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苗族的風俗(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9 09:08:54
最新苗族的風俗(大全13篇)
時間:2023-04-09 09:08:54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苗族的風俗篇一

苗族花山節(jié)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節(jié)日,選擇挺直高大的松樹或者柏樹,裝飾上鮮花彩旗在節(jié)日的第一個清晨把花桿樹好,沒錯,下面的行動就是要爬花桿,真是太刺激了,萬一掉下來,那不得發(fā)生危險啊。下面一起來看看這個苗族花山節(jié)的風俗習慣都有些什么吧。

苗族花山節(jié)5月1日前后舉行,是川南、興文、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盎U”是踩花山節(jié)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jié)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彩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

花山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是倒爬花桿。爬桿者須背貼花桿,雙手向上反扳,頭朝下腳在上,一縱一縱地向上躍,誰爬到桿頂用的時間最少,誰就是“花桿王”。

花山節(jié)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婚結友的美好時機。民國時期編撰的《馬關縣志·風俗志》就有如下記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場一開,“眾苗女遙立場外作羞澀不前態(tài),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長繩,兩人拉其端圍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狀,諸苗女乃被迫入場,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憑苗男選擇?!碧热裟骋恍』镒涌粗心骋恍」媚?,小伙子便撐一小花傘覆罩小姑娘,開始,小伙子首先主動唱上兩調求愛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對答,反之則以無言對答或躲開小傘表示拒絕,然后備求相愛。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jié)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打“蘆笙架”(用蘆笙對調),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樣結友的美好時機。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花山節(jié),又稱“踩花山”。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涌向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慶祝節(jié)日,人數(shù)常達數(shù)萬人。

“花桿”是花山節(jié)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制成,在離桿頂,一米左右‘的地方,掛有紅、黃、藍、白色彩旗,以及象征喜慶和將要獎給爬花桿優(yōu)勝者的蘆濃、糖果等。定花桿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jié)日的第一個旱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意、定親結友的美好時機。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用花裹腳、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的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過“踩花山”節(jié)。傳說古時苗族戰(zhàn)敗流落異鄉(xiāng),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難,不免傷心落淚。每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祖先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

從此后,每年六月初六,苗家人都要穿上節(jié)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對歌、跳蘆笙舞、斗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跳獅子舞也是節(jié)日的重要活動之一,如果哪一架獅子跳得好,爬得高,也有酒和豬頭獎賞。

苗族花山節(jié)苗族先民部落遭到外族部落的入侵,苗族民眾在首領蚩尤的帶領下奮起反抗,終因寡不敵眾戰(zhàn)敗,被迫四處流落。為了招集自己的民眾,苗族首領蚩尤在山上豎起花桿,讓蘆笙手吹響蘆笙。苗族民眾聽到熟悉的笙聲后,紛紛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花桿下,開始重新生活。從此,苗族人民每年都會舉行“花山節(jié)”,以紀念苗族首領蚩尤,慶賀苗族人民重建新生活。

苗族花山節(jié)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至初六舉行。屆時,來自四面八方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涌入花山場。圍繞“花桿”跳三步舞、蹬腳舞,打“蘆笙架”,跳獅子舞,斗牛等,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傾吐鐘情,一旦相愛,即互贈信物,直至緣定終身。

苗族花山節(jié),是苗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流傳于云南省各苗族聚居區(qū)。

1、苗族斗牛

斗牛,是苗族花山節(jié)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它體現(xiàn)苗族人民崇尚堅強有力和健壯體魄,寄托著苗族同胞對來年風調雨順、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期盼。

2、苗族爬花桿

苗族花山節(jié)踩花山”先要立花桿,無桿則不成花山?;U是用一棵直的杉樹做成的,高約30米,刮去樹皮,修去枝叉,僅留叢青翠的樹冠,然后立埋于選好的花山場中心,在距桿頂二三左右的地方,掛上紅、黃、藍、白四色長幅彩旗以及象征喜慶和獎勵爬桿優(yōu)勝者的蘆笙、豬頭和幾斤白酒等。

苗族花山節(jié)是一個緬懷祖先、褒揚英雄、凝聚民族精神、充滿幸福、歡樂的節(jié)日,承載著苗族許多古老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是保護和傳承苗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發(fā)揮著凝聚民心、連接民族感情、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

3、苗族對歌

花山節(jié)上還有一個有趣的活動,那就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對歌。對歌,其實是他們相互認識、相互了解、表達愛慕之情的一種方式。當斗牛、賽馬、爬花桿等傳統(tǒng)活動在陸續(xù)進行的候,一些性急的咪哆早就“一心二用”心猿意馬了。他們暗中已經物色好對歌的對象。他們邊走邊看,四處游動,向物色好的巨標靠攏。來到姑娘身邊便打開花傘罩住姑娘,清清嗓子,輕輕哐起音調婉轉而深情的情歌。被雨傘罩住的姑娘,耳朵留神地聽著,眼睛檔檔地打量對方。如果感覺不稱心就保持沉默或者略唱一二句,客氣的謝絕,如果中意,就柔情的回唱。

4、苗族賽蘆笙

賽蘆笙是花山節(ji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苗族同胞喜聞樂見的種娛樂形式。五彩繽紛的花山場上,到處是優(yōu)美動聽的蘆笙曲調、輕快悅人的蘆笙舞姿。

5、鳴槍

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初七,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共同歡慶花山節(jié)。

6、蘆笙舞

苗族花山節(jié)于2014年進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花山節(jié)期間 ,除了舉行跳蘆笙舞、斗牛、績麻比賽等各種娛樂活動外,要注意長幼輩分之分。一般在老人面前 ,年輕人不得對唱情歌;對歌只能選與自己同輩的人,小輩不能與長輩對歌。除了花山節(jié),苗族還過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

1、立花桿

爬花桿,苗族節(jié)日除與當?shù)孛褡逡恢峦?,最特殊的就是每年正月初或五月初舉行的“采花山”了?;ㄉ街鬓k人要提前在村寨之外,選擇一處較平坦的地方,于節(jié)前十天左右在即將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桿,稱為花桿。

“花桿”是踩花山節(jié)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也有的地方用竹子,且只立一棵,但要在這一棵上附系一棵小花桿用于懸掛黑紅相接的布帶,有的地方則用杉木,且直接分立兩棵,據說這有一公一母的含義。無論怎樣,花桿上端都要留些竹葉或杉葉,扎以鮮花、彩旗。在離桿頂一米左右的地方,掛有紅、黃、藍、白色彩帶,以及象征喜慶和將要獎給爬花桿優(yōu)勝者的蘆笙、糖果等。

