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 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31:28
2023年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 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七篇)
時間:2023-06-06 14:31:28     小編:zdfb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數學教案篇一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會描述線段的特征,會畫線段。

過程與方法:

結合情景了解線段的畫法和意義,掌握線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數學體驗意識,聯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通過操作能折、畫出線段。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過線段的特征來判斷個圖形的線段和線段數量。

教學工具

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鉛筆兩根(一曲一直)、毛線一根、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后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學生感興趣的“比一比誰的線長”導入新課,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為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做好了知識、能力與心理上的準備。

1.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彎彎的)

2.再拿出一根線,貼在黑板上.(要貼成直直的)

3.問:這兩根線有什么不同?(這兩根線的形狀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彎的)

4.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向這樣的的線.(指著直的線段說)

5.分別用一本厚書、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比著,在黑板上各畫一條線段.

學生指名回答:毛線

師: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從毛線中去學習一些數學的知識和本領。(板書課題: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2)教師說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說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志(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志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設計意圖】:經過身邊實物、同桌比較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并積聚了大量的線段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知教學,學生的學習欲望強烈,接受狀態(tài)飽滿。由趣促習,能夠很好地保存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此外,由教師介紹兩個端點,加上很形象的兩個小豎,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端點問題的歧異。

2、尋找線段

提出要求:找一找,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

師:孩子們真了不起,擁有一雙會觀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歡的圖形的線段分別是哪幾條

小結:我們發(fā)現每個圖形的一條邊就是一條線段,并且它是幾邊形就有幾條線段,雖然這些圖形中線段的兩個端點沒標出來,但我們要知道它們是存在的。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鐘)

(要求:要說完整話。比如:什么的邊緣是線段。)

生1:電風扇風葉的邊緣可以看作線段。

生2: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窗戶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4: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完整的。)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本環(huán)節(jié)中,由教師介紹周圍的線段到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線段,面對眼前熟悉的情景卻要尋找全新的朋友,學生的探究愿望和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fā)了,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產生了明確的學習需求。

3、畫線段

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志。

4、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折,然后展開,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折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初步感知線段

小結并板書:線段是直直的。

豎著拉,斜著拉,這樣能把兩手之間的一段看成線段嗎?

小結:不管怎么拉它們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線段。

(3)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課件出示圖片:兩手捏住毛線的兩端,叫做線段的“端點”。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

小結并板書:有2個端點。

請學生上臺指一指毛線的兩個端點在什么地方?

(4)認識線段的示意圖(課件出示),建構線段模型。(介紹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用兩條小豎線表示)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認線段)。

交流: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是線段或者不是線段?引導學生從線段的兩個基本特征來說明。

(7)小結: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

線段的兩個特點:

1、線段都是直的。

2、線段有兩個端點。

交流自己對線段的看法。

三、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1)你會畫線段嗎?

1.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那你能自己畫一條嗎?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樣畫的?

3.你能畫一條比剛才更長或者更短的嗎?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線段,你能說說線段有什么特點嗎?

特征:

(1)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

(2)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絡,整理學習思路,明確線段的特征和畫法。

板書

認識線段

特征:

線段是直的

線段有兩個端點

線段可以量出長度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數學教案篇二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tǒng)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tǒng)計過程,能根據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tǒng)計問題的方法。

教學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里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tǒng)計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完成這張統(tǒng)計表呢?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范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里,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fā)布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tǒng)計表。

2、從這張統(tǒng)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的發(fā)現。)

(1)師:從統(tǒng)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tǒng)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tǒng)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么辦?

地點

植物園

動物園

游樂園

森林公園

河濱公園

人數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匯報填寫等)并說出統(tǒng)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采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 )人。

你最喜歡去( ),喜歡去這里的同學有( )人。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tǒng)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 )人。

我喜歡( )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 )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 黃 藍 白

顏色

紅色

黃色

藍色

白色

人數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數學教案篇三

1、知識目標

②、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②、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紙條、磁鐵

學具:數字卡片、小棒

四、教學過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動手實踐一:

⑴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⑶學生匯報

提問:誰愿意說說他是怎樣分的?(學生說,教師板書,在學生說的時候注意鼓勵有創(chuàng)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⑸請學生說,并說說為什么不一樣?

⑹教師歸納指出:最后一種分法中每份的數字卡片數同樣多,都是4張。(教師板書:同樣多)

2、引入

動手實踐二:

②、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檢查、指導;

③、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把8個磁鐵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④、學生分完,教師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是幾個?教師指著學生分的磁鐵說: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叫平均分。(教師在磁鐵下貼出紙條,學生齊讀一次)

2、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1)、創(chuàng)設情境

(2)、動手實踐三: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數字卡片代替桃子動手分。

(3)、觀看動畫演示分桃子的過程

(4)、動手實踐四:

現在請同學們學老馬的樣子分一次?

