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殊途同歸出自篇一
;林達曾言:“刺破平靜水面的銳利冰峰,或許只是冰山的一角?!睆埗ㄓ顖允乜挂咔熬€和宋丹丹陪伴家人的背后,不僅是兩人年歲輾轉的不同選擇,也是當下無數(shù)人面臨兩難的真實寫照——是以堅守事業(yè)還是珍惜陪伴的姿態(tài)來安置我們的家國情懷?人生海海,殊途同歸。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人們的家國情懷。“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思簭投Y,首先是孝;家國情懷,首先是家。因此宋丹丹且行且珍惜,用余下時光填補早年為追求藝術的親情空缺。正是為家,才有了閑敲棋子、遠山滄海,為家是踏踏實實的中國人認真本分的腳注,“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然而泰戈爾有言:“功利主義的人生就像一把沒有刀鞘的刀子,鋒利但不好看。如果生活這盤菜用這樣的刀來切,便是一種讓人難以釋懷的悲哀?!碧热粑覀円晃蹲非髿q月靜好,一心陪伴為家,便為精致利己主義提供了溫床,為貪圖安逸鋪下了沃土。因此“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的為國激情便顯得更加有意義。為國堅守應該是時代高歌的主旋律,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具體內涵。
魯迅先生“愿中國的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的箴言猶在耳畔,張偉麗格斗奪金后“希望我的國家趕緊度過疫情”的發(fā)言催人淚下。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林鳴精益求精,以“我覺得是一種精神,包含我們的自信、智慧”向世界展示沉管隧道領軍大國形象。一批又一批醫(yī)療隊爭分奪秒從死神手里搶生命,在祖國形勢緩和后,他們的征途是全世界。“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币試鵀榱⒌轮础⒘⒐χ荆G斬棘,行歌萬里,方能共筑民族之夢。
我們?yōu)榧?,身后是一個騰飛的祖國,是一個安定的社會;我們?yōu)閲?,面朝的是一個越來越好的祖國,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為家為國看似殊途,統(tǒng)一起來,便是同歸。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家庭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xiàn)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
山水迢迢,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即使接近自我的途徑不同,為國為家的選擇不同,但都是生命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姿態(tài),一種沉甸甸的家國情懷,殊途同歸。
(指導老師:
盧軍菊)
殊途同歸出自篇二
;摘 要:“無為”思想是貫穿中國早期思想發(fā)展史的一條主線,更是先秦諸子共同的精神理想。儒道法關于“無為”的思想邏輯和政治內涵雖然不一致,但其實是殊途同歸。本文將論述儒道法三家的“無為”思想及其形成原因,并從思想邏輯和政治內涵兩方面分析儒道法“無為”思想的不同之處,以此來驗證諸子百家的殊途同歸。
關鍵詞:無為;儒家;道家;法家;思想邏輯;政治內涵
一、儒道法的“無為”追求及其原因
張舜徽先生在《周秦道論發(fā)微》中有言:“吾嘗博觀周秦諸子,而深疑百家言主術,同歸于執(zhí)本秉要,清虛自守,莫不原于道德之意,萬變而未離其宗?!庇纱丝梢?,“無為”是貫穿中國古代早期思想發(fā)展史的一條主線,是先秦諸子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
相比儒家的積極進取,“無為”常被認為是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少做事或不做事?!盁o為”的英文翻譯通常是doing nothing(什么也不做)或non-action(非行動),這顯然是譯者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的體現(xiàn)。加拿大漢學家森舸瀾的翻譯,effortless action(無需努力的行動)更貼近“無為”的真實含義?!盁o為”并不是指可觀察到的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是指行動者行動時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人的和諧狀態(tài),外化到國家,即一種理想的、穩(wěn)定的政治狀態(tài)。
諸子會有這樣一種共同的精神理想,原因大致有二。其一,中國早期歷史上有過一段合乎“道”的黃金時代,即周代。西周時期,天人和諧,“道”規(guī)定著人們的禮儀規(guī)范和社會地位,整個社會呈現(xiàn)的正是一種“無為”的理想狀態(tài)。禮崩樂壞之后,社會進入大動蕩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社會立場提出各自的救世方案,以期回到理想的“無為”狀態(tài)。其二,先秦主流思想家“擁有一種根源于中國古老宗教的世界觀,在此之中,‘天‘道‘無為和‘德是緊密相連的”。于是,“無為”就成為先秦諸子百家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儒道法“無為”思想的不同
吳圣正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儒道法三家的“無為”思想分屬“天道”“人道”“權道”。在此基礎上,筆者從思想邏輯和政治內涵兩方面論述三家的“無為”思想。
(一)儒家:德化式“無為”
