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一
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鄉(xiāng)愁,是一種熟悉而陌生的莫名,總在夜的最深處,敲打著游子的心。
故鄉(xiāng),是一段永難割舍的回憶,因交織著單純而美麗的童年,更顯風致。
童年的春節(jié),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歡歡喜喜,漂亮的新毛衣帶著驕傲的神情,不情愿地套在我們身上,沒被撫順的倔強輕輕扎著我們稚嫩的肉體,爺爺一手牽著姐姐一手拉著我,走過幾條被竹影淹沒的羊腸小徑,上街去趕集,街上人頭攢動,家家戶戶都煥然一新,門口貼著火紅的對聯(lián),掛著紅彤彤的大燈籠,門前叫賣著各種生活必需品,有臘肉、板鴨、香腸、金桔等等。
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各種娛樂設(shè)施,打氣球、套圈、撈金魚等等。我見到套圈的就走不動路了,纏著爺爺非要玩一把,爺爺拗不過我,只好讓我和姐姐玩,最后套到一個陶瓷做的小兔子。
走著走著,見到打氣球,又走不動了,看著別的小朋友哭鬧著被爸爸強行抱走,我也有了視死如歸的膽氣,爺爺拗不過我,只好讓我和姐姐玩,瞄準開槍,一個氣球應(yīng)聲炸裂,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好不熱鬧。玩累了,又纏著爺爺買麻辣串吃,一手一串吃得滿嘴都是油漬。逛累了,回家后,有奶奶精心烹制的美食,夜里,看著鄰居放著絢爛的沖天炮,羨慕不已。
童年的走親訪友,可謂熱鬧非凡,光小孩子就有七八個,我們混在一起玩捉迷藏、老鷹捉小雞、打沙包等等,常常不知疲憊,忘記可口的美食。當然,還有親戚們悄悄塞給我的大紅包,總能讓我覺得不虛此行。
童年的春節(jié),漸漸遠行,異彩紛呈的春節(jié)時光,被麻將桌占據(jù),也許是成熟替代了幼稚,也許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慢慢麻木了對快樂的感知力,如果春節(jié)都過得索然無味,也不指望日常生活能好到哪里,好好思考一下吧,忙碌的成人,什么才是生命最本質(zhì)的東西。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二
“故人具雞黍,邀我到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所指桑麻,雖然泛指農(nóng)人稼穡,但唯獨提起桑麻,可見麻這種作物在農(nóng)耕社會里的重要地位。
麻,曾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農(nóng)作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故鄉(xiāng)早已消聲滅跡?,F(xiàn)在,無論市民、村夫,還有幾人識得農(nóng)麻?像我年逾古稀,曾經(jīng)的農(nóng)家子弟,農(nóng)麻也只存于少年的記憶中。
麻,屬于經(jīng)濟作物。不是食糧,卻有廣泛的用途。在我少年的記憶中,生產(chǎn)隊大田里,大面積,棵高葉闊的,被稱為苘(qing)麻;長在農(nóng)家自留地里那小面積的葉窄莖直的叫好麻。苘麻的莖皮纖維粗糙,用于編制繩索、麻袋。好麻的纖維纖細、結(jié)實,常用于做鞋納鞋底或捆綁那些耐磨的器物。
夏天,綠色田疇里那成片的苘麻地,是農(nóng)家孩子的樂園。放學后,把破舊的書包仍在地邊,摘片厚實、橢圓的麻葉頂在頭上,擋住火熱的日頭,踮起腳尖采摘苘麻頂上半球形的麻果,剝開鮮嫩的.麻果皮,里邊漏出乳白色的排列整齊的麻果仁,吃到嘴里,甜甜的,脆脆的,吃了還想吃。孩子們也知道,過幾天,麻果仁由白變黑,成熟了,就不能再吃了。那年月,常年填不飽肚子的農(nóng)家孩子,在地里,見了啥莊稼,都敢嘗嘗,只要能填飽肚子,都是好東西。
秋天到了,苘麻由綠變黃,大人們將成熟的苘麻割下,捆成捆,放在在村南那條河里,上邊壓上大石頭,這叫漚麻。大約兩個集日(10天)后,麻桿表層腐爛了,麻漚好了,接下來的程序就是剝下麻桿上的莖皮,洗凈、晾干備用。當人們把漚好了的麻拽到岸上時,那群脫水的小魚開始掙扎著鉆出麻捆,往水里逃。瞄準時機,孩子們一擁而上,手拿把掐,各顯捉魚身手。社員們一邊看熱鬧,一邊提醒“注意,別掉到水里,喂了王八!”剝麻,那是又臭又臟的活,沒啥好看的,不管我們的事。帶著戰(zhàn)利品回家嘍!今天晌午,野菜餅子就小魚,美!
