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教案(模板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7 19:13:02
高中音樂教案(模板9篇)
時間:2023-10-17 19:13:02     小編:字海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音樂教案篇一

一、聆聽《c小調練習曲》及《愛之夢》,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進一步認識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特征。

二、在聆聽、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認識、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三、初步懂得有關“練習曲”的基礎知識。

通過分段欣賞和完整聆聽《c小調練習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內涵。

一、導入

1、課前播放《c小調練習曲》。

2、提問:“同學們知道這首鋼琴曲的作者和名稱嗎?(肖邦《c小調練習曲》)

二、《c小調練習曲》

1、簡介作者:肖邦

a、請學生談談對肖邦的認識。

b、老師補充。

2、分部欣賞樂曲。

a、聆聽樂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特點。

b、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自習書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離開波蘭赴法國途中,得知祖國爭取民族獨立的華沙起義失敗,悲憤之余,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著名的《c小調練習曲》。

c、復聽樂曲第一部分,進一步體驗音樂的情緒特點,熟悉第一主題。(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題)

(1)請學生談談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它讓你聯(lián)想到些什么?(老師補充:樂曲的第一部分是一個剛毅的、帶有英雄性格的主題,左手采用了上下翻騰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聯(lián)想到華沙起義的英雄們是怎樣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的,也讓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難平。)

(2)跟琴學唱第一主題。

d、聆聽樂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題)

(1)聽音樂,感受這一部分音樂的情緒與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學唱主題,從旋律和節(jié)奏等音樂要素方面與第一主題進行比較。

(3)再聽第二部分,聯(lián)想音樂表現(xiàn)了什么內容。(老師補充: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傷,它好象是人們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哀悼。)

e、聆聽樂曲的第三樂段。

思考:這一部再現(xiàn)了哪一個主題?它象征了什么?(樂曲的第三部分再現(xiàn)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題,它象征著人民的斗爭仍在繼續(xù),抗擊侵略的火焰并未熄滅。)

3、完整地欣賞《c小調練習曲》

4、音樂知識:練習曲

通常練習曲有兩類。一類為練習器樂、聲樂技巧的專業(yè)練習曲;另一類為音樂會練習曲。前一種練習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訓練目標,音樂會練習曲是由前者派生而來的。它已演變?yōu)橐环N炫技性的、在音樂會上可以演出的藝術作品。肖邦的《c小調練習曲》就屬于音樂會練習曲。

三、《愛之夢》

1、簡介作者:李斯特

2、簡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三首歌曲改編成三首鋼琴“夜曲”。原來的三首歌曲分別是《崇高的愛》《幸福地死》《愛吧》。改編后的三首夜曲被匯集成冊,曲集統(tǒng)稱為《愛之夢》。在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為最好,流傳也最廣。因此,人們通常所稱之為《愛之夢》的曲子,實際上是《愛之夢》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賞《愛之夢》(大屏幕顯示主題旋律)

a、聽音樂,思考:作品描繪了什么樣的意境?

b、配樂詩朗誦,通過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

四、總結

本課的兩首鋼琴曲,表現(xiàn)了極不相同的兩種情感?!禼小調練習曲》悲憤激昂的氣勢令人熱血沸騰,《愛之夢》中的柔美、夢幻般的詩意令人陶醉,盡情表達了人們內心的豐富情感,這正是浪漫主義藝術的本質。

高中音樂教案篇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聆聽《金蛇狂舞》,感受、體驗其熱鬧、活潑的音樂情緒,體會江南人民賽龍船的熱烈場景和歡騰的情緒。

【過程與方法】

在感受、體驗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認識聶耳及其創(chuàng)作特點,掌握這位革命音樂家的偉大貢獻。

【知識與技能】

帶感情哼唱作品,認識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體會作品情感。

【重點】

反復聽賞音樂作品,體會作者表達的音樂情感,認識了解聶耳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

【難點】

理解并掌握螺螄結頂?shù)膫鹘y(tǒng)作曲技法。

多媒體、鋼琴

(一)情景導入

1、教師為學生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剪輯視頻,并請同學們仔細留意:“視頻中出現(xiàn)的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在哪里聽過?”

