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也值得總結(jié),它們對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寫總結(jié)時,要注重提煉出關(guān)鍵詞和關(guān)鍵句,突出核心內(nèi)容。希望以下范文能為你提供一些總結(jié)寫作的思路和靈感。
讀古詩有感篇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翻譯】。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寫作背景】。
慶元二年(11),為避權(quán)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xiāng)竹山村)雙林寺側(cè)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yīng)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fā)出由衷贊美。又應(yīng)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shè)活水鄉(xiāng)(今屬上塘鎮(zhèn))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詩意賞析】。
《觀書有感二首》是南宋程朱理學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從題目看,這《觀書有感》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作為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詩人朱熹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nèi)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兩首·其一》這是一首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鞍氘€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鞍氘€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tài)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xiàn)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評詩】。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chuàng)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nèi)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y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nèi)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xiàn)文學藝術(shù)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fā)”等等。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從師五夫,講學武夷,結(jié)廬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廣注典籍,對經(jīng)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后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他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匯儒、釋、道諸家而建構(gòu)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明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術(shù)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后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后創(chuàng)辦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門生,對創(chuàng)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朱文公文集》。
讀古詩有感篇二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古詩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清明節(jié)在他鄉(xiāng)的詩人心中的苦悶。當時,天陰沉沉的,詩人在急急地趕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劇了心中的苦悶。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詢問何處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讀完這首古詩,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著朦朦細雨,來來往往的掃墓人,他們或三五成群,或形單影只,前去為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于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杜牧這首古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著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
開始拿到這本書時,滿心的喜悅。隨手翻閱,四下里都透著智慧與靈氣。充斥著佛家的思考、覺悟。作者林清玄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在我經(jīng)歷“挫折”的時候,捧起他的書時,頓時有了一種思考。接著是清心。對著面前的書,我只想用陳之藩先生的一句話來說:“我每讀此書時,并不落淚,而是想為自己洗個澡,我感覺自己污濁,因為我從來沒有過這樣澄明的見解和這樣廣闊的胸襟。”這同樣是何等的開闊,大仁大義之人。這本書對我或者我們來說很實用,我們現(xiàn)在是在橋上看風景的少年,會經(jīng)歷挫折、風雨、失敗。走向另一段驕傲,是在樓上看風景,視野更加開闊,到老來,還會站在山上、云上、天上,接著欣賞風景。這風景是不同的,那是因為我們愈來愈高,看的愈來愈遠,愈來愈遼闊。在當我們還年輕,還是在橋上看風景時,有挫折,而我們所看見的風景告訴我們,生命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智慧。我們的心要往更高的地方走。這些成敗不過爾爾。有人會追求境界。但境界卻是無邊無際的。我們要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內(nèi)心在呼喚著什么,我在想什么,這樣在追求的過程中,就能更歡喜自在些。這世界可以是美麗的、善良的,但它也可以是陰晦多變、暴躁的。沒有超人全盤掌控著所有。我們要靜下心來,靜觀其變。仍堅定的走自己的路。風雨來臨,請記住,告訴自己,這算得了什么!我們還要往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呢??v然,從容百倍。這本書可能沒有小說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可能沒有詩歌的浪漫舒適。但睿智深沉,為讀者敞開胸懷,點燃心燈就是它獨有的美麗。我將它推薦給所有的人。無論你在哪,橋上,樓上,山上,云上。
