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匯總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9 07:00:03
最新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匯總9篇)
時間:2023-10-19 07:00:03     小編:溫柔雨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一

散步的人們避開黑暗回了家里,我就像兒時貪戀別家電視而不愿回家一樣,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不要回去。

回去,好一個溫馨的名詞?;厝ィ泵嬉恍┤耸?;回去,要回避一些事人;回去,要表出一些態(tài)度;回去,要否定一些遲疑……總之,回去,要披上一些累人疲神的東西。

向來最煩那些所謂正面所謂積極的東西:說著努力就有回報的勸慰,做著最不負責任的鼓勵與歡慶,身體力行的同時很好的置身事外……而不自覺間已從不樂意的接受者變成了無意識的施與者!也許這也叫諷刺。

河面已經看不到任何流紋或風漪。摒棄人世的顏色后,對岸的一叢防洪樹與河面凝實的倒影在水天朦朧的微光里完美呼應,宛若遺世的孤島。

周圍的一切緩緩籠上似是而非又不明所以的氛圍。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二

(一)

我又能說什么呢?如杜甫那句“十月輕霜重,飄零何處歸”,我在熙熙攘攘中,飄飄蕩蕩;遠方的異鄉(xiāng),在我濕潤的眼眶里,若即若離。

飄蕩的思緒,無奈的失落,總會在駐足回憶的時刻吞噬心靈,讓心靈的原野也壓抑在無邊沉悶中,甚至連一抹嘴角微揚的笑意,都顯的那么尷尬、無力。

如果一如從前,風依舊吹起海浪,云依舊卷起呼吸,那么我,一定還靜靜地躺在甲板上,聽著水波,愉快地敲擊船艙;看著纜繩,神秘地向下延伸,在心靈的太古般沉靜中,無憂著。那種桐油與木材的香氣,和著有點咸味的海風,漫漫氤氳著,那片不遠處蔚藍色的夢里漂浮著大大小小的船只,不時響起機器的低吼。那里面一定還深藏著我的眷戀吧。愿它,鎖著我最初的記憶,不曾走遠。

對,過去的我,喜歡躺在自家的漁船上,望著遠方。盡頭大海與天空交接躍動,不時開過一艘艘滿載的漁船,轟鳴的馬達掩蓋不住爽朗的笑聲。海浪時而在風雨中咆哮,時而在陽光下歸于寧靜。我所見到的單純的只剩下:陽光,海浪,船只。而我多是在陽光的溫暖中慵懶的忘掉一切。但命運,似乎注定了我與這片風景無緣,就像三毛選擇流浪,像鄭愁予達達的馬蹄選擇美麗的錯誤。我,還是離開了那片異鄉(xiāng),成了過客。

現在的我,是在故鄉(xiāng)的。四歲,剛剛能記起事,卻不得不離開故鄉(xiāng),在那片異鄉(xiāng)生活十余年,如今又生活在這沒有童年記憶的故鄉(xiāng),帶著一絲陌生,甚至是唐突。若即若離中回憶,我知道我早已在那片異鄉(xiāng),種下了濃濃鄉(xiāng)愁。

可是,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又有什么資格談及別合分離,思異鄉(xiāng)而情濃呢?“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但這種真真切切的情感,像天邊的流云,看時遠遠不及,卻又無時無刻不撩撥著你心中最柔弱的那根弦。初別那片土地時,正是深秋,一個人在肅殺又瑟瑟的濃秋里,體會著古人言說的離愁?!敖褚乖旅魅吮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边@秋思卻早已落入我心扉,牽絆著、撕扯著無根的心。

“離恨恰如青草,更近更遠還生”李煜的詞,勾起了我的懷想,夢里無數次與那片土地重逢,醒后的失落,無法言說??稍谶@里,本該感到重回誕生之地的溫暖,但我真的對此地沒有記憶。我竟陷入了如此尷尬的境地,當別人回憶故鄉(xiāng),言說尋根的種種,總充滿飽含童稚的兒時樂事,而我那些珍貴而又美好的回憶,竟全活在異鄉(xiāng)。我有時特別希望將心中的思念一股兒腦的傾瀉,但往往,換來的,是不耐煩甚至抓狂。不愛故鄉(xiāng),反而眷念著異鄉(xiāng),這樣的人,似讓人不齒。每每談及,我就感覺自己儼然成了異數,終以一種尷尬的姿態(tài),行走在人潮中。

糾結著,困頓著,矛盾著,終于我緘口不言,沒有了歸屬感的我像浮萍般,身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游蕩,心在異鄉(xiāng)的海岸邊徘徊。在這般情緒的籠罩下,不知所措。

(二)

還是早已忘了我?忘了也好,畢竟我終究成了過客。“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鄉(xiāng)關何處”,道盡心中傷悲,鄉(xiāng)關何處呢?琦君還能在桂花瓣紛落如雨中懷念故鄉(xiāng),而我,再回此地,卻也找不回陽光下躺在甲板上的`那份愜意。這真的還是夢中那個恰似故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么?失落的我像失去了天空的流云,在些許無奈中茫然返程。

(三)

是?。『沃^故鄉(xiāng)?何謂異鄉(xiāng)?與其說故鄉(xiāng)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倒不如說是靈魂曾真正棲居過的一段美好,那不僅僅是誕生的一片土壤,更是精神的一座殿堂。張抗抗在文尾說“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xù)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尋覓著,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倍?,也釋然了,終于找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根,找到靈魂曾經的居所:它是在最美好的記憶里,在最無憂快樂的曾經里。無謂地域的界限,無謂時間的推移。它對我而言就如瓦爾登湖對梭羅般重要。當我累到沒有堅持的勇氣時,當我在現實世界漂泊落魄時,總記得,那片蔚藍中,還存活著我真正的根。