儒家以積極入世、行仁踐德為主導思想,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儒家其實也有對“無為”的議論,并將其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心中,只有像舜這樣的圣人才能做到無為而治?!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背郊幢睒O星,示人以不動之相??鬃右贿呎f“為政以德”,一邊將為政者比喻成靜止不動的北極星,這一比喻暗含了“為政以德”與“無為”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后世朱子引程頤等人的話加以注解,“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鶆照咧凉讯芊姟?,同樣認為“無為”是一種極高的政治境界。孟子表示,為政者應該如“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若能如此,“則智亦大矣”。國外學者安樂哲認為,儒家“無為而治”是與德政相配合的,“無為”和德政乃一體兩面,“儒家的理想政治是,君主治天下用不著事事必親躬,而是通過確立某一積極的榜樣以及通過他自己之懿德的神圣影響,引導人民依照某種彝倫規(guī)范,去追求道德之完善”。
由此可見,儒家“無為”更強調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優(yōu)先地位,試圖通過道德教化和君主個人的人格力量示范感化被統(tǒng)治者,從而使被統(tǒng)治者自愿服從統(tǒng)治,最終實現(xiàn)“無為”,這就是德化式“無為”,符合儒家政治學說的基本邏輯。
與道家的自然式“無為”相比,儒家試圖用以德化人的方式在民眾間建立一種無形默契。這一默契是維系君民關系的情感紐帶,讓君主“巋然不動”而天下歸于治。相較于法家的法制式“無為”,儒家摒棄嚴刑峻法而施之以德。德化是儒家“無為”區(qū)別于道法二家“無為”的本質。
(二)道家:自然式“無為”
“無為”是道家老莊政治哲學最基本的特征,自提出之始就與自然密不可分?!独献游迩а浴防锓磸吞岬降摹白匀弧?,表達了老子對自然的贊賞與推崇。而且,老子“無為”思想的首要含義即順應自然而為。
正如儒家探討“仁”時回歸人本身,道家探討“道”,將其從古已有之的“道路”具象表征上升為最高哲學范疇,同樣是前所未有的開創(chuàng)性突破。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并賦予它“自然”“無為”“柔弱”“不爭”等屬性,其中最根本的當屬“自然”和“無為”,二者密不可分,但各自主體和意義不一樣?!白匀弧钡闹黧w是百姓和萬物,“無為”的主體是“道”和有“道”之君。
老子在《老子五千言》里反復表達了“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和“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被廣為傳頌。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圓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可見,老子認為“自然”的內涵是萬物的發(fā)展在于自身,而不是來自外界?!暗婪ㄗ匀弧辈⒉皇侵浮暗馈敝嫌懈叩淖匀华毩⒋嬖?,供“道”取法,而是指“道”會順應萬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不對這種自然過程加以干涉或強制,這就是道家的自然式“無為”。
與儒法二家相比,道家的特質在于它的“無為”過程是自然發(fā)展的,而不是由任何外力推進的。如果儒家是在不斷的政治嘗試中試圖達到“無為”,那么道家就是以自然為本,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fā)展,使其處于符合“道”的自然狀態(tài),期望以一種“無名之樸”的方式達到目的。
老子代表的其實是群體而非個體,代表受過教育、因懷疑文明的價值而選擇離群索居的大儒。相比汲汲于世的入世態(tài)度,他們更愿意回歸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一個“有道而無為”的圣人,像天一樣“無為而治”,通過“自然”的方式使所有人和事都回歸到“自然”的狀態(tài),社會也在“無為”圣人的統(tǒng)治下“自然”地獲得了“治”,一切無為而有治,這便是老子的治世策略。
因此,老子的“無為”在手段上偏向自然化,一切順應自然,依“道”行事。
(三)法家:法制式“無為”
法家歷來以嚴刑峻法為治國之策,似乎與“無為”毫無關聯(lián),實則不然。
相較于儒道兩家,法家更加注重通過建立制度的“有為”達到“無為”目的,將“法”作為規(guī)范和衡量人民行為客觀公正的準則,如《管子·禁藏》中的“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與《商君書·修權》中的“故法者,國之權衡也”。
如前所述,法家試圖通過建立一套比較完備的法治體系而達到法治下的“無為”。這套體系如同一部無形的機器,維系著國家的良好運轉。國家在這套體系下有序運作,就可以實現(xiàn)“無為而治”,“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但是,法律體系對君主并不產(chǎn)生約束,只是對君主以外的人行之有效,講求的是君主的權、術、勢,帶有強烈的事功色彩。
法家的法制式“無為”順應了社會大變革的潮流,用社會法則的“法”取代道家自然法則的“道”,既保留了“自然”的客觀性,又克服了其抽象性。于是,“法”就成了自然法則的“道”。因此,法制便是法家“無為”區(qū)別于儒道的本質。
三、結語
綜上,“無為”是先秦諸子百家共同的政治理想,但儒道法各家的政治邏輯和思想內涵并不一樣,儒家強調以道德教化和君主的人格力量示范進行“無為”統(tǒng)治,道家認為有“道”而“無為”的圣人可以讓社會達到自然而然的“治”,法家則以嚴厲法制區(qū)別于儒道二家。盡管統(tǒng)治方式不同,但是儒道法在“無為”的理想上無疑是殊途同歸?!盁o為”思想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在先秦及后世都有極大的政治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朱熹.四書集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4]張舜徽.周秦道論發(fā)微[m].北京:中華書局,1982.
