野史。類多荒唐。風聞涂說。未堪傳信。茲集考據(jù)最嚴。凡事跡稍涉可疑。俱行刪汰。務使表章真實。足供激勸。每條下詳注所出。以昭信也。評論所以發(fā)明本案旨意。必言之前后。觸處醒發(fā)。則閱者心眼頓開。自然關著痛癢。卮言無當之誚。庶幾免之。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四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根據(jù)我所理解的如來您教授的內容及所示之如理來看,沒有任何具體的、固定的所謂的覺悟之法,可稱為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任何具體的、固定的覺悟之法,供如來教授。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如來所教授的覺悟之法,是不可以執(zhí)著、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說的。所謂覺悟之法,實際上根本不能說是覺悟之法,但是又不能否定其是覺悟之法。
因此就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
一切證得圓滿覺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無為之法當下進入,只是進入的“當下”有所不同。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五
心經(jīng)
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現(xiàn)啟請分
時,長老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薄拔ㄈ?,世尊!愿樂欲聞?!?/p>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p>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復次,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p>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七品無得無說分
“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p>
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薄捌刑?!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薄捌刑幔∮谝庠坪??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薄捌刑幔∮谝庠坪??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菩提實無所行,而名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十品莊嚴凈土分
佛告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薄笆枪势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p>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
“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薄捌刑?!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p>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復次,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p>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爾時,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佛告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薄捌刑?!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菩提言:“甚多,世尊!”“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p>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爾時,菩提聞說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刑?!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p>
第十五品持經(jīng)功德分
“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yǎng);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p>
第十六品能凈業(yè)障分
“復次,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薄捌刑幔∥夷钸^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菩提!當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p>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爾時,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云何降伏其心?”佛告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薄捌刑?!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
何以故?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p>
“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p>
“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p>
“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p>
“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p>
第十九品法界通分分
“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薄捌刑?!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p>
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薄捌刑幔∮谝庠坪??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睜枙r,慧命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p>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p>
第二十三品凈心行善分
復次,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p>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分
“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刑?!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p>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狈鹧裕骸捌刑?!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即是如來。”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睜枙r,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刑?!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p>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分
“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p>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凈分
“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刑?!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薄捌刑?!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p>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
“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六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世尊安坐后,這時長老須菩提于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來。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請教:最偉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來踐證見證了圓滿覺悟,不僅幫助所有發(fā)愿的修行人,使我們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識活動,而且還慈悲地、詳細地進行教導。
佛祖世尊說:好啊,好啊。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那樣,如來踐證見證了圓滿覺悟,不僅幫助所有發(fā)愿的修行人,修正他們的心念——思想意識活動,而且還慈悲地、詳細地進行教導。
你現(xiàn)在認真地、仔細地聽好了,我這就教給你。如果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發(fā)了證道、了悟人生、走向圓滿覺悟的心愿之后,應該像如來這樣當下進入,像這樣使心念得以降服。
是的,我們一定會按照如來所教的去做。尊貴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愿意、非常高興、非常想聆聽如來教導。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七
金剛經(jīng)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
