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高中音樂教案篇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作品《鐵蹄下的歌女》,激發(fā)愛國熱情。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歌曲的賞析以及對《風云兒女》片段欣賞,體會處于社會最底層的歌女的凄楚生活及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
【知識與技能】
了解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歌曲旋律特點。
【重點】
體會處于社會最底層的歌女的凄楚生活及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
【難點】
了解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學習作品《鐵蹄下的歌女》,激發(fā)愛國熱情。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義勇軍進行曲》,提問:每當國歌響起時,你會有一種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當這首《義勇軍進行曲》響起時,就會有一種自豪感,立馬想到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愛國情懷。這首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選自電影《風云兒女》,在這部影片當中還有一首著名的插曲,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鐵蹄下的歌女》。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鐵蹄下的歌女》并提問:這首歌曲表達的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是一種悲痛的情緒。
2.教師介紹電影《風云兒女》
這首《鐵蹄下的歌女》是電影《風云兒女》插曲,影片講述了在抗戰(zhàn)時期,只顧享樂的詩人辛白華,最終因為摯友梁質夫的犧牲而投入抗戰(zhàn)的故事。
3.教師播放全曲,提問:歌曲分為幾個部分?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共有三部分。
(三)分段賞析
又表達什么樣的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一段前兩句為氣息悠長的抒情性旋律,表現了歌女們不甘痛苦生活的心情;后兩句節(jié)奏緊湊的朗誦性旋律,表現了歌女們心中的不平和對黑暗社會的質詢。
2.教師播放第二部分,提問:樂曲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有哪些不同,它又表達了什么?同桌間進行討論。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相比,第二段轉入字字血淚的敘述,音調中充滿了辛酸與凄楚。這一段的音樂處理剛好和第一段相反,節(jié)奏緊湊的朗誦性旋律挪前,氣息悠長的抒情性旋律移后,使“嘗盡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遠的漂流”兩句更為突出,更為感人。
3.教師播放第三段,請學生總結第三段的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第三段綜合了前兩段的音調和節(jié)奏,前兩句仍是不平的吶喊,隨后節(jié)奏突然拉長,音樂到達了最激動人心的高潮,表現了“被鞭撻得遍體鱗傷”的歌女不可抑制的憤懣之情。
4.教師播放全曲,請學生結合各段的分析,總結整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進行補充總結:這首歌的語音、聲調、語氣和情緒的變化,與音調、節(jié)奏的結合非常貼切,音樂的處理與塑造的形象十分吻合,裝飾音的運用富于女性的特點,樂句從弱拍上起的手法,突出了部分歌詞的內容及柔中帶剛的表達方式,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弱者不平的吶喊。
(四)拓展延伸
教師播放《風云兒女》片段,提問:大家通過這段影片以及歌曲,談一談聶耳創(chuàng)作這首歌曲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作者以一個飽受侵害、被人們所賤視的歌女的角度,發(fā)出了沉重的控訴。他深刻地揭示了歌女內心所蘊藏的崇高的愛國熱情。這首歌成功地塑造一個在中國三十年代三座大山壓迫下,受盡生活折磨而又善良的中國婦女的典型形象。
舊中國的歌女是壓在社會底層的“弱者”,聶耳對歌女的痛苦生活十分熟悉,他懷著對這些“到處哀歌”“永遠飄流”的歌女們的深切同情,寫下了這首女聲獨唱歌曲。歌中用了極其簡煉的音樂素材,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弱女子不平的吶喊和在她們備受摧殘的心靈深處躍動的愛國熱情。整個作品蘊含著催人淚下的悲劇力量,被譽為我國近代音樂史上抒情歌曲的典范之作。
(五)小結作業(yè)
1.教師:課堂接近尾聲,請學生談談收獲。
2.課后大家觀看《風云兒女》整部電影,并互相交流觀后感。
高中音樂教案篇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聆聽《金蛇狂舞》,感受、體驗其熱鬧、活潑的音樂情緒,體會江南人民賽龍船的熱烈場景和歡騰的情緒。
【過程與方法】
在感受、體驗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認識聶耳及其創(chuàng)作特點,掌握這位革命音樂家的偉大貢獻。
【知識與技能】
帶感情哼唱作品,認識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體會作品情感。
【重點】
反復聽賞音樂作品,體會作者表達的音樂情感,認識了解聶耳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
【難點】
理解并掌握螺螄結頂的傳統(tǒng)作曲技法。
多媒體、鋼琴
(一)情景導入
1、教師為學生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剪輯視頻,并請同學們仔細留意:“視頻中出現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聽過?”
