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上冊數學教案文案 數學教案詳案(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31 20:47:04
級上冊數學教案文案 數學教案詳案(5篇)
時間:2023-03-31 20:47:04     小編:zdfb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級上冊數學教案文案 數學教案詳案篇一

1、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能根據圖像解決有關正比例的簡單問題。

3、通過觀察、實驗、計算等方法,逐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5、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

6、感受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商店里有兩種包裝的手套,一種是5雙一包的,售價為25元,一種是8雙一包的,售價為32元,哪種手套更便宜?

學生獨立完成后,老師提問:你們是怎么比較的?(求出手套的單價再進行比較)根據哪個數量關系式進行計算的?(單價=總價÷數量)如果單價不變,商品的總價和數量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正比例。老師板書課題。

二、新授

1、教學例1,學習正比例的意義。

⑴出示例1表格,讓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思考表中有哪兩種量?總價是怎樣隨著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表中有數量和總價兩種量,數量增加,總價增加;數量減少,總價減少。數量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總價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數量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總價也隨著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⑵認識相關聯的量。

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叫做“相關聯的量”。

2、計算表中的數據,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⑴計算相應的總價與數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規(guī)律。

0.5/1=1.0/2=1.5/3=2.0/4=2.5/5=3.0/6=3.5/7=4.0/8,比值相等。

⑵說一說,每一組數據的比值表示什么?(圓珠筆的單價)

⑶讓學生用公式把圓珠筆的總價、數量、單價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總價/數量=單價(一定)

⑷明確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成正比例關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y/x=k(一定)(老師板書)

3、列舉并討論成正比例的量。

⑴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讓學生說一說。(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⑵小結:成正比例的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哪個條件是關鍵?(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它們的比值不變,這是關鍵。)

4、認識正比例圖像。

⑴課件出示例1表格及正比例圖像,讓學生觀察統(tǒng)計表和圖像,你發(fā)現了什么?(每一個數量和相對應的總價組成的一組數在圖像上都體現為一個點,這些點連起來是一條直線;正比例圖像是一條直線。)

⑵把數對(10,5.0)和(12,6.0)所在的點描出來,再和上面的圖像連起來并延長,你還能發(fā)現什么?讓學生操作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兩個點與上面的圖像仍能連成一條直線。無論怎樣延長,得到的都是直線。)

⑶從正比例圖像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由一個量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可以直觀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情況)

⑷利用正比例圖像解決問題。

買7只圓珠筆總價是多少元?20元能買多少只圓珠筆?(3.5元;40只)

小明買的圓珠筆的數量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是小麗的幾倍?(在單價一定的情況下,數量和總價成正比例關系,小明買的圓珠筆的數量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也應是小麗的2倍。)

三、鞏固應用

1、p46 做一做,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交流。

2、p49 2、師生共同完成。

3、p49 4、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并集體訂正。

四、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級上冊數學教案文案 數學教案詳案篇二

教學內容: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具準備:

情景圖(課件),照片,蠟筆,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chuàng)設讓學生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的情境,在測量中發(fā)現它們的長度都不是整厘米。從中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fā)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2)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長:不到21厘米、差2個小格。 寬:不到15厘米、差2個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個小格。小結:當測果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間的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長。

(2)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毫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個小格,長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從學生尺中,我能發(fā)現毫米與厘米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4、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匯報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舉例說明1毫米的長度

手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yī)療保險卡等 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 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又長了什么本領?

級上冊數學教案文案 數學教案詳案篇三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34頁.練習二十的第l10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周長和面積的含義,以及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是怎樣導出的。并能根據它們的含義和公式計算所學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教具準備:

教師把教科書第134頁的兩個圖畫在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周長和面積的含義

教師:我們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請說出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分別說一說多邊形和圓的周長的含義。然后,教師用教科書上的結語進行概括: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計量周長要用什么計量單位?(要用長度單位。)

教師:我們還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請說出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然后.教師用結語進行概括: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頃、平方千米。)

請你用手勢比劃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大小。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中間的圖,讓學生比較一下每組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較。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左圖中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長一些(它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相等,那么兩斜邊就要長一些);右圖中的兩個圖形的面積不相等,但是周長是相等的。

二、周長和面積的計算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第134頁下面的圖。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這些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請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各是怎樣計算的。它們的計算公式是怎樣導出的?先復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然后,復習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使學生清楚地看到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是基礎,正方形的有關公式是在長方形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因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圓的周長公式是怎樣導出的?(通過實驗導出的。)

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怎樣的關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兩個數量的比值?