(5)、學生上臺演示分的過程

教師:誰愿意上臺分給大家看?(用磁鐵演示)

(6)、教師歸納小結:把6個桃子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放的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做。

2、學習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①、除號

表示除法的運算符號叫除號(板書:÷),先寫橫,橫要寫平,然后上下各一點,兩個圓點對齊。

②、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把要分的東西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3寫在除號的后面,除號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個,2寫在等號的后面。(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整道算式讀作“6除以3等于2”(板書,全班齊讀一遍),學生讀“8÷4=2”進行鞏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書,學生齊讀),學生說“8÷4=2”的意義。

3、形成練習

(1)、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一小題

①、讀題,理解題意

請一名學生說說題目要求我們做什么?

②、動手實踐五:

學生根據題意進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觀看動畫

學生觀看動畫演示分小棒的過程。提問:總共分幾此?第一次每堆放幾根?

④、指導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幾根該用12除以幾?等于幾?

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號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二小題

①、學生獨立做

②、集體訂正

③、比較一、二兩題

為什么第一小題是除以3,而第二小題除以4?

(3)、做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yè)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4、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課堂作業(yè)

做練習十二的第一題

6、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說明

1、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②、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③、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④、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⑤、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教學設計

①、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⑴、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guī)律;

⑵、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三為目標;

⑶、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⑷、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

②、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⑴、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⑶、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后,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數學教案篇四

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能熟練的進行豎式計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通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參觀參博物館啊?

生:想。

師:就讓我們和這些同學一起出發(fā)吧!

(一)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師選擇性的板書例1的問題。

(二)學習例1

(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試一試。

生獨立完成。

組織匯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就是37根。

3、學習豎式

師生一起拿出計數器,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豎式的寫法,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么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開始議一議。

生說自己的看法。

小結:為了以后計算進位加法,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各位開始計算。個位上是5+2=7,7應該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學習例2

1、課件出示情境圖。

我們先來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學可不可以合乘一輛車,請列出算式。(板書:35+32)

2、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一下。

學生自由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擺小棒法。

3、合作解決豎式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擺小棒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一下。

小結: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一)基礎練習

課本第12~13頁“做一做”

(二)綜合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課后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學會了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相同數位要對齊。

板書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

相同數位要對齊。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數學教案篇五

1.1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計算方法,能熟練的進行豎式計算。

1.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精神和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

1.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2.2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參觀參博物館啊?

生:想。

師:就讓我們和這些同學一起出發(fā)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學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師選擇性的板書例1的問題。

(二)學習例1

(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學生和本班帶隊老師數合起來”就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試一試。

生獨立完成。

組織匯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就是37根。

3、學習豎式

師生一起拿出計數器,師一邊操作一邊講解豎式的寫法,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么數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開始議一議。

生說自己的看法。

小結:為了以后計算進位加法,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各位開始計算。個位上是5+2=7,7應該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學習例2

1、課件出示情境圖。

我們先來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學可不可以合乘一輛車,請列出算式。(板書:35+32)

2、同學們,能不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一下。

學生自由算,老師巡視,適時幫助學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擺小棒法。

3、合作解決豎式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口算和擺小棒算出了35+32的結果。真棒!現在,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一下。

小結: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

三、鞏固新知

(一)基礎練習

課本第12~13頁“做一做”

(二)綜合練習

課件出示練習題。

課后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學會了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時,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相同數位要對齊。

板書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個位對個位,

十位對十位,

相同數位要對齊。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數學教案篇六

1、使學生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豎式的簡便寫法。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計算細心,書寫整潔的學習習慣。

正確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

能正確計算連加、連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學例1

(1)引導學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3)學生討論: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同桌互相說說計算方法,然后在練習本上算出來。

(4)引導學生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

(5)指名學生板書:

28 62

+34 +23

------ --------

62 85

(6)師:為了寫起來方便,可以把兩個豎式連寫,邊說邊板書:

28

+34

------

62

+23

------

85

(7)引導學生寫明答案和單位,讓學生分析一下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簡便在什么地方。

(8)課件出示:練習:讓學生完成26頁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學生用豎式計算。訂正。

2、教學例2。

(1)測試課本27頁“運西瓜”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3)師:為什么這樣列式?

(4)師:你是怎樣計算這道題的?請寫在練習本上

(引導學生根據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連減的豎式寫法)

(5)展示學生的連減豎式

師:除了這個豎式寫法,還有不同的寫法嗎?

如果學生想不出來,引導學生看書本27頁小男孩的算法和寫法:

(7)學生回答(師引導學生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先算一共運走多少個?再算還剩多少個?)

(9)把例1例2進行對比,讓學生發(fā)現算式的特點(連加連減),并板書課題。

(10)練習:27頁做一做第1題

54+20+16=

練習五第1題,車上原來有67人,現在有多少人?

試一試

填一填,跳繩比賽,

(1)前兩次比賽結束時,小聰共跳下,小明共跳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賽,小聰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獲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總數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學生暢談,師小結。

知識應用:把每一橫行、每一豎行和每一斜行的三個數加起來。

附:板書設計:

二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探索規(guī)律二年級數學教案篇七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yǎng)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匯報:相同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 小格 大格 厘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fā)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后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后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厘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著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后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后小結

a提問: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b教師總結

1、厘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板書

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測量

1. 認識刻度尺

2. 認識1厘米 從刻度0到刻度1

3. 認識幾厘米

4. 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1667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