學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師總結并追問:“這樣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給現場營造了什么樣的效果呢?”由此,順勢導入本課。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樂曲,樂曲表達了什么情緒?聽此樂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樣的場景?(歡騰的情緒;營造了節(jié)日氛圍,表現了江南人民在節(jié)日的夜晚賽龍舟的熱烈場景)
2、請同學們通過以往的歷史常識結合課前的預習,簡單介紹聶耳生平,教師做適當總結。(聶耳,是我國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創(chuàng)作之中,也被稱為是“人民音樂家”。它的創(chuàng)作領域包括群眾歌曲、抒情歌曲、若干電影音樂作品以及民間器樂合奏曲,代表作品《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曉》等等。)
3、樂曲的體裁形式是什么?(民樂合奏曲)
(三)探究學習
1、再次聆聽《金蛇狂舞》,通過欣賞和觀察樂譜,學生劃分樂段,教師做總結。(樂曲分為幾個部分?樂曲演奏主要由哪些樂器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復交替組成循環(huán)結構,樂譜上已經標注了分段記號。以鑼、鼓等打擊樂器為主,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也使樂曲民族特色更加鮮明。)
2、分段聽賞音樂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聽第一段,這段音樂描述了什么場景?(比賽開始時整裝待發(fā),人聲鼎沸的場面。)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聽第二段,并思考:這一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來表現的?(情緒更加熱烈,節(jié)奏更加緊湊、力度加強、速度變快。)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聽賞第三段音樂,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別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賽的龍舟,狂舞——龍舟隊爭先恐后競賽的場面。)
3、探尋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
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作品,并結合第三段的樂譜,教師彈琴,學生通過分組對唱、接龍的方式仔細展開思考:在這段旋律中你能否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呢?這是一種什么創(chuàng)作手法?(樂句之間上下呼應、呈現出逐漸緊縮的形式,最終以簡潔的單音結束全曲。這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作曲手法,叫做“螺螄(si)結頂”。)
4、思考為什么運用“螺螄結頂”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怎樣演奏才能更準確的表達音樂情感?(“螺螄結頂”可以很形象呈現問答句式;演奏時,一問一答要體現出一強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鮮明的力度對比。整體速度稍快些,這樣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體情感準確的表現出來。)
5、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三)拓展延伸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fā)言。
2、師生共同總結。(兩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點歷史時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與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四)小結作業(yè)
