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一
[甲]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惫敱P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惫敱P服。
[乙]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1)不可謂智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何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智慧
(2)參與
2.盡了職分的事情,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意近即可)
3.子墨子的做法是設(shè)法阻止戰(zhàn)爭,曹劌的做法是積極為魯莊公謀劃備(迎)戰(zhàn)之策。贊成他們的做法。因為子墨子要阻止的是一場不正義的侵略戰(zhàn)爭,曹劌支持的是一場抗敵衛(wèi)國之戰(zhàn)。(意近即可)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二
薛奎識范鎮(zhèn)
范鎮(zhèn)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kuí〕守蜀,一見愛之,綰于府舍,俾與子弟講學(xué)。鎮(zhèn)益自謙退,每行步趨府門,逾年,人不知其為帥客也。及還朝,載以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xué)名世。”宋庠兄弟見其文,自謂弗及,與為布衣交。
(選自《宋史?范鎮(zhèn)傳》)
[注釋]
1范鎮(zhèn):宋朝人
2守:太守,官職名
3愛:賞識
4綰〔wǎn〕:留
5俾:使
6子弟:學(xué)生
7益:更加
8退:讓
9趨:小步急走
10逾:過,超過
11帥客:指太守的客人
12及:到,等到
13載:用車載,用車帶
14偉人:不平常的人
15名世:名于世,在世上出名
譯文:
范鎮(zhèn)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作四川地方長官時,初次見面就很喜歡他。把他拉到官府,讓他給自己的孩子講授學(xué)問。范鎮(zhèn)自己愈加謙讓,每每走過薛奎的府門便小跑而過(以示恭敬)。過了一年,人們都不知道他是地方長官的賓客。等薛奎從四川回調(diào)的時候,用馬車載著范鎮(zhèn)一同返回京城。有的人問薛奎在四川有什么收獲,薛奎回答道:“得到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物,應(yīng)該會以文章才學(xué)為世所知?!?/p>
載以俱 :以,而, 表順接
[文言知識]
“陽”與“陰”。古代山的南面叫“陽”,山的北面叫“陰”。上文“華陽”,即華陽縣,它當在華山之南;又,“華陰”,當在華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稱“陰”,水的北面稱“陽”,恰與山相反。江蘇省的“江陰”市,當在長江的南面;“淮陽”縣當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趨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譯: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還朝,載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xué)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薛奎識范鎮(zhèn)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讓④到、前往⑤超過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帶著他一同走;③必然憑文學(xué)出名。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三
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乙 文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損抑⑦。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注釋:①御:馬夫。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里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⑦自損抑: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1.解釋下列短語。(任選4個作答)
(1)簡拔:
(2)裨補闕漏:
(3)優(yōu)劣得所:
(4)意氣揚揚:
(5)名顯諸侯: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1)將軍向?qū)櫍孕惺缇?,曉暢軍事?/p>
(2)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
[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實論證的寫法,思路嚴密;直截了當,讓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說明道理,說服力強。
c.甲文乃出師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四
王瑜,其先范陽人也.父欽祚,仕至殿中監(jiān),出為義州刺史。瑜性兇狡,然雋辯驍果,騎射刀筆之長,亦稱于當代.起豪累為從事,天福中,授左贊善大夫.會濮郡秋稼豐衍,稅籍不均,命乘使車,按察定計,既至郡,謂枝簿吏胡蘊、惠鶚曰:“余食貧久矣,室無增資,為我致意縣宰,且求假貸?!庇墒清е績?nèi)五邑令長共斂錢五十萬,私獻于瑜。瑜即以書上奏,高祖覽章嘆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誠良臣也?!庇谑嵌粑逶准磿r停黜,擢瑜為太府少卿。
杜重威之鎮(zhèn)東平也,瑜父欽祚為節(jié)度副使,及重威移鎮(zhèn)常山,瑜乃詭計于重威,使奏己為恒州節(jié)度副使,竟代其父位.歲余,入為刑部郎中.丙午歲,父欽祚刺舉義州,瑜歸寧至郡.會契丹據(jù)有中夏,何建以秦州歸蜀,瑜說欽祚曰:“若不西走,當屬契丹矣!”厲色數(shù)諫,其父怒而不從。因其臥疾涉旬,瑜仗劍而脅之曰:“老懦無謀,欲趨砲烙。不即為計,則死于刃下?!备覆坏靡讯犞?。時隴東屯兵扼其川路,將北趣蕃部,假途而因與郡盜酋長趙微歃血為約,以兄事之.謂微曰:“西至成都,余身為相,余父為將,爾當領(lǐng)一大郡,能遂行乎?”微曰:“諾?!辫]為所賣,先致其妻孥,館于郡中。行有期矣,微潛召其黨,伺于郊外。子夜,瑜舉族行,而輜重絡(luò)繹十有余里。徽之所親,循溝澮而遁,至馬峽路隅,舉燧相應(yīng),其黨起于伏莽,斷欽祚之首,貫諸長矛.平生聚蓄金幣萬計,皆為賊所掠,少長百口,殺之殆盡.瑜尚獨戰(zhàn)千人,矢不虛發(fā),手無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竄山谷,落發(fā)為僧.月余,為樵人所獲,縶送岐州,為侯益所殺,時年三十九。
