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劉禹錫陋室銘教案(模板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17:51
2023年劉禹錫陋室銘教案(模板八篇)
時間:2023-06-06 14:17:51     小編:zdfb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一

劉禹錫因在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后,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下面小編帶來的陋室銘劉禹錫原文。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體現陋室環(huán)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體現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從日常交往方面寫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體現作者活動情趣的句子:

a正面寫: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b反面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作者以古代名賢自比的句子: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文中運用了類比手法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兩處運用了虛、實結合的的寫法:第一處實寫:談笑有鴻儒。 虛寫:往來無白丁。 第二處實寫: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虛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陋室也就是簡陋的屋子,簡陋的屋子會怎樣呢?從文中我讀出作者認為屋子簡陋不重要,關鍵在于屋中的人。

我也同樣認為一個真正有才華,是君子的人,無論住在什么地方都無所謂,屋也只是一個落腳的地方罷了。真正的智者、君子并不是為名利活著。屋之陋,反而會更突顯君子、才子的本色。

但有些人不論屋陋,或屋好都不能成材。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沒有一顆真、善、美、正直的心,沒有后天勤奮的意識,所以陋室只不過是一個在人生之路上的小風景罷了。

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安徽求w現陋室中人的重要嗎!但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陋室中人的高尚品格?!碧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半m是寫景,但不難看出屋主的清幽,不拘小節(jié)。使我看出那種自然的美麗。加上后幾句更使我想到一幅美麗的畫面。一間房屋,臺階上一些碧綠的苔痕,周圍有一些雜草。雖簡但有著一番古典的氣息。從窗中望去,屋主在優(yōu)雅地彈著樸素的琴,琴聲動人心弦,而那種境界更是有一種脫俗。

我現在也算住的是陋室,下雨天屋里則成水簾洞,所以我希望這房也能由我而名。以后有人寫什么《陋室傳》、《陋室說》……,能把我這房當個例子。

陋室不重要,關鍵是心不陋,思想不陋,陋室中有君子。

唐:劉禹錫

①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詞“以”,起強調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潔。馨,能散布到遠方的香氣。

③鴻儒:這里泛指博學之士。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④白?。何吹霉γ钠矫?。這里借指沒有什么學問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

⑥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⑦絲竹:弦樂、管樂,這里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此處泛指樂器。亂耳,使聽力紊亂。

⑨案牘:官府人員日常處理的文件。

〔11〕子云:漢代的揚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全句意為“有何陋”.《論語o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么好住?”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

〔13〕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jiān)察御史,后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后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wěn)。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y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翱、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jié)引自于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于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于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tài)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tài)的自明。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二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劉禹錫陋室銘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大家通過劉禹錫陋室銘賞析,體會詩作中錚錚傲骨以及保衛(wèi)國家的決心。

這篇不足百字的室銘,含而不露地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與世事沉浮的獨立人格。它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盡管居室簡陋、物質匱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實,那就會滿屋生香,處處可見雅趣逸志,自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認為,劉禹錫寫此文時已是貶謫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較穩(wěn)定,追求安樂恬淡的生活,同時文中又有讀佛經的內容,所以銘文流露了一種避世消閑的消極成分。對此應從兩方面分析:當社會處于黑暗時期,文人官吏們有兩個出路,一是與腐朽勢力同流合污、自甘墮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氣和獨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劉禹錫選擇的就是這一條路。同時,人的生活是復雜的,有張有弛,不能一味劍拔弩張,而有時也要休息娛樂。因此,不能簡單地批評閑情逸致。另一方面,銘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偉抱負,他引用諸葛廬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義的,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文學家,這也是作者一生的兩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進、雄心勃勃;貶謫后他就涉足文壇,最后終于以文學家名世。因此,文中還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內。

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含蓄地表達主題,開頭四句既是比,又是興,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名、靈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類比陋室,表達了作者政治、文學的兩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話作結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運用了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種磅礴的文勢,如開頭幾句排比,使全篇文氣暢通,確立了一種駢體文的格局。對偶句易形成內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間的六句對偶,既有描寫又有敘述,言簡意豐,節(jié)奏感強。文章還運用了代稱、引言等修辭手法。

總之,這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傳誦不衰,膾炙人口。

;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三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劉禹錫《陋室銘》主題思想:陋室不陋,參考一下。

這篇銘文融文之長,簡短而又精粹,情豐而又理勝。寫的是“陋室”,贊美的是“德馨”。因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生光,無陋可言,讀起來氣象雄渾,朗朗上口,沁人心脾。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貴高潔清峻的品格。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為本文的中心句,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陋室而不陋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本身的品德高尚。后“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看出作者的'身高志愿,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態(tài),后,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用各路名人的陋室再一次來突出自己的品德高尚。最后借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又一次的寫出自己的品德高尚,突出了主題“陋室不陋”。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詞人,洛陽人。畢生從政,曾官至監(jiān)察御史,后貶官為多處刺史,雖其時其宦途不順,然這段時間的經歷,卻為他后來的文字,打下了廣博的基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返回洛陽,宦途始告平穩(wěn)。晚年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