學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師總結并追問:“這樣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給現(xiàn)場營造了什么樣的效果呢?”由此,順勢導入本課。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樂曲,樂曲表達了什么情緒?聽此樂曲可以想象一幅什么樣的場景?(歡騰的情緒;營造了節(jié)日氛圍,表現(xiàn)了江南人民在節(jié)日的夜晚賽龍舟的熱烈場景)

2、請同學們通過以往的歷史常識結合課前的預習,簡單介紹聶耳生平,教師做適當總結。(聶耳,是我國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創(chuàng)作之中,也被稱為是“人民音樂家”。它的創(chuàng)作領域包括群眾歌曲、抒情歌曲、若干電影音樂作品以及民間器樂合奏曲,代表作品《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曉》等等。)

3、樂曲的體裁形式是什么?(民樂合奏曲)

(三)探究學習

1、再次聆聽《金蛇狂舞》,通過欣賞和觀察樂譜,學生劃分樂段,教師做總結。(樂曲分為幾個部分?樂曲演奏主要由哪些樂器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復交替組成循環(huán)結構,樂譜上已經標注了分段記號。以鑼、鼓等打擊樂器為主,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也使樂曲民族特色更加鮮明。)

2、分段聽賞音樂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聽第一段,這段音樂描述了什么場景?(比賽開始時整裝待發(fā),人聲鼎沸的場面。)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聽第二段,并思考:這一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來表現(xiàn)的?(情緒更加熱烈,節(jié)奏更加緊湊、力度加強、速度變快。)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聽賞第三段音樂,并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別指的是什么?(金蛇——江面上比賽的龍舟,狂舞——龍舟隊爭先恐后競賽的場面。)

3、探尋音樂的創(chuàng)作手法。

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作品,并結合第三段的樂譜,教師彈琴,學生通過分組對唱、接龍的方式仔細展開思考:在這段旋律中你能否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呢?這是一種什么創(chuàng)作手法?(樂句之間上下呼應、呈現(xiàn)出逐漸緊縮的形式,最終以簡潔的單音結束全曲。這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作曲手法,叫做“螺螄(si)結頂”。)

4、思考為什么運用“螺螄結頂”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怎樣演奏才能更準確的表達音樂情感?(“螺螄結頂”可以很形象呈現(xiàn)問答句式;演奏時,一問一答要體現(xiàn)出一強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鮮明的力度對比。整體速度稍快些,這樣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體情感準確的表現(xiàn)出來。)

5、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三)拓展延伸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fā)言。

2、師生共同總結。(兩位作曲家生活于完全不同點歷史時期——解放前和解放后,因此,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與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四)小結作業(yè)

1、師生用問答的形式,共同總結本課主旨。(結合時代背景欣賞音樂作品,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音樂文化)

2、下節(jié)課我們以“人民革命音樂家”為主題召開一次音樂賞聽會,同學們在課下整理文本及音響資料,下節(jié)課分享。

高中音樂教案篇三

1.感受、體驗爵士樂的風格特征,了解相關文化及藝術價值,逐步對爵士樂產生興趣。

2.通過體驗、對比、小組合作等方式感受爵士樂的音樂特點,通過改編樂曲提升審美創(chuàng)造力。

3.認識爵士樂,了解它的發(fā)展和音樂特點

【重點】

通過欣賞,了解爵士樂的風格特點。

【難點】

掌握爵士樂的節(jié)奏特點,并通過實踐加深理解。

多媒體、音響

(一)新課導入

播放民歌《茉莉花》,學生欣賞。

教師引導:同學們,這首歌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接下來老師要給大家聽一曲與眾不同的《茉莉花》,大家聽一下這首《茉莉花》和剛才的相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播放爵士樂《茉莉花》。(欣賞完后學生舉手發(fā)言)

教師總結:第一首《茉莉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民歌,第二首在風格上完全改變了,改編成了一種新的形式,這種新的音樂形式就是爵士樂,今天我們就走進爵士樂的世界親身感受一下。

(二)新課教授

1.走進爵士樂

播放爵士樂《what a wonderful world》,學生欣賞完談對爵士樂的初步感受。

教師進行總結:爵士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于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的黑人音樂,后來傳入城市風靡美國,并成為世界性的流行音樂。

(1)了解“布魯斯”音樂

教師簡單介紹“布魯斯”音樂:17-18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將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成為奴隸,被迫勞動,受盡折磨。黑奴們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常常唱一種哀歌表達他們痛苦的心聲,由于藍色在美國被看做是憂郁的色彩,這種悲哀的歌曲,統(tǒng)稱為“布魯斯”而爵士音樂就來源于“布魯斯”。