那年冬天,班主任給同學們下達了一項艱巨任務(wù)———每個同學交2兩麻,準備結(jié)一條拔河繩,替換下原來班里那條已經(jīng)結(jié)了三個疙瘩的舊繩子。孩子們都犯了難:生產(chǎn)隊的苘麻剝好晾干后,鎖在庫房里了,社員們要用這些麻結(jié)繩,做牛拉犁,馬駕車的繩套,從不給社員分。各家各戶在自留地里收獲的好麻,因為播種的面積小,產(chǎn)量低,誰舍得拿出來?放學后,我和媽商量,媽說:“咱家好麻不過一斤,還得給你們做鞋,總不能光著腳上、學吧!”我無言以對。第二天我沮喪地背起書包上學時,大我8歲的二姐從半路追了上來,她從身上取出一個小包,遞給我,“去交差吧!”“媽知道嗎?”“不知道?!焙髞韹尠l(fā)現(xiàn)麻少了,舉著笤帚疙瘩審我,”是不是你偷了”。沒等我坦白,二姐奪下媽手里的家伙,平靜地說,“我送人了,”結(jié)果我躲過一劫,二姐挨了一頓罵。
自上個世紀70年代起,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故鄉(xiāng)傳統(tǒng)的苘麻、好麻等農(nóng)麻逐步被淘汰。麻,這種古老的農(nóng)作物的使用價值,漸漸地被塑料、化纖、尼龍?zhí)娲?。無論從實用還是從成本考慮,這些替代品性的性價比都遠遠超過了農(nóng)麻。所以,農(nóng)麻退出農(nóng)作物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人類社會總是要向發(fā)展的,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每當我回憶起少年歲月,故鄉(xiāng)那些與農(nóng)麻相關(guān)的縈懷往事,會頓時涌上心頭:那片青綠的麻田,甜甜的麻果,從漚麻捆里蹦出的小魚,操場拔河的那條粗粗的繩索……這一切,都已化做濃濃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三
我從車上下來,站在馬路邊深吸了兩口氣,啊,老家的空氣真好,一年中我總會回老家一次或兩次,老家離我住的縣城有一百多里路,雖說不遠,但在彎曲的山路上開車也需要一個多鐘頭。每一次回到老家都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因為國家政策越來越好,特別是對農(nóng)村有著特殊的優(yōu)惠政策。記得兩年前回來時村里還是往日的面貌,土墻瓦房,深淺不一的河道,還有那狹窄的公路,如今真的是變了,整齊的兩三層樓房,那是國家為村民免費修蓋的新房,快要完工的寬闊的河道也讓村里多了一種景象,岔路口的監(jiān)控設(shè)備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人生安全的保障,這些變化也就是短短兩年的時間,如果不是我親眼所見,我又怎會相信這一切呢。
在大伯家住了一宿,第二天吃過早飯我便開始起程,我要穿過河流,翻過一坐山,然后在走半里路,那里將是我要去的地方,那里不是什么好玩的地方,但哪里有一種熟悉的味道,那便是家的味道。
俗話說路要經(jīng)常去走,走的人多了就是路,人走的少了就變成了陌路,也許很久沒有人走這條路,現(xiàn)在的這條路和荒山一樣,如果不是冬天時節(jié),一定分不清哪里是樹林,哪里是山路,站在半山腰看山下村莊的風光,寂靜而美麗像一個小鎮(zhèn),只是這里沒有汽車,沒有繁華的集市,但卻有著小鎮(zhèn)的氣派和溫馨。
一邊走一邊看,看風起葉落,看野花爭艷,聽黃鸝鳴叫,還有那山雞高歌。我還沒有享受完這愜意的時光,就已經(jīng)到達了我最愛的家旁,家還是那家,只是常年不住人已經(jīng)改變了它原來的本相。
垮了一半的土墻依然經(jīng)受風吹雨打,那間老房子可以追隨到四五十年前的回憶,那里有爺爺奶奶的故事,有伯父和叔叔的故事,還有我和兄弟姐妹的故事,那里曾經(jīng)是一個快樂的大家園。從我記事起我就記得每次吃飯都是滿滿兩大桌,到了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就是三四桌,因為那個時候奶奶喜歡好客,屋里屋外都坐滿了人,那些人不僅有我家族的人,還有鄰居和親戚。那個時候沒有好吃好喝的,但只要過年過節(jié),或者家里來了特別的客人,十幾個菜還是難不到奶奶的,雖然爺爺奶奶已經(jīng)去世幾年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的心中,特別是我一走進老房子總能想起他們的一點一滴。
院子里的歡笑聲在我腦海中想起,二十年前我和堂兄弟姐妹們一起經(jīng)常在這院子里打鬧嬉戲,那個時候因為還小就經(jīng)常和他們打架,哭過,笑過,也恨過,但那個時候的純真讓我懂得了許多,歲月不饒人,一眨眼二十年過去了,如今的兄弟姐妹都各奔東西,有的早已成家,有的卻還是單身一人,我看著滿院子的樹木和雜草開始嘆息,我不是嘆息不堪入目的院子,我嘆息曾經(jīng)在這個院子里生活的人有多少時日沒有回來看過,一年,兩年,還是有十幾年,也許,他們在也不會到這里來了,因為這里在過兩年就變成了深山老林。
