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教案及反思優(yōu)質(zhì)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26 09:03:50
《河中石獸》教案及反思優(yōu)質(zhì)
時間:2023-05-26 09:03:50     小編:文友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河中石獸》教案及反思篇一

1.“斗酒詩百篇”是指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__________請你寫出本學期你學到的他的一首詩。

2.短文修改。

①人活著要吃飯,人活著也要讀書;吃飯是人的本性,讀書也是人的本性。②讀書可以有目的地讀,也可以無目的地隨便翻翻。③書海無邊,只能有選擇地讀一些代表作。④讀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實驗、實踐、實力)。⑤讀死書,死讀書,結果造就了兩腳書櫥,“百無一用是書生?!雹薜侨绻莻€“讀書種子”,帶著樂趣讀書,就能興味盎然地吸收書中,長成大樹,成為棟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處標點使用不當,請寫出修改方法。

(2)從第④句的括號內(nèi)有三個備選詞語,請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

(3)第⑥句有一處語病,請寫出修改方法。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題。

農(nóng)夫耕田

農(nóng)夫耕于田,數(shù)息而后一鋤。行者①見而哂之曰:“甚矣,農(nóng)之惰也!數(shù)息而后一鋤,此田終月不成!”農(nóng)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數(shù)鋤,一鋤盡一身之力。未及移時③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nóng)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農(nóng)夫曰:“非耕難,乃子之術④誤矣!人之處事亦然,欲速則不達也?!毙姓叻?。

注釋:①行者:過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時:還沒過多少時間。④術:方法。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l)農(nóng)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則不達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給下列句子加上標點。

未及移時氣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聲且仆于田謂農(nóng)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難也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甚矣,農(nóng)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術乎?

6.這則寓言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河中石獸》教案及反思篇三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實踐出真知”的含義,懂得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難點: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1、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十九年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戌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親自撰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寫作背景: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題目是編者加的。《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編寫成。在內(nèi)容上,主要搜集當時流傳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鄉(xiāng)野怪談,或親耳聽聞的奇聞軼事;在空間地域上,范圍遍及全中國,北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3、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向的小說創(chuàng)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的特征?!肮P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了一種散文化的記敘空間,在這一空間里,作者可以敘述,也可以表達別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說”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chuàng)作,由于“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小說”創(chuàng)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敘述相互交叉,優(yōu)勢十分明顯。

給下列字詞注音。

河干( ) 門圮( ) 船棹( ) 曳 ( ) 湮沒( )

嚙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斷( )

1、翻譯全文。

2、完成《學輔》p86 第2、3、4題

3、理解重點詞?!秾W輔》p86第5題。

4、 重點理解的句子:

(1)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1. 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2. 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試概括各層大意。

3、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試歸納總結。

經(jīng) 過

人 物

尋找地點

原 因

結 果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4、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5、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為什么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這說明了什么?(《學輔》第12題)

6、結合全文,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8、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學輔》第11題 )

1.層層鋪墊。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3.細節(jié)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1、 課后第五題

2、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jù)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

a、爾輩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c、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_________

a、水不能沖石; b、再轉(zhuǎn)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顛; d、石必倒擲坎穴中。

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為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沖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為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沖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為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4、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5、下列句中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山門圮于河(倒塌)

b.棹數(shù)小舟(劃船)

c、不亦顛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事例?

7、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302528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