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8-30 08:06:32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
時間:2023-08-30 08:06:32     小編:雅蕊

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一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圣,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

假期我在家中反復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

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

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

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

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

學習哲學就是“上路”。

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

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

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

當時很不了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現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

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

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

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

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

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二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钡覄偪吹健吨袊軐W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闭軐W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它告訴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心像一面明鏡?!边@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三

道家老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對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認在事情之中已經有了它自身的對立面。這是老子對為人處世中總結的道理。

反思是促進思想的原因。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頒令以儒學為國家正統(tǒng)之學。而儒學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他對儒學進行了思考,所以儒學才得到了大的弘揚。

人生亦如此,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無色的,就如陰雨的天空,沒有太陽的照耀變得灰蒙蒙的,沒有亮麗的光彩。

可見,反思對于我們來說有多么重要,從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們的大腦都是在思考的。盡管細微,但它卻證明了我們的生命存在!

書的最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歸入潛默?!倍颊f沉默是金,而在成為“金”之前,必定會不沉默,甚是瘋狂。在光鮮艷麗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嘗盡苦難,歷盡黑暗,這樣才能最終抵達成功,擁抱光明。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四

我們總是生活在一種怪像的邏輯當中不假思索,對于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視程度,眼中超過了對于自己母語的學習,中國的學生們從高中開始,結束了填鴨式的語文教育之后,在接下來的大半輩子里天天都在使用著母語表達,但卻再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除非主動尋找機會學習。同樣的,外國的月亮也照在哲學上,不論是社交網絡還是名人大咖,時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學思想求助的風潮,我并非挑動知識的國別邊界問題,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會舍近求遠,置我們眼前成熟環(huán)境下的中國哲學于不顧呢?原因是雖然生長于中國哲學環(huán)境當中,但我們自己確實對中國哲學沒有系統(tǒng)的認知,我們自己并不知道我們守在什么樣的精神財富邊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國人不學中國哲學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領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完美解決了中國人,對于中國哲學流派眾多,聯系甚密,分支變化龐雜,學習和了解起來完全不得要領的問題,全書將兩千余年的哲學積淀,清晰的梳理成為我們極易理解的發(fā)展脈絡。本書建立在作者對于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實際上有著極深內在聯系的中國哲學流派的精研之上。本書不僅僅擔得起一個簡史的“簡”字,首先要將各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并留下影響的哲學流派,都一一闡釋清楚,這并不難,而事實上我們也不乏這樣的著作,因此本書難就難在了這個“簡”字之上。要知道化簡為繁容易,化繁為簡難,因此在俯瞰的同時,可以做到簡而不略,疏而不亂,精辟且易懂的為讀者指出該類思想的精髓要旨,并點出其內在的聯系區(qū)別和相近,這對于我們學習和領悟中國哲學面貌來說尤為重要。

馮友蘭先生,長久以來這位河南南陽的老鄉(xiāng),為河南人帶來很強的自豪感,我雖久聞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氣拜讀大作。馮老寫作本書,他不但是一位中國哲學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因此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的高度絕非一般簡史可比。在書中,我對于馮老提到為什么就連我們中國人自己,讀起來中國的這些哲學經典都會感覺不連貫,難理解,這件事記憶深刻。他在書中說道,不同于西方希臘的古典哲學家們,可以以專職的哲學家和辯論家自居,一生用哲學當職業(yè),專門著書立說。中國的哲學家們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們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們總是著書立說的很少,我們往往要從他們和友人的通信當中,仔細尋找才能找出他的學術思想,這也就免不了會造成表達的不通順和理解的障礙。

也正是因此,馮老的這部《中國哲學簡史》作為一部通覽中國經典哲學思想的作品,才成為了連同中國人自己在內大眾,了解和全面認識中國哲學思想的一條通途。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五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個人覺得,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功利境界。即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慮,盡管結果可能會對他人產生有利的影響。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自己謀取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作為社會成員的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首先,作為教師,要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以從事教育工作為榮,以獻身教育事業(yè)為樂,自覺地用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武裝頭腦,用科教興國戰(zhàn)略激奮自我,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的現實面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將教師作為終身職業(yè),孜孜以求,勤奮耕耘,在平凡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

