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種家國之思、家國之悲的情懷的文言文。
教學設計中,我把這節(jié)課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對重點詞語的理解,疏理文意,這部分內容較為簡單,準備放手讓學生去做,老師只是點撥引導。而對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離學生的生活較遙遠,對張岱的孤獨,癡迷,可能難以理體會,我決定采用點撥引導的方式,從“癡”字入手,品味“癡景”,“癡情”“癡心”,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課堂上,果不其然,對文中的重點字詞,文意的理解,沒有難倒我們的孩子們,對同學們來說是小菜一碟。課前預習,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學生能理解大部分內容;課上,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共同解決心中的疑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充分展現(xiàn)。課上展示,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其他同學和老師,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個小組進行展示,學生們聲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體現(xiàn)了學生良好的發(fā)言習慣,其他沒選到的小組,下課還給我說沒挑到他們組,他們還挺遺憾呢,看到學生們遺憾的表情,心里還挺竊喜呢,嗯,應該他們在課下也充分準備了,這次沒展示成,有點心不甘呢。
對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應該是個難點,家國之思,家國之悲,我就親自出場。先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詞:“癡”,找出張岱癡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運用,是這篇文章的重點,讓學生掌握白描這種寫作手法的特點,寥寥幾筆,勾勒事物的特點,并回憶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九種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勒出深秋晚景圖,把天涯游子的羈旅之思刻畫得淋滴盡致。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學生們對這句話很疑惑,問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貫,我適時拋出兩則材料,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知道張岱寫下“金陵人,客此”,是懷著深深的亡國的沉痛和懷念等復雜的感情的。舟子認為他傻,其實張岱在改朝換代之際,隱姓埋名,遁跡山林,潛心論著,在貧困衰敗中依然固有對故國的癡心,這是一種執(zhí)著、一種堅守、一種癡迷。由此聯(lián)想到生活中,我的兩個語文課代表,無論何時何地都在認真學習,這就是一種對學習的癡迷!
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張岱寫景運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歲的張岱透過國破家亡看舊事,他的眼睛里沒有顏色、聲音、溫度,只剩下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當然,這節(jié)課完成了我的學習目標,學生們充分參與、積極展示,只是這是一節(jié)公開課,各方面都準備的充分,多希望我們的常態(tài)課也能如此!我們的教學將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種快樂的享受!期待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二
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該想方設法讓語文學習課堂活躍起來,生動起來,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向往語文課,讓他們真切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從而感受語文的樂趣。我在這里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模擬作者與亭中兩人對話的情節(jié),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參與的興趣非常濃。通過上臺表演,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而且通過對表演語言的分析,增強了學生對作者內心孤寂,感嘆人生的淡淡憂愁的情懷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三
選入人教版初八年級上冊的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篇歷來為評家稱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文,既可以說是張岱散文小品《陶庵夢憶》中以筆墨精煉、風姿綽約著稱的極品,也可以說是與柳宗元《小石潭記》、蘇軾《承天寺夜游》、袁宏道《滿井游記》媲美的小品文精品。全篇僅一百五十九字,看似篇幅短小,平易近人,極易理解講授,實則它小中寓大,以小見大,情思深意蘊于其內,情趣風致見于言外,正確理解把握它的內蘊,鑒賞傳達它高妙的寫作技巧,則需下一番披沙瀝金的功夫。
那么,在我看來,執(zhí)教者首先應入乎其內,明晰到位地了解寫作此文的其人其書。這篇小文選自張岱的《陶庵夢憶》,而為什么不納入作者的另一書《西湖夢尋》,除了體例寫作的不同外,自當別有一番深意在?!短这謮魬洝肥潜臼裁礃拥臅兀亢唵蔚卣f,生活在一個“王納解紐”、“天崩地解”時代的張岱,作為這一滄桑巨變的歷史見證人、記錄人,淚盡繼之以血寫成的回憶錄《陶庵夢憶》,是一本滄桑易代真實錄,人生歷程懺悔錄、故園之思癡夢錄(見拙作“夢”的注釋——張岱《陶庵夢憶》主題意蘊探微)。
由此,我們去解讀其文深刻內蘊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從所寫景物和歷史背景看,作者筆下創(chuàng)造的迥異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夢如幻雪景的真實描繪,又是作者世事如煙、人生如夢的精神的隱曲反映。二、從人和人的關系看,這由經(jīng)歷“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老朋友相見把他當作“毒藥猛獸”的張岱寫來,其間包含著人世間多少炎涼冷暖的體驗,也寄予著作者對人與人正常關系多少深切的期待,至于文章的寫作,其審美在于(一)冷雋美;(二)繪畫美;(三)情趣美(見拙作“小中寓大,眾美畢備”——張岱《湖心亭看雪》賞析)。
由上可見,一篇小文,其包含內容如此深邃、厚實,要向學生一一傳達且不是件容易的難事,尤如橫亙在執(zhí)教者面前高高在上的跳桿,一蹴而就翻越不得不講究功夫和技巧。
那么,入乎其內后,又如何出乎其外,這也是對每位執(zhí)教者的檢驗?!叭牒跗鋬取?,需要我們對作者、作品透徹了解、融會貫通;“出乎其外”,則要求我們執(zhí)教者由博返約、馭繁于簡、變難為易、深入淺出地對學生循循善誘,為此,我們如何準確到位地對初中學生進行這篇課文的語文教學呢?我初步認為:
對于文言文,時下學生畏文如虎,學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向來是初中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字障礙,文言文中的實詞、虛詞、句式變換多,深奧難懂,難于把握;二是時代距離。古人生活的時代,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距今天的時代、當今的學生遙遠而陌生,由此讓幼小年青、知識貧乏、生活單一的中學生去走近古人,“回眸過去,這時代的思想感情的距離難于跨越;三是執(zhí)教者的障蔽。好的教師教學時能深者淺之,難者易之,疑者活之,塞者疏之,去掉重重阻礙,讓學生撥云見日,披沙見金。教不得法的老師,弄得不好,倒是教學時主次不分,講解不明,方法陳舊,正應了有學生所說,越學越難,越學越不懂。越學越放棄,學生主動性丟失,探索性泯滅,創(chuàng)造性捏殺,教學墮入惡性循環(huán)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1、老師講的太多,而學生動手動腦少;
2、教師講課時分析太多,而對學生學習主動指導培養(yǎng)太少;
3、學生做作業(yè)時間太多,而用于課外閱讀、寫作及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太少。
所以有人對過去“滿堂灌”的講授方式作了戲謔反諷的概括為:
1、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答,老師板書學生抄;
2、老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多,講少學少,不講不學;
3、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莫名其妙;老師講得面面俱到,學生聽得不得其要;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在這種情勢下,正本清源,還學生一個學習的天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思考讓給學生,把過程留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就成了當今教學普遍關注、切實改進的重要課題。今天在“主動——合作——探究——互動”教育新理念的指導下,由過去講授式變?yōu)閱l(fā)式、學導式、學用式已形成為教育的新的趨勢,語文教育界許多老師踐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方式向現(xiàn)代化教育對接,過渡轉軌。文言文教學上,許多老師也摒棄以前一味“死摳字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疏通文意”,把文言文當作風干的語言標本的作法,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讓學生從文本中感悟體會,消化吸收,從而達到古為今用、陶情怡性的作用。有鑒于此,我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時,一改以前的單純的講授,而采用作業(yè)探究式+討論點撥式進行教學,在學習課文前我提出預習作業(yè)如下:
學習課文,能不能找準、攻破課文的重點、難點,是學習一篇課文的關鍵。課文中,有的重點又是難點,二者合一;有的重點、難點既有內在聯(lián)系又各自分離,還有的課文難點不止一處。重點、難點既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如表現(xiàn)方法、語言特點,這要教師從課程內容、學生對象、知識系統(tǒng)掌握需要出發(fā),此文教學時,最好從寫作形式方面突出一、二個問題,切不可面面俱到,讓學生學不到實處,學不能致用。查閱一些老師此課的講授,課文重點把不準,難點攻不破,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繁,即繁雜、繁瑣。如有的教師介紹張岱其人、《陶庵夢憶》其書時,一講一大通,唯恐不全不詳,由此沖淡了課文應主講的內容。還有的過于糾纏于崇禎五年十二月的深意上,次要的淹沒了主要的,喧賓奪主,主次不明,細枝末葉掩蓋了主干,綠葉取代了紅花。更有一些教師為展示自己學富五車的淵博,不看對象和學生接受程度,動輒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結果將教學引向食而不化的反面。
二是偏。主要表現(xiàn)為不該講的大講特講,看似講得對的結果適得其反。比如有教師以一“癡”字串解全文,什么“癡行——癡景——癡情”,讓人難于理解的是,怎么作者“癡”了,景就變?yōu)椤鞍V景”了呢?又如有教師以一“奇”字統(tǒng)攝全文,“時間奇——雪景奇——手法奇——量詞奇——人物奇——情趣奇”,這么多個奇,看似對課文“一字見奇”,高屋建瓴的解讀,然而仔細研究,奇處多了反而不足為奇了,如此可見四處出擊,偏離課文主旨,何談重點?還有的教師大講本文的寫作方法——正面和側面描寫,白描和細描,這篇課文側面描寫何在?是其主要特點嗎?白描和細描又何以區(qū)分?講這些對學生寫作有切實的指導,能內化為學生的讀寫能力嗎?一些教師至今還老喜歡在概念上翻筋斗,兜圈子,實際上學生寫作最需要學習借鑒掌握的是選材、敘事、寫景、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這些最基本最適用的方法。還有的貌似教育新觀念、新模式的踐行者,教本課時將學生分成“語詞破澤組——心靈探究組——性情評價組——寫法賞析組”,如此花樣翻新,機械分割,需知在如此肢解的同時,也就肢解了學生,肢解了課文。
通過對本文入乎其內的學習鉆研,我認為本課與本冊文言課文比較而言,無多少字詞的障礙,重點、難點應確定在內容的理解,寫作方法的運用上,因此,我在教學時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三個對比上:
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既直接自然易學易懂易用,需不著死記硬背一堆名詞術語、概念結論,也便于日后活化為自己閱讀寫作的血肉。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古人指導我們讀書學習的金玉良言,對教師來說,是鉆研教材、因材施教的特殊要求。要教好教材所選課文,“入乎其內”就是要我們教師深入鉆研作品,不停留表面,認真感悟作者的用意,仔細破解作品疑難,不以己代人,不至人云亦云,以期達到目有全牛,融會貫通,爛熟于心,卓有見地的那樣一種狀態(tài)和境界。“出乎其外”,即要我們教師依循教學大綱要求,根據(jù)教材實際,結合學生實際,著眼教學實際,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精用宏的教學設計。循序漸進地、循循善誘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技巧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要“出”必先要“入”,入是教學的基礎、前提,“入”后還需巧“出”,“出”是教學的檢驗和遷移,二者為相輔相成、緊密聯(lián)系的不同階段?,F(xiàn)在一些年青教師教學在“出”與“入”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既不能“入”,也缺乏“出”,“出”、“入”脫節(jié)。大學老師怎樣教他怎樣教,高中教師怎樣教他怎樣教,教參教輔怎樣講他怎樣教,人家怎樣教他怎樣教,教育行家對教育的三個境界謂之“一年教對,二年教好,三年教活”,可我們的很多老師如此教學多年不見進步,始終在教“對”這個層次上逡巡徘徊不前,有的好學勤思進取求新的教師“一年當你教書十年”,而裹腳不前,怠惰守舊的教師“教書十年當人家一年”,這不能不說是當下我們語文教師的一種現(xiàn)狀和弊端,這也當是語文教學“少、慢、差、廢”的重要癥結所在,在這里我們希望我們的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認真教好每一堂語文課,不負時代的重托、人民的殷切期望。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四
