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語文套題模板(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5 06:08:12
2023年高三語文套題模板(三篇)
時間:2023-04-05 06:08:12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語文套題篇一

一、基礎知識。

1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朝如青絲暮成雪:

②會須一飲三百杯:

③鐘鼓饌玉何足貴:

④徑須沽取對君酌:

⑤呼兒將出換美酒:

2、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噫吁()魚鳧()石棧()猿猱()

巉巖()喧豗()捫參()()

砯崖()崔嵬()吮血()咨嗟()

3、解釋下面加點詞。

(1)爾來四萬八千歲: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3)百步九折縈巖巒:

(4)捫參歷井仰脅息:

(5)連峰去天不盈尺:

二、閱讀《蜀道難》,完成下面題目。

(1)詩歌夸張地說自蜀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后來五丁力士拽蛇導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

(2)文中以“六龍回日”的神話,用黃鶴飛不過、猿猱愁攀援來襯托什么?

答:

(3)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不乏據(jù)險作亂的先例。寫蜀道人事之難,主要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4)、詩歌中是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根據(jù)提示回答問題。

神話傳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虛寫映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摹寫神情、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用夸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將進酒》,完成下面題目。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p>

(1)詩開篇就是一組排比句。潁陽離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抒發(fā)感情。這種表現(xiàn)方

法,在古詩中叫:

(2)黃河源遠流長,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運用的修辭方

法叫:

(3)如果說“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那么“奔流到海不復回”是寫什么呢?

答:

(4)“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边@詩句悲嘆什么?(回答不超過5個字)

答:

(5)從整體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這比喻的意義是什么?(回答不超過6個字)

答:

(6)這兩個“君不見”的句子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感情,但描寫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后者的角度是:

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p>

(1)在常人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當縱情歡樂。但句中并未直寫痛飲狂歡,而是說“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

(2)但作者“人生得意”了嗎?從詩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來說明。

答:

3、“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何足貴。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p>

(1)“鐘鼓饌玉何足貴”,顯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肮艁硎ベt皆寂寞”,其實說的是自己的“寂寞”。這里抒發(fā)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a、無奈b、悲哀c、憤激d、歡樂

(2)詩人要“但愿長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的例子。作者與他有什么相似之處?

答:

4、“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p>

(1)“主人何為言少錢”照應上文哪一句?

答:

(2)“與爾同銷萬古愁”照應了上文哪一句?

答:

(3)作者為“與爾同銷萬古愁”,也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千金裘”。很多人評說這句詩寫得好,表現(xiàn)出詩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態(tài)。為什么有如此之說?

答:

四、詩歌鑒賞,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guān)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guān)鍵”之說?為什么?

答:

高三語文套題篇二

一、(18分,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組是( )

a.福祉(zhǐ) 朝暾(tūn) 譎詐(jué) 驚魂甫定(fǔ) 佇立(zhù)

b.雜役(yì) 釁鐘(xìn) 贍養(yǎng)(shàn) 妍媸畢露(chī) 歡謔(xuè)

c.思忖(cǔn) 口訥(nà) 塵滓(z ǐ) 面面相覷(qù) 猿猱(náo)

d.赧然(n?n) 喧豗(huī) 逾垣(yuán) 將進酒(qiāng) 荊杞(q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覺解目不瑕接深惡痛絕正其義不謀其利

b.僭位誠惶誠恐胼手胝足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c.染指明察秋毫緣木求漁仰之弭高,鉆之弭堅

d.聚訟斷壁殘垣專心致志一言以敝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shù)囊唤M是( )

①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___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nèi)力。(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②縱使叛逆篡位也還要邀請與自己利害相關(guān)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這時的戰(zhàn)事還未___全民,不致于使父母兄弟妻子離散。(黃仁宇《孔孟》)

③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______教條____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a.滋養(yǎng)波及 及其/和 b.滋養(yǎng) 波及以及/或

c.滋生 涉及 及其/或 d.滋生 涉及 以及/和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熟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一切鋪墊都已顯現(xiàn)的情況下,2006年必定是“寶潔”大顯身手的一個好年頭,“飄柔”則是首當其沖的先鋒品牌。

b.假如您是一個遭遇挫折或失敗、立志“東山再起”的人,您可要擺正心態(tài),調(diào)整心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哇。

c.有些“老板”“老總”嗜好賭博,常常一夜之間傾家蕩產(chǎn),輸?shù)靡虏徽隗w,只得窮極無聊,乞討街頭。

d.楊臣剛帶著新書《老鼠愛大米》到南京簽售的時候,感慨頗深地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每首歌紅了之后都會出現(xiàn)一些盜版和炒作。”

5.下列各句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

a.1921年12月,魯迅先生寫成了的短篇小說《阿q正傳》(被譯為幾十種文字,國內(nèi)外傳播),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座豐碑。

b.意識流小說家非常注意探索人的心靈世界,往往通過作品中人的內(nèi)心獨白與自由聯(lián)想來發(fā)掘人的內(nèi)心深處的奧秘。

c.追憶往事可以給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d.李白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zhuǎn)自然,其古體詩和七絕尤為后人稱道;杜甫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極其精練,尤長于古體詩與律詩。

