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6:28:52
2023年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6篇)
時間:2023-06-06 16:28:52     小編:zdfb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確切含義.

2、知道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

2、能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現(xiàn)象.

3、會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計算有關問題(只限于一維運動).

三、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shù)耐评矸椒?

2、使學生知道自然科學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以及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基本掌握動量守恒定律.

難點:對動量守恒定律條件的掌握.

教學過程:

動量定理研究了一個物體受到力的沖量作用后,動量怎樣變化,那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相互作用時,會出現(xiàn)怎樣的總結果?這類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例如,兩個緊挨著站在冰面上的同學,不論誰推一下誰,他們都會向相反的方向滑開,兩個同學的動量都發(fā)生了變化,又如火車編組時車廂的對接,飛船在軌道上與另一航天器對接,這些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物體的動量都有變化,但它們遵循著一條重要的規(guī)律.

(-)系統(tǒng)

為了便于對問題的討論和分析,我們引入幾個概念.

1.系統(tǒng):存在相互作用的幾個物體所組成的整體,稱為系統(tǒng),系統(tǒng)可按解決問題的需要靈活選取.

2.內力:系統(tǒng)內各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內力.

3.外力:系統(tǒng)外其他物體作用在系統(tǒng)內任何一個物體上的力,稱為外力.

內力和外力的區(qū)分依賴于系統(tǒng)的選取,只有在確定了系統(tǒng)后,才能確定內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演示】如圖所示,氣墊導軌上的a、b兩滑塊在p、q兩處,在a、b間壓緊一被壓縮的彈簧,中間用細線把a、b拴住,m和n為兩個可移動的擋板,通過調節(jié)m、n的位置,使燒斷細線后a、b兩滑塊同時撞到相應的擋板上,這樣就可以用sa和sb分別表示a、b兩滑塊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測出兩滑塊的質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較masa和mbsb.

高二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

1.實驗條件:以a、b為系統(tǒng),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計.

2.實驗結論:兩物體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件下,相互作用過程中動量變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

【注意】因為動量的變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實驗結論理解為a、b兩物體的動量變化相同.

(三)動量守恒定律

1.表述:一個系統(tǒng)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為零,這個系統(tǒng)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守恒定律.

2.數(shù)學表達式:p=p’,對由a、b兩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有:mava+mbvb=mava’+mbvb’

(1)ma、mb分別是a、b兩物體的質量,va、vb、分別是它們相互作用前的速度,va’、vb’分別是它們相互作用后的速度.

【注意】式中各速度都應相對同一參考系,一般以地面為參考系.

(2)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是矢量式,解題時選取正方向后用正、負來表示方向,將矢量運算變?yōu)榇鷶?shù)運算.

3.成立條件

在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

(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為零,系統(tǒng)的總動量守恒.

(2)系統(tǒng)的內力遠大于外力,可忽略外力,系統(tǒng)的總動量守恒.

(3)系統(tǒng)在某一方向上滿足上述(1)或(2),則在該方向上系統(tǒng)的總動量守恒.

4.適用范圍

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規(guī)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觀系統(tǒng),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觀系統(tǒng),無論系統(tǒng)內各物體之間相互作用是什么力,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動量守恒定律都是適用的.

(四)由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可導出動量守恒定律

設兩個物體m1和m2發(fā)生相互作用,物體1對物體2的作用力是f12,物體2對物體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兩個物體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時間△vt內,分別對物體1和2用動量定理得:f21△vt=△p1;f12△vt=△p2,由牛頓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p1=-△p2,即:

△p=△p1+△p2=0或m1v1+m2v2=m1v1’+m2v2’.

【例1】如圖所示,氣球與繩梯的質量為m,氣球的繩梯上站著一個質量為m的人,整個系統(tǒng)保持靜止狀態(tài),不計空氣阻力,則當人沿繩梯向上爬時,對于人和氣球(包括繩梯)這一系統(tǒng)來說動量是否守恒?為什么?

【解析】對于這一系統(tǒng)來說,動量是守恒的,因為當人未沿繩梯向上爬時,系統(tǒng)保持靜止狀態(tài),說明系統(tǒng)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統(tǒng)所受的外力之和為零,當人向上爬時,氣球同時會向下運動,人與梯間的相互作用力總是等值反向,系統(tǒng)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終為零,因此系統(tǒng)的動量是守恒的.

【例2】如圖所示是a、b兩滑塊在碰撞前后的閃光照片部分示意圖,圖中滑塊a的質量為0.14kg,滑塊b的質量為0.22kg,所用標尺的最小刻度是0.5cm,閃光照相時每秒拍攝10次,試根據(jù)圖示回答:

(1)作用前后滑塊a動量的增量為多少?方向如何?

(2)碰撞前后a和b的總動量是否守恒?

【解析】從圖中a、b兩位置的變化可知,作用前b是靜止的,作用后b向右運動,a向左運動,+mbvb=mava’+mbvb’

(1)va=sa/t=0.05/0.1=0.5(m/s);

va′=sa′/t=-0.005/0.1=-0.05(m/s)

△pa=mava’-mava=0.14_(-0.05)-0.14_0.5=-0.077(kg·m/s),方向向左.

(2)碰撞前總動量p=pa=mava=0.14_0.5=0.07(kg·m/s)

碰撞后總動量p’=mava’+mbvb’

=0.14_(-0.06)+0.22_(0.035/0.1)=0.07(kg·m/s)

p=p’,碰撞前后a、b的總動量守恒.

【例3】一質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運動的物體,撞上靜止于該水平面上質量mb=0.5kg的物體b,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撞后兩物體的速度分別為多大?

(1)撞后第1s末兩物距0.6m.

(2)撞后第1s末兩物相距3.4m.

【解析】以a、b兩物為一個系統(tǒng),相互作用中無其他外力,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

設撞后a、b兩物的速度分別為va’和vb’,以va的方向為正方向,則有:

mava=mava’+mbvb’;

vb’t-va’t=s

(1)當s=0.6m時,解得va’=1m/s,vb’=1.6m/s,a、b同方向運動.