我也終于發(fā)現自己找到了人的精神國度里里不可或缺的歸屬感,終于體會到自己在情感世界里達到從未有過的健全。席慕容的詩又在耳邊浮起“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p>

而我知道,我那恰似故鄉(xiāng)的異鄉(xiāng),再也不會若即若離!我已將那棵永不老去的樹,種在過往的最美記憶里,且讓它在青澀的、無端尋愁覓恨的青春里開花結果,不再無端想念在漫漫長夜下,不再尷尬在與人言及歸屬的談話中,不再寂寞于夢醒后不能重回的感傷里,不再,永遠不再。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三

上次回老家是在二十年前堂弟結婚時。

我的老家在湖北荊州一個很偏僻的小山村,離最近的小集鎮(zhèn)有十公里,步行是唯一的選擇。山村的路,實為田埂,狹窄、彎曲,走在上面不可隨意鬧騰,稍不留神就會踩空跌落到路邊的溝里,摔得個嘴啃泥。山上的路更是崎嶇不平,低頭數坑洼,抬頭數樹丫。路面的土是黃基干土,很粘。如果遇到雨天,要把褲子卷到膝蓋以上,用腳丫趾穩(wěn)穩(wěn)地摳住泥巴后碎步移行。這深一腳淺一腳,那黃泥巴漿能濺到后背的衣領上,有時還會踩到牛屎豬糞。

現在回去就輕松多了,平坦寬闊的水泥公路像蜘蛛網似的延伸到了每個鄉(xiāng)村,貫通著省道,還連接著國道,四通八達,交通非常便利。我和父母雙親一同坐在車里,甜蜜地說著老家的親戚們、兒時的伙伴們,還欣賞著沿途的風景。

一半的路程是在山上的松樹林間行駛。這里的山不高,算不上崇山峻嶺,卻是一座接著一座,連綿起伏數十公里,郁郁蔥蔥,含蓄而宏偉。靠近公路邊的松樹,樹干清秀,像值勤的哨兵,靜靜地站在這里守衛(wèi)著大山,迎候、送往路上的行人。樹枝隨著陣陣輕風,舞動著纖柔的手臂,向我們招手致意。枝上的排排松針,如同身著綠色裙妝的窈窕淑女,輕盈舞蹈,曼妙風情,這般熱情一點也不比黃山那顆迎客松差。放眼望去,山上的松樹一排排、一列列,高大挺拔,蒼勁俊美。行駛在這林間的公路上,猶如倘漾在綠色的懷抱中,非常愜意。

這片松樹林山叫“石螺山”。因這里的水田邊水溝邊,只要有水和泥巴的地方就會有石螺,而得名。

現在已是冬天,山上枯黃的茅草怎么還沒有砍呢?記得那時到了十月份,我們就得上山砍茅草,一捆一捆背回家,作柴禾用,也利于來年的茅草再生長??车裟切╇s樹或一些形態(tài)彎曲的小松樹,以便冬天取暖。

“沒想到這山上的松樹長得這么好,不知道這山上還有沒有菌子?!蔽覇柲赣H。

母親說:“這座山被石螺山林廠承包后,種植了大量的松樹,每座山頭上都建有哨所,還有人巡邏,才有了現在這片密茂的林子。現在鄉(xiāng)村里做飯用沼氣,取暖用電,這些茅草誰去砍啊,一層層爛在山里,菌子很難長出來,今年秋季雨水又少,哪里還撿得到喲?!?/p>

每年的八、九月份,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在這松山上的青苔中和茅草叢中,會自然長出很多野生菌子,其中最多最好吃的是“雁(按)喃菌”,因這季節(jié)里有成群結對的大雁在這松樹林子里細語呢喃,本地人把“雁”讀著“按”,故稱“雁喃菌”。因菌子的味道和營養(yǎng)能與燕窩媲美,也叫“燕窩菌”。

兒時的我,每到這個季節(jié),都會約上同村的伙伴們,拿著竹籃子和一根短竹竿,嘰嘰喳喳笑笑樂樂地一起上山撿菌子。撿這些菌子一般在雨后。草叢中的菌落,受到雨水的滋潤后,在草叢中蹬著小腿,伸著腦袋,比賽似的向外面伸展,像剛出生的嬰兒,東瞧瞧,西望望,用好奇的目光觀察周圍的一切,也在等待著我們把它們帶出山林。

聽老人們說,山上的草木、動物都有靈性,進山會打擾這些靈性之物的清靜,要向山神報告,才有平安和收獲。我們來到山腳下,手牽手站成一排,面對著大山齊聲高喊:“我們進山啦——!”聽到了山谷里的回響聲,那是山神同意了,才可以進山找菌子。那時山上的茅草長得很茂盛,有的一、二尺有的近一米高。雨后的茅草上掛有很多水珠,得先用竹竿“開路”,一是把茅草上的水珠打落掉,以免沾濕了衣裳。二是打動茅草驚走藏匿在草叢中的蛇,然后彎下腰,看草叢中是否有菌子。

誰第一個找到了菌子,那就是在這一天里最有本事、最幸運的人,預示被山神最眷戀之人,這是恩惠。會激動得眉開眼笑、手舞足蹈,并用最洪亮的聲音向同伴們報告:“我找到雁喃菌啦”!其他的伙伴們跟著高興、激動,應聲跑過去,圍在那里,蹲下身,拔開草叢,查看菌窩子的大小和多少。觀察一番后,你三個他二個,撿完之后繼續(xù)在這周圍尋找。只要能長這菌子的地方,它的周圍就會有,這次撿光了,過幾天又會在原地長出來。