山還是那山,石頭還是那石頭,可房子后面的那個大碾盤卻不見了,也許早已被墻土埋沒。曾經(jīng)的幾顆小毛竹,如今成了一片竹林,雖然竹子不大但都很青綠,那竹子是爺爺種下的,那竹子就像爺爺?shù)淖幼訉O孫越來越多,越來壯士。那口老水井依然存在,只是水井里有些干枯,可能是長時間沒有人飲水的緣故,水井也開始沉睡。菜園地邊上的一排籬笆,那是我十幾年前栽下的木金花樹苗,如今那樹都長的非常茂密,地里的土壤也很肥沃,遺憾的是地里盡找不出一顆青菜。
我坐在院子里看著老房子,心里涌起一陣心酸,這里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憶,我摸了摸熟悉的石頭和土,它們也會想起我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但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會把它們想起,只要我愿意,我一定會經(jīng)?;貋砜纯此鼈?,因為它們是家的一部分,家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愛它們,我愛我的家,哪怕有一天這里成為無人問津的荒野。
回憶是美好的回憶,在短暫的時光也是回憶,回憶童年的快樂,回憶酸楚坎坷的過去,總有一天我會把這種美好告訴我的愛人,告訴她我有一個美好的憶鄉(xiāng)故事,還有那我生活過的故鄉(xiāng)。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四
門前枯草堆,屋角銀線盤,
瓦上雜草生。冬風夾雪,臘梅已綻,
秋雁不復南行!
只怕自從你走后,鐵獅子一哭會生銹。
夜風吹透小軒窗,星星月亮全變瘦。
只怕自從你走后,心里肚里太難受。
牽掛月月又年年,無眠半宿又一宿。
何日再相逢?哪天再聚首?
當面訴別情,花間一壺酒。
喜鵲連聲叫,黃狗輕聲吼。
古橋新流水,藍天大日頭
風吹著我的思緒,再次離開。卻不知相聚又在何時,無可奈何,試問誰能把這種莫名愁澆?自古以來離愁別緒太多,可是誰又能做到真正的消愁呢?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又有哪個不戀家的味道,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哪個又能留的住這股清風,它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誰也無法挽留......誰沒個戀家的時候,任憑夜風吹透小軒窗;任憑天空中那星星月亮全變瘦,任你吹透變瘦,可是你吹的透我的愁恨嗎?星星月亮真的能變瘦嗎?你們永遠不能理解游子的心,你又何必去吹透消瘦自己呢!曾經(jīng)有一條路坑洼不平,現(xiàn)在變成了一條平坦而又漫長的油柏路,以前那條坑洼不平的路一邊全是高高大大的數(shù)估計現(xiàn)在只能看見樹樁樁了。每次回家固然很興奮,可是誰也不能長久陪伴,終歸要離別,遠去異國他鄉(xiāng)。其實我哪也不愿意去,就留在故都,我熱愛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悉知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切對我來說都太熟悉了,成為我生命中一部分。當我再次回歸故土時,已是雜草叢生二月天,滿樹子規(guī)啼凄涼。
看著場口(街區(qū))上稀疏的人影總感覺少了點什么。我望著門前那荒蕪的田地,幾株高高的核桃樹,門前枯草堆,屋角已是銀線盤。一把破舊的二胡,發(fā)出沙啞的聲音,他不再響亮,卻見證了一生一世。曾經(jīng)的茂密,見證了他的稀疏,卻又無可奈何。樓梯上嫩綠嫩綠的青苔,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我撫摸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還有那坍塌的泥墻和那破舊不堪的老房子,曾經(jīng)這里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現(xiàn)如今空空蕩蕩只剩回憶。在那最深的,觸手可及的地方感覺到了他們是有精神有靈魂的,從未消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悲歡明日悲”誰說不是呢!這般愁啊猶如洪水泛濫一發(fā)不可收拾。游子們遠出在外,每天晚上只得看見那殘缺的玉盤,和那孤零零的星星,隨著那單影成了四個人獨自發(fā)著愁……今天你可倒好你是圓了,可是游人呢?以前大家伙聚在一起,那家伙熱鬧啊!聽著音樂,賞著那月兒,多好啊!可如今月亮再怎么圓它也只能圓這一時,卻圓不了一世,到頭來卻又是人去樓空,月兒你又何必故作姿態(tài)呢!游人們常常居所不定,四處漂泊,誰也不想這樣,可是誰又能阻擋呢?孤獨的黑夜吟著那首“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天又一年”誰又會去留戀那曾經(jīng)逝去的繁華,現(xiàn)如今已是銀絲滿墻頭,破碎不堪!