讀古詩有感篇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古詩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清明節(jié)在他鄉(xiāng)的詩人心中的苦悶。當時,天陰沉沉的,詩人在急急地趕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劇了心中的苦悶。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詢問何處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讀完這首古詩,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著朦朦細雨,來來往往的掃墓人,他們或三五成群,或形單影只,前去為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于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杜牧這首古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著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
甘肅張掖臨澤縣五三小學三年級:張筠玲。
讀古詩有感篇四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jié)為唐代的大節(jié)日之一,這一天,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jié)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由寫客觀轉(zhuǎn)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jié)句“牧童遙指杏花村”,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chuàng)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shù)畫面,后兩句則創(chuàng)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讀古詩有感篇五
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
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qū)。
2、關(guān)內(nèi):關(guān)內(nèi)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nèi)蒙的部分地區(qū)。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業(yè):世代傳下的產(chǎn)業(yè)。
9、羈旅:猶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里指戰(zhàn)爭。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著自己的身影感傷。
14、千里雁:指離群之雁,孤獨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zhuǎn),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xiāng)漂泊。
16、九秋:秋天。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
關(guān)內(nèi)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
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
各自在一處。
便隨性寫成一首來記錄感想,
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
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
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yè)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zhàn)亂以后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xiāng)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約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接著中、光、蔡等州節(jié)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zhàn)事發(fā)生在河南境內(nèi)。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jīng)過河南輸送關(guān)內(nèi)。由于“河南經(jīng)亂”使得“關(guān)內(nèi)阻饑”。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zhàn)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zhèn)鞯募覙I(yè)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yè),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厥妆藓蟮墓枢l(xiāng)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從而收結(jié)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讀古詩有感篇六
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
淚血染成紅杜鵑。
月落狐貍眠冢上,
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
閑來無事,捧起一本民國時期某書局出版的豎排書——《千家詩釋注》,讀到卷下時,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詩映入眼簾,詩名曰《清明》,在古樸的書頁映襯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賞心悅目,那繁體的詩句仿佛也有了靈性,讀來也令我蕩氣回腸了。
這首七律是作者高菊磵,在距今10左右,以清明為題寫就的。清明節(jié)氣在我國是個重要節(jié)氣,這時的氣候在我國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已進入到春和景明之時:萬物生發(fā),草長鶯飛,人們穿著的衣物也逐漸單薄起來。清明節(jié)又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名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介之推設(shè)定的。清明節(jié)的前三天,人們在吃飯中不動火,就吃些寒涼的食物,顧名思義“寒食”是也。清明節(jié)又是民間緬懷先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一天的前三天或后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墳上擺些祭品,燒些紙錢,以示祭拜。
民間有前三后四的說法,只有在這幾天里,陰間才向我們陽間敞開了大門;假若你想給先人送些東西,或者交流一下,這幾天里這可能是可以的。也許是高先生在清明這一天也帶了些祭品和紙錢,到他家的先人墳上憑吊了一下,晚上歸來,回到了家中,妻子置辦了幾個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兩小酒,開始了反思。這時,堂中燭明,兒女歡笑,其樂融融。
二兩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撫育之恩,不免悲從中來,感懷下涕,哭出了聲來。在悲泣中,詩意也在他的心頭開始萌發(fā),草長鶯飛了!
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墓園之情景。首聯(lián)吟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頷聯(lián)吟道: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酒過三巡,夜過五更,碟中殘豆幾粒,壺中幾許省酒,高先生寬帶薄衣,其間昏昏,伏案睡去,醒來后,不覺身感寒涼。他把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聯(lián):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掩卷沉思,前段時間我也看到一個醉的,那畢氏竟然在某國大使館設(shè)立的酒宴上買醉,不知道是真醉還是假醉,在清明期間,公然辱沒我們共和國的先人和共和國的締造者和當今的保護者——人民解放軍,公然對地主階級喊冤叫屈,我想,他不是真醉,他是假醉。