(2)當s=3.4m時,解得va’=-1m/s,vb’=2.4m/s,a、b反方向運動.

【例4】如圖所示,a、b、c三木塊的質量分別為ma=0.5kg,mb=0.3kg,mc=0.2kg,a和b緊靠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表面滑行到b的上表面,由于摩擦最終與b木塊的共同速度為8m/s,求c剛脫離a時,a的速度和c的速度.

【解析】c在a的上表面滑行時,a和b的速度相同,c在b的上表面滑行時,a和b脫離.a做勻速運動,對a、b、c三物組成的系統(tǒng),總動量守恒.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節(jié)課“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的基礎上總結出動量守恒定律就變得水到渠成。因此本堂課先是在前堂課的基礎上由老師介紹物理前輩就是在追尋不變量的努力中,逐漸明確了動量的概念,并經(jīng)過幾代物理學家的探索與爭論,總結出動量守恒定律。接下來學習動量守恒的條件,練習應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簡單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知道機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節(jié)的學習可以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學習進行類比,通過類比建立起知識的增長點。具體類比定律的內容、適用條件、公式表示、應用目的。

三、教法分析

通過總結前節(jié)學習的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通過類比教學來提高學生理解能力。通過練習來提高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要圍繞上述能力的提高來進行。

四、教學目標

4.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量守恒定律的內容、適用條件。

(2)能應用動量守恒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動量守恒定律,在練習的過程中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4.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理論的應用和理論的價值。

五、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與總結]前一節(jié)通過同學們從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中得出:兩個物體各自的質量與自己速度的乘積之和在碰撞過程中保持不變。今天我還要告訴大家,科學前輩在追尋“不變量”的過程,逐漸意識到物理學中還需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動量,并定義這個物理量的矢量。

[閱讀與學習]學生閱讀課本掌握動量的定義。具體有定義文字表述、公式表示、方向定義、單位。

[例題1]一個質量是0.1kg的鋼球,以6 m/s 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一個堅硬的障礙物后被彈回,沿著同一直線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運動(如圖二所示),

求:(1)碰撞前后鋼球的動量各是多少?

(2)碰撞前后鋼球的動量變化?

分析:動量是矢量,雖然碰撞前后鋼球速度的大小沒有變化,都是6m/s,但速度的方向變化了,所以動量也發(fā)生了變化。為了求得鋼球動量的變化量,先要確定碰撞前和碰撞后鋼球的動量。碰撞前后鋼球是在同一條直線上運動的。選定坐標的方向為矢量正方向。

解:略

[閱讀與學習]學生閱讀課本掌握系統(tǒng)、內力和外力概念。

師:請一個同學舉例說明什么系統(tǒng)?什么叫內力?什么叫外力?

生:兩個同學站在冰面上做互推游戲。如果我們要研究互推后兩個人的速度大小,可以把兩人看成一個系統(tǒng)。兩人的相互作用力為內力。兩人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為外力。

[閱讀與學習]學生閱讀課本掌握動量守恒定律。

例題2:在列車編組站里,一輛m1=1.8×104kg的貨車在平直軌道上以v1=2m/s的速度運動,碰上一輛m2=2.2×104kg的靜止的貨車,它們碰撞后結合在一起繼續(xù)運動。求:貨車碰撞后運動的速度。

[要求]學生練習后,先做好的學生將解答過程寫在黑板上,老師依據(jù)學生的解答進行點評。目的讓學生學會判斷動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條件,會利用動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根據(jù)計算結果判斷運動方向。

例題3:甲、乙兩位同學靜止在光滑的冰面上,甲推了乙一下,結果兩人相反方向滑去。甲推乙前,他們的總動量為零。甲推乙后,他們都有了動量,總動量還等于零嗎?已知甲的質量為50kg、乙的質量為45kg,甲的速率與乙的速率之比是多少?

[要求]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因為動量是矢量,正是因為是矢量,兩個運動方向相反的人的總動量才能為零。再要求學生列方程求解,并注意矢量的方向。

六、教學反思

因為有前一節(jié)課的探究過程和探究結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動量守恒定律,學生很容易接受。課堂中把動量守恒定律與機械能守恒定律進行類比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監(jiān)控。動量守恒定律和的簡單應用要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老師要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有效點評。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適用于宏觀物體,也適用于微觀粒子;既適用于低速運動物體,也適用于高速運動物體,甚至對力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的問題中,動量守恒定律也適用。它是除牛頓運動定律與能量觀點外,另一種更廣泛的解決動力學問題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學,電學中也會用到此定律。

二.知識結構

1,動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如果一個系統(tǒng)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為零,這個系統(tǒng)的總動量保持不變。

2,動量守恒的條件:系統(tǒng)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為零。

3,實驗驗證:兩個彈性小球的彈性碰撞。設兩個小球的質量分別為m1和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碰撞后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

由動量守恒有:

m1·v1+m2·v2=m1·v`1+m2·v`2

4,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天體,無論是什么性質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對相互作用情況還了解得不大清楚,動量守恒定律都是適用的。

5,靈活運用動量守恒定律和注意事項:動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適性。當系統(tǒng)受到的合外力不為零,但是在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為零,那么在該方向上可以運用動量守恒定律。在運用動量守恒定律之前應嚴格檢驗是否符合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本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并會應用動量守恒定律這一應用廣泛的自然規(guī)律,要達到這一目的,每個學生就需要正確理解其成立的條件和使用的特點。而動量又是矢量,因此,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1)掌握動量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條件。(2)動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

(2)能用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

(3)知道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

2,過程與方法

(1)會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現(xiàn)象;

(2)會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求解運動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動量守恒定律的推導,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shù)耐评矸椒?