(節(jié)選自《舊五代史·列傳十一》,略有刪節(jié))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為我致意縣宰,且求假貸 假:借
b.于是二吏五宰即時停黜 黜:罷免
c.瑜歸寧至郡 寧:平息
d.為樵人所獲,縶送岐州 縶:捆綁
5.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性狡詐的一組是(3分)( )
①瑜即以書上奏 ②使奏己為恆州節(jié)度副使,竟代其父位 ③不即為計,則死于刃下
④假途而因與郡盜酋長趙徽歃血為約,以兄事之 ⑤先致其妻孥,館于郡中 ⑥至馬峽路隅,舉燧相應(yīng)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王瑜工于心計,但最終卻被人算計,他設(shè)計使自己成為一個清官的形象而獲得高祖的稱贊;為借路,他用官帽引誘利用趙徽,卻反遭趙徽算計,損失慘重。
b.王瑜一生短暫卻仕途順利。他離家為官先從從事做起,天福年間獲左贊善大夫一職,后受朝廷提拔為太府少卿,接著任恒州節(jié)度副使,還入朝做過刑部郎中。
c.王瑜對待父親的態(tài)度暴露出他的無禮及兇狠的性格。他在勸說父親西逃時,臉色嚴厲,父親不悅,不愿聽從,王瑜不顧父親已臥病在床十多天,竟然拔劍相威脅。
d.王瑜驍勇果敢,擅長騎射。他在舉家撤離途中遭到盜賊首領(lǐng)趙徽的暗算,最后只身一人與趙徽屬下一千多人激戰(zhàn),箭無虛發(fā),但終因寡不敵眾,被盜賊所殺。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五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幼勵學(xué),敏于屬辭。召試,授御史臺主簿,屬三院議事,不得預(yù)坐。謂所親曰:簿領(lǐng)①之職,非壯夫所為。即棄官歸鄭州,杜門不出者三載。
建隆初,始攜文游京師,大為李昉所稱。明年,舉進士甲科,即拜秘書郎、直史館。以歲滿不遷,上章自訴,因言制誥張澹、盧多遜、殿中侍御史師頌文學(xué)膚淺,愿得校其優(yōu)劣。太祖立召澹輩與去華臨軒策試,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對不應(yīng)問,降秩,即擢去華為右補闕,賜襲衣、銀帶、鞍勒馬。朝議②薄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荊湖平,命通判道州。去華上言:桂管為五嶺沖要,令劉鋹保境固守,賴之為捍蔽,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有詔嘉獎。
從太宗征太原,監(jiān)隨駕左藏庫,就命為京東轉(zhuǎn)運使。雍熙中,王師討幽州,去華督宋州饋運至拒馬河,就命掌河北轉(zhuǎn)運事。三年,知陜州,未行,著《大政要錄》三十篇以獻,上覽而嘉之,因留不遣。會許王尹京,命為開封府判官。未幾,有廬州尼道安訟弟婦不實,府不為治,械系送本州島。弟婦即徐鉉妻之甥。道安伐登聞鼓③,言鉉以尺牘求請,去華故不為治。上怒,去華坐削一任,貶安州司馬。
真宗嗣位,遷給事中、知杭州。兩浙自錢氏賦民丁錢,有死而不免者,去華建議請除之,有司以經(jīng)費所仰,固執(zhí)不許。在洛葺園廬,作中隱亭以見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華美姿貌,善談?wù)?,有蘊藉,頗尚氣節(jié)。然不飾邊幅,頗為清議所貶,以是不登顯用。
【注】:
①簿領(lǐng):謂官府記事的簿冊或文書。
②朝議: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議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議。
③登聞鼓,是懸掛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不得預(yù)坐 預(yù):預(yù)先,提前
b.愿得校其優(yōu)劣 校:較量、比較
c.澹以所對不應(yīng)問 應(yīng):回應(yīng),回答
d.以是不登顯用 顯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張去華敏于屬辭尚氣節(jié)的一項是: ( )(3分)
①上章自訴愿得校其優(yōu)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華建議請除之
③在洛葺園廬,作中隱亭以見志 ④簿領(lǐng)之職,非壯夫所為
⑤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 ⑥著《大政要錄》三十篇以獻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張去華從小就努力學(xué)習(xí),在文章言辭上有一定的長處。后來被授予御史臺主簿,但他覺得大丈夫不應(yīng)久居人下,于是棄官回家鄉(xiāng),三載杜門不出。b.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張去華中了進士并被授予官職。任職滿一年沒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張澹、史師頌等文學(xué)膚淺,愿意與他們一較高低。
c.雍熙三年,張去華知陜州,未出發(fā)時,寫下三十篇《大政要錄》獻給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開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貶為安州司馬。d.宋真宗時,張去華任杭州知府。建議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賦稅,有關(guān)部門借口經(jīng)費所仰,固執(zhí)不許。后來在洛修建園廬,作中隱亭以表現(xiàn)心志。
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議薄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聞鼓,言鉉以尺牘求請,去華故不為治。
4. a.(預(yù):參與、參加)
5. c.(②表明張去華體恤民情,關(guān)愛百姓。⑤表明他有見識,有戰(zhàn)略眼光??赡苌杂袪幾h的是:③張去華的主張沒有被采納,憤而在洛陽建園居住以見志,應(yīng)該也是尚氣節(jié)的體現(xiàn);⑥寫下洋洋灑灑的三十篇《大政要錄》,應(yīng)該是屬文綴辭的表現(xiàn),但內(nèi)容卻是施政方略,有點與題若即若離,所以正確選項里沒選它)
6. a.(大丈夫不應(yīng)久居人下錯,壯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沒有依據(jù),應(yīng)是他認為這職位沒有決定權(quán),不得預(yù)坐,就無法盡展其才,所以才說:簿領(lǐng)①之職,非壯夫所為。)
7.【參考譯文】
(1)朝臣們在集中評議(張去華)時鄙薄他的急于進?。嶂杂谑诉M),因此(張去華)有十六年都沒有得到升遷。(句意2分,薄 躁進和 不遷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響登聞鼓,說徐鉉用書信向張去華求情請托,(所以)張去華故意不懲治。(句意2分,伐 尺牘 治)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六
