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簡短匯總(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53:59
2023年《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簡短匯總(6篇)
時間:2023-06-06 15:53:59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篇一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搞笑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狀況,我采用了優(yōu)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貼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務必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tài)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lián)系上文明白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yè)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yè)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樣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潛質也得到必須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明白。

透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fā)言,不思考,學生想象潛質差,自主學習潛質差,沒有養(yǎng)成好的自學習慣,對于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明白的不透徹,不會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談,學的資料死板,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務必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發(fā)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篇二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搞笑呢?我覺得課堂就應簡潔、扎實。

先說簡潔。我在認真研讀教材后,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1、認識11個生字,指導書寫“濺”“踐”“誡”三個生字,明白“沮喪”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準確而簡練地概括文章的主要資料;3、明白課文資料,體會作者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情緒變化,感悟“一事一議”、“將情緒變化融入情節(jié)”的寫作方法。以上目標,貼合小學高年段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文章資料的學習,擯棄了煩瑣的追問,用“放與留”這一大問題進行整合。在探究“放與留”的過程中,體會作者復雜的情緒變化,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與此同時,緊緊抓住父子倆的一段對話,讀悟結合,層層深入,讀出了情趣,讀出了意味。

再說扎實。學習生字時,教師選取帶有共性的、學生易錯的問題進行指導;概括文章主要資料,教師進行提煉,并要求“同桌互練習”;在學生閱讀時,教師要求勾畫、批注;在學生交流時,教師隨機進行點化;在學生朗讀時,教師進行指導和評點;……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我都在發(fā)奮將其落到實處。在概括完文章主要資料后,總結出“一事一議”的寫作方法;在學習“留下”的資料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感受作者的情緒變化,并體會“心理活動描述”的好處;在朗讀父子對話中,感受“強烈比較”的喜劇效果,感悟語言文字的完美。

在公開課的路上我只是踏上了起點,期望以后的路上我能更腳踏實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篇三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說理性文章,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體會“我”得到的啟示,從而把這個啟示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懂得用道理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當我們捕撈到大鱸魚時,父親雖然很高興,可是他此時看了看表,離開放捕撈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面對道理難題,父親沒有商量余地讓作者放魚,此時父親的心里會怎么想呢?研究父親的言行,感悟課文要揭示的主題。

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角色朗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同時在讀中揣摩文中“我”的心理時,把握課文的寫作目的:道理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在朗讀中過程中,怎樣才能讀出效果?老師在朗讀技術上應給與指點,如體會作者不舍得放魚時,可以把“慢慢地”、“依依不舍”讀得慢一點。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就知道該怎么做。老師還應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這樣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顯現(xiàn)朗讀效果,增強朗讀效果。這樣也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

引導聯(lián)系課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自己遇到道理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yè)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看電視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當時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師生共同給予評價,使學生既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認識生活中的是與非。這樣使課文貼近學生生活,也讓老師更了解學生。

對學生的回答老師要仔細聆聽,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同時也不能放過錯誤,對他們的回答做出準確的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有所啟示。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篇四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為了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即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優(yōu)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

1、確定淺教的教學目標:

⑴學段閱讀教學特點是確定如何淺教的主要依據:

第二學段,這時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語言發(fā)展也初步規(guī)范,內部言語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感悟為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其中,言語表達主要是指用規(guī)范語言簡要概括信息的表達能力,語感訓練則是通過對典型語例的精致化教學,以課文的思想情感為背景,感悟體驗不同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和差異。第二學段仍要加強朗讀教學,但與第一學段不同,主要是通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guī)律,以發(fā)展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

⑵文本的重點與難點要根據淺教的原則確定:

文本解讀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夺烎~的啟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跟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皢⑹尽保蛔鳛榻虒W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⑶學生的心理特征

美國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笨梢?,找準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對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聯(lián)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才能化難為易,學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釣魚的啟示》這類課文所蘊含的哲理。

2、優(yōu)選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

⑴降低難度層層突破:(逐步提高)

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一開始,把目標定的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目標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難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⑵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xiàn)“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tài)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

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

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篇五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抄寫描寫月夜美麗景色的句子和課文的重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3、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并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聯(lián)系上下文內容,體會“我”從釣魚中受到的啟示。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并能概括“我”的心情變化的過程。

4、理解父親沒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

1、猜謎導入:

有這樣一本書——書中沒有一個字,卻處處都是學問;書上沒有作者的姓名,但每個人都是書的作者。猜一猜這本書叫什么——生活。善于讀這本書的人,會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得到啟示。

2、介紹作者:

今天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位善于讀生活這本書的朋友,詹姆斯·蘭費蒂斯。他是美國的著名建筑設計師,他時刻嚴格自律,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詹姆斯·蘭費蒂斯的美好品德來自他小時候一次釣魚經歷的啟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釣魚的啟示》。

3、揭示課題:

請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的謎語導入,讓孩子明白善于讀懂生活,就會有所發(fā)現(xiàn),得到啟示。介紹作者意在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讓孩子從實際的例子中明白生活這本書的意義。)