(2)通過動量守恒定律的學習,進一步掌握物理學的思維方法及研究規(guī)律。了解物理學來源于生產實踐。

(3)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準確觀察、深入思考、抓主要矛盾,抽象概括,形成規(guī)律。反過來利用規(guī)律指導實踐,發(fā)現(xiàn)新的規(guī)律。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在掌握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逐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

五.學生分析

在學習動量守恒定律之前,同學們已經(jīng)學習了動量定理和牛頓運動定律,具有了一定的基礎,重要的是推導動量守恒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六.教學設計(兩課時)

1.導入新課

首先,請學生回顧動量及動量定理:p=mv;ft=p1-p0=△p

動量定理研究了一個物體受力一段時間后,它的動量怎樣變化。那么物體相互作用,又會怎樣呢?

(1)請兩個同學穿上旱冰鞋,靠近站在教室前邊,讓學生甲推乙學生一下,學生觀察現(xiàn)象。

(2)學生討論發(fā)生的現(xiàn)象。

2.新課教學

(1)實驗、觀察,初步得到兩輛小車在相互作用前后,動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a,用多媒體課件:介紹實驗裝置。

把兩個質量相等的小車靜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它們之間裝有彈簧,并用細線把它們拴在一起。

b,用cai課件模擬實驗的做法:

實驗一:第一次用質量相等的兩輛小車,剪斷細線,觀察兩輛小車到達擋板的先后。

實驗二:在其中的一輛小車上加砝碼,使其質量變?yōu)樵瓉淼?倍,重做上述實驗并注意觀察小車到達兩塊木擋板的先后。

c,學生在氣墊導軌上分組實驗并觀察;

d,實驗完畢后各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

e,教師針對實驗現(xiàn)象出示分析思考題:

①兩小車在細線未被剪斷前各自動量為多大?總動量是多大?

②剪斷細線后,在彈力作用下,兩小車被彈出,彈出后兩小車分別做什么運動?

③據(jù)兩小車所做的運動,分析小球運動的距離、時間,得到它們的速度有什么關系?

④據(jù)動量等于質量與速度的乘積,分析在彈開后各自的動量和總動量各為多大?

⑤比較彈開前和彈出后的總動量,你得到什么結論?

f,學生討論后,回答上述問題。

(2)動量守恒定律的推導

a,用多媒體展示下列物理情景:

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的兩個小球,質量分別是m1和m2,沿著同一直線向相同的方向運動,速度分別是v1和v2,且v1>v2,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m2追上了m1,兩球發(fā)生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別是v`1和v`2,根據(jù)動量守恒定理列出表達式,并板書。

(3)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和內容:

a,學生結合實驗和推導實例中的條件初步分析得到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

b.學生閱讀課文,總結得到動量守恒定律:

一個系統(tǒng)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為0,這個系統(tǒng)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動量守恒定律。

c,教師板書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并敘述各個字母表示的物理量。

(4)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

a,學生閱讀課文有關的內容。

b,學生總結動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

c,教師歸納: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天體,無論是什么性質的相互作用力,即使對相互作用情況還了解得不大清楚,動量守恒定律都是適用的。

(5)安排課堂練習題,分組展示。

(6)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討學習,我們知道了:

a,動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相互作用的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

b,在理想狀態(tài)下即始終滿足守恒條件時,系統(tǒng)“總動量保持不變”不僅是指系統(tǒng)初末兩個狀態(tài)的總動量相等,而是整個過程中任意兩個時刻總動量都相等,但是、決不能認為系統(tǒng)內的每一個物體的總動量保持不變;

c,動量守恒的條件是: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為0;

d,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用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不僅適用于宏觀物體的低速運動,對微觀現(xiàn)象和高速運動同樣適用。

(7)安排課后練習題。

七.教案設計反思和課后反思

教案設計反思:《動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5中最重要的一節(jié),學生在學習這一節(jié)時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判斷是否滿足動量守恒。要想學習好這一節(jié)就需要知道動量守恒定律的推導過程以及推導方法。在學習了動量守恒之后就需要學會判斷動量是否守恒,這就是動量守恒的條件。高考物理選修3—5中的第二小題就是與動量守恒有關的計算,屬于物理選修3—5中的必考內容。在教案的設計中,重點放在了動量守恒的推導和動量守恒的條件上。在練習題中著重練習動量守恒的條件。

課后反思: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義。并能夠根據(jù)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力的分解,會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以及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制作實驗器材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經(jīng)歷力的分解概念和規(guī)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shù)學工具在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經(jīng)歷力的分解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guī)律。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學習,了解物理規(guī)律與數(shù)學規(guī)律之間存在和諧美,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

3、發(fā)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yǎng)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培養(yǎng)團隊精神。

設計意圖

為什么要實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據(jù)力的作用效果實施分解?這既是本課節(jié)教學的內容,更是該課節(jié)教學的重心!很多交換四認為只要教會學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據(jù)力的效果分解沒有必要,所以覺得這一節(jié)根本不需要教。其實本節(jié)內容是一個很好的科學探究的材料。本人對這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的啟發(fā),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dd驗證”,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學生的猜想dd實驗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探究出把一個理分解應該根據(jù)力的效果來分解。同時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本節(jié)課通過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設計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實驗讓學生動手做,親身去體驗和發(fā)現(xiàn)力的分解應該根據(jù)什么來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做實驗并不是一定要有專門的實驗室,實驗的條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創(chuàng)造,從而激發(fā)學生做實驗的興趣。

教學流程

一、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實驗】“四兩撥千斤”

(兩位大力氣男同學分別用雙手拉住繩子兩端,一位女生在繩子中間只用小手一拉就把兩位男生拉動了)

二、通過演示實驗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實驗】在墻上固定一個松緊繩(帶有兩個細繩套),教師用一個力把它拉到一個確定點,然后請兩個學生合作把它拉到確定點。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義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則?

結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問題-猜想-邏輯(數(shù)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請學生猜想

請學生邏輯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所以它們遵從同樣的規(guī)律

請學生實驗驗證(思考:如何驗證?)

利用上面的演示實驗的器材,請一位同學用一個繩套把結點拉到一定點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學用兩個力把結點也拉到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從而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得出結論: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探究二: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

請學生思考:一個力可以分解成怎樣的兩個力?分解的結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種可能性?(根據(jù)一條對角線可以做無數(shù)個平行四邊形,所以有無數(shù)解)

請學生思考:那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呢?