5月9日,我們高調(diào)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規(guī)??涨暗拈啽剑瑲W洲部分國家在5月8日也舉行了相應(yīng)的儀式。舉辦這些儀式的目的,是紀念我們的勝利,紀念那些為奪取勝利死去的將士。死者長已矣,再隆重的儀式他們都不會知道了,那些祭祀的美酒,正如高菊磵先生所說,一滴也不會到九泉了。
我想,紀念的真正的目的:一是對今人的安慰;二是對未來的恐懼。
讀古詩有感篇七
讀古詩是我從小就喜歡的一件事情,古詩給人以獨特的美感和思考的空間。在我讀古詩的過程中,我不僅僅學到了古人的智慧,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生的哲理。通過閱讀古詩,我欣賞到了其中的藝術(shù)與哲學的結(jié)合,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諦。古詩不僅是文學的精品,也是我們生活的一種享受。通過讀古詩,我體會到了詩歌的美與哲理的內(nèi)涵,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首先,讀古詩給了我對生活的美好展望。古詩中常常描述自然風景、人生百態(tài)等,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人生的多樣。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寫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句詩描繪了秋天的夜晚景色和女子的美麗動人,讓我感到了秋天寧靜而美麗的氛圍。還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道出了大自然的恢弘之美:“長天無雨不加塵,夜月才明有露花。河冰未破山巔雪,夢想逐人寒食花。”這幅宏大的自然景象讓我神往,也讓我想要體驗大自然的壯闊和寬廣。讀古詩讓我修身養(yǎng)性,見識到生活的各種美好。
其次,讀古詩讓我思考生活的意義。古詩中常常蘊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讓人思索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寫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边@句詩告訴我們,人生的路途漫長而遼闊,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更多的收獲和成就。又如杜甫的《登高》中寫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边@句詩讓我想起了人生的坎坷和滄桑,也讓我明白困境并不是永恒的,春風必將吹起綠意盎然的生機。通過讀古詩,我不僅領(lǐng)悟到了哲理的真諦,也對自己的生活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再次,讀古詩讓我體驗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古詩中描述了人生的各種情感和境遇,讓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多彩與變幻。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边@句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前進的決心與毅力,帶給了我戰(zhàn)勝困難的力量。還有李清照的《怨情》中寫到:“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瞬。”她筆下的世態(tài)炎涼和生活的變幻讓我深感人生的無常和痛楚。通過讀古詩,我不僅感受到了人生的喜怒哀樂,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脆弱與寶貴。
最后,讀古詩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古詩中常常傳遞出珍視現(xiàn)在的生活和時刻的信息,讓我更加懂得享受和感恩。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寫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边@幅壯闊景象告訴我,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過去的一切都將隨時間而逝去。還有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傾訴著對美好時光的思念:“白鳥江南春,青山過野橋……但愿長醉不復醒,此后常無聚散依稀記?!边@首詩讓我明白,時光荏苒,珍惜每一刻才能不留遺憾。通過讀古詩,我懂得了感恩現(xiàn)在的幸福,并且積極面對未來。
總結(jié)起來,讀古詩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修行。通過閱讀古詩,我欣賞到了其中的藝術(shù)與哲理的結(jié)合,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諦。讀古詩不僅讓我領(lǐng)悟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意義,也讓我體驗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最重要的是,讀古詩讓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懂得感恩和享受現(xiàn)在。讀古詩已經(jīng)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讀詩都能讓我通過文字感受到美好和智慧。我會繼續(xù)堅持讀古詩,讓其成為我生活中的指南和底蘊,讓我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
讀古詩有感篇八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憶諸弟唐·韋應(yīng)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日貍渡道中南宋·范大成。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cè)帽風。
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shù)懒?,紙鳶鳴半空。
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宋·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讀古詩有感篇九
當我還是幼兒的時候,爺爺就給我讀一些最簡單、最容易記的古詩句,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什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使我開始對古詩有了些了解,并且慢慢地喜歡上了它。以后上了學,語文課上老師生動的講解,把我引進了古詩詞的殿堂。
尤其是這學期,我們石梅小學開展了古詩文誦讀活動,讓我大開眼界。我國的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瑰寶,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我想,我一定要好好誦讀,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這學期我一共背誦了16首古詩。當我讀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時,我仿佛走進了內(nèi)蒙古大草原;讀著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我想,友誼竟比潭水還深千尺,我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情誼真比海還深呢!
讀著這些瑯瑯上口的詩句,使我對古詩的含義有了更多的理解。我能熟練地背出16首古詩,主要原因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懂得它的意思后水到渠成。只有喜歡上了它,懂得了它的含義后,才能使自己讀得流暢,背得熟練。
我誦讀古詩還只是剛開始,僅僅唐時就有“三百首”,實際上還遠遠不止這些,加上歷代詩人的作品,就是一輩子也讀不完,今后我還要努力呀!