在備課《湖心亭看雪》時總想選擇一個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作為綜合分析的突破點,引導學生理解文本。
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開篇、篇末那些帶強烈感情的詞語,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語言點,往往是我們教學問題設置的突破點。
思慮良久還是選擇了“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為教學的突破口,設置主問題:“相公癡”中“相公”指誰?何以見得其“癡”?于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便走近了張岱,了解到張岱的“癡”行和眼中的“癡”景;“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癡似相公者”指誰?他們與張岱一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再次走近,認識到張岱之“癡”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此時變“走近張岱”為“走進張岱”,張岱自有自己用癡情與曠達釀造的純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問題設置卓見成效。
其實,在日常教學中,在“突破點”尋尋覓覓中,在抓住“突破點”設置適度合理有效的主問題反復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五
說實在的,在沒上之前我還頗為得意,為準備這堂課我專門有學習了調節(jié)教學的相關內容,首先這個設計體現(xiàn)了四有:有目標,有自學,有討論,有讀寫;其次,三語(導語、過度語、結語)在備課的時候在考慮到了;同時整個環(huán)節(jié)基本符合:自學釋疑、整體趕制;訓練操作、合作探究;反饋矯正,讀寫鞏固;延伸遷移,聯(lián)系實際。以上這些在上課時都體現(xiàn)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質疑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質疑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我又適當加入了一個討論,可是上完課后發(fā)現(xiàn)者皆可還有很大的漏洞,特別是各位老師的平可使我的認識更深刻,收獲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三語,語速不能過快,導語的目的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我再說導語時就有些快,不能使學生很好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過渡語,是引領學生很好地從這一環(huán)節(jié)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這個沒有出現(xiàn)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誤就是結語,竟然忘記了,為什么會忘呢?緊張,因為結語是背出來的,已緊張很容易忘。結語,它是對文章內容、情感、寫作特色很好地總結,通過老師對文章的把握把他總結出來,而不應該是背出來,背,很容易忘。也給人一生硬的感覺。
2.教學設計要科學,有條理。我的教學設計大致是感知內容、理解感情、練習背誦、寫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運用。顯然,練習背誦放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很不合適,要么把它放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要么放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我這堂課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為背誦是常規(guī)教學,可以根據(jù)課堂時間靈活把握。
3.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梢哉f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本,輕輕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于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后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白描。講完定義后老師應該結合文本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小練筆緩解由于時間緊,只讓學生寫了,而沒有展示,這是一個遺憾,這是一種反饋沒能夠實現(xiàn)。
4.讀書要有目的,目標要明確。這是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讀書有些盲目,其實,老師讓學生做的每一項活動都要有目的性,這樣課堂效率也會提高。
本節(jié)課,關于文言實詞和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們能夠質疑,能夠思考,并能夠在思考中有所收獲,實在是一件可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許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學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堅持不懈,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獲的。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六