雁喃菌有一個特點:“菌窩子”。大多以一窩一窩地長著,單個的很少。一窩中,菌體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有的只露出了菌子頭部的一半,一副羞答答的樣子;有的露出了整個頭,朝四周悄悄地張望著;有的舒坦斜躺著,像剛剛睡著;有的剛挺胸昂首,菌把子就能看到,立正!站好!一副得意的神態(tài)。剛出土的菌子個體小,菌子的頭部還沒有完全撐開,放在手里有滑滑的感覺。大點的菌子頭部撐開呈弧形,內側有一條條密密的褐色的菌紋,像梳子一樣整齊地排列。撿菌子動作要輕,稍不留神,就會把菌子弄傷或劃破,受傷處有褐色液體滲出,這叫“菌液”,周圍漸漸變成深褐色甚至紫色,流出菌液的菌子就沒味道不好吃了,所以撿菌子要輕撿輕放。每個菌窩子撿完之后,會相互叮囑:“記住這里喲?!?/p>

“快來看啦,我這里又找到菌子啦!”不知道是誰又找到了菌子,歡快的叫著。

這里還沒撿完,又聽到那邊在喊:“你們快來我這里啊,這里有好多好多喲?!?/p>

這邊喊,那邊叫,伙伴們歡喜得不得了,有些手忙腳亂。

每次看到菌子,都興奮不已,笑聲不斷,歡呼雀躍,回響在整個山凹里。

有時也會聽到:“你們快來幫我看看,這是不是毒菌子?。俊比缓蠖寂苓^去,七嘴八舌,辨認真假,這一般都是雜菌子。

也有故意制造事端的,當我們跑到那里認真查看后,什么都沒有,這下就免不了一陣嘻嘻打鬧。身上的衣服不僅被茅草上的水珠打濕了,還會粘上一身的茅針,茅針會刺到皮膚,很疼很疼??吹搅瞬葜械幕▋憾涞?,更是高興不已,摘下來插在同伴的發(fā)稍上。有的干脆把花騰扯斷,編成花環(huán)戴在頭上,或綁在竹竿上,高高舉起做向導。若看到有誰正好站在松枝下面,弓著腰悄悄地繞過去,朝那松枝猛敲一下,當那松針上晶瑩剔透的雨珠兒灑落在他的頭上、臉上和身上時,敲者早就以極快的速度跑開了,問是誰,沒有一個會承認,緊接著又是一陣陣歡快的笑聲。

一時看不到伙伴們,也會扯著嗓子喊:“你們在哪兒啊?”

“又撿到沒有???”

“你撿了多少???”

每撿完一座山,就聚集在一起,檢查成果。誰撿少了,還安慰著:“下次看到菌子讓給你撿吧。”還檢查是否把有毒的菌子也撿到了,識別菌子的種類,對于我們山里的孩子來說絕對是內行。

小孩子撿菌子沒時間性,從這座山走到那一座山,累了就在大路上休息,或躺在草坪上,或背靠背,看天上飄浮著奇形怪狀的白云。

這個說:“快看那邊的,那形狀真像大綿羊,厚厚的云一層一層的,那極了綿羊身上卷卷的厚厚的羊毛。”

那個說:“那兩朵像我們這兒的山,不知那山上有沒有菌子?!?/p>

“有啊,你上去撿啊,你去??!”

說著說著就會相互追逐嘻鬧起來。有時看到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雁,也會因為究竟有幾只發(fā)生爭吵,有時還和著林子里的小鳥兒唱歌。與小鳥和唱挺逗的,只要我們和著,它們就停下來,歇息在樹枝上,盯著我們,眼睛都不眨一下。我們齊刷刷地望著它們,等啊等啊等它們再次歡唱時,我們又和著它們唱,哎-----它們又停下來不唱了。

“它們想唱專場!”

是啊,看到我們這群熱鬧的孩子們,鳥兒們在林間亮起了它天生的歌喉,只要有一只鳥兒起個頭,就會引得滿山的鳥兒同聲歌唱,聲音獨特、美妙婉轉,匯成一首首特色交響曲,好不熱鬧。

小孩子貪玩,也會迷路,那時的我們都不到10歲。

有一次,當我們把各自的籃子裝滿菌子后,再也沒有心思去撿了,就在山上撿松果子玩。聽到有人在遠處喊:“快來呀,這里有一條小河?!蔽覀円魂囷L似的跑了過去,那不是小河,是一條小溪。因是雨后,溪水流量增大,從高往下滾滾而流,濺起的粒粒浪花,像晶瑩透亮的珍珠連成一串串。我們把鞋放在山崗上,卷起褲腳,踏著這溪水里的`浪花往下行。撿水里的鵝卵石,打水仗。也不知道肚子餓,直到天黑了,才恍然大悟:辨不清方向,回不到家了。夜幕中的山,形狀都是一樣,也不知道這里是哪個生產隊,迷路了,也安靜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慢慢靠近,手拉著手,圍坐在草地上,向沉沉地天空望著,向寂靜的山上望著。

“前面有燈光!”