1、師生用問答的形式,共同總結本課主旨。(結合時代背景欣賞音樂作品,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音樂文化)
2、下節(jié)課我們以“人民革命音樂家”為主題召開一次音樂賞聽會,同學們在課下整理文本及音響資料,下節(jié)課分享。
高中音樂教案篇三
(一)通過鑒賞具有代表性的亞洲傳統(tǒng)音樂,體驗亞洲傳統(tǒng)音樂的風格特征。了解亞洲各地區(qū)音樂文化與地理、經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關系,加深對亞洲傳統(tǒng)音樂風格的理解。
(二)通過比較聆聽、合作演唱等實踐活動,認識“呼麥”、“拉格”、“塔拉”,體會和區(qū)別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國家音樂的風格特點。
(三)學生通過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夠尊重多元文化。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去嘗試接受多元的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
比較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個國家音樂的風格和特點。
一、導入:聽三個音樂片段讓學生說說分別是哪個國家的音樂。完成學生手中的第一張表格。
(設計意圖:1、考考學生平時對音樂的積累。2、讓學生對亞洲音樂有個有初步的感受。)
二、新課學習。通過學生新課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將對新課的學習設計為四個板塊:
(一)音樂旅行第一站:東亞音樂文化區(qū)(蒙古)
1、通過視頻短片認識呼麥,了解呼麥唱法的特點。
2、欣賞呼麥作品《四歲的紅鬃馬》。
23、學生對作品的風格進行討論。
4、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旅行第一站結束。
(二)音樂旅行第二站:東南亞音樂文化區(qū)(印尼)
1、請學生指出印尼在地圖上的位置,教師對印尼的地理位置做簡單的介紹。
2、聽賞印尼民歌《星星索》,注意歌中的伴唱。
3、學唱歌曲中的伴唱,要求學生注意歌唱的狀態(tài)。在學生能比較熟練的演唱基礎上教師演唱主旋律,和學生合作。
4、在歌聲中結束音樂旅行的第二站。
(三)音樂旅行第三站:南亞音樂文化區(qū)(印度)
1、欣賞一段有關“祈雨”的印度歌舞表演,讓同學們猜猜旅行第三站是哪里?請學生說說對印度和印度音樂的印象。
2、教師介紹印度音樂。
3、介紹印度民間樂器薩朗吉、西塔爾,聽賞印度民間樂曲《歡迎》。邊聽邊思考印度音樂的特點。
4、總結印度音樂的特點,音樂旅行第三站結束。
(四)音樂旅行第四站:中亞音樂文化區(qū)(阿塞拜疆)
1、聽《巴雅提木卡姆》感受這種獨特的音樂形式并完成手中的表格。
2、教師介紹“木卡姆”。
3、比較欣賞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感受阿塞拜疆木卡姆與新疆卡姆之間的聯系.(設計意圖: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qū),人類古代四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國家在這里,并且亞洲傳統(tǒng)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人類音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生對這一篇章的學習尤其重要。在介紹每個地區(qū)音樂之前,以當地的風景(或代表性建筑)圖片和民族風情音樂一同引入,讓學生更容易了解亞洲國家的音樂文化背景。然后再直觀感受、欣賞、聽辨來感受和了解亞洲民族音樂的風格,總結出它們的音樂特征。)
高中音樂教案篇四
1、使學生了解中國古曲、古詩《春江花月夜》的歷史背景及藝術價值,提高學生對中國音樂文化精品的審美,評價能力。
2.通過古曲、古詩《春江花月夜》的對比欣賞,研究詩樂《春江花月夜》在藝術表現上的異同之處。
3.通過《春江花月夜》詩樂欣賞,培養(yǎng)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重點難點 詩樂《春江花月夜》藝術性比較
1、教師:
* 初步欣賞《春江花月夜》《夕陽簫鼓》相關音響作品(全曲欣賞、片斷欣賞),找出《春江花月夜》主題旋律。初步了解十個片斷。
* 《春江花月夜》唐詩參考資料預讀,解決生字難字。
* 《春江花月夜》樂譜對照音樂初步欣賞。
* 中國民族音樂“魚咬尾”、“換頭合尾”的含義?