通過課堂一開始的實驗啟發(fā)學生:為什么一個人可以拉動兩個人,她的一個力從效果上來說可以分解成兩個沿著繩子的拉力從而把兩個人拉動。因此我們在實際問題中應該根據(jù)力的效果來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確定一個力產生的實際效果?

實例1、在斜面上的物塊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斜面上物體的重力會有哪些效果?

實驗驗證:用海綿鋪在斜面上和擋板側面,把比較重的物塊壓在上面可以明顯看到海綿發(fā)生的形變,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據(jù)實驗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通過計算可以求出兩個分力的大小

總結:力分解的步驟: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據(jù)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畫兩個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為對角線,畫平行四邊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為什么高大的橋要建造引橋,為什么公園的溜溜板要傾角很大?

實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物體對繩的拉力會有什么效果?

實驗一:用橡皮筋、鉛筆、繩套、鉤碼為器材做學生實驗自己體會(學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動手實驗)

實驗二:兩名同學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學在肘部用力下拉去體會力的效果,然后兩人互換

實驗三:觀看視頻(在支架與豎直墻相連處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細繩與水平桿的夾角變小,兩個分力大小如何變?

實驗驗證:(自制教具:用一個拐杖,沒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寬的橡皮筋,同時那一端掉著一個3千克的鉛球,有拐的一端讓學生頂在腰間,慢慢減小橡皮筋與拐杖之間的夾角,會發(fā)現(xiàn)學生手臂上越來越吃力,同時腰間感覺越來越難受,)請一位同學做演示實驗去體會。

探究四:合力一定,兩個分力隨它們之間的夾角變化如何變化?

學生猜想:

實驗驗證:用一根繩中間吊一鉛球,然后把兩個繩的端點距離逐漸拉大,最后會發(fā)現(xiàn)繩子拉斷,說明分力是逐漸變大的。請學生上講臺親自實踐,其他同學觀察分析。

請同學解釋一開始的實驗,為什么“四兩可以撥千斤”?

拓展引申:請同學們思考,我們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個專門用來測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個儀器呢?應該如何制造?

課后探究:一個已知力分解成兩個力,在一定條件下分解結果有多少種?

教學反思:

執(zhí)教完該課節(jié)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圍繞體驗性探究實驗做好了精心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習任務的推進,更主要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這就讓學生明白實驗對物理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要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東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這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是非常有益的。覺得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受上課時間的限制,這些實驗都是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設計,親歷那設計的過程,這樣就更加有意義,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更加有益。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解釋速度的概念,能夠概括速度的定義、公式、符號、單位和物理意義。

(2)解釋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定義并學會辨析。

(3)能夠說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認速度與速率。

2.過程與方法

(1)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全面、正確的關于速度的概念。

(2)通過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的過程,鍛煉使用極限思維。

(3)通過對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速度與速率的區(qū)別和分辨,學會運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速度全面正確地解釋來積極培育自身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

(2)積極將自己的觀點及見解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嘗試體會物理學中蘊含的對立統(tǒng)一。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學生在經(jīng)歷了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取代形象思維占據(jù)主要地位.學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夠按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利用假設思維進行學習;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種程度下學生思維不再是“抱殘守缺”,而是較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學生學習動機由興趣支撐逐漸轉變?yōu)橛梢庵局?,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5)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速度”的學習,學生在初中階段科學學科中所接受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與高中對于“速度”的定義截然不同,學生雖然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這個基礎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將初中階段所接受到的關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轉變?yōu)榭茖W概念,達到一個新的認知平衡是本節(jié)課的一條主線.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前面關于“位移”、“路程”的學習為本節(jié)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本節(jié)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jù)初中階段的學習積累對于“速度”難以產生正確、客觀的認識,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轉變;二是學生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兩個概念可能會有所混淆,教師應該利用課堂呈現(xiàn)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區(qū)分.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過極限的思維方法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難點:

對瞬時速度的理解,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

教學過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測驗3道題,情境引入,激發(fā)學生產生沖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運動會上,要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過相同的位移比較時間的長短。若運動的時間是相等的,我們可以根據(jù)位移的大小來比較。如果運動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呢?

在物理學中,我們引入速度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1.定義:位移δx與發(fā)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δt的比值(比值定義法)。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國際單位:m/s或m?s-1,其他單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保持不變。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不斷改變,根據(jù)求得的則表示物體在δ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稱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對于變速直線運動,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過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為了精確地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的快慢,我們可以將時間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應該是物體在這一瞬時的速度,稱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

⑴定義: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瞬間)的速度。

⑵瞬時速度簡稱速度,方向為物體的運動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速度”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確指出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我們應根據(jù)上下文去判斷?!捌骄俣取睂氖且欢螘r間,“瞬時速度”對應的是某一時刻。

3.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例:課本p16汽車速度計上指針所指的刻度是汽車的瞬時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與“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對各種速率和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勻速直線運動中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勻速直線運動中任何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輛汽車沿平直的公路行駛

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⑵若汽車前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總結: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應嚴格按照定義來計算。

例3:人乘自動扶梯上樓,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動,扶梯將人送上樓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動,某人沿扶梯走到樓上需20s。試計算這個人在扶梯開動的情況下仍以原來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樓上?(12s)

作業(yè):

必做:p18―1、2、3、4

選做:新新學案第一章第三節(jié)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六

一、背景和教學任務簡介

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是中學階段處理功能問題使用頻率最高的物理規(guī)律。而在動能定理的運用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初狀態(tài)、末狀態(tài)的確定;一個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計算。本節(jié)課在上一節(jié)對《功和功率》復習課的基礎上展開對《動能動能定理》復習課的教學。希望通過師生對一些實際問題的共同討論,使學生能根據(jù)題意,正確的確定初狀態(tài)、末狀態(tài);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合外力做功。希望使學生能加深對動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動能定理的一般解題規(guī)律,通過動能定理進一步加深功與能的關系的理解,讓學生對功、能關系有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