現(xiàn)在給大家播放一小段“布魯斯”音樂片段,通過欣賞,大家感受一下。

(播放“布魯斯”音樂片段)

教師提問:“布魯斯”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感受?請從音樂情緒和音樂要素來分析。

學生討論回答(“布魯斯”音樂憂郁、悲傷、變化音多,節(jié)奏復雜,較難掌握。從音階上看,它的三級音和七級音經常降低一點,有時五級音也降低。這些降音還常輔之以滑音和顫音,因而更加強了歌曲憂郁、悲傷的色彩。旋律中多用切分節(jié)奏,形成輕重音顛倒的感覺。和弦常用主和弦、屬和弦和下屬和弦,因此,和聲聽起來很和諧,而且樸素。)

(2)了解“拉格泰姆”的鋼琴音樂

教師請學生根據搜集到的資料,簡單介紹“拉格泰姆”音樂。

爵士樂還有另一個起源,是來自一種叫“拉格泰姆”的鋼琴音樂。我們再來欣賞一段“拉格泰姆”音樂片段。通過欣賞,看大家能否對“拉格泰姆”的音樂特點總結一二。在欣賞過程中可適當跟著音樂打節(jié)奏。

(播放“拉格泰姆”音樂片段,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總結:“拉格泰姆“是19世紀末,一位名叫喬普林的黑人鋼琴手創(chuàng)造的。右手高聲部演奏節(jié)奏特別的切分音主旋律或琶音,左手則是規(guī)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輕重音組成的節(jié)奏。這樣左右手形成交錯的節(jié)拍,使音樂帶有幽默、歡樂、活潑的情趣。它和“布魯斯”節(jié)拍上相似,都是重拍后移。

(3)了解爵士樂的特點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欣賞和了解,我們大致能總結出爵士樂的幾個基本特點,首先是它的節(jié)奏比較多變,大多時候用的都是切分音;其次,爵士樂帶有很強的即興性,由其早期的黑人不識譜,大多是靠靈感激發(fā),對熟悉的曲調加以變化。因此,爵士樂又被稱之為“靈魂音樂”。

2.欣賞《南部之子》

我們在爵士樂的世界觀光了一圈,接下來欣賞一首早期的爵士樂作品,是由“爵士樂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的《南部之子》。

(播放《南部之子》,播放完畢學生舉手發(fā)言)

教師總結:樂曲速度較快,體現(xiàn)一種愉悅的心情,并運用了大量的切分節(jié)奏,是一首帶有幽默、歡快、活潑情緒的舞蹈型音樂。演奏樂器有小號、鋼琴、爵士鼓,其中主奏樂器是小號。

3.再次播放《南部之子》,主要感受作品的節(jié)奏,為小活動做準備。

出示節(jié)奏譜例,將學生分成兩組,每組負責一個聲部的節(jié)奏,用手掌打出節(jié)奏。通過這個活動進行節(jié)奏練習,加深對爵士樂節(jié)奏的體驗。

(三)拓展提高

教師將學生分為四小組,將樂曲改編成帶有爵士風格的《小星星》

(1)學生小組討論,根據爵士樂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編,教師進行點評。

(2)學生演奏。

(四)小結作業(yè)

今天的爵士樂已發(fā)展成為一種既有個人獨奏、小樂團,也有類似交響樂團的大樂隊編制,在流行樂領域也深入人心,同時爵士舞也成為現(xiàn)在很多人的業(yè)余愛好。爵士樂的影響已遍布世界,它的自由和不被束縛被大眾所喜愛,大家多從身邊著手,搜集爵士樂,體會它的美。

高中音樂教案篇四

1、通過聆聽、分析歌曲,感受其遼闊的曲調,人物真摯的'情感,領略音樂與戲劇結合的藝術魅力,進而喜歡中國的歌劇藝術。

2、通過分段聆聽感受音樂的風格特點、體驗音樂之美,掌握合作意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學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曲式結構,感受“江姐”的性格特點,并說出歌曲的音樂風格。

重點:

學唱歌曲,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說出歌曲的音樂風格。

難點:

掌握歌曲的曲式結構特點,感受“江姐”的性格特點并體會歌曲表達的情感。

(一)提問導入

教師向學生提問什么是歌劇藝術?并請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歌劇作品。

學生自由進行介紹。

教師總結:16世紀初,在意大利誕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歌劇。并出現(xiàn)了一大批經典的優(yōu)秀的歌劇作品。在20世紀初,我們國家也出現(xiàn)了自己的民族歌劇,《江姐》就是眾多優(yōu)秀作品中的一部經典作品。由此導入新課。

(二)初步感知

1、播放多媒體,并提出問題:歌曲帶來的感受是什么?

