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匠精神事跡300字(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9 17:16:23
最新工匠精神事跡300字(8篇)
時間:2023-04-09 17:16:23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一

再過很多很多年,爺爺?shù)哪竟ぶ破窌粫渤蔀榱鱾髑Ч诺奈奈锬?我和爺爺說起這個想法,他總是樂呵呵地大笑起來,把我抱起來舉得老高老高。

除了這些,爺爺還會種菜、修車、修水管、做沙發(fā)和被套,我們家的餐椅坐墊就是爺爺做的,軟軟的,坐著可舒服呢!凡事到了爺爺手里,他都會認真研究琢磨一番,這算不算是現(xiàn)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呢?

爺爺還有一副熱心腸,總是主動為鄰里服務。左鄰右舍誰家管道漏水了,窗戶壞了,總會找到爺爺,爺爺也總是義不容辭地去幫忙。

有段時間,小區(qū)樓道沒有安裝防盜門窗,爺爺就召集大伙兒商量,決定為樓道安裝防盜門窗和監(jiān)控攝像頭。工程安裝期間,爺爺每天跑上跑下,忙前忙后,并主動承擔了聯(lián)系、維修和打掃的任務,有時忙得連口水也顧不上喝。鄰居們都很感謝他,爺爺卻說:“為大家服務,我很高興?!?/p>

快過年了,爺爺用他精湛的手藝維修了小區(qū)損壞的樓梯扶手,并在樓道口架起了遮陽棚,掛上了兩盞漂亮的紅燈籠……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二

特高壓輸電線路山東段驗出工作收尾時正值盛夏,室外氣溫接近40度,惡劣天氣條件是高空作業(yè)的天敵,事故概率會明顯地添加,王進把組員留在地面上,獨自攀高作業(yè)。從地面到塔頂接近60層樓的高度,王進要借助于886根攀爬腳釘徒手攀爬上去,普通人僅僅站在地面上觀看這個過程都會心驚膽戰(zhàn)。而王進的身體卻能如蜘蛛普通懸在高壓線上,更令人驚心的是,那可是1000千伏的特高壓線。

王進身在138米的高空腳板踩著的導線直徑不足5厘米,并在一刻不停地晃動,王進在高空中行走的同時還要檢查導線有無破損等成績。通常,作業(yè)工要坐在晃動的導線上,一只手抓住導線,另一只手工作,王進卻能雙手脫離導線工作,實屬頂尖高手。此時他身上的全部配備是一根保險索,加上極限化的膽量、意志、體能、耐性,責任心和本行業(yè)的技術操作本領,這不是“達瓦孜”(“達瓦孜”是維吾爾族一種陳舊的傳統(tǒng)雜技表演藝術,指高空走大繩表演)一類的走秀,而是王進的工作。

在驗收的同時王進還有一件大事要兼顧,制定安全進入特高壓電場進行帶電作業(yè)的預案,如果沒有這樣的科學預案便沒有人敢在特高壓環(huán)境下帶電作業(yè)。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三

當某樣東西慢慢遠離生活視線的時候,人們猛然回頭才驚覺它的重要性,并一呼百應保留要傳承要發(fā)揚,例如文化遺產(chǎn),又如工匠精神,今天不說前者,我們來談談工匠精神。

工匠,見文推義,顯而易見它誕生于農(nóng)業(yè)社會,大概在人類甫一出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伴隨而生,因為基于生存需要?!对娊?jīng)·小雅·伐木》第一章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你看,西周的這時候就有一位工匠,他的專職工作是伐木,就是砍樹,在幽靜深茂的森林里專心伐木,這就是基本的工匠精神:專心、細致、耐心、單一,還有一點耐的住寂寞的況味。

這個工匠精神延伸開來可謂在各行各業(yè):陶冶、編織、工玉、雕琢、冶煉……沒有機器作業(yè)的時代,人工勞作成為工匠形成的必要條件??v觀種種工匠,他們深埋在歲月的塵埃里,卑微而辛勤,為日復一日的生存,忍耐著單一冗長而辛苦的勞作,他們也從來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在為后人制造著價值連城的藝術寶物,也正因為這種不為名利的卑微在默默形成一種民族的堅韌精神。