花山節(jié)立花桿時,要擇吉日,抱上公雞去舉行儀式?;U立好后,組織者要作些宣傳,以讓遠近的人知道地點和時間。

2、倒花桿

花山節(jié)一般要過三天到六天,結束的時候,組織者要進行倒花桿。倒花桿也要抱著公雞去祭獻?;U倒下后,有的人會將懸掛的布條剪去拴在孩子的手上,以保佑孩子健康?;U則會被砍去用于做床,據說這樣可以讓使用者易于生子。這再一次體現(xiàn)了花山節(jié)的求子含義。

“花山節(jié)”是苗族人民的一個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為“踩花山”、“?;ㄉ健??!盎ㄉ焦?jié)”既是苗族同胞祈求人丁興旺、風調雨順和互相祝福的一個盛大集會,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尋找知音的苗族“情人節(jié)”。

首先,由頗有威望的苗族老人點燃香燭,殺雞敬酒,祭祀神靈,接著由苗族小伙吹起蘆笙調,跳起祭祀舞,隨后是《苗嶺歡歌》民族歌舞展演。展演以苗族風情為載體,展示“花山節(jié)”優(yōu)秀民族文化內涵,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苗族風情。鼓樂響起,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苗家姑娘小伙載歌載舞。絢麗的服飾、妙曼的舞姿、甜美的歌聲、燦爛的笑臉、光芒四射的銀飾、濃濃的苗山情,讓參與節(jié)慶的群眾和游客沉浸在愉快的節(jié)日氛圍中。

“花山節(jié)”期間,還安排了蘆笙舞比賽、苗族刺繡比賽、苗族服飾展演、斗牛比賽、苗族特色美食等活動。苗族文化魅力無限,異彩紛呈的苗族民俗文化活動,讓賓客們體會到濃厚的苗家民族風情,體會到苗嶺山鄉(xiāng)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

花山節(jié),亦稱踩花山。這是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的一個盛大節(jié)目。

花山節(jié)一般在較平緩的土坡上舉行?;▓鲋胸Q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樹桿,這就是花桿,花桿上還 分別掛著兩塊紅黑布。每年臘月十六日,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桿立好,讓人先知道這里有花場,到了正月初一就開始踩花山,比較隆重的花山節(jié)還可以延長至初八、九。踩花山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求子而立,另一種說法是紀念日。

關于花山節(jié)的來歷,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區(qū),那地方有著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盤,就派皇兵來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領他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和苗民們,與皇兵交戰(zhàn),最終寡不敵眾,苗族失敗了,蒙孜尤的九個兒子、八個姑娘在戰(zhàn)斗中犧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嶺中遷徙。

蒙孜尤在臘月十六日豎立花桿,正月初二、三、四這三天舉行祭奠儀式,紀念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犧牲的兒子姑娘,同時,還進行武術表演,就這樣代代相傳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項體育活動,也是苗族的生活經驗交流活動,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娛樂活動。

在花山節(jié)期間,有蘆笙舞、武術(即苗族的民間武術之棍術、刀術、槍術、鉤鐮、三節(jié)棒、鏈甲等)、倒爬花桿、斗牛、賽馬等體育和文藝節(jié)目。

踩花山這天,鶯哆(苗語,小伙子)們個個穿著苗族的服裝,肩扛蘆笙,褲包里還裝著心愛的調簫;鶯 彩(苗語,小姑娘)們個個身穿自己親手繡的花衣衫和親手點的蠟花百褶裙,唱著山歌從苗山各個角落匯聚到花山上來。

整個花山,人山人海,充滿著歡樂的氣氛?;▓鐾獾教帞[滿甘蔗,準備對歌的苗族鶯哆都要去挑選又粗又大的甘蔗,與鶯彩對完歌后送給對方。

若要對歌,鶯哆走到鶯彩面前時,用花傘罩住那位鶯彩,說:“遠方的阿妹,要是不嫌棄,對個歌吧”。要是鶯彩看中的話,她就會說:“那你唱來吧!”若是她看不中,她就會說:“謝謝阿哥,我不會唱。”那么,鶯哆就得另找對象。

男女青年之間,通過對歌,若是情投意合,雙方就互相贈送禮物留念,待到花山節(jié)結束后,鶯彩就跟著鶯哆走。接著就只有等著喝喜酒了。

1、顯著的民間習俗性

苗族花山節(jié)花山節(jié)習俗主要是通過立桿、祭桿、收桿等程序來展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祭詞都是民俗文化的再現(xiàn)。山歌對唱及蘆笙舞是花山節(jié)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主持人和蘆笙師沒有唱完、吹奏完《花山起源之歌》,其他形式的歌和蘆笙調是不能隨意就吟唱、吹奏的,且每一個歌者在花山場內對歌的第一首歌都要先唱《花山起源之歌》。這一嚴格必走的程序,看似簡單,卻反映了花山節(jié)的顯著習俗蘆笙舞的舞步相對于現(xiàn)代舞蹈動作,具有原始、粗獷的感覺。

蘆笙舞模仿自然界一些現(xiàn)象以及生產生活動作,表達對自然、對祖先的敬仰,達到借神娛人育人,借勞動教育人的目的?;ㄉ焦?jié)期間的活動都要在一定習俗范圍內進行。

服裝展示是自由的,服裝上面“蕨草”“螺螄”“桃花”等圖案,都代表著苗族遷徙史上所經歷的環(huán)境,是苗族抹不掉的回憶?;ㄉ焦?jié)傳統(tǒng)的賽馬,是不用騎鞍的,在馬背上鋪上一塊布就行,主要比賽騎馬的技術、人和馬的協(xié)調程度,以及馬跑步的各種步形。

2、廣泛的參與性

苗族花山節(jié)花山節(jié)期間,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在交流中增長知識、感知社會。人們匯集在花山上,說不盡心中的喜悅,特別是少女小伙,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的本領,尋找自己的情緣。每一個苗族人,都能夠因為參與節(jié)日而倍感親切,內心自然產生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和諧發(fā)展。苗族花山節(jié)成為以苗族為主體,各民族共同歡樂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成為民族團結和諧的象征。

3、傳統(tǒng)性與傳承性

作為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立桿、祭桿、收桿等所傳遞出來的信息,直接表達了苗族固有的韻味。這個固有的東西,是靠千百年來行動、語言傳播繼承下來的花桿的頂端要留有綠意盎然的樹尖,表示生命力的旺盛。

具有舞蹈之柔、武術之剛的蘆笙舞保留著苗族人民淳樸的民族情愫。表現(xiàn)在服飾上的挑花、刺繡、麻緞、蠟染、銀飾等民間工藝瑰麗多彩?;ㄉ焦?jié)豐富的活動內容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內涵,是苗族千百年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長期積淀的結果,深刻地體現(xiàn)著苗家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1、傳承價值