2、再請同學們進行分享查閱關于歌劇《江姐》與歌曲《紅梅贊》的一些相關知識。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全國解放前夕,中共地下黨員江雪琴(江姐)帶著重要的任務,奔赴川北,途中聞聽丈夫被害的消息,忍著悲痛,拖入戰(zhàn)斗,期間備叛徒陷害入獄,面對敵人的種種酷刑,她大義凜然,嚴詞痛斥敵人。最后在重慶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義?!都t梅贊》是歌劇《江姐》的主題歌,這首歌在全劇中多次出現(xiàn),為江姐的音樂基調做了全面的概括,是貫穿全劇的音樂主題,江姐的唱腔大都由此發(fā)展而來。

3、教師再次完整播放歌曲,與學生共同欣賞。

(三)探究學習

1、教師范唱,請學生看著歌詞,進行小聲跟唱。

學生跟唱之后,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歌曲的曲式結構是二段曲體,a、b兩段的結構相同,都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前三個樂句都是兩小節(jié),兩個樂段的最后一句都擴充為三小節(jié)。a段主要是對紅梅性格的具體描繪,b段是對紅梅品格的贊美。

2、教師播放a段音樂,請學生聆聽。

在聽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說出歌曲中的拖腔和裝飾音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

拖腔手法、裝飾音的使用,使歌曲既有了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清醇的鄉(xiāng)土氣息又使得歌曲旋律更加細膩樸實,深情而又樂觀,韻味十足。更能體現(xiàn)主人公“江姐”柔美的形象與堅韌品質。

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歌曲中的拖腔與裝飾音。

3、教師播放b段音樂,請學生聆聽。

提問學生:b段的曲調與第一段有什么異同?

學生自由討論。

教師總結:第二樂段是從第一樂段變化發(fā)展而成,旋律上在平緩中升調,第二段音調上更加高昂,節(jié)奏上更加明快,對未來充滿希望,情感也隨著曲調上揚而得到升華,不僅贊頌了梅花的品格,也體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堅忍不拔的品質。

4、完整的聆聽歌曲,品味歌詞。

(1)完整的聆聽歌曲,體會歌曲的音樂風格。

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四川民歌的基礎為主,廣泛地吸取了川劇、越劇、四川清音、京劇等諸多地方劇種的音樂語言加以創(chuàng)作,作曲技巧上多用七度、八度大跳音程,二者完美結合,演唱起來朗朗上口。更顯歌曲的磅礴的氣勢。

(2)品味《紅梅贊》歌詞。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老師進行講解,以紅梅來象征我們的同志。紅梅的生長環(huán)境十分兇險,用它來象征著我們革命的艱難與不易。當時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解放戰(zhàn)爭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的駐地就設在重慶,也就是在敵人的心臟。紅梅生長在最險惡的地方,這就寓意著我們的同志像紅梅一樣也是在最危險的地方與敵人展開斗爭工作的。紅梅開在最危險的地方,但同時也象征著是凝聚了黨的巨大革命精神的地方。正是因為生長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才使紅梅具有了堅忍不拔、不畏艱險、傲雪凌霜的品質。

5、再次完整的聆聽歌曲,能夠哼唱歌曲的旋律。

(四)拓展延伸

歌曲《紅梅贊》在整部歌劇中出現(xiàn)了四次,分別通過視頻觀看欣賞這四次出現(xiàn)的情景,簡單的談談歌曲出現(xiàn)的場景,感受這一經典佳作。

(五)課堂小結

通過欣賞、分析歌曲,我們感受到了曲調的遼闊清新、明朗剛健,通過歌詞的品味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全曲情緒在激情之余又不失抒情。感受這一經典之作。同時也要感受歌劇藝術之美,進而喜歡我國的歌劇藝術。