其次,要愛護學生,教書育人。教師教育對象是學生,其主要任務是教學,而教學過程是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的過程。面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動態(tài),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思想,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主動與學生交流,和睦相處;要尊重學生人格,教育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業(yè);要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服務思想,善待學生、寬容學生、理解學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學生、陶冶學生、喚醒學生。將教書育人貫穿于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再次,要矢志鉆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尤其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針指導下,教師肩負著培育新世紀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學會用面向世界的膽識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從自身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擁有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學方法體系,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獨立思考,標新立異,運用已學的知識,既解決實際問題,又發(fā)現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實現知識的飛躍,充分發(fā)揮學生自己的內在潛力,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的需要。社會發(fā)展已證明:現代化的社會將是信息社會,是科學知識不斷發(fā)展、不斷擴大、不斷更新的社會。教師自身除搞好專業(yè)教學外,還要積極參加業(yè)余進修深造,從而在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能力。教師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精深的專業(yè)技能,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變傳統(tǒng)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為素質教育的重學、重思、重樂,以適應教育體制的轉軌變型。

總之,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所以,每個教師都要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才能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托起明天的太陽!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僅是教師,越來越多的人能達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真正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和諧社會。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六

其實大一暑假期間,已經看了這本書,但是因為去法院實習的緣故,遲遲沒有做讀書筆記,回過頭來剛好這學期進行二刷,讀書筆記也就變得不可或缺了。因為有了第一遍的基礎,就不打算按照目錄的順序進行閱讀,而是采取總分總的方式,分別閱讀各家學說,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收獲。

摘錄筆記以中國哲學背景為開頭,包括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著就是開始對于各家的閱讀摘錄,以儒家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學、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為節(jié)點,接著閱讀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楊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莊子這道家的三階段,還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結束后,開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陰陽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學和第二十二章的禪宗。最后,以當下為焦點,世界為范圍,閱讀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學的傳入、第二十一章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結束對于整本書的閱讀。那么,接下來總的讀書心得也就按這個方式進行思考。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大陸國家,由于是大陸國家且土地大部分適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織的農業(yè)文明,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了上層建筑,所以一切的源頭都是農業(yè),那自然就包括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中,對于宇宙的反應,本質上是對“農”的反應和看法,中國思想的主要兩個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在同一軸桿都表達了對農的渴望和靈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動”事實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解法,物極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凡事應適度不應過極,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說,“農”是中國哲學的開始和延續(xù)。

綜合以“農”為基礎的等級制度、法律法規(guī)和風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響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內圣外王”一樣,中國哲學最終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結果,事實上都是一種平衡,一種中庸的體現,而也是中庸之道,讓中國哲學互相交融、互相結合,不斷地吸收消化,變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指出的“外來文化的入侵總是會被中華文化所融合吸收”?;蛟S這也是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

儒家,無論是早期儒家還是到后面演變出來的新儒家,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歷史上處主流的地位,以等級秩序為界線,規(guī)定所對應的禮儀禮節(jié)。每個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以忠恕之道為方式施行“仁義”,可以說是儒家對于“善”的看法。雖然其地位特殊,但是儒家也并非一家獨大。有反對其“正名”的等級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終采取功利主義的方式,認為不存在差等的愛,而應該實行人人平等。有反對其“入世”觀點的道家,認為“無為”才是實現“善”的唯一法則。也有反對以禮治國的法家,認為“刑應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處法律非現代法律)。還有醉心于“名”“實”之分,不顧實際的名家,粗糙的探尋科學起點的陰陽家等等等等。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七

這本應該算是哲學的入門書籍,講訴了中國哲學的起源、發(fā)展歷程,語言比較簡練易懂,作者自己的觀點加入的比較少,畢竟是講述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是以敘述為主。全書系統(tǒng)論述了儒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新儒家、新道家、佛學、西方哲學的傳入,從哲學體系的開端到發(fā)展到創(chuàng)新再到融合,讀完之后對各種哲學體系有了大概的了解,它的'主要觀點主張、局限創(chuàng)新,并且嚴格區(qū)別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等,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時是自相矛盾的。