苗族花山節(jié)花山節(jié)已成為苗族人民與其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的重要活動。每逢花山節(jié),各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節(jié)日會場,進行文藝表演,開展各種經貿活動?;ㄉ焦?jié)已經成為苗族重要的節(jié)日文化遺產。

2、傳承人物

3、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同仁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同仁縣文物局、同仁縣熱貢藝術傳承保護管理局)獲得“熱貢六月會”保護單位資格。

重要活動

2019年2月7日至10日,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辦2019年苗族花山節(jié)。

2019年11月12日,安寧市縣街街道苗族花山節(jié)在太陽沖村開幕。

“花山節(jié)”是苗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時間各地不一。云南南部的苗族都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 至初十期間過節(jié);昆明市、楚雄州、昭通地區(qū)的苗族則于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日過節(jié);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是在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過節(jié);而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5月1日前后過“踩花山節(jié)”。興文石海的花山節(jié)即是在每年的5月1日左右。

一個花山場,按傳統(tǒng),一旦舉辦就要連續(xù)三年,之后才能易主或改變場地。在一些地方,同一個花場由于多年舉辦,可謂名揚四方,地點一般也就不再變動,如屏邊縣白云、蒙自縣芷村、蒙自縣與文山縣交界處的羊街子等處,基本上年年都在同一處,因此知道和前來參加的人較多,場面也較熱鬧?,F(xiàn)在,這些地方,每當踩花山的時候,實際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點。

1、娛樂活動

苗族踩花山,除了賽歌賽舞,有的地方還安排有斗牛、賽馬、選美等比賽活動。斗牛、賽馬都有一定的獎品作為鼓勵,故參加的人也不少。由于這類活動具有刺激性,每到進行時,可謂人山人海。有的花山場,一天的時間不夠,常常要幾天才能結束。這些可以說是傳統(tǒng)活動。

近年來,在各地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有的花山場還開展文藝演出活動,大大豐富了花山節(jié)的內容,受到苗族群眾的歡迎和擁護。

2、云南紅河州

春節(jié)期間,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節(jié)”在云南省紅河州金平、屏邊、蒙自、開遠、個舊、河口等縣市的苗族集聚區(qū)隆重舉辦。全州20多萬苗族同胞穿上節(jié)日盛裝云聚于各個花山點,歡度自己的盛大節(jié)日。

苗族“花山節(jié)”,傳說是祭苗族先祖蚩尤及其兒女的一個慶典,后來演變?yōu)槊缱宓氖⒋蠊?jié)日。隨著苗族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苗族“花山節(jié)”也隨之延續(xù)至今,且成了一年一度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jié)日。

按傳統(tǒng)“花山節(jié)“一般在正月初二到初六(有的地方會延長更長時間),因此與春節(jié)同度。每逢大年初二,苗族同胞們都要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云聚于各個花山場上看斗牛、對山歌,載歌載舞歡度自己的節(jié)日?!盎ㄉ焦?jié)”期間,各地的商賈和國內外的苗族同胞,從天南海北云集而來,進行商品貿易和旅游觀光。

紅河州的苗族花山場,分布于全州除綠春、紅河、石屏外的其它十個市縣近五十多個點,自2000年來,全州各地共舉辦“花山節(jié)”400多場,參加人數(shù)累計達400多萬人次。其內容有對歌、爬花桿、跳蘆笙、武術、射弩、斗牛、斗雞、斗鳥等。有政府組織的地方還有專門的文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內容。

花山節(jié)除了保留有傳統(tǒng)的本民族風俗習慣外,增加了商品貿易、旅游觀光、文化交流等內容,這樣豐富了“花山節(jié)”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花山節(jié)在社會上的知名度。

3、興文縣

興文縣苗族花山節(jié)2015年4月8日,記者從興文縣石海旅游公司獲悉,5月1日至3日,興文縣將在興文石海景區(qū)舉辦第七屆苗族花山節(jié)。

興文縣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縣,民族風情濃郁,文化源遠流長。為展現(xiàn)苗族風情,該縣已連續(xù)三年成功舉辦了六屆苗族花山節(jié)活動。今年,該縣被省政府批準為享受民族地區(qū)待遇縣,花山節(jié)的舉辦將進一步鼓舞全縣人民的工作熱情和發(fā)展信心,推動全縣社會、經濟和諧、快速發(fā)展。

本屆花山節(jié)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思路,通過在石海景區(qū)舉辦苗族花山節(jié)系列文化活動,展現(xiàn)該縣苗族風情,更好地宣傳該縣的特色文化資源和世界級旅游資源。 據了解,活動期間,將舉行拜祭花桿儀式、苗族歌舞、絕技表演、高樁表演、選美比賽、吹蘆笙比賽、斗雞、斗鳥比賽等。

苗族的風俗篇二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余地區(qū)為青帕,帕長 1 — 3 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后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fā)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qū)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并加欄桿于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

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耳環(huán)有瓜子耳環(huán)、石榴耳環(huán)、梅花針耳環(huán)、圓圈耳環(huán)、龍頭耳環(huán)、粑粑耳環(huán)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jié)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

解放后,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xiàn)除吉衛(wèi)、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xiāng)鎮(zhèn)穿苗裝者居多外,其余鄉(xiāng)鎮(zhèn)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qū)別。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饑。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70 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為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yè)原料或牲畜飼料。

苗族萊肴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xiāng)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后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系,而后自由結婚的。

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當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愛之后,男方必須備禮物,央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口風”,女家如高興熱情,說明有意開親,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機前去正式提親。媒人往返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后,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時間一般在結婚前一年,禮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禮物多少,雙方視經濟條件而定,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后,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妝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親這天,新娘的姊妹們喜開玩笑,用鍋煙灰摻合筍殼毛或辣椒水,往“管親郎”臉上涂抹,惹人大笑。發(fā)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著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娘”,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賽歌。發(fā)親后,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門前,男家必燒旺火一堆,象征吉樣興旺,然后新娘按擇定的吉時吉刻進屋。進屋時,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處高地方,意為以后新娘不會壓制全家人。新娘進屋以后,要接過男方中年婦女交給的炊具,以示從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側置有“符紙”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并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在合伙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因而婚期為兩天??腿宋瓷?,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jié)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zhí)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到墳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后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匦⒓?,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尸屋內,多數(shù)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花垣苗族節(jié)慶較多,除春節(jié)、春社、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與漢族相同的節(jié)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節(jié)慶:

趕年場(調節(jié)) 農歷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約定地點、日期趕場。是日,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會,各地藝人歌手、獅子龍燈云集,年場內人流如潮,異常熱鬧,人們可盡情地坐秋千,觀看獅子、龍燈、武術、雜耍、刀梯、聽歌手對歌,青年人趁機物色情侶。

櫻桃會 縣內排碧、排料、董馬庫一帶,多產櫻桃樹。每年農歷三月櫻桃成熟時節(jié),當?shù)孛缱迩嗄昴信?,邀約聚會櫻桃林中,對唱苗歌,進行社交活動,時間半月左右。這種活動苗語 liudliudbidua 意為摘櫻桃。

趕秋 “趕秋”是花垣苗族比較隆重的節(jié)慶。苗語叫“趕秋場” (get(getqoudqou 。每年立秋這一天逢哪一個地方趕場,那個地方就是這一年的秋場,苗族人民穿著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涌來,這便叫“趕伙”。此時,還是莊稼成熟、豐收在望時節(jié),故有慶豐年之意。年長者,親情逸致,意氣風發(fā),年輕者,三、五成群,尋情會友。其他人則利用“趕秋”這一天,做生意買賣,渴望生意興隆。所以,這一天的“秋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趕秋場除了舞獅、打猴兒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打八人秋。這種秋千,外形紡車一樣,高約 8 米,可以轉動,8 人秋,漢族人稱為八人秋,一個秋可坐單人也可坐雙人。八人秋用人力轉動,當快速轉動停下來誰在晨高處,誰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搖秋的人就不放他下來。至 1999 年,已成功組織了7屆“赴秋節(jié)”,每屆觀眾均達數(shù)萬人之多。

吃新 苗族以農耕為主,一年所望是嘗新。每到夏熟時節(jié),各地自定一日為吃新節(jié)。是日,家家戶戶除辦酒肉外,還將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夾等采回家中,做成飯萊,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嘗,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饑餓。

掛社 花垣苗族在對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壽禮日,稱為掛新。立春后第五個的日子叫做社日。這幾天有新立祖先的兒女都要上三條新鮮的蒿萊(苗語為“山務”)和野萌蔥(諧語為“光”),洗凈切碎,加上臘肉丁,花生米、芝麻、紅棗、冬筍、豆腐干、豬油等煮成社飯拿去新喪祖墳祭奠。滿了三年不再掛新,僅在清明節(jié)祭奠。掛新回來,全家圍桌而食,再用以饋贈親鄰?,F(xiàn)在社飯不僅是一種祭祀供飯,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腸肉、蒿萊、葫蔥合在一起蒸煮后,打開鍋蓋滿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無窮,據傳還有防病健身之效。

忌踩三腳 苗家火坑里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 3 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 (hangd(hangdghao ,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臟話,否則就是褻讀祖宗,神人共憤。

忌震“龍巖”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巖板,巖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則標志喪親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據說是吹柴大會把新的一個的財 運吹走,從而貧困潦倒。

苗族的風俗篇三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余地區(qū)為青帕,帕長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后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fā)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qū)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并加欄桿于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耳環(huán)有瓜子耳環(huán)、石榴耳環(huán)、梅花針耳環(huán)、圓圈耳環(huán)、龍頭耳環(huán)、粑粑耳環(huán)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jié)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解放后,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xiàn)除吉衛(wèi)、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xiāng)鎮(zhèn)穿苗裝者居多外,其余鄉(xiāng)鎮(zhèn)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qū)別。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饑。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為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yè)原料或牲畜飼料。

苗族萊肴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xiāng)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后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堿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

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zhí)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到墳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后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匦⒓?,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尸屋內,多數(shù)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系,而后自由結婚的。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當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愛之后,男方必須備禮物,央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口風”,女家如高興熱情,說明有意開親,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機前去正式提親。媒人往返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后,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時間一般在結婚前一年,禮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禮物多少,雙方視經濟條件而定,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后,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妝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親這天,新娘的姊妹們喜開玩笑,用鍋煙灰摻合筍殼毛或辣椒水,往“管親郎”臉上涂抹,惹人大笑。發(fā)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著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娘”,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賽歌。

發(fā)親后,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門前,男家必燒旺火一堆,象征吉樣興旺,然后新娘按擇定的吉時吉刻進屋。進屋時,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處高地方,意為以后新娘不會壓制全家人。新娘進屋以后,要接過男方中年婦女交給的炊具,以示從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側置有“符紙”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并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在合伙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因而婚期為兩天??腿宋瓷?,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jié)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花垣苗族節(jié)慶較多,除春節(jié)、春社、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與漢族相同的節(jié)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節(jié)慶:趕年場(調節(jié))農歷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約定地點、日期趕場。是日,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會,各地藝人歌手、獅子龍燈云集,年場內人流如潮,異常熱鬧,人們可盡情地坐秋千,觀看獅子、龍燈、武術、雜耍、刀梯、聽歌手對歌,青年人趁機物色情侶。櫻桃會縣內排碧、排料、董馬庫一帶,多產櫻桃樹。每年農歷三月櫻桃成熟時節(jié),當?shù)孛缱迩嗄昴信?,邀約聚會櫻桃林中,對唱苗歌,進行社交活動,時間半月左右。這種活動苗語liudliudbidua意為摘櫻桃。趕秋“趕秋”是花垣苗族比較隆重的節(jié)慶。苗語叫“趕秋場”。每年立秋這一天逢哪一個地方趕場,那個地方就是這一年的秋場,苗族人民穿著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涌來,這便叫“趕伙”。

此時,還是莊稼成熟、豐收在望時節(jié),故有慶豐年之意。年長者,親情逸致,意氣風發(fā),年輕者,三、五成群,尋情會友。其他人則利用“趕秋”這一天,做生意買賣,渴望生意興隆。所以,這一天的“秋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趕秋場除了舞獅、打猴兒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打八人秋。這種秋千,外形紡車一樣,高約8米,可以轉動,8人秋,漢族人稱為八人秋,一個秋可坐單人也可坐雙人。八人秋用人力轉動,當快速轉動停下來誰在晨高處,誰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搖秋的人就不放他下來。至1999年,已成功組織了7屆“赴秋節(jié)”,每屆觀眾均達數(shù)萬人之多。