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F(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來有看見一切物質現(xiàn)象的肉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看見一切物質現(xiàn)象的肉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來有看見一切眾生心事的天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看見一切眾生心事的天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來有照見一切眾生根性的慧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照見一切眾生根性的慧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來有照見一切實際現(xiàn)象的法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照見一切實際現(xiàn)象的法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來有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礙的佛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無事不知,無事不見,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礙的佛眼。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恒河中所有沙子,佛說它是沙子嗎?是的',世尊,如來說它是沙子。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一恒河中的所有沙子,有像沙子那么多的恒河,又像那么多恒河所有沙數(shù)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說它多不多呢?很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像那么多國土中的所有眾生有很多種心,如來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很清楚地知道他們的種種心。好比一切泡沫同一海水,但一切眾生固執(zhí)泡沫為己心,與風作浪,生生滅滅的泡沫始終不離海水,海水自然悉知悉見。為什么呢?如來說一切眾生種種心都是虛妄心,只是循業(yè)所起的一種意識作用,但是眾生染著五欲,錯謬地以為意識作用為己心,比如與風作浪所起的泡沫,泡沫只是海水波動的現(xiàn)象,泡沫并不是海水的原狀,若知種種心是虛妄心,只是假名為心,則見無上正等正覺心,比方泡沫與海水,若知泡沫只是海水的波動現(xiàn)象,但沒有海水就沒有泡沫,見泡沫則見海水。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八
大乘的精髓有哪些呢?第一個就是般若,第二個是唯識,主要的是這兩個部分。
般若經(jīng)是依如來藏而說,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只認為般若經(jīng)講的就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所以你不要執(zhí)著這個世間法。其實不是!般若經(jīng)講的空是在講如來藏,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等一下我們就舉一些經(jīng)文來說。般若經(jīng)大家聽過的經(jīng),或者是說平常你在作課誦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把它拿來課誦的經(jīng),主要有兩個:一個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另外一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這兩部經(jīng)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所以我等一下就用這兩部經(jīng)來說明,為什么般若是依如來藏而說。
我們先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既然要度彼岸,表示有個彼岸——彼岸真實存在,否則講波羅蜜多就沒有意義了,所以祂不是完全空,因為有個彼岸。那彼岸是什么?彼岸要靠般若才能度過去,這個彼岸是永遠不會壞滅的,所以才叫“金剛”;如果彼岸會滅,你就不能說祂金剛。所以說要度彼岸需要般若,彼岸又是真實,所以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就是在講不滅的彼岸;不滅的彼岸是什么?就是如來藏。這個道理是什么,我們舉一些經(jīng)文來作說明。
首先在《金剛經(jīng)》里面講的,就是須菩提首先請世尊開示:【“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須菩提問佛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發(fā)了大心,想要成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發(fā)了成佛的心——如果他發(fā)了成佛的心,他要如何安住其心呢?如何降伏其心呢?佛當然作了一些開示。我們就舉其中一段,你要怎么安住其心,我們舉一段經(jīng)文來作說明。
首先,佛就開示說:【“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識來解釋這一段,六個識,我們來看六個識有沒有辦法無所?。寒斠粋€人在看東西的時候,當你看了這個東西以后,其實你已經(jīng)知道它是什么東西;當你在六塵上面接觸了六塵的時候,你已經(jīng)分別完成了。也就是說,接觸六塵以后,三個剎那你就已經(jīng)知道它是什么東西了,那知道什么東西,就一定是有所住。所以這里在講的,不是在講要你把你的六識心無所住。很多人就說:“因為佛經(jīng)里面講應無所住,所以我要把祂修成不分別,譬如說我在吃飯的時候,我都能夠不分別。所以因為佛說要應無所住,因為有所住就有分別,所以我只要無所住,我就無分別?!钡牵蚜R心修成無分別,你來看看是不是可能。
再來說,佛真的是無分別嗎?無分別祂怎么說法?無分別祂為什么會說“須菩提”啊?祂為什么不會把須菩提弄成是阿難呢?祂為什么知道那個人叫須菩提?所以表示說,一定有個分別的心,還有一個不分別的心,那這個不分別的心其實指的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無所住,是因為祂從來不在六塵萬法上面起一念要去分別,祂也不去分別,所以說祂對于六塵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一定是在講如來藏。也就是說,因為只有如來藏才能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各位一定聽過“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到底在講什么?也就是說,有一個你布施的對象,也有一個人在布施,就是我在布施,那有施者,有被布施者,所以有這兩者,但是也有一個在布施的這件事情;三輪體空就是說,無有施者,無有被布施者,也沒有布施這件事情,這才能說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覺知心是辦不到的,因為覺知心一定知道祂要布施給誰,祂也知道我在布施,也知道有布施這回事;如果祂不知道要布施給誰,祂就不會去作布施;當?shù)k布施的時候,這三輪一定都不空。所以唯一能夠三輪體空的一定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從不分別你要布施的對象是誰,因為祂在六塵萬法上面從來不起分別。所以,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其實在講的是如來藏;所以,如果你沒有證如來藏,你就辦不到說可以達到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以這一段話主要在講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的體性是無所住,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后,你的覺知心才能轉依如來藏,因為覺知心是如來藏的一部分;當你轉依以后,你就可以說“我覺知心無所住行于布施”,這樣的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菩薩第一步要做什么?學大乘法當然要證如來藏;所以佛在這里第一步就是要讓你去證如來藏,你的福德才可以不可思量。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佛又怎么開示呢:【“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也就是說,前面既然要讓你去證如來藏,但是如來藏就是如來,也就是法身,如來藏其實就是法身;這里說“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其實是要叫你證如來藏,要你去見如來藏,如來藏才是真正的如來。所以祂就跟你問:你可以用身相來看見如來嗎?也就是世尊祂具足三十二相,但是你看到的這個身三十二相,其實就是如來的應身。如果說你看到的這個會生滅的應身,你就不是見到真正的如來,所以祂才要這樣子問。
須菩提就答說:【“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那這一段話到底在講什么?須菩提就答覆佛說“不可以”。為什么?因為如果你著于身相而說可以見如來,你就違背了前面佛所說的開示:不可以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來行布施。也就是說,佛所說的身相,你不可以著在身相上面;如果你著在身相,你就有所住,所以說你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果你住于佛的身相,你就看不見佛的法身。所以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在講什么呢?也就是要你不要去著于佛的身相,這樣你才可以見到真正的如來;你不但可以見到如來的法身,也可以見到、親見自己的法身如來藏;當你親見自己的法身如來藏,同樣你是可以看見佛的法身的。所以這個重點就叫你不要著于身相上面,你就可以見到如來的法身了,同時也可以親見自己的法身。
那再來說,【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所以前面講的這些東西,其實就是要叫你去證如來藏,那要證如來藏,你第一個要知道什么?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如果你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這樣的道理,你是不可能見到如來藏的,因為你一定會落在五陰十八界的這個相上;當你落在五陰十八界這個相上,你不知道它虛妄,你會認為它是真實,所以你就沒辦法找到那個不是五陰十八界當中的那個如來藏。所以,唯有你必須先知道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的條件成立以后,你才可以見相非相;當你能夠見相非相的時候,你就可以證得如來藏,也就是看到你本身的法身——如來藏就是法身,這樣子你才可以說你看到了如來。
接下來說,【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那這一段話在說什么?佛說:“我過去在然燈佛所的時候,有得到任何一法嗎?”須菩提就跟佛講:“如來在然燈佛所,根本就沒有得到任何一法?!备魑幌胂肟矗趺纯赡苷f我們的覺知心在世間運作,沒有得到任何一法?如果說世尊在然燈佛所的時候,祂聽到然燈佛所跟祂授記說“你未來世當成佛,號釋迦牟尼”,那么祂怎么會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事情,表示祂知道祂未來會成佛,祂的名號叫釋迦牟尼佛,這樣怎么可能于法無所得呢?所以,這件事情一定不是在講覺知心,一定是在講法身如來藏。因為法身如來藏從不分別六塵,祂具足一切法;不管你的六識心在世間法上怎么分別,對祂來講祂已經(jīng)具足一切法,你所得的法對祂來講都無所增益、無所增減。就是如來藏這個法身,祂不會在世間法上有所得,祂從來不分別六塵,怎么可能得到六塵法呢?所以這一段話仍然是在講如來藏。
接下來說,【“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這一段話其實跟前面講的一樣。佛問須菩提說:“這是怎么說呢?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每個人都知道,菩薩要成佛,當然要莊嚴佛土,不莊嚴佛土怎么成佛呢?但是為什么須菩提會答覆佛說,“世尊!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其實回到前面我們所說的,如果你落在莊嚴佛土的這個聲音相上面,落在莊嚴佛土的內涵上面,那么你就無法看到如來藏了。所以當佛在講“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你如果不落在這個莊嚴相上面,你才可以了解說佛在講這一句話是什么意思,祂的目的是什么;唯有親證如來藏的人才知道,“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到底它的意涵是什么,佛為什么要講這一句話,這一句話的目的'是什么。唯有親證如來藏,你才可以親證這樣的境界,因為這一段話其實是一種境界;但是因為你沒有親證,所以不知道。
