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中醫(yī)唯美句子 中醫(yī)經典語錄句子篇一
2. 《內經》無論真不真,總是秦漢間書,得其詞組,即是治法;《傷寒論》無問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學能識病,全賴此數(shù)書。
3. 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yǎng)陽。
4. 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活血
5. 必先歲時,勿伐天和
6. 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吐,在心則悸,在頭則眩,
7. 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fā)之,散火之標也。
8. 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后議藥。
9.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yī)。
10. 考古人用藥,有攻病保躬兩途,攻病則或涼或溫,當取其偏,保躬則適其寒溫,宜用其平。
11. 虛實之異者,責其虛實之所以異。
12. 觀舌本,可驗其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也
13. 內傷法東垣;
14. 凡治血證,須知其要;
15. 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痹。
16. 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17. 善為醫(yī)者,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18. 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郁勃之氣,復能解其郁結之熱,郁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19. 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
20. 瘀血化水,亦發(fā)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
21. 水系有形之飲;濕為無形之邪。
22. 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23.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24. 世上只有不知之癥,沒有不治之癥
25. 痘要結,麻要泄。
26.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27.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28.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29. 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30.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31.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32. 面口合谷收
33. 病人理應指望把醫(yī)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yī)生,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治療某些疾病?!稅鄱”ば浴?/p>
34. 不明臟腑經絡,伸手動手遍錯
35. 左脈不足,補血藥多于補氣藥。
36. 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
37. 肝風上升于巔頂,原屬陰虧;
38. 內之證或不及其外,外之證則必根于其內。
39. 諺云十個醫(yī),十個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個病,自當只有一個法。
40. 病經議明,則有是病即有是藥,病千變藥亦千變。
41. 取心者不必齊以熱,
42. 六腑以通為用
43. 凡血枯經閉者,當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44. 聚者,推之則移,成于六腑,多屬氣病。
45. 朱丹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46.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47. 話傳三遍假成真,藥方抄三遍吃死人。
48. 治外感如將,貴在猛峻;治內傷如相,貴在圓通
49. 雜病用丹溪。
50. 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yī)。——《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
51.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調脾胃為切要。
52. 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營衛(wèi)不乖不寒熱
53.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脈)。
54. 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經。
55. 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氣血虛者,須調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56. 血不利則為水。
57. 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
58. 汗出不解,非風即濕,復雜做事,簡單做人!
59. 土虛木必搖(尤在涇xxx靜香樓醫(yī)案xxx)
60. 見汗不發(fā)汗,有熱莫攻熱;
61.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62. 腎臟內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寄相火,非清不寧。
63. 只要生命還可珍貴的`,醫(yī)生這個職業(yè)就永遠備受崇拜!——愛默生
64. 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yī);醫(yī)不窮理,不可以用藥。
65. 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66. 胃為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
67. 醫(yī)是講學不是市道,故商賈貿遷之術無一書之傳,而醫(yī)家言則汗牛充棟。
68. 張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p>
69.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70.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71.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72. 當我們決心要成為醫(yī)生的那一刻,我們的身上已經掛上了一條看不見的鎖鏈,讓我們背負醫(yī)生?!▏乜漆t(yī)學之父雷涅克
73. 凡醫(yī)者之于病人,必事事體貼,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藥無誤
74. 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泄,
75.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76. 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
77. 夫業(yè)醫(yī)者,當先明臟腑……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醫(yī)林改錯》
78. 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
79.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80. 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中醫(yī)唯美句子 中醫(yī)經典語錄句子篇二
1. 上醫(yī)治國,中醫(yī)治人,下醫(yī)治病。
2.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風先治血,血足風自熄。
3.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4. 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
5. 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成寒。
6. 人之所病病疾多;醫(yī)之所病病道少。
7. 學醫(yī)從《傷寒》入手,始則難,繼而大易,從雜癥入手,始則易,繼而大難。
8. 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
9. 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yī)中杰。
10. 藥理與事理相合,醫(yī)法與心法不二。
11.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12.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內經xxx至真要大論xxx)
13. 醫(yī)之為道,全在身考。
14. 木熱則流脂,肝熱未有不見痰者!