不知是誰這么突然地叫了一聲,刷地一下,站了起來!看到了希望,就像那亮光處就是我們的家,飛出去的膽子又回到了肚子里。我們仍然手拉著手,沒有一個肯放松,唱著歌兒朝那燈光處走近,走近。在那個伯伯的家里,美美地吃了一頓蒸紅苕后,把我們一個個送回了家。

我們還有菌子啊。第二天,老遠老遠就看到那幾籃子菌子偎依在一起,靜靜地等待著我們去認領呢。

山上還有些其他的菌子,我們叫做“雜菌子”。有綠色的綠豆菌,紅色的笑菌,灰白色的奶牛菌,純白色的石灰菌,黑色的燒火佬菌。

每次都是滿載而歸。雜菌子洗凈曬干后收藏,冬天里和辣椒一起炒著吃。雁喃菌的吃法有很多,大多是先炒成成品,然后用砂罐分裝,黃基干土泥巴封口,可以吃到來年的二、三月。家庭中,平時舍不得吃,只有來了貴客,在火鍋中放上幾勺子菌子,并放在“上席”,以示對客人的尊重。隨著火鍋中那騰騰的熱氣,那菌子一縷一縷的香,一陣一陣的鮮,會刺激你的腸胃蠕動。放進嘴里,當你咀嚼的那一瞬間,有說不出的美味即刻在舌尖綻開。那不是一個香或者甜可以概括的,它是自然生長在草木叢中的野生菌,吸收了陽光雨露,它的味道是一種跳動在舌尖的純天然的活力。

還有一種吃法,雁喃菌采集后做成“菌油”,用瓷罐封裝,只有過年時家里來了客人,桌上才有。用小碟子盛著,還不能放開胃口吃,用筷子尖蘸點兒,當味精用。

現在想用筷子再蘸點兒,卻沒有了。菌子成了餐桌上的名貴菜,且是從宜昌那邊販過來的,其味道也大不如以前。也許與收藏、運輸的工具有關,也許與大自然的氣候有關,也許與環(huán)境污染有關??傊?,從市場上買回來的菌子,怎么做也做不出原來的那個味道。

一路行駛在這熟悉的山間,仿佛又看到了藏在青苔里、茅草中,那些讓我熟悉的又陌生的菌子。我想著它們。往事如煙似夢。這樣的美景,這樣的趣事,這樣的美味,只能在記憶中回味了。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四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又一年端午,獨自一人在異鄉(xiāng),孤單的游走在陌生城市的街角,看著城市中的人們忙碌著自己的節(jié)日,腳步匆匆。而我一人,像失孤的孩子,走在燥熱的街頭,承受著內心的孤獨。

已不記得有多少年胳膊上沒有母親親手綁的花線繩了,也不記得多久沒有吃過端午當天母親忙里偷閑給我們烙的攤葉餅了,還有母親油里燒過的蜂蜜,透著淡淡的馨香。而今,這些兒時每年會有和會做的事情,已然成了我最真的記憶。

我獨自走在街上,看著城市里的人們手里提著大袋子小袋子,里面裝的全是好吃的,可我卻不饞,也沒有想吃的念頭,我只想吃到母親的攤葉餅,蘸著熱滾滾拉絲的蜂蜜,甜上心頭,簡單卻又幸福。

今年,我沒有買花線繩,城里的花繩繩也是圖好看,根本沒有花線的意思。兒時,母親會用繡鞋墊的花線各取一種顏色擰成麻花狀,在端午這天大清早綁在我們的胳膊上,腿上。城里賣的花繩子很好看,可是在我看來,依然沒有兒時母親簡單而又粗糙的繩子擰成的花繩好看。也許,是我習慣了母親的花繩繩,習慣了母親這簡單的愛。

早晨出去,我看到一個男人手里拿著一把捆綁的柳樹條,疾步走去,我想他是給家里插柳條去的。我很好奇這柳條他是哪來的?難道城里會隨便讓他爬上樹去折柳條?我想著,又笑笑,怎么可能。直到下午出去路過一個菜市場,看到有人拿著柳條在賣,也是捆綁成一把一把的,我看了看,莞爾一笑。笑的是城里人什么都比農村好,可是端午這天折柳條就不如我們鄉(xiāng)里了。

我們折柳條就是個折,還要挑好的折,而這里的人,是拿錢買,而且沒得挑,我看著一把把葉子早已枯萎耷拉的柳條,不禁的心里一難受。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當選擇了城市的繁華時,失去的便是農村的自在與清閑。選擇了農村的自在與清閑時,便也失去了城市的繁華與開闊。

對于一個處在異鄉(xiāng)的人來說,最怕的是過節(jié)。所有人回家的回家,出去旅游的旅游,而我,只能待在狹小的房子里,一個人靜靜的思考人生。也許是庸人自擾,人生根本不需要我去思考,有些事情也不是思考就能解決的,只是喜歡胡思亂想,喜歡天馬行空。

陪伴我的是手機,翻開朋友圈,看著誰誰誰去了哪哪哪,誰誰誰吃了什么東西,我也只是淡淡的一笑,看著也是一種滿足。你走過了我從未走過的路,我看過了你從未看過的東西。仿佛在每個節(jié)日里,兒時的記憶會變得更加清晰,甚至某些從不曾想起的事會在這一瞬間變得清晰明了。