元結(jié),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孫。結(jié)少不羈,十七乃折節(jié)向?qū)W,事元德秀。天寶十二載舉進士,禮部侍郎陽浚見其文,曰:“一第慁①子耳,有司得子是賴!”果擢上第。復(fù)舉制科。會天下亂,沉浮人間。國子司業(yè)蘇源明見肅宗,問天下士,薦結(jié)可用。時史思明攻河陽,帝將幸河?xùn)|,召結(jié)詣京師,問所欲言。結(jié)自以始見軒陛,拘忌諱,恐言不悉情,乃上《時議》三篇。帝悅曰:“卿能破朕憂。”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jiān)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參謀。募義士于唐、鄧、汝、蔡,降劇賊五千,瘞戰(zhàn)死露胔于泌南,名曰哀丘。
史思明亂,帝將親征,結(jié)建言:“賊銳不可與爭,宜折以謀。”帝善之,因命發(fā)宛、葉軍挫賊南鋒,結(jié)屯泌陽守險,全十五城。以討賊功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又參山南東道來瑱府,時有父母隨子在軍者,結(jié)說瑱曰:“孝而仁者,可與言忠;信而勇者,可以全義。渠有責其忠信義勇而不勸之孝慈邪?將士父母,宜給以衣食,則義有所存矣?!爆櫦{之?,櫿D,結(jié)攝領(lǐng)府事。會代宗立,固辭,丐侍親歸樊上。
久之,拜道州刺史。初,西原蠻掠居人數(shù)萬去,遺戶裁四千,諸使調(diào)發(fā)符牒二百函,結(jié)以人困甚,不忍加賦,即上言:“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嶺南諸州,寇盜不盡,得守捉候望四十馀屯,一有不靖,湖南且亂。請免百姓所負租稅及租庸使和市雜物十三萬緡?!钡墼S之。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萬緡,結(jié)又奏:“歲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時增減。”詔可。結(jié)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流亡歸者萬馀。進授容管經(jīng)略使,身諭蠻豪,綏定八州。會母喪,人皆詣節(jié)度府請留,加左金吾衛(wèi)將軍。民樂其教,至立石頌德。罷還京師,卒,年五十,贈禮部侍郎。(節(jié)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八》)
注:①慁:hùn辱沒。 ②租庸使:官名,主持國家的稅收。
4.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十七乃折.節(jié).向?qū)W 折節(jié):改變志向
b. 果擢上.第. 上第:考取名次
c. 結(jié)攝.領(lǐng).府事 攝領(lǐng):暫時代理
d. 一有不.靖. 不靖:不安定
5.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全部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
b. 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
c. 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
d. 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
6.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元結(jié)深受朝官推崇。天寶十二年參加進士考試,禮部侍郎陽浚見到他的文章,給予高度評價;肅宗詢問天下人才時,國子司業(yè)蘇源明推薦了元結(jié)。
b. 元結(jié)關(guān)心民生疾苦。道州刺史任上,他兩次上書請求減免當?shù)囟喾N賦稅雜役,還為百姓建房分地,親自曉諭蠻人首領(lǐng),使萬余名流亡者重返故里。
c. 元結(jié)頗有軍事才華。任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參謀期間,廣募義士,降服強賊五千人;史思明叛亂,他建議皇帝不要與賊兵精銳直接交鋒,用計謀取勝。
d. 元結(jié)深得百姓的愛戴,其母親去世時,當?shù)匕傩找驌乃x開都到節(jié)度府請他留任;百姓也樂于接受他的教化,還立碑刻石歌其功績。
7. 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時史思明攻河陽,帝將幸河?xùn)|,召結(jié)詣京師,問所欲言。(5分)
(2)帝善之,因命發(fā)宛、葉軍挫賊南鋒,結(jié)屯泌陽守險,全十五城。(5分)
(上第:考試成績中的第一等)
(臣州為賊焚破,糧儲、屋宅、男女、牛馬幾盡。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騷離,未有所安。)
(“親自曉諭蠻人首領(lǐng)”是元結(jié)“進授容管經(jīng)略使”時的事情)
7.(10分)(1)譯文:當時史思明正攻打河陽,皇帝打算巡視河?xùn)|,將元結(jié)召來京城,問他有何奏議。(關(guān)鍵詞“幸”“詣”“所字結(jié)構(gòu)”各1分,大意2分)
(2)譯文:皇帝認為他說得對,于是命令調(diào)發(fā)宛城、葉縣的軍隊挫敗賊兵的南鋒,元結(jié)屯兵泌陽堅守險要,保全了十五座城池。(關(guān)鍵詞“善”“因”“全” 各1分,大意2分)
元結(jié),是后魏常山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孫。年少時放蕩不羈,十七歲才改變志向求學(xué),拜元德秀為師。天寶十二年(753)參加考進士,禮部侍郎陽??戳怂麑懙奈恼潞笳f“:評為一等也辱沒你了呀,考官靠錄取你表功!”元結(jié)果然考中上等,又考中制科。不料天下大亂,元結(jié)未能出仕。肅宗召見國子司業(yè)蘇源明垂問天下的賢士人才,他推薦了元結(jié)。當時史思明正攻打河陽,皇帝在去河?xùn)|之前將元結(jié)召來京師,問他有何奏議,元結(jié)第一次朝見皇帝,頗為拘謹,心有顧忌,又怕幾句話說不清楚,便呈上《時議》三篇。 皇帝閱畢大喜:“卿能解除我的憂慮?!北闾嵘麨榻鹞岜軈④姡姹O(jiān)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參謀。他到任之后,在唐、鄧、汝、蔡等地招募了許多義士,降伏了強賊五千人,并將丟棄在戰(zhàn)場上的尸體埋葬在汝南,稱作“哀丘”。
史思明叛亂,皇帝將去親征,元結(jié)進言“:賊兵精銳不可直接同他爭戰(zhàn),應(yīng)該用計謀打敗他?!被实壅J為他說得對。便調(diào)發(fā)宛城、葉縣的軍隊挫敗賊兵的南鋒,元結(jié)屯兵泌陽堅守險要,保全了十五個城池。因討賊有功遷升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后又到山南東道來調(diào)府參理軍務(wù),當時有父母隨子住在軍營,元結(jié)便對來調(diào)說:“孝順而仁德的人,才可以同他們談忠;講信用而又勇敢的人,可以保全節(jié)義。怎能要求他們忠信義勇而不勉勵他們孝敬父母呢?將士們的隨軍父母,應(yīng)該供給衣食,那么節(jié)義就能保全了?!眮碚{(diào)采納了這個建議。后來調(diào)被殺,元結(jié)便代理山南東道府事。代宗即位后,元結(jié)堅決辭官,乞求恩準回樊上侍奉雙親。
