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十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27 20:53:03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十三篇)
時間:2023-04-27 20:53:03     小編:zxfb

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一

這幾天自由閱讀史鐵生前輩的我與地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在世講究一個緣字,緣就是上帝控制人類的力量,史先生與地壇便有緣,在地壇里找到了新的自己。在史先生處在人生低谷時地壇也是坍圮的,他們處在相似的命運中,但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為在這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寧靜去處,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在地壇中逃避現(xiàn)實,就像一個網(wǎng)癮少年一樣,無法控制得來到地壇,一來就是十五年。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來到這世上,但世上又有幾人明白呢,又有幾人會花時間去想為什么,一如地壇中的小昆蟲。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那里還有無數(shù)生命。人只有在失去一切時才能靜心來思考,而不是像被蒙上雙眼一般橫沖直撞,一味跟著前方不知是對是錯的腳步,只想著快再快一點。認為什么出生?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辯駁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四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一想,一切都安心多了,既然死神一定會在某時刻等你,那么為什么不想想怎么活的問題呢?這不是一個在瞬間就能想透的問題,就像味覺一樣,味道是難以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蘊。

人在低谷時會陷入一個怪圈,就像中了魔一樣,認為世上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可憐的了,這時周圍的人一切舉動在自己看來都是多余而惡劣的。他們要是沒有去安慰你,時刻守護你,你會認為他們拋棄了你,甚至他們不配他們在你心里的位置;若他們小心翼翼伺候你,你會認為他們太多余,自己根本不需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傷害了你的自尊,沒有給你足夠的恢復空間。其實往往這時候,你身邊愛著你的人要比你更痛苦,他們不能阻止你去做讓他們痛心的事,因為那時你發(fā)泄情緒的方式,同時他們無法預知你在發(fā)泄時會遭受什么,所以他們只能做最壞的準備:時刻準備著承擔任何你遭到的壞事。而在此時你是無暇理會的,因為你已夠痛苦,體會不到你的不幸在他們那里是要加倍的。這樣的他們注定要活得痛苦,你也許會在某一天醒悟,或早或晚,也許他們會和你一起分享這喜悅,也許不會。史先生的母親在他成功時已離世,地壇上他兒子走過的車印后都不會再有一個母親的腳步,為什么她不再多活兩年?為什么他在兒子快撞開一條路時卻熬不住了?莫非她來到這世上只是替他兒子擔憂而不分擔一絲快樂?上帝是令人人厭惡的,但他也是明智的。這位母親心里太苦了,上帝就召她回去。

請善待自己身邊的人,他們是你來到這世上的有緣人。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二

人都是有一定壽命的。并且人必然要生,那必然要死??梢钥闯?,生與死是相互依存,就像連體嬰兒一樣,無法單獨生存下去。既然你已經(jīng)知道你必然會生,也必然會死,那你何必去思考自己將來怎么死的。要知時候一到,壽命將盡,誰也無法抵抗。

那么,生與死,又究竟是什么?生,根據(jù)在字典里的解釋,我可以造一個不一定對的句子:你生了也生了。這該作何解釋?第一個生,是出生的意思;而第二個生,則是生存、活的意思。死,自然好解釋,就是(生物)失去生命,自然就是死了。

如果自己來解釋,那么生與死并沒有一個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那么,我認為生與死則是人一生必經(jīng)的磨難,或者說是是必須經(jīng)歷的兩個過程。史鐵生認為生是交給一個人的事實,而死是順便保證的結(jié)果,是一個盛大、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有時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人是沒有的?!蔽蚁?,剛出生的人使生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事實,但他還不會明白生與死的概念。可是,他總會本能的反抗死的威脅,這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能。而有的人不怕死,則是他們已經(jīng)沒有缺憾,看透一切,又怎么會怕死呢?我怕死,所以不想死。大部分的人死之前都是痛苦的。我害怕痛苦,所以怕死。修禪者說:“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p>

人生如夢。生是夢的開始,死是夢的結(jié)束。但夢怎么樣全靠你自己的定奪。有誰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p>

其實,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人的出生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如果你不是活著的,那么又何來生一說。如果你沒有活著,也就沒有生。沒有生,何來死?所以,生命的意義,我們?yōu)槭裁匆斎皇菫榱嘶钪?,為了活著但卻不得不死。這亦是人的宿命。

其實啊,人這一生不過一瞬,而這就是生與死的過程。而生與死自無定義與道理。

《尖叫的海棠》里曾有一段裴雨棠和阮石的對話,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蟲子,你說我會不會死?和那只小狗一樣?”