城里人的節(jié)日基本都是在某個餐館里度過的,吃吃喝喝,玩玩鬧鬧,而我記憶中的每個節(jié)日,都是與父母在自家餐桌上,吃著母親做的簡簡單單的飯,聽父親不時的講一下關于這個節(jié)日的來歷和故事,就已心滿意足。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我已不記得有多少年沒有和父母一起過端午節(jié)了,每年的節(jié)日也成了電話這頭和電話那頭簡單的慰問與叮嚀。父母已漸漸老去,每年卻是兩個人獨自過節(jié),多想陪著他們一起過個節(jié)??墒?,流浪在異鄉(xiāng)的游子,萬水千山,也只能托清風明月捎去對父母的慰問與子女的不孝之情。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可是生活在這個塵世,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左右的,生活不易,為了生活只能四處奔波。沒有誰愿意在生活的大漩渦里迷失,也沒有誰愿意丟下父母與子女孤單的游走在陌生的城市,只是生活的壓力不得不使你走向這條路。

看著別人攙扶著父母散步,我多想此刻攙扶著我的父母,和他們一起走在故鄉(xiāng)阡陌縱橫的小路上,看綠意盎然,山色青青。然而,這一切只能是我小小的愿望,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多少人和我一樣,奔走在陌生的城市,酸甜苦辣一人嘗盡,多少次想要放棄,可是想到家里的親人,咬牙堅持了下去。生活就是一把刀,一刀刀宰割著我們的肉體和靈魂,可是我又不得不佩服人體的自我修護功能,無論遭遇多大的心靈折磨與肉體的鮮血淋漓,都會在某日某時完好無損。

一個強大的內心就是這樣磨煉而來的吧,經歷過了一個人的孤獨與寂寞,才能耐的住所有的磨難,咬牙堅持。就像此刻異鄉(xiāng)客的我,幻想著和父母一起吃著母親做的一桌子好飯,說說笑笑,談天說地。

節(jié)日對于異鄉(xiāng)的我們而言,無非是一種沉痛的打擊,對于家鄉(xiāng)的父母而言,又何嘗不是?他們記掛著我們是否吃的好?過的好?工作是否順利?一切都是這樣的重復再重復。而我們,只能在一次次的重復里,假裝堅強的微笑。

節(jié)日,我買了唯一有味道的酒醅,盡管沒有母親的.味道,可我依然愿意想成是母親親手為我而做的,帶著濃濃的愛的味道。一道幾多工序的酒醅是母親端午前要準備好幾天的,那每一粒圓圓的沒有皮的麥子,都是母親親手搗出來的。當然,城里賣的都是拿機器直接做好的,少了親手搗幾個小時的工序。每次端午前,村里的嬸嬸姨姨會有好多人排隊去搗麥子。說到搗麥子,跟搗蒜一個道理,只是搗的東西石頭做的,大了許多。

還有那么多兒時美好的記憶,仿佛就在昨日,我依然記得,可是父母卻老了,我兒時的伙伴也長成大人了。在異鄉(xiāng)的我啊,懷念著我的過去,也只有這么些簡單的文字來描摹內心的迷茫與膽怯。

那些常年奔波在外的游子,請記住每一個節(jié)日,記得在每一個節(jié)日里有許多和你們一樣的異鄉(xiāng)客,看著陌生的街角,懷念著自己家鄉(xiāng)簡單的街道。看著窗外明亮的月亮,懷念著故鄉(xiāng)的月,今夜是否一樣亮又圓?只為點亮故鄉(xiāng)低洼的路,為每個游子照亮回家的路。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五

聊聊三一毛一。

因她是這樣直接又率性*的女子,我也索性*丟掉一切情緒的鋪墊,大咧咧迎接她。以及她與荷西在撒哈拉營造的夢幻天堂。

對于她與荷西的戀情,不得不說是一場意料之中的意外。一場撒哈拉沙漠中的風花雪月。一個貓一樣慵懶的流浪者,在很平常的時間準確無誤邂逅了同樣狂野卻有著清朗眉眼的西部牛仔。于是這相遇便成了命中注定。

天命,是她吸引我的第一個因素。至于第二點,就是她與荷西的異國戀。應該說在三一毛一的一生中,她怕是再找不到這樣的知音人了。她曾在文章中很直接的稱贊他,“凡三一毛一的任何在外人看來極度瘋狂的舉動,在他看去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仿佛自己早就應該這樣做了。”這是荷西的優(yōu)點,在三一毛一眼里無疑是最吸引人的。

唯有心意相通的兩個人,對于自己的舉動,是完全不必解釋的。仿佛從降臨人世的那一瞬間開始,就是熟識的,甚至于不分彼此。就像左手握著右手一樣,雖然沒有特別的感覺,卻是誰也離不開誰。失去任何一只,這痛都是連著心的。

荷西的死,無疑是三一毛一塵世中一個“自己”的滅亡,而剩下的只是影子,僅僅為了緬懷最后一絲愛的溫暖。屬于荷西的溫暖。如果真有來世,她必定還會做女人,做荷西的女人。

這便是三一毛一的愛,直接坦蕩,無怨無悔。三一毛一是靜靜站在夕陽外的歸人,習慣讓遙遠的倦怠再次淹沒自己。只是這一次,回頭看,荷西不在身畔。

他們應是現代版的神雕俠侶。不同于前者,他們的愛情充滿瑣碎細膩,有矛盾,有摩一擦,但更多的是溫暖。那種不染一絲煙火的'愛情太遙遠,也太不真實,因之產生的文學效應不可同日而語。前者有朦朧而不切實際的美學境界,應該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而后者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或者就是千千萬萬為愛奔忙的夫妻,他們會精打細算,會抱怨,但更多的是會感恩。

兩個人由相識到相知,再到相愛,最后決定步入婚姻一生相守。終究由‘談’戀愛,變?yōu)椤殹瘣?。練習去愛,去包容,去遷就,不過不代表無原則寬容。在荷西與三一毛一身上,我看到兩個在異國他鄉(xiāng)不斷忙碌不斷奮斗卻也在不斷收獲真情的人。一樣是人生,正是因為差異,才顯得完滿。