高中音樂教案篇五

2、從動畫片入手,讓學生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生入學,對初中音樂還很陌生,用動畫片來進行第一課教學,可以說是激發(fā)興趣的最好方法,這樣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也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學生熟悉的音符用童話故事中的人物以游戲的形式來學習,更是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新的教學要求。

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及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音符的自由組合

一、情境導入

1、學生在音樂中進入教室。

2、師生相互問好。

二、感受與探索

1、教師提問:大家喜歡聽童話故事嗎?說一說你聽過的故事名,或者說一說你最難忘的一個故事。

(用故事導入,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

2、“七個小矮人”大家聽過嗎,今天我們就來和他們一起做做小游戲。(出示:七個小矮人。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認識七個音符)

3、游戲:七個小矮人找朋友

要求:找出七個學生,一人一個名字,然后自己組合,站在一起后學生試唱,教師可彈琴伴奏。

4、學生自由探索,感受音樂。

5、學習新歌《地厚天高》

教材選取于大型動畫片《藍貓?zhí)詺馊枴?,學生早已十分熟悉,再一次出現(xiàn)在初中音樂課堂,會給學生一種想不到的喜悅。

6、采用試唱法和聽唱法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學歌曲。

三、展示與表現(xiàn)

1、將學生分組,各小組推選有音樂特長的學生。

2、教師組織學生將自己的特長展示出來

4、教師與學生一起對小組與個別同學進行評價。

(以學生自評為主,教師只指導學生如何評價,不作結論性的評價,但都要充分給予肯定)

四、教師小結,下課。

高中音樂教案篇六

1、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美和歌唱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2、突出藝術學科特點,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

3、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與欣賞方法,開闊視野,啟迪智慧,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音樂欣賞教學應以聆聽音樂為主,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比較與評價,使他們在欣賞音樂的實踐活動中認識、理解、鑒賞音樂。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

2、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直觀性的音樂教具與學具,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聽覺審美感受。

3、課堂欣賞教學與課外欣賞活動(音樂會、音樂欣賞講座、教師推薦的音樂作品錄音等)有機地結合,充分發(fā)揮欣賞教學對課外欣賞活動的指導作用。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chuàng)造意識。

1、強化管理,突出重點,抓住高考生命線;

2、樹立堅定的'事業(yè)心,虛心好學,努力提高專業(yè)水平;

3、加強教研教改,注重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4、加強合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

1、欣賞民歌、藝術歌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歌劇、舞劇音樂、器樂曲、室內樂、交響音樂等音樂作品。介紹有關音樂常識。

2、通過欣賞音樂,使學生了解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調式、織體、曲式等及其表現(xiàn)作用。

3、通過欣賞音樂,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歷史時期音樂的風格流派、藝術成就及其發(fā)展變化。

4、通過欣賞音樂,使學生了解音樂的功能及音樂與人、音樂與社會的關系。

1、欣賞內容是中外優(yōu)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xiàn)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經典性原則。

2、欣賞曲目的選擇重視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以弘揚祖國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注意學習世界各國、各地區(qū)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高中音樂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通過幾種民族樂器,了解民族器樂的四大分類及其特點;

3、能夠對樂曲的感受及相關知識的了解,激發(fā)學生樂觀向上、堅韌不拔、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音樂的興趣。

(二)能力發(fā)展目標

2、通過對器樂曲的欣賞、分析,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

(三)情感培養(yǎng)目標:

1、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接受音樂審美教育;

2、通過課件的展示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

3、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不斷通過對音樂材料的呈示產生愉悅的審美,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積極主動參與音樂實踐,體會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地位。

教學難點:

1、掌握《梅花三弄》的寓意、意境及結構的認識把握及對該曲欣賞興趣的調動;

2、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比較羞澀、敏感,教師要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表演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表現(xiàn)音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制作;

2、古箏;

3、教學音響cd;

4、書籍資料。

中國民族樂器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說明

導入

vcd播放女子十二樂坊現(xiàn)場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思考問題: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華民族樂器?