而今天,我們可上天、可下海、可日行萬里,機器勞作代替了大部分人工勞作,工匠在慢慢消失,變成了部分機器不能加入的手工行業(yè)才有的工種,手工行業(yè)又多與藝術領域相關,物以稀為貴,于是工匠上升到了藝術家的高度。

重拾工匠精神,就是不要以快為目的,繼而專注于品質,專注于生活的體驗,所以手工研磨咖啡、手工面條、手工戒指、手工木器等等慢生活藝術品位的標志才被大家所推崇,才有了木心詩歌《從前慢》里寫的“從前的日色變的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被交口稱許。

其實無論何時,工匠精神都值的學習,它是一種面對茫茫生涯的堅韌不拔,是生命力源源不斷的根基。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四

曾經(jīng)有一篇文章這樣說道:“一天,一位大學的學者來到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派了幾個人到建筑工地去砌墻,這位大學者問了第一個正在砌墻的人說:“你在干什么?”“難道你看不見嗎?我在砌墻?!蹦俏还と税琢怂谎蹧]好氣的回答道。顯然,對方是嫌他打擾了自己的工作。

學者笑了笑,有走到另一位砌墻工人身邊問道:“你在干什么?”那人差異的看了看他,然后用手比劃著已經(jīng)具有一定規(guī)模大大樓說,我在蓋一座高樓。這兩個人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但當轉身欲走的時候,一陣歌聲吸引了他,在忙的焦頭爛額的工地上竟然還有人唱歌,這位學者狐疑的循著歌聲找了過去,原來是一位目光??的年輕人,只見他麻利的砌著轉,同時哼著一首首老歌。

“你在干什么?”學者又問了他一個問題

“我在建設一座美麗的城市?!边@個人爽快的回答道。

十年之后,這位學者因為某一課題又來到了這個工地進行調研,湊巧的是,他發(fā)現(xiàn)一件令他非常震撼的事:“十年前的那幾個人,第一個還在工地上砌墻,第二個成立圖紙設計師,而第三個,卻已經(jīng)成立他們的老板?!?/p>

由此來看,所謂的工匠的精神并不是只有精益求精,而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態(tài)度,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決定了你以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五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種熔融焊接高級技師,全國十大能工巧匠,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技工學校畢業(yè)生。在火箭發(fā)動機焊接工作崗位上,刻苦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技術革新近百項。提出和創(chuàng)造多層快速連續(xù)堆焊加機械導熱等多項新工藝方法,攻克運載火箭發(fā)動機大噴管焊接難關,高標準地完成多種運載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務。

高鳳林1980年技校畢業(yè)分配到發(fā)動機制造車間從事火箭發(fā)動機焊接工作至今,他熱愛航天、勤奮實踐、立足本崗、刻苦鉆研,在焊接方面懷揣超人的獨特技能,是年輕技術工人中理論與實踐實現(xiàn)最佳結合的典范。在型號生產(chǎn)的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方法等大型攻關項目,特別是在新型大推力發(fā)動機的研制生產(chǎn)、科技攻關中,他多次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以非凡的膽識,嚴謹?shù)耐评恚瑡故斓?技藝攻克難關,并結合自己對焊接過程的特殊感悟,深刻理解,靈活而又創(chuàng)造性地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自動化生產(chǎn)、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為國防和航天科技現(xiàn)代化,為型號的更新?lián)Q代做出了杰出貢獻,給企業(yè)帶來巨大效益,多次受到^v^、^v^、^v^、宋健等黨和^v^的親切接見。

在長二捆運載火箭研制生產(chǎn)中,高達80多米的全箭振動試驗塔是“長二捆”研制中的關鍵,而塔中用于支撐火箭振動大梁的焊接是關鍵的關鍵,該材料特殊,要求一級焊縫。高鳳林經(jīng)過反復試驗,提出了多層快速連續(xù)堆焊加機械導熱等一系列保證工藝性能的工藝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動大梁的焊接攻關,保證了振動塔的按時竣工和長二捆火箭的如期試驗,保證了澳星的成功發(fā)射,該工程獲得部級項目一等獎。日前,在載人航天工程升級測試中振動大梁焊接質量依然良好,承力從360噸提高到420噸,大梁安然無恙。