中國哲學在傳播復興的歷程中,出現了很多誤區(qū),也出現了斷帶和以偏概全的現象。常常我們會發(fā)現,一說到佛家,大眾第一反應會是因果報應、極樂世界,實際這是佛教的主張,并不是佛家的哲學思想;一說到道家,大眾第一反應是各種術法求仙問道,這也是道教的主張,并不是道家的哲學內涵。如果沒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和透徹的了解,個人還是要謹言慎行的,畢竟存在蝴蝶效應,寧愿沉默,也不要一知半解的誤導。

哲學的任務是什么?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人的人生境界。馮老將人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熱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道德境界:一個人了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天地境界:一個人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哲學的意義就是幫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國的哲學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現實的工具。

這一篇小文,能給結緣的朋友哪怕一絲絲益處就足夠了。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八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既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通俗讀本,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發(fā)展的好書。下面是本站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品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心得體會

范文,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似乎干燥乏味、無可講?!边@是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說到的。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用什么樣的制度,不用什么樣的制度。一定有其歷史淵源和現實背景。一項制度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同時,歷史在不斷前進,人事在不斷的變化,制度也應該不斷的變化以適應人事。人事,就錢穆先生此書來說,有深刻的含義,指的是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現實。制度則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歷朝歷代,兩者都有著積極且雙向的互動,由此又影響著中國歷史的演進。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全書寥寥九萬八千字,錢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國歷史上五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從政府組織結構,考試選舉制度,經濟賦稅,兵役制度等幾個方面來比較優(yōu)劣、來陳述歷代得失。我認為,組工干部讀書的面要廣博一些,要通過讀書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觀、大局觀,提高文化素養(yǎng)。這本書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論述,對廣大組工干部來說,既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通俗讀本,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發(fā)展的好書。我們要做好組織工作,有必要深入細致地研究行政權力的架構和運作模式,洞悉規(guī)章和人事的分離與配合。

從這漢、唐、明等五個五個朝代,三個大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三個重要國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難發(fā)現,各個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事可以使制度適應時勢,使之趨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實際操作過程里也有可能阻礙其理想效果的發(fā)揮,從而導致制度失之應有作用。人事從來都是有雙面效應的,所以從歷代政治得失當中得出的經驗也應該借鑒到當今的國家制度建設當中,實現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積極互動,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兩者的作用。

錢穆先生給我們留下看待歷史的角度是筆寶貴的財富。沒有完美的制度,亦沒有完美的人事。封建不是黑暗的過去,他也曾經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西方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更要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我們討論一項制度,固然應該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應重視其地域性,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qū),該項制度獲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國家與另一地區(qū),則未必盡然。不論是政治制度還是法律制度,從中國的歷史文化,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不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模式,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才是正途。因此我們說,對于歷史的功績切不可一筆抹殺。放到當今社會來看,對于一個正在飛速發(fā)展中的中國,在面臨許多社會以及民生問題的時候,多數人都傾向去狠批制度,痛陳弊病,可他們卻常常忽視了制度能帶來的好處,或者去想這個制度存在長久的意義和產生的原因。

回顧歷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不論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還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說明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道路都是不行的。而最終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取得勝利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的選擇。這讓我想起一段歷史,就是黃炎培與毛澤東暢談“歷史周期率”。1945年黃炎培先生在延安問毛澤東同志,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歷史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毛澤東同志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蔽覈涍^30多年的發(fā)展,改革步入深水區(qū),所以黨的xx大以來,面對艱巨復雜的改革任務,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以非凡的政治勇氣與智慧推進改革,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經濟體制和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6個專項小組改革部署全面展開。5年多來,1500多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節(jié)奏推進之快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我相信,未來的中國政治變化,也許會有阻礙和波折,但最后肯定會走向真正的民主。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閱讀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辯證看待歷代的政治體制,也知道了歷代的變化更替。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值得警惕,值得思考,作為一名組工干部要學習歷史的經驗教訓,明白世事興衰的因緣,思考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考察政治和文化積淀,把握制度變遷的脈動,唯有如此我們在組織工作中才能更加理性、客觀,更加公正、平和。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作者為著名的國民大師錢穆,錢老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jiān)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出了提要鉤玄的概觀和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現代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今天我就以其中的考試制度談點體悟。