一張褪已經(jīng)了色的照片,好像帶給我一點點懷念。巷尾老爺爺賣的熱湯面,味道彌漫過舊舊的后院,流浪貓睡熟在搖晃秋千,夕陽照了一遍他咪了咪著眼睛。一把生了銹的破鎖,還有那雕刻著圖案的門簾。窄窄的長長的過道兩邊,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煙。已經(jīng)記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長又很短暫的歲月。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不去了,早已流逝的光陰,手里的那一張漸漸模糊不清的車票,成了回憶的信號。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五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少有見到風箱的了,大凡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在農(nóng)村出生的人,幾乎沒有不認識風箱的,大多還拉過風箱,有的還能說出很深的經(jīng)歷。風箱,在我老家大都叫風翕,是過去那個年代做飯的必備工具,否則幾乎吃不上飯,或者吃生飯。
從我記事起,就認識家里的兩個風箱。一個放在東面鍋灶的左邊,一個放在西面鍋灶的左邊。一個老舊些,一個新穎些。老舊些的風箱的把手都磨得很光滑了,磨得凹塌下去,磨下去的是歲月和風華,留下來的是斑駁和滄桑。這個風箱,拉著很輕,出風口的風小,適合老人和孩子們拉;而新穎些的風箱,大概比我的年歲大不了多少,表面上還透著憤青的模樣,張揚著陽剛之氣,卻少了幾分老道和沉穩(wěn)。這個風箱拉著較重,可能制作的時候用料大,出風口的風也大,適合青壯年人拉。這兩個風箱一直伴隨著我家三代度過了那個年代。
我從小就愛拉著風箱玩,那是把它當成了一個大玩具,愛看那進進出出的風箱桿,想聽那“呱噠、呱噠”的風箱聲,愿試那一陣一陣的自生風。而隨著年齡增長,風箱至于我成了做飯工具的時候,就另當別論了,因拉風箱時間長了,也會感到胳膊酸痛,也就再也不愿拉它了。
及至到了上學的時候,我就更熟悉了風箱。因我本家一個老哥就是木匠,村子里找他做風箱的很多,據(jù)說我家那個較新的風箱就是他給做的。兒時經(jīng)常到他家去找他兒子玩耍,一進門,就見他家的通間里擺放著木匠工具和一個個嶄新的風箱,還有正在做著的'風箱,我那時的好奇變成了現(xiàn)在的記憶,使我了解了風箱的構(gòu)造。
它的形狀就像個長方體的木箱子,這個木頭箱子里裝著一塊綁扎著滿是雞毛的長方形木頭活動夾板,這是用來抽風和送風的,綁扎上雞毛抽得風力大。在風箱的前方有兩個圓孔或方孔,將兩根表面光滑、質(zhì)地堅硬的木棍或長方木固定到綁有雞毛夾板上,就成了風箱拉桿,用以推拉活塞。在風箱的一側(cè)還有一個活動的小門,小門是用長方小薄板制作的,掛在風箱口。吸風時,它就自然張開;送風時,它就自然閉上,把通過推拉產(chǎn)生的氣流推出來。做好了風箱,就放在鍋灶留著風箱孔和進風道的那一旁,把風箱的出風口插進鍋灶的進風道,密封好,防止氣流漏掉。這樣,拉起風箱,就可直接把風送進灶膛。
風箱還可大致判斷一個家庭的幸福程度。一個幸福的家庭,風箱里發(fā)出的是平穩(wěn)、均勻、高亢的節(jié)奏;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風箱里往往發(fā)出雜亂、不穩(wěn)、低沉的節(jié)奏。即便同一個家庭的不同階段,風箱里也會拉出不同的節(jié)奏。尤其是在一個不幸的家庭里,生活的不幸已使其沒有心思拉起風箱,或是病懨懨地拉著風箱,把自己不幸的心聲已拉進了風箱里,隨著風箱的“呱噠、呱噠……呱……噠”聲,像是如泣如訴,在向人們哭訴。