本節(jié)課的方法主要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然后歸納得出解決一些常見問題的方法,希望對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幫助。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一個簡單問題的引入讓學生回憶動能和能定理的內容;

2、理解和應用動能定理,掌握動能定理表達式的正確書寫。

3、分析得出應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解題步驟。

4、能熟練應用動能定理解決一定的物理問題。

能力目標:

1、能根據(jù)功是動能變化的量度關系解決簡單的力學問題。

2、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動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題應用,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復習課學習的興趣,牢固樹立能量觀點,堅定高考必勝信念。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本節(jié)重點是對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2、總功的分析與計算對學生來說始終是個難點,總功的符號書寫也是學生出錯率最多的地方,應通過例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動能定理進一步復習,讓學生學會正確熟練應用動能定理,掌握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這是本節(jié)的難點。

四、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流程:

通過同學們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戲引入復習內容,然后通過一個熱身訓練讓學生明確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同時教師把規(guī)范的解題步驟展示給學生,以便學生能逐漸掌握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正確書寫。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采用學生討論、思考、信息獲取、演算、總結及口頭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相互性,力求改變老師一講到底的傳統(tǒng)上課方式,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時根據(jù)學生的認知過程強化雙基教學,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基本能力。

教學流程是通過一個游戲活動引出動能和動能定理的復習內容。以受力分析為線索,通過師生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分析,最后由學生討論、發(fā)言,總結出動能定理解題的一般步驟,并且通過鞏固練習和思考提示學生進一步掌握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方法步驟。通過本節(jié)的復習,應使學生理解動能定理的內容,清楚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體會到應用動能定理解題較牛頓運動定律與運動學公式解題的優(yōu)點:即運用動能定理解題,由于不涉及物體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適合于恒力做功,也適合于變力做功,既適用于直線運動,也適用于曲線運動,因此用它來處理問題有時比較方便。從而使學生樹立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更高(高端思維方式)、更快(加快解題速度)、更強(強化能量意識)的思想。

五、學習資源準備

教學課件,“五羊高考”復習資料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七

一、內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節(jié)《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萬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節(jié),內容是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的應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學真是迷人”、“計算天體質量”和“發(fā)現(xiàn)未知天體”三個標題性內容。學生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一方面對萬有引力的應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過卡文迪許“稱量地球的質量”和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促進學生對物理學史的學習,并借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學習。

2.教學過程概述

本節(jié)課從宇宙中具有共同特點的幾幅圖片入手,對萬有引力提供天體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進行了復習引入萬有引力在天體運動中有什么應用呢?接下來,通過“假設你成為了一名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fā)現(xiàn)前方未知天體”,圍繞“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測出該天體的質量嗎”全面展開教學。密度的計算以及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自然過渡和涉及。在教材的處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書所限制,除了介紹教科書中重要的基本內容外,關注科技新進展和我國天文觀測技術的發(fā)展,時代氣息濃厚,反映課改精神,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計算天體質量”的學習,學會估算中數(shù)據(jù)的近似處理辦法,學會運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2)通過“發(fā)現(xiàn)未知天體”,“成功預測彗星的回歸”等內容的學習,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運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量,體驗運用萬有引力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發(fā)現(xiàn)未知天體”、“成功預測彗星的回歸”的學習,體會科學定律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過了解我國天文觀測技術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養(yǎng)成熱愛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中心天體質量的計算;

2.“稱量地球的質量”和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加強物理學史的教學。

五、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ppt課件等多媒體教學設備

六、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復習引入

通過幾張宇宙圖片的欣賞,學生體驗宇宙中螺旋的共同特點,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天體都遵循的規(guī)律。那么,萬有引力定律在天體運動中還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呢?讓我們一起進入本章《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的學習。

(二)、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中心問題

情境創(chuàng)設:假如你成為了一名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航行在宇宙深處,突然,前方一美麗的天體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你先關閉了宇宙的發(fā)動機,然后飛船剛好繞美麗天體做了完美的圓周運動,繞行一周后,飛船就平穩(wěn)的降落在了星球上。

合作討論: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測得這一神秘天體的質量嗎?

(學生通過小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形成自己本組的意見,由小組選出的代表來向全班展示自己思考的結果。)

小組代表講解展示:

思路一:測出宇宙飛船繞行一周的時間和軌道半徑,根據(jù)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即:

從而得出星球(中心天體)的質量

思路二:根據(jù)宇航員降落在星球表面上后,重力近似等于萬有引力,

即:得出

在思路二完成之后,緊接著問題:如何測得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呢?

(學生討論回答,現(xiàn)場教師展示借助小球的自由落體運動,通過現(xiàn)代技術“傳感器”現(xiàn)場完成重力加速度的測量。)

設計說明:1.通過“學生成為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fā)現(xiàn)未知天體”的情境創(chuàng)設,圍繞”如何測得星球的質量?”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學生的討論活動,在讓學生覺得有趣味的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來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解決本節(jié)課的中心問題。2.多媒體和現(xiàn)代測量方法——傳感器讓學生感受技術帶來的便捷。

(三)、物理學史展現(xiàn)人文魅力

啟示:一旦測出了引力常量g,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得到地球的質量了。

17,卡文迪許通過自己設計的扭秤實驗,成功得到了引力常量的值。因此卡文迪許把自己的實驗說成是“稱量地球的重量”,是不無道理的。

而正是這段故事,讓一個外行人、著名文學家馬克·吐溫滿懷激情的說:“科學真是迷人。根據(jù)零星的事實,增添一點猜想,竟能贏得那么多的收獲!”

(四)、課堂延伸——如何得到這一天體的密度?