多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老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讀,沒有學生的說,更沒有學生的思。學生終于沒有學會讀書,只是死記硬背一些東西,算為所得。宋朝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彼麄冎v的都是讀書要提出問題。葉圣陶先生說:“善于讀書的人,一邊讀下去,一邊自會提出一些問題或題目來?!闭Z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善于讀書的人”,但是可惜,他們沒有提出問題的機會,甚至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豎起耳朵聽。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這個問題,完全來自于教學的實踐中。今天我們講了《湖心亭看雪》,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準備的非常充分,一個課時預計可以結束。上課了,按板按眼兒的往下進行,先是介紹了作者張岱,接著了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把文章里面的疑難字解決掉,讀了兩遍課文之后,立刻有幾位學生舉手有問題要問。我示意他們發(fā)言,原來幾位學生看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文章開頭說“余獨往湖心亭看雪”,中間卻又說“舟中人兩三?!?,結尾還說“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幾個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學也都立刻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起來。本來,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課的文言實詞,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最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現(xiàn)在不行了,學生的興趣來了,按下不說的話一是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二是再講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會有現(xiàn)在這樣好的時機了。于是我終于改變了我原本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我請學生們一起議論議論,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后請說說自己的見解。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作者并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圖,但是究竟為什么卻說不清楚。
接著我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通過理解文章大意,學生們發(fā)現(xiàn)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后,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晚上八點去的。為什么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別人,二是怕被別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后,又與巧遇的人痛飲三大杯,高興的回去了。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為什么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況下說是自己獨往呢?學生們很快就能說的八九不離十了,有的說作者沒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說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勵學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將大白于天下,學生的積極性就越是高漲,非想說出真理的那個人是自己。終于有個學生說出來了:是作者主觀上不想與蕓蕓眾生為伍,同去的人雖在,卻猶如不在,正是表現(xiàn)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聲雷動……
本節(jié)課,關于文言實詞和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們能夠質疑,能夠思考,并能夠在思考中有所收獲,實在是一件可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許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生成吧?!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七
《湖心亭看雪》的教學目標中我把重點定在:通過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靜蒼茫的意境之美,學習白描手法的運用。就是希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靈靜謐之美。并在預習導案中設計了三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在課堂上學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蒼茫、寂靜之美,但因課堂前半部分學生對字詞疏通方面質疑太多,使得課堂前松后緊,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賞析,來品讀,讓教學重點沒有凸顯出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對課堂節(jié)奏的掌控,突出課堂的教學重點,體現(xiàn)學生主體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八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節(jié)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
鑒于此,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積累相關積累文言字詞;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誦讀學習課文寫景、記事、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特色,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導入;
2、解說題目及介紹作者;
4、品讀賞析,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包括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教師總結形成板書);
6、總結語。
反思本次課堂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感受:
1、不要被課件拴住“牛鼻子”,課件只是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能讓課件羈絆教學思維。課文錄音中朗讀者把“挐”字讀錯了,教學中也觀察到聽到此處時部分學生臉上留露出疑惑的神情,可由于課堂容量大,備課時間緊張,自己沒有徹底弄明白,所以就敷衍地告訴學生這個字以課下注釋的讀音為準,就匆忙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提醒自己今后教學要嚴處謹,遇到疑惑要第一時間去解決。其次,學生思維起點有好些還處于預先設計好的課件的“導”,如何能處理好課件與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關系,真正實現(xiàn)課堂思維從學生始,把課堂還于學生,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繼續(xù)探討。