為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運載火箭設計的新型大推力氫氧發(fā)動機,由于使用了新技術新材料給焊接加工帶來諸多難題,尤其在發(fā)動機大噴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與超薄材質在復雜結構下的對接焊,多次泄漏,高鳳林經(jīng)過反復分析和摸索,終于找出了以高強脈沖焊,配以打眼補焊的最佳工藝措施,攻克了難關。在首臺發(fā)動機大噴管將被判死刑的關鍵時刻,高鳳林化險為夷,將第一臺大噴管推上了試車臺,保證了長三甲等型號火箭的研制進度。后連續(xù)生產(chǎn)多臺,氣密試驗均一次通過,作為主要完成人,該噴管的制造工藝榮獲航天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長三甲、長三乙已成功地發(fā)射了東方紅三號,菲律賓馬部海等大型通訊衛(wèi)星,并即將成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在國家某重點型號任務研制中,高鳳林同志多次受命攻克難關,保證了我國重點型號武器的順利研制;在國家某特種車的研制中,高鳳林同志充分運用焊接系統(tǒng)控制理論,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組件的生產(chǎn)工藝難關,保證了國防急需,其中后梁和起豎臂分獲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階段成果二等獎。某型號發(fā)動機試車多次失敗,頭部生產(chǎn)試驗中斷,生產(chǎn)無法繼續(xù)進行,高鳳林同志應邀參加,以氣保護雙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縮焊接等措施終于解決了難關,將試驗壓力由130個壓力提高到180個壓力,滿足了使用要求,試車得以成功。某型號發(fā)動機隔板焊接后易出現(xiàn)裂縫、堵塞等缺陷,有時100%返修。針對這種情況,高鳳林大膽提出工藝改進措施,焊出的產(chǎn)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視合格率連續(xù)達到100%,該技術獲廠、院科技進步獎,特別是在某型號引射筒的焊接攻關中,在公司總經(jīng)理的親自授命下大膽改進,突破難關,使有關單位近一年沒有解決的難題得以解決,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質量,僅三天就生產(chǎn)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藝試件,156件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也只用了一個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證了近一億產(chǎn)值的產(chǎn)品交付。

在國家863攻關項目50噸大氫氧發(fā)動機系統(tǒng)研制中,高鳳林同志大膽采用新的工藝措施,突破了理論禁區(qū),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b值、s值在多種高低溫合金混合焊接接頭結構中的應用,解決了有關科技人員久攻不下的難關,多次獲獎,為部、院確定的^v^三轉一把火^v^作出了突出貢獻。并為某型號任務國家立項奠定了基礎。不斷地改進工藝措施,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工藝方法,不斷地攻克一個個難關,鍛煉了高鳳林,他練就出一手卓爾不群的焊接技藝,積累了系統(tǒng)解決實際焊接問題的經(jīng)驗與方法。他在型號攻關中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多次在關鍵時刻為型號總師、廠、院領導提供技術依據(jù),使長三乙遙二箭(故障處理方案被劉紀原總經(jīng)理親率的總公司專家組采納)、某產(chǎn)品得以順利發(fā)射,也被傳為佳話。他運用精湛技藝還修復多臺長三甲大噴管,多種型號的焊接工藝改進,及長三、長三甲發(fā)動機生產(chǎn)工藝的革新,修復蘇制圖154飛機發(fā)動機,共計節(jié)約或避免經(jīng)濟損失一千五百多萬元。

在公司民用產(chǎn)品真空爐的生產(chǎn)中,高鳳林提出的新焊接工藝比原方法提高工效5倍多,節(jié)約原材料50%,實現(xiàn)系統(tǒng)批量化生產(chǎn)。僅此一項(節(jié)約原材料和提高效率),多年來就為國家節(jié)約資金400多萬元(該產(chǎn)品也是填補國內(nèi)空白的項目,已銷往美國、波蘭、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

