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塞》的詩(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17 19:26:02
最新《出塞》的詩(七篇)
時間:2023-04-17 19:26:02     小編:zx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塞》的詩篇一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

1.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2.寸草:在這里象征子女。

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這里“心”字雙關。

古詩賞析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xiàn)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出塞》的詩篇二

小升初語文考試古詩《清明》賞析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

2.借問:請問。

3.遙指:遠遠地指著。

古詩賞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jié)的天氣特征,抒發(fā)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jié),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征(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jié),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jié)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F(xiàn)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詩的大體內容,在準備考試時,可以做復習材料看看,有助于語文考試詩詞類題。

《出塞》的詩篇三

《出塞二首》古詩賞析

《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3卷?!冻鋈住肥翘瞥娙送醪g的一組邊塞詩。

出塞二首

作者:唐·王昌齡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zhàn)士也還沒有回來。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6、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8、沙場:指戰(zhàn)場。

9、震:響。

【翻譯】

其一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wèi)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其二

將軍剛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zhàn),戰(zhàn)斗結束后戰(zhàn)場上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zhàn)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zhàn)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叭宋催€”,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其二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成一種氣氛。把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這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剛剛結束時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用白玉裝飾的馬鞍,戰(zhàn)士就騎著它出發(fā)了。戰(zhàn)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zhàn)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zhàn)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還沒有干。詩人寥寥數(shù)筆,就把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tài),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作品評價

其一

《升庵詩話》:此詩可入神品?!扒貢r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人所難解。李中溪侍御嘗問余,余曰:揚子云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征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雖然,亦異乎守在四夷之世矣。

《批點唐音》:慘淡可傷。音律雖柔。終是盛唐骨格。

《唐詩絕句類選》:“秦時明月”一首,用修、于鱗謂為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于淪落,其氣沉郁;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

《唐詩直解》:慘淡可傷。結句出人意表,盛唐氣骨。

王世貞《藝苑卮言》:于鱗言唐人絕句當以此壓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藝圃擷余》:于鱗選唐七言絕句,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一,以語人,多不服。于鱗意止擊節(jié)“秦時明月”四字耳。必欲壓卷,還當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

《詩藪》:“秦時明月”在少伯自為常調,用修以諸家不選,故《唐絕增奇》首錄之。所謂前人遺珠,茲則掇拾。于鱗不察而和之,非定論也。

《唐音癸簽》:王少伯七絕宮同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同“秦時明月”一絕,發(fā)端句雖奇,而后勁尚屬中駟,于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

《唐詩摘鈔》: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風度勝故,氣味勝故。

《此木軒論詩匯編》:好在第二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不可通?!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令人起長城之嘆。詩人之詞凡百,皆不忍盡、不敢盡、只有此一節(jié)尤不盡者,此《春秋》繼詩之旨也。如不信者、試遍覓唐人詩讀之。

《說詩晬語》:“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邊防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網(wǎng)師園唐詩箋》:悲壯渾成,應推絕唱。

《峴傭說詩》:“秦時明月”一首,“黃河遠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邊塞名作,意態(tài)雄健,音節(jié)高亮,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也。

《出塞》的詩篇四

小升初語文詠柳考試古詩賞析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薄源稹_@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出塞》的詩篇五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安恢毴~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薄源?。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詠柳的詩意

這是一首寫初春二月楊柳的詠物詩。

楊柳之美在披拂的柳條,每年初春都會有柳條長出新葉,絲絲下垂,春風拂過,十分迷人。古詩詞中常用楊柳來比喻美人身材婀娜。這可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象罷了,要想寫出新意并不簡單。

“碧玉妝成一樹高”,作者在第一句中將柳樹比喻成了一位美人。之后在第二句中便將絲絲下垂的柳枝比作是這位美人身上的裙帶。前一句中的“高”,說明這位美人身材挺拔,與后一句中的“垂”相呼應,這個“垂”字給人一種裙帶飄飄的感覺。至今作者沒有一個字提及楊柳,可是已經將楊柳描繪成了一位美妙的少女。