初步感受民族樂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民族樂器的發(fā)展及分類

早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擊掌、跺腳、運用勞動中的生產工具可以敲打節(jié)奏,發(fā)出聲音,于是人們便用自制的樂器表達他們的思想與情緒,這便是最初的民族器樂。隨著生產力不斷發(fā)展,不同的時代各種材料制作的樂器也先后產生了。到今天,我國所記載的樂器就有一千多種,真可算是“吹、拉、彈、打”樣樣具備。

向學生展示收集到各種民族樂器;

重點介紹古箏的構造及發(fā)展史

請學生在課前查找到的民族樂器的知識與全班同學分享

分別到講臺上演奏各種民族樂器、分辨各種民族樂器的音色

通過教師講解民族樂器的發(fā)展和分類了解中華民族樂器,再通過直觀感受、聽辯來感受和了解民族器樂的風格。

欣賞《梅花三弄》

1.簡介樂曲

2.活動與探究:

3、分析樂曲

播放《梅花三弄》的flash動畫

分析樂曲時教師試奏

學生分成三大組討論

請學生演奏泛音

通過flash動畫效果,學生初步感受樂曲。

教師演奏,學生直觀感受樂曲,激發(fā)學生興趣。

學生演奏泛音,感受古箏的音樂及古箏演奏手法

創(chuàng)作與活動

請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xiàn)梅花堅忍不拔的品質

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畫畫、寫作、唱歌等等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音樂的表現(xiàn)力。

小結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師生交流感受

教案說明:

一、教學內容設計說明

《中華民族樂器》是湖南省《藝術欣賞音樂》(湖南文藝出版社)高一年級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通過了解多種民族樂器、欣賞民族器樂曲的形式讓學生體驗和了解民族器樂曲的獨特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多樣化音樂風格的興趣和關注。通過參與各項音樂活動,讓學生感受音樂帶給人的歡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

二、教學策略

“在動中學,樂中學”

教師播放女子十二樂坊的視頻,營造一種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在創(chuàng)作與活動中,安排了學生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對梅花的歌頌,讓學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梅花的品質,不僅拓展延伸了課的內容,而且升華了樂曲的意義。

“以情感為主線”

黑格爾說過:“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币魳方逃母痉绞?,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不斷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用“情”字架起心靈與音樂之間理解與溝通的橋梁,才能較好的實施音樂教育的總體目標――審美教育。在高中音樂課程中,基本是音樂欣賞課,因此,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厭倦感,狀態(tài)比較消極。在欣賞古箏曲《梅花三弄》中,教師通過示奏,以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體驗,幫助學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現(xiàn)歌曲,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對學生情感的投入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雙向情感溝通的渠道。然后,再讓學生學習古箏的泛音,并到講臺上演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

“以活動促求知”

中學教師是以基礎教育為目標,要求學生向廣博與精深方向努力,卻永遠滿足不了學生中多種多樣的要求。在本課中,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前從網上查找民族樂器知識,到課堂上同學交流。這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面對浩如煙海的信息,學會了如何收集、整理信息,不僅擴大了知識面,而且也提高了學習的實踐能力,另外,通過這一活動,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了“交往”的空間,引導他們進行良好的交往與合作,這樣不僅能營造平等、民主、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思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高中音樂教案篇八

教學理念: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有音樂作品的欣賞、分析、創(chuàng)造都是為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xiàn)能力,并讓學生以審美的眼光欣賞音樂作品。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考慮了以下幾方面:

1、高中音樂新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其目標之一便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音樂教學中有機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樂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參與音樂教學實踐活動。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音樂學習的本身是創(chuàng)造。3、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特別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合理的設計學生律動及創(chuàng)作活動,讓鑒賞課不單一不枯燥,同時也給學生足夠的音樂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空間。教學目標:

1、體驗非洲音樂中復雜多變的節(jié)奏特點,了解鼓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地位。

2、通過欣賞和體驗,理解非洲音樂文化獨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3、了解非洲音樂文化對世界音樂文化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樂。教具準備:鼓、課件、音響設備。教學過程:

1、欣賞音樂《綠色的非洲》片段。

2、討論:

(1)這段音樂最打動你的是什么?

(2)談一談:心目中的非洲音樂。

設計意圖:以聽賞非洲黑人的鼓樂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走進非洲音樂。非洲音樂那豐富、變的節(jié)奏;自然、古樸的'旋律;清脆、重疊的鼓樂無不吸引著學生的欣賞的熱情和學習興趣。

(一)非洲音樂——鼓

1、欣賞非洲歌舞音樂《非洲贊歌》片段

(1)討論:這段音樂中最主要的伴奏樂器中什么?