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導出的?(把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教師:從前面的復習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哪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最基礎的?(長方形。)

教師還可以把圖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三十的第1題。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2.做練習三十的第2題。

題目中沒有給出數據,讓學生先判斷要求面積需要哪些數據,然后自己想辦法量出數據,再解決問題。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看學生做題有什么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有沒有不同的做法。

3.做練習三十的第3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說一說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話簡單說明道理。必要時,教師可以畫圖演示。

4.做練習三十的第9題。

先讓學生認真審題,明白題中所說的事情,然后指名說一說題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學生明白后,再讓學生獨立解答

四、小結(略)

五、作業(yè)

練習三十的第4、5、6、7、8、10題。

級上冊數學教案文案 數學教案詳案篇四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引導學生發(fā)現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

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生探究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時,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時間,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再通過比較、整合,得出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2.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上促進發(fā)展。

本節(jié)課的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在課前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fā)展,收獲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兩張完全一樣的方格紙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帶著你們一起去“分數王國”和“小數王國”里玩一玩。

(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分數王國”里有哪些數呢?“小數王國”里呢?

(生匯報)

師:“分數王國”的士兵和“小數王國”的士兵吵了起來,它們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說自己更大。

師:和0.06哪個數大?你能幫助它們嗎?(板書課題——“分數王國”與“小數王國”)

設計意圖:用“分數王國”與“小數王國”里的士兵吵架這個情境導入新課,營造一種氛圍,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然后以比較“分數王國”里的與“小數王國”里的0.06哪個數大的問題情境引入,讓學生產生分數和小數互化的需要,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7頁情境圖。

師:比一比,“分數王國”里的與“小數王國”里的0.06哪個數大?

(2)大膽猜測,探究比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數化成小數來比較。

=1÷20=0.05,因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數化成分數來比較。

0.06=,=,因為,所以0.06。

課件展示學生沒有想到的畫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

0.06>

師小結:比較分數與小數的大小時,可以把分數化成小數或者把小數化成分數。

2.“分數王國”和“小數王國”分別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幫助“翻譯”嗎?

(1)認真讀題,明確題目中的“翻譯”指什么。

(2)鼓勵學生根據“分數尺”和“小數尺”中呈現的例子說一說與0.125的互化過程。

(3)引導學生理解數線上的同一個點既能表示一個分數,也能表示一個小數。

3.歸納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

(1)探究將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

把下列分數化成小數:

練習,并思考轉化方法。

(2)小組內交流方法。

(3)班內反饋。

要求學生說出轉化方法,并講明轉化的原理。

師小結:分數化成小數,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

4.歸納“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數。

練習,探究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

師小結:小數化成分數,原來是幾位小數,就在1的后面寫幾個0作分母,把原來小數的小數點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數后,能約分的要約分。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在多種方法的基礎上比較、整合,從而得出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方法。

級上冊數學教案文案 數學教案詳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分類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種三角形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在分類中體會分類標準的嚴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三角形的分類中感受各類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歡歡和笑笑給同學們發(fā)來請貼,邀請大家到數學王國做客.但路上有兩道關卡,只有順利通過才能得到通行證.

第一關:準確地認出他們,并說出他們的特征.(課件出示銳角、直角和鈍角)

第二關:給他們取個形象又合適的'名字.(出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學們順利過關,來到了數學王國.它們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來迎接我們。(課件出示各種三角形)

1、喲,它們長得很相似的,找找它們有哪些共同點?

2、有這么多共同點,老師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還是有區(qū)別的,你們發(fā)現了嗎?

3、看著這些長得相似,但實際上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零零亂亂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書:三角形分類。

4、學生自由討論,給三角形分類.誰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學生展示分類結果:

從角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講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斜邊。從學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說說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從邊分:等腰三角形和沒有相等的邊的三角形。講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

從你們的學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沒有三條邊都相等的?(等邊三角形)

找出等邊三角形并證明.

三、實踐應用

1、畫三角形。選擇你最喜歡的三角形畫下來,并向同學們介紹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個直角

出示一個鈍角

出示一個銳角(能不能正確猜出是什么三角形?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圖中找出你喜歡的三角形說一說。

四、總結,拓展

在這節(jié)課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還想研究些什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05874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