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一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游!江西是個好地方,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在唐代開元28年設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qū)。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jīng)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huán)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xiāng)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xiàn)下轄十一個鎮(zhèn)和十五個鄉(xiāng)。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的區(qū)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xiàn)代中國的速生豐產(chǎn)林基地縣及生態(tài)農業(yè)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里是中國的茶鄉(xiāng),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里是徽商的發(fā)源地之一,當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沖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走出了一條“以商養(yǎng)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示下,使婺源“-室之內,必有俊才”。在訓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并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xiàn)代大學者胡適,現(xiàn)代教育家江謙、現(xiàn)代著名醫(yī)學家程門雪......。據(jù)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xiàn)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年在徽商里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xiāng)民故居,應有盡有。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數(shù)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xiāng)鎮(zhèn)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 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產(chǎn)豐富,當?shù)氐木G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釣魚臺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區(qū)現(xiàn)已開放了“一區(qū)四線”20個旅游景區(qū),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二
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去哪里游覽呀?(婺源)對,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的婺源。在那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蕰和優(yōu)美多姿的自然風光,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善結合。在婺源傳統(tǒng)文化與綠色生態(tài)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婺源的概況。
婺源位于江西的東北部,地處于贛、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鑲嵌在黃山、三清山和景德鎮(zhèn)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全縣面積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個鎮(zhèn)和15個鄉(xiāng),有著32。56萬人口,縣城設在紫陽鎮(zhèn)。
婺源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這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屬于吳國,秦始皇統(tǒng)一后,這里屬鄣郡。最早建縣是在唐開元28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歷史了。婺源建縣后,從唐代到五代隸屬于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代屬于徽州路,明清時期都隸屬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屬于安徽省管轄,此后一度劃屬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劃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劃歸為江西省。雖然隸屬關系幾經(jīng)變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婺源歷代文風興盛,文人學士薈萃,名醫(yī)能匠人才濟濟。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鄉(xiāng)就在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學為世人后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南宋名醫(yī)、文學家朱弁羈金16年,不辱使命;宋朝名醫(yī)江哲多次受召進京,為皇帝治病;這里有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為官清正的尚書余懋學、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經(jīng)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創(chuàng)制天文鐘中星儀的天文學家齊彥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勝枚舉,被譽為“中國人的光榮”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自行設計興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現(xiàn)代醫(yī)學家程門雪等等。據(jù)史書記載:從宋代至晚清,全縣考取了進士550人,出任各級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今天的“一門四教授”“科學家三昆仲”也傳為佳話。歷代文人學士留下傳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婺源又被譽為“書鄉(xiāng)”就名不虛傳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為什么被人們稱為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呢?除了她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之外,還主要得益于她那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
婺源是一個多山的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qū)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為16。7攝氏度。全縣最高峰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稱大鄣山是鐘靈發(fā)脈之地,婺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山脈龍?zhí)ヘ剐沌婌`有關。東北部的浙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楚分源的分界地。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良好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使得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5%,是全國生態(tài)農業(yè)先進縣之一,并獲得“全國綠化百佳縣”的稱號。
婺源又素有“茶鄉(xiāng)”之稱,是全國綠茶重點產(chǎn)區(qū)和出口外銷基地?!版脑淳G茶”,在唐代的《茶經(jīng)》中有記載,宋稱“絕品”。明清時,曾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美國《茶葉全書》稱贊“婺綠”茶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yōu)者”?!按筵瞪讲琛睘槿珖准襛a級綠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歐盟有機食品監(jiān)督機構的認證。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也是國家旅游局批準建立的全國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的示范區(qū)。婺源有些什么特產(chǎn)呢?她的'四色特產(chǎn)是聞名遐邇的。剛剛提到的綠茶便是四色中的“綠”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紅、黑、白”。紅色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肉嫩鮮美,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問我國時,都曾品嘗過婺源荷包紅鯉魚。黑色便是中國四大明硯之一的龍尾硯,它有”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點。南唐后主李煜夸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灣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體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極了。