在那時的鄉(xiāng)村,拉風箱既是個體力活,又是個半拉子技術(shù)活。該急火的時候,就要快拉起大風吹大灶膛里的火;該慢火的時候,就要慢慢地、輕輕地拉著風箱,使灶膛里的火輕輕地、細細地做著飯。該?;鸬臅r候要?;?,不該?;鸬臅r候也不能停火,這都是拉風箱的技巧和要領(lǐng),可萬萬馬虎不得。我在姊妹仨中是老大,兒時常常幫著祖母、母親拉風箱,也就遇到過一個個問題。
記得有一次,母親洗了大半鍋紅薯,加上水,收拾好鍋,就到村委上班去了,讓我在家拉著風箱燒火煮紅薯。我剛拉了一會,鄰居小伙伴就來找我玩耍。于是乎,我拉一會風箱,就玩一會,再拉一會風箱,再玩一會,把火燒滅了幾次,把父親一天劃拉的松針燒去了一大半。結(jié)果揭開鍋一看,煮的紅薯還是繃硬繃硬,這可把我倆急壞了,不知怎么辦好了。等到母親從村委回來,已快到吃飯時間了,一看鍋里的紅薯就明白了怎么回事,這紅薯也沒法吃了。她一邊數(shù)落著我,一邊重新拾掇著鍋,只好趕快做著現(xiàn)成飯了事。后來我才知道,那叫把紅薯“煮木硬了”,就是因為拉一會風箱,就到一邊玩去了,想起來再拉一會,這樣,永遠也煮不爛紅薯。有了這次教訓后,我再也不這樣拉風箱了。
還有一次,我放上箅子,把飯放到箅子上,忘記了添水就急急忙忙地往鍋灶里引火、開始拉風箱,結(jié)果一會就聞到一股煳味,揭開鍋一看,鍋底都快燒煳了,靠鍋底的餅子烤煳了,就連箅子的一面也冒著火星,燒缺了一塊。我剛要往鍋里加涼水,回家的母親一看,急喊:“別加涼水,加涼水容易炸鍋?!蔽遗e到半空中的手這才停了下來,母親說,讓它自己慢慢冷卻下來。
兒時還見過臨時煎鏨子時拉風箱的場景,用力拉著燒煤的急火,燒的鏨子通紅通紅,用錘子輕輕敲打,就整好了形,再放到?jīng)鏊镆淮慊穑宦牥l(fā)出“哧哧”的聲音,這聲音聽起來很好聽;我還見過鐵匠爐里拉風箱的場景,伴隨著紅紅的爐火,匠人的號子聲,拉出風箱的調(diào)子,時而長,時而短;時而急,時而緩。我還見過鄉(xiāng)村舉行婚宴拉風箱的場景,叫做“蒸大鍋”,大多都把鍋灶、風箱支到庭院里,安排一壯小伙或能干的女人專門拉風箱,一一蒸煮著上席的雞鴨魚肉,一拉起風箱就幾個小時甚而一天,那樣的拉風箱可真叫累。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風箱已漸漸遠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的新農(nóng)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液化氣躁、煤氣灶、電熱鍋、電磁爐等,農(nóng)家院里很少看到那裊裊的炊煙,很少聽到那“呱噠呱噠”的風箱聲,可不知為什么,我卻愛聽那久違了的“呱噠、呱噠”聲。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六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少有見到風箱的了,大凡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在農(nóng)村出生的人,幾乎沒有不認識風箱的,大多還拉過風箱,有的還能說出很深的經(jīng)歷。風箱,在我老家大都叫風翕,是過去那個年代做飯的必備工具,否則幾乎吃不上飯,或者吃生飯。
從我記事起,就認識家里的兩個風箱。一個放在東面鍋灶的左邊,一個放在西面鍋灶的左邊。一個老舊些,一個新穎些。老舊些的風箱的把手都磨得很光滑了,磨得凹塌下去,磨下去的是歲月和風華,留下來的是斑駁和滄桑。這個風箱,拉著很輕,出風口的風小,適合老人和孩子們拉;而新穎些的風箱,大概比我的年歲大不了多少,表面上還透著憤青的模樣,張揚著陽剛之氣,卻少了幾分老道和沉穩(wěn)。這個風箱拉著較重,可能制作的時候用料大,出風口的風也大,適合青壯年人拉。這兩個風箱一直伴隨著我家三代度過了那個年代。