1、學習字詞

捕撈操縱乞求啟示誘惑告誡魚餌翕動鱸魚皎潔沮喪

小心翼翼 不容爭辯 筋疲力盡 依依不舍 道德抉擇 道德實踐

自由讀。

指名讀。

齊讀。

2、理解詞語

檢查詞語的理解。

教師提示“鱸魚”( 鱸魚:魚名。鰭科。體長(可長達60多厘米),側扁,口大,下頜突出。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以魚蝦為食,生長快,肉嫩味鮮。棲息于近海,也進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產卵。為了保證鱸魚的繁衍,產卵期間禁捕。)

3、了解課文內容

學生交流,教師及時評價。(板書:釣魚 放魚 啟示)

4、快速默讀課文,在讀書時產生了哪些疑問?

鼓勵學生善于提問。

同學們在讀書的時候善于思考,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從書中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讓學生自主學習,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古人云:學貴在疑。讓學生提出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

(一)感受“我”的不舍之情。

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鱸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你體會到了“我”放鱸魚時是怎樣的心情?(失望、難過、沮喪……)(板書:沮喪)把你的感受融進去讀一讀。

(板書:依依不舍)

(二)默讀課文,說說“我”不愿意把鱸魚放回湖里的理由.學生交流。

1、欣賞大魚,感受興奮之心情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出示句子: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著。指名讀句子,說說體會到作者此時的心情。學生交流。(高興、興奮……)(板書: 得意)

(這么大,這么漂亮的鱸魚深深吸引著我,我當然不愿意放。)

2、品析詞語,感受釣魚之不易

這條大魚非常難釣?讀第三自然段,劃一劃體現(xiàn)大魚難釣的詞。

學生自由讀,劃、交流、品味。

(原來這條大魚是我好不容易才釣到的,難怪我不愿意把它放回去。)

感情朗讀句子。

(設計意圖: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感受作者不舍得放魚的心情,學生會感受更深刻。從作者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入手,讓學生找找舍不得的理由。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在感受鱸魚大而美和難釣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釣到的大鱸魚之難。為下節(jié)課在嚴格的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板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預習課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難問題。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篇六

教學設計主線明晰,教材處理合理科學。這是一篇寓理于事的記敘文,以“我釣到大鱸魚——父親堅決放魚——從中得到啟發(fā)”為線索展開推進,在設計中圍繞“我為什么不愿把魚放回湖里,而父親卻堅持要我放?”為主問展開教學,具體分解為“為什么不愿放?”——“為什么堅持放?”——“從中得到什么啟示?”為主線,將文路、教路與學路三者統(tǒng)一。同時注意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表及里,由事到理的順序來推進。

第一課時:完成“不放魚的理由”、“堅持放魚,父親會是怎么想的”,認識父親是個怎樣的人。對于“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深刻道理暫不觸及。

第二課時:探尋在“釣”與“放”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父親由“得意”——“盯”——“不容爭辯”的內心變化,進而品悟文章主題,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這樣將由直觀的“事”到“人”,再由活生生的“人”及深奧的“理”,就較好地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在教學展開中也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條魚!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鱸魚。”老師以自己的釣魚經歷去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而深入地去閱讀文章,探尋“我”驚訝表現(xiàn)背后深層的含義,真正體會魚之“大”。又如:課文沒有明寫父親教導孩子的情節(jié)。老師就引導學生充分自主閱讀8—9自然段基礎上,展開情境對話,而且一反常規(guī)讓學生演父親,老師演“我”。不但激發(fā)了學生表現(xiàn)的欲望,也調動了讀書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投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親的情懷,避免了說教。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為什么不愿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jié)”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鱸魚”的理解聯(lián)系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里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一定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jié),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里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個斗智斗勇的過程?!睂嵺`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jié),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為自然流暢!

其次,按照由“事”到“人”再及“理”的教學線索應該沒有問題,但具體操作時“事”和“人”不應機械地割裂開,事情的推進和人物心理的演變,本來是融為一體的,人為地分開,最終造成第一輪閱讀不夠深入豐滿,第二輪閱讀又顯與第一輪的重復。如果,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更顯豐滿,而環(huán)節(jié)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

第三,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尚未做到放手。主要體現(xiàn)在各環(huán)節(jié)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此外,這種“控制”還表現(xiàn)在第八、九自然段的學習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獲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孫雙金老師曾說:鉆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處理教材,要在“淺出”上做文章。總結本課教學,自己在教材的研讀與把握上有了一定的深度,有了一個良好的基點。但如何在處理教材時做到“淺出”,要走的路還很長。所謂“淺出”,即在教材處理上“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教學方法、策略的選擇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被蛟S,這正是我們聽許多名家大師上課娓娓道來,徐徐推進中,彰顯沉穩(wěn)大氣;稍加點撥,令學生豁然開朗,體現(xiàn)舉重若輕,四量撥千斤的精妙;潤物無聲,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閃耀教育的智慧之原因所在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21055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