2、《湖心亭看雪》一文從表面文字來看,文章比較好懂,但要細細挖掘,尤其要理解好作者獨特的精神世界,那難度就大了。在品讀賞析環(huán)節(jié),我圍繞癡人、癡行、尋找“癡似相公者”去探究,再加之此前對于作者情況介紹較為詳細,因此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遺憾的是在學生找出評價張岱的話,并用一個“癡”字概括對后,我卻沒有讓學生去進一步理解“癡”字的意思。如果在總結課文后,就此點提問歷史上還有如此的“癡人”嗎?進行拓展延伸,相信會掀起課堂的又一處小高潮。
3、品讀賞析環(huán)節(jié)中讀的很不夠,雖然要求是默讀后思考尋找答案,但留給學生讀和思的時間都不夠,流于形式。而且由于讀的不夠,導致學生對課文深入不夠。如果課文只是“例子”,那么今后教學若需要發(fā)揮這個“例子”的作用,可能學生就存在困難了。因此提醒我們要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讀書。在讀中學會知一懂十,舉一反三。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九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節(jié)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手搔高雅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绷硗?,俄國作家契訶夫在談論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的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的氣象混莽,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衣爐火、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鑒于這些,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誦讀,并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1.導語;2.展示教學目標;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總結語。
回顧這節(jié)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本課的亮點在于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白x”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復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來韻味,讀出來精神,讀出來靈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賞讀環(huán)節(jié)注重通過品讀來理解文本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以“讀”為主,以“癡”為切入點,通過找“癡行”、賞“癡景”、說“癡心”三個步驟深入感悟。對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比宋锏恼Z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的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也使得課堂的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并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氣氛。
3、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說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 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本,蜻蜓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于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后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白描。講完定義后老師應該結合文本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
4、要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作用,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教學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這節(jié)課如果能夠借助多媒體,有些缺點就可以彌補。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畫面,音樂,可以讓學生進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多媒體的運用也讓條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十
課堂是有缺憾的藝術,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課都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今天課間,和學生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回辦公室又與洪姐交流一下教學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學,覺得既有收獲又有不足。
本單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詩。單元導讀中提示“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古人寄托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和名言警句,便體會文言虛詞在關聯(lián)文藝,傳達語氣等方面的作用”。鑒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熟讀成誦,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2、品讀文中寫景的句子,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