“流點鼻血就會死?你以為生命像花瓶一樣脆弱?”

“我一直都以為,我正在死去?!?/p>

“所有的生命都會死去,有生就有死,這并不可怕?!?/p>

“如果結(jié)局一定是死,為什么我們還要生?”

“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人生是因遺憾而完美的?!?/p>

生與死的關系并不可怕。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

人既然能生,必然就是老天要讓他在這世上留下點什么來。活著不一定是為了干某件事情。但你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須要活著。人生著就一定有著自己的理想,那為何不趁還活著去完成它?我們正在活著,也正在死去。那之間是有過程的,有過程就必有時間,有時間你就可以完成它。

所以,暫時不用考慮人生的生與死,而是把自己充實好了,使自己始終處于一個飽和豐富的境界。

那么,生亦無憾,死亦無憾。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三

我想,凡是知道史鐵生的人,也都知道那個破舊但安靜的地壇。那是一個給史鐵生療傷的地方,雖然沒能讓他重新站立,但卻讓他的心靈飛翔。那夕陽的余輝,殘敗的房屋,生機盎然的野草,搖頭晃腦的小螞蟻,葉子上滾落的露珠,鍛煉的老人,頑皮的孩童……漸漸地撫平了史鐵生的狂躁,漸漸地催生了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文字,進而漸漸地感染著每個喜歡史鐵生的讀者。

我們,是否也需要一個地壇?

有句話說,每個人都是折翼的天使,不完美是必然的,經(jīng)受一些苦難也是必然的?;蛟S我們沒有生理上的殘疾,能說能笑能走能跳,可是又有誰能肯定自己沒有心理上的`疼痛?變速的生活節(jié)奏,像心律不齊的心臟,不能保證每根血管都有充足的營養(yǎng)。巨大的生活壓力就業(yè)壓力學習壓力,讓我們的呼吸也變得急促,是不是有的時候會變得狂躁?是不是有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丟失了點什么?是不是很想找一處安靜的地方暢快的呼吸?

是的,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地方,盡情地放松心情,為心靈排污,也為心靈加些動力。在這方面,我們遠遠不如史鐵生先生幸運,擁有一個安靜的可以自由出入的大院子幾乎是不可能。這個時候,就讓我們在自己的心靈上開辟出一間小屋,供自己休息吧。

這間小屋,必須有的是,一些安靜的溫暖的文字。詩書的作用不僅僅是黃金屋和顏如玉,它是一段帶著晨露的臺階,一端連著黑夜一端系著光明,踏著它,可以迎接紅彤彤的日出,那些明亮但不刺眼的亮光,會給人帶來無窮的力量。腹有詩書也不一定追求華美的氣質(zhì),只為尋那一縷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吹走煩躁,塑造我平和如湖水的心靈。

這間小屋,最好栽培一些花草。佛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當我看著親手打理的花花草草,總是欣喜于它們帶給我的力量。記得有一次從路上撿到一段10厘米左右的太陽花的莖,把它插在了疏松的土壤中,原以為它會奄奄一息,卻沒想到幾天后它綻放出一朵玫紅色的太陽花,那是生命的倔強,觸動了我心靈最深處的那份堅強。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護花使者,一次次我的這些小花小草們面臨生活的絕境,可是他們又一次次給我展示生命的力量。都說養(yǎng)花怡情,我卻從中吸取著生命的營養(yǎng)。

