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jié)氣的民俗(精選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6:20:30
夏至節(jié)氣的民俗(精選五篇)
時間:2023-06-06 16:20:30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夏至節(jié)氣的民俗篇一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是一種對氣候的期盼。古時農(nóng)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 中間五天)和末時(后七天) ,農(nóng)民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時末打雷下雨”,這些不科學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nóng)民靠天吃飯的觀念,因為夏至半個月內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對農(nóng)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過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jié),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nóng)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nóng)歷五月二十日)以后,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nóng)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里都是米?!毕闹潦且荒辍八臅r”之一,民間常以這一天的天氣占驗農(nóng)作物的收成。如夏至在農(nóng)歷月末或夏至日有雷雨,那是歉收之兆;夏至在日,則是吉兆。過去還有《夏九九》,以夏至為起點推算時令變化。夏至標志著盛夏季節(jié)的來臨,平常人們都把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叫作“三伏天”,與最冷的“三九天”對應,而三伏的日子,是以夏至為依據(jù)的。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的十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為末伏。俗稱中午為“晏晝”。伏天中午,烈日炎炎,農(nóng)人午飯后總要休息片刻再出工干活,稱“歇晏”。

三伏天,在農(nóng)事和生活方面也有一些傳統(tǒng)的習俗。三伏天,循俗造醬。先以小麥粉做餅蒸熟,中間挖一小孔,稱“醬餅”,貯存發(fā)霉后,在烈日下曝曬。然后擇日將醬餅加水攪拌,稱“合醬”。合醬日,俗忌雷鳴,有“雷鳴不合醬”的說法。合醬之后須繼續(xù)曝曬,使醬色濃厚。曬醬期間,如是晴朗的夜晚,一般把醬缽放在露天處,可使醬味鮮美。

返回目錄



夏至節(jié)氣的民俗篇二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jù)《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吝@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摈缗c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節(jié)令交夏至,“夏”是季節(jié),“至”是到來,就是說最炎熱的夏季來到了。

夏至這天太陽到達黃經(jīng)90度,直射北回歸線。這是北一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稱日長至。

當日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當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桿影最短的一天。夜晚觀測北斗七星斗棲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這個階段一般在農(nóng)歷五月,也叫午月、仲夏。

十二消息卦為姤卦,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陰氣產(chǎn)生,“夏至一陰生”,從這天起陽光照射的時間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夏至分三候。“初候鹿角解”,這時間鹿角上的粗糙表皮蛻去了。“二候蜩始鳴”,蜩又叫做蟬,俗稱知了。這個階段,蟬躲在樹蔭里在“知知”的鳴叫了?!叭虬胂纳?,半夏是一種中草藥,這時期開始出苗了,因此時夏季剛好過了一半,因而叫半夏。另一種叫夏至草,亦稱燈籠裸的中草藥此時卻可以采株入藥了。而夏枯草現(xiàn)在長勢正旺,要等到二十多天后才可以采用入藥。

夏至時節(jié),天氣濕熱,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這時的農(nóng)活主要是田間管理。首先是及時灌溉施肥,為迅速生長的作物補充水分和養(yǎng)分,其次要抓緊時間中耕除草,以免野草與農(nóng)作物爭水、爭肥,農(nóng)諺說“夏至棉川快鋤草,不鋤就如毒蛇咬”“夏天不鋤地,冬天餓肚皮”。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夏至還是許多莊稼需要定苗的時候,大田中還有許多害蟲,可以在中耕鋤草、定苗的同時防治害蟲。此時的各種秋果樹都需要認真地護果防蟲,提高果品質量。

盛夏到來多雷陣雨。這種雨來得快,去得快,范圍未必很廣,但雨量一般較大,降雨時還往往伴著大風,雷電交加,每年都有因雷擊而造成的人、畜傷害,有的雷電還會引起火災。因此,夏季防雷、防暴雨要和防汛工作結合在一起進行。

夏至時節(jié)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jié),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至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fā)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wèi)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fā)生和傳播。

每年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就入伏了。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這個伏是隱藏起來,避開著氣的意思。頭伏、中伏、末伏,每伏十天。夏季入伏后我國北方河流卜游高山冰雪融化,使河水上漲,形成伏汛,與春天桃花汛和秋汛并稱為三汛,因此,這時還是防止水患的重要時刻。

夏至還是一個重要的民間節(jié)日,在周代時“夏至節(jié)”已有祭神儀式?!妒酚洝し舛U書》載:“夏至日,祭地抵。皆用樂章,而神乃可得而禮也?!敝燎宕闹链箪敕綕扇詾閲蟮?。是日,民間吃夏至面,有的地方已開始使用新麥面蒸制餅饃食用,有的地區(qū)還在這天吃伏茶,并祭田公田婆拜秧田等。

夏至節(jié)氣的民俗篇三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jù)《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p>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如海南的??谑羞@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于地平線之上,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晝范圍最廣的一天。同時,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qū),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

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xiàn),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節(jié)氣的民俗篇四

2、暴雨天氣

多數(shù)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xiàn)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jié)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jié),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4、高溫天氣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jié)氣。天文學上規(guī)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fā)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夏至節(jié)氣的民俗篇五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jié)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夏至節(jié)氣的由來和民俗活動,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jù)《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吝@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如海南的??谑羞@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同時,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qū),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高達73°32′。

夏至過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日減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也會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1、夏至日祭神

前言有說到,古代夏至節(jié)的隆重程度不亞于端午節(jié)。而這個習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朝廷除了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祈祝國泰民安。而各地農(nóng)民則忙著祭祀神靈,以祈求風調雨順。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jié)碁?。宋朝時期,從夏至這天開始,朝中百官還要放假三天。時至今日,許多地區(qū)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2、夏至吃面條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細水長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漢族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qū)。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泵耖g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jīng)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3、互贈折扇脂粉

在古代的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成為制度。而在古代的大遼國,夏至日有婦女互相贈送折扇、粉脂囊,除去身上的汗?jié)n味的風俗?!队详栯s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的食物中含有消暑解熱的生物堿,幫助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舒張血管。夏至前后溫度不斷升高,很容易上火或者說中暑,這個時候就需要吃些苦味食物消暑解熱了。

但是苦味食物不能吃太多,不然很容易出現(xiàn)嘔吐、惡心等癥狀。夏至前后可以考慮燉一些苦瓜排骨湯食用,營養(yǎng)又能降火。

2、吃點性寒的、味酸的食物

祖國醫(yī)學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炎熱的天氣下,需要多吃一些性寒的、味酸的食物。盡量不要吃辛辣類的溫燥食物,不然很容易上火,誘發(fā)咽喉痛等不適。

當然,在吃寒涼食物的時候,也要把握一個度,千萬不能過度,以免導致人體內的正氣被波及而誘發(fā)疾病。

3、補充鉀元素

夏至降至氣溫不斷升高,現(xiàn)在的人們正處在炎熱的環(huán)境之中,人們會大量出汗。流汗的時候,會帶走一部分的鉀離子,若是不及時補充的話,人體會感到倦怠無力,食欲不振等等。

為此,人們要記住炎熱的夏季,要及時補充鉀元素,比如說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如荔枝、草莓),也可以適當喝一些茶水,既能夠補充鉀元素又能夠消暑。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42816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