他們應是荊棘草。絲絲縷縷都透著詩意的孤寂。不過依然向陽,盛放。

文字上呈現的三一毛一是快樂而迷糊的笨女人。但她笨得有價值。在雞一毛一蒜皮的瑣事上,即使鄰居經常借東西一借不還,即使生活再多磨難,她也依然用快樂的心迎接每一天。即便她可能不是最出色*的作家,但卻是一個有著真性*情的女人。一個敢于直面看待自己的喜怒哀樂,敢說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快樂而幸福的人。

荷西就是這樣一個同樣率直,并且有著讓常人無法理解的固執(zhí)的男人。凡許諾三一毛一的事,一定按期做到。他送給三一毛一一副駱駝一尸一身化石作為定情禮物,雖然不是最奢華的,卻是最珍貴的。于三一毛一而言,就是這樣純粹可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三一毛一此刻定是喝到了一杯甜度剛合適的溫開水,味道雖平淡,卻有暖胃的功效。而荷西再向三一毛一求婚時說的那一句,“我要的就是你這個樣子,你不需要改變。如果你改變了,我干嘛娶你?”真是讓同樣身為女性*的我著實羨慕了三一毛一一番。有這樣愛她戀她的男人,有這樣接受并由衷欣賞她真性*情的靈魂伴侶在身邊,也算不枉此生了。在水電極度緊缺,物質條件苛刻,客觀環(huán)境迫人的撒哈拉沙漠里,荷西,用自己的一生為三一毛一撐起了一片讓她不用再流浪可以安定的天,而這片天也成了三一毛一此后活下去的信念。那用棺材改裝而成的家具,汽車輪胎做成的靠墊,不大卻實用的木桌……無一不是荷西的心血,無一不溫暖了三一毛一。也因此,這個愛流浪的人終于不必再流浪了?;夭蝗サ牡胤绞羌亦l(xiāng),而她找到了希望。這希望便是荷西。三一毛一雖然并未熱烈的愛過荷西,(這一點她自己在文章中明確流露過),卻仍然愿意隨著他就此天涯海角的流浪下去,這也許就是她一生追逐的幸福吧。

給我一瞬間,對你一寵一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滄海桑田之后,她依然會是眉眼清淺心思細膩的三一毛一,而她鐘愛的,依然是固執(zhí)卻迷人的他。此心不變,矢志不移。他叫,荷西。

只緣感君朝與暮,使我望斷紅塵路。

三一毛一,就要有荷西的,生命。

哪怕短暫如煙火。

亦無悔。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六

“半城綠樹半城樓”,二月的南寧都市,便已經繁花似錦,枝繁葉茂了,這在遙遠的故鄉(xiāng),還是冰天雪地的時刻,南寧已經告別了冬天的記憶,就在春天剛剛從美麗的南湖飄過,這里已是春暖花開,繁花似錦了,而大街上稀稀疏疏的人群和關門歇業(yè)的店鋪,讓我感覺到了異鄉(xiāng)的年味。

告別故鄉(xiāng),踏上南去的列車,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演奏著不同的迎春序曲,沉甸甸的包裹,匆匆的腳步,忍耐不住的激動,以及即將見到親人的喜悅,在同一節(jié)列車上,在不同的人心中上演,是的,我能理解那份回歸的心情,多少年來,我也在重復著所有游子,在故鄉(xiāng)年味的牽引下,千辛萬苦回歸的夢。

而今,異鄉(xiāng)的年味,帶給我的是一種失落與寂寥,沒有新春到來的沖動與喜悅,異鄉(xiāng)的新春似乎與我無關,略微有點聽不懂的方言,南北差異巨大的飲食習慣,還有那些不知如何處置的菜品,讓我第一次覺得,這個異鄉(xiāng)的新年,不屬于我,而我,此刻只是來到南方的春天里小憩片刻。

有人說,年味是母親的味道,因為,那里既有母親辛苦很久做出來的美味佳肴,也有母親對兒女們回歸的渴盼,臨近年關的幾天,母親便開始了忙碌起來,挑出上好的黃豆,泡上一大盆,然后在石磨上細細地磨,然后將磨好的漿放進大鍋里熬,再用石膏點,這時的豆腐腦是最鮮嫩的了,然后用紗布包上豆腐腦積壓出水,最后能夠吃一年的豆腐邊完成了;炸丸子在北方過年是必不可少的美味,將肉和佐料攪拌,加上少許的面粉,木柴火燒熱油鍋,手抓佐料,從手指間擠出的丸子滑進滾燙的油鍋里,不一會,酥脆的肉丸子便出鍋了······從村莊飄來的炊煙里,彌漫著香噴噴的年味,這年味,讓許多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魂牽夢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來這年味就是母親的味道。

也有人說,年味是故鄉(xiāng)的味道,是親情的'味道,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們,此刻圍在火爐前暢聊,每個人都知道流浪異鄉(xiāng)的辛苦,也知道思鄉(xiāng)的凄切,拿上一包煙,在村里走一走,左鄰右舍地打打招呼,腳步走在故鄉(xiāng)的田間巷陌,心里感到親切踏實;叔叔大爺,兄弟姐妹們都來給老人拜年討壓歲錢,那份天倫之樂構成了新年最完美的畫面,過了初一,可以去接出嫁的姑姑和姐妹們,真正的全家團圓在初六開始,很久不見的親人,遠隔千里的遙望,此刻才能一解思念之苦,所以,故鄉(xiāng)的年味里,有親人的團圓,有親朋的相聚,有故鄉(xiāng)父老的問候。