過了許久,元結(jié)出任道州刺史。當初,西原蠻曾掠走該州居民數(shù)萬人,剩下的才四千戶。各地使臣發(fā)來調(diào)取征發(fā)文書二百件,元結(jié)認為道州百姓貧困太甚,不忍心再去加重賦稅,便向朝廷奏道:“臣所轄的道州為賊人攻破焚燒,糧食儲備、房屋住宅、男女百姓、牛馬牲畜幾乎光了。如今的百姓還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老人童稚動亂離散,生活從未安定。嶺南的許多州縣,寇盜不絕,四十多個屯落必須守護..望,一旦時局不平靜,湖南就會大亂。因此,請準予免去百姓所負擔的租稅以及租庸使向百姓議價購買的雜物十三萬緡。”皇帝準奏。第二年,租庸使又來索取上供十萬緡,元
結(jié)又奏道:“每年除正租庸外,其他索取都應(yīng)根據(jù)年成好壞來增減。”皇帝下詔許可了。元結(jié)為老百姓蓋房子分田地,免除徭役,致使流亡在外者一萬多人重返故里。他晉升容管經(jīng)略使后,親自曉諭蠻人首領(lǐng),安撫平定了八州。元結(jié)的母親去世時,當?shù)匕傩斩紒淼焦?jié)度府請他留任,皇上于是加封他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百姓樂于他的教化,甚至刻石歌頌他的功績。后免職回到了京師,五十歲去世,追贈他為禮部侍郎。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七
《宋史·劉玨傳》劉玨,字希范,湖州長興人。
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游太學(xué),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后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
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竊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焙频脮⒅x之。
宣和四年,擢監(jiān)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員外郎。靖康初,議皇帝朝謁上皇儀,欲以家人禮見于內(nèi)庭,玨請皇帝設(shè)大小次,俟上皇御坐,宰臣導(dǎo)皇帝升自東階,拜于殿上,則有君之尊,有父之敬。
又謂:“君于大臣或賜劍履上殿,或許子孫扶掖?;实鄢],宜令環(huán)衛(wèi)士卒侍立于殿西,宰執(zhí)、三衙、侍從等官扶侍于殿上。
如請帝坐,即宰執(zhí)等退立西隅?!边w太常少卿。
討論皇帝受冊寶故事,玨言:“唐太宗、明皇皆親受父命,未嘗再行冊禮,肅宗即位于靈武,故明皇遣韋見素就冊之,宣政授傳國璽,群臣上尊號,至德宗踵行之,后世以為非?!弊h遂寢。
除中書舍人。陳十開端之戒曰:“陛下即位罷御筆,止營繕,登俊乂,詘虛誕,戢內(nèi)侍之權(quán),開言者之路,命令既當,未嘗數(shù)改,任用既公,率皆稱職,賞必視功,政必核實,此天下所以指日而徯太平也。
比者內(nèi)降數(shù)出,三省罕有可否,此御筆之開端也。教子弟既有其所,又徹而新之,長入祗候之班,勢若可緩,亟而成之,此營繕之開端也。
河陽付之庸才,涇原委之貪吏,此任用失當之開端也?;ㄊ葹E賞,既治復(fù)止,馬忠統(tǒng)兵,累行累召,此命令數(shù)易之開端也。
三省、密院議論各有所見,啟擬各舉所知,持不同不比之說,忘同寅協(xié)恭之議,此大臣不和之開端也。內(nèi)路之帥擅作圣旨指揮,行郡之守稱為外任監(jiān)當,此臣下誕謾之開端也。
董局務(wù)者廣辟官屬,侍帷幄者分爭殿廬,此內(nèi)侍恣橫之開端也。兩省繳奏多命以次行下,或戒以不得再繳,臺諫言事失當,率責為遠小監(jiān)當,此言路壅塞之開端也。
恤民之詔累下,未可行者多,是為空文無實德,此政事失信之開端也。隨龍第賞,冠帶之工亦推恩,金兵扣闕,禮房之吏亦進秩,此爵賞僭濫之開端也。
是十者雖未若前日之甚,其端已見,杜而止之,可以馴致治平,因而循之,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闭捕榷继梅A議,中書舍人安扶持不可,改劉玨,字希范,湖州長興人。
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游太學(xué),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后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
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竊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焙频脮⒅x之。
宣和四年,擢監(jiān)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員外郎。建炎元年,復(fù)召為中書舍人,至泗州,上書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萬一猖獗而南,六飛豈能無警,乞早賜行幸。
西兵驍勇,宜留以為衛(wèi)。西京舟船。
恐金人藉以為用,并令東下?!睍r李綱已議營南陽,玨未知也。
既至,極言南陽兵弱財單,乘輿無所取給,乞駐蹕金陵以待敵。汪伯彥、黃潛善皆主幸東南,帝遂如揚州。
潛善兄潛厚除戶部尚書,玨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張愨諭旨,玨論如初。詔潛厚提舉醴泉觀。
遷給事中,論內(nèi)降、營繕二事曰:“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承慶院,議者以為營造浸廣,以隆祐太后時有御筆,議者以為內(nèi)降數(shù)出。蓋除授不歸中書,工役領(lǐng)之內(nèi)侍,此人言所以籍籍也。
營繕悉歸有司,中旨皆許執(zhí)奏,則眾論息矣。”孟忠厚除顯謨閣直學(xué)士,邢煥徽猷閣待制,玨封還,言舊制外戚未有為兩禁官者,詔煥換武階。
帝曰:“忠厚乃隆祐太后族,宜體朕優(yōu)奉太后之意?!鲍k持益堅,忠厚尋亦換武階。
遷吏部侍郎,同修國史,言:“淮甸備敵,兵食為先,今以降卒為見兵,以糴本為見糧,無一可恃,維揚城池未修,軍旅多闕,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帝亟如臨安,以玨為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宣州。俄復(fù)為吏部侍郎。
以久雨詔求言,玨疏論消天變、收人心數(shù)事,詞極激切,并陳荊、陜、江、淮守御之略:“愿申詔大臣,悉屏細務(wù),唯謀守御。自京及荊、淮之郡,置大帥,屯勁兵。
命沿江之守,各上措畫之方,明斥堠,設(shè)險阻,節(jié)大府之出,廣大農(nóng)之入,檢察戰(zhàn)艦而習(xí)之,則守御詳盡,人心安,天意回,大業(yè)昌矣?!边w吏部尚書。
隆祐太后奉神主如江西,詔玨為端明殿學(xué)士、權(quán)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時詔元祐黨籍及上書廢錮人,追復(fù)故官,錄用子孫,施行未盡者,玨悉奏行之。
又言常安民、張克公嘗論蔡京罪,乞厚加恩。至洪州,疏言修治巡幸道路之役,略曰:“陛下遭時艱難,躬履儉約,前冬幸淮甸,供帳弊舊,道路險狹,未嘗介意。
今聞衢、信以來,除治道路,科率民丁,急如星火,廣市羊豕,備造服用,使農(nóng)夫不得獲,齊民不得休,非陛下儉以避難之意也。乞降詔悉罷?!?/p>