這間小屋,要有季節(jié)的變化時空的延伸。生機盎然的春日,要及時備一份春泥作為滋養(yǎng);烈日炎炎的夏日,要隨時擷取一縷清涼;碩果累累的秋天,要儲存天高氣爽的心境;白雪皚皚的冬日,要隨時吸收溫暖的陽光。

在這間小屋里,我們要時刻反省。要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懷有一份感恩與感動。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上帝總是在關一扇門的時候打開一扇窗,就像他收回了史鐵生先生的一雙腿,卻讓他以紙為船以筆為槳,在文學的浩瀚中盡情沖浪。

是否你還帶著傷?不要怕,愈合了就不會再痛。讓我們手握一把陽光,在上帝說不的時候也能擁有溫暖整個世界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四

江南的高溫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連樓下乘涼的居民們也不見了蹤影。在盛夏的午后,翻開《我與地壇》,去尋一處清涼。

深藍色的封面,給人以心曠神怡。手指觸摸著封面上微微凸起的書名,覺出它對往事的述說。

書中講述著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剛開篇,就出現(xiàn)了一座廢棄的古園。這座古園歷盡四百余年的滄桑,注視著史老先生的成長。也是在這里,他完成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領悟,對未來的期待。

史老先生的青年時期,因為一場病,雙腿殘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史老先生卻失去走路的機會,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這樣的時期,我們需要獨處。于是史老先生找了一個寧靜的去處,獨自思考。正如他所說:“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這個僻靜的地方靜靜思考各種事情。

一開始,他覺得整日呆在這樣的地方是逃避,是為了把自己的世界與外界隔絕。他在這里一連幾年,看書、寫作,確實好受一些。漸漸地他會一連好幾小時地想關于死亡的事。終于,他弄明白了,一個人的出生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則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一天遲早會到來。除了生與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詮釋“如何活”。從雙腿殘疾到住院治療、與死神垂死掙扎再到母親的離世,最后他開始追逐夢想。他理解了“生與死”之后,便從病的陰影里走出來,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經(jīng)歷歸結(jié)為四個字“零度生命”,這就是他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無意義,從零開始。但生命的到來并非平白無故,生命以它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要求意義。我們應該活出意義,有意義的生命才有色彩。生命的開端確為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們需要回頭看看,是否偏離了夢想的軌跡。這樣的每一次回頭就是走回生命的起點,重新看看,我們接下來該怎么走。正如一葉孤舟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行駛,漫漫長路,我們需要指南針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將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溫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即使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后再繼續(xù)前進,就將離目標更近一步。

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感悟,這就是他生命意義的體現(xiàn)。

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歷史上,成吉思汗的統(tǒng)一女真,秦始皇的統(tǒng)一中國,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當今社會,最美媽媽吳菊萍的見義勇為,最美司機吳斌的恪盡職守,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吉思妞的無私奉獻。甚至是植物、動物。每一草,每一木都為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個生命都從零點開始,又在無數(shù)次的回歸零度中升華,去體現(xiàn)它的意義,描繪它的色彩。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飄灑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辰,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我們平凡人,沒錯,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義。

唯一不變的,是“回歸零度” 。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五

十五年,能改變很多事,不單單是地壇里的風景,還有這些凡人。

第四章,寫了作者到地壇的十五年來,所看的人,有一對恩愛的中年夫婦,愛唱歌的小伙子,愛喝酒的老頭,不聊的漢子,上下班的中年女工程師,以及我的長跑朋友。這些任務,有些是地壇的???,比如說這一對中年夫婦。作者在地壇迷茫了十五年,見證了這一對夫婦從中年到暮年,作者也看見了他們的頭發(fā)是如何從蒼黑,到枯黃,再到蒼白的。。作者在這一對中年夫婦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夫妻生活的恩愛,以及歲月的洗禮,時間力量的強大??v使愛的力量多么強大,也經(jīng)不住歲月的沖刷,恩愛的夫婦最終還是會化為一攤皮肉,一具骷髏。但是,他們所還存活的日子,仍然可以攙著各自的胳膊,恩恩愛愛走到老。從這里,作者明白了,人類精神力量的強大,也明白了,存在的意義在于生活