隨著老父親的離別,故鄉(xiāng)的年味里沒有了期盼,沒有了驚喜,沒有了母親的味道,我無法在這樣一個歡天喜地,迎接新春佳節(jié)的時刻釋懷,我選擇了遠離故土,在遙遠的南國邊陲,度過這樣的一個新年,我渴望這里的暖春,還有哪明媚的春光,能夠融化來自北方冬季的一顆冰冷的心,渴望這南國之春,為我全新的人生之旅,送去祝福和花香。

喜歡上南寧這座城市,不僅因為他秀麗的景色,溫潤的氣候環(huán)境,也因為我的兒子,在這座城市讀大學,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曾經的牽掛,如今我和老婆一樣不能放下,媽媽總想知道兒子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雖然遠隔千里,但是,我們還是在這樣的一個季節(jié),來到了牽掛許久的城市,如今,故鄉(xiāng)的年味里,少了父母的味道,沒有了魂牽夢繞的牽掛,陪兒子在遙遠的南寧過個不一樣的新年,成了我們一家人的心愿。

異鄉(xiāng)的年味,因為我們一家人的相聚,變得溫馨從容,收拾房間,打掃衛(wèi)生,準備年貨······異鄉(xiāng)的年味里充滿了濃濃的親情,雖然遠離故鄉(xiāng),但是,明月遙寄,清風傳情,遠方的親人會接到我們來自南國的祝福的,其實,在哪里過年不重要,如何過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親人平安相守,幸福安康地生活,才是我們最大的期盼,沒有健康,沒有平安,沒有那份親情和鄉(xiāng)情,那樣的年味才淡如水。

年味,親人的味道,團聚的味道,平安的味道,我喜歡這樣異鄉(xiāng)的年味。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七

拿到徐慧的散文集《永遠的異鄉(xiāng)人》,莫名地讓我想到泰戈爾的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等我,他正朝我走來”,大約每個人的心頭,都會有個“異鄉(xiāng)”,有的人只是把腳步停留在念想里,有的人付諸于行動,無疑徐慧是個善于行動的人。

走在異鄉(xiāng)的路上,無論回顧、展望,抑或沉思、遐想,心無不是充實的,因為心底總有個異鄉(xiāng)在遠方,其實,無論去路多遠的異鄉(xiāng),它的方向都不會是虛無的,它總是被來路所指引著,這個來路,無疑是出發(fā)的地方,無妨稱之為故鄉(xiāng),徐慧就是從故鄉(xiāng)起步的',帶著他的“異鄉(xiāng)夢”。

于是,這位走在異鄉(xiāng)路上的作家,就誕生了《永遠的異鄉(xiāng)人》,這部作品收錄了徐慧行走異鄉(xiāng)二十余載的感思,分六輯,這六輯分別囊括了,散文、散文詩、雜文、文藝評論,從此可窺見,徐慧是個寫作的多面手。

談論一位作家的作品,是不可撇開其人的,徐慧骨子里是個激情澎湃的詩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詩有“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并且說,有我之境,由動之靜時得知,宏壯有氣勢。如果套用給徐慧,徐慧這本散文集無疑有著“有我之境”的意味,有著激蕩人心的力量。

我與徐慧在省作協(xié)讀書班認識的,一見如故,跟他在一起,只要帶著耳朵就行了,其他的都被他包辦了,他極善彈,語言幽默富有感染力,多是談他走在“異鄉(xiāng)”的銘心感受,讓你不覺地就被他帶入他的思想里去了,文如其人,讀他的文章,仿佛就聽他神聊。

比如他的《品味故鄉(xiāng)》一文,“這四年,我依然用不屈的靈魂挑著厚厚的期望和深深的內疚向前走著,我撫摸心情,平靜地和我不畏艱難、純樸寬厚對話,我漸漸明白了;我是鄉(xiāng)土雕塑的,父親讓我走出鄉(xiāng)土來,未必不是為了讓我以更好的姿態(tài)走進鄉(xiāng)土。”這段文字可以說是徐慧的直抒胸臆,也是他走在異鄉(xiāng)的路上的顧首反思,“客里似家家似寄”,心安處既是故鄉(xiāng),不過,無論心飛出多遠,心靈深處總窖藏著鄉(xiāng)愁,越久越醇。

其實,異鄉(xiāng)的佳處多是青春的夢,“我本是一彎淺淺的清澈的小溪,我從山谷中流出,沿著晶瑩的碎石前行,有時候不甘寂寞,就隨意地唱幾首自己喜歡的歌?!覙芬庠谟幸鉄o意間,能給我周圍的花草樹木、土地莊稼以舒適的滋潤,以難得的美感。請告訴大海,我情愿在舒緩的路上逐漸消失……”(散文詩《小溪的自白》)無疑徐慧是以小溪自況的,這是作家準備步入異鄉(xiāng)的明澈初心,為異鄉(xiāng)的夢想,奉獻自己。

而今,作家徐慧已步入不惑之年,也就是說他已在異鄉(xiāng)的路上,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雖然已褪去了青春的張揚,可依舊熱情滿腔,正如他的雜文《原始人的零碎思想》中所言的,“人到中年,已至不惑,不能大為于天下,轉而修身齊家?!辈徽f別的,僅從作者自喻為“原始人”來說,顯而易見,他從未改變初心,同時,也秉承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天下的情懷,這在他的《原始人的家風》里,也有相類似的表達。