吃新苗族以農耕為主,一年所望是嘗新。每到夏熟時節(jié),各地自定一日為吃新節(jié)。是日,家家戶戶除辦酒肉外,還將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夾等采回家中,做成飯萊,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嘗,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饑餓。掛社花垣苗族在對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壽禮日,稱為掛新。立春后第五個的日子叫做社日。這幾天有新立祖先的兒女都要上三條新鮮的蒿萊(苗語為“山務”)和野萌蔥(諧語為“光”),洗凈切碎,加上臘肉丁,花生米、芝麻、紅棗、冬筍、豆腐干、豬油等煮成社飯拿去新喪祖墳祭奠。滿了三年不再掛新,僅在清明節(jié)祭奠。掛新回來,全家圍桌而食,再用以饋贈親鄰?,F(xiàn)在社飯不僅是一種祭祀供飯,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腸肉、蒿萊、葫蔥合在一起蒸煮后,打開鍋蓋滿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無窮,據傳還有防病健身之效。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幾種:忌踩三腳苗家火坑里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3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臟話,否則就是褻讀祖宗,神人共憤。忌震“龍巖”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巖板,巖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則標志喪親守孝。大年三十忌吹柴火據說是吹柴大會把新的一個的財運吹走,從而貧困潦倒。其他禁忌與縣內漢族大則致相同。

苗族的風俗篇四

在中國歐很多少數(shù)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綏寧苗族風俗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綏寧是巫儺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濃郁神秘,豐富多彩,千百年來苗、侗、瑤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共同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主要從苗族風俗音樂來分析。

湖南省綏寧縣地處湘西南麓,毗鄰湘桂黔邊境,武陵山脈與雪峰山交界地段,地理環(huán)境分為南片、北片兩大塊。綏寧歷史上叫做“苗疆要沖”,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少數(shù)民族聚居為主。目前境內一共有19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苗族、侗族、瑤族為主體少數(shù)民族。全縣少數(shù)民族人口超過60%,是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綏寧因為山多而陡峭交通比較閉塞所以仍然保留著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較常見的有吹木葉、逗春牛、舞龍舞獅、三月三、四月八、苗族婚俗、唱土地、山歌等游藝習俗,本文主要從每年正月舞龍燈歌、三月三賽山歌、苗族婚俗這三個苗族傳統(tǒng)習俗中的風俗音樂來分析。

舞龍燈是苗族一項群眾性的娛樂活動。男女老少都參加,苗族對此都非常重視各個村寨都有專門主持舞龍和接待龍燈的組織――燈會。

苗族的龍燈分為吊龍和滾龍,一般吊龍是有一節(jié)一節(jié)的燈籠組成,每小節(jié)的燈籠都是用很薄的白影紙,打上牛膠,畫上背脊上的龍翅、身上的龍鱗,里面點上蠟燭。每小節(jié)之間用紅麻索和竹環(huán)連起來再用桿子撐起來,前面連著龍頭,后面接著龍尾。滾龍較為粗糙,節(jié)與節(jié)之間不相連都用布串連著。

苗族的龍燈一般都在正月初四、初五晚上開始出燈,在正月十四或者十五的時候各個村寨的龍燈會以集鎮(zhèn)為中心會燈。一般在龍燈到來之前會白天專門派人每家每戶通知然后發(fā)蠟燭,晚上龍燈會在紅寶的引導下串戶,每家每戶都要以鞭炮迎接,龍燈進門之后龍燈會隨隊的人會唱“龍燈歌”,龍燈歌有一人唱眾人合、一人唱鑼鼓合等,分出燈歌、落馬歌、敬酒歌、謝酒歌、安龍神歌、出門歌。

《龍燈歌》―出燈歌

賽山歌即對唱苗歌,又稱苗歌會。苗歌會也是苗族的主要娛樂形式之一。綏寧各個苗族鄉(xiāng)至今仍有賽歌的習俗,每逢農歷三月三就會登上神坡山賽歌。苗族對歌大多都是隨心的,自編自唱,出口成歌,帶有很濃郁的民族風情,苗歌的'創(chuàng)作中充分表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

《綏寧苗寨山歌》

男唱:小溪水流得長/流來流去歸大江/站在江邊要問下妹/九個妹妹你有幾個郎

女唱:隔江看郎看不準/心想過河怕水深/變個巖鷹又無翅/變個鯉魚嘞又無鱗

三、苗族婚俗歌

綏寧苗族雖然與其他民族雜居,但就其青年男女的婚姻戀愛來看,依然保持著濃厚的民族特點。自由選擇,歌語聯(lián)姻,是苗族青年戀愛的一個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式。苗族青年男女從相愛到結婚,通常要經過請媒人、配屬相或占卜、放口等雙方父母都同意這門婚事之后便是定吉日舉行“訂婚儀式”,男方要準備好禮品,進女方寨子之前女方大嫂們會設卡盤歌,歌畢才能進寨。入席之前會有“入席歌”“敬酒歌”。

苗族婚俗“哭嫁”是綏寧苗族人民流傳的一種習俗。苗族人認為女子嫁人不哭不發(fā),越哭越發(fā),新人不哭,娘家無福,哭嫁是一種吉祥如意的象征。“哭嫁”的過程先是待嫁姑娘自哭,婚前一夜,姑娘相好友和三親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圍坐一屋輪番哭述,內容一般都是訴說父母養(yǎng)育之恩、兄弟姐妹深厚情誼、鄰里之愛和離別之苦,或者是表述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心等??藜薷铇銓嵶匀?、情真意切、催人淚下,是苗族婚俗中最富有情感的一幕,“哭嫁”過去都是用苗語演唱而現(xiàn)在也有用漢語演唱的。

《苗族婚俗歌》――出嫁

娘唱:我的寶貝女兒呀/是娘的嬌嬌崽/今天你就要到婆家去了/我怎能舍得喲

女唱:迎親鑼鼓咚咚響/敲得我心里好心慌/今天女要出嫁了/我也不舍得

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快速發(fā)展,民族民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日益增多,使得更多人年輕人熟悉自己本民族的風俗文化,而很多民間藝人對于民族風俗文化藝術的傳承保護意識比較差,不懂得整理,更不懂得推介自己的藝術,致使人才奇缺,使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音樂幾乎失傳。本人認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應當在政府的幫助下將本民族特有的風俗音樂挖掘、整理、保存再進一步的傳承與發(fā)展下去。

[1]吳榮臻,楊章柏,羅曉寧.古苗疆綏寧[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苗族的風俗篇五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腿藖碓L,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里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jié)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肴,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后幼??腿瞬灰Q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腿艘话阋膊荒軍A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苗族的風俗篇六

每年農歷六月中旬或戌日,是紅水鄉(xiāng)良雙村苗族的鬧魚節(jié)?!棒[魚節(jié)”始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了。