接下來,佛開示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很多人看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會想要把意識修到“應無所住”;但是事實上如同我前面講的,意識祂一定會分別,祂是沒辦法修成無分別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這里講的其實不是在講意識心,而是在講如來藏。
那要怎么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當然第一個,你要先證如來藏。因為唯有如來藏才會無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你當然要證如來藏,因為只有如來藏能辦到,所以唯有說你證得如來藏以后,轉依如來藏。轉依如來藏以后,要怎么做?因為轉依如來藏以后,讓如來藏不斷的生起你的六識心來運作,你這時候才可以說,你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前面這個道理已經(jīng)講了,因為六識是如來藏的一部分,這樣你才可以說,“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所以我的覺知心雖然能夠分別六塵,但是因為如來藏無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無所住了。
雖然佛也知道須菩提,也能分別這個人叫須菩提,但是佛是絕對無所住的。但是佛為什么能夠分別須菩提,因為這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如來藏無所住,所以即使你六識心可以分別六塵,但是從如來藏的道理來看,仍然是無所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讓你證得如來藏以后,轉依如來藏,然后讓如來藏這個心不斷的現(xiàn)起運作,而不要入無余涅槃。如果像二乘人一樣,他就不可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如來藏無所住,如果你入無余涅槃,只是做到無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為如來藏在無余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運作。所以,唯有菩薩證得如來藏以后,然后轉依如來藏,才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其實也是根據(jù)如來藏而說。
接下來佛開示說:“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就答了說:“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其實佛在講這句話的時候,跟前面講的“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樣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不可以落在這個色身的三十二相上面,如果你把佛的三十二相的色身當成是如來,那你就看不見如來。所以你要看如來,你就不可以著在三十二相上面;當你看見了三十二相,但是你卻可以同時看見那個不是三十二相的法身,那你就可以說你見到了如來。所以佛在這一句話同樣含有深意。“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說,唯有你證得如來藏,才知道佛所說的這一句話它是什么樣的境界,其實祂是在講如來藏的境界;但是因為你沒有證得如來藏,所以不知道祂這一句話的意思。好多人都會去解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什么,事實上沒有證得如來藏,他是怎么解釋都解釋不通的。所以這一句話就是依于如來藏而說,因為這一句話其實就是在說明如來藏的境界。
最后佛在《金剛經(jīng)》的后面就用了一個偈來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也就是佛剛開始就開示:不能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如果你住于色聲香味觸法,你就不能見如來,也就是你就不能證如來藏。證如來藏才是真正的見道,如果你不是證如來藏,然后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是不是走在正道,而是走在邪道上面;因為你永遠都沒辦法成佛,你永遠都不可能見到法身,所以不可能見到法身,你一直走,當然就是走邪道。所以說,如果你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永遠不能見如來了。
所以,我們前面所舉的這些《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文來看,其實都是以如來藏為根本而說。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九
金剛經(jīng)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圣成佛。下面是金剛經(jīng)的一體同觀分的講義。
(丑)次,開佛知見。分二:(寅)初,明圓見;次,明正知。(寅)初,又二:(卯)初,明不執(zhí)一;次,明不執(zhí)異。
(卯)初,明不執(zhí)一。
此見不局指眼見,猶言見地耳。知見皆從理智出,原非異體。(理謂理體,即本性也。理智者,性具之智,明其非外來也。)但約有所表現(xiàn)言,曰見。約了了于內言,曰知。故不可強分為二,亦不可定說為一。又知見互相資,知之者深,其見地自不淺。然若不破其舊見,亦不能啟其新知。故文中先說見,次說知。
茲先說五眼之名相,再明佛說五眼之旨趣。
肉眼者,即此血肉之軀所具之眼。蓋勝義凈根,依肉體而有所照見,名曰肉眼。此眼所見有限,惟能見障內(對障外言。)之色。勝義凈根者,清凈見性之別名也。所見有限者,為煩惱所障故也。
天眼,有由業(yè)力得者,如欲天以福業(yè)得之。有由定力得者,色天、無色天、皆是定力。定力者,謂作觀想,想障外境。(障外,對肉眼所見之障內言。)觀想成故,見障外事。(即肉眼不能見之事。)名為天眼。不必定生天也。即在人間,得此定力,便能有之。此指專修此定而言。若生欲天者之天眼,則是由修福業(yè)而得。生色天以上之天眼,或由修他種定而得,則皆為報得也。凡夫齊此二眼。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有。
慧眼者,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亦名真諦。)智即是慧,故名慧眼。根本智,異名甚多。如實智、真智、正體智、如理智等等,以其能生起后得智,故名根本智。二乘圣賢,所見齊此。得此則天眼亦得,而過于天眼,能見天眼所不能見。然亦有所限,不及佛之慧眼也。
法眼者,以后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即是俗諦。)亦有種種異名。如權智、俗智、遍智、如量智等等,以得根本智后,方能得之,故名后得智。得此智者,不但證真空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眾生因因果果,起心動念等差別事相,故名法眼。然猶不及佛之法眼也。菩薩所見齊此。前三種眼,菩薩皆有,自不待言。惟無佛眼耳。
佛眼者,智無不極,照無不圓。惟佛有之。故名佛眼。古德有頌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照異體還同者,謂但約照見之殊勝,名為佛眼。實則其體非于前四之外別有也。故前四約佛邊言,雖名肉眼,而見無數(shù)世界。不同凡夫之有所限,只見障內也。以天眼言,凡夫天眼,只見肉眼所不能見。二乘天眼,惟見一三千大千世界。菩薩天眼,雖勝二乘而不及佛。惟佛之天眼,能見恒河沙數(shù)佛土。以慧眼言,二乘慧眼,惟能照見我空。地上菩薩慧眼,亦是分證法空。佛之慧眼,則圓照三空,洞徹真性。以法眼言,菩薩法眼,所知障未盡,地地之中,各有分限。惟佛法眼,所知障盡,無法不知,故無生不度也。由是可知約佛邊言,不過名為四眼,表其隨感斯應耳。其實惟一佛眼而已。故古德曰:前四在佛,總名佛眼也。
佛眼智無不極,照無不圓者。以俗諦言,河沙世界雨滴點數(shù),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后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以真諦言,聲聞定多慧少,故但照我空,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雖見佛性,而猶未盡明。蓋證佛性,以慧為因,以定為緣。因親緣疏,故定多不及慧多。然定慧既未均等,故菩薩但分證法空,分見佛性。唯佛與佛,定慧均等,了了見性,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也。以上釋名相竟。
佛說五眼,其旨云何?蓋借五眼以明佛見圓融也。此科文相最奇,突然而起,陡然而止。平敘五眼,此外不著一字,意義甚難領會。必合上科并讀之,乃知是令通達佛見。下文知字,是令開佛知。所以須判上科為總標也。
舉一佛眼,便攝四眼。今乃一一遍舉四眼而問,皆答云有者。正明不執(zhí)一見也。若四眼皆答無,惟佛眼答有。是獨執(zhí)一佛眼,豈佛之圓見乎!豈法無我乎!長老深解義趣,通達無我法,故不如是答也。約佛邊言,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一殊勝,合此四眼,即是佛眼。乃復舉佛眼而問,亦答云有者。正明非四眼外,別有佛眼。非佛眼外,別有四眼。非一一眼外,別有一一眼。然隨感斯應,亦何妨有一一眼。蓋遍舉五眼者,意顯不一而一,一而不一。見見皆圓,無所謂一見非一見也。然則謂之見而不見,可;謂之不見而見,亦無不可。亦即謂之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皆無不可。此不執(zhí)一之極致也。故答辭皆先曰如是,后曰有。蓋明既見一如,則有見皆是矣。何以故?見見如故。
問答皆言如來有者,總以明見性圓明,有如圓鏡。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初無容心。正所謂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譬如分一池為五池,池各現(xiàn)月。月隨池而成五,月無容心也。一而不一也。若通五池為一池,則現(xiàn)一月。月隨池而成一,月亦無容心也。不一而一也。佛眼五眼,如是如是。此正顯一切法無我之義。菩薩應開如是見,通達如是無我法也。云何通達。惟在不執(zhí)己見,更不執(zhí)一見而已。云何能不執(zhí),首當大開圓解,令其見地徹底,則執(zhí)情自薄。即復力除習氣,離相離念,證得諸法一如,方為究竟耳。
于意云何?是探其見地如何。一一答如是如來有,足證長老已于一如之理,通達無礙。經(jīng)中凡言于意云何,皆是探詢見地之辭也。凡言若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謂作是念等等,皆是破其執(zhí)見,令開圓見也。
(卯)次,明不執(zhí)異。
【‘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p>
恒河上,流通本有如字,為古本所無。應從古本。因有一如字,多認為是說譬喻。不過藉以引起下文耳,而不知其是說實話。殊不知佛說此科,合諸上科,乃以明大乘佛法緊要之義,正是佛之圓見。所謂開佛見者,開此。以誤認故,遂致一齊抹煞。一字之差,出入懸遠,真可嘆也。
如是世尊兩句,是長老答辭。河沙微細,有如微塵。前云: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則恒河沙,如來亦必說非沙,是名為沙矣。何以故?此經(jīng)遣相,尚云般若非般若,何況乎沙。今乃不然,如來說是沙者。若不著相,則見相即見性矣,又何必說不是沙乎,此一義也。又復下半部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細之執(zhí)。(即俱生我法二執(zhí),)故雖沙之瑣瑣,亦不說非而但說是,此又一義也。然而佛說此科,所謂合諸上五眼一科,以明大乘要義者,尚不在此。
須知此科之義,乃顯佛眼因洞見一切法差別事相,不壞俗諦。故世俗既說是沙,如來亦隨俗而說沙,以明如來之不執(zhí)異見也。長老與佛心心相印,故答曰如是。既證諸法一如,則何說而不是乎。故曰如來說是沙也。
如來說是沙者,蓋明是沙之言,乃如來說。即是依如義而說,豈同凡夫說耶?何以故?凡夫說是沙,則執(zhí)以為實。如來說是沙,乃是即非是,非是而是。此其所以不執(zhí)異見,而說是沙耳。(經(jīng)中凡說如是,皆含有此義,可靜心會之。)