劉禹錫自幼好學,攻讀經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書法、天文、醫(yī)學,亦廣泛涉獵。其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最著,白居易說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詩”(《劉白唱和集解》)。在古文運動中,他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李翱、韓愈主盟文壇,引之以為倫輩。劉說自己“長在論”,他的論文條分理析,論證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此節(jié)引自于劉禹錫小傳)。

劉禹錫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亂,唐朝形成了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朋黨之爭的社會局面。他對于這樣的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曾參與了王叔父領導的改革運動,但遭遇失敗,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貶。但是,他沒有屈服于權貴,而是以文明志,表現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格和對達官顯貴的蔑視態(tài)度。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對當時世風的辛辣嘲諷與心態(tài)的自明。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四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

(學生回答:選擇后者,因為……)

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與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不謀而合,他便是劉禹錫。你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劉禹錫的《陋室銘》吧!說到劉禹錫,那我們當然就要來了解作者及其相關的資料。

1、學生自主介紹作者及作品。

點撥: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的背景。

2、解題: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了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奥毅憽钡囊馑季褪峭ㄟ^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頂針提問,研讀課文

第一組提問:

1、學生齊讀課文,提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第二組提問:

4、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5、(講析“苔痕”兩句的環(huán)境,兩個用得好的動詞、寫景的順序之后)到這里來的人多嗎?(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6、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鴻儒)

7、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寫自己的朋友是博學之士、高雅之士,以顯現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調素琴、閱金經)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學中順勢板書:景、友、趣)

第三組提問:

10、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干出一番事業(yè))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3、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結局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結:作者通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贊頌,抒發(fā)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jié)操。

(三)拓展延伸

賞析劉禹錫的另一首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提示: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請你聯系劉禹錫的背景來談談讀過此詩后的感受。

點撥: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詩人一點靈感,借一只燕子閱盡世事滄桑。它奇思獨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云散發(fā)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

(四)作業(yè)布置

表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文,在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請同學們在課外閱讀中注意收集,把它們抄寫在本子上,比較一下看看哪一些詩文寫得最精彩。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景: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

“上”、“入”——以靜為動

德馨友:學問淵博的來客

主人:具有高雅脫俗的情懷

“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適的生活

主人:安貧樂道的情趣、

的原因

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自己不貪戀榮華富貴、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yǎng)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五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六

一篇文章之所能夠被世人銘記,肯定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帶給人們人生的啟迪。那么流傳千古的名作《陋室銘》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劉禹錫《陋室銘》的啟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陋室銘》膾炙人口,流傳千年。然而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卻未必如文章本身那樣為世人所熟知。

中唐時期,劉禹錫因推行革新得罪了權貴,被貶為安徽和州通判。和州知縣是個勢利之徒,見劉禹錫被貶而來,就故意為難他,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惱怒,反而寫了一副對聯貼于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苯又h又讓他搬到城北,房子也由原來的三間減至一間半。此房位于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楊柳。劉禹錫面對此景又作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敝h見劉禹錫不以為然,再次叫他搬進只能容一床一桌的小屋,誰知劉禹錫住進小屋后,竟寫出了千古名篇《陋室銘》,并請人刻在青石板上,立于門前。

毫無疑問,劉禹錫是一位人格的勝利者。被貶之后,他沒有因挫折而頹廢;遭受冷遇,他沒有向權勢屈服;身居陋室,他依然樂觀坦蕩。有了這種高尚的人格,挫折、冷遇對他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的調味品,是一道別樣的風景,是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而他留給人們的是“面對大江觀白帆”的灑脫,是“人在歷陽心在京”的執(zhí)著,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從容和適然……所以,我們與其說是《陋室銘》一文成就了劉禹錫,不妨說是劉禹錫的人格魅力決定了其作品的魅力。《陋室銘》一文,其行文的灑脫,落筆的坦然,以及這篇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都折射出作者劉禹錫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態(tài)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吹接行┤恕扒嘣颇苤鄙稀眲t“隨風顯精神”,“仕途多坎坷”則“惶惶不可言”,遭受挫折、冷遇沮喪頹廢,總是以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生活,這樣不但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會加重自己的苦惱,降低自己的.人格,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人生之路,坎坎坷坷。遭挫折而不頹廢,受冷遇而不沮喪,這是劉禹錫留給我們的人生經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修煉坦蕩樂觀的思想情懷,做一位人格的勝利者,這是《陋室銘》留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一篇《陋室銘》,一段不為人熟知的故事,一段耐人尋味的啟示。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他家門口的青石板上,也刻在人類精神的石碑上,它時刻在提醒著我們,無論前方的路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們都要以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努力去做一個人格的勝利者,一個生活的強者!