前一句中的“綠絲絳”引出了第三句中的詢問,這樣美的作品到底是出自誰之手呢?最終作者將其歸功于無形的“二月春風”,指出是春天將大地裝扮得如此完美。

短短幾句詩中,作者表現(xiàn)出了自我高超的布局技巧,從“碧玉妝成”到“剪刀”,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不著痕跡。

詠柳賞析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①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③妝成:裝飾,打扮。

④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shù)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shù)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⑤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⑥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⑦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jié)。

⑧似:好像,如同,似乎

【譯文】

婀娜玉立的柳樹像精美的碧玉裝扮而成的妙齡少女,千絲萬縷的枝條像少女盛裝上垂掛下來的綠色絲帶。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原來是那如同剪刀一樣的二月春風。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小詩,詩人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內心深處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二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在集中筆墨描寫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嫵媚飄逸的柳樹。

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從整體上寫柳樹,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用碧玉妝扮起來的,用“碧玉”形容柳樹的晶瑩翠綠,突出了柳樹的色彩美。儼然妙齡少女,亭亭玉立,嫵媚婀娜,魅力無限。

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在寫柳枝,詩人將垂掛披拂的柳枝比喻為少女盛裝垂掛的千萬條精美的絲帶,巧妙地寫出了柳樹的輕柔婀娜的盛裝之美。

在第三句中,詩人以疑問的形式巧妙地寫了柳葉兒。“不知細葉誰裁出”,從形態(tài)上突出了柳葉精巧細致勻稱的美。這一句同時又與第四句構成一種設問關系。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詩人自問自答,這一問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將詩作由描寫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描寫春風。春風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細致勻稱碧綠的柳葉,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綠鮮紅的滿園春色,裁出繁花似錦的整個春天,這就為讀者想象江南“千里鶯啼綠映紅”“拂堤楊柳醉春煙”那般萬紫千紅的爛漫春天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

從整體上看,詩的前二句詩分別描寫了柳樹的整體形象和千萬條垂掛的枝條,第三句在設問問題提出的同時,又有意無意地寫到均勻細致碧綠的柳葉,三個句子分別寫了柳樹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內容,筆筆有特點。另外,詩人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表現(xiàn)手法,詠唱了柳樹,贊美了春天,謳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

《出塞》的詩篇六

《出塞》古詩賞析

《出塞》

詩人:王昌齡 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①龍城飛將:指漢武帝時的鎮(zhèn)關大將李廣。

②胡馬:指敵人的軍隊。

③度:越過。

④陰山: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的山脈。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wèi)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賞析】

明月下的邊關,總容易與秦代筑關衛(wèi)胡、漢代的漢胡戰(zhàn)爭等歷史事件聯(lián)想起來,因此當詩人看到明月邊關時,胸中感慨萬千:在邊關發(fā)生的戰(zhàn)爭不計其數(shù),然而生還的將士卻有幾人?希望這樣的歷史悲劇不要再重演了吧!詩人一語道出了千萬人的愿望與心聲。

強烈的現(xiàn)實感,深遠的歷史感,使全詩顯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詩人將詩歌置于深廣的時空背景中,意境雄渾蒼茫、感情豐厚深廣,被稱為唐人七絕之壓卷之作。

《出塞》的詩篇七

《出塞》

詩人:王昌齡 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①龍城飛將:指漢武帝時的鎮(zhèn)關大將李廣。

②胡馬:指敵人的軍隊。

③度:越過。

④陰山: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的山脈。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wèi)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賞析】

明月下的邊關,總容易與秦代筑關衛(wèi)胡、漢代的漢胡戰(zhàn)爭等歷史事件聯(lián)想起來,因此當詩人看到明月邊關時,胸中感慨萬千:在邊關發(fā)生的戰(zhàn)爭不計其數(shù),然而生還的將士卻有幾人?希望這樣的歷史悲劇不要再重演了吧!詩人一語道出了千萬人的愿望與心聲。

強烈的現(xiàn)實感,深遠的歷史感,使全詩顯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詩人將詩歌置于深廣的時空背景中,意境雄渾蒼茫、感情豐厚深廣,被稱為唐人七絕之壓卷之作。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約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約卒于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

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yōu)榫┏侨??!逗釉烙㈧`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63678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