此不執(zhí)一,不執(zhí)異,兩科,含義淵微,須逐層披剝之,以此見不開,執(zhí)情難遣。急當參究,令其通達,萬不容忽者也。
當知不一不異之義,便是法法皆如,此正佛之所證所得。前于說法法皆如時,亦已廣談。既為佛之親證,即是佛之圓見。然而佛如是證得,由其在因地時已能開此圓見故也。開此圓見,乃能雖見而不立見,乃能于一切法不執(zhí)而無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證得之耳。所以一切菩薩修因時,亦應如是開之。何以故?一異不執(zhí),是破除我見之慧劍故。
當知我見難除,不外兩種理由:(一)見理不明。(二)自以為是。初因見理不明而自是,繼因自是而見愈不明。二者蓋互相資助,互相增長。然其病根,則惟一見理不明而已。自是則由不明而生者也。其互相助長,蓋后起之狀。故欲破我,首當明理。開佛圓見者,徹明其理之謂也。先說五眼以明不執(zhí)一見者,為見理不明者說法也。繼說河沙以明不執(zhí)異見者,為自以為是者說法也。
見理不明者,非謂其一無見也。但主一見為高,遂為此一所蔽,則高者不高矣。有如五眼,自以佛眼最高。而不知正以四眼一一殊勝,故稱佛眼。此如來所以不執(zhí)一見,而圓具五眼也,執(zhí)一者其知之。自以為是者,非謂其絕不是也。但欲獨伸己是,而不與眾見茍同,則是者非是矣。有如河沙,言性固非,言相何嘗不是。相者即性之相,奚必廢相以明性。此如來所以不執(zhí)異見,而說是沙也,執(zhí)異者其知之。總之,于見有所執(zhí)者,則有所立。于是或一或異,不偏于此,即偏于彼。蓋著我之所致也。今教以一異俱不可執(zhí),見將從何安立?則我亦與俱化矣。非除我之慧劍乎。
不一不異之義,為般若之綱宗,佛法之要領,可以貫通一切法。故此經(jīng)令通達無我法者先通達乎此也。此句,開之則為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如大智度論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蚓壣ǎq言諸法緣生,亦猶言因果。蓋因緣生法者,因緣所生之法也。法即因生之果也。故因緣生法,簡言之,即是因果。此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此所謂八不也。若不明八不之義,便不明因果。則所言皆成戲論。正顯八不因果之義,為正論正見也。緣生之法,正是生滅,何云不生不滅?不知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約法相言耳。見法相之生滅,足證法性本不生滅矣。不去不來,亦約法性言也。因因果果,永永不息,故不斷。因而成果,果又為因,故不常。一切法各有因果,故不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不異也。八不義若專約因果發(fā)揮,可成專書。茲不過略說之耳。
智論又云:‘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無?!搜允牟灰?。若將非有非無句,作為解釋不生不滅等六句之義者,則為十二不。中論亦說八不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怀黾床蝗ブ狻4硕摻札垬淦兴_作以明般若者。嘉祥大師大乘玄論云:‘八不者。是諸佛之中心,諸圣之行處。豎貫眾經(jīng),橫通諸論?!渲姓撌鑴t云:‘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則十二部經(jīng),如對白日。’誠以如是句義,正是開人佛知佛見,以除其從來執(zhí)著之妄想妄計者。凡佛所說,皆明此義。所謂第一義也,勝義也,中道也。此義若未通達,則佛法之宗旨不明,何以圓修圓證?故曰諸佛中心,諸圣行處,迷之則若夜游,悟之則見白日也。
然龍樹實本諸本業(yè)瓔珞等經(jīng),但次第少不同耳。經(jīng)曰:‘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欢撸划愐?。二諦者,真諦謂法性,俗諦謂法相也。經(jīng)以八不明二諦,論以八不明緣生,因此義貫一切法故也。大涅槃經(jīng)則說十不曰:‘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怀霾粶纾床簧粶?。非一非二,即不一不異。
非因非果,非謂無因果也。首句云十二因緣,謂十二因緣生法,不外此十不之義。因緣生法,正明因果也。蓋謂約因果說,說名為因,乃是前因之果。說名為果,亦是后果之因。此明因果無窮,不可執(zhí)謂因定是因,果定是果。故曰非因非果。又約性相合言之,約因果法性說,則冥同一味,不能說誰因誰果。而約因果法相說,則事相分明,因是因,果是果,因必有果,果必有因。然正分明時,即冥同一味。何以故?相不離性故,正冥同一味時,卻了了分明。何以故?性不離相故。是之謂非因非果。蓋合首句以明義也,此本經(jīng)所以說即非,復說是名也。所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空有皆不應著。此中論所以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為中道?!w謂欲知一切法不出因果者,當明即空即假之義。若不明空即是假,則墮斷見,萬事皆歸斷滅,便成撥無因果;若不明假即是空,又墮常見,萬事皆若固定,亦成撥無因果。須知雖說空說假,其實空假不一不異。明得此義,便為中道。非空假外,別有中道??占捶ㄐ?,真諦也;假即法相,俗諦也。此中五眼一科,即是明真諦法性。法性本來如如而皆是,何必執(zhí)一。河沙一科,便是明俗諦法相。法相本來隨緣而無定,何必執(zhí)異乎。八不、十不、十二不等,但是開合不同耳。若詳開之,可至無量句。若約之又約,則不一不異,便攝一切。故此中開佛圓見,但約不一不異明義也。
今再略言八不之義,所以貫通一切經(jīng)論之理。當知佛所說法,不外真俗二諦。俗諦法相,雖變化無常,而為世俗所共見,故謂之俗。真諦法性,則常恒不變,而為諸法之本體,故謂之真。佛說二諦,皆用八不之義以說明之。名為諦者,明其事理確實不虛也。一切眾生,所以輪回生死苦趣無邊者,無他,由迷俗諦八不之義故也。一切聲聞乃至權位菩薩,所以有變易生死、無明未盡者,無他。由迷真諦八不之義故也??傊?,但因于此八不義諦,迷有淺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紛紜,三乘之差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即為令眾生了二種生死。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種種法,不出真俗二諦八不之義。故此義貫通一切經(jīng)論也。
不字有二義:(一)破義,破其著一切相也。(二)泯義,泯相顯性也。然破有二義,不但破著有并破著空。泯亦有二義,不但泯相顯性,亦復泯性顯相而令圓融也。
今試舉不生不滅句,說其綱要,且以不一不異句貫通之。先約俗諦言。世俗中人,莫不執(zhí)謂實生實滅。佛告之,皆非實也。但由因緣聚合,假現(xiàn)生相。因緣散時,假現(xiàn)滅相而已。汝性何嘗生滅。乃但執(zhí)相而昧性,汝所以有輪回生死之苦也。此約俗諦顯中道。中道顯,則非俗諦而真諦矣。所以治著有之病也。
再約真諦言。二乘圣賢,權位菩薩,又執(zhí)不生不滅。佛告之曰:不生不滅者,對治凡夫著生滅相耳。安可去一執(zhí),又生一執(zhí)。須知性相不二,空有同時。有即是空,故俗諦之生滅,為假生假滅??占词怯?,故真諦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不生假不滅也。汝既見性,正好現(xiàn)相,隨緣度生。且性本不離相,乃但執(zhí)性而厭相。汝所以有變易生死之苦也。此約真諦顯中道。中道顯,則為最上乘,一佛乘矣。所以治著空之病也。
以不一不異貫通之者,俗諦執(zhí)生滅,則生與滅不一也。不執(zhí)而不生不滅,則生與滅不異也。真諦執(zhí)不生不滅,則不生不滅與生滅不一也。不執(zhí)而性相不二,空有同時,則生滅與不生不滅不異也。蓋既空有同時矣,則不生不滅時,無妨現(xiàn)生滅。雖現(xiàn)生滅,卻是不生不滅。此之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則一異俱不可說。并不一不異之名而俱泯矣。由是觀之。可知一切皆不可執(zhí),亦毋庸執(zhí)也。故八不諸句,為化除執(zhí)見之妙義。而不一不異之義,則可以貫通諸句也。
此諸句義,皆是顯法法皆如者。法法皆如,是中道圓融第一義。故八不諸句,亦是中道圓融第一義。但法味不同耳。何以言之。法法皆如,是圓顯。所謂表詮。天臺華嚴兩宗,依此義而建立者也。八不諸句義,為般若之綱宗。則是以遣為顯。所謂遮詮。三論宗依此義而建立者也。禪宗亦是宗般若之遣蕩者,但不講教義耳。須知必先遣蕩,方顯圓融。即如本經(jīng),必于離相離念之后,方說法法皆如。佛旨可見矣!何以故?執(zhí)見未遣,豈能圓融?且著于圓融,亦非圓融也。起信論所以明不空須自空出也。建立圓宗而說圓義者,并非不說遣蕩之義。但說遣蕩,亦帶圓味。宗遣蕩者,如三論宗等,亦非不說圓融之義。但說圓融,亦帶遣蕩味。故其說如快刀利斧,無堅不摧。讀之如冷水澆背,發(fā)人深省也??园闳艚塘x,不明于世。即智度論,三論宗諸書,從來鮮過問者。故隋唐以來,惟禪門出人最多。其故可深長思矣。須知學人若不克從遣蕩用功,徒記誦得無數(shù)圓義,何能破其情執(zhí)。情執(zhí)不去,又何能達乎圓融。本經(jīng)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正的的.指示般若為入佛之要門,成圣之階梯也。此事關系法門之盛衰,關系學人之成敗,極其重大。故不覺一再痛切言之。
三論宗既宗般若。故學般若者,三論諸書,不可不一究心。即不能遍讀,必須讀其一二種,以嘗法味。庶幾般若大旨,易于領會。如大智度論、大乘玄論、中論疏等,最足破人固執(zhí),開人悟門者也。但義既幽深,文復淵奧,惟在熟讀靜領,以參究之。雖然,若謂參究上舉諸書,便于般若義趣,無不洞了,則又非也。當知八不諸義,不過般若之綱宗耳。般若中曲折深微之致,非克從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何能洞明。此理又不可不知也。蓋大綱不異,而細微則不一也。不但此也。即以前八會、后七會,所說般若,持與本經(jīng)校,亦復如是。綱宗大旨,彼此不異。微妙義味,彼此不一。所以一部經(jīng)有一部經(jīng)的宗旨,有一部經(jīng)的說法。豈能一通全通。當知佛說是佛境界。所謂諸法實相,惟佛與佛方能究竟,諸大菩薩尚未究竟,何況凡夫。所以華嚴會上善財所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曰我惟知此法門,余則不知,乃是實話,并非謙詞。所以古德如智者、嘉祥、賢首諸位,平生只宏揚數(shù)種經(jīng)論。蓋學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處、真處。后學所當學步者也。不但三論八不諸句義,只能明般若之綱要。細微旨趣,仍在學人自領。即令今有一人,將本經(jīng)義趣,著書立說,一一宣陳。然得此一書,不過多一助力而已。亦仍在學人自領也。何以故?此人即令已成菩薩。而佛之境界,終不能究竟。即令頓悟同佛,竟能徹底宣揚。而讀其書者障若未去,仍復未能徹底領會。仍須向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而后乃能契入耳。即如此不執(zhí)一不執(zhí)異兩科所明之義,聞得之后,必須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證,更須以此法印向自心上印證,向未起心動念處印證。如此,庶有通達之可期。若但聞說此兩科之義而得明了,只能謂之明了,不能謂之通達。此理尤不可不知。通達者,四通八達,毫無障礙之謂。故若于自心上,于一切法上行之少有障礙,便非通達矣。下明正知,正是說一榜樣,令學人遵照,以不一不異之見地,向心行處及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達而無我者也。
(寅)次,明正知。分二:(卯)初,明心行叵得;次,明諸法緣生。
心行者,心之行動,謂起心動念也。諸法,謂外境也。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也。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但眾生外為境相所迷,內為心念所擾,不能證得。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叵得者,不可得也。性體空寂,本無有念,故曰不可得。諸法莫非緣會假現(xiàn)生相,本來無生,是之謂當體即空。是故約心行及諸法言,不一也。而約叵得及緣生言,不異也。不一不異,諸法如義也,當如是知也。如是而知名曰正知者,以其是依無上正等正覺之所證知者而知故也。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