婺源的風景名勝特別多,古跡遺址隨處可見。早在唐宋時期,這里就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游覽勝地,李白、蘇東坡、黃庭堅、張大直、宗澤、岳飛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贊美詩文。這里有年代久、種類廣、數(shù)量多的名木古樹;有景色優(yōu)美候鳥遷徙的樂園――鴛鴦湖;有以石雕、磚雕、木雕“三絕”見長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樸壯觀的廊橋――彩虹橋;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這里還曾是《閃閃的紅星》、《聊齋》的外景拍攝地。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三
各位貴賓: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四
龍脈――婺源,猶如水中靜女。其文化性格緣自“徽州,民間屬號“龍”江灣,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婺源的一顆璀璨明珠。千年古鎮(zhèn)江灣,鐘靈毓秀,文風熾盛。自宋至清,這里蘊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將江一麟、宮廷太醫(yī)江一道、清代樸學大師江永。又有文人學士19人,傳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庫全書》。千年古鎮(zhèn)江灣,嵌于錦峰繡嶺、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龍山逶迤東去,山上林木蔥郁,其“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杰出典范;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s”,由東而西蜿蜒流過。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憲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還有江永講學的受經(jīng)堂,東和、南關、西安、北鑰四座古門亭,岳武穆的岳飛橋,明代劍泉井等。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五
我去過古老的北京,到過溫暖的廈門,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個小時的汽車,我們終于到了二幢“破爛不堪”的房子面前,進了房子,才發(fā)現(xiàn)里面很干凈。說它干凈,因為它被褥整齊,墻壁干爽,而且電視、電腦一概沒有,讓人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們草草地吃完飯,就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我剛剛睜開眼睛,就發(fā)現(xiàn)窗外原本綠油油的草地上流動著綠、紅、黃等顏色,我頓時睡意全無,走到窗外,卻發(fā)現(xiàn)向導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
剛走出幾百步,就發(fā)現(xiàn)這里賣花環(huán)的人家頗多:花環(huán)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點點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極了。沒等幾秒,媽媽就買了幾個花環(huán)扣在我們的頭上。
出賓館大約二百米就來到售票口,過了售票口就漸漸入山。小徑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油菜花,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顯得有精神。蘿卜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環(huán)形,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環(huán)形的梯田,黃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濃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艷。
我們爬上了山頂,往下眺望,是濃淡不同的黃色,一陣風吹過,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陣陣波紋,好看的很。
下山時,我們乘機“體驗”了一把婺源的泥土:這里的泥土軟軟的,腳踩在上面也不會陷進去,一松開,泥土又會復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戀北京的故宮,廈門的鼓浪嶼,更留戀婺源的油菜花!
導游詞范文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六
曉起的“三雕”藝術久享盛名。三雕即磚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繼序堂”、“禮耕堂”是曉起“三雕”藝術的代表之作。
曉起的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紅楠木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它們不僅是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huán)境的有力佐證,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
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遮天蔽地的古樹,野碧風清的自然環(huán)境,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最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tài)村。
曉起交通便捷,離縣城34公里,黃山100公里,景德鎮(zhèn)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區(qū)。大型停車場、酒樓、各式竹、木結構房屋等配套設施完善,可以同時接待400多人吃、住、游、樂。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七
江西婺源油菜花是指婺源"篁嶺"的油菜花。走進婺源,村村是景。 婺源油菜花盛開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有早、有晚,不同的年份,時間有時相差半個月。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江西婺源油菜花
導游詞
,希望大家喜歡。婺源油菜花盛開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有早、有晚,不同的年份,時間有時相差半個月。
游客一般都想在油菜花開得最好的時候前來,所以,對花開的情況十分的關心??偟膩砜?,每年婺源的油菜花開情況是這樣的:地勢低平一些的地方的本地油菜花開得最早,然后是這些地方(如嚴田,長灘,樟村一帶)的“勝利油菜” 大面積開花,再就是篁嶺、慶源一帶的油菜花開。一般在花開最盛的時候,一場大風、大雨,油菜花就謝了。前前后后花開有一個月左右,但最適合觀賞的時間約二十多天。而今年,婺源縣油菜受到暖春影響,提前在二月份就開放得黃燦燦的,把婺源的田野裝扮成一片片花海,與粉墻黛瓦的民居構成一幅幅秀美的田園風光圖畫。
婺源油菜花(9張)源油菜花慢慢過渡到初旺期,3月18—4月5(清明節(jié)時)油菜花處于旺花期,4月8—15前絕大部份油菜花走向謝幕。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錦。黃燦燦的油菜花、潔白的梨花、粉嫩的桃花,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將田間裝扮得熱鬧非凡。每當春暖花開,置身篁嶺萬畝梯田,黃燦燦的油菜花與遠山、近水、粉墻、黛瓦相印成趣,構成一副天人合一的畫卷。在這里您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讓心靈自由飛翔,盡情釋放。
江西是油菜花大省,江西最美麗的油菜花在婺源,走進婺源,村村是 婺源油菜花旅游賞花攝影攻略景,漫山的紅杜鵑,滿坡的綠茶,金黃的油菜花,加上白墻黛瓦,五種顏色,和諧搭配,勝過世上一切的圖畫。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就是這樣一種意韻。江西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婺源最美的季節(jié)是油菜花開放的時候。三月中下旬,棵棵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漫山遍野金黃色的油菜花中,掩映著白墻灰瓦的徽派建筑,使得每一個逃離紛繁城市的人都能找到歸宿 。
除去油菜花,婺源其他的美麗景致同樣很多,比如小橋流水,比如吊角樓,還比如古樸民居,所以,想要拍出一張有婺源特色的油菜花婚紗照,需要景物之間的配合。還有幾個典型畫面值得拍攝。婺源廊橋,這是特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清華鎮(zhèn)上的彩虹橋,可以以它為遠景,從不遠處的郊野油菜花田里拍過去。李坑的小橋流水,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潺潺流過,幾個小橋默默橫架其上,拍這里的油菜花田和小橋流水。著名的大水車,從彩虹橋往下游走,會有一個很著名的大水車,用它和油菜花相配合做背景,雖然有點俗套,但是卻不得不承認,相當好看。在婺源拍攝油菜花?;榧喺盏淖罴褧r間是細雨初停時,油菜花上掛著水珠,色彩最為鮮艷明潤。
清明好時節(jié),風和日麗,是出玩的好季節(jié)。我們全家開車去了江西婺源去看油菜花,早聽說那里風景可人,這次我們真的如愿以償了。
一路春光明媚,心情愉悅,特別是一路上的風景更是迷人,滿山遍野的油菜花,還有白墻黑瓦的建筑風格,依山傍水的村莊,簡直像一幅濃艷的山水畫,讓我贊嘆不已!
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傍晚時分到了目的地,這里的游人可真多啊!讓我親眼目堵了風景的魅力,吸引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攝影愛好者蜂擁而至來到這里,為得是能留住油菜花最美的瞬間。