還有另外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位愛唱歌的小伙子,從作者的描寫來看,他并不是一位很厲害的歌唱家,但他每天還是會勇于訓練,他知道天賦只能夠用努力來彌補。他的歌唱,在作者聽來,充滿了干勁與激情,唱一個上午,也不服聽出他歌聲的疲憊。只是,忽然有一天,他卻消失在了地壇。作者回憶起了當時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與他說話時的情景,從他簡潔卻明確而又有點怯弱的語氣,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個比較優(yōu)秀的歌唱家。作者對于他的去處也有過猜測。但是作者心里很是清楚,他應該是放棄了這個興趣。時間的力量更是偉大的.,他會讓人耐不住堅持,會讓曾經(jīng)的激情化為灰燼。

縱觀這一章上下,作者的描寫十分細致,把一些經(jīng)常來的,不經(jīng)常來的一些人都寫的十分具有個性,十分具有動態(tài)。在這些當中,作者能夠交談的很少,因此,作者反而更像一個地壇日常的旁觀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此時,他跟地壇一樣,是一個靜態(tài)的旁觀物,他和地壇一樣,也開始注視著歲月變遷,人性變化。這卻更加地突出了作者生活的無趣,只能通過膀胱他人的生活來獲得樂趣。

而作者變化的,是他看待事物的心,之前可以看出,他其實是個比較自大的人,但這雙腿殘疾的十五年,卻使他見證了自然,時間,命運的強大,明白了自己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對這個世界作出貢獻,有沒有用有限的時間去盡情地享受生活。作者的改變,也是這整篇文章的線索之一。

從始到終,人類都沒有與時間作對的勇氣,更沒有這股力量。在浩瀚強大的時間力量面前,人類就像一只螞蟻,只能盡情地被蹂躪,但是,精神的力量卻能該改變?nèi)祟悓Υ硕ɡ淼睦斫庑问剑祟愰_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正是對此定理的抗爭嗎?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六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作者給讀者呈現(xiàn)的中心思想是其20xx年來坐著輪椅在地壇上思索的人生結(jié)果,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著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著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樸實的情感、真誠的人生感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于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nèi)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后,所積淀下來的洪流蕩漾。

在書中,我能感受到地壇是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xiàn)出史鐵生的內(nèi)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xiàn)了殘疾生命里不服輸?shù)木?。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huán)境中尋回自己。對地壇寄托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有些事情發(fā)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著殘垣斷壁、破瓦殘轉(zhuǎn)時,有一個人,正在沿著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著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于兒子的痛。于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里的這個人,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仿佛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最后,關于“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么,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正可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讀完《我與地壇》后,深刻地了解到作者的堅強不屈和母親的愛,作者的事跡使我感動不已,才知道了什么是愛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七

突然想再讀一遍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找不到有這種強烈念頭的綠由,就算是對先生的一種懷念吧!

《我與地壇》是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我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我對母親的后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我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再讀一遍《我與地壇》:先生,我找到了一切與你有綠分的東西,我尋找到了車轍,和老母親緊隨的足印,又見到你的老柏樹和樹下你的低吟,我尋到一座園墻,和園墻里圍著的小姑娘、老兩口、長跑冠軍或醉翁……

先生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他笑稱自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是寫作”,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里寬厚地微笑。靜似乎是他生命最大的動態(tài),心不靜,無法塑造心靈的張力,無法承擔命運的跌宕,無法享受做夢的歡愉。

地壇是廢棄的古園,是寧靜的好去處。先生因“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腮”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處,就搖了輪椅到地壇去。地壇,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那里他辨得所有路,認得所有樹,轉(zhuǎn)過所有墻,因為這是他的所有和所有的他。讀書,寫作,尋找內(nèi)心真實的自己。