設計說明:在這一問題中,老師提示了球體的體積公式,然后就把時間交給學生了。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演算,可得到的答案有兩種,一種是帶有半徑的,而另一種則是把半徑約分掉的?!盀槭裁窗霃娇梢约s掉呢?”這一問題又再一次促進了學生的思考。而這也保證了課堂的開放性。

(五)、發(fā)現(xiàn)未知天體

視頻:“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科學發(fā)現(xiàn)的足跡,注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和情感。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馮勞厄說:“沒有任何東西像牛頓引力理論對行星軌道的計算那樣,如此有力的樹立起人們對年輕物理學的尊敬。從此以后,這門自然科學成了巨大的精神王國……”

(六)、課堂小結與反饋簡單回顧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

七、板書設計:第4節(jié)《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

一、圖片欣賞,引入新課

二、測中心天體的質量

三、卡文迪許——人文魅力

四、應用

1.測天體密度

2.發(fā)現(xiàn)未知天體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通過“學生成為宇航員駕駛宇宙飛船發(fā)現(xiàn)未知天體”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極大的趣味中完成了本節(jié)中心內容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脈絡清晰。物理學家的人文魅力學生也有一定的感知。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八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特點和作用范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親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產生、方向、大小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過對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紹,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以后投身到新領域的探索中去。

二、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力的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生對與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對力有更清晰的認識,因此教學中應重點講解力的概念的建立過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過程。因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為其他內容的學習作鋪墊,所以應是本節(jié)的另外一個核心內容。

難點:不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對于不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的確定學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學中用實際操作突破難點。

三、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學資源:教材、多媒體課件、尺子、橡皮筋、彈簧測力計

四、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第一章我們學習了運動的描述,第二章我們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研究的是物體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可是什么原因導致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呢?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相互作用》會給出我們答案。

【新課教學】

一、力

【多媒體展示】足球場上的射門過程,以足球為研究對象

【教師演示】一把尺子壓彎、橡皮筋拉長等

【提問】什么原因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使物體的發(fā)生形變呢?

【知識點歸納】

(一)、定義: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測量:彈簧測力計

3.單位: 牛(n)

【強調】1、力的產生和存在離不開物質。

2、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只要有力產生就一定存在著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3、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的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提問】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演示】磁體間的相互作用;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結論】不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產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2、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

(三)、力的三要素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結論】大小不一樣,作用效果不一樣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別作用在同一運動物體上。

【結論】方向不一樣作用效果不一樣

【展示】用同樣大小的力在門的不同位置推門。

【結論】作用點不一樣,作用效果不一樣

【歸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強調】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力是矢量。

(四)、 力的圖示:

1、力的圖示:用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法。線段是按一定比例(標度)畫出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頭)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所在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6.力的示意圖:只畫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五)、力的分類

1、按性質: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2、按效果:拉力、彈力、壓力、動力、阻力等。

【例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說明只是甲對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對甲沒有施加力。

b甲對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c帶正電的甲球吸引帶負電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時吸引乙球。

d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

二.重力

(一)、定義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強調】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二)重力的三要素

1.大?。篻=mg 其中:g為當?shù)氐闹亓铀俣龋炜凑n本44頁“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結論,從赤道帶兩極重力加速度逐漸減小,因此重力的大小與地理位置有關。

2.方向

【提問】任何一個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嗎?請用實例說明你的依據(jù)。

【展示】垂柳、鉛垂線

【合作討論】生活中那些現(xiàn)象和應用方面涉及重力豎直向下的知識?

【歸納總結】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3.作用點

【講述】重心:一個物體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就叫做物體的重心。

【強調】我們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個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實際作用于物體無數(shù)個點上的無數(shù)個微小重力,這種方法叫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以后還會用到。

【合作探究】(1)找出不規(guī)則薄板的重心。

(2)找出環(huán)狀物體、空心球狀物體、三角形框架等物體的重心。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性實驗,并且總結物體重心的確定方法。

問題:重心是否一定在物體上?

【歸納總結】

1.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2. 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位置除跟物體形狀有關外,還跟物體的質量分布有關,重心偏向于質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例2】關于重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重心就是物體最重的一點。

b重心就是物體的幾何中心

c直鐵絲彎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鐵絲上

d重心是物體個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

(三)滲透法制教育:

利用載重汽車超載,引起的路面嚴重變形而毀壞路面的情況,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條:機動車載物應當符合核定的載重量,嚴禁超載;載物的長、寬、高不得違反裝載要求,不得遺灑、飄散載運物。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1.萬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體之間,強度隨距離增大而減弱;

2.電磁相互作用:存在與電荷間和磁極間,其本質是相同的,強度隨距離增大而減弱;電磁力隨距離的變化規(guī)律與萬有引力相似;

【思考與討論】

質子帶正電,但質子(與中子一起)卻能聚在一起構成原子核。根據(jù)你的推測,原因可能是什么?

【師生共同探究、歸納概括】

3、強相互作用:能使原子核緊密保持在一起的強大的作用力;距離增大時,強相互作用急劇減小,它的作用范圍只有約10-15m

4、弱相互作用:放射現(xiàn)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圍與強相互作用相同,但強度只有強相互作用的10-12倍

【介紹】

四種相互作用的特點已被科學所認識,許多物理學家認為他們可能是某種相互作用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表現(xiàn),就像電和磁是電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一樣。為此,人們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結論。同學們在今后可以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為人類做出貢獻!

【小結】

師生一起回顧這節(jié)所學的內容

【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對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圖示、重力、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中較好的地方:

教學過程安排合理,知識脈絡清晰,重要知識點有強調。講課語言清晰,較有親和力。

教學中還需改進的地方:

教學過程中有時候語言不精簡,或欠科學性。講課過程中有些緊張,不能按照備課的內容講下來。時間安排有些不合理。在學生所學知識的銜接上,比如: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個分力等暫時講不清楚的內容的解釋和過渡不是很好。 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不能一下講清楚,我應該鼓勵學生進一步自學,也可以培養(yǎng)其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九

每學期舉行一次教學開放活動,已成為我校教育教學的傳統(tǒng)貫例,很好的促進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推動學校教學研究長足發(fā)展。本次觀課議課活動安排在高二年級組進行,由汪夢潔老師和孫正老師上同課異構課《動量守恒定律》,物理教研組全體老師參與聽課、議課。本人把聽課議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以人為本

