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篇一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
①重點詞語
卿今當涂掌事(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當涂,當?shù)?,當權?/p>
但當涉獵(但,只。涉獵,粗略的閱讀)
刮目相待(擦)
肅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可譯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學(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事,認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嘆語氣)
②一詞多義
當:1.當涂掌事(與“涂”連用譯為“當?shù)?,當權”?/p>
2.但當涉獵(應當)
見:1.見往事耳(動詞,知道)
2.見漁人,乃大驚(動詞,看見)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認清,識別)
若:1.孰若孤(動詞,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詞,好像)
之:1.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于廳室之東北角(助詞,的)
乃:1.乃不知有漢(竟)
2.蒙乃始就學(于是,就)
為:1.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動詞,做)
2.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③古今異義
但當涉獵(古義:只。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古義:研究。今義:治理。)
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及魯肅過尋陽(古義:到。今義:經(jīng)過。)
1.省略句
“肅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詞“于”,可補充為“肅遂拜于蒙母”。
2.倒裝句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何見事”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蒙辭以軍中多務”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蒙以軍中多務辭”。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篇二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此書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一)、看拼音寫漢字或看漢字寫拼音
孤豈欲卿(qīng)但當shè(涉)獵
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肅遂拜蒙母(suì)
(二)、重點字詞解釋
1、卿今當涂掌事(當權、當?shù)?2、蒙辭以軍中多務(推托)
3、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古時王侯的自稱)(研究儒家經(jīng)典)
4、但當涉獵(粗略地閱讀)5、見往事耳(歷史)
6、蒙乃始就學(于是、就)
7、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的時候)(到)8、卿今者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9、即更刮目相待(重新)(擦擦眼)10、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事物)
(三)、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邪通耶譯為:語氣詞
(四)、古今異義詞
1、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博士:古義:當時掌管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2、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五)、重點句子翻譯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你現(xiàn)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
2、蒙辭以軍中多務
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
3、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我難道是想要你鉆研經(jīng)書成為博士嗎?
4、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
5、蒙乃始就學
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6、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以你現(xiàn)在的才干、謀略來看,已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
7、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讀書人分別了數(shù)日后,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情太晚了啊!
(六)、文言句式
“蒙辭以軍中多務”等于“蒙以軍中多務辭”。狀語后置
(七)、成語積累
①.“吳下阿蒙”即當年在吳縣時的阿蒙,或說是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和文才的人。
②.“刮目相待”指別人已有顯著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
五、內(nèi)容及寫法理解
1、本文主要寫孫權的善于勸學和呂蒙的驚人長進。采用對話的方式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2、通過魯肅對呂蒙的“議論”來表現(xiàn)呂蒙的驚人長進。采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證明。
該文是根據(jù)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jù)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nèi)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jié)發(fā)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fā)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笆縿e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diào)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diào)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xiàn)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篇三
當、為、更這幾個都是多音字。“當涂”意即“當?shù)?、當權”,應讀作dāng;“但當涉獵”的“當”當“應當”講,也應讀作dāng。“為博士”“自以為”中的“為”都作動詞,讀wéi才對?!凹锤本渲械摹案贬尀椤爸匦隆?,具動詞意味,讀gēng。
事、以、見“掌事”之“事”,可當“事務”講,含有一定的“責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耙浴?,在“以軍中多務”中作介詞“用”,在“自以為大有所益”中與“為”組成“認為”?!耙姟痹凇耙娡露焙汀按笮趾我娛轮砗酢敝蟹謩e為“知道”與“認清,識別”的意思。
治、博士、但“治”,研究,今為“治理”義;“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今為學位最高一級;“但”,只,今為轉(zhuǎn)折連詞。
邪、耳、乎“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見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語氣,可譯為“罷了”;“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孤、卿、大兄古時王侯自稱“孤”,孫權即是。古代君王對臣子、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以及朋友之間表示親切的第二人稱為“卿”,前者如孫權稱謂呂蒙,后者如魯肅稱謂呂蒙?!按笮帧奔撮L兄,文中呂蒙對同輩年長者魯肅的尊稱。
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即當年在吳縣時的阿蒙,或說是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后泛指缺少學識和文才的人。“士別三日”即讀書人分別后三天,或說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時間,特指有了明顯的長進,一般與“刮目相看”連用。也可以單獨使用,褒講久違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非復、何見事、遂拜蒙母“非復吳下阿蒙”譯作“不再是原來那個呂蒙了”,是個判斷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譯作“老兄你看起事來怎么不能早一點看到它的發(fā)展情況呢”,“何見事”即“見何事”,疑問句賓語前置,是個倒裝句?!懊C遂拜蒙母”譯作“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拜”后省略介詞“于”,是個省略句。
肅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從孫權的.言語中可見其如何善于勸說,可感其怎樣的對呂蒙親近、關心、期望。這里是國君對臣子的“教訓”口吻。魯肅親見呂蒙的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情不自禁,說話用了“贊嘆”口吻。呂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態(tài)度坦然得當之無愧,話里不乏“責備”口吻。孫權勸得認真,魯肅與呂蒙調(diào)侃得多趣,二者情調(diào)不同,三人性格有異。
勸、學、變短文剪裁講究,詳略得當。第一層重點突出孫權善“勸”,命令未奏效時,孫權又用自身學習的體會再勸,并駁回呂蒙的借口。第二層寫呂蒙“就學”,呂蒙不得已開始學習,至于如何刻苦學習、如何日見長進,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層寫呂蒙學習后的變化,僅用一個“及”字,引出呂蒙學習的效果。
記敘、描寫、議論本文是記敘文,按時間的推移和事件的發(fā)展進行記敘,情節(jié)完整,重點突出。對話描寫、神情描寫(“大驚”)、動作描寫(“拜蒙母”)均能生動傳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孫權的議論(論點:“不可不學”;論據(jù):“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以及魯肅與呂蒙的“論議”融匯于記敘間,順應了展開情節(jié)和突出主題的需要。
作者:司馬光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傳授經(jīng)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于是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后,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啊!”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該文是根據(jù)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jù)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nèi)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只字未提。后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么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jié)發(fā)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后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嘆,呂蒙又緊承其嘆發(fā)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扒浣裾卟怕?,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tài),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tài)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diào)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diào)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通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xiàn)出來的,他的驚嘆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呂蒙的謙虛好學, 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19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