蜂兒在半空中穩(wěn)穩(wěn)地停著,螞蟻猛然間想透了什么,露水在草葉上滾動…先生所握著的筆就是他搖著的輪子,在黑漆漆里可以搖出路,鉆出亮。

所有的痛,經(jīng)筆,變成更深的歡喜;所有的不確定,經(jīng)筆,變成對生命的確認與把握;所有的局限,經(jīng)筆,變成了廣闊的天地。是這地,接納先生正坐的身子,馳騁的精神,讓他的靈魂撒歡兒;是這地,開啟了一扇更直白、更專注、更清澈的與心靈溝通的天門;是這地,讓他的見識與思考枯竭,源源不斷生出比這地壇維度更大、脈絡更廣的世界。一個簡單的生命去翻越、去站立的歷程中體現(xiàn)的是天賦飽滿的心智、本能追愛的氣魄和自然豐沛的悟性。

平實而富哲思的`言語,更多的還是對命運和生死問題的感悟。我想,靈魂還是存在的,先生逝于20xx年12月31日,一個時間的節(jié)點,幾年已過去,先生的思想還在與在世的人對接、傳遞、延續(xù),靈魂實實在在地賦予了新的肉體,發(fā)展新的精神,鍛造新的靈魂。正如先生所訴說,“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

我也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像先生一樣,讓靈魂自由!再讀一遍《我與地壇》,仿佛那滄桑的古園給了我某種啟示,讓我感到心痛的溫暖,從中汲取那份不屈于命運的頑強和奮斗的力量。原來,這地壇就是心靈的憩園?。?/p>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八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且看見自己的身影?!鳖}記決定重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并且后來喜歡上它是在去年九月份,我寫完我的散文《苦緣》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在《苦緣》中的敘述語調(diào)和史鐵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后來,就時常會去翻讀,在細細的體會與咀嚼間,恍然才明白過來:在生命面前,原來自己只不過是一粒塵埃罷了。

從不敢輕易地去掂量生命的斤兩,而史鐵生卻以他端坐在輪椅上靜默莊嚴的形象深刻地詮釋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和話題。我想,在那個歷盡蒼桑,等待了史鐵生四百多年的古園子里,史鐵生一定曾那樣專注地凝視過自己被夕陽拉得斜長的影子,一個無言的轉(zhuǎn)身,便看見了蒼茫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而此刻,生命,就像是在風中糾纏的發(fā)絲,風越大,它便越發(fā)地堅韌起來。

死亡,并不遙遠,它曾那樣真切地掐過史鐵生的喉嚨!而他到底還是走過來了,盡管也曾彷徨和迷茫?!坝洸磺宥际窃谒哪男┙锹淅锪?,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生命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鄙。皇且粋€循環(huán)的悖論?!耙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證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奔毤毜叵雭?,生命原是這般地偶然,仿佛是花瓣上的一粒晨露,陽光強烈的時候,它必定要以蒸發(fā)的形式消失。

史鐵生是一個智者,至少在這場生與死的`辯論中,他贏了。當“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了萬道金光”的那一刻,我看見史鐵生從那輪椅上穩(wěn)穩(wěn)地站了起來,而使他重新審視自己靈魂的人,就是他的母親。

在母親面前,他是一個倔強的孩子,只是在許多年以后,母親不在了,他才一點一點地意識到了當年自己是多么的冷酷和無知?!八幻\擊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彼谑怯忠徽煲徽斓厝ツ菆@子里靜坐。母親走了,沒有留下什么雋永的誓言,惟有關于生命和愛的思考。史鐵生懂得這些的時候卻失去了愛他并且理解他的母親,他知道已經(jīng)晚了,來不及了,他能做的,惟有緊緊地抓住生活丟給他的繩索,一步一步地攀上生命的頂峰!