⑴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駢句,句式較為整齊,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動詞。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詞用作動詞。

⑷靈(líng):神奇;靈異。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陋室:簡陋的屋子,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為(陋室銘)的銘文(就不感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這里是指(陋室銘)的銘文。馨: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渡袝ぞ悺罚骸笆蝠⒎擒埃鞯挛┸??!薄?/p>

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上:長到;入:映入。

⑻鴻儒(hóng rú):大儒,這里指博學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

⑼白?。浩矫瘛_@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⑽調(tiáo)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⑾金經:現今學術界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指佛經,也有人認為是裝飾精美的經典(《四書五經》),但就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書則指的是佛經而安徽考察則是后者。金:珍貴的。金者貴義,是珍貴的意思,儒釋道的經典都可以說是金經。

⑿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⒀之:語氣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⒁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⒂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文書。

⒃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⒄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⒅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臥龍崗中。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說,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說。選自《論語·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體現他謙虛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表示強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全句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孔子說的這句話見于《論語·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為“君子”,點明全文,這句話也是點睛之筆,全文的文眼。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閑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

銘是古代一種刻于金石上的押韻文體,多用于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作者托物言志,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頌道德品質之實,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么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并將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么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劉禹錫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yǎng)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jié)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么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詩一般優(yōu)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閑居臥龍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于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于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jié)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來規(guī)范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圣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劉禹錫曾任檢察御史,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晚年任太子賓客。一些詩歌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思想,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七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在《論語·述而》中還記錄了孔子另一段有名的談話:

這些不僅與他贊美顏回的談話具有一致的`精神內涵,而且更深一層地說明:居于“陋巷”、“陋室”的君子,其實也并不排斥“富且貴”的非“陋室”生活,只是不能用“不義”的方式去取得它,所以寧愿因為“義”的堅守,而愉快地過著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的貧窮生活。

孔子所倡揚和實踐的這種君子之德,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說,是將心靈的完善與自我滿足視為人生最根本的意義和最高的境界,這對后代文人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并且演化為他們具體的行為方式、精神方式?!堵毅憽分兴枋龅娜N生活情形,即是這一影響的突出見證。

第一種情形,是在“陋室”之中品味“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詩意情趣。這里的“階”與“簾”,在簡陋之中,本無情趣可賞。但由于長在院子中的綠苔竟然悄悄地爬上臺階,與人越來越親近,便把詩意送到可與會心的主人眼前。而隔簾遙望,并不是看到了遠處的青草,反而好像是遠處的青草有意地將其沁人心脾之色送入門簾之中,“陋室”更與生機盎然的天地自然融匯到了一起,帶來的便是華屋玉食、錦衣美酒都無以比擬的享受了。于是,“陋室”生活被詩意化、審美化,被賦予了超遠而充實的精神意義。而且,由于它同時意味著冷落,意味著與世俗交往的疏遠,又與第二種情形相為呼應。

第二種情形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人際交往。這種人際交往,固然多少帶有文人孤高自賞的意味,但它強調的是高層次的文化交往,精神溝通,是對庸俗的人際關系的回避,同樣具有充實的精神意義。這其實正是劉禹錫在坎坷生涯中人際交往的真實情形。比如在貞元十九年(803)左右,劉禹錫結交了柳宗元、韓愈兩位一代“鴻儒”,三人便經常在一起交流學術,切磋詩文。到晚年,他又與白居易成為知交,兩人在繁復的詩酒往來中,激發(fā)了作詩的靈感與激情,披肝瀝膽展示著同樣崇高的精神境界。最典型的莫過于經過23年的貶謫之后,他與白居易在揚州初逢時兩人的以詩酬贈。白居易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詩,感慨劉禹錫的“亦知合被才命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寫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名句。詩句之間的性情互賞,君子之間的正道相激,不只給后代留下豐富的詩歌遺產,而且傳遞著不熄的精神薪火。

劉禹錫陋室銘教案篇八

銘在古代多用于歌功頌德與警戒自己。而劉禹錫所作的陋室銘,表達了他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劉禹錫《陋室銘》改編博客版:文不在精,推薦則行。友不在熟,回評則成。博是爛文,惟吾會拍。版主博跟帖,草編家寫評。拍馬還溜須,推薦走后門??梢詭c擊,搏高分。無編輯之推薦,無版主之置頂。博客求點擊,文章要收藏。博友云:“何來之有?”(調侃博客溜須拍馬)

劉禹錫《陋室銘》改編考試版:學不在精,過關就行;題不在難,會抄則成。斯是考場,惟吾偷看;紙條傳得勤,手眼忙不停;左眼窺臨桌,右眼盯老師;抄襲加夾帶,藏手機。無教室之聽課,無苦讀之艱辛。只想混文憑,冒險來抄襲。學生云:“何罪之有?”(調侃學生考試作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205335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