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韓非的語錄篇一
1、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2、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識而后能發(fā)
4、懸衡而知平,沒規(guī)而知圓
5、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6、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7、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8、小信誠則大信立。
9、私行勝,則少公功。
10、數(shù)披其木,毋使枝大本??;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fēng);不勝春風(fēng),枝將害心。
11、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
12、自見之謂明。
13、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14、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1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
1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
17、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
18、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19、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20、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21、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22、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23、臣得樹人,則主失黨。
24、智術(shù)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5、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
26、道私者亂,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7、遠聽而近視以審內(nèi)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
28、舉世有道,計入有計出。
29、明君無為于上,群臣竦懼乎下。
30、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nèi),動無非法。
31、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32、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33、自勝謂之強。
34、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
35、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36、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
37、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38、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利,死則慮名。
39、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
40、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41、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42、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
43、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4、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45、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46、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47、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
48、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diào)于馬。
49、君無見其所欲。
50、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51、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也。
52、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53、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54、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5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56、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7、以儉得之,以奢失之。
58、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59、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強,先戰(zhàn)者勝。
60、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
61、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62、人臣挾大利以從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盡而不望。
63、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6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5、濫于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
66、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67、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
68、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
69、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70、明主立可為之賞,設(shè)可避之罰。盲者處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jié)矣。
71、散其黨,收其余,閉其門,奪其輔,國乃無虎。
72、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
73、倒言反事以嘗所疑。
7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75、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
76、圣人之救危國也,以忠拂耳。
77、因可勢,求易道。
78、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79、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80、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81、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82、明主之所導(dǎo)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8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
84、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
85、主失其神,虎隨其后;主上不知,虎將為狗。
86、偏借其權(quán)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quán)勢也。
87、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
88、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89、故治民無常,唯法為治。法與時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90、探其懷,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91、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qū)蠅蠅愈至。
92、群臣為學(xué),門子好辯,商賈外積,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93、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94、千乘之君無備,必有百乘之臣在其側(cè),以徙其民而傾其國;萬乘之君無備,必有千乘之家在其側(cè),以徙其民而傾其國。
95、黃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戰(zhàn)。
96、臣主之利相與異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勞而爵祿,臣利在無功而富貴;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
97、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
98、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zé)其功。功當(dāng)其事,事當(dāng)其言,則賞;功不當(dāng)其事,事不當(dāng)其言,則誅。
99、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
100、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
101、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
10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10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104、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05、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
106、烹小鮮而數(shù)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
107、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
108、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109、巧為輗,拙為鳶。
110、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111、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
112、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13、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114、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韓非的語錄篇二
2、家有常業(yè),雖饑不餓;國有家法,雖危不亡。——韓非《韓非子》
3、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n非子
4、內(nèi)外相應(yīng),言行相稱。——韓非
7、欲成其事,先敗其事?!n非子
8、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韓非子
10、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
12、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韓非
13、愛多則法不立,威寡則下侵上——韓非子
韓非的語錄篇三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guān)歷史事件,如《左傳》。
2.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guān)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5.語錄體
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導(dǎo)師的言行,有時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jié)構(gòu),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nèi)容上的必然聯(lián)系。如:《論語》、《孟子》。
5.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dāng)啻?/p>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不同標準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文學(xué)流派
1、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學(xué)派化人物有:韓非子。
5、屈宋:指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宋玉。
6、揚馬:指西漢揚雄、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陳琳、劉楨、徐干、阮禹、應(yīng)玚
9、沈詩任筆:指南朝齊梁間的沈約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時期著名的宮延詩人沈全期和宋之問。
12、唐代詩人屬于邊塞詩派的有:王昌齡、岑參、高適、王之渙、李頎。
13、張王樂府:指張籍、王建所寫的樂府詩。
14、郊寒島瘦:蘇軾語,是對中唐詩人孟郊、賈島詩風(fēng)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詩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時南唐的兩個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蘇:是蘇軾、蘇洵、蘇轍。
18、唐宋八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
19、宋代詞人中屬于豪放派的有:蘇軾、辛棄疾。
20、宋代詞人中屬于婉約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龍、王世貞、謝榛、梁有譽、涂中行、吳國倫。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對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和宋琬。
27、宋詩派:即清代“同光體”詩人,代表作家是陳三立、陳衍。
28、浙西詞派:清初詞派,以浙江秀水(今嘉興市)人朱彝尊為代表。
29、陽羨詞派:清初詞派,以江蘇省宜興人陳維崧為代表。
30、常州詞派:清中葉詞派,代表人物是張惠言。
31、桐城派: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蘇州作家群:清初戲曲家群體,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戲劇家洪異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發(fā)起人為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
韓非的語錄篇四
《韓非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突出,書中提出了矛盾學(xué)說,用矛和盾的 寓言故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 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yī)”、“濫竽充數(shù)”、“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 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的完美結(jié)合,給人們以 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價值。
《韓非子》構(gòu)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于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 味、警策世人的藝術(shù)效果。
1.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2. 吹毛而求小疵。
3.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4. 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快,苦則求樂,辱則求榮,生則計利,死則慮名 。
5.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6.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7. 欲速則不達。?