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縣,衛(wèi)兵皆潰,玨奉太后退保虔州。監(jiān)察御史張延壽論玨罪,玨亦上書自劾,逾嶺俟命,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延壽論不已,責授秘書少監(jiān),貶衡州。紹興元年,許自便。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八
章正宸,字羽侯,會稽人。從學(xué)同里劉宗周,有學(xué)行。崇禎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勸帝法周、孔,黜管、商,崇仁義,賤富強。
禮部侍郎王應(yīng)熊者,溫體仁私人也,廷推閣臣,望輕不得與。體仁引為助,為營入閣。正宸上言:“應(yīng)熊強愎自張,何緣特簡。事因多擾,變以刻成,綜核傷察,宜存渾厚。奈何使很傲之人,與贊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獄拷訊,竟削籍歸。
九年冬,召為戶科給事中,遷吏科都給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禮之特重。正宸出其門,與搘拄。歲旦朝會,帝隆師傅禮,進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聽先生?!闭吩唬骸氨菹侣《Y閣臣,愿閣臣積誠以格君心。毋緣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寵利居成功,毋以爵祿私親昵。”語皆風(fēng)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撫江禹緒為宣大總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縣史調(diào)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輔馮銓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復(fù)銓冠帶,正宸爭之,事遂寢。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幾,會推閣臣,救李日宣,謫戍均州。
福王立,召復(fù)正宸故官。正宸痛舉朝無討賊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結(jié)營寨,擒殺偽官,為朝廷效死力。忠義所激,四方響應(yīng)。宜亟檄江北四鎮(zhèn),分渡河、淮,聯(lián)絡(luò)諸路,一心齊力,互為聲援。兩京血脈通,而后塞井陘,絕孟津,據(jù)武關(guān)以攻隴右。陛下縞素,親率六師,駐蹕淮上,聲靈震動,人切同仇,勇氣將自倍。簡車徒,選將帥,繕城塹,進寸則寸,進尺則尺,據(jù)險處要,以規(guī)中原。天下大矣,渠無人應(yīng)運而出哉?”魏國公徐弘基薦逆案張捷,部議并起用鄒之麟、張孫振、劉光斗,安遠侯柳祚昌等薦起阮大鋮,正宸并疏諫,不納。改大理丞,正宸請假歸。魯王監(jiān)國,署舊官。事敗,棄家為僧。
以下答案供參考:
.望輕不得與 與:給予
b。遷吏科給事中 遷:升官
c。正宸爭之,事遂寢 寢:止息
d。宜亟檄江北四鎮(zhèn) 亟:緊急 答案:a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章正宸“有學(xué)行”的一組是:
①從學(xué)同里劉宗周②體仁引為助,為營入閣③應(yīng)熊強愎自張,何緣特簡④奈何使很傲之人,與贊平明之治哉⑤召復(fù)正宸故官⑥正宸痛舉朝無討賊心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c
6.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章正宸上言阻止王應(yīng)熊“入閣”,結(jié)果惹怒了皇上,被送入xxx拷打?qū)徲崱?/p>
b 周延儒再次任宰相,章正宸在周延儒門下做事,他們倆的關(guān)系不好,章正宸與周延儒意見常不合。
c 章正宸說“陛下隆禮閣臣,愿閣臣積誠以格君心。毋緣中官,毋修恩怨……”這些話,是在諷刺皇上。
d 章正宸向福王上疏時,陛下應(yīng)親率六軍駐扎在淮上,人人齊心同仇敵愾,勇氣自然會倍增。 答案:c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九
熊廷弼
【甲】
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歷二十五年舉鄉(xiāng)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四十七年,楊鎬既喪師,廷議以廷弼熟邊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代鎬經(jīng)略。未出京,開原失,甫出關(guān),鐵嶺復(fù)失,沈陽及諸城堡軍民一時盡竄,遼陽洶洶。廷弼兼程進,遇逃者,諭令歸。斬逃將劉遇節(jié)、王捷,以祭死節(jié)士。誅貪將陳倫,劾罷總兵官李如楨,以李懷信代。督軍士造戰(zhàn)車,治火器,浚濠繕城,為守御計。令嚴法行,數(shù)月守備大固。乃上方略,請集兵十八萬分布清河,撫順諸要口,首尾相應(yīng),小警自為堵御,大敵互為應(yīng)援。
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御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當是時,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議起。御史馮三元劾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謂不罷,遼必不保。詔下廷議。廷弼憤,抗疏極辨,且求罷。而御史張修德復(fù)劾其破壞遼陽。廷弼益憤,再疏自明,云“遼已轉(zhuǎn)危為安,臣且之生致死?!彼炖U還尚方劍,力求罷斥。及遼陽破,河西軍民盡奔,自塔山至閭陽二百馀里,煙火斷絕,京師大震。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復(fù)詔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貞為巡撫。
化貞素不習(xí)兵,輕視大敵。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廷弼尤牴牾。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陽橋。鋒始交,大潰,大清兵追逐化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還。報至,京師大震。大理寺卿周應(yīng)秋等奏上獄詞,廷弼、化貞并論死。
(節(jié)選自《明史》,有刪改)
【乙】
明啟、禎間,東事之壞中破竹之不可遏,一時大臣才氣魄力足以搘拄①之者,熊司馬一人耳。用人者貴展其才,原不當使一二腐儒操白簡以議其旁也。
關(guān)門再出,廟堂諸公忌其有所建白,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貞漫夸六萬兵平遼,為之掣肘。時江侍郎秉謙力陳:經(jīng)臣②不得展布尺寸,反使撫臣③得操節(jié)制之柄,必誤國事。不幸言而中矣。當國者茍有人心,即寸斬撫臣以謝經(jīng)臣,猶且不足。反以不能死綏罪之,是猶束烏獲④之手足,使力不勝匹雛者代之任重,及蹶而僨,則曰“是亦獲有同咎”,可乎?