在聽中教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所有的教學活動實施應圍繞學生展開,以人為本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故評價一節(jié)課成敗的核心標準是以學生為基準,看老師的教學是否以學生為主體,看老師在課堂上是否關心人、尊重人、依靠人、發(fā)展人、滿足人。用“以學論教”作為指導思想,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狀態(tài)作為觀課議課的焦點,以學的狀態(tài)討論教的成敗。通過學生的學來映射和觀察教師的教?!边@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以生為本”、“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等先進的理念。兩位老師在課堂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了扎實的基本功,關注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傾聽學生的反應,及時評價,及時反饋,以人為本,在聽中教,很有親和力,課堂互動性強。

二、換位思考

在學中教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人人都有思想,都有思考的權利,在思考中能對收益和得失進行算計,并在算計中根據(jù)自己所理解的價值標準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老師,要尊重參與者思想的權利,并搭建交流與表達思想的平臺,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的思考。要防止一言堂,一味追求進度和效率而控制或剝奪學生思考的過程,包辦學習過程,禁錮學生多元化的思想?!凹核挥?,勿施于人”要設身處地,感身同受。兩位老師都能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注重物理觀念的建立,積極訓練科學思維,努力進行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常與學生換位思考,從學生學的角度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給人美的享受,聽兩位老師的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幸福其實很簡單,幸福來源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和對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審美性體驗。“大創(chuàng)造,大突破,大快樂;小創(chuàng)造,小突破,小快樂;無創(chuàng)造,無突破,無快樂?!?/p>

三、交流互評

在議中教作為教師,課堂教學是其生命線,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感受、態(tài)度和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研究課堂,改進課堂就是我們教師的一種倫理責任。觀課議課是促進教師思想、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的捷徑,能更好地促進和實現(xiàn)教師發(fā)展。在聽課過程中,讓你情不自禁的成為了思想的參與者,在聽講中思考,在學習中感悟,把自己置身于爭鳴的課堂,頭腦中不停的思索兩個問題:我要是學生是否聽懂了?如果換了我會怎么講解這個知識點?

在議課過程中,和諧、融洽的教學文化和教師文化,使議課者和授課者之間形成一種寬松、友好的氛圍。這樣的效率會更高些,效果會更有效些。教師也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中不斷成熟,發(fā)展,壯大。尤其是兩位授課教師把他們自己的構思設想跟大家分享,讓人有一種霍然開朗的感覺,哦!原來他是這么想的!觸發(fā)了自己也想馬上去上上這節(jié)課的沖動。

懷著一顆謙虛學習的心去參加評課議課活動,就不會在經(jīng)歷“漫長而煎熬”的煉獄中而“痛不欲生”,聽聽課教師談幾點自己的贊歌和一點建議,尤其是教研組長的最后總結性的“幾點建議”、“幾點希望”發(fā)言,就不會覺得那是一種形式,走一走過場。學校應鼓勵教師基于改進和發(fā)展的目的,以自愛和互愛的方式開放課堂教學,敞開自己的教室,對自己的教學保持開放,并放下包袱,使觀課議課成為對話的平臺,成為促進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平臺。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十

動量守恒定律教學反思

動量守恒定律教學反思

一直覺得習題課很難上,雖然精心選擇習題,但看學生上課的反應,設計的題目并沒有給他們設置多大的難度,真的是題目的難度不夠嗎?什么才叫做難題呢?其實很多同學簡單的題目也不會做啊,我是很糾結啊!楊雙老師專門聽了我的一節(jié)《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的習題課,這回在楊老師的指導下,明白了不少。

一、設問深度不夠,不能引發(fā)思考

我在課上選了這樣一道例題

例1:兩輛質量相同的平板小車a、b成一直線排列,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原來靜止在a車上的一個小孩跳到b,接著又立即從b跳回a車,他跳回a車并相對a車保持靜止,此后。(填選項前的字母)

a.a、b兩車的速率相等 ? ? ? ? ? b.a車的速率大于b車的速率

c.a車的速率小于b車的速率 ? ? ? ?d.a、b兩車均靜止

這本是一道多對象、多過程的使用動量守恒定律的典型例題,但學生不經(jīng)任何詳細分析就可以獲得全過程的動量守恒方程,從而得到結果。這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沒能很好的將學生帶入分析。楊雙老師建議:設問之一:每輛車的動量是如何變化的?這個問題明確的將學生帶入過程分析,并能很好的體現(xiàn)內力是如何改變系統(tǒng)內各個物體的動量,做好這件事,對以后新問題的解答提供了思路上的示范(其實,課后還真有同學問我當人再次落到a車上,小車不會靜止嗎?)。同時我也體會到這個設問對下一個例題的處理明確了思考方向

例2:在質量為m的小車中掛有一單擺,擺球的質量為m0,小車(和單擺)以恒定的速度v沿光滑水平地面運動,與位于正對面的質量為m的靜止木塊發(fā)生碰撞,碰撞的時間極短.在此碰撞過程中,下列哪個或哪些說法是可能發(fā)生的? ( ? ?)

a.小車、木塊、擺球的速度都發(fā)生變化,分別變?yōu)関1、v2、v3滿足(m+m0)v=mv1+mv2+m0v3

b.擺球的速度不變,小車和木塊的速度變?yōu)関1和v2,滿足mv=mv1+mv2

c.擺球的速度不變,小車和木塊的速度都變?yōu)関′,滿足mv=(m+m)v′

d.小車和擺球的速度都變?yōu)関1,木塊的速度變?yōu)関2,滿足(m+m0)v=(m+m0)v1+mv2

這道題是個瞬間問題,強調了碰撞瞬間擺球動量不受影響,可解釋方法要用到力對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作用,如果例1的設問解釋清楚,學生想到這一層也就順理成章了。