滿野金黃色的花朵迎著春風在向我們招手,蝴蝶在花叢中嬉戲,蜜蜂忙著采蜜,房前屋后都種滿了油菜花,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好羨慕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每天推開房門就可以欣賞到如此美麗的風景!
今天,我和幾個同學相約來到了江西的婺源觀賞油菜花。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每年三四月份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jié),婺源的油菜花和獨特的建筑給每一位游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上婺源的萬畝梯田式油菜花種植基地的山頂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油菜花,像陽光一樣燦爛,像金子般的耀眼。走到田埂上,我才發(fā)現(xiàn),這里不止種植了油菜花,還有白色的蘿卜花,只是蘿卜花的顏色很淡,被耀眼的油菜花掩蓋,從上往下仔細看仿佛在金子上點綴了幾滴奶油,美麗極了!走進種油菜花的田里,你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海洋里,偶爾會看到幾只蝴蝶和蜜蜂在爭相采蜜。還有帶著甜蜜的油菜花香味的微風,讓你的煩惱和不順心的事通通被拋到九霄云外,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聽著嘩啦嘩啦的流水聲,躺在柔軟的草地上,聞著芳香撲鼻的油菜花,看著天上的朵朵白云晃晃悠悠的越飄越遠,讓我再細細品味這幅畫卷。
婺源真美啊!春天真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八
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去李坑村,是一個旅游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游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后,大家的狀態(tài)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后,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后,我們就繼續(xù)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為這里原來是徽州的范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于“環(huán)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里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著天上的白云和河邊的綠樹。
然后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jù)說這個村里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里。
進到樓閣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著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才去參觀農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匯集在一起,成為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里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九
我去過古老的北京,到過溫暖的廈門,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個小時的汽車,我們終于到了二幢“破爛不堪”的房子面前,進了房子,才發(fā)現(xiàn)里面很干凈。說它干凈,因為它被褥整齊,墻壁干爽,而且電視、電腦一概沒有,讓人覺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們草草地吃完飯,就上床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我剛剛睜開眼睛,就發(fā)現(xiàn)窗外原本綠油油的草地上流動著綠、紅、黃等顏色,我頓時睡意全無,走到窗外,卻發(fā)現(xiàn)向導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
剛走出幾百步,就發(fā)現(xiàn)這里賣花環(huán)的人家頗多:花環(huán)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點點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極了。沒等幾秒,媽媽就買了幾個花環(huán)扣在我們的頭上。
出賓館大約二百米就來到售票口,過了售票口就漸漸入山。小徑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油菜花,無論花朵還是葉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顯得有精神。蘿卜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環(huán)形,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環(huán)形的梯田,黃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濃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艷。
我們爬上了山頂,往下眺望,是濃淡不同的黃色,一陣風吹過,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陣陣波紋,好看的很。
下山時,我們乘機“體驗”了一把婺源的泥土:這里的泥土軟軟的,腳踩在上面也不會陷進去,一松開,泥土又會復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戀北京的故宮,廈門的鼓浪嶼,更留戀婺源的油菜花!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十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xiāng)村。徽州牌坊是與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罩菖品环N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jié)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shù)都在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jīng)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構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xiàn)。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的對聯(lián)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p>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yǎng)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枴返挠绊懛浅4?,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后必須學習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jù)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xiāng),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xiàn)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guī)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xiàn)了書院的功能。
當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lián)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該慎終追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朩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朩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zhèn)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zhèn)屬于婺源的西南鄉(xiāng),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lián)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tǒng)的三間結構,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huán)環(huán)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構。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枴返挠绊懛浅4?,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后必須學習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jù)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xiāng)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影響,能繼承祖?zhèn)鞯拿赖?。他性情寬厚,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币驗轶驇X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chǎn)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饑困月份,或是到了年關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自大,做出有違祖訓的事?!