鼓的方式很多樣,擊鼓的手法也很多,從而奏出不同的音響和效果。

(3)完整欣賞《非洲贊歌》,學生任選一種敲鼓的動作與姿勢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模擬鼓聲。

2、教師總結: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樂器,被稱為非洲傳統(tǒng)音樂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樂外,有時還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在非洲,鼓既是音樂又是語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樂器無法比得上的。

設計意圖:通過聽一聽、看一看、動一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了解非洲鼓的特點及簡單的演奏手法。同時使學生理解鼓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同時在非洲民族民間舞蹈中,學生還體驗了非洲人民優(yōu)美、古樸的舞姿;奇異的裝扮和色彩,反復、呼應的吟唱方式。充分感受了非洲歌舞強烈的音樂震撼力。

(二)非洲音樂——節(jié)奏

1、欣賞非洲音樂《鼓舞》。引導學生跟隨音樂體驗節(jié)奏特點。

(1)討論:你能模仿出這段音樂中出現(xiàn)最多的幾組節(jié)奏嗎?

(2)請幾位同學用鼓敲出音樂《鼓舞》的典型節(jié)奏。

(3)教師總結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及典型的節(jié)奏型。并以課件展示節(jié)奏型。

2、節(jié)奏模仿:學習幾組典型的非洲音樂節(jié)奏。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模仿等體驗活動,讓學生能親身體驗非洲音樂復雜多變的節(jié)奏特點,認識和理解非洲音樂獨特的魅力。

(三)非洲音樂——神秘的宗教色彩

1、欣賞非洲歌舞《凱特舞》。

(2)討論:在非洲,音樂除了娛樂,還具有哪些功能?

2、學生交流對非洲音樂社會性的理解,認識和理解非洲音樂神秘的宗教色彩。

3、學唱主題旋律。引導學生以一人領唱眾人和的呼應歌唱形式,感受非洲音樂的歌唱特點,體會非洲人民樸實無華、沒有旋律的起伏,只有崇敬自然的反復音節(jié)的吟唱風格。

4、教師總結:音樂不僅僅有娛樂性,還有其社會性與宗教性,這一特點在非洲音樂中尤其突出。在非洲,人們認為音樂不僅能贊頌人,還可以贊頌神,不僅能驅魔祛病,還能通靈祭神。人們常常跳著奇異的舞蹈,哼唱著古樸的旋律共同進行部族的的情感交流與祭禮活動。設計意圖:通過非洲歌與舞的欣賞,使學生能理解非洲音樂神秘的宗教色彩,感受音樂攝人心魄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時通過簡單反復的旋律模唱,讓學生體會非洲音樂的旋律特點。

(四)非洲音樂——情境模擬

1、活動安排:把學生分成四小組。每一組分置二只鼓,讓學生在5分鐘內創(chuàng)編出心目中的非洲音樂和音樂場景,創(chuàng)編可以是非洲節(jié)奏的模擬,也可是非洲舞蹈的表演,還可以是非洲的生活情境的某一片段。要求:有鼓聲。

2、創(chuàng)編表演:請每一組同學各自表演創(chuàng)編的非洲音樂,并請其他同學們評一評他們表現(xiàn)了非洲音樂的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改變高中音樂課單一的欣賞與分析,開展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律動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把認知行為內化為基礎技能實踐活動。學生的律動與創(chuàng)編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

(一)非洲音樂與踢踏舞

1、欣賞踢踏舞片段。

2、討論:這種舞蹈最打動你的是什么?它借鑒了非洲音樂的哪些特點?

3、介紹踢踏舞:上一世紀二十年代是非洲黑人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了美國這塊移民大陸上,這些民間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踢踏舞。踢踏舞受黑人傳統(tǒng)吉鼓節(jié)奏的影響,音樂節(jié)奏豐富多變、舞蹈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自娛性,開放性和挑戰(zhàn)性。

(二)非洲音樂與爵士音樂。

1、欣賞爵士音樂《空虛布魯斯》

2、請學生描述所了解的爵士音樂。

3、討論:爵士音樂與非洲音樂的共同特點。

(三)課后探究:

1、除了踢踏舞和爵士音樂,你還了解哪些音樂形式受非洲音樂的影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以開放的心態(tài),正確審視非洲音樂的文化價值,同時通過欣賞和分析使學生理解、尊重并熱愛非洲音樂文化,開闊學生的欣賞視野。