于飛。
讀古詩有感篇十
我愛讀古詩,因為它詩句優(yōu)美高雅,富有哲理;我愛讀古詩,因為它意境深邃,無處不閃耀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愛讀古詩,因為它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一束嬌艷的花,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多么美麗的詩句呀!每當我讀到這句感人肺腑的詩句時,就會想起小時候讀幼兒園時,老師教我們讀,背古詩的情景,讀后感《讀古詩有感300字作文》。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背誦了越來越多的古詩,我開始學會去領(lǐng)悟古詩的意境?!变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讓我聯(lián)想到農(nóng)民伯伯在強烈的陽光下辛勤耕耘,揮汗如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又激勵著我們要懂得珍惜時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我聯(lián)想到瀑布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瀉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銀河落自九天。
從此,我和古詩成了不分不離的好朋友,因為我愛古詩,更愛讀古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古詩的魅力吧!
讀古詩有感篇十一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詩中講蜂采花配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們。這首詩歌頌了蜜蜂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高尚情操。蜜蜂為采蜜終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從來沒有偷懶過,而配出誘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卻不是留給自己享用,而是留給人們享用的。詩人用詩句寄托自己對蜜蜂無私奉獻的'精神所贊嘆。讀到最后2句,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們的班主任林老師。清秀的她做事細心,勤勤懇懇,無微不至
愛
護我們,對教學認真負責。今天,我發(fā)現(xiàn)林老師放學前不時地咳嗽,但她還是不停地說話,那聲音十分沙啞,比平時小聲了點,但遠比平時吃力,還一個一個點名叫那些作業(yè)做錯的同學
的名字,請他們上到講臺,輔導他們補做和訂正。林老師就像默默無聞的蜜蜂一樣,總是辛勤地工作、無私地奉獻,從來不求回報。上課時,老師總是把自己的知識無私地傳給我們,愛護關(guān)懷著我們。
我喜歡蜜蜂,讀著這首詩,還讓我懂得了一個做人的道理:要
學習
蜜蜂這種默默無私奉獻和不求回報的精神,這樣你也會永遠受到別人的歡迎。讀古詩有感篇十二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樹山郭酒旗風。我有背起了這首杜牧的“江南春”,這首詩,在我小時候朗誦大賽還獲過獎呢,所以這首詩我還記憶猶新。
正在背的時候,突然媽媽打斷了我。問:你說這首詩好,你知道她好在哪里嗎?描寫了什么呢?我一下被這個突然來的問題問的啞口無言。我急忙翻閱書籍,哈哈終于明白了,這首詩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江南大自然風光。“千里”是對廣闊的江南的概括。這里到處是鶯啼,無邊的綠葉映襯著鮮艷的紅花。這種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下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寫了江南獨特的地形風貌,臨水有村莊,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風中,酒旗在輕輕地招展。這是多么明麗的江南啊!一二句寫的是晴景,三四句寫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p>
在春天的微雨中,則另有一番風光。在山明水秀之處,還有南朝遺留下來的數(shù)以百計的佛寺。這些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給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朧迷離的色彩。
讀古詩有感篇十三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釋。
其一。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p>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會。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zhàn)艦名,這里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
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
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
那艘龐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
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創(chuàng)作背景編輯。
慶元二年(11),為避權(quán)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xiāng)竹山村)雙林寺側(cè)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yīng)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fā)出由衷贊美。又應(yīng)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shè)活水鄉(xiāng)(今屬上塘鎮(zhèn))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作品鑒賞編輯。
文字賞析。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fā)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
是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鞍氘€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tài)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xiàn)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皢柷钡摹扒保皇恰耙磺钡摹扒?,它相當于“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皢柷本褪恰皢査?。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并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jīng)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態(tài)。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扒濉钡貌粌H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tài)。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后來探得規(guī)規(guī)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倒了大量的知識,并學有所用。
后世影響。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chuàng)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nèi)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y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nèi)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xiàn)文學藝術(shù)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fā)”等等。
作者簡介編輯。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他廣注典籍,對經(jīng)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后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chǔ)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guī)》,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fā)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jié)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jīng)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慶元六年(12)三月初九,朱熹終于在家里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志于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愿。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9264131.html】