(節(jié)選自全祖望《書明遼東經(jīng)略熊公傳后》)
[注]①搘(zhī)拄:支撐,抵抗。②經(jīng)臣:經(jīng)略一方軍事的大臣。③撫臣:安撫地方的大臣,指巡撫。④烏獲:戰(zhàn)國時秦國大力士,據(jù)說他能舉千鈞之重。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授保定推官,擢御史 擢:提拔
b.甫出關(guān),鐵嶺復(fù)失 甫:剛剛
c.當國者茍有人心 當:處在
d.是亦獲有同咎 咎:罪責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廷議以廷弼熟邊事 即寸斬撫臣以謝經(jīng)臣
b.復(fù)劾其破壞遼陽 忌其有所建白
c.臣且之生致死 猶且不足
d.不得食,乃還 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貞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鎬戰(zhàn)敗以后,朝廷起用熊廷弼代楊鎬為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到達遼陽后,開原、鐵嶺相繼失守,他斬殺逃將劉遇節(jié)等,以求穩(wěn)定軍心。
b.熊廷弼有膽略,曉軍是。任經(jīng)略后更加堅決主張拒敵守城。但是他稟性剛直,喜歡罵人,不甘謙恭下人,因而輿論對他不太支持。
c.王化貞不通軍事,輕視大敵;不聽文武將吏的規(guī)勸,與熊廷弼尤其抵觸。戰(zhàn)敗后大理寺周應(yīng)秋等報上判決書,熊廷弼、王化貞都被判了死刑。
d.全祖望認為熊廷弼是可以挽救危亡的唯一人才,而朝廷缺是非不分,歸罪功臣,揭示出明末君主昏聵,朝綱敗壞的歷史悲劇。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小警自為堵御,大敵互為應(yīng)援。(3分)
(2)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復(fù)詔起廷弼于家。(3分)
(3)用人者貴展其才,原不當使一二腐儒操白簡以議其旁也。(4分)
4.(3分)c (當:掌管,主持。)
5.(3分)b (兩個“其”均為第三人稱代詞“他”。)
6.(3分)a (“熊廷弼到達遼陽后,開原和鐵嶺相繼失守”有誤,原文“未出京,開原失,甫出關(guān),鐵嶺復(fù)失”。)
7(10分)(1)小的戰(zhàn)事各自拒敵防守,大敵來時則互相接應(yīng)、援助。(3分)
(2)熹宗于是對過去xxx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又下達詔書從家中起用延弼(3分)
(3)用人者可貴之處在于能讓人的才能得到施展,原本就不應(yīng)當讓一兩個迂腐的書生拿著xxx的奏章在他的一旁議論。(4分)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將領(lǐng),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今武漢市江夏區(qū)人)萬歷進士,楚黨。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jīng)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zhàn)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
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建州叛軍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jīng)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因當時王化貞是東林黨人葉向高(當時首輔)的弟子,所以熊廷弼被東林黨人背黑鍋。五年(1625年)被殺,并傳首九邊。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十
馬全節(jié),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軍校,官至檢校尚書左仆射。以全節(jié)之貴,累贈太師。全節(jié)少從軍旅,同光末,為捉生指揮使。趙在禮之據(jù)魏州也,為鄴都馬步軍都指揮使。唐明宗即位,授檢校司空,歷博、單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賜竭忠建策興復(fù)功臣,移刺郢州。長興初,就加檢校司徒,在郡有政聲,俄授河西節(jié)度使。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jié)赴任及之具軍容謁于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為金州防御使。會蜀軍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馬都監(jiān)陳知隱懼,托以他事出城,領(lǐng)三百人順流而逸,賊既盛,人情憂沮。全節(jié)乃悉家財以給士,復(fù)出奇拒戰(zhàn),以死繼之。賊退,朝廷嘉其功,詔赴闕,將議賞典。時劉延朗為樞密副使,邀其厚賄,全節(jié)無以賂之,謂全節(jié)曰:“絳州闕人,請事行計?!比?jié)不樂,告其同輩,由是眾口喧然,以為不當,皇子重美為河南尹,聞而奏焉。清泰帝召全節(jié)謂曰:“滄州乏帥,欲命卿制置?!币钊?,授橫海軍兩使留后。高祖即位,加檢校太保,正授旌節(jié)。
天福五年,授檢校太傅,移鎮(zhèn)安州。時李金全據(jù)州叛,引淮軍為援,因命全節(jié)將兵討平之,以功加檢校太尉。安重榮之叛也,授鎮(zhèn)州行營副招討兼排陣使,與重榮戰(zhàn)于宋城,大敗之。鎮(zhèn)州平,加開府儀同三司,充義武軍節(jié)度、易定祁等州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八年秋,丁母憂,尋起復(fù)焉。屬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國家有所征發(fā),全節(jié)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財,必充貢奉。開運元年秋,授鄴都留守、檢校太師、兼侍中、廣晉尹、幽州道行營馬步軍都虞候,尋加天雄軍北面行營副招討使,陽城之戰(zhàn),甚有力焉。全節(jié)始拜鄴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注】詣縣庭謁拜,縣令沈構(gòu)逡巡避之,不敢當禮。全節(jié)曰:“父母之鄉(xiāng),自合致敬,勿讓之也?!敝堇飿s之。二年,授順xxx節(jié)度使,未赴鎮(zhèn)卒,年五十五。贈中書令。
(選自《舊五代史·列傳五》)
【注】襕(lán):古代一種上下衣相連的服裝。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會蜀軍攻其城 會:恰逢
b. 朝廷嘉其功 嘉:嘉賞
c. 邀其厚賄 邀:邀請
d. 勿讓之也 讓:推辭