是的,生命于他而言,并不簡單??墒?,他以他簡樸而真誠的文字告訴我們所有的人:活著,好好活著!竭盡所有能迸發(fā)出你生命的光輝!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九

初看這本書的名字,我以為是寫地毯的風景和作者的故事。的確,描寫的大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回憶,地壇沒有過多的表述,卻串聯(lián)起整篇文章。作者首先通過家附近的地壇公園入手,表達了自己為何要去地壇,在地壇附近的所看所想,后來又引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家人朋友的有關回憶。

作者在青年時期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這一度讓他陷入人生的低谷,讓普通人觸手可及的事情變得遙不可及。他來到地壇,認為“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贝藭r的心情也是郁結(jié)的。然而,他卻沒有防起自己,他在腦海里有個精彩的世界,他用“好運設計”想象自己的人生:他愛好運動,也擁有自己喜歡的運動員;他還有不少的夢想。他在輪椅上,心中卻有種不服輸?shù)木瘢谷幻鎸ψ约喝松挠職?,他在地壇中思考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我與地壇》更像作者的一本日記本,記錄著內(nèi)心的悲歡,也打開自己小時候的記憶,作者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一直照顧他的母親、兒時的伙伴、“插隊”的朋友等。他的親人與朋友也是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作者小時候由于一些小事而沮喪,看到爺爺努力編雞籠并對著“我”微笑的情形,讓作者感受到了希望,一個老人尚可微笑面對生活,年輕而健康的“我”為何不能?

作者思考了許多生與死的話題,也聯(lián)想到他認為完美的體育明星也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經(jīng)歷的苦難,活著就能想到辦法去面對,遇到問題不能逃避。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找到一處安寧來安撫自己的內(nèi)心,想必地壇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難所”。在地壇這片園地內(nèi)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完善自我。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地壇的草木競相生長,植物生機勃勃,象征著作者的內(nèi)心也對自己充滿希望。

而在本書也有一條隱藏的感情線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總是在“我”去地壇的時候等著“我”回家,在“我”人生低谷的時候不離不棄地陪伴與照顧,鼓勵“我”寫作。然而,母親的一生也十分坎坷,但她卻沒有過多的表達自己的苦難,只是默默努力去改編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坝熊囖H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母親在“我”背后守護著,讓“我”不要放棄生的希望。因此,“我”不斷地寫作、出版,這也打動到身為讀者的我。母親的愛是包容、慈祥和內(nèi)斂的,母親的出現(xiàn)鼓勵著大家,也讓作品添加上親情的色彩,像是一塊不斷打磨的玉石,帶著溫潤的色彩。地壇對于作者而言,更像一個母親對于兒子的關愛,這種愛在時光的打磨下仍然閃爍著光輝。正如地壇的植物不斷生長,建筑物也在時光中有了新的時代印記。

閱畢,我相信作者可以勇敢面對個人的苦難,我也可以更積極地走向未來的人生,發(fā)現(xiàn)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十

其實《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作者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對于人生來說,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鐵生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狀況,那倒恐怕沒太大痛感了。可問題在于,命運為史鐵生安排了一個殘酷的圈套:先送給他一副比健康人還要健康的身體, 然后一個急轉(zhuǎn)彎毀了他,這種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對于蕓蕓眾生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是極其殘忍的。面對這樣的不幸和苦難,他開始了對生命的思索與追問。

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他在書中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边@句話的沉著穩(wěn)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在寫作公寓里含煤氣管自殺身亡;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

其實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jié)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母親想幫助兒子走出困境卻不知怎么幫;兒子一個人出去,心中害怕卻不能阻止;兒子不愿有人跟著,母親心中理解卻難以忍受擔心受怕的煎熬悄悄來尋,又時時提醒不能被兒子發(fā)現(xiàn)。這樣的母親注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親。就像作者在文中寫到的那樣,“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p>

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jīng)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么要活著?” 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 我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十一

初讀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史鐵生先生的文字有一種包容,安寧的力量,就好像在你孤單一人,在你迷茫不知所措,感到悲傷的時候,你就看看他的這本書,會不知不覺被他所吸引,你好像就看見了那個地壇,你看到了書中的那對老夫妻,那個唱歌的青年,還有那對兄妹,你似乎在體驗著那種過客,也在觀察著別人的生活。他的文字有一種滄桑感,最開始你讀的時候有一些壓抑,最后你就會突然明白那只是明白生命本質(zhì)的一種淡然。