3、體會作者的“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標1是學習文言文的“言”要達到的,2和3是學習文言文的“文”要達到的要求。我們都知道:學習文言文講究“文”“言”并重。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說:“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文言文閱讀也是如此。反思本課教學,我感覺學習目標二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
品析本文中的寫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這句“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睆倪@個描寫句中,學生欣賞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呢?28號培訓的時候,賈玲老師說語文教學最忌諱用概念解釋概念。于是,我借鑒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設計環(huán)節(jié),通過換詞,讓學生對比朗讀,來體會語言表達的效果。請看原文當中的數(shù)量詞“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我給換成標準的常規(guī)量詞“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讓學生對比讀讀,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點”“芥”“?!苯o人什么感覺,而若換成標準的常規(guī)量詞“道”“座”“艘”“個”,效果又怎么樣?結果,我引領學生反復朗讀,然后我朗讀,讓學生閉目想象畫面。之后學生紛紛說原文中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庇玫煤糜玫妹?。作者是,深夜里來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這幾個量詞,正好給人一種模糊的、蒼茫的感覺,是帶有朦朧的深遠的意境美。如果換成標準的常用的量詞,則過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與事實不符,不能表達出作者當時看雪時的情感。而這個寫景的句子,除了有這幾個簡單的數(shù)量詞之外,竟沒有一個修飾的詞。卻能讓人從中讀出風景美,意境美,詩意美,畫面美。這種,簡潔樸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寫法。學生在反復對比朗讀和想象畫面感受中學會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賞“癡景”,作者在此描寫“奇景”,是為下文的敘“奇遇”和說“癡情”做鋪墊。
可是,我對本文中“癡”字深刻涵義的理解和感受,給學生引導的還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說“相公癡”,他眼中的“癡”只是自家相公與別人不一樣——大半夜的“獨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癡”是“癡呆”“癡傻”,他在笑話相公的“癡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案邪V似相公者”,“兩人對坐”在賞“癡景”,這是“兩人”與“余”共有的“癡”——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趣。然而,除此“癡情”外,作者還有“兩人”之外的“癡心”——對故國的深深眷戀,那種遺世獨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懷?!皢柶湫帐稀薄笆墙鹆耆恕?,這明顯是答非所問,可作者為什么其他的沒記住,偏偏記住了“金陵”?作者寫此篇時已經(jīng)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國都,由此可見作者對故國的懷念“癡心”。
對“癡”字深入感悟,才使學生能較好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這一點我做的還不到位?!罢n堂是有缺憾的'藝術?!蔽覍⒗^續(xù)反思,認真向優(yōu)秀教師學習,腳踏實地走好語文教學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十一
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復誦讀,并背誦;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寫,掌握并運用白描手法。
針對目標,我設置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1.導語;2.展示教學目標;3.學生介紹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4.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這里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學生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句、小組討論,質疑、學生教師答疑、檢查自學);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這里包括學生質疑,學生老師答疑,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形成板書);6.師生共同品讀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學習白描手法(這里包括對白描手法的介紹,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總結語。
回顧這節(jié)課,我覺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總結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xiàn)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如在讀、議、品的環(huán)節(jié)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學生讀之后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
2、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梢哉f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十二