對于例1,還可以設問:若人是斜向上方跳離小車,還會是這種結果嗎?這樣也將學生帶入動量守恒使用條件的思考上,增加了思考的難度和廣度。

二、題型設計單一,無法激發(fā)高水平學生的思考積極性

本節(jié)課的題目設計均在水平面上的狀態(tài)變化,想法較為單一,如若再加上下面這到例題,從思維的深度上就明顯提高了

例3:如圖所示,將質量為m1,半徑為r且內壁光滑的半圓槽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左側靠墻角,右側靠一質量為m2的物塊.今讓一質量為m的小球自左側槽口a的正上方h高處從靜止開始落下,與圓弧槽相切自a點進入槽內,則以下結論中正確的是( ? ?)

a.小球在槽內運動的`全過程中,小球與半圓槽在水平方向動量守恒

b.小球在槽內運動的全過程中,小球、半圓槽和物塊組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

c.小球離開c點以后,將做豎直上拋運動

d.槽將與墻不會再次接觸

這樣的例題要求學生必須從三個方面做出考慮:①、動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條件;②、內力決定的動量變化過程;③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這樣的題目不僅將先前例題所涉及到的方法加以強化,而且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從而也引導學生得到一些簡單的結論:初態(tài)中動量大的物體決定系統(tǒng)最后的動量狀態(tài)。

三、對學生估計不足,使課堂留有遺憾;學生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處理不夠透徹,為以后留下隱患

對于學生處理例1題目的快速,預想不足,沒能達到對多過程問題的整體處理的強化認識;對于鞏固練習中出現(xiàn)的研究對象的選擇問題,沒有對整體處理和部分物體作為研究對象處理兩種方法的明確對比,這應該對以后的問題處理留有隱患。

其實,本人在設計習題課時,主導思想還是想幫助學生建立模式化的解題思路,但在具體操作中,也不時和學生犯同樣的錯誤:先算后想,以對代會的錯誤,這應該還是對題目的理解不夠透徹,講解抓不住要點所致吧。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十一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勻速圓周運動是繼直線運動后學習的第一個曲線運動,是對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線運動復雜的運動的拓展,是力與運動關系知識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學習其他更復雜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單擺的簡諧振動等)的基礎。

學習勻速圓周運動需要以勻速直線運動、牛頓運動定律等知識為基礎。

從觀察生活與實驗中的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歸納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體會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學研究方法。

通過設置情境,使學生感受圓周運動快慢不同的情況,認識到需要引入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再通過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類比和多媒體動畫的輔助,學習線速度與角速度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 ,創(chuàng)設平臺,讓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幾個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學會合作與交流,養(yǎng)成嚴謹務實的科學品質。

通過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學習和研究圓周運動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發(fā)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2)知道圓周運動;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3)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

(4)會在實際問題中計算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斷線速度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勻速圓周運動概念的形成過程,認識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過學習勻速圓周運動的定義和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認識類比方法的運用。

3、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

(1)從生活實例認識圓周運動的普遍性和研究圓周運動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的學習過程,懂得合作、交流對于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樂于與人合作,尊重同學的見解,善于與人交流。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1)勻速圓周運動概念。

(2)用線速度、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難點:理解線速度方向是圓弧上各點的切線方向。

四、教學資源

1、器材:壁掛式鐘,回力玩具小車,邊緣帶孔的旋轉圓盤,玻璃板,建筑用黃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帶有細繩連接的小球。

2、課件:flash課件—— 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所經(jīng)過的弧長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演示同樣時間內,兩個運動半徑所轉過角度不同的勻速圓周運動。

3、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運動過程。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包括物體做曲線 運動的條件、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與角速度三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錄像和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通過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認識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線速度與角速度概念; 通過討論、釋疑、活動、交流等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勻速圓周運動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過對鐘表指針和過山車兩類圓周運動的觀察對比,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特征;設置地月對話的情景,引入對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再通過多媒體動畫輔助,并與勻速直線運動進行類比得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和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線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過觀察做圓周運動的小球沿切線飛出,以及由旋轉轉盤邊緣飛出的紅墨水在紙上的徑跡分布這兩個演示實驗,直觀顯示得出。

本設計強調以視頻、實驗、動畫為線索,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體現(xiàn)“建?!薄ⅰ邦惐取钡任锢矸椒?,學生的活動以討論、交流、實驗探究為主,涉及的問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強調對學習價值和意義的感悟。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流程圖說明

情境i 錄像,演示,設問1

播放錄像:三環(huán)過山車,讓學生看到物體的運動有直線和曲線。

演示:讓學生向正在做直線運動的乒乓球用力吹氣,體驗球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設問1: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將做曲線運動?

情境ii 觀察、對比,設問2

觀察、對比鐘表指針和過山車這兩類圓周運動。

高中物理動量守恒定律教案篇十二

知識目標

1、知道渦流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渦流對我們的不利和有利的兩個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事例,培養(yǎng)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本節(jié)是選學的內容,它又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在實際中有很多應用,比如:發(fā)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講,或者知道學生閱讀。什么是渦流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

渦流和自感一樣,也有利和弊兩個方面。教學中應該充分應用這些實例,培養(yǎng)學生全面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設計方案

一、引入:引導學生觀察發(fā)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可用事物或圖片)

提出問題:為什么它們的鐵芯都不是整塊金屬,而是由許多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

引導學生看書回答,從而引出渦流的概念:什么是渦流?

把塊狀金屬放在變化的磁場中,或者讓它在磁場中運動時,金屬塊內將產生感應電流,這種電流在金屬塊內自成閉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渦,因此叫做渦流。

整塊金屬的電阻很小,所以渦流常常很大。

(使學生明確:渦流是整塊導體發(fā)生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同樣遵守電磁感應定律。)

二、渦流在實際中的意義是什么?

⑴為什么電機和變壓器通常用相互絕緣的薄硅鋼片疊合而成,就可以減少渦流在造成的損失?

⑵利用渦流原理制成的冶煉金屬的高頻感應爐有什么優(yōu)點?

電學測量儀表如何利用渦流原理,方便觀察?

提出上述問題后,讓學生看書、討論回答

三、作業(yè):讓學生業(yè)余時間到物理實驗室觀察電度表如何利用渦流,寫出小文章進行闡述。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5099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