全班同學分成5個小組,建議以不同角色角度完成《春江花月夜》藝術實踐,也可另定藝術形式。上課時由課代表主持,進行15分鐘的交流(其中部分小組表演時可合在一起)。
小組形式完成《春江花月夜》唐詩朗誦或吟唱(3分鐘以內)。
小組形式完成創(chuàng)作歌詞配《春江花月夜》主旋律演唱或演奏(3分鐘以內)。
小組形式完成創(chuàng)作《春江花月夜》或《夕陽簫鼓》書畫作品3副(上課時帶來)以上,上課時請一位同學即時書寫“春江花月夜”五個大字(3分鐘以內)。
完成創(chuàng)編一段《春江花月夜》舞蹈(3分鐘以內)。
小組形式完成創(chuàng)作靜態(tài)造型“春、江、花、月、夜”五組造型,可用道具(3分鐘以內)。
小組形式完成《春江花月夜》其他創(chuàng)意(3分鐘以內)。
教師:(音樂起)同學們,對于詩樂作品《春江花月夜》的欣賞比較到此暫告一段落,從大家展開的熱烈探討中,可見同學們對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欣賞和研究,得到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下面讓我們一起進入作品創(chuàng)意、藝術實踐交流板塊,請各組同學做好準備。歡迎**同學上臺主持。
* 各組同學交流《春江花月夜》相關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交流。
* 老師也自己所作的.的《春江花月夜》音樂圖畫與同學交流。
* 最后師生全體在《春江花月夜》音樂聲中齊聲朗誦唐張若虛詩《春江花月夜》前十六句或齊唱主旋律。
學習小結:課堂師生學習小結,課余音樂學習安排。
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祝賀同學們藝術實踐表演的成功。同學們,今天的學習是在積極主動、互相協作、實踐創(chuàng)新、交流的氛圍中進行的,大家從兩部《春江花月夜》作品中感受到詩含樂韻,樂融詩情的音樂文化特點。也更加認識到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律美,濃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及中國音樂的博大精深,老師今天也受益菲淺。對于《春江花月夜》,對于中國音樂,值得欣賞學習研究的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課余的音樂學習總結能夠更加成功。
高中音樂教案篇五
情緒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風格及特點。
(二)了解京劇發(fā)展的歷史,感受中國國粹—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認識和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以及他為中國戲劇事業(yè)做出的巨大貢獻。(三)跟錄音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海島冰輪初轉騰》選段的片斷,實踐體驗京劇唱腔獨特的韻味。
欣賞京劇唱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wěn)》、《海島冰輪初轉騰》,并在學唱中體驗感受京劇國粹的音樂風格,了解京劇的發(fā)展歷史和梅蘭芳大師的藝術成就。
難點:把握京劇唱腔的韻味,理解京劇這種綜合性表演藝術的特點。
(一)欣賞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錄像片段進行導入。
(二)簡介京劇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紹梅蘭芳的藝術成就。
(四)欣賞由梅蘭芳演唱的京劇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wěn)》、《海島冰輪初轉騰》。
1.欣賞作品
2.簡介作品的`劇情
3.介紹南梆子及四平調的特點
4.學唱《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wěn)》、《海島冰輪初轉騰》這兩首作品。
(五)欣賞李玉剛和梅蘭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風格。
說說你對兩個唱段的音樂情緒的感受與理解,分別塑造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一)教材資源:教材配套課件中第四單元第八節(jié)中的全部資源與第九節(jié)中《京劇的行當》部分資源。
(二)錄像資源:四大名旦的表演錄像片段,梅蘭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wěn)》、《海島冰輪初轉騰》錄像片段,李玉剛的錄像片段。
(三)教師資源,教師范唱并指導學生學唱。
(四)學生資源,發(fā)揮喜愛京劇藝術學生的特長,在課上充分展示其才華。
高中音樂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通過幾種民族樂器,了解民族器樂的四大分類及其特點;
3、能夠對樂曲的感受及相關知識的了解,激發(fā)學生樂觀向上、堅韌不拔、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音樂的興趣。
(二)能力發(fā)展目標
2、通過對器樂曲的欣賞、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創(chuàng)造力。
(三)情感培養(yǎng)目標:
1、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接受音樂審美教育;
2、通過課件的展示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
3、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不斷通過對音樂材料的呈示產生愉悅的審美,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積極主動參與音樂實踐,體會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地位。
教學難點:
1、掌握《梅花三弄》的寓意、意境及結構的認識把握及對該曲欣賞興趣的調動;
2、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比較羞澀、敏感,教師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表演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表現音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制作;
2、古箏;
3、教學音響cd;
4、書籍資料。
中國民族樂器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導入
vcd播放女子十二樂坊現場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思考問題: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華民族樂器?