5. 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jié)赴任及之/具軍容謁于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b.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jié)赴任及之/具軍容謁于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c.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jié)赴任/及之具軍容/謁于轅門/高祖以 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d.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jié)赴任及之/具軍容/謁于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6.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馬全節(jié)因為父親的緣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師的稱號,后在河西節(jié)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 馬全節(jié)在金州危難之時,拼死抗爭保住了金州,但劉延朗趁皇上準備獎賞馬全節(jié)的時候,準備狠狠地敲他的竹杠。
c. 馬全節(jié)因先后平定了李金全、安重榮的叛亂而多次受封,在國家困難時期,他兢兢業(yè)業(yè),不侵占國家的財產(chǎn)。
d. 馬全節(jié)不擺架子,曾回到家鄉(xiāng)拜見家鄉(xiāng)長官,家鄉(xiāng)人把這當作榮耀,但可惜的是馬全節(jié)在五十五時就去世了。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兵馬都監(jiān)陳知隱懼,托以他事出城,領(lǐng)三百人順流而逸,賊既盛,人情憂沮。(5分)
(2)屬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國家有所征發(fā),全節(jié)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財,必充貢奉(6分)。
4. c【解析】邀:索取。
【解析】考生可先通讀語句,疏通其大致文意,然后再斷句。通讀時,力求綜合運用已學(xué)的文言知識,顧及前后文,把握片段的主要“信息”。所給語段的意思是:當時明宗命令高祖討伐蜀國,軍隊到達岐山,全節(jié)赴任時趕上了高祖,身穿軍服到轅門拜見,高祖因為地遠阻隔,就上奏將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6. a 【解析】說“后在河西節(jié)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屬于曲解文意,原文是說“全節(jié)赴任及之”;另外,高祖只是上奏將他召回,是明宗任命他做沂州刺史。
7. (1)兵馬都監(jiān)陳知隱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帶領(lǐng)三百人順流而逃,敵賊又多,人們感到畏懼而情緒沮喪。(得分點:會、托、逸,倒裝句式,句意通順,各1分。)
(2)全正值契丹侵犯時,又加上旱災(zāi)蝗害,國家的所有征調(diào)錢糧,全節(jié)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將錢糧發(fā)出,經(jīng)營所得的富余錢物,必定用來上交朝廷。(得分點:屬、征發(fā)、治生、貢奉,句意通順,各1分。)
【解析】文言文翻譯考查范圍是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為所給文言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實質(zhì)是理解文言文,重點是語句中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句式。翻譯時首先要注意各句的采分點,力求翻譯準確到位。
馬全節(jié),字大雅,魏郡元城人。父親文操,曾任本府軍校,官做到檢校尚書左仆射。因為全節(jié)顯貴,多次贈官到太師。全節(jié)年少時就參軍,同光末年,為捉生指揮使 。趙在禮占據(jù)魏州時,他任鄴都馬步軍都指揮使。后唐明宗登上皇位,授予他檢校司空,歷任博、單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賜號竭忠建策興復(fù)功臣,調(diào)任郢州刺使。長興初年,加官檢校司徒,在郢州有政績聲望,很快授予河西節(jié)度使。當時明宗命令高祖討伐蜀國,軍隊到達岐山,全節(jié)赴任時趕上了高祖,身穿軍服到轅門拜見,高祖因為地遠阻隔,就上奏將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清泰初年,全節(jié)擔任金州防御使。正碰上蜀軍攻打該城,州兵僅有一千人,兵馬都監(jiān)陳知隱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帶領(lǐng)二百人順流而逃,敵賊又多,人情更加畏懼沮喪。全節(jié)就拿出所有家財賞給士兵,又出奇兵阻擊敵人,拼死奮戰(zhàn)。敵賊退走,朝廷嘉賞他的功勞,下詔讓他到京城,準備予以獎勵。當時劉延朗任樞密副使,向他索取很大一筆賄賂,全節(jié)拿不出財物,他就告訴全節(jié)說:“絳州缺人,請你準備前去?!比?jié)不高興,將其事告訴了同輩,因此眾人大聲喧鬧,認為不合理,皇子重美任河南尹,聽到此事后奏了上去。清泰帝召見全節(jié)對他說:“滄州缺乏主帥,打算命你管轄此地?!钡诙?,授予橫海軍兩使留后。
高祖登上皇位,加官檢校太保,正式授任全節(jié)為節(jié)度使。天福五年,授予檢校太傅,調(diào)任鎮(zhèn)守安州。當時李金全占據(jù)州城作亂,招引淮軍為增援,高祖于是任命全節(jié)率軍討伐平定了他,因功加官檢校太尉。安重榮叛亂,授予全節(jié)鎮(zhèn)州行營副招討兼排陣使,和重榮在宗城交戰(zhàn),大敗重榮。平定鎮(zhèn)州后,加官開府儀同三司,充義武軍節(jié)度、易定祁等州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八年秋,遭逢母親的喪事去職,很快又起復(fù)任職。正值契丹侵犯時,又加上旱災(zāi)蝗害,國家的所有征調(diào)錢糧,全節(jié)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將錢糧發(fā)出,經(jīng)營所得的富余錢物,必定用來上交朝廷。開運元年秋,授予全節(jié)鄴都留守、檢校太師、兼侍中、廣晉尹、幽州道行營馬步軍都虞候,不久加官天雄軍北面行營副招討使,陽城戰(zhàn)役中,他出了大力。全節(jié)剛剛拜任鄴都時,因為元城是他的故鄉(xiāng)所在縣,就穿著白衫到縣庭拜見,縣令沈遘退避不前,不敢接受他的拜見禮。全節(jié)說:“父母之鄉(xiāng),自然該當表示敬意,不必推辭啊?!惫枢l(xiāng)人為此感到驕傲。二年,授予順xxx節(jié)度使,尚未到任就去世了,年齡五十五歲。追贈為中書令。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十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p>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p>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