史鐵生先生他在書本講述了自己不止一次想要死亡,在最狂妄的年齡時失去了自己行走的權(quán)利,沒有人會淡定自如,他最后卻是在自己的心和母親的愛里堅持了下來,你漸漸會發(fā)現(xiàn),那個地壇,其實就像是他在感到難過迷茫的時候,一個精神寄托,他在那里沉靜,在那里感受天地。他強烈的心境變化卻也正是發(fā)生在這個地壇里,他在那里去默坐,去思考、去窺探自己的心魂。正是這種思考讓他有了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而母親也是他能繼續(xù)選擇活下去的重要原因,母親對他的愛,那種溫柔細長,小心翼翼,讓我在讀書的時候不禁落淚,母親是一個讀出來心都會變得柔軟的一個詞呀。作為一個母親,自己的孩子遭受了如此令人悲痛的事,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活下去,只要這樣就夠了。

有人說他是“用生命來寫作”,他選擇用思考來代替一般人的生活,用別人不敢提出的問題拷問自己,然后把思考寫成雋永的文字。書中寫到: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正是這種對生命的熱情讓史鐵生的作品充滿魔力、充滿力量。所以當我們在最艱難,最絕望迷茫的時候,你去看這本書,他用質(zhì)樸的文字表達自己細膩而熱烈的情感。

書中有一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是啊,來自史先生思考命運,他開始感嘆上帝的不公平,到最后突然悟出哪有什么不公,這是一個生命的輪回,只是一個循環(huán)罷了。生命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降臨的美;死是一種寂靜之美。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如此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自當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與思想。

“如果世間沒有了苦難,每個人都是健康漂亮的人,會怎么樣?沒有差別的世界就好像一灘死水,一個一望無際的沙漠。所以必須有人接受這種苦難,這種差別,那么誰來接受呢?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笔疯F生先生這樣寫到。我對他這種對于生命的這種思考,這種智慧的靈魂感到敬佩,我仿佛看見他在努力脫掉那個殘疾多病的身體,在用自己的靈魂超然的看待這個世界。他的身體不能動,但是他的靈魂走的很遠。

作為一個無數(shù)次想要求死的殘疾人,他用他一生的思考告訴我們,生命中有許多遭遇與悲哀世人是無能為力,我們不能指望沒有困境,可我們能夠不讓困境扭曲我的智慧。我們也可以認真地和這個世界交談,可以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并且最終得到人生救贖的智慧。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十二

當我們還在與青春肆虐時,史鐵生已經(jīng)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永遠地與輪椅為伴。不能夠在最張狂的年紀去瘋?cè)廴]霍,實在是一樁憾事。從開始的憤怒不公到最后坦然接受,史鐵生的內(nèi)心是經(jīng)歷了怎樣的滿山荊棘又遇到了怎樣的撥開云霧,沒有人可以知道。還好史鐵生有很多好朋友,朋友們的陪伴給予了他無盡的溫暖和希望,給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出院后他和母親回家住,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地壇結(jié)識。在這個地壇里,他消磨了很多時光,也宣泄了很多情緒,有時候輕松快樂,有時候沉郁苦悶,有時候悠哉悠哉,有時候棲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地壇對于史鐵生而言是無話不說的好友,是最長情的陪伴。在一個喧囂密集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安靜的世外桃源,著實不易。他說,這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因為有很多空閑時光,他觀察著每一個來地壇閑逛的人,思考著人生的重要課題為什么活、要不要死。

母親一直陪在他身邊,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治腿的良藥,每天的全部心思都在治療上,到處找良醫(yī)偏方。后來母親生病了,得了肝癌。史鐵生并不知情,還會時不時向母親發(fā)脾氣。母親的愛和擔憂一直在蔓延,還時不時自己安慰自己。母親鼓勵他寫作,可是等他真正出版第一本書的時候,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有一種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感覺,然后呢,只剩下懷念。

后來史鐵生的狀態(tài)變好很多,他寫小說寫電影劇本。或許是因為心思全部放在了寫作上,或許是因為他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然后愛她。