初步感受民族樂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民族樂器的發(fā)展及分類
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們發(fā)現擊掌、跺腳、運用勞動中的生產工具可以敲打節(jié)奏,發(fā)出聲音,于是人們便用自制的樂器表達他們的思想與情緒,這便是最初的民族器樂。隨著生產力不斷發(fā)展,不同的時代各種材料制作的樂器也先后產生了。到今天,我國所記載的樂器就有一千多種,真可算是“吹、拉、彈、打”樣樣具備。
向學生展示收集到各種民族樂器;
重點介紹古箏的構造及發(fā)展史
請學生在課前查找到的民族樂器的知識與全班同學分享
分別到講臺上演奏各種民族樂器、分辨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
通過教師講解民族樂器的發(fā)展和分類了解中華民族樂器,再通過直觀感受、聽辯來感受和了解民族器樂的風格。
欣賞《梅花三弄》
1.簡介樂曲
2.活動與探究:
3、分析樂曲
播放《梅花三弄》的flash動畫
分析樂曲時教師試奏
學生分成三大組討論
請學生演奏泛音
通過flash動畫效果,學生初步感受樂曲。
教師演奏,學生直觀感受樂曲,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生演奏泛音,感受古箏的音樂及古箏演奏手法
創(chuàng)作與活動
請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梅花堅忍不拔的品質
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畫畫、寫作、唱歌等等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音樂的表現力。
小結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師生交流感受
教案說明:
一、教學內容設計說明
《中華民族樂器》是湖南省《藝術欣賞音樂》(湖南文藝出版社)高一年級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通過了解多種民族樂器、欣賞民族器樂曲的形式讓學生體驗和了解民族器樂曲的獨特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多樣化音樂風格的興趣和關注。通過參與各項音樂活動,讓學生感受音樂帶給人的歡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
二、教學策略
“在動中學,樂中學”
教師播放女子十二樂坊的視頻,營造一種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在創(chuàng)作與活動中,安排了學生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對梅花的歌頌,讓學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梅花的品質,不僅拓展延伸了課的內容,而且升華了樂曲的意義。
“以情感為主線”
黑格爾說過:“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不斷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用“情”字架起心靈與音樂之間理解與溝通的橋梁,才能較好的實施音樂教育的總體目標――審美教育。在高中音樂課程中,基本是音樂欣賞課,因此,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厭倦感,狀態(tài)比較消極。在欣賞古箏曲《梅花三弄》中,教師通過示奏,以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體驗,幫助學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現歌曲,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對學生情感的投入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雙向情感溝通的渠道。然后,再讓學生學習古箏的泛音,并到講臺上演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以活動促求知”
中學教師是以基礎教育為目標,要求學生向廣博與精深方向努力,卻永遠滿足不了學生中多種多樣的要求。在本課中,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前從網上查找民族樂器知識,到課堂上同學交流。這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學會了如何收集、整理信息,不僅擴大了知識面,而且也提高了學習的實踐能力,另外,通過這一活動,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了“交往”的空間,引導他們進行良好的交往與合作,這樣不僅能營造平等、民主、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思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高中音樂教案篇七
簡介中國民歌的分類,欣賞《川江船夫號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風箏》三首民歌。
聽辨號子、山歌與小調。
勞動號子:音調鏗鏘有力、豪邁。
山歌:節(jié)奏舒緩、旋律明朗。
小調:結構規(guī)整、旋律優(yōu)美。
1、四川民歌《川江船夫號子》: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對歌曲所起的作用。
說說歌曲音調有什么特點?屬于哪類民歌?
2、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歌曲的旋律特點—延長音較多。
說說山歌為什么用那么多長音?
分組說說自己收集的有關中國民歌的知識。
結合音樂知識進行民歌欣賞,引導學生從民歌的不同特點進行 區(qū)別、歸納。
說出號子、山歌與小調不同的特點。
一、賞陜北民歌《腳夫調》,想一想:歌曲屬于哪種民歌類型?
