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目送讀后感字篇一
在《目送》中,我們讀到了另外一個龍應臺:不再談犀利的社會議題,不再關心國家大事,而是以溫婉細膩的筆觸,來描繪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著對親人的眷戀和對命運輪回的敬重,向我們講述了一場場生命的“目送”。
龍應臺,之前沒有讀過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為什么是一個有些激進的女子,也許是因為一些道聽途說。后來知道了她的《人生三書》,講育兒與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
這一本,讓人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歸根結(jié)底,是一場一個人的旅行。這種生而為人的孤獨感,會以各種形式襲來,或和緩,或暴烈。有太多的時刻,我們要目睹太多的人離開,有形式上的,實質(zhì)上的,或短暫,或長久,或永遠。兒女的長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離,親人的疾病纏身,以及塵世最終極的告別 - 死亡。對這種孤獨感,認知應該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對,最終希望可以達到平衡與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仿佛昨天還抱在懷里,嬉戲玩耍的幾歲小兒,轉(zhuǎn)眼就成了個頭比父母還高的“大人”,從對父母無盡的依賴,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獨立,是每個身為父母之人的必經(jīng)之旅。這過程中,做父母的,會有多少的不適應,又會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鈍如我會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是因為父親的死亡,像海上突來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痛徹心扉,每個人都會有的經(jīng)歷,大悲的深淵,如何安渡?“ 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里,陪著我們,繼續(xù)旅程?!?愛如蓮心之燈,是我們心中永遠不滅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親至愛之人,永遠不會真的離開。而生命之旅中的愛與陪伴,希望是那一條可以載我們抵達彼岸的船。
既有相遇,便有別離,任憑緣分再怎么美好,也無法阻擋自然規(guī)律的輪回。 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兩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后,無論誰先放手,已長大的孩子都躲不過一個人前進的命運。 有些必要之路只準一個人走,有些風景只能獨自欣賞。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伸張的人。”遠足的孩子們離開時的步伐是輕快的,因此他們沒有想到過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們便能輕易發(fā)現(xiàn),不茍言笑的父親淚濕眼底,多愁善感的母親已將晶瑩揮灑于離別的路上。只是,不約而同的,他們的嘴角都有一抹歡欣的笑意,輕淺卻如此清晰。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
目送讀后感字篇二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zhuǎn)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zhuǎn)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wǎng)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舍,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埃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zhàn),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jié)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讀后感字篇三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xiàn),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jīng)是一個愛美、非?;顫婇_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yōu)待,她像無數(shù)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臺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xù)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會變化。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nèi)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shù)的你我都在經(jīng)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nèi)斡伤谀X海里浮現(xiàn)消失,然后忘記我們曾想過什么。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yǎng)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nèi)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于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目送讀后感字篇四
我讀每一本書,并不是因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fā)現(xiàn)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赌克汀罚吹萌诵乃?,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并不只是為書里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說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zhì)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zhuǎn)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里,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說:我最愛姑媽了。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著書里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
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里的“愛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后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讀后感字篇五