在承接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東北哈汽輪機廠大型機車換熱器生產(chǎn)中,技術人員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難關,高鳳林憑著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和反復摸索,終于找到了解決辦法,使壓了生產(chǎn)單位一年多的兩組18臺產(chǎn)品順利交付。經(jīng)試驗換熱率達75%,達到了設計要求,為我國新型節(jié)能機車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鈦合金自行車架焊接是國內(nèi)一項技術空白,兄弟單位組織技術攻關仍未找到解決辦法。臨時授命的高鳳林經(jīng)過大量實驗,按期焊出了樣車,振動實驗達20多萬次,大大超過了設計振動2萬次的要求,填補了該技術國內(nèi)空白(前航天總公司副總經(jīng)理夏國洪親臨視察并在航天報頭版登載)。

此產(chǎn)品多次參加法國、意大利、德國、美國、中國上海、馬來西亞等自行車博覽會,受到好評,目前該產(chǎn)品已全部銷往歐美、東南亞各國,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協(xié)助某研究所攻克了長三甲模盒及大型超薄波紋管的焊接制造難關,使該項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因在這之前只有美國等國家生產(chǎn))。

多年來高鳳林同志共攻克難關96項之多,1994年以最佳焊縫成型第一個完成美國abs焊接取證認可,受到美國船檢官員的稱贊并被首推該試件為工藝評定試件。并多次作為廠、院、北京市焊接教練、集團公司命題組長、參加全國比賽,并取得好成績。著有論文多篇分別發(fā)表于《航天制造技術》、《航天產(chǎn)品應用焊接技術》等刊物。

由于貢獻突出,其事跡多次被收入《中華名人錄》、《當代人才》、《國際人才》等期刊和中央臺《實話實說》、《焦點訪談》等節(jié)目。授課260課時以上,帶徒17名。在鉆研業(yè)務的同時,高鳳林注意提高文化素質,進修本科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他還積極參與黨、團、工會等工作,先后擔任過團支部書記、黨支部青年委員、組織委員、工會分會主席等職,并以自身的表率帶動影響青年團員和廣大職工群眾。自參加工作以來,安心一線工作,多次謝絕了外界高薪聘請,工作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刻苦鉆研、技術精益求精,是公司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1991年高鳳林以精湛的技術和突出貢獻被破格評聘為國家技師,1997年被評聘為高級技師,2000年又評聘為特級技師。

1983年以來,高鳳林同志連年獲得廠、院優(yōu)秀團員、黨員、新長征突擊手、先進生產(chǎn)者、十佳青年等稱號共二十多項。此外,他還在1986年獲北京市國防工業(yè)工會優(yōu)秀積極分子;1991年獲部青工技術比賽實際第一、理論第二;1995年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獲航天百優(yōu)^v^十杰^v^青年、航天部勞動模范、航天技術能手、中央國家機關“十杰”青年;1997年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十大能工巧匠等稱號、1999年獲中國航天基金獎。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六

1、司馬光

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光,以一個圓木頭做枕頭,用來驚醒自己,起來繼續(xù)寫作,還給它取名為“警枕”。俄國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塊大劈柴作枕頭。發(fā)明家愛迪生工作起來常常幾天幾夜不睡覺,實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書籍壘起來當枕頭。

2、匡衡

西漢學者匡衡貧而好學。夜晚無燈,為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墻壁上鑿了個洞。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

3、夏威夷

美國夏威夷島上學生們上課時,總要先背誦一段祈禱詞: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jīng)過去永不復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一生只有三天。

4、司馬遷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8年;左思寫《三都賦》花了1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30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動》花了3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2年:彌爾頓寫《失樂園》花了21年:偉大的馬克思寫《資本論》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5、安培

物理學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腦子里考慮到一個題目,就向前面一塊“黑板”走去,隨手從口袋里掏出粉筆頭,在“黑板”上演算起來??墒?,“黑板”一下子挪動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題還沒有做完,他不知不覺地追隨在“黑板”的后面計算?!昂诎濉痹阶咴娇欤才嘤X得追不上了,這時候他看見街上的人都朝他哈哈大笑,他才發(fā)現(xiàn)那塊會走動的“黑板”原來是一輛黑色的馬車車廂的背面。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七