(卯)初,明心行叵得。分三:(辰)初,喻眾明知;次,釋明非心;三,結成叵得。(辰)初,又二:(己)初,引喻;次,悉知。
(己)初,引喻。
有如是等流通本等上有沙字,古本無之,可省也。將明正知,而承上圓見中河沙之說以為引端者,意顯向下所明之義,非執(zhí)一異之凡情俗見者所能了知。必先開其圓見,不執(zhí)一異,乃能開此正知也。且以顯向下所說當以不一不異之義通之也。將說眾生妄心以及諸法,而必假設譬喻,以沙喻河,復以喻河中之沙為言者。意顯妄心及一切法,層出不窮,牽引愈多,不可勝數(shù)也。且以顯妄心法相,如幻如化,莫非假有也。皆是親切指點之語。若視為無關緊要有如贅辭,則孤負經(jīng)文矣。
啟口說一于意云何者,將欲開其正知,故先探試其見地。其意直貫至不可得。非僅探問多否。如者,顯其是譬喻之辭也。一恒河中所有之沙,已無數(shù)可計矣。如是等,指無數(shù)沙。謂設有恒河其數(shù)與一恒河中所有之沙相等,猶言無數(shù)恒河也。是諸恒河,指上句無數(shù)恒河。言無數(shù)恒河所有之沙。其數(shù)豈有量哉,佛世界,即謂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為一佛教化之區(qū)域,故曰佛世界。如是,指上句無量言,謂無量世界也。寧為多不,問可算得是多不?甚多世尊句,長老答辭。此科但設喻,為下文作引。蓋以無量數(shù)之沙比喻世界之多者,皆為藉以顯下文眾生心多,如來悉知耳。
(己)次,悉知。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十
《金剛經(jīng)》在佛教史上影響極大,被認為是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圣之所依。下面是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開示,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我們現(xiàn)在先講到佛法僧三寶,也就是每一個眾生都依據(jù)他各自的根器、界以及各自的情形,業(yè)力的關系所以會有不同的顯現(xiàn)出來,不同的情況會出現(xiàn)出來,自己所遇到的情景各各不同,所以釋尊會為不同的眾生來宣說不同的佛法,也會有不同的示現(xiàn)會出來,事實上我們每一住眾生不論自己或他人,我們自己本身都具有未來能夠依據(jù)自己根器而能夠成佛的勢力,有這種能力在,只要我們依著修持我們也能夠成為佛,所以我們已經(jīng)有這種能力在,我們只要依著修持、斷除一切過失,具足斷的功德,修持一切善行,具足證的功德,我們也可以成為能夠宣說一切微妙法的一個宣說者。所以在我們的心相續(xù)當中也能夠有所謂的微妙法也有在,這就是法的部份。另外我們自己或他人在我們心相續(xù)當中,只要我們依著圣道來修持的話,我們都能夠成為一個僧寶,所以事實上佛法僧三寶的這種能力我們自己或他人在心相續(xù)當中本來就會具足的。本具就有這種能力在,能夠成就佛法僧三寶的這種能力,這種威勢力本就具有。所以我們要成就佛法僧三寶一切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而非曲他人來給與,或掌握在他人手上的。
在經(jīng)典里也有講說依著佛陀的遍智,他是無所不知的,而遍照一切,觀照一切。所有的言語佛陀通通能夠知曉的,無任何言語他不了解、他燕法宣說的,他能夠遍知一切,講一切的言語,只要我們心一念虔誠來憶念佛或來念歸依詞句,在那當下佛就馬上可以見知到我們的憶念,見知到我們的祈請,除非我們不信或心存懷疑,你如果這個樣子當然比較有疑問,所以只要我們心一念非常的虔敬來做任何祈請的話,我們一切所求都能夠如愿。
依此我們可以了解,隨著我們個人所發(fā)起來的強烈敬信心、信解心,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咸應出來,所以這里以無著菩薩親見到彌勒菩薩的故事來闡述一個人信解心到何程度,他的感應程度就有所不同,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大迦葉,有一種說法說他尚未圓寂,現(xiàn)在只是身趴在某個石窟的棺木當中尚未圓寂,他是等待未來,如果有佛降世說法的時候,他就會起來護持佛法。有人說他現(xiàn)在所在的棺木應該不在印度,應該在緬甸跟越南的邊境,還有中國大陸西康那二帶。
今天我們所排的課是要宣說大乘法義的二部經(jīng)典,般若心經(jīng)以及金剛經(jīng)這二者,藏文是金剛能斷經(jīng)。這部經(jīng)主要的意思是闡述空性的意義,意思是如果我們能夠現(xiàn)證到空性的話,我們就不再有二顯之相,也無所謂異共相的顯現(xiàn),我們就可以直接去了悟空性的義理。這里面會講到大迦業(yè)的一些事跡,仁波切說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的`意思如果要加以解釋的話,也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因為那里面牽涉到非常廣泛的,除此之外,如果要講到佛陀在世的時候,講到,大迦葉尊者的一些事跡,時間要非蟬多,佛陀在靈鳩山講金剛經(jīng)的時候,那時候追隨佛陀的僧眾有一些已證空性,有一些住于無學道,有些住于有學道這些圣眾,仁波切提到忍辱仙人的故事,世尊在他的前一世當中有一世投生為忍辱仙人,他布施出他的身軀,他那時候被一位國王截斷他所有的身軀,當截斷他的身軀時,他能夠修忍辱,不但修忍辱而已他還現(xiàn)證到空性,所以在國王截斷他每一個肢節(jié)的時候,一直問忍辱仙人說: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說:我在修忍辱,每截斷一個就問他:你在修什么?忍辱仙人一直回答他在修忍辱,也就因為這樣子,世尊他圓滿了忍辱度,同時也現(xiàn)證到空性,現(xiàn)證到我們這個身軀是非實有的,所以即使一一截斷他的肢節(jié),一塊一塊的截斷,無絲毫的痛苦在。
仁波切說他們西藏人可說家家戶戶人手一本金剛經(jīng)的,他們有空就會去念誦,有人甚至念一百零八次金剛經(jīng),天天這樣子,不斷的念誦,他們非常重視金剛經(jīng),有時候富有的西藏人他們會請僧眾來念二千次、五百次都有。更有錢的人請人用金粉寫金剛經(jīng),也有些非常有錢的人用金,子來刻的,也有用金粉銀粉來寫的。
你如果有獲得口傳的,念一次的功德跟沒有獲得口傳的念一百次的功德是一樣的。
現(xiàn)在是講到忍辱波羅密這個地方,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爾時無我相、人相、無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肢節(jié)時,若有我相、人相、無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填惠,須菩提,現(xiàn)在講這邊這一段,這邊講到世尊在受生當中,曾經(jīng)投生為一住忍辱仙人,他被歌利王割解他的身體,他向他要他的身軀,他布施他身軀的第一個地方是在當今的加爾各答附近叫做烏日沙的地方,以前的地名叫做嘎林,歌利王要忍辱仙人的身軀,他就布施給他,當歌利王割下世尊一只手的時候,就問他說:你在修什么?世尊說修忍辱,割掉兩只手時,地也同樣這樣問:他也同樣做回答;割掉一只腳時地也同樣這樣問,地也同樣這樣回答,另一只腳割掉時也同樣這樣回答,他因為這樣子修忍辱而圓滿了忍辱波羅密。
這邊我們可以了解到世尊在金剛經(jīng)里面不斷強調空性的意義,譬如說我們在行六度布施度的時候,如果你能夠以空性慧來攝持的話,你所做的布施積聚的功德將會非常的廣大無邊,你如果做布施的時候,你所布施的功德為實有的話,你不過是積聚大善業(yè)而已,無法成為非常廣大的福德資糧,所以在這邊世尊就請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就是你如果要親見到佛陀的話,你如果執(zhí)佛陀為實有的話,所以你用色執(zhí)他為實有,又以形象以色想要見到真實的佛陀是不可能的,你若用音聲來祈求見到真實的佛陀是不可能,因為佛身的顯現(xiàn)完全是佛的證空慧,完全是佛的遍智顯現(xiàn)而已,所以我們真正要見到的佛身是佛的法身,你就不能以執(zhí)一切為實有的執(zhí)實的這種心來希求要見到他,你如果用已用音聲來祈求是見不到佛陀的,所以任何一住菩薩你要成就你的六度的時候,當你在行六度的時候,你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度的時候,不論你行使任何一度,都必須以空性慧攝持來行持,這樣才能跟金剛經(jīng)的意義相符合。
所以不論是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這二部經(jīng)所詮說的內容完全是在闡述空性義理的內容,只要我們懷著虔敬的信解心,即使念誦一個詞句而已,我們所積聚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們更進一步的來做禮敬供養(yǎng)等等這些承事經(jīng)典的事情,我們所積聚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如果我們來念誦心經(jīng)的詞句,詞句是在闡述空性的意義,可是你執(zhí)實的心不松綁的話,不去了解他真正的意義的話,你如果去念誦,即使你希望去除內在的障礙或外在的障礙是不容易達成的。我們這個國度里面,一代一代到現(xiàn)在為止,中國的傳統(tǒng)一向都有在念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事實上是非常好,我們在念誦如果出聲大生來念誦的話,念誦經(jīng)典的這個聲音只要這些眾生一經(jīng)耳,即可在他的心相續(xù)當中種下將來證得空性的種子,我們也可以積聚無量的功德。
以上就是金剛經(jīng)的部份,我們如果能做禮敬供養(yǎng)甚至來做祈請或來做虔敬的念誦金剛經(jīng)的話,我們所積聚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不可計數(shù)的,只要我們虔敬的加以念誦,一切的違緣障礙都可以凈除的,而且我們可以獲得佛陀的加持。
拓展閱讀:為何古今中外推崇《金剛經(jīng)》
佛教傳入中國已1700多年了,當佛教在它的發(fā)源地印度衰落的時候,在中華大地上卻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自東漢以后的帝王,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甚至將其定為國教。和儒、道一起,佛教在中華文化史上打上深深烙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和日常生活,無不潛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影響。佛教智慧已成為中華智慧寶庫中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像提起儒家想到《論語》,提起道家想起《老子》一樣,提起佛家,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金剛經(jīng)》?!督饎偨?jīng)》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部經(jīng)典,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圣之所依”。
在傳介到中土的大量佛經(jīng)中,《金剛經(jīng)》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經(jīng)典之一。千百年來,從僧眾到俗眾,從皇室貴族到平常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在研究《金剛經(jīng)》、念誦《金剛經(jīng)》,因《金剛經(jīng)》而得感應,因《金剛經(jīng)》而開悟成道。最典型的,就是禪宗六祖慧能,因聽聞《金剛經(jīng)》而頓悟成道。
《金剛經(jīng)》的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經(jīng)文句句乃寶中之寶,妙意盡藏。句句說理說修,句句都可貫通全經(jīng),隨拈一句體悟,皆可由此悟道。一般人喜其哲理豐富,禪修者視其為修心的指針、開悟的鑰匙。
佛教般若思想典籍的匯編就是《大般若經(jīng)》,共600卷,包括十六部經(jīng)典,稱十六會。學術界和佛教界都共同認為,十六會600卷之多的《大般若經(jīng)》之核心,即是第九會《金剛般若》,也就是《金剛經(jīng)》。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可以不信佛教,但不可不讀《金剛經(jīng)》。因為《金剛經(jīng)》會賦予你一柄無堅不摧的智慧利劍,啟發(fā)你徹悟世事人生的真諦和實相!