教師語:非洲音樂是最樸實無華,最真純的音樂,其豐富多彩和變化多端的節(jié)奏,是世界音樂的寶貴資源,人們常說,非洲是節(jié)奏的故鄉(xiāng),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帶給世界音樂許多靈感。讓我們在非洲鼓精彩的表演中結束我們課堂中對非洲音樂的探索,我相信課后每一位同學都會對非洲音樂有更深的認識和探索。

背景音樂:非洲鼓樂《綠色的非洲》

高中音樂教案篇九

錄音機、多媒體。

通過欣賞《大?!罚箤W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樂的風格特點。

賞析《大?!?,感受、體驗其音樂風格。

領會和理解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

1、交響素描《大?!肥堑卤胛鲃?chuàng)作的一部音樂畫卷,它由三幅交響素描組成。三首素描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陽光的海面上變化無常的景象,描繪了海的氣氛和海的性格。它們既像是一部由三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曲,又好像是一首龐大的交響詩。本課欣賞的是《大?!返牡诙住逗@说逆覒颉?。

2、《海浪的嬉戲》描繪的是浪花在歡快地嬉戲。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響曲的話,那么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個輝煌的談諧曲樂章。海有萬千變化,有時安靜沉著,有時又令人感到困惑。而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繪的卻是它的自我歡娛——浪的游戲。在無數(shù)輕快典雅的樂句中,在色彩斑潤的和聲對置下,洶涌的波濤和騰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頓沖擊,成為樂曲的中心。輕快的舞蹈性旋律與節(jié)奏及其恢諧性的筆法,構筑成這一印象主義的音樂畫卷。

(一)展示思考題:這部作品與以往欣賞過的作品有不同嗎:你能說出有哪些不同?

(二)學生初聽《海浪的嬉戲》。

(三)老師引導學生回答思考題。

印象主義音樂產生于十九世紀末,它是受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影響而出現(xiàn)的音樂流派。它力求改變浪漫主義的主觀情感表現(xiàn),采用印象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渲染神秘朦朧,若隱若現(xiàn),虛無緣渺的氣氛和色彩,主張捕捉自然界的瞬間印象。

展示思考題:

a.這個片斷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

b.這個片斷描繪了大海怎樣的景象?

這首樂曲幾乎都是由這樣短小的動機,和不大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型組成的。這些旋律片斷生動而迷人地表現(xiàn)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陽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閃光。這個片斷是由長笛、單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杰出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印象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樂《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鋼琴曲《月光》,以及《云》、《節(jié)日》、《大?!返茸髌?。羅曼·羅蘭對德彪西是這樣描繪的:“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境畫家?!?/p>

a.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萬變,輪廓朦朧模糊,但有蹤跡可尋。而在其他音樂流派中,特別是民族樂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b.節(jié)奏上不強調節(jié)拍重音。在作品中,音樂小心地柔和流動地遮掩了節(jié)奏的律動,從一個小節(jié)滑向下一個小節(jié)。

c.和聲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閃爍的圖畫性質。德彪西強調音程八、五度的平行進行,而這樣的平行運動在古典時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樂派認為不協(xié)和的和聲,如二度進行及九和弦等:這樣就使他的作品出現(xiàn)了奇妙的色彩。

d.調式方面:由于更多地運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樂既不在大調上也不在小調上,而在二者之間搖擺,在各種調的邊緣徘徊,創(chuàng)造出難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繪畫中朦朧的輪廓。

e.在曲式結構上:傾向于小型作品,用簡單靈活的形式代替奏鳴曲式結構。

再聽《海浪的嬉戲》:

(一)要求學生邊聽邊把自己想到的內容用文字或繪畫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二)展示學生的文字描述或繪畫。

(用德彪西的一段話)我非常熱愛音樂。正因為我熱愛音樂,我試圖讓它脫離使它受到抑制的貧乏的傳統(tǒng)。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是室外的藝術,像自然那樣無邊無際,像風,像天空,像海洋。絕不能把音樂關在屋子里,成為學院派的藝術。

總之,印象主義的音樂就是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在藝術手法上追求更新的東西。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調變化,不連貫的短小動機的瞬息飄浮,都是印象派音樂明顯的標志。它反映了時代變化的初步跡象,是現(xiàn)代音樂許多重要特點和精神意境的發(fā)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76068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