中國古代考試制度,為選撥政治人才而誕生。雖然今日之高考,早已判若云泥,但人們兩千年來的流品思想根深蒂固,依舊有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認知,究其原因,不可不追溯到歷代考試制度。今讀錢穆先生《中國歷史政治得失》,敘述古代制度精辟有力,對于中國古代制度,很多人印象里多是封建專制。卻不知道,中國古代人才選撥制度的公平、開放、民主程度,一直領先西方至近代。秦漢時期開始,貴族權力世襲逐漸打破,普通官員的子女已不能繼承權力。漢武帝后,漢代形成“察舉制”,以孝廉加考試的標準選撥人才。從此,中國政治面向全國開放,此時的政府不再是貴族政府,也不是軍人政府,更不是商人政府,而是一個士人政府。漢代用分封制削弱貴族,同時規(guī)定“當官不能經商,經商不能做官”;唐代規(guī)定商人和工人不得參加考試;宋代的“重文抑武”,更是大張旗鼓。綜上,雖然執(zhí)行各有偏差,但歷代都盡全力去營造一個“讀書人”的政府。西方社會政治對政黨貴族開放,而中國對全社會讀書人開放。中國的讀書人是來自各階層,往往不能形成統(tǒng)治集團,難怪有這樣說法:西方有階級,無流品;中國無階級,有流品。中國考試制度,本意在于開放政權,選撥政府各部門真才。而到清代,通過考試,另一部分知識分子嘗到甜頭,不致絕望造反,考試制度變?yōu)榱遂柟虧M洲政權的小手段。至此,中國的古代考試制度,正式壽終正寢。

我們觀歷史,中國往往人治多于法制,好制度往往因人而變。這是中國人的靈活變通,也算是舊俗陋習了。我們觀歷史,一旦發(fā)生變革事件,讀書人為了保住已得勢力,往往倒向貴族一邊。這或許可以解釋,歷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吧。綜上,中國古代考試制度創(chuàng)造性把政權開放到社會各個階層的代表讀書人手里。讀史反思,在當代,如何把知識分子的力量合理分配到各個階層,避免讀書人為“貴族”服務,或許更值得我們去探究。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和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拔幕闭?,《易·賁卦》的象辭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們的“文化”一詞從源頭上就有著“以文教化”之意。當下中國人對漢唐時期引以為傲,原因之一就在于當時文化能夠感召、吸引和教化周邊的民族。雖至現代,文化的含義發(fā)生了改變,但文化一詞仍包含著這種教化、培育、改造的基因,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創(chuàng)造,也能夠感召、凝聚和引導整個中華民族。

然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們在近現代的一段時間里出現了很多懷疑和否定的聲音,這是源于我們近代的落后挨打的歷史,使得我們對于我們的科學技術、政治體系乃至更深層次的文化體系產生了深重的懷疑。到了當代,在世界浪潮的沖擊下,當前社會甚至出現了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的思想,這對整個民族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論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曾寫到:“因對滿清政權之不滿意,而影響到對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也一起不滿意。因對于歷史上傳統(tǒng)政治不滿意,而影響到對全部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不滿意。但若全部傳統(tǒng)文化被推翻,一般人對其國家以往傳統(tǒng)之一種共尊共信之心也沒有了……政治權之穩(wěn)固,一定要依賴于一種為社會大眾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權’?!狈穸ㄗ陨砦幕钚心脕碇髁x,并不是像修枝剪葉那么簡單,而是一種會產生動搖根系動搖全局之重大影響的錯誤行為。究其原因,某些人正是缺失了在十九大報告中告誡我們的“文化自信”。對于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發(fā)展前途缺乏信心,進而否定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即便他們仍然是黃皮膚黑眼睛的面孔,其內心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如果我們都缺乏這種信心,這個民族也就名存而實亡。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精辟論述實際上就告訴了我們要如何正確的認識、對待、和利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我們要直面歷史和傳統(tǒng),不回避,不丟棄,這就要求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不能是葉公好龍,而是要主動自覺地去認真學習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善于去粗存精,在學習和了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發(fā)展和需要,平衡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有了才華才能夠得到別人的尊敬,同理,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修好了“內功”,重塑我們的文化價值體系,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夠更好地面對來自世界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向世界彰顯我們的風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哲學簡史心得體會篇九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對復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慹(恐懼)、姚(輕浮)、佚(放縱)、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M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靶凝S”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總之,就是要對“心”進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外化而內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心保持不變。內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疤摗弊钟袉渭兤降狻7褐鄄幌?,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28160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