我從小就愛拉著風箱玩,那是把它當成了一個大玩具,愛看那進進出出的風箱桿,想聽那“呱噠、呱噠”的風箱聲,愿試那一陣一陣的自生風。而隨著年齡增長,風箱至于我成了做飯工具的時候,就另當別論了,因拉風箱時間長了,也會感到胳膊酸痛,也就再也不愿拉它了。
及至到了上學的時候,我就更熟悉了風箱。因我本家一個老哥就是木匠,村子里找他做風箱的很多,據(jù)說我家那個較新的風箱就是他給做的。兒時經(jīng)常到他家去找他兒子玩耍,一進門,就見他家的通間里擺放著木匠工具和一個個嶄新的風箱,還有正在做著的風箱,我那時的好奇變成了現(xiàn)在的記憶,使我了解了風箱的構(gòu)造。
它的形狀就像個長方體的木箱子,這個木頭箱子里裝著一塊綁扎著滿是雞毛的長方形木頭活動夾板,這是用來抽風和送風的,綁扎上雞毛抽得風力大。在風箱的前方有兩個圓孔或方孔,將兩根表面光滑、質(zhì)地堅硬的木棍或長方木固定到綁有雞毛夾板上,就成了風箱拉桿,用以推拉活塞。在風箱的一側(cè)還有一個活動的小門,小門是用長方小薄板制作的,掛在風箱口。吸風時,它就自然張開;送風時,它就自然閉上,把通過推拉產(chǎn)生的氣流推出來。做好了風箱,就放在鍋灶留著風箱孔和進風道的那一旁,把風箱的出風口插進鍋灶的進風道,密封好,防止氣流漏掉。這樣,拉起風箱,就可直接把風送進灶膛。
風箱還可大致判斷一個家庭的幸福程度。一個幸福的家庭,風箱里發(fā)出的是平穩(wěn)、均勻、高亢的節(jié)奏;一個不幸福的家庭,風箱里往往發(fā)出雜亂、不穩(wěn)、低沉的節(jié)奏。即便同一個家庭的不同階段,風箱里也會拉出不同的節(jié)奏。尤其是在一個不幸的家庭里,生活的不幸已使其沒有心思拉起風箱,或是病懨懨地拉著風箱,把自己不幸的心聲已拉進了風箱里,隨著風箱的“呱噠、呱噠……呱……噠”聲,像是如泣如訴,在向人們哭訴。
在那時的鄉(xiāng)村,拉風箱既是個體力活,又是個半拉子技術(shù)活。該急火的時候,就要快拉起大風吹大灶膛里的火;該慢火的時候,就要慢慢地、輕輕地拉著風箱,使灶膛里的火輕輕地、細細地做著飯。該停火的時候要?;穑辉撏;鸬臅r候也不能?;?,這都是拉風箱的技巧和要領(lǐng),可萬萬馬虎不得。我在姊妹仨中是老大,兒時常常幫著祖母、母親拉風箱,也就遇到過一個個問題。
記得有一次,母親洗了大半鍋紅薯,加上水,收拾好鍋,就到村委上班去了,讓我在家拉著風箱燒火煮紅薯。我剛拉了一會,鄰居小伙伴就來找我玩耍。于是乎,我拉一會風箱,就玩一會,再拉一會風箱,再玩一會,把火燒滅了幾次,把父親一天劃拉的松針燒去了一大半。結(jié)果揭開鍋一看,煮的紅薯還是繃硬繃硬,這可把我倆急壞了,不知怎么辦好了。等到母親從村委回來,已快到吃飯時間了,一看鍋里的紅薯就明白了怎么回事,這紅薯也沒法吃了。她一邊數(shù)落著我,一邊重新拾掇著鍋,只好趕快做著現(xiàn)成飯了事。后來我才知道,那叫把紅薯“煮木硬了”,就是因為拉一會風箱,就到一邊玩去了,想起來再拉一會,這樣,永遠也煮不爛紅薯。有了這次教訓后,我再也不這樣拉風箱了。
還有一次,我放上箅子,把飯放到箅子上,忘記了添水就急急忙忙地往鍋灶里引火、開始拉風箱,結(jié)果一會就聞到一股煳味,揭開鍋一看,鍋底都快燒煳了,靠鍋底的餅子烤煳了,就連箅子的一面也冒著火星,燒缺了一塊。我剛要往鍋里加涼水,回家的母親一看,急喊:“別加涼水,加涼水容易炸鍋?!蔽遗e到半空中的手這才停了下來,母親說,讓它自己慢慢冷卻下來。