15. 而血動不由,惟火惟氣耳。
16. 積血聚氣
17. 凡藥能逐邪者,皆能傷正;能補虛者,皆能留邪……于此知無藥之不偏矣……何必朋參芪而仇硝黃哉。
18. 養(yǎng)生在動,養(yǎng)心在靜
19. 良醫(y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肚Ы鹨矸叫颉?/p>
20. 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21. 痰為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22. 嘔苦知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
23. 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疏肝和胃,理氣養(yǎng)陰)
24.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25. 學醫(yī)從xxx傷寒論xxx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后世分類書入手初若易繼則大難矣。
26. 右脈不足,補氣藥多于補血藥;
27. 凡為醫(yī)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醫(yī)工論》
28. 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
29. 故治疝必先治氣
30.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1. 而嘔血吐血者,當求動血之源,源在臟也。
32. 善醫(yī)者,法門廣大無邊。不善醫(yī)者,小心與大膽均誤也。
33.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34. 醫(yī)之事豈易言哉?非討論而悉其源,無以施臨證之功,非臨證而著其效,無以驗討論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醫(yī)也。
35. 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36. 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與今 善言人者必有厭與己大醫(yī)精誠.
37. 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38. 別陰陽于疑似之間,
39. 辨舌質,可訣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40. 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
41. 用藥難,識證難。
42. 藥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殺人。若知之不詳,用之不的,小錯則貽誤治療,大謬則關系性命。故醫(yī)者于藥不可不精。
43. 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44. 救陰不在血,而在養(yǎng)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45. 博學而后成醫(yī),厚德而后為醫(yī),謹慎而后行醫(yī)!
46. 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
47. 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
48. 濕邪為病,緩而難知。
49. 百病多因痰作崇。
50. 尺脈弱者,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陰。
51. 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52. 醫(yī)病醫(yī)心難醫(yī)命,顧利顧名不顧身。
53. 積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臟,多屬血??;
54. 氣實者氣必喘粗,聲音壯厲;
55. 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
56. 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57. 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58. 肚腹三里留
59.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60. 心腎·虛寒虛熱
61. 宜補脾陽者,雖干姜、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能開胃。
62. 血實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堅。
63. 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
64. 暴怒傷肝,五志化火
65. 怪病是痰,十居***。
66.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67.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無需只祛痰;貴在治氣以為要,氣順則津液自行,絕其源泉痰即消。
68.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69.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勝而泉源不竭。
70. 學不博不足以達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變。
71. 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72. 春捂秋凍,無病無痛。
73. 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盛也;
74. 早上頭痛屬氣虛。晚上頭痛屬血虛。
75. 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
76. 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xxx為材料。
77. 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可知其內。
78. 欲知病之難易,先知病之深淺。欲知病之深淺,先知病之部位。
79. 百病挾痰
中醫(yī)唯美句子 中醫(yī)經典語錄句子篇三
1.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yī)
2. 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3. 病人不忌口,醫(yī)生白動手
4.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虛陷入于里也;
5. 百病生于氣
6.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
7. 風為百病之長
8. 醫(yī)者仁術,圣人以之贊助造化之不及,所貴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痘钣仔姆ň硪弧?/p>
9.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臨證多,更要熟讀王叔和。
10. 無虛不能作眩(張介賓xxx景岳全書xxx)
11. 病在于里,毋虛其表,恐汗多亡陽也。
12. 人受天地之氣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余,血常不足?!斓は锤裰掠嗾摗?/p>
13. 敬畏生命,是醫(yī)生的第一品格。
14. 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15.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天人和一。
16. 汗也者,合陽氣、xxx蒸化而出者也
17.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
