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級地理教學計劃(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31 20:52:24
2023年九年級地理教學計劃(四篇)
時間:2023-03-31 20:52:24     小編:zdfb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來為今后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計劃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九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篇一

1、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qū),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干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jié)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qū),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5、溫帶和-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qū)。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帶季風氣候。

6、地中海氣候:主要位于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qū),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7、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qū),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8、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中緯度地區(qū)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9、自然資源: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稍偕Y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huán)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九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篇二

第一節(jié)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

一、東亞

1、概述:

⑴位置范圍

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在北溫帶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臨海國:中國(首都北京)

內陸國: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第二大內陸國(第一為哈薩克斯坦)

半島國:朝鮮(首都平壤),韓國(首都首爾)

島國:日本(首都東京)

⑵地形、河流

地勢西高東低(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朝鮮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島嶼(日本四島、臺灣島等)

⑶氣候:

①東部沿海地區(qū)季風氣候顯著

東亞季風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

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

最冷月均溫>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線:秦嶺-準河一線

為什么東亞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是海陸位置引起的:背靠大陸,面臨海洋→冬夏海陸溫差大→冬季西伯利亞為高壓、海洋為低壓;夏季亞洲為低壓、海洋為高壓→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②西北內陸地區(qū)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距海遠,地形閉塞,地勢高,不受或很少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影響,降水少,氣候干燥,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大陸性強烈,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北地區(qū)、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經濟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種:黃色人種

民族:漢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鮮族等

⑸沿海與內陸的差異:自然環(huán)境方面、人口方面、經濟方面

東部沿海地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氣候溫暖濕潤,利于農業(yè)發(fā)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歷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現已出現很多工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蠶絲、茶葉的產地。日本是世界的工業(yè)大國、現代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此外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qū)、臺灣省、香港地區(qū)等經濟發(fā)達區(qū)和新興工業(yè)區(qū)不斷形成。

西部內陸地區(qū)由于自然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但這里天然草原廣闊,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yè)和畜產品加工業(yè)在經濟中占一定地位,礦產資源也正在開發(fā)利用之中,經濟發(fā)展前景很可觀。蒙古地廣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九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篇三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jié)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jié)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并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著。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周正好是八萬里。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現象。

活動【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么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時,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系。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活動【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說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xù)轉動,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么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并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么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由于地球自轉,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升西落。2、晝夜更替3、時間的差異。

九年級地理教學計劃篇四

【中國的民族】

教學目標

1.根據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狀。

3.根據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關系;

4.根據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教學難點

人口與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教學媒體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板書設計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jié)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

附表

投影(1)

我國各種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國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國家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工程師與科學家人數統計表

投影(3)

城鎮(zhèn)與農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國城鎮(zhèn)人口35950萬人,農村人口86439萬人

投影(4)

預測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調查表(學生一)

家庭調查表(學生二)

家庭調查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05908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