兒時還見過臨時煎鏨子時拉風箱的場景,用力拉著燒煤的急火,燒的鏨子通紅通紅,用錘子輕輕敲打,就整好了形,再放到?jīng)鏊镆淮慊?,只聽發(fā)出“哧哧”的聲音,這聲音聽起來很好聽;我還見過鐵匠爐里拉風箱的場景,伴隨著紅紅的爐火,匠人的號子聲,拉出風箱的調(diào)子,時而長,時而短;時而急,時而緩。我還見過鄉(xiāng)村舉行婚宴拉風箱的場景,叫做“蒸大鍋”,大多都把鍋灶、風箱支到庭院里,安排一壯小伙或能干的女人專門拉風箱,一一蒸煮著上席的雞鴨魚肉,一拉起風箱就幾個小時甚而一天,那樣的拉風箱可真叫累。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風箱已漸漸遠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的新農(nóng)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液化氣躁、煤氣灶、電熱鍋、電磁爐等,農(nóng)家院里很少看到那裊裊的炊煙,很少聽到那“呱噠呱噠”的風箱聲,可不知為什么,我卻愛聽那久違了的“呱噠、呱噠”聲。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七
乘著末班車,又回到了我這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
回到家中,美美地睡上一覺。當陽光悄無聲息地瀉進我的小屋,我不由自主地睜開了沉睡的雙眼。透過小窗,鳥兒們嘰嘰喳喳地在樹上嬉戲玩耍,不在乎天已轉(zhuǎn)涼,樹已泛黃。
父母早早的就已經(jīng)出去勞作了,我起了床,連飯也沒吃便出了家門。路上碰見幾個兒時的伙伴,忍不住寒暄幾句。望著那一張張熟悉的笑臉,因而不僅跌入了記憶的童年:我們整天玩在一起,快樂一起分享,痛苦一起承擔,就算有時我們也會出現(xiàn)矛盾,但最終我們得到的總是甜蜜。真想讓時光倒流,讓我再重新走一遍童年,重新感受那段再也得不到的時光。怪流水無情,怨時光不停,奪走了部分生命,帶走了整個童年。
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回家做了一桌香噴噴的飯菜,等父母回家。父母今天去收秋了,那金黃色的玉米,父母感到無比的欣慰。在飯桌上他們一個勁兒的夸我做的飯菜好吃,他們說下午就不去田里了。飯后他們便睡著了,看來他們今天特別的累,端詳著他們的臉,皺紋又多了一些,頭上一縷白發(fā)特別的顯眼,不想打擾他們,于是我便關(guān)上了門出去了。
在外面隨便一轉(zhuǎn),便快要到傍晚了。天邊晚霞映在清澈的河面上,一片泛黃的樹葉落下,順著河流,劃向遠方。村中炊煙裊裊升起,一粒接著一縷,向著天空的云彩,漸行漸遠,消失在視線中。漫步在這廣闊的大地上,隨著秋風吹得沙沙作響的小樹,給心靈留下一份靜謐,斷橋流水,荒郊人家,卻怎奈得,夕陽西下,大雁南歸。
望著夜空,那里總有一個明星陪伴著我,牽引著我,因為那顆明星下面,是我可愛的故鄉(xiāng)。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八
風吹過,思緒起。
孤寂的心靈似乎對這種無奈早已妥協(xié),對這種冷漠早已變得麻木,城市里的高樓遮住了望穿家鄉(xiāng)的視線,夜幕之下,誰染一層白霜,鋪在家鄉(xiāng)的月梢上,照見我無處安放的鄉(xiāng)愁。當初送我出門時的星星還掛在天上嗎?我無數(shù)次留戀家鄉(xiāng)夜晚漫天繁星,是否依然伴著輕飄飄的白云掛在深邃的夜空。
游子漂泊再遠,也剪不斷那一縷心線,風塵仆仆的回家路,塵封不住恒久的思念,思念太長,長過世上所有的路。出門前帶著娘親的千叮嚀萬囑咐,懷揣著希望和夢想,一年他鄉(xiāng)的打拼,那份心酸不堪話語。是娘親在遠方時常的鼓勵,是娘親從家鄉(xiāng)捎來的溫暖,讓我在孤單落寞中得以堅強,是希望和夢想,支撐著我在困境中奮勇前行。
而今,一年過去了,雖不是衣錦還鄉(xiāng),卻也背著一個充實的行囊,行囊里裝滿了孝心,思念和牽掛。需要娘親來承受,需要鄉(xiāng)情去化解,需要故土來聽我傾訴。
熙熙攘攘的服務(wù)區(qū)內(nèi),看著一張張滿是興奮的臉龐,唇齒一碰吐出天南地北的鄉(xiāng)音。甜蜜和幸福灑滿了這條長長的回家路,這條路上長滿了思念、長滿了牽掛。
娘親可好?孩子可好?愛人可好?