鬧魚節(jié)當日,苗家兒女從四面八方趕來,集中到良雙村的小河里放魚、搶魚,在炎炎夏日里消暑納涼,其樂融融。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對青年男女叫亨想、配喝和亨松、配哈,坐到深更半夜,情談膩了,愛說倦了,便報怨起來:家住深山,人在老林,眼見的就是山高水長,耳聽的也是鳥啼獸吼,雖然糧食堆滿倉,日子卻過得干巴巴、悶沉沉的,心里寂寞,提不起勁。他們就想,能不能把這樣的生活變一變呢?有人出主意,集個會,讓鄉(xiāng)親們都快活起來,都提起精神來。這辦法不錯。但集個什么會呢?又犯難了。后來有個老者終于設計了一項活動,這便是鬧魚。由誰起頭呢?大家意見由洞寨姑娘起頭,男青年負責采鬧魚藥。

鬧魚場設在高加河。每逢鬧魚,沙洲之上,溪河兩岸,都被遠遠近近的男男女女填得密密麻麻的。相傳古代有兩個鬧魚隊,一個隊叫洞寨鬧魚隊,另一隊叫牛塘鬧魚隊,各隊均由一位長者引領進場,口里唱著彩話(吉利話)。到達目的'地后,兩個鬧魚隊一同把各自帶來的辣葉堆放在一起,用棍棒搗碎,邊舂邊呼“衣呀嗚”,氣氛熱烈,情緒高漲。

如今鬧魚隊,由三個屯合組一個鬧魚隊,全村六個屯,分別組成兩個鬧魚隊,陣容更大了;即使在現(xiàn)在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被沖淡的情勢下,這里依舊保持著節(jié)日里的喜悅與激情。

苗族的風俗篇七

苗族歷史悠久,苗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廟山、海南島以及湖南等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苗族流傳已久的傳統(tǒng)人文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余地區(qū)為青帕,帕長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后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fā)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qū)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并加欄桿于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首飾是苗族婦女喜

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耳環(huán)有瓜子耳環(huán)、石榴耳環(huán)、梅花針耳環(huán)、圓圈耳環(huán)、龍頭耳環(huán)、粑粑耳環(huán)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jié)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解放后,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xiàn)除吉衛(wèi)、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xiāng)鎮(zhèn)穿苗裝者居多外,其余鄉(xiāng)鎮(zhèn)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qū)別。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饑。解放后,人民

生活

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為主,

其他

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yè)原料或牲畜飼料。

苗族萊肴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xiāng)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后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堿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

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zhí)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到墳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后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匦⒓?,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尸屋內,多數(shù)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花垣苗族節(jié)慶較多,除春節(jié)、春社、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與漢族相同的節(jié)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節(jié)慶:趕年場(調節(jié))農歷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約定地點、日期趕場。是日,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會,各地藝人歌手、獅子龍燈云集,年場內人流如潮,異常熱鬧,人們可盡情地坐秋千,觀看獅子、龍燈、武術、雜耍、刀梯、聽歌手對歌,青年人趁機物色情侶。櫻桃會縣內排碧、排料、董馬庫一帶,多產櫻桃樹。每年農歷三月櫻桃成熟時節(jié),當?shù)孛缱迩嗄昴信?,邀約聚會櫻桃林中,對唱苗歌,進行社交活動,時間半月左右。這種活動苗語liudliudbidua意為摘櫻桃。趕秋“趕秋”是花垣苗族比較隆重的節(jié)慶。苗語叫“趕秋場”(get(getqoudqou。每年立秋這一天逢哪一個地方趕場,那個地方就是這一年的秋場,苗族人民穿著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涌來,這便叫“趕伙”。

此時,還是莊稼成熟、豐收在望時節(jié),故有慶豐年之意。年長者,親情逸致,意氣風發(fā),年輕者,三、五成群,尋情會友。其他人則利用“趕秋”這一天,做生意買賣,渴望生意興隆。所以,這一天的“秋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趕秋場除了舞獅、打猴兒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數(shù)打八人秋。這種秋千,外形紡車一樣,高約8米,可以轉動,8人秋,漢族人稱為八人秋,一個秋可坐單人也可坐雙人。八人秋用人力轉動,當快速轉動停下來誰在晨高處,誰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搖秋的人就不放他下來。至1999年,已成功組織了7屆“赴秋節(jié)”,每屆觀眾均達數(shù)萬人之多。

吃新苗族以農耕為主,一年所望是嘗新。每到夏熟時節(jié),各地自定一日為吃新節(jié)。是日,家家戶戶除辦酒肉外,還將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夾等采回家中,做成飯萊,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嘗,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饑餓。掛社花垣苗族在對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壽禮日,稱為掛新。立春后第五個的'日子叫做社日。這幾天有新立祖先的兒女都要上三條新鮮的蒿萊(苗語為“山務”)和野萌蔥(諧語為“光”),洗凈切碎,加上臘肉丁,花生米、芝麻、紅棗、冬筍、豆腐干、豬油等煮成社飯拿去新喪祖墳祭奠。滿了三年不再掛新,僅在清明節(jié)祭奠。掛新回來,全家圍桌而食,再用以饋贈親鄰?,F(xiàn)在社飯不僅是一種祭祀供飯,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腸肉、蒿萊、葫蔥合在一起蒸煮后,打開鍋蓋滿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無窮,據傳還有防病健身之效。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系,而后自由結婚的。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當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愛之后,男方必須備禮物,央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口風”,女家如高興熱情,說明有意開親,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機前去正式提親。媒人往返的次數(shù)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后,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時間一般在結婚前一年,禮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禮物多少,雙方視經濟條件而定,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后,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妝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親這天,新娘的姊妹們喜開玩笑,用鍋煙灰摻合筍殼毛或辣椒水,往“管親郎”臉上涂抹,惹人大笑。發(fā)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著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娘”,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賽歌。

發(fā)親后,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門前,男家必燒旺火一堆,象征吉樣興旺,然后新娘按擇定的吉時吉刻進屋。進屋時,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處高地方,意為以后新娘不會壓制全家人。新娘進屋以后,要接過男方中年婦女交給的炊具,以示從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側置有“符紙”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并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在合伙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因而婚期為兩天??腿宋瓷?,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jié)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幾種:忌踩三腳苗家火坑里放一鑄鐵三腳架,用作炊事,傳說三腳架是3個護火的祖先變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恭。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邊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稱為“夯高”,設有祖先神位,是長輩坐的,年輕人和兒童嚴禁坐在此地,更不準在這方打鬧、波水或說臟話,否則就是褻讀祖宗,神人共憤。忌震“龍巖”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巖板,巖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則標志喪親守孝。大年三十忌吹柴火據說是吹柴大會把新的一個的財運吹走,從而貧困潦倒。其他禁忌與縣內漢族大則致相同。