6.下列對文學常識與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先秦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先秦歷史散文以歷史題材為主,如《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

b.《孔孟》一文認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言行有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蕩悠閑,輕松愉快,孟子則凡事緊張;孔子主張性善論,孟子則以為性惡來自先天;孔子對“禮”非常重視,孟子則不大拘泥于“禮”。

c.話本經(jīng)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與《紅樓夢》,等等。

d.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流行于20世紀20—70年代,包括表現(xiàn)主義(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意識流(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誕派(如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和魔幻現(xiàn)實主義(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

二、(12分,每題3分)

閱讀下文,完成7-9題。

先秦哲學家荀子寫過一篇文章,叫《勸學》。他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他說:“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這話運用到藝術(shù)美上就是說:藝術(shù)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藝術(shù)表現(xiàn)里有了“虛”,“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疤摗焙汀睂崱鞭q證的統(tǒng)一,才能完成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成藝術(shù)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應“拔萃”。又全又粹,這不是矛盾嗎?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shù)表現(xiàn)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jié)合、統(tǒng)一,才能謂之美,正如荀子兩千年前所說的那句精辟之語

清初文人趙執(zhí)信在他的《談龍錄》里有一段很生動、很形象的說明:這全和粹、虛和實辯證的統(tǒng)一,才是藝術(shù)的成就。他說:

錢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門矣。與余友。一日,在司寇(漁洋)宅論詩,日方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是雕塑繪畫者耳!”余曰:“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洪日方思重視“全”而忽略了“粹”,王漁洋依據(jù)他的神韻說看重一爪一鱗而忽視了“全體”;趙執(zhí)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xiàn)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正在于一鱗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體宛然存在,不削弱全體豐滿的內(nèi)容,把它們概括在一鱗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見一個世界。這是中國藝術(shù)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不是自然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但王漁洋、趙執(zhí)信都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像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xiàn)實。這是大大的誤解。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像趙執(zhí)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節(jié)選自《中國古代藝術(shù)中的虛與實》,略有改動)

7.根據(jù)文意,下列對“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粹”側(cè)重講藝術(shù)應通過提煉,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全”側(cè)重講藝術(shù)應當豐富而全面地表現(xiàn)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藝術(shù)表現(xiàn)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藝術(shù)表現(xiàn)中的豐富與全面。

c.“全”對應于“實”,“粹”對應于“虛”,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難以“出類拔萃”。

d.在藝術(shù)中,“全”和“粹”要辯證地結(jié)合,否則就不能在藝術(shù)表現(xiàn)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藝術(shù)品。

8.作者為什么說“這是大大的誤解”?根據(jù)文意,下列句子能夠作出正確回答的一項是( )

a.古代那些雕塑繪畫等藝術(shù)作品,都是自然主義的刻畫現(xiàn)實。

b.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c.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

d.古代優(yōu)秀畫中的龍,雖在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藝術(shù)只有既全面而豐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xiàn)生活與自然,才能稱之為美。

b.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如果只講“全”而不顧“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

c.在“詩如畫龍”的討論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漁洋、趙執(zhí)信三人的基本觀點。

d.荀子在兩千年前就明確提出過,藝術(shù)創(chuàng)造應當注重“洗盡塵滓,獨存孤迥”。

10.根據(jù)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就詩歌而言,要想寫出“一鱗一爪”而沒有支離破碎之感,能給人以完整的”龍”的感覺,需要作者心中先有一條完整的“龍”在。

b.通過提煉集中,一粒沙里能看見一個世界,“一葉、一花、一世界”,這屬于中國藝術(shù)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

c.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由實見虛,由“粹”到“全”,表現(xiàn)站得高才看得遠的生活哲理。

d.中國藝術(shù)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就是從一鱗一爪里顯示全體,也就是“全”和”粹”的統(tǒng)一與結(jié)合,“虛”和”實”的相生與相成。

高三語文套題篇三

1.詩歌夸張地說自蜀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后來五壯士拽蛇導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李白詩作多為浪漫主義之作,善于運用夸張、想像,而本詩將其與神話傳說融為一體,更是令人稱絕。

答案: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為蜀道開辟之難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文中以“六龍回日”的神話,用黃鶴飛不過、猿猱愁攀援來襯托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襯托蜀道的高大險峻。(聯(lián)系上下文即知)

3.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不乏踞險作亂的先例。寫蜀道人事之難,主要表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為歷不乏踞險作亂的先例,所以詩人必然會產(chǎn)生擔憂之情。

答案:懷著對國事的擔憂、對人民的關(guān)切心情,詩人警告當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防止地方軍閥踞險作亂,殘害人民。

4.詩歌中是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的?根據(jù)提示回答問題。

神話傳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虛寫映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摹寫神情、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運用夸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蜀道不可逾越之險峻。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攀援——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難。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二、語言運用

5.請以詩人的名字為開頭,把下面句子改寫成排比句。(可增刪個別詞語)

杜甫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將牽掛演繹得感人肺腑;因為牽掛,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蕩氣回腸;“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將多少人的牽掛抒寫得纏綿悱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杜甫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將牽掛演繹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將牽掛吟唱得令人蕩氣回腸;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將多少人的牽掛抒寫得纏綿悱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8689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