相關熱詞搜索:;殊途同歸出自篇三
什么是感動?從歷史到近代,有過的感動是否殊途同歸?
足下的古戰(zhàn)場,雖然沒有《吊古戰(zhàn)場文》中古戰(zhàn)場的凄涼陰慘,但是站在這片曾經(jīng)染滿鮮血的土地上,一場場暴戾瓷瞧的'血戰(zhàn)又在演繹它的腥風血雨——諸葛瞻父子血戰(zhàn)綿竹關,顧特在綿竹的流民起義,綿竹人張浚的抗金歷程。他們用生命保衛(wèi)家鄉(xiāng),用鮮血表達摯愛的鄉(xiāng)情,就算這些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他們用生命、用鮮血筑成的感動卻永遠在歷史中前進著它們的腳步。
所以,感動是保衛(wèi)、流血、是付出生命,腦說。
“齊頃公敗于鞍,七年不飲酒食肉,越勾踐敗于會稽,二十年臥薪嘗膽?!?/p>
公園白色的塑像,清晰的輪廓,楊銳堅毅的嘴似乎仍在說著慈禧的不是,出眾從之頭真實上奏當時一手遮天的慈禧,縱然無用,但那份不畏強權、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卻傳下來并將永遠傳承下去生生不息,這種無視至上權力的精神讓每一個凝視他的塑像的人卻有哭的沖動。
所以,感動是不屈、是堅強、是無視權力,眼說。
殊途同歸出自篇四
;摘要:生涯意識的培養(yǎng)始于小學階段,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將來怎樣適應這個社會。生涯意識與近幾年出現(xiàn)的人的發(fā)展中自我意識方面相關。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身高增力,身體也開始有顯著變化,逐漸顯露青春初期的征兆;在心理發(fā)展方面,喜愛活動、喜歡看偶像電影或電視節(jié)目,閱讀偶像傳記、崇拜偶像的心理十分迫切,能夠反省自己的言行,批評他人的行為,榮譽感也特別強烈。所以在教育與輔導上,除了矯正學生的自卑感,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性、排除他們的心理困擾外,還應加強獨立性和自律性的訓練,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理性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在輔導過程中,老師應該以耐心、親切、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利用課外活動和團體游戲機會,培養(yǎng)學生勤勞、互助、誠實、尊紀禮貌等思想與行為,使學生將來成為社會合格的勞動者。但要注意的是,一個人的個人決定性因素(比如智力與身體特點)和環(huán)境決定因素(比如社區(qū)與教育計劃)都會對一種生涯產(chǎn)生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對其學生未來的生涯類型和最終的成功體驗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一、生涯教育的概述及國外有關生涯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不少國外學者曾對生涯這一概念下過定義, 但因所處年代或研究角度不同而各有差異。目前,在學術界大多接受舒伯( super)在1976 年下的定義: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tǒng)合了人的一生中的各種職業(yè)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xiàn)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fā)展型態(tài)。其實,生涯是指一個人他所有的教育背景、工作情況,甚至家庭,還有他的生活角色,各種經(jīng)驗的整合。它是指個體在其特定年齡階段所應完成的任務。
在美國和日本的中學普遍開設的生涯教育課程。根據(jù)生涯發(fā)展階段的理論,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生涯發(fā)展任務,設計一系列適應不同水平的活動和學習材料,以實現(xiàn)各年級的學習目的。
二、在當代小學高年級中開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我國開展小學生涯教育的現(xiàn)狀
1、起步晚、任務重。在我國,生涯教育起步比較晚。主要以就業(yè)指導為主,一般開展于高等院校,對畢業(yè)生的擇業(yè)進行臨時的咨詢,沒有從初等教育就開始建立起一套規(guī)范、科學、具有完整的課程愿景和課程理念與社會行業(yè)配套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體系。
2、未能引起重視。在我國大部分學校和家長,包括學生本人對生涯規(guī)劃也不重視,他們認為中小學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入大學深造,討論學生的個人生涯發(fā)展是大學畢業(yè)后的事情。忽視學生生涯發(fā)展的教育,使得大多數(shù)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fā)展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劃,職業(yè)意識極度欠缺,缺乏生活目標,在事關個人發(fā)展的眾多關鍵時期往往缺乏必要的生涯知識,從而對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一種責任感,只能依靠父母和他人的建議被動地選擇學習的專業(yè)和從事的職業(yè),很多學生即便是大學畢業(yè)后,對于自己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仍舊十分迷茫。
(二)開展生涯教育是學生發(fā)展、成長的需要
據(jù)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顯示:孩子成長有7大需要,或者說他們成長過程必需接受7 種教育。其中第五條便是生涯教育。這是幫助孩子們認識人生的教育。我長大要做什么?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孩子。
美國生涯指導專家、生涯發(fā)展理論的先驅金斯伯格認為,兒童在11至17 歲之間處于生涯發(fā)展的嘗試期,是生涯發(fā)展的重要而關鍵的階段,這之間分別經(jīng)歷了由興趣、能力、價值觀起主導作用的時期。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身心發(fā)展不平衡。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對人生目標、自我發(fā)展、職業(yè)前景都沒有明確的認識,容易受周圍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嚴重的還會產(chǎn)生心理危機,自甘墮落,無目標,沉迷玩樂又無一技之長。其很可能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干預,甚至會成為有害社會的因素,后果十分嚴重。