《金剛經(jīng)》雖然出自古印度,但它的中文譯本在中國卻影響極為巨大,從古到今,從佛教界到世俗社會,從皇室到尋常百姓家,都非常推崇這部人類最偉大的智慧經(jīng)典。
一、歷代注疏《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深受佛界歡迎,歷代研習不衰,流通甚盛。各類注、釋、論、頌、疏、記、解、述多不勝舉。除了早期鳩摩羅什、僧肇等人的注釋外,后來較為著名的有隋代智顗的《金剛般若經(jīng)疏》,吉藏的《金剛般若經(jīng)義疏》,唐代智儼的《金剛般若經(jīng)略疏》,窺基的《金剛般若論會釋》、《金剛般若經(jīng)贊述》,義凈的《略明般若末后一頌贊述》,宗密的《金剛經(jīng)疏論纂要》、慧能的《金剛經(jīng)解意》(亦名《金剛經(jīng)六祖口訣》)。據(jù)慧能說,唐初時已有800余家注疏。
宋代又出現(xiàn)了數(shù)十家注疏,著名的有子璿《金剛經(jīng)纂要刊定記》,柏庭善月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會解》等。
明清又有50余家注,著名的有宗泐、如玘同注的《金剛經(jīng)注解》、元賢的《金剛經(jīng)略疏》、智旭的《金剛經(jīng)破空論》、《金剛經(jīng)觀心釋》,德清的《金剛經(jīng)決疑》、曾鳳儀的《金剛經(jīng)宗通》、清代通理的《金剛新眼疏經(jīng)偈合釋》等。
近現(xiàn)代以來,最少又出現(xiàn)了20多家注釋,其中著名的有印光法師的《金剛經(jīng)研究》、江味農(nóng)居士的《金剛經(jīng)講義》、王恩洋居士的《金剛經(jīng)釋論》、太虛法師的《金剛經(jīng)講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釋》、圓英法師的《金剛經(jīng)講義》等。
總之,在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中,各代所出《金剛經(jīng)》注釋總數(shù)近千家,成為所有佛經(jīng)注釋之冠。
二、各宗奉習《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在中國的盛行不僅表現(xiàn)在歷代高僧的競相翻譯注釋上,而且表現(xiàn)在各大宗派的普遍尊奉習誦上。
三論宗專弘般若學,故而特別推崇《金剛經(jīng)》。該宗創(chuàng)始人隋代吉藏曾稱揚此經(jīng)曰:“非云非雨德潤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統(tǒng)萬行若滄海之納眾流,蕩紛異若冬霜之凋百草?!奔氐娜搶W說體系與《金剛經(jīng)》的般若思想有明顯的理論淵源關系。他所著的《金剛經(jīng)義疏》六卷為諸多注釋中最詳明懇切的一種。
天臺宗重《金剛經(jīng)》在于該宗的義理多以般若為基礎。天臺創(chuàng)始人隋代智顗著有《金剛經(jīng)疏》,文雖簡略,但天臺與《金剛經(jīng)》之瓜葛于中昭然若揭。明代天臺宗僧人智旭曾撰《金剛經(jīng)破空論》、《金剛經(jīng)觀心釋》,直接以天臺宗義解釋《金剛經(jīng)》。
華嚴宗也非常重視《金剛經(jīng)》。華嚴二祖智儼在所著《金剛經(jīng)略疏》中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者,蓋是實智之美稱,真德之通號。宗本沖寂,神疑湛一,獨曜幽原,圓明等覺。含暉至郎而泯于分別;冥津玄曠而隱于緣數(shù)。斯乃真可謂眾生之本際,涅槃之圓旨,因緣之實性,法界之說府。”華嚴五祖宗密從諸多《金剛經(jīng)》注釋中“撮掇精英,黜逐浮偽”,著成《金剛經(jīng)疏論纂要》3卷。另外,屬華嚴一系的還有宋代的子璿、明代的德清、清代的通理等人的《金剛經(jīng)》釋義著作。
金剛經(jīng)譯文及白話篇十一
金剛經(jīng)就是它把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經(jīng)典,卻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作為他的發(fā)起因緣,下面是金剛經(jīng)大乘正宗分的講義。
(戊)次,詳談。分二:(己)初,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次,約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己)初,又二:(庚)初,的示無住以生信;次,推闡無住以開解。(庚)初,又三:(辛)初,明示;次,生信;三,校勝。(辛)初,又二:(壬)初,明發(fā)離相心即是降伏;次,明不住于相,即是正住。(壬)初,又三:(癸)初,標示;次,正明;三,征釋。
(癸)初,標示。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p>
佛告句,為結經(jīng)人所安。凡安此句,皆示人此中所言甚關緊要,不可忽略讀過也。諸菩薩句,即指發(fā)大心之善男女言。凡言菩薩摩訶薩有兩義。一為菩薩中之大菩薩,如稱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是約一人而稱。一為泛指多人而稱,乃謂菩薩,或大菩薩也。發(fā)心者不止一人,故曰諸。諸者一切之意。此中既說多人,乃泛指之辭也。須知此經(jīng)本是最上乘,則發(fā)心學此者,皆為大菩薩。然而根性不同,雖同發(fā)大心,有發(fā)得圓滿究竟者,則可成大菩薩。發(fā)不圓滿究竟,只可成菩薩矣。佛之說此,亦希望人人皆要發(fā)得圓滿究竟耳。何謂圓滿究竟?如發(f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則菩薩也。若知發(fā)心上成下化,而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雖下化而實無所化,乃是無所成而上成,無所化而下化。則性德究竟,體用圓滿,而為大菩薩矣。世間此類事甚多,雖所學是無上大法,而成就則甚小甚小。皆由于不知如法而修,發(fā)心太小故也。如念佛法門,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乃僅僅只知自了。則最上乘之法,不但不足為大乘,竟成為小乘矣。所以只能往生下品,多劫不能花開見佛。以與佛之悲愿相違,不知稱性起修故也。甚且并下品亦不夠,只能生到疑城。又須長時修行,方能離疑城而生安養(yǎng)。豈不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何故如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故。所以學佛第一要開智慧。開智慧者,就最初一步言,便是明理。如不明了真實義理,發(fā)心不能達乎無上。明理不是專在文字上剖解,必須修觀。云何修觀?即須多讀大乘經(jīng)典,更須屏除外緣,收攝身心。若不先將此心攝在一處,何能依文字起觀照。故曰戒生定,定生慧也。戒以屏除外緣。定字有淺深,初下手時,必應勉強攝心一處,令心凝靜而不馳散,乃能起觀。迨至觀慧生,則大定即在其中,不待勉強。故止觀云者,止從觀來,觀成自止。何以故?觀成則妄想悉除,便是止故。非以遏捺暗證為止也??傊?,定慧二字,互相生起。不能呆板看成兩橛。故曰如車兩輪。又曰即止之觀,即觀之止也。止觀是學佛緊要功夫,如上所說,又是止觀中要緊道理,不可不知。初發(fā)心人,何以便稱菩薩摩訶薩。以其能發(fā)大心,便有成菩薩摩訶薩之資格,故即以此稱之。一也。佛之稱之者,是令當人直下承當,不要自失勝利。此其二也。世尊平等平等,其視眾生本來同佛。然則稱發(fā)無上心者為菩薩摩訶薩,又何足異。此其三也。
如是,指下正明之文。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亦是使不覺者覺。上文先問云何住。佛之總示,亦先說應如是住,何故詳談時先說降伏乎?此中要義,當分三層明之。一切眾生,從來不覺,今雖發(fā)無上覺心,亦不過發(fā)覺初心耳。其不覺之妄習,分毫未除,安有真心可住。若以為初發(fā)覺時便見真心,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故初發(fā)心人,其下手只有降伏。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須知吾人之心,雖完全不覺,而實完全為本覺之所變現(xiàn)。所謂真妄和合,名之曰識,是也。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顯。迨至妄盡情空,則以其始覺合于本覺矣。初不必言住不住也。此所以不言住而先言降伏者,其理一也。