拿到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帶著好奇,我首先翻開了《目送》。這本書沒有什么華麗的文字修飾,卻讓我對“親情”有了新的認識。與這本書同名的文章《目送》,深深地打動了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边@段文字雖不華麗,但意味深長,耐人尋味,撥動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根弦。
這篇文章圍繞著“背影”展開描寫。其中,有幾個片段,讓我讀著有些心酸:龍應臺望著她兒子安德烈的背影遠去,但是安德烈卻從未回頭再望一眼龍應臺。同樣,在龍應臺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她的父親用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她到學校。她父親只送到了學校側(cè)門的窄巷旁。他很對不起龍應臺,因為這車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龍應臺卻依然站在那里,目送著她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卑驳铝业囊慌e一動,龍應臺都默默地注視著,牽動著她的心。安德烈已經(jīng)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看媽媽,而是選擇把背影留給龍應臺。
由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己。
以前的我和安德烈一樣。在參加夏令營時,媽媽會目送著大巴士遠去,而我只顧著和新朋友聊天,不曾跟媽媽揮揮手;出去旅游時,爸爸把我和媽媽送到機場,他會目送著我們的背影遠去,還會牽掛我們,而我卻沉浸在旅游的興奮中,也沒有回頭看看爸爸。
現(xiàn)在,我懂得了這個道理。每天早上,在上學的必經(jīng)之路,我會透過車窗,跟媽媽招招手,因為媽媽在目送著我去上學;到校時,爸爸把我送到校門口,他會目送我的背影走進學校深處,我會跟他說聲再見,揮揮手。
請不要留給父母一個背影,給他們一個正臉,一個微笑,就能溫暖他們的心。
目送讀后感字篇六
讀《目送》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得不懷著一種沉重的情感,不得不說,其中看似平凡的字里行間,卻是蘊含了龍應臺對于人生對于兩代人之間關系的感悟,讀起來令人憂郁卻又無奈。
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赌克汀愤@本書中的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盡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開頭時,其中引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眮砀嬲]我們要時時留意生活中的美好,抓住轉(zhuǎn)瞬即逝的生活,人生以及……這一切。
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愈行愈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zhuǎn)彎處,并且用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文字初看時令我落淚,雖說平淡,但其中那種落寞、無奈的情感卻無論怎樣都抑制不住。
而后,又借此聯(lián)系龍應臺的父母,她突然發(fā)現(xiàn),父母于自己,便如自己于自己的兒子,一代一代,循環(huán)往復,接連不斷,令人更加心塞。
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龍應臺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在暮色中坐上飛機,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常對父母以背影。在母親失憶后,她經(jīng)常陪伴母親,如當年母親帶自己那樣帶母親,這才發(fā)現(xiàn)對于父母是多么的愛,不由使人潸然淚下。而在飛機上,龍應臺看見一位老人后想念起自己的父親,想看若有機會與父親在一起她會怎么做,以前每一個細節(jié)、點滴,無比細微,讓人身臨其境。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幻想過很多次。可以看出,她是多么思念父親,多么后悔從前。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為了自己的長大,總會逐漸疏遠父母,而在經(jīng)歷了很多,成長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依戀他們,因而后悔,而大多為時已晚。一代一代均是這樣,如同因果報應的循環(huán),令人心痛。
目送讀后感字篇七
喜歡讀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案┦赘蕿槿孀优!睍r,卻溫柔婉轉(zhuǎn)彷佛微風吹過麥田。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這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還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清晰地記得孩子在第一次獨自騎車去上學時的情景,單薄的身體背著又大又沉的書包,使勁瞪著車子,還不忘揮手向我告別,真的是目送孩子離開,直到看不見??呻S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減少了對自己的依戀,甚至時不時爆發(fā)”家庭內(nèi)戰(zhàn)“,上演”持續(xù)冷戰(zhàn)“,每想到這些,那種撫養(yǎng)孩子過程中的酸楚與無奈,瞬間填滿我整個胸膛。孩子啊,只有等你長大了,也身為父母時,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媽媽的真實心情。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字篇八
在目送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笔刮业男臑橹潉?。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臺的母親曾經(jīng)是一個愛美、非?;顫婇_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yōu)待,她像無數(shù)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著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fā)的是一種不舍,卻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母親,經(jīng)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nèi)心泛起點點漣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階段,當我們成為青年時,我們可能會變得很叛逆,與父母形成代溝,這時父母只能目送著我們越走越遠。當我們中年,老年時,我們終于理解了父母,可這時,他們已經(jīng)老了,要離開我們,我們無力追趕,只能看著他們離開我們。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fā)現(xiàn)父親已經(jīng)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huán)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里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父母的目送中,有著殷殷的期望,諄諄的教誨。我們在父母的目送中成長,在父母的目送中學習生活。當我們明白了父母的目送的含義時,我們將會是多么的感激父母用目光織出的激勵與深情,引導我們走向正途與光明。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07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