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11、1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是勤奮對自卑。如果兒童沒有形成勤奮感,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引起他們對成為社會有用成員的能力喪失信心的自卑感。生涯教育要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一是讓從小孩子樹立起生涯意識。而是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通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選擇正確的生涯之路。這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實需要,它面向他們的未來發(fā)展,著眼于他們的終身發(fā)展,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關注就業(yè)、規(guī)劃人生、立足現(xiàn)實,從而為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做好準備。
(三)開展生涯教育是當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速發(fā)展和就業(yè)人口的增加,我國的就業(yè)形勢也越來越嚴重。據(jù)統(tǒng)計,2010年一季度全國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人口289萬人,呈快速上升態(tài)勢。中國的就業(yè)狀況和政策白皮書指出:到2020 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規(guī)模將達到9. 4 億,而目前每年社會新增就業(yè)機會大約是700萬至800萬個。2010年應屆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大約為70%左右, 有120 多萬大學生在離校時還沒有就業(yè), 而2011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yè)生的人數(shù)將創(chuàng)新高,預計達到650萬!屆時將有超過700 萬的大學生擠進求職大軍, 大學生就業(yè)形勢空前嚴峻。生涯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并制定良好的生涯規(guī)劃,從長遠看,早離目標,早作準備它是有效緩解社會就業(yè)壓力的一個重要措施。
三、在小學開展生涯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確立生涯教育的基本理念
小學開展的生涯教育不等于大學中的就業(yè)指導。它不是為了讓小學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正確的評價自我,培養(yǎng)他們挖掘自我潛能和規(guī)劃決策的綜合能力,把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獨立生存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作為小學高年級生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務。
(二)具體措施
首先是發(fā)揮學校教育資源優(yōu)勢: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中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發(fā)揮學校資源的優(yōu)勢,積極、廣泛的開展學生的生涯教育課程。重點是向他們講解生涯規(guī)劃、生涯與人生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進行生涯規(guī)劃的意識與能力。保證他們生涯教育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
其次是注重生涯教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目標,那么,如何完成這個目標?需要掌握什么方法?在興趣的驅動下,孩子們更愿意學習相關知識,老師教授起來也更得心應手。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通過各種實踐去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生存的能力。生涯教育的實踐方式主要包括校園主題實踐和社會生活實踐。
校園主題實踐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主題教育情境引導學生實踐,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主題班會、講座、板報、知識競賽、個別輔導、案例分析等。社會生活實踐是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的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這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吃苦耐勞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1、擴展各種生涯經(jīng)驗的活動
(1)介紹各種偉人傳記類書籍,如居里夫人傳、富蘭克林傳、林肯傳、雷鋒傳等,并要求學生仔細研讀,寫出讀后感,或將讀書心得講給同學聽。
(2)讓學生搜集各種行業(yè)工作者的圖片,如投遞員、碼頭工人、護士、警察,并在班上進行討論。
(3)制作有關職業(yè)的圖片、幻燈片、黑板報。
(4)在課堂上讓學生玩配對游戲,即要求學生將各行各業(yè)所使用的工具同各行業(yè)的典型人物一一聯(lián)接,例如聯(lián)接鋸子和木匠等。
(5)利用職業(yè)界中的專用名詞設計“猜字游戲”,讓學生填填看。
(6)給學生一系列有關工作者(如警察、司機、老師、售貨員等)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就每一張圖片說出他們是做什么工作的,并討論這些工作解決什么問題。
(7)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指導學生穿上各種行業(yè)的制服,扮演不同工作角色。然后,共同討論并說出他們扮演工作角色時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們對所扮演的這項工作還想知道些什么,以便指導學生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并討論這些角色是如何學會的,以及這些角色對個人的重要性。
(8)指導學生對建設、維護與管理學校的不同工作者作描述。
(9)指導學生描寫目前社區(q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且共同討論這些問題最好由哪幾種行業(yè)的工作者解決。