不但初發(fā)心時,應從降伏下手已也,自始至終,亦只有降伏之功。乃至成佛,亦無所住。須知妄想無明,(無明即是妄想。)以破為鵠。修行至信位,但能伏,猶未破也。由十信進入初住,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即是始見一分真心。)十成只得一成,云何可住。名為住者,明其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耳。從此步步增進,而經(jīng)十住而十行、十向、四加行而后登地,至于八地,始稱無學,無明向盡矣。而十方諸佛猶復殷殷勸進,應滿本愿,廣度眾生,勿得住入涅槃。由是而歷九地、十地至于等覺,尚有最后一分無明。(可見至等覺,始破九分。)仍當以金剛智破之,乃成究竟覺。而仍然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可知位至成佛,還是住而不住,不住而住。如我世尊之示同凡夫,非住而不住之榜樣乎。然則始終皆無所住,只有降伏也,明矣。其理二也。
善現(xiàn)前雖先問住,而其目光實注重于降伏。蓋以欲住不得,故繼以降伏為問耳。否則但問應云何住足矣,奚必更贅一詞。而總示之既言應如是住,復言如是降伏者,意亦如斯。此則語有先后,意實一貫。除降伏外,別無進修方法。其理三也。
(癸)次,正明。
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現(xiàn)生相,故名眾生。此眾生之一名之本義。引申之則為數(shù)多類繁,名為眾生。今人但知引申之義,而遺其本義。不知本義極妙,乃令觀照本不生,及當體即空之理也。何以言之。以眾緣之和合,名之曰生耳,性體初何嘗生,故曰本不生。本既無生,今亦無滅矣。既是緣合現(xiàn)生,所以緣散即滅,豈非當體即空乎。此約相言也。若約性言,性本不因此而生。雖生滅之相紛然,與體何涉。故曰當體即空也。盡其所有之眾生則數(shù)多,故云一切。其類繁,故又云之類。其類云何,若卵生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也。
佛經(jīng)中言眾生類別,有以六道分者,欲人明輪回之理也。有以十二類生分者。(如楞嚴卷八說。)欲人明十習因六交報之理也。有以三界分者,欲人明其高下依止,及不出色欲二事范圍之理也。今亦是以三界分類,而不言欲界色界無色界者,以無色界尚有特殊生理,須特別顯出,方為徹底。亦欲使人明眾生之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著色著欲之為障,尚有根本障礙,必應徹底了然,為之對治,乃能入無余涅槃,乃能滅度耳。
先言欲界。欲界有二:一、上界六欲天是也。(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以福德勝人,故生天。以尚有淫欲,故居欲界。以欲念較薄,故但化生而無卵胎濕三生。二、下界人畜鬼獄是也。(修羅分攝天,(化生。)人,(胎生,從天墜者。)畜,(濕生,最下劣,生大海心。旦游空,暮歸水。)鬼,(卵生,以護法力,乘通入空。)見楞嚴卷九。)獄化生,鬼胎化二生,人畜四生具。此等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者。罪重情多,則愈下墜而墮地獄。以次漸輕,則居人道。色界天以上。(色界十八天,分初禪二禪三禪各三天,四禪九天也。色界亦有無想天,以既有色,故不攝入無色界。)皆是化生。故僅舉卵胎濕化,已攝三界盡。然因色界以上之特殊生理不顯故,又舉若有色若無色為言也。以無欲故因定力而化生色界,此其異于欲界者也。以并能不著色身相故,因定力而化生無色界,此其異于色界者也。但舉有色無色,亦攝三界盡。欲界以下,無不各有色身也。然欲天之下,不止化身。故必先舉卵胎濕化言之,于下界之生理乃備。又無色界中,因定力之淺深,又有特殊之生理,不能不表而出之。故復言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也。無色界四天,曰空無邊處,曰識無邊處,即此中之若有想。色相已空,故曰空無邊處。(無色界,但無業(yè)果色。以其斷欲不著色身之相故。然有定果色,其色微妙,為色界以下所不能見,故曰無色界耳。)粗(色界,)濁(欲界,)之色身既空,則不執(zhí)吝識在色身之內。故曰識無邊處。識即八識。(總八識而言,非專指第八阿賴耶。)真妄和合,名之為識。因識故有想,想謂第七之恒審思量而執(zhí)我,及第六之分別遍計也。有想二字,統(tǒng)攝色、欲。色欲界眾生,莫不有識。因六七識,故執(zhí)色身為我。因執(zhí)色身,故起種種貪欲之想。然色界以下,不但有識,而兼有色有欲。故必先舉卵胎濕化有色言之,以明其異于無色界也。若無想以上,則為無色界之特殊生理。故必表而出之。明其不但以無業(yè)果色,異于色欲二界已也。此即無色界之無所有處天。謂第六識分別妄想無所有,以常在定中故。及第七之執(zhí)我亦無所有,以定中無思量,且不執(zhí)有色身識無邊處,故其定力更深于前矣。若非有想非無想,即無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至此定力愈深,第八阿賴耶若隱若現(xiàn),而未能轉識成智。謂之有想非,謂之無想亦非也。殊不知前云無所有,非真能無所有。不過六七識暫伏,彼自以為已無有耳。何以故?六七識轉,第八識及前五識隨轉,何至尚若隱若現(xiàn)乎。且彼誤矣,八識原為真心之所變現(xiàn),何能無所有,更何必無所有,但轉之可矣。六識轉則為妙觀察智,七識轉則為平等性智,第八識即隨轉而為大圓鏡智,前五識亦隨轉而為成所作智。如是而后體用全彰,又何可無耶。總由不知佛理,全用暗證,不得善巧。所以非想非非想,縱經(jīng)八萬劫長壽,仍然墮落也。
外道皆不知性,儒家亦然。天命之謂性,性不由天命也?;蛟唬禾烀撸^其法爾有之,此違孔子意矣。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此天命為性之由來也。何謂法爾有之?孟子曰:食色,性也。性中奚有食色,乃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使然耳。此正誤認識為性也。至宋儒周、程、張、朱,乃剽竊禪門門面話,(尚不足言皮毛,)大談性理。既非佛,又非孔,誤法誤人,莫此為甚。凡先入彼等言者,佛理既絕不能明;孔子之真,亦為之障而不顯。須知孔子六和[合]之外,存而不論,故專就自天降命為言,雖不徹底,然能令人敬天命,畏天威,以立人道之極。故孔子實為世間大圣人??膳蹇删?。孟荀皆未能深契。漢儒專重訓詁,昧于大義,此猶有功。群經(jīng)及其訓詁,非賴漢儒考訂搜集之力,后人何從明之,又奚從見之。宋人則別創(chuàng)一格,自以為直接心傳,而不知孔學實因此而晦,其罪大矣。革命之廢孔,實誤認宋學為孔學耳,奚止毀謗佛法之罪已哉,可嘆。
卵胎濕化,先言卵生者,卵具胎濕化,故先言之。居母胎胎中,以血為養(yǎng)為濕,本無今有為化也。胎不兼卵而具濕化,故次言之。濕兼化而不具卵胎,又次之。(濕生者,濕地受陰陽之氣而化生。以其必在濕地,故曰濕生。)化生無而倏有,不具卵胎濕,故又次之。此約受生之繁簡而言。又卵胎濕化居先者,以其兼欲色識也。若有色,不具欲而兼識,故次之。若無色,不具色欲而有識,又次之。有色無色,此約色相之粗妙而言也。若有想,正明其雖無色而尚有識想現(xiàn)起,故又次之。若無想,明其六七識已伏,并想不具,故又居次。若非有想非無想,明其不但不具六七識,第八識亦半伏焉,故以為殿。此約情識之起伏而言。蓋前前必具后后,后后不具前前。卵胎濕化,雖不盡以前后判優(yōu)劣。而統(tǒng)欲、色、識三者言之,則又前前劣于后后,后后優(yōu)于前前也。
佛之詳細分類不憚煩瑣者,并非閑文。意在使知一切眾生其類雖繁,不出識、色、欲三事,其所以成為眾生者在此。今發(fā)無上覺心,欲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覺,非斷淫欲,不取色相,轉識成智不可。妄盡情空,業(yè)識既轉,則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矣。此之謂入無余涅槃,此之謂滅度。大乘涅槃有二。(一)有余,已斷枝末無明,(即見思惑,)尚余根本無明未斷,(即業(yè)識,即是最初之不覺自動。亦名生相無明,又名住地無明。)故名有余。(二)無余,業(yè)識皆空。(即轉識成智之謂。)無明更無余剩矣。(此與小乘之有余無余異,彼謂所學已辦,尚余苦報身未盡者,為有余依涅槃。所謂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是也。盡此報身,則名無余依涅槃,所謂灰身滅智是也。)無余涅槃,為究竟覺果之稱。以等覺尚有最后一分無明未盡故也。(即微細業(yè)識,所謂生相無明是也。)
涅槃梵語具云般涅槃,不生不滅之意,謂性體也。亦譯滅度,亦譯無為。(觀此,可知內典是借用有之向名,其義與儒道兩家迥異矣,即彼兩家,亦大不同。老子之無為,謂因勢利導,不圖赫赫之功,不取赫赫之名。以其絕不現(xiàn)有為之跡,故名無為,亦謂之清靜。自曹參誤認清靜無為為不事事,遂滋為儒者所詬。曹參之時,本宜休養(yǎng)生息,雖誤會而有益。晉之清談,則誤國大矣。甚矣真義不明之為禍烈也??鬃又疅o為,則是形容堯舜,知賢善任,端拱垂裳而治,及蕩蕩民無能名之意。)入者證入也。即令眾生證入究竟覺果之意。滅者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度者,度其分段,變易兩重生死也。此處不舉梵音,而舉其義為言者。一以明所謂入無余涅槃者無他,滅識、色、欲之生滅心,便度生死海,而達涅槃彼岸矣。二則便于立言,如下文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如換滅度為涅槃,則不易明了矣。此譯筆之善巧也。無余涅槃,法相家譯為無住處涅槃。明其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此譯與什譯,各有取義,皆妙。至謂修行人逝世為涅槃為入滅者,乃藉以明其不住相而入寂。世人多誤會涅槃入滅為死之專名,宋儒更誤認寂滅為一事不為,差之遠矣。