二、哼唱云南民歌《放馬山歌》,感受山歌的曲調特點——節(jié)奏自由、襯詞多。
三、欣賞河北民歌《盼紅軍》,想一想:歌曲的曲調屬于山歌類嗎?為什么?
四、隨伴奏音樂哼唱《盼紅軍》,感受小調旋律優(yōu)美、結構規(guī)整等特點。
五、聽辯練習:
1、《黃河船夫曲》、《碼頭工人歌》屬于哪種類型的號子?
2、《牧歌》、《小白菜》、《茉莉花》屬于哪種民歌類型?
六、活動與練習:
1、你會唱哪些廣東方言歌?
2、創(chuàng)作民歌:
應用1、2、3、5、6五個音創(chuàng)作一首有民歌風格的歌曲。
3、教師示范再集體創(chuàng)作。
七、集體評議。
八、小結。
高中音樂教案篇八
學生通過虛擬課堂的學習交流,以《我和你》這首北京奧運會主題歌為創(chuàng)作的主題,展示創(chuàng)編活動。虛擬課堂的學習方式,在新課堂中,老師與學生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又是老師、又是朋友、又是網友。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的熱情是現階段的重要引領方向,使學生從心中迸發(fā)出的對音樂的愛和向往。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音樂審美體驗中享受音樂美。
1、通過虛擬課堂的自主學習,共同體會歌曲《我和你》內涵及價值.2、學生創(chuàng)編作品展示,深入體會歌曲創(chuàng)作的特點與風格,探索不同的創(chuàng)作形式.3、對學生改編的歌曲《我和你》進行作品分析,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學習創(chuàng)作方法.
1、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歌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對作品創(chuàng)編產生啟發(fā)。2、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長給予展示的平臺。3、對學生創(chuàng)編的作品,進行知識分析和提升,與學生共同探討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
通過虛擬課堂教學成果的展示,學生在改編、創(chuàng)作、分析音樂的過程中,深入體驗創(chuàng)作中情感價值,提升知識層面的深度和廣度。
1、學生改編作品的分析與探究2、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保護學生建立起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熱愛度,肯定學生的成績的同時,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去完善和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預備:
師生共同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在歌聲中找尋對奧運會的回憶與煥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
課題展示
《我和你》
體會原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
展示虛擬課堂網絡平臺中的教學帖,扼要說明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
學生通過虛擬課堂了解到此首作品的原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歷,由學生代表發(fā)表感言。
在現實課堂中進行交流學習
學生創(chuàng)編作品展示1.李法然同學二胡曲《我和你》創(chuàng)作展示
聆聽學生的作品從民族和民族音樂的角度進行探討
學生展示同時分分析作品所使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
選修課帶給渴求音樂的學生展示音樂新天地?,F實課堂中的展示于虛擬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努力探索的結果。
2.張子武同學電腦音樂《我和你》創(chuàng)作展示
聆聽電腦音樂《我和你》使用作曲軟件----西貝柳斯
學生談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思路
探究階段師生共同進行創(chuàng)編作品的分析
作品分析師生共同探討從引子開始到段落中的音樂分析,包括調式、和弦、旋律、伴奏、曲式等內容的分析。對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將落實于學生的創(chuàng)編作品中,知識的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有待于解決的問題。
學生邊聽教師分析作品邊思考回答教師相關問題。探討內容包括創(chuàng)編作品的優(yōu)勢與可改進的地方。
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提升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知識和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的驗證。
創(chuàng)編作品的評論
學生對二首不同表現形式的改編作品進行評論。
學生交流
情感升華歌曲《我和你》重溫
學生在現實課堂中,更多體會到心靈溝通的快樂,在一首作品中,同呼吸、共命運。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知識和技能是情感的支撐。
結束
通過現實課堂的學習,繼續(xù)完善《我和你》創(chuàng)編作品。進入下一階段的課程學習?;貧w虛擬課堂展開豐富而生動的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
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相整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9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