(10)給學生20~30種不同行業(yè)的名稱,要求他們說出何種情況之下,最需要哪種行業(yè)的人來解決問題(例如:當水管漏水、馬桶不通時,需要水電工來幫忙等)。
(11)提供一些報刊雜志,指導學生找出打破男性或女性傳統(tǒng)分工的典型職業(yè),例如男護士、女醫(yī)生、男秘書、女司機等。
(12)提供一系列休閑活動的名稱,例如登山、郊游、看電影、烤肉、閱讀書報等,指導學生說出哪種行業(yè)的人經(jīng)常從事哪種休閑活動。
(13)指導學生以某一行業(yè)為題,自行創(chuàng)作兒歌、打油詩、美術勞作或進行戲劇表演。
2、增進自我了解的活動
(1)讓學生寫“我的志向”之類的作文,并在班上進行交流。
(2)要學生寫“我的興趣”、“我是怎樣的一個人”,以及“爸媽的工作”之類的作文。
(3)要求學生決策每天的活動,例如什么時候應該做些什么,先做哪一門功課,什么時候做功課等。
(4)指導學生寫日記,將平時令自己高興、覺得光榮的事情記載下來。
(5)指導學生各自寫出經(jīng)常從事的休閑活動名稱,然后相互猜測、共勉。
(6)指導學生舉辦“興趣博覽會”,請每一位同學將自己的興趣說給班上的同學聽。
3、開展會社大課堂活動,了解周邊社會的現(xiàn)狀
(1)指導學生進行農村或社區(qū)生涯調查。
(2)邀請村莊或社區(qū)內的知名人物介紹他們生涯發(fā)展的心路歷程。
(3)參觀某工廠,觀察其整個生產(chǎn)過程,并且分派各個小組分別透徹研究整個過程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實地操作,并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在班上展示出來。
(4)提供機會讓學生實地訪問工作者。
(5)讓學生訪問父母或親戚,了解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以及他們的休閑活動。
(6)指導學生訪問當?shù)匾患疑痰辏纭绑w育休閑用品店”,并和商店的經(jīng)營人員一起討論未來這一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只有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實踐,才能真正得到鍛煉,才能真正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
最后,在實施小學高年級生涯教育時應注意的幾點建議
以上所介紹的這些活動,事先必須經(jīng)過填密的設計,否則將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例如,假如只是帶學生們去參觀訪問,效果則不明顯,但是如帶學生參觀訪問之后,回到班上再開展討論,則同樣參觀訪問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體驗,從而達到生涯發(fā)展的目的。此外安排這些活動時,可以“多軌齊下”,而不是只針對某一特定內容活動。
4、為了達成生涯輔導的目標,指導活動時輔導教師必須考慮以下幾方面:
(1)如何針對學生特點挑選適用的活動;
(3)如何協(xié)調、規(guī)劃與評估生涯輔導活動;
(4)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個性與特長。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學生大多已開始形成他的世界觀、價值觀。這個時候要讓他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看一看自己適合哪類職業(yè)。根據(jù)自己的優(yōu)勢選擇合適的方向。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復雜性、發(fā)展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智力領域和優(yōu)勢。因此,挖掘他們的優(yōu)勢是一個長期工作。臨時性的就業(yè)指導無法起到真正了解自己的目的。忠心的希望早日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生涯教育課程,做到未雨綢繆,殊途同歸,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健康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培養(yǎng)社會所需求的人才,實現(xiàn)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想社會。
參考文獻
[1]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相關熱詞搜索:;殊途同歸出自篇五
;摘要:自古以來,翻譯界關于直譯和意譯的爭論從未停止,但這些爭論似乎只局限在翻譯的過程以及語言層面上,異化和歸化的興起將翻譯策略的爭論從文字層面上升到了文化層面;廣告雖是一種信息文體,但廣告語言承載了一個國家文化和審美。本文擬在結合廣告翻譯來探討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的使用。
關鍵詞:歸化;異化;廣告翻譯;文化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翻譯活動,其實質是一項文化交流活動。自古以來,譯界關于直譯和意譯的爭論似乎都只局限在翻譯的過程以及語言層面上,翻譯所承載的文化因素被忽略。至20世紀60年代,翻譯中出現(xiàn)了文化轉向,于是歸化(domestication) 和異化(foreignization)作為兩種不同的策略,逐漸成為翻譯理論的熱門話題。
伴隨著我國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跨國廣告日益增多,廣告翻譯的作用也與日俱增。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信息再創(chuàng)作,如何有效地傳播文化,表達審美,可以說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
二、歸化和異化
1813年,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譯有兩種策略:“譯者要么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而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要么盡可能不去打擾讀者,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1】這里的“讓讀者向作者靠攏”所指的就是異化,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指的則是歸化。后來美籍意大利翻譯家韋努蒂于1995年在他的《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提出:“異化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歸化以目的語或者譯文讀者為歸宿?!薄?】從而對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進行了明確的區(qū)分和界定。其實,異化法主張保留源語中與目的語相異的因素,即保持源語的“異國情調”,而歸化法則傾向于用目的語本身的要素代替源語中那些相異的要素從而使得譯文通俗易懂,更符合目的語的文化和語言習慣。在西方翻譯界,真正引發(fā)歸化和異化之爭的是韋努蒂和奈達。