法相家言,三分半眾生不得成佛,即定性羅漢,定性菩薩,一闡提(無信根)是為三分,加以不定性為半分。云何今皆得令成佛耶。須知經(jīng)云:佛種從緣起。又云:(涅槃經(jīng))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又云:(圓覺經(jīng))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云何得?蓋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法相言不得成,是言無種則必不成。非言定性一闡提無佛性也。故種性二字,必不容混。學性宗者,往往執(zhí)性而昧種,如執(zhí)性廢修。學相宗者,又往往執(zhí)種而昧性,皆不明經(jīng)旨之過也。
如是,指上句令入無余涅槃。無量者,謂種類不限量,無論根性勝劣,皆度之。無數(shù)者,謂多寡不計數(shù)。然或只度一世界,一世界一劫十劫,亦可謂無量無數(shù)矣。而今不然,乃無有邊。無邊者,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也。故無邊是總,無量無數(shù)是別。因其滅度無邊,乃得為無量無數(shù)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古德以五義作觀甚妙。(一)緣生。一切眾生,莫非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安有眾生。(二)同體。我與眾生,相雖別而性實同,所謂一法界是也。然則見有眾生,便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三)本寂。所謂眾生者,乃是緣合假現(xiàn)生相,其性則本無生。本無生則本無滅,安有所謂得涅槃乎。(四)無念。如上三義觀之,可知見有眾生,見有眾生得涅槃,全是妄念分別。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五)平等。如上所說,可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平等。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若見有眾生得滅度者,便違平等法界矣??傊?,性真實,相虛妄。欲成無上覺,當證真實性。則于一切境界,當不著相而歸于性,歸之于性,乃為真實。故約性而言,則眾生得涅槃之為真實無,非假想無也,明矣。
或曰:上文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二字,正指此科。然讀之實不解所謂降伏者,降伏何物乎?但發(fā)離相之廣大心,便足以降伏乎?曰:此義甚精,當為分析言之。
所謂降伏者,降伏妄心也。妄心者,分別心是。而分別起于執(zhí)我,故我見為分別之根。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見除則分別妄想自化矣。又本科之文,著重在最后一句。前文皆為引起此句來。因欲說實無眾生得度,故先說度無邊眾生入無余涅槃。欲說令入無余涅槃,故先說眾生之類不外識、色、欲。然則知所以成眾生,則知所以度眾生。知無邊眾生無非識色欲幻成之虛相,則知滅其識、色、欲生滅之相,令入不生滅,乃實無眾生,實無眾生得度。何則,眾生但為識、色、欲所障耳。其本性原是不生不滅。且與我同體,何所謂眾生,何所謂得耶。如是觀照純熟,則執(zhí)我之見,不覺自化。何以故?知我亦眾生故。知當體即空故。知起念則有,若無于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故。此大乘法所以善巧,乃不降伏之降伏也。
此中尤有要義,當更為言之。(一)妄想根深,今初發(fā)覺,道力微薄,豈能敵之。且真心妄心,原是同體。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又何必除。以此兩種原因,所謂除妄,假名曰除耳。實無可除。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使之歸化。并非敵對而除之之謂也。今令發(fā)離相心者,正是善巧方便,大而化之耳。(二)何故發(fā)大心便能化?須知凡夫心量狹隘,所以執(zhí)我,愈執(zhí)則愈隘。若發(fā)廣度無邊之心,久久觀純,不知不覺,執(zhí)情消泯矣。(三)凡夫只知有我。若令就自身上以觀無我,必不能入。今令從對面向寬闊處觀無眾生,則心量既擴,一對照間,而我之亦為緣生,為本寂,便洞然易曉。此皆大而化之之善巧法門也。(四)見思惑之根本為我見。今以轉移默化之法,斷之于不自覺。真至堅至利之金剛也。(五)執(zhí)我是末那識。有我,便有人、眾生、壽者等分別。分別是第六識。今一切不著,是轉六七識也。六七識轉,前五第八皆隨轉而成智矣。此之謂般若波羅蜜。(六)度所有眾生成佛以遮空,實無眾生滅度以遮有,是為雙遮。雖廣度而實無,雖實無而廣度,是為雙照。觀遮照同時以為因,則得寂照同時之果也。(七)發(fā)廣度心,大悲也。觀實無理,大智也。悲智具足,又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因也。(八)約上所說大悲邊言,即是修福。約大智邊言,即是修慧。?;垭p修,又是成兩足尊之因。可知一切大乘法,盡在里許。且皆是直趨寶所之法。故本經(jīng)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也。(九)未能度己,先欲度他,菩薩發(fā)心,所謂大悲也。今觀此科之義,始知度他即是度己。則大悲中便有大智,真善巧也。(十)此科是令發(fā)愿。從來學人每苦大愿發(fā)不起,可依上來(一)至(九)所說者觀之,悲智具足之大愿,當油然生矣。
又上科所言降伏,亦含有別義。蓋令發(fā)大愿者當立志堅強,勿生怯弱,即此便是降伏其心矣。
此標示,正明,兩科中,是的示吾人修功處,極其親切,極其緊要。約言之,要義有八。
(一)空生先問住,次問降。答乃先降次住。而答住中,復云應無所住。可見吾人用功,只要除妄。何以故?真心不現(xiàn),全由妄障。妄不除盡,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況佛究竟證得,亦不住于涅槃。修因時何可言住耶。楞嚴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是知有住便有所,有所便有立。有所有立,便是大圓鏡中自著塵染,光明何能遍照。故曰:無明本,照性亡也。所以禪宗祖師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古德亦云:但盡凡情,別無圣解。此謂盡凡情,正是圣解。經(jīng)亦有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皆是說明用功只要降伏妄心之理。由此可悟掃除差別知見,乃徹首徹尾功夫,豈但下手方法而已。
(二)降伏須得方便。若無方便,妄心愈熾。今寓降伏于發(fā)廣大之心。換言之。發(fā)廣大心,便是降伏。然則降伏者,乃大而化之之謂耳。無所謂降,而自然降。方便極矣。
(三)降伏者,降伏妄心也。須知妄心從分別生。分別之本,在于著我。故今以廣大心降伏我人等四相。且度盡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如此大慈大悲,則貪嗔二毒除矣。又雖度生,實無所度,無常見也。(亦即不著有。)雖無所度,而度之不息,無斷見也。(亦是不著空。)不常不斷,具此妙慧,癡毒亦除矣。蓋一切凡夫我見重三毒深者,病根實由心量狹隘。須以廣大心治其病根,從根本上解決,諸病自然易除。
(四)一切眾生,無始至今,從來不覺。所云不覺者,謂不覺知人、我分別皆由取相。離相會性,本是同體,豈有差別。以不知而著相,故愈著愈迷,迷即是癡。由是因我而立我所。貪嗔競起,造業(yè)無窮。更不了所謂我所者,莫非緣生之幻有。無論法(有)與非法(空),但有所取,便是不了。法、非法相,皆由性起。且以性融之,相本非相,有何我所?有何我、人?因其不了,以致業(yè)系之苦,無由解脫。今以廣大心度生、不取,便是令離一切法、非法相,(即離空有二邊),會歸同體之性。若會于性,豈復更有我、人等差別之相,不是度他便是度己么?善巧孰逾于此。
(五)凡夫易為境轉者,(境即我所),無他,著境故耳。即發(fā)心修行,亦不無所緣之境。譬如度生,即是大心行人所緣境也。既不能無所緣境,(無境,即著空,亦即無從起修。)又不能取著于境,(取境,即著有。)今故首以度而實無所度,令不著二邊,會歸中道,合乎性體。的'示入手之方,何等親切。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82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