1.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詞語解釋不當?shù)囊豁検牵?)
a.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 (耽誤)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土地方圓)
c.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
d.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成)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 ②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b.①夫誰與王敵?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①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d.①王如施仁政于民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
4.下列句子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5.下列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文章由小及大,從舉例入手,運用了對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邏輯謹嚴,層層深入,議論風(fēng)發(fā),氣勢磅礴。
b.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孟子認為,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無道,則無敵于天下。
c.孟子首先批評了梁王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然后講到行仁政能使國富民強,天下無敵。
d.孟子重點批評了梁惠王因喪師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用棍棒和刀子殺人,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
參考答案:
1.(1)用棍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么區(qū)別嗎?”(2)可以讓手里拿著棍棒的人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鋒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了。
2.c
3.a(chǎn)
4.c
5.d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十二
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2分)
①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fēng)水之說,至有以數(shù)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余覽其說而是之。
②及余來宣城問諸鄉(xiāng)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shù)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zāi);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汙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shù)也。故記之以俟夫習(xí)民事者。
(記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當?shù)匕傩辗磳ε锩耖_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話回答)(1分)
23、本文前兩段均用“余覽(聞)其說而是之”作結(jié),試分別概括“其說”內(nèi)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劃線句的表達效果。(2分)
25、對第③段劃線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前后兩種觀點各有優(yōu)點,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觀點能夠平息棚民與“相告訐者”之間的沖突。
c、后觀點能夠避免開山所致?lián)p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劉熙祚文言文答案篇十三
原文晉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③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比撼甲笥抑G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wèi)人⑤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鬃勇劧浿唬骸??!保ㄟx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注釋】
①原:原國。 ②期:約定。
③金:鐘。 ④亡:失去。
⑤衛(wèi)人:衛(wèi)國人。
閱讀訓(xùn)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并寫出含有這個詞的成語。
①裹十日糧
成語:
②君姑待之
成語: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原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
譯文:
3、在文中橫線上用文言補出“孔子記之曰”的內(nèi)容。
4、從這個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參考答案】
1、①攜帶 馬革裹尸 裹足不前 ②姑且 養(yǎng)奸姑息;指寬容壞人壞事。
2、原國的糧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 國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攻原得衛(wèi)者,信也(意思對即可)
4、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講信用,明禮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重要前提。(意思對即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89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