韋努蒂是異化翻譯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應該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源語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即“刻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異’”。【2】他提出,異化翻譯彰顯了各民族語言和文化獨特性,加強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了解,促進了文化交流,這正是翻譯的目的所在。從政治角度,他認為奈達所主張的歸化翻譯抹殺了原文本的特色,是一種“文化侵略”。
而歸化翻譯的代表人物尤金·奈達則堅信,語言具有同等的表達力,他說:“翻譯,就是在目的語中以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薄?】奈達先后提出“動態(tài)對等”和“功能對等”的概念,認為翻譯應該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fā),力求使譯文讀者在讀譯文時能產(chǎn)生和原文讀者讀原文本時相同的感受。歸化翻譯可以說將源語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降到了最低,從而大大減輕譯文讀者的負擔,更好地達到交流和理解的目的。
其實,歸化和異化的側重點和目的是不同的,前者側重于譯文的讀者和目的語的文化,旨在實現(xiàn)譯文讀者更好的理解;后者側重于原文的作者和源語的文化,旨在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特性共存。然而作為翻譯的兩種策略,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在翻譯的過程中,到底使用哪一種策略,關鍵要考慮哪種翻譯策略更有利于促進跨文化交流,加強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之間的相互理解。
三、廣告翻譯
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語言是廣告的根本,廣告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廣告要求語言既要簡潔生動,又要內涵豐富,有鼓動性,從而達到傳播信息、刺激消費的目的。因此要想使一種廣告語言在異域文化的表達中也具有同樣的效果,那么就勢必要將它所涉及的文化,風俗等因素考慮在內。這時,對歸化和異化的選擇便尤其重要。
下面簡單列舉一些歸化和異化的廣告翻譯,來看一看這兩種策略的具體選擇和應用。
歸化的廣告翻譯。例如:一則諾基亞廣告:“connecting people”。異化法會直譯成“聯(lián)系人類”,聽起來毫無創(chuàng)意。在中國,大家都知道 “科學發(fā)展觀”這一理念,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因此如將這則廣告歸化譯成“科技以人為本”,可以說符合我國的國情,中國的消費者很容易就會接受。又如,蘋果電腦的廣告:“apple thinks different” 的兩種譯文:蘋果電腦,與眾不同;蘋果電腦,不同凡“想”。雖然前面的異化翻譯也把原廣告的意思說明白了,但其效果卻遠不如歸化譯法?!跋搿迸c“響”諧音,不同凡“想”既體現(xiàn)了漢語獨特的修辭效果,也大大增加了廣告詞的創(chuàng)意。再來看幾則中文廣告的歸化譯法?!昂玫险婧谩蠹液貌攀钦娴暮谩保@句廣告語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中國人比較強調群體意識的觀念,大家都說好那才是好。但西方人更注重個人意識,張揚個性與獨特,所以,翻譯成“houdy is great for all”是不可取的,而歸化譯成“ houdy feels great for you!”,方為首選。還有一則:隨身攜帶,有備無患;隨身攜帶,有驚無險。 (速效救心丸):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歸化的譯文雖然沒有保留漢語的結構,但套用了一句西方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習語,可以說符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和消費者的心理,更容易為他們所接受。
異化的廣告翻譯。例如:“the customer is god.”在漢語中被譯成“顧客是上帝”便是異化譯法。眾所周知,“god”一詞在西方人和中國人的心中所引起的心理反應是截然不同的。因為中國人中卻很少信奉基督教,而西方幾乎人人信仰上帝,人們的交際用語中處處可見“上帝”的影子,像“oh, my god!”“ god bless you!”等。異化譯法成功地使中國人了解了西方的信仰和文化?!皐e take no pride in prejudice”,這是《泰晤士報》的一則廣告語,它源于奧斯汀的著名小說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這則廣告的異化譯文是:“對于您的偏見,我們沒有傲慢”。很顯然中國的讀者未必都知道《傲慢與偏見》,但這種譯法既體現(xiàn)了報社虛心納諫的精神,也有助于中國讀者了解西方的文學名著。
四、啟示與反思
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廣告翻譯中歸化策略的使用遠遠要多于異化策略;其次,歸化的廣告翻譯中,漢英遠遠多于英漢,而在異化的廣告翻譯中,英漢又遠遠多于漢英。至于第一點,筆者認為這和廣告的文體特點有關。英國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把文本體裁分為“表達型”、“信息型”和“呼喚型”三類。廣告屬于呼喚型文本,其文本核心是讀者層,旨在引起一定的讀者效應。因此,側重于譯文讀者和目的語文化的歸化翻譯策略更適合于廣告翻譯。
但對于第二點,筆者認為這是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目前,許多翻譯者進行英漢翻譯時,大都采用異化方式,而在漢英翻譯時又往往采取歸化的策略,翻譯的重心和立場似乎總是以西方的語言和文化為主導?;氐奖疚膭傞_始對歸化異化的探討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代中國,雖然異化之風甚盛,其聲音大有蓋過歸化的勢頭,但國內的許多學者所主張的異化大多是“歐化”,西方文化中“中國化”的現(xiàn)象卻少而又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源遠流長,但卻鮮為外國人所知,因此在翻譯的時候,保持中國自己的文化特色,堅持自己的文化價值取向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eugene. & charles 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劉重德,“歐化”辨析——兼評“歸化”現(xiàn)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5)。