辈芟@Ь吹乩^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據(jù)說,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蛞郧治旮?,曰:“君誤聽爾。”居產(chǎn)與鄉(xiāng)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自大?!崩闯懈钢?,益加擴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校,一所鄉(xiāng)村的高級學校。雖然在傳統(tǒng)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xiāng),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chuàng)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聯(lián),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丟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格體現(xiàn)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爸裆綍骸敝鲜恰跋采厦飞摇?,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雨廊,遮風擋雨。側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jié)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被世代繼承和發(fā)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xiàn)在站的前堂是教學區(qū),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確說是藏經(jīng)閣。而在書院教學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fā)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shù)毀數(shù)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xiàn)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xiàn)。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十一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huán)。
曉起,是婺源文化生態(tài)旅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評為國家級農業(yè)生態(tài)示范村。
曉起是清代兩淮鹽務使江人鏡故里,位于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江灣鎮(zhèn)境內,溪河交會處。據(jù)曉川《汪氏宗譜》記載:唐乾年間汪萬武始居,以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啟明而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故曉起又有上下曉起之分。
群山環(huán)繞、一水橫亙的上曉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風格各具特色。。其中“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后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三級高階和門樓精美的磚雕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而村頭青石護欄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間族人“高中(進士)捷報”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讓人想象古村當年的顯赫與繁華。
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shù)百年老樹和村小學后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見。村中也頗多明清古建,風格各具特色,村內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huán)如棋局。一些村屋門前設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園景象。此外還有雙井印月、濯臺煥影等景。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十二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里,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著街道上,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里的大門是不能對著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里面,再從院子的側門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為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后,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里,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里主要以樟樹為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里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為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沖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進打禾機里面,很快,這些稻谷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十三
婺源東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鎮(zhèn)市,北枕國家級旅游勝地黃山市和古徽州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銅都德興市。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西婺源
導游詞
精選5篇,歡迎借鑒參考。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
唐詩
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經(jīng)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游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游,能給大家?guī)硪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xiāng)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歡迎大家到江西來旅游!江西是個好地方,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們今天將去看看“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東北部。在唐代開元20xx年設縣(即公元740年)是一個有著壹仟貳佰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縣級行政區(qū)。因其“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與安徽、浙江相鄰,這里文風鼎盛,古跡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為經(jīng)典,這里田園、小溪、古木、翠竹環(huán)繞村落,飛瀑、驛道、路亭、拱橋散布鄉(xiāng)野…,自然風光如詩如畫。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風光。
全婺源縣方園貳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現(xiàn)下轄十一個鎮(zhèn)和十五個鄉(xiāng)。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
這里是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的區(qū)域。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現(xiàn)代中國的速生豐產(chǎn)林基地縣及生態(tài)農業(yè)先進縣之一。擁有“全國綠化百佳縣”和“全國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這里是中國的茶鄉(xiāng),中國茶文化之鄉(xiāng)…
婺源縣在唐朝到五代時期隸屬江南道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朝屬徽州路,明清時期屬徽州府…,這里是徽商的發(fā)源地之一,當年商人們在外掙錢,回家投資興學,沖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結,走出了一條“以商養(yǎng)儒”、“以儒揚商”、“儒商互補”的生財之路。當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讀書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訓示下,使婺源“-室之內,必有俊才”。在訓示的影響下,婺源之人讀書成風,并且久盛不衰。從讀書好的氛圍中走出了宋代文學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現(xiàn)代大學者胡適,現(xiàn)代教育家江謙、現(xiàn)代著名醫(yī)學家程門雪......。據(jù)史書上的記載: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級官吏的人多達2665人,出現(xiàn)過“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勝況…。