說實在的,在沒上之前我還頗為得意,為準備這堂課我專門有學習了調節(jié)教學的相關內容,首先這個設計體現(xiàn)了四有:有目標,有自學,有討論,有讀寫;其次,三語(導語、過度語、結語)在備課的時候在考慮到了;同時整個環(huán)節(jié)基本符合:自學釋疑、整體趕制;訓練操作、合作探究;反饋矯正,讀寫鞏固;延伸遷移,聯(lián)系實際。以上這些在上課時都體現(xiàn)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質疑環(huán)節(jié),由于學生質疑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我又適當加入了一個討論,可是上完課后發(fā)現(xiàn)者皆可還有很大的漏洞,特別是各位老師的平可使我的認識更深刻,收獲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三語,語速不能過快,導語的目的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我再說導語時就有些快,不能使學生很好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過渡語,是引領學生很好地從這一環(huán)節(jié)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這個沒有出現(xiàn)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誤就是結語,竟然忘記了,為什么會忘呢?緊張,因為結語是背出來的,已緊張很容易忘。結語,它是對文章內容、情感、寫作特色很好地總結,通過老師對文章的把握把他總結出來,而不應該是背出來,背,很容易忘。也給人一生硬的感覺。
2.教學設計要科學,有條理。我的教學設計大致是感知內容、理解感情、練習背誦、寫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運用。顯然,練習背誦放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很不合適,要么把它放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要么放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我這堂課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為背誦是常規(guī)教學,可以根據(jù)課堂時間靈活把握。
3.對文中重難點的把握要到位,深入??梢哉f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還可以,但是對本文寫作上的特點出力不到位,使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讓學生先感知一下,讓學生去總結,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于白描手法的處理有些脫離文本,輕輕點水。白描手法的定義給學生講得過于概括、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其實課后第二題很好地解釋了什么是白描。講完定義后老師應該結合文本將一下白描在本文的運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小練筆緩解由于時間緊,只讓學生寫了,而沒有展示,這是一個遺憾,這是一種反饋沒能夠實現(xiàn)。
4.讀書要有目的,目標要明確。這是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讀書有些盲目,其實,老師讓學生做的每一項活動都要有目的性,這樣課堂效率也會提高。
本節(jié)課,關于文言實詞和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學生們能夠質疑,能夠思考,并能夠在思考中有所收獲,實在是一件可與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許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課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學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堅持不懈,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獲的。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十三
在《湖心亭看雪》時總想選擇一個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作為綜合分析的突破點,引導理解文本。
一般來說,文章的標題、開篇、篇末那些帶強烈感情的`詞語,有一定深度的議論抒情的句子,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語言點,往往是我們教學問題設置的突破點。
思慮良久還是選擇了“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為教學的突破口,設置主問題:“相公癡”中“相公”指誰?何以見得其“癡”?于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便走近了張岱,了解到張岱的“癡”行和眼中的“癡”景;“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癡似相公者”指誰?他們與張岱一樣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再次走近,認識到張岱之“癡”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此時變“走近張岱”為“走進張岱”,張岱自有自己用癡情與曠達釀造的純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問題設置卓見成效。
其實,在日常教學中,在“突破點”尋尋覓覓中,在抓住“突破點”設置適度合理有效的主問題反復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了。
......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篇十四
在設計《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想通過遞進式的朗讀,來不斷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的.品味,來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體悟。“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為了避免一味朗讀帶來的枯燥乏味,我設計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并且將朗讀穿插在文章的討論理解之間。對文章的理解,結合學生自身的體會,避免過度拔高,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學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課改過程中,有一種趨勢,那就是淡化教師的角色,認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舞臺等等。我認為這樣的觀念是偏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語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幾個問題的設計。一是提出“作者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癡,還是別人覺得他癡?”這兩個問題,真正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chǎn)生濃厚的探究欲望。在課堂的討論中,學生暢所欲言,講出了很多頗具見解的想法,讓老師也感到新鮮。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73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