[6]孫致禮,翻譯:理論與實踐探索,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相關熱詞搜索:;殊途同歸出自篇六
;摘要:生育文化在人類的持續(xù)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中華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根基是祖先崇拜,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根基是上帝崇拜。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雖然在表現(xiàn)形式上不同,但有著類似的精髓,如重視人口繁衍、注重家庭倫理、反對淫亂等。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分別支撐著中國和歐美人口的持續(xù)發(fā)展,為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和歐美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諸多理念至今仍然值得借鑒,不應簡單地將其斥為“封建”、“愚昧”而加以全盤否定。
關鍵詞:生育文化;中華;西方;祖先崇拜;上帝崇拜;繁衍;倫理
生育文化是指人類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制度和道德等。在古代,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科技水平、醫(yī)療水平都很低,人類的夭折率高,平均壽命短。同時,大型天災人禍常使得人口劇減。現(xiàn)存的民族經(jīng)過長期摸索各自建立起了有自身特色的生育文化,這些生育文化支撐著民族的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將對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作簡要分析。
一、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根基
中華家廟、祖宗祭祀的歷史源遠流長。據(jù)甲骨文記載,早在夏商時期,一套完整而系統(tǒng)化的祖先祭祀儀式已經(jīng)形成。扎根于每個家庭的祖先崇拜將個人責任與利益跟繁衍高度掛鉤——養(yǎng)育孩子一方面是對祖先盡義務,另一面關系到自己身后的祭祀——,并且上升到宗教的高度,奠定了中華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基礎。對中國社會影響巨大的儒家學說接續(xù)了祖宗崇拜的文化基因,進一步認為“孝”首先意味著生育傳嗣、延續(xù)香火,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深入人心。
從公元一世紀開始,基督教開始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并在后來成為了歐洲的主要信仰?;浇叹S系著“一神論”觀念,從而保持著以上帝崇拜為根本的宗教信仰?;浇痰慕塘x中多次提到了上帝要求信眾“生養(yǎng)眾多”,虔誠的基督教徒認為生養(yǎng)繁殖是上帝創(chuàng)作的計劃,孩子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生兒育女是教徒的使命。
總之,中華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根基是祖先崇拜,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根基是上帝崇拜。
二、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似之處
(一)都高度重視并鼓勵人口繁衍。
中西方的傳統(tǒng)生育文化均把人口繁衍放在重要地位?!抖Y記·昏義》提到:婚姻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強調了生育的傳宗接代的目的?!睹献印るx婁》更是明確提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由此可見,在中華傳統(tǒng)生育文化中,生育傳嗣在某種程度上是“孝”的最高體現(xiàn)?;浇痰慕?jīng)典《圣經(jīng)》多處提到“生養(yǎng)眾多”,例如,“要生養(yǎng)眾多,遍滿地面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1:28》)、“我要眷顧你們,使你們生養(yǎng)眾多,也要與你們堅定所立的約”(《圣經(jīng)·利未記26:9》)?;浇虉詻Q反對同性戀,認為“這本是可憎惡的” (《圣經(jīng)·利未記18:22》)。另外,《圣經(jīng)》中明確指出上帝將胎兒也視為人——“那造成我在母腹中的,不也造他嗎?造我們在母胎里的,不是同一位嗎?” (《圣經(jīng)·約伯記31:15》),因此基督教反對墮胎?;浇虒ν詰俸蛪櫶サ膱詻Q反對起著鼓勵人口繁衍的作用。
(二)都注重家庭倫理,反對淫亂。
家庭在生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生育對家庭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中西方的生育文化不約而同地注重家庭倫理。由于淫亂會嚴重影響生育能力,降低生育質量,中西方的生育文化都堅決反對淫亂。中華的傳統(tǒng)生育文化可以濃縮為兩句話: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的家庭關系得到大力提倡,而淫亂行為則受到普遍唾棄,甚至會受到家族內的私刑。基督教各派均遵循的《圣經(jīng)》十誡均也把“孝敬父母”和“毋行邪淫”放在重要地位。基督教的教義也對夫妻關系做出了規(guī)定,如“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正如基督是教會的頭;…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圣經(jīng)·以弗所書5:22-28》)。
三、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意義
(一)保證了民族的持續(xù)發(fā)展壯大。
在物質條件差、大型天災人禍不斷的古代,許多曾經(jīng)在歷史上叱咤風云的民族都徹底滅絕。在這種情況下,華夏民族和歐洲大陸的各民族不但沒有滅絕,反而得到了發(fā)展壯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方的傳統(tǒng)生育文化功不可沒。
(二)有助于維持良好的社會道德。
在中西方生育文化中,家庭倫理道德都是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家庭是社會的基礎,規(guī)范家庭倫理道德有助于維持良好的社會道德。父慈子孝是華夏傳統(tǒng)的家庭觀。這種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子女的父母的孝敬擴展到全社會就是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浇探塘x中也規(guī)定了家庭關系和睦,并認為應將其擴展到全體基督教徒之間的相互關愛。