自古“無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勁旅卻是在婺源,當年在徽商里有“無婺不成徽”之說,來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這足以說明當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縣。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鄉(xiāng)民故居,應有盡有。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數(shù)十棟連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鋪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灣、流頭、浙源、龍山、許村和清華等鄉(xiāng)鎮(zhèn)的某些村莊更為集中,此外尚有廊橋、路亭、門樓、店面、戲臺等。 婺源是我國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產(chǎn)豐富,當?shù)氐木G茶“婺綠”,是明清時期的貢品;獨特的荷包紅鯉魚是國宴上的珍品;龍尾硯是中國傳統(tǒng)的四大名硯之一;被譽為“江南梨王”的是江灣雪梨。
婺源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區(qū)現(xiàn)已開放了“一區(qū)四線”20個旅游景區(qū),這里我們可以欣賞到“京劇老祖宗”徽劇的韻味、粗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儺舞、這有清純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藝表演…。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xiāng)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xiāng)。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xiàn)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chǎn)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所罕見。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yōu)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歷來享有書鄉(xiāng)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chǎn)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qū),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jīng)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龍脈――婺源,猶如水中靜女。其文化性格緣自“徽州,民間屬號“龍” 江灣,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為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婺源的一顆璀璨明珠。 千年古鎮(zhèn)江灣,鐘靈毓秀,文風熾盛。自宋至清,這里蘊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將江一麟、宮廷太醫(yī)江一道、清代樸學大師江永、民國教育江謙等賢仕和一代偉人。又有文人學士19人,傳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庫全書》。 千年古鎮(zhèn)江灣,嵌于錦峰繡嶺、清溪碧河之中。
聚落北部后龍山逶迤東去,山上林木蔥郁,其“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杰出典范;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s”,由東而西蜿蜒流過。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憲第等明清官 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還有江永講學的受經(jīng)堂,東和、南關、西安、北鑰四座古門亭,岳武穆的岳飛橋,明代劍泉井等。
江西婺源導游詞講解篇十四
我們現(xiàn)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zhèn)乘車前往第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F(xiàn)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說:他們現(xiàn)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占得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于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游客,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xiāng),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F(xiàn)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guī)康母羯乳T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jīng)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規(guī)軍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筑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tài)。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里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窃谙滤览镳B(yǎng)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xiàn)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guī)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guī)民約的人。
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zhèn)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于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jīng)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筑風格,在大門后另外設置了一座儀門,當?shù)胤Q“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銅綠”?!般~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制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霉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后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著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shù)胤Q?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采用木柱礎,不象后來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似。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后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chǎn)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jīng)一次雷擊后現(xiàn)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fā),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干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游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干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zhí)鞄煹牡茏?,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zhí)鞄燄B(yǎng)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yǎng)在墨盒里。張?zhí)鞄熉動嵹s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么顏色,張?zhí)鞄熣f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zhí)鞄煙o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yǎng)在墨盒里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yǎng)在池中,張大以后不斷興風作浪,騰云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墻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墻。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于是把龍帶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yǎng)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317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