其實,徐慧是帶著自己的思想,行走在異鄉(xiāng)的路上的,行路不是目的,散發(fā)自己的光熱、思想、情懷,才是本真,書中收錄一些文藝評論,亦透露了他的人生觀,因為篇幅所限,就不再引文了。無疑,徐慧這部作品是值得稱道的。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八

我老家是江西省鄱陽縣,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這里依山傍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詩曾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說的就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

自從高中畢業(yè)后,在外漂泊了好幾年,這幾年回家的時間用手指都數的出來,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去呆上幾天。過年后,又匆匆踏上北去的列車?,F在對于我而言,故鄉(xiāng)大概是非常遙遠的一個地方吧!就像他們說的“從踏上列車的那一刻,故鄉(xiāng)從此只有冬,再無春夏秋”,這大概是離家在外的游子的真實寫照。很喜歡歌手許巍的一首《故鄉(xiāng)》 ,它描寫的意境與我現在的心情無異。

2015年的春節(jié)與往常一樣,從徐州出發(fā),在綠皮車里呆上一夜,第二日才到達九江。然后坐上九江到鄱陽的汽車,一路向南,橫跨長江大橋,經過160公里的路程,這才到了我的故鄉(xiāng)。還沒到車站的時候,父親打來電話,說來車站接我,我說好,還沒等我掛斷電話,父親就急匆匆的趕去車站了。下車的時候,我看見父親站在車站的臺階上,滄桑的臉不知何時又多了幾條皺紋,他看見了我,便高興的過來幫我提行李。這一幕,我竟無法言語。

我老家在農村,村里人口不多,大多都在外打工,大多數人春節(jié)才會回來一趟。在外面的日子,人與人之間彼此是冷漠的,所以剛到家的.時候,有點不適應,因為鄰里之間親切的打招呼,我反而有點不知所措了。村里這幾年新建了十幾棟大樓房,把村門口的農田填了,變作了密不透風的水泥森林。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但我感覺空氣質量是遠不及以前了。到家后的幾天我一直在親戚家做客,或者在去親戚家的路上。每年的春節(jié),村里的喜酒都從臘月十幾一直擺到年三十。沒擺完酒的,年后接著擺酒。這讓我很不適應,我一直是個沉默的人,每天都宅在家里,我也從不主動邀朋友玩,如果讓我整天呆在別人家,估計我會瘋掉吧。最近幾年興起的廣場舞、腰鼓隊,全國人民都在樂此不疲,所以母親過年期間的活動倒是挺忙的,無論哪家辦喜酒,她們一幫人都得去跳上一段。也虧得這些活動,使母親的性格開朗了許多,以前我母親也不太愛說話,但這幾年,她變得開朗多了,人也精神了。

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全家人一起吃了一頓團圓飯。這頓飯,也是我一年中吃過的最難忘的一頓飯。我們那兒的習俗是年三十早上過小年,晚上十二點過后過大年。至于為什么是早上過年,這里面還有個故事:“話說幾十年前,我們村里和其他地方一樣,也是二十九全村人在一起過小年,但卻因為一個人改變了。我們村里的一個老人,人稱“喜伯伯”,有一年,他在二十九日去另一個村接幾個人回來過年,這幾個人原來也是我們村的,因為一些事搬走了。那時候沒有燈,沒有車,也沒有電話,喜伯伯就走著去。那時候的路,也不好走,只能走山路,而那時候的山,都是參天大樹,不像現在,光禿禿的像個和尚的腦袋。他一天一夜都沒回來,他迷路了。而村里有個習俗,人沒到齊,不能開飯,所以就這樣一直等他。而他,第二天早上才回來。全村人這才上席,開始過年”。這個故事我是聽村里老人講的,我發(fā)現今天的習俗與過去真是相去甚遠了。改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以前的人太善良。

當我呼吸著充滿煙霧的空氣時,煙花爆竹也終于燃放完了。而我,也將離開故鄉(xiāng),獨自去遠方流浪。其實故鄉(xiāng)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當你離開它,你總是會想起它,這個地方不一定好,卻是你夢想的避風港。

異鄉(xiāng)漂泊的散文篇九

我的大姊時常會問我,你的將來要怎么辦?就一個人這樣的走,你會好好的嗎?

每次我的心都會痛起來,我不停地安慰自己——不痛,不痛!

這是我必須面對的問題,這條路我沒有退路。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只知道,我的心也會痛,痛到我會在某一個夜晚不想回到住所,因為怕了,害怕了那種孤單的感覺!害怕房間的空蕩蕩。

別問我將來的日子會怎么過?我一樣地去上班,賺取薪水獨立地生活,而且最近我打算去學插花,在生命里合適的時候,我想擁有自己的一家鮮花店,我還在學做小菜,做好了送給朋友品嘗。

在天氣很好的時候,我會選擇一個美麗的風景區(qū),去看看風景,一個人走在山水里,那樣的感覺很好,有時候也會約個同事一起!

我又養(yǎng)了一只兔子,這一次要是有誰,再敢偷走它,我定會掐死她。

夜色里,我拉上粉色的窗簾,將自己房門關好,透著窗戶看外面的夜景,我不想出門,我大姊說,我是不適合夜行的人。

在溫暖的燈光下,聽一首好聽的歌,翻讀床頭的書,趴在溫軟的被子里,我沒有遺憾,我已經很知足了。不要問我將來該如何,這塵世間又有誰真的知道將來?決定過生死?四十年后我們都將歸于塵與土……或者當下我們還健康的活著就是最大的贏家,就該感恩上帝,不是嗎?!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7471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