8.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9.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10.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1.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12.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13.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14.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15. 慈母有敗子。
16. 立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17.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18.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1. 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shù)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2.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3. 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4.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yīng)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quán)謀之術(shù))
5. 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yīng)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6. 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7. 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么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
8. 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xiàn)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受到蒙蔽了)
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yè),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0.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 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么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13.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quán)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14.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wù)交由各級負責(zé)人去執(zhí)行,而君主應(yīng)保證中央權(quán)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15. 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jié)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助他,身邊的人樂于結(jié)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quán)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16. 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君主聽?wèi){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17. 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quán)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8.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于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19. 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于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quán)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 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zhuǎn)而要仰仗臣下了)
21. 佯愛人,不得復(fù)憎也;佯憎人,不得復(fù)愛也。(假裝喜愛,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22. 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yīng)個格外謹慎)
23.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24.不吹毛而求小疵?!俄n非子·大體》
25.勝而不驕,敗而不怨?!渡叹龝?zhàn)法》
27.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2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
29.欲速則不達?!俄n非子· 外儲說左上》
30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31.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俄n非子·說林上》
32.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韓非子·難言》
33.自勝之謂強。(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
34.自見之謂明。(能夠認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35.舉世有道,計入有計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既要算計得道的,也要算計失去的)
36.欲成其事,先敗其事。(想要做成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敗于這件事。)
37.言無二貴,法不兩適。(除了國君的命令,沒有第二尊貴的言論,國家的法令不能同時迎合公私雙方)
38.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qū)m之奇諫曰:“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晉滅虢,明日虞必隨之亡?!庇菥宦牐荑刀僦?。晉已取虢,還反滅虞。
1.法莫如顯,而術(shù)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了,而術(shù)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2.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3.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tài),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4.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yīng)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并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quán)謀之術(shù))
5.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yīng)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8.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xiàn)出來,那么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武依然強大)
10.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證中央權(quán)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人樂于結(jié)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quán)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失勢的危機)
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zhuǎn)而要仰仗臣下了)
,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yīng)個格外謹慎)
瞰萬丈深淵。這并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26.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只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27.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當(dāng)形勢不便時,是不應(yīng)該逞強的)
28.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的形態(tài)看起來是柔弱的,所以經(jīng)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31.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32.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fēng)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后,而此時還總是關(guān)注對手的話,又怎么能得心應(yīng)手地駕馭自己的馬呢?)
個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據(jù)法令和權(quán)謀來治理國家,通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u)
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36.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際功效)
36.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考慮成本與實際功效)
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shè)置等)
38.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過于簡樸,最大的福澤莫過于安穩(wěn))
39.因可勢,求易道。(根據(jù)可以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wěn),因不用而牢固。
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43.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不過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因為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不過早顯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業(yè))
48.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么事是辦不好的)
,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無為而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1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