徐立平所在的工廠是世界上最奧秘的工廠之一,地處中國秦嶺大山深處,國家一些戰(zhàn)略戰(zhàn)術導彈和宇航發(fā)射用火箭發(fā)動機都出自這里。

29年來,徐立平進入廠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工作間的每一道門,掛好每一個風鉤,對他來說這里的每一道門都是風險時辰的緊急出口。

徐立平的工作是給火箭的固體燃料實施微整形雕刻,這也是固體發(fā)動機制造過程中最風險的工序之一。引燃火箭發(fā)動機所用的固體推進劑以火藥為主,混合幾十種特殊組分灌模澆筑而成,固化脫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藥量方面與實踐需求總是會有些差距,需求修整。

但固體火藥極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過程如果摩擦過力產(chǎn)生靜電,就會惹起燃燒甚至爆炸。因此,這個雕刻過程絕不允許反復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師手上的經(jīng)驗感覺,毫米是這種固體火藥表面精度所允許的最大誤差。但徐立平僅憑手上觸摸一次就能精確測度出需求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誤差不超過毫米。

這種火藥有很強的韌性,再加上里面含有粗糙的顆粒,這讓手工雕刻的行刀軌跡不容易把握。所以這種火藥的微整形處理無法用機器操作,只能經(jīng)過人手的輕柔細致雕刻來完成,這種火藥的雕刻者自然必須是超凡心思素質與高超技藝的合體人。

雕刻過程中,徐立平一呼一吸都與手和刀的節(jié)拍高度分歧,以保持用力均勻。根據(jù)design要求,徐立平需求削除環(huán)口接近5厘米厚的火藥,但他每一刀切下的火藥卻要控制在3毫米以內(nèi),一點一點為火藥微整形。對于每個部位所用的刀具,刀具之間擺放的距離都有嚴厲的規(guī)定。

在配合徐立平整形的過程中,助手必須時辰稱量殘藥的分量,一旦達到一定數(shù)量極有可能發(fā)生爆炸。徐立平要求每次切除500克火藥后,必須裝進預先預備的防靜電袋里。對徐立平而言,為了本人更為了他的工友和工廠,安全線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從青春歲月到年近半百,一個人偶然間能夠鎮(zhèn)定地面臨一次致命風險并不難,29年里天天面對致命風險,而能夠守恒如常,那真實是太難了。

工匠精神事跡300字篇八

1986年,周東紅進入涇縣宣紙廠做撈紙工。由于技術不熟練,他每天起早貪黑進行練習,虛心向撈紙廠的老師傅們學習,漸漸掌握了技術。他還給自己制定了比每天要求的工作量再多50%的目標,常常凌晨1點起床,一天工作時間超過17個小時,手也因為長期浸泡在水中脫皮潰爛。他做這一切,只為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產(chǎn)出的品質。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東紅的技術不斷提升,能穩(wěn)定控制不同品種紙張的分量,正品率達到99%,還被抽去撈制古藝宣、乾隆貢宣以及大國工匠等高檔宣紙。

在自我提升的同時,周東紅也將宣紙傳統(tǒng)制作這一非遺技藝的傳承放在心上。他悉心培養(yǎng)徒弟,將經(jīng)驗傾囊相授,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的傳承人。

他還為撈紙技術的革新獻計獻策,在制作一種名為“扎花”的宣紙時,他幾乎住在了廠里,沒日沒夜地進行試驗,不僅夢里都在撈紙,連生病打針時也不忘翻閱相關材料。在周東紅眼里,復原傳統(tǒng)宣紙制作手藝,守護中國宣紙文化是只能趕而不能等的大急事。

盡管被譽為“大國工匠”,周東紅卻說自己對“工匠”一詞并不熟悉。他笑稱:

“我只知道始終如一的專注、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單純。只想讓這門已經(jīng)存在了千年的傳統(tǒng)工藝一直傳下去?!?/p>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53055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