(三)奠定了中西方文明的根基。
人口是文明的基礎。也是文明的載體。奧地利裔英國經(jīng)濟學家f.a.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負》(1988)提到:“我們可以做人口稀少的野蠻人,也可以做人口眾多的文明人。如果將人口數(shù)量減少到10000年前的水平,人類也保不住文明。實際上,即使將已獲得的知識儲存在圖書館里,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從事廣泛的專門化和勞動分工所要求的各種工作,人們也不能夠利用這些知識?!敝形鞣絺鹘y(tǒng)生育文化分別支撐著中國和歐美人口的持續(xù)發(fā)展,為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和歐美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人口長期居于世界第一位,其經(jīng)濟、科技、文化也長期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發(fā)明大大推動了中國和世界的科技進步,儒家學說等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說對世界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長城等古代建筑至今仍舉世矚目。華夏文明也曾遭到多次破壞和蹂躪——如五胡亂華、蒙元滅宋、滿清入關等——但都沒有被徹底征服和摧毀,傳統(tǒng)生育文化所帶來的人口優(yōu)勢是關鍵因素之一。
雖然歐洲長期處于黑暗的中世紀,也歷經(jīng)戰(zhàn)亂、瘟疫的巨大破壞,但其頑強的生育文化使得其文明得以延續(xù)。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后,歐洲的人文與科技得以迅速發(fā)展。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生育文化仍然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得到堅持,歐洲各國人口尤其是英國人口得到快速增長。人口的增長和科技的進步使得大規(guī)模移民和開發(fā)新大陸成為了可能,大批以英裔為主的歐洲人大量向美洲、澳洲等新大陸擴散,并且繁衍出龐大數(shù)量的后代。工業(yè)革命后,西方文明開始在全球占有主導地位,英語也由一門不起眼的地區(qū)方言發(fā)展成為了世界語言。
當然,必須說明的是:人口是文明的必要條件,而并非充分條件。
四、客觀、理性地對待傳統(tǒng)生育文化
不可否認,傳統(tǒng)生育文化中也有一定的糟粕。而且,時過境遷,其中的某些內容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因此,有人將傳統(tǒng)生育文化貶為“封建糟粕”、“愚昧落后”而全盤加以否定,這是有失公允的。應該以歷史的眼光客觀地看待傳統(tǒng)生育文化,充分肯定其為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和文明的傳承做出的巨大貢獻。中華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核心思想,例如其大力提倡的重視家庭責任、父慈子孝、反對淫亂等觀念對現(xiàn)代中國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女權運動逐漸走向極端,演變成了“性解放”風潮,對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全盤否定。性解放主義者反對一切道德倫理約束,反對男女的分工,鼓吹性與婚姻分離、淫亂不該受到譴責,還大力主張娼妓合法化、同性戀合法化。性解放動席卷歐美,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后果。性解放運動既導致西方社會離婚率劇增、大量家庭解體,又使得性病數(shù)量大大增多,同時還破壞了社會道德,間接地導致了社會治安惡化。另外,性解放運動使得歐美多國的生育率急劇下降,導致了后來勞動力的嚴重不足,使得許多歐美國家被迫大量雇傭移民(而移民的大量涌入又導致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目前,西方社會已經(jīng)開始對性解放運動進行反思,不少有識之士發(fā)出回歸傳統(tǒng)生育文化的呼聲。
西方世界已經(jīng)為全面否定傳統(tǒng)生育文化而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其深刻的教訓值得中國吸取。我們應該客觀、理性地對待傳統(tǒng)生育文化,要摒棄其糟粕,但不能全盤否定生育文化本身,而是應該吸取其精華并使之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揚光大。
五、總結
殊途同歸,生生不息。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雖然在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具有類似的精髓。對中西方傳統(tǒng)生育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理性地對待中國文化,也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時對當今中國的思想文化建設和人口政策的調整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安希孟.家、國、同胞,與天下萬民——中西哲人及基督教的家庭觀 [j].宗教學研究,2005(01)。
[2]高紅艷.中國傳統(tǒng)生育文化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02)。
[3]劉忠良.大國危途——民族興衰與人口政策再思考[z].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3。
[4]嚴梅福,張宗周.中國古代生育心理思想研究[j].心理科學,1996(03)。
[5]易富賢.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z].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3。
[7]易富賢.生活作風與國家興衰[j].大科技(百科探索),2007(05)。
[8]周全德,海文衛(wèi).芻論儒學與基督教在生育文化方面的同與異[j].人口與發(fā)展,2009(增刊)。
作者簡介:杜楊(1984-9-)男,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漢互譯,中西文化對比。
相關熱詞搜索:;【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70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