苗族的風俗篇八

苗族的春節(jié)過年,各種活動極為豐富。你知道苗族的春節(jié)風俗習慣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苗族的春節(jié)風俗習慣,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一、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shù)地區(qū)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睔q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shù)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jié),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過年是最大的節(jié)日,要準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tǒng)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苗族的過年習俗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秋千、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二、百獅會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于百獅會了,周鄰四鄉(xiāng)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shù)十匹獅子云集傳統(tǒng)的村寨或集鎮(zhèn),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容,土里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苗族喜愛舞獅跟遠古的傳說和圖拜相關聯(lián),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為害苗山。一群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吞食牛羊、莊稼的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來,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條毒計,譴魔女用五彩繡球把群獅誘入波濤洶涌的東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亞果為救鄉(xiāng)親們出苦海,不畏千辛萬苦,翻山涉水,終撈起了飄浮在海浪上的繡球,把吉祥的獅群重新引回苗山,蕩平了作惡的妖魔鬼怪。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苗鄉(xiāng)就有了“百獅會”。

三、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初一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于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xiāng)很普遍。

四、吃排家飯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還有“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guī)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shù)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辭,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腿私邮苎垼膊槐貛茬鄱Y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列壤”,直譯為漢語叫“吃排家飯”。誰個村寨的戶數(shù)多、留客吃“排家飯”的時間長,誰個村寨的聲譽就高。不但說話有人聽,做事多人幫,就是小伙子找對象也比別村容易得多。凡讀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人,無不深深地被其中這樣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見魚人,便邀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由于這種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漁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數(shù)日”而后才“辭去”。欲遂當年漁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除夕這天一早,各戶要將屋內和房前屋后打掃干凈。大約下午兩三點鐘,全家人就開始忙碌著準備年飯,家庭主婦淘米煮飯,男人殺雞煮肉。

年飯做好以后,首先要在正屋神臺上點一盞燈,然后分別在神臺、房柱、灶、門、豬圈、雞圈等處插香燒紙,由主人或請本家族的人在擺好飯菜的桌肉和酒等先祭獻祖先,同時燃放鞭炮。祭獻完祖上,用少量飯、肉和請來的親戚朋友才正式用餐。有的村子,過除夕有互請的習慣,你來我往,很是熱鬧。吃完年飯,戶主要分別給石磨、果樹、雞、狗等都喂上一點好飯菜,表示讓它們也像人一樣過年。天快黑時,老人要拿雞蛋為每一位家庭成員叫魂另外,戶主還要找一根粗大的柴頭,放到火堆里燒,以便守除夕之夜。所燒柴頭越大越好,預示第二年可以養(yǎng)出大肥豬。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jié)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后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jié)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tǒng)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后,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吹奏的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jié)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jié)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jié)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活動。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jié)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后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后再跳舞?,F(xiàn)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苗族的風俗篇九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jié)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jié)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shù)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fā)現(xiàn),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yǎng)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苗族的風俗篇十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雅酉一帶為花帕,其余地區(qū)為青帕,帕長1—3米長,戴多層“人字形”。身穿對襟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顏煞費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衣較為復雜,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為拆疊式,由前額向后腦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圓形,似古代官婦發(fā)髻。雅酉一帶婦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區(qū)別,層層相疊,如峨冠秋菊。婦女衣服一律滿襟,腰大而長,袖大而短,無衣領。褲短而大,腰系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并加欄桿于其間,五光十色,焯爍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型美觀,有金飾、銀飾、恫飾、玉飾之分,以銀飾最為普遍。銀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牙鑒、扣絆、銀花、銀牌、披肩之別,以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為常戴之物。各種銀飾又有不同造型,項圈就有輪圈、扁圈、盤圖等。

耳環(huán)有瓜子耳環(huán)、石榴耳環(huán)、梅花針耳環(huán)、圓圈耳環(huán)、龍頭耳環(huán)、粑粑耳環(huán)等。苗族婦女每當出嫁、串親、做客、趕集、節(jié)日赴會等均佩戴銀飾。解放后,苗族服飾逐漸改變,現(xiàn)除吉衛(wèi)、補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馬庫等鄉(xiāng)鎮(zhèn)穿苗裝者居多外,其余鄉(xiāng)鎮(zhèn)男女青年衣著,與漢族無甚區(qū)別。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輔以紅苕、大麥、小麥、小米、馬豆等雜糧,一般日食兩餐,五荒六月或災年,貧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饑。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為主,其他雜糧逐步轉作為食品工業(yè)原料或牲畜飼料。苗族萊肴除自產的新鮮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湯、酸辣子、醬辣子等,均為苗家常菜。苗家歷來好客,來了客人總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豬、牛、羊、魚,雞,鴨等。苗鄉(xiāng)平時買魚肉不方便,為避免客人到后臨時張羅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魚、酸肉、臘肉待貴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肉食豐富,隨時可買,腌制酸魚者少,酸肉已無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與漢族無甚差別。

苗族的風俗篇十一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p>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

每逢節(jié)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伙子的求愛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愛。

"咬手"定情后,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huán)、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苗族的風俗篇十二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jié)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jié)、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fā),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后,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后,連耳朵都包在內面?;ㄔ瓤h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qū)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qū)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qū)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繡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繡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huán)、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huán)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huán)、石榴耳環(huán)、梅花針耳環(huán)、圈圈耳環(huán)、龍頭耳環(huán)、梅花吊瓜子耳環(huán)、耙粑耳環(huán)、龍頭瓜子吊耳環(huán)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繡花或縷紗,并要加上欄桿花瓣于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后兩面的邊緣刺繡挖云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繡工精致的,需工日數(shù)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繡花或數(shù)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繡花紋,并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繡花,頭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著。解放后,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qū),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湘西苗族的節(jié)慶較多,活動規(guī)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常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jié)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常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tǒng)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tǒng)歌舞節(jié)。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jié),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qū)趕場交換,常常受騙上當。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jié)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清明歌會均有傳統(tǒng)的中心會常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4、看龍常每年從農歷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后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若在這天干了農活,就屬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對于“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苗族的風俗篇十三

云南地區(qū)苗人多吃菜飯,即將玉米面拌水反復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軟。養(yǎng)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湯、涼粉。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飯,將大米與養(yǎng)面混合蒸飯吃。也吃燕麥(大麥)炒面、糯高梁粑粑。貴州苗民大米是主食,雜糧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區(qū)多食玉米、養(yǎng)麥、燕麥、馬鈴薯。湘、黔、桂一帶的人好吃烏米飯(用南濁的莖葉搗爛債計,拌到糯米中蒸制,飯粒烏亮)、粽子。黔東一帶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葉染成五顏六色的糯米蒸成飯,稱“姐妹飯”,在過“姐妹節(jié)”時吃。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稱做“吃茶”,平日以素食為主。