鄉(xiāng)愁的散文隨筆鄉(xiāng)愁的散文詩篇九
;過了而立之年,已為人父,漸漸體會到了父母的不易,視頻和電話由原來的幾月一次、一月一次、到現(xiàn)在的每月三四次。下面達達文檔網(wǎng)小編準備了,希望大家喜歡。
在距離父母七百公里的首府上班,雖在省內(nèi),卻很難回家一次,特別是結(jié)婚有了孩子之后,加之工作正處于上升期,上有老下有小,中間背著房貸車貸的年齡,不容我們有00后的任性放任,更不敢想詩和遠方的灑脫自在,只能當驢做孫子般的沒日沒夜的干工作,在“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戀”的自嘲中尋找生活的價值。
剛畢業(yè)那會兒,害怕父母的嘮叨,一連幾個月都想不起來給父母打個電話,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漸漸的父母的嘮叨少了,模樣也不在是記憶中的那般年輕健壯,皺紋不知什么時候已爬滿額頭,面朝黃土背朝天勞苦一輩子,黝黑的面容加上深深的皺紋,更顯老態(tài)滄桑。
我們長大了,父母變老了,是我們八零九零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承認的現(xiàn)實,以前害怕父母的絮叨,現(xiàn)在卻很難聽到父母的嘮叨,每當聽到父母以顯沉悶的聲音,心中便有一股莫名的憂傷,憂傷著沒能實現(xiàn)“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的誓言。卻也為所謂的詩和遠方,違背了“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
過了而立之年,已為人父,漸漸體會到了父母的不易,視頻和電話由原來的幾月一次、一月一次、到現(xiàn)在的每月三四次。不為別的就想跟父母聊聊家長里短,從他們口中了解家鄉(xiāng)的變化,以解思想之愁,同時也告訴他們,在遠方的我,其實過得還可以。
跟父母視頻聊天,聊起了兒時的玩伴大華,那個聰明調(diào)皮、鬼點子多,卻不好好學習的發(fā)小,沉迷賭博,馬上小考的兒子也無心過問,感慨他生活過的一地雞毛。聊起那個個子不高,卻一身膽氣,初中沒畢業(yè)就開始混社會的小龍,聊著他被社會磨平了棱角,也在家本本分分的開起了挖掘機,也在感慨他受身高限制,三十好幾還沒能成家立業(yè),媒人給找了個二婚,卻又因為女方要求太苛刻告吹。
聊起那個小時候老喜歡跟在我后面“小叔,小叔”的叫的大侄子成成,算算他也二十七八了,卻做起了啃老族,讓先天小兒麻痹拄雙拐的父親開三輪車養(yǎng)活。每當聊起這些,卻發(fā)現(xiàn)腦海中發(fā)小的模樣還是兒時的模樣,也會想起一起偷瓜摸魚下河上樹的日子。不曾想時間飛逝,我們都已是父輩的年齡,多年不見,是不是都變了模樣,是不是有了白發(fā),長了皺紋。還會不會是調(diào)皮搗蛋無憂無慮的模樣。
有時我也會愛上這種跟父母聊天的感覺,離開家鄉(xiāng)十多年,兒時的玩伴早已各奔東西,或許這輩子都不會再有見面的機會,通過父輩們聊著他們,不為別的,只是感慨時間的殘酷,嘆息人生的百態(tài)。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大幫發(fā)小,穿行在村子的巷道里,不知誰突然問出一句:“你們覺得,咱們村十年后會是什么樣子?”
“我覺得,十年后,咱們村所有人都會蓋起新房子?!睕]等別人說話,那人接著說道,一臉憧憬。
十年,早已過去,村子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兒時住那種土坯房早沒了影子,家家都是青磚紅頂?shù)幕炷嗤列路浚赜吐芬餐ǖ搅嗣考议T前,新時代農(nóng)村的規(guī)劃,更是讓村子大變樣??蓵诚硎曜兓纳倌陚?,卻已不在。
或許這就是對父母的牽掛,對兒時玩伴的心心念念;或許這亦是鄉(xiāng)愁,是我們八零九零對逝去青春的不舍。
?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57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