他是多想擁有一具健美的軀體,可是世界上沒有如果。從開始的埋怨不公,到后來的坦然接受,他是真的成長了。他明白每個人的人生總是喜苦參半,如果你的一生沒有任何痛苦和磨難,那就不能強烈的感受到幸福,剩下的只是舒適和平庸。劫難之后失而復得,你才能體會到別樣的幸福??啾M甘來,才能夠品味人生。所以老天爺在給你好運的同時,也在給你埋下坎坷,或許我們生命的價值就是在一直接受挑戰(zhàn)和走在迎接挑戰(zhàn)的路上,正因為這些苦難的劇情,我們的人生劇本才得以圓滿。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就是來嘗盡酸甜苦辣和歷盡人生百態(tài)嗎。這樣的你,老了之后,才有故事講給膝邊的兒孫們,才會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自傳。

作者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每一位在童年留下印記的人和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耐人尋味。是啊,童年應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了吧,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每天很開心很幸福,誰又不懷念記憶中的小時候呢。當然也存在有些人的童年不美好,小時候就開始經(jīng)歷磨難的你,是不是塑造了更成熟的你。

后來作者離開了那個地壇,搬到別處去住。后來有讀者說如今的地壇,已經(jīng)是面目全非了。他是這樣說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是啊,曾經(jīng)的他,為了尋找安靜,為了揉撫心靈和肉體的創(chuàng)傷走進地壇。而現(xiàn)如今,他歷盡滄桑,看透人世,得到了內(nèi)心的安靜。所以,安靜從來都是從心而來的,不是地壇給予了他安靜,而是他賦予了地壇安靜。

我與地壇讀后感200字篇十三

在生命最燦爛的青春年華,命運卻與史鐵生開了一個玩笑,失去了雙腿。從此,他的生命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失去雙腿,這種難言的痛苦也許會使有的人放棄生命,從此一闋不振。史鐵生,在失去雙腿的最初,它與普通人一樣,有種對生活的放棄。“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p>

然而,一座廢棄的古園地壇,改變了他的人生。這篇文章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精湛的手法,卻用它樸實無華的文字中充滿了史鐵生真摯的情感,文字中的哲理,深深地吸引讀者。

史鐵生二十一歲時,失去了雙腿,在這個美好的年齡失去雙腿,無疑對他來說是五雷轟頂。這慘痛的災難,對正年少輕狂的他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他變得頹廢,變得對生活失去希望。然而,母愛喚醒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希望,史鐵生拒絕了死亡。當史鐵生在痛苦中煎熬時,他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呢?“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笔疯F生來到了地壇,一個寧靜的地方,在這里,他遇到了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這些人,為他展現(xiàn)了生命的意義,讓他領悟了生命的真諦。

在他在地壇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時,他的母親依舊在煩惱,為了兒子的安全,她常常悄悄地去尋找兒子,有時甚至因此而迷了路。史鐵生很幸運,正是因為這一個個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讓他從生活的陰影里走出,重新振作起來??梢哉f,史鐵生的轉(zhuǎn)變,與地壇,和地壇中的一切,是密不可分的。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也是獨一無二的東西。沒有生命,夢想,成績,都只是浮云。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其中一定會有無數(shù)的挫折,而這些挫折,卻不能成為放棄生命的理由。而這些挫折,應該是激勵你不斷前進的動力,每一次挫折之后,你的靈魂都將得到一次升華,你將變得更加成熟。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因為這些挫折,我們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只有經(jīng)歷挫折,才會讓我們明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希望。在殘奧會上,有多少殘疾人為國爭光,他們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傷殘而放棄希望,他們甚至可以超越那些健全的人?;艚?,一位偉大的科學獎,他所承受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命運將他永遠地固定在了輪椅上,但他卻并沒有因此放棄,他認為:“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并沒有退卻,還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遠遠地將那些健全的人甩開,霍金用他的生命鑄造了一個神話,完美地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但那時,卻早已無法后悔。史鐵生、霍金連如此慘痛的挫折也能承受,那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去放棄自己的生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73533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