苗族喜愛用鹽和茶油。貴州一帶苗民多吃酸辣湯菜。烹調方法多為煮或烤。因歷史上受缺鹽之苦,好腿酸菜。壇腿酸菜就有2o多種,例如鹽酸、糟辣、酸辣等。以各種蔬菜、辣椒、糯米為主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酸場煮魚是苗家風味名菜,就是用酸湯煮制鮮鯉魚。云南一帶喜歡用嫩玉米或竹筍殼加米湯放壇中捂酸成酸湯,用酸湯煮魚傘肉,或與辣椒、鹽一起泡飯吃,開胃助消化。貴州南人善將魚或肉臘制或掩制。喜歡做酸魚或酸肉。據說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來衡量一個家庭的富足情況。胸魚是將鮮魚剖洗凈,揉進鹽、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壇中發(fā)酵,食用時清蒸。香茅草烤魚也很有名,將巴掌大的鮮魚剖洗凈,用蔥、姜、蒜、辣椒、花椒、油、鹽等調成醬狀物,塞入魚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黃骨酥,別有風味。湖南苗家年節(jié)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頭、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云南一帶苗家吃狗時,先將狗用棒敲死,用火燒掉毛。用狗膽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腸子煮制后剁細與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個小時去掉腥味再煮制。殺了羊后,吃法與狗的相似。鮮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腸及作料生吃。苗族大多會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調料。其做法是以豬骨頭、辣椒、姜、鹽、米酒等青爛發(fā)酵而成。鮮辣甜酥,香味趨郁。

苗家還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腸、面醬等。好吃火鍋,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鍋,放進蔬菜、肉、豆腐等,邊涮邊蘸辣椒鹽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來源。例如野漢菜、野辣椒、牛百頭菜、馬蹄菜、畢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頭、養(yǎng)菜、雞窩菜等或煮或炒,可單吃也可與肉一起煮制。苗家日常好飲生水,據說是嗜辣太甚,生水可解體內火毒?;蝻嬎岵藴菥?。愛飲酒。一般家庭能自制酒曲。用糯米、玉米、高梁等釀出甜米酒、泡酒、燒酒、窖酒。

茶是苗族人待客的飲料,茶的種類也很多。湘西苗家多用油茶待客。做法是把五米、黃豆、蠶豆、紅薯片、麥粉團、芝麻、糯米分別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來??腿说絹?,將各種炸品及鹽、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沖開。客人必須連喝4碗。有的地方是另一種做法,即把油、鹽、姜、萊同炒,再加水煮沸,濾出渣滓,然后在碗內放玉米、黃豆、花生、米花、糯米飯、豆角、紅薯丁、蔥、蒜、胡椒粉等,沖入沸茶水。不但喝茶,還要唱茶歌。喝茶時,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則主人會一直請你喝下去。湖南綏寧縣一帶苗家多請客人喝“萬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類的瓜果雕成花、鳥、禽、魚等形狀,經過數(shù)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飲用時,取幾塊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待客時,男女客人分開吃。長者先開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雞時,雞翅敬客人,雞頭歸長者,雞爪歸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爭相宴請。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過苗年一類的盛大節(jié)日,主寨方家家戶戶都做迎客準備,將酒放到蘆望場或銅鼓坪上,把客人擁到寨里,由兩人舉牛角勸飲,鼓樂齊鳴,客人要一飲而盡。客人進家門時要飲“進門酒”,入席時要飲“轉轉酒”、“勸杯酒”、“雙杯酒”等,還要唱助酒歌。桂北地區(qū)苗家待客更熱情,若客人趕上田頭烤魚嘗鮮時,分給你的食物必須吃完,不得求助別人,吃到肚脹后才開始喝酒,敬酒必敬肉,看著客人欲咽不下,欲吐不能的狼狽樣,人們會“嗚依、嗚依”的叫(意思是“好啊”)。

春節(jié)是苗族最大的節(jié)日,除夕晚祭祖前要先用一碗飯喂狗。吃飯時不能用湯泡飯吃,認為這樣來年會遭水災。正月十五又稱豬頭節(jié),殺年豬留下的豬頭這時吃。八月嘗新米節(jié)。山區(qū)風多易發(fā)生火災,每年夏季過“砍火星節(jié)”。過勞年各地日期不一,多數(shù)人農歷正月過,有的在收獲糧食后過,稱過年為“吃年”,食品極為豐富。貴州中部地區(qū)苗家每年三月至六月過捕魚節(jié)。另外每年小暑前的辰日至小暑后的已日是湘西苗族的封齋日,這其間,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降災禍,但豬、牛、羊肉仍可食。過年的時候苗家人就會自發(fā)的聚在一起,把一年的收成當成祭品來祭拜祖先,感謝在過去的一年由于得到祖先的保佑才能得到大豐收,同時也祁求上蒼,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讓糧食大豐收,也方便物品互換。這是幾百年來苗族同胞不變的風俗。

最值得一提的苗族習俗是殺年豬。豬肉一般都會拿來臘,豬腸拿來做臘腸,留作第二年的食物,而其它下水會拿來做為過年吃的食品,豬的骨頭拿來做辣椒骨,因為苗家人居住的地方很高,每天都要勞動,所以不能經常下上購置食品,辣椒骨就成為各家各戶家里必備的食品,他們的菜譜也很簡單,一個大鍋,里面放的全是自家種的蔬菜,全是用水煮,沒什么油水,旁邊就放著一大碗辣椒骨,也就當做是蘸點葷了吧!很是開胃。

苗族飲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鹽粘撈”。此外,油炸蜂蛹、苗族酸湯魚、苗族腌魚等也別具風味。

苗族是一個善于狩獵的民族,對山神等自然神祗的崇拜尤盛。因此,民族飲食文化中祭祀的飯菜,則多以雞、蛋為主,并且在祭祖,特別是上山打獵或出遠門均要占卜,吉則行,兇則止。苗族是一個以水稻為主糧的民族,用水酒接待貴客,以雞、鴨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雞心和鴨心又被看成是最貴重的部分。只要你為苗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過節(jié),或是遇到結婚造房,他們就把你請到家里,殺雞宰鴨,款待一番。吃飯時,由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長者用筷子把雞、鴨心拈給你。但是,你不能馬上吃悼,必須接苗家的風俗習慣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則,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家中吃飯時,公公與兒媳、兄長與弟媳不許同坐一條板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4996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