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大了談話活動教案(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36:46
我長大了談話活動教案(3篇)
時間:2023-06-06 14:36:46     小編:zdfb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長大了談話活動教案篇一

1.引導幼兒想像講述,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2.通過活動,讓幼兒對社會各種職業(yè)有一定的了解,萌發(fā)熱愛勞動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幼兒敢于在集體面前大膽、積極地表現(xiàn)自己,養(yǎng)成耐心傾聽他人說話的好習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1.物質(zhì)準備畫紙、水彩筆、木偶。

2.知識經(jīng)驗準備幼兒對自己長大了想做什么已有了大膽的想像和嘗試性講述經(jīng)驗。

1.提問題引導幼兒想像講述。你們長大了想做什么?分別請幼兒講講自己長大后要做什么樣的人。

2.啟發(fā)想像。教師操縱木偶,以木偶口吻講述:假如我是一名設計師,我要設計一把傘,它不但能遮雨,而且能帶著我上祖國各地,甚至飛上月球呢!這把傘能變得很小很小,像一支鋼筆,它又能變得很大很大,下起雨來,幾個小朋友站一起都不會淋著。你想打電話給你的好朋友嗎?(.教案網(wǎng)出處)只要撐開傘,不僅能聽到朋友的聲音,還能看到人呢!你們想要一把這樣的傘嗎?別急,將來我一定努力設計出來。

3.請幼兒講述“假如我是……”鼓勵幼兒大膽想、大膽說,充分發(fā)揮想像,鍛煉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幼1:假如我是護士......

幼2:假如我是老師......

幼3:假如我是解放軍......

幼4:假如我是科學家......

4.活動延伸主題繪畫:假如我是……

5.各領域滲透科學:看專題片《未來的科學技術》,并進行討論。

6.生活中滲透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各行各業(yè)的工作情況。

7.環(huán)境中滲透在活動室內(nèi)提供各種職業(yè)的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熟悉他們。

8.家庭中滲透帶孩子上街,引導幼兒觀察不同職業(yè)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情況。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nèi)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以下方面無論是與否,都應該分析是與否的原因,從而總結(jié)經(jīng)驗或提出改進措施)

對師幼互動的反思,例如,師幼配合情況,教師能否依幼兒的需要調(diào)整教學。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在對目標、策略的驗證與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并明確今后改進與完善的方向。

我長大了談話活動教案篇二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能用身體動作表現(xiàn)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2、養(yǎng)成觀察事物細微變化的習慣,能把自己對小蝌蚪變青蛙過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3、喜愛青蛙,初步具有保護青蛙的意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1、 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類的朋友。

2、 小蝌蚪變青蛙的vcd一張,《小魚與水草》錄音帶一盒。

3、 記錄卡片每人一張,彩色筆每人一支。

1、 導入主題,介紹記錄卡片

引入:(小朋友們,我們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經(jīng)常去看它們、照顧它們?。啃◎蝌介L大會變成什么?)

介紹記錄卡片:(小朋友們有的通過觀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聽爸爸媽媽說,自己心里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請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畫下來。)

出示卡片:(老師已經(jīng)給小蝌蚪畫好了“家”,我們數(shù)一下,小蝌蚪有幾個家)

手從左到右指著框框(對,共有5個“家”)(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變成青蛙很快,覺得3步或4步就夠了,沒關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來,你認為要幾步就畫在幾個框框里。還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會畫完整的青蛙,那畫個青蛙的頭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圖畫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畫地不好沒關系。在卡片的下面寫上學號,不會寫的可以舉手請老師幫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畫的過程中不要看別人怎么畫,也不要討論,自己動腦筋,每個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樣。起立,拿起小椅子,輕輕地坐到位置上。)

2、幼兒在記錄卡片上完成猜想過程(這里基本不進行指導,只鼓勵幼兒把這個過程完成)

3、講評卡片,組織討論。

選兩張錯誤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

選一張正確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后來此步驟沒完成)

在小朋友講自己的猜想時不進行“對與錯”的評斷。

組織討論(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是先長出前腿再長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認為青蛙一下子就長出了四條腿。有這么多不同的意見,現(xiàn)在請小朋友想個辦法來說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對的。)

教師引導小朋友回憶過去的觀察經(jīng)驗,解決本次活動認知上的難點——小青蛙是先長前腿還是后腿,還是四條腿一下子就長出來了。(我們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樣的?有沒有小朋友看到過只長了兩條腿的小蝌蚪?請看到過的小朋友講一下長兩條腿的小蝌蚪長的是前腿還是后腿。)

在順利解決此難題的基礎領幼兒蛙跳著離開教室自然結(jié)束活動)。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jié)果?!币虼嘶顒又幸龑в變嚎匆豢?、聽一聽、說一說、學一學、玩一玩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幼兒不知不覺對小蝌蚪的成長變化產(chǎn)生了興趣。而游戲體驗法,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體驗小蝌蚪慢慢長大的快樂心情,進一步產(chǎn)生關愛小動物的情感。

我長大了談話活動教案篇三

從中班升入大班,班上有很多幼兒已經(jīng)知道自己是哥哥姐姐了,但幼兒對成人依賴的現(xiàn)象依然明顯存在,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仍喜歡讓成人一手包辦。并且,幼兒的自己的父母欠缺關心的意識。因此,我開展了本次主題活動,將有目的有意識的引導參透在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感受成長的快樂,嘗試不依賴成人,能主動去做事情,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意識、責任心和動手操作能力。

1、體驗長大了的自豪,能自由選擇活動形式將“我”長大了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

2、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3、激發(fā)幼兒熱愛生活的情感,懂得關心自己的父母。

4、愿意通過多種形式展現(xiàn)自己。

5、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教幼兒熱愛家庭、知道關心長輩,聽大人的話。

1、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鞋。

2、"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

3、音樂磁帶、錄音機等。

1、讓幼兒聽音樂做律動。

(1)讓幼兒自由觀察教室的環(huán)境。

2、引導幼兒簡單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

(2) 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jù)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么猜不著?從而發(fā)現(xiàn)小朋友的變化??匆豢础⒃囈辉?、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jīng)驗是淺顯的,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xiàn)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么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

(3) 觀看錄像,積累經(jīng)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幼兒自由討論交流,讓幼兒知道自己是從嬰兒長大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應該自己做,爸爸媽媽辛苦把自己養(yǎng)大,要懂得感謝他們,關心他們。

4、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了解成長的過程,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制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xiàn)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xiàn)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后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

5、相互欣賞和介紹作品,結(jié)束活動。

小結(jié)

(1)引導幼兒體會成長的快樂并教育幼兒學會更多的本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更加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關心他們。

(2)幼兒聽音樂——《我長大了》

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中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參與積極,準備的教具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2、幼兒動手操作方面,沒能提供一些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際操作,如果能夠增加一個讓幼兒親自體驗的環(huán)節(jié),讓幼兒感受一下自己長大了,能做事了的快樂與滿足,并從不同的交流討論中增強情感的體驗。

3、幼兒的積極性調(diào)整上還有待提高,幼兒的發(fā)言面不廣,有好多幼兒是想說而不敢說。對幼兒的激勵語、評價語應該更豐富些,這樣有待于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后應在這方面多加鍛煉和提高。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4518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