18.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yī)門之規(guī)矩準繩也,后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于是取則焉。
19. 肥人氣虛多痰,瘦人血虛多火。
20. 內傷之病,多歸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21. 修和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22. 頭項尋列缺
23. 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
24.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25. 讀仲景書,須于無字處求字,無方處索方,方可謂之能讀。
26. 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
27. 久病成良醫(yī)。
28.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29. 壯水之主以治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30.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中醫(yī)唯美句子 中醫(yī)經典語錄句子篇四
1. 醫(y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2. 有無之殊者,求其有無之所以殊;
3. 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
4. 醫(y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后戰(zhàn)?!秲啥坚t(yī)案北案》
5. 醫(yī)為仁人之術,必具仁人之心。
6. 德不近佛者不以為醫(yī),才不近仙者不以為醫(yī)?!梅ㄗ?/p>
7. 辨標本于隱微之際;
8. 吃藥不忌口,枉費大夫手。
9.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10. 久病先針足三里
11.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獨行。
12. 暴眩為風火與痰,漸眩為上虛氣陷(陳修園xxx醫(yī)學實在易xxx)
13. 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視傷神,久行傷筋 ,久臥傷氣。
14. 諸花皆升,唯旋復花獨降。
15. 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16.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17. 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18. 張景岳注云:“病淺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難容雜亂,故曰獨行。”
19. 醫(y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yè)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yī)之能事畢矣。
20. 夫病有宜補,以瀉之之道補之;病有宜瀉,以補之之道瀉之
21. 荊芥最散血中之風。
22. 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23. 清瀉不用醫(yī),餓到日沉西。撐痢疾,餓傷寒。
24. 醫(y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醫(yī)宗金鑒凡例》
25. 一切不治之證,總由不善祛瘀之故。
26.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27. 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28.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香,亦當為良醫(yī)?!獜堉倬?/p>
29. 明得個中趣,方是醫(yī)中杰。
30. 學醫(yī)從《傷寒論》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后世分類書入手初若易繼則大難矣。
31. 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32. 邪在皮毛者,汗而發(fā)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33. 表·里
34. 六腑以通為補
35. 熱痰主急驚,當瀉;脾虛主慢驚,當補。
36. 癥瘕與積聚異名同病。
37. 瘡大瘡小,出頭就好。
38. 病有標本,多有本病不現(xiàn)而標病見者,有標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見一證即醫(yī)一證,必然有失。唯見一證,而能求其證之所以然,則本可識矣。
39. 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40. 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
41. 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
42. 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43.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44. 腰背委中求
45.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46. 痰濁彌漫于中宮,多因脾弱.(王旭高xxx王旭高醫(yī)案xxx)
47. 少年進補,老來吃苦
48.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49. 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久病及腎、久病入絡
50. 后天資生,納谷為寶。
51. 醫(yī)不貴于能愈病,而貴于能愈難病;病不貴于能言醫(yī),而貴于能延真醫(yī)。
52. 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53. 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54. 心主血、脾統(tǒng)血、肝藏血
55. 疹是太陰風熱,癍是陽明火毒。
56.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57. 汗藥宜早,下藥宜遲。
58. 無痰則不作眩(xxx丹溪心法xxx)
59. 熱病用河間,
60. 寸脈弱者,不可發(fā)汗,汗則亡陽;
61. 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
62. 見病醫(yī)病,醫(yī)家大忌!
63. 臨病若能三思,用藥終無一失。——《食物本草會纂病機賦》
64.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65.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66. 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67. 醫(yī)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68. 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見汗不發(fā)汗,有熱莫攻熱;
69. 上工(高明的醫(yī)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70. 取腎者不必齊以寒;
71. 舌以候元氣之盛衰,苔以察病癥之淺深。
72. 膽熱移腦為鼻淵;
73. 凡治病治遺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74. 肝熱轉肺為鼻痔。
75. 